河南省洛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0-11-10
河南省洛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字序为什么从上至下
汉字最初的行款应该是自由的,字序、行序并没有明确的规则。如江苏吴县澄湖良渚古井出土的黑陶贯耳壶,腹部的4个字呈横斜状排列;而江苏高邮龙虬发现的刻文陶片,可以分为两组,4个字的那组应是竖排。不过,这种自由式的行款在面临字数增多,或是有其他更高功能需求的记录时,不足就非常明显,新型的行款必然出现。
对新行款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应是新需求。根据早期汉字的应用情况,我们不难猜测,它就是甲骨文占卜、竹简记录等活动。所以,能对行款样式起主要作用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甲骨和竹简本身,二是活动性质的影响。
第一个方面的甲骨常被略去,因为甲骨本身对字序、行序没有多少约束;而竹简常受关注,学者们常从持简习惯、书写习惯等方面入手,认定竹简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然而,对于自上而下的字序,尤其是单简书写时,无论是“方便说”,或是“持简习惯说”,都略显牵强。
“方便说”认为,汉字字形便于竖写,所用的竹简宜于竖写,这是汉字书写的决定性条件。但事实上,尚没有真正讲究书写顺序的初期汉字,是无所谓竖写横写的,这时候的书写是为字形服务,而非字形为书写服务。而就竹简而言,客观上也没有明确的适宜横写或竖写,同样构不成竖写字序的决定性因素。
“持简习惯说”认为.古人应是席地而坐,左手持简,置于胸前,右手执笔而书。正是持简的习惯性动作决定了字序的下行。这个说法的前提条件是古人必须有竖向持简的习惯,而这其实是很难确定的。正如北京大学教授李零所说:“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不是别的,就是‘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比如,甲骨是种不易写也不易刻的“不方便”材料,却被选为早期一个重要的书写载体,可见古人有时候对书写的目的更为重视,方便性反而是其次的。
这样,就剩下第二点,即活动本身。它具有两个先天优势。
首先,地位优势。“生民之初,必方士为政”,当时以卜问吉凶、占福祸、决犹豫、定嫌疑,占卜可以用来指导一切活动。其次,亲缘优势。很多学者认为,汉字的诞生与巫及其活动有密切关联。那么,汉字应用相关规则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会遵循巫相关活动的需求而甲骨占卜是先民最重要的巫术活动之一。
从目前出土的甲骨文内容来看,它绝大部分是占卜的结果,即神意由甲骨兆相表达出来的文字呈现,是一种来自神灵的从天而降的“天垂象”式的昭示。行款自上而下的字序,从形式上正好吻合这个特点。
对于这种“天垂象”式的自上而下,我们还可以找到几个辅证:
其一,骨板上多个段落阅读次序的设定。一个完整骨板上,如有若干段卜辞,那么这些段落的阅读是自下而上的,就是从下一段开始,按照次序逐段上读。这正好切合处于下方的占卜者先问问题,然后逐步往上,高居在上的神灵给予昭示的过程,也与占卜活动的性质相契合。
其二,对应“上达”“下传”方式。古代常用火烟作为祭祀“上达”的媒介,它是自下而上;那么表示“下传”内容的神昭示文字。自然就是自上而下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汉字最初的行款是自由的,字序没有明确的规则,是因为早期需要书写的汉字不多。
B.汉字早期应用于甲骨文占卜、竹简记录等活动,这对新行款的出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C.甲骨和竹简材料本身及活动性质的影响两个方面决定了汉字行款采用什么样式。
D.甲骨本身对字序、行序没有多少约束,对汉字新行款的形成,不像竹简那样有决定性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明确反对竹简在汉字行款形成中起主要作用的观点,论据翔实,论证有力。
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方式,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C.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之后主要运用先破后立的方式,明确了甲骨在汉字行款形式形成中的作用。
D.文章引用李零教授的话,是为了说明“持简习惯说”难以令人信服,其预设的前提往往主观,未必准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便说”和“持简习惯说”均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但也不能因此就否定它们作为一种假说的存在意义。
B.远古先民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用占卜来指导,目前出土的甲骨文内容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说法。
C.用甲骨来占卜是先民重要的巫术活动,与之相关的需求对汉字应用规则的制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D.甲骨骨板上的汉字,书写时要自上而下,阅读时要自下而上,这是符合神意从天而降的“天垂象”的形式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已有8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超过欧洲44个国家的人口总和。最近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9000多万,脱贫攻坚完成后将有1亿左右人口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可以说,这种大体量的脱贫规模,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5.5万个驻村工作队、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战斗在扶贫一线,带领群众攻破一个个贫困堡垒,筑起一道道防返贫堤坝,书写了新时代最动人的脱贫故事。
(摘编自《惟愿苍生俱饱暖》,《光明日报》2020年8月13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不久前,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贫困人数新增约8300万,甚至可能新增1.32亿。
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尽管我国粮食安全的“饭碗”已端稳,也有自信、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然而,我国的粮食生产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隐忧仍在,必须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未雨绸缪。
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须形成有效的机制。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同时,还应在教育和宣传上,进一步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摘编自常莹《对粮食还是要保持敬畏之心》,《光明日报》2020年8月14日)
材料三:
在央视批评所谓大胃王吃播秀浪费严重,有的甚至吃了再把食物吐掉后,各平台迅速响应。8月12日,斗鱼回应:将积极响应中央相关号召,加强对之后的美食类直播内容审核,杜绝餐饮浪费行为,共创风清气朗的直播氛围。抖音、快手也回应:吃播内容有浪费粮食,或是以假吃、催吐等方式博眼球的行为,将予以删除作品、关停直播、封禁账号等处罚。
(摘编自澎湃网《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推动“吃播”优胜劣汰》
材料四:
越来越多的报告证实饮食和碳排放的关系密不可分。总部位于挪威奥斯陆的非营利性组织EAT最近发布的报告称,不健康的饮食模式不仅增加了人类的疾病负担,与此相关的生产活动也正在挑战地球的承载极限,比如造成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前所长樊胜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一次营养转型,从营养不足、饥饿到现在的超重、肥胖,各种慢性基础疾病,像心脏病、糖尿病、癌症……它们大多都跟饮食有关系;我们吃的与我们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吃越多的肉就需要越多土地来生产粮食来喂畜牧业动物,而这里头,就有一定的比例,是以砍伐热带雨林和森林为代价的,所以说,饮食上,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健康饮食对减排、对气候变化、对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也同样重要,通过饮食转型可以获得健康和营养,也可以保护环境、延缓气候变化,这两个方向是一致的。
(摘编自良食《疫情之后……》,瞭望智库,2020年8月18日)
4.下列对饥饿贫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2013年到2019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9000多万、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这种脱贫规模,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脱贫的人口数量超过了欧洲国家的总人口,占同时期全球减贫人口的七成多,为世界脱贫减贫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
C.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决策指导下,各地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深入扶贫一线,谐写了新时代脱贫事业的动人乐章。
D.2020年全球新增饥饿贫困人口数量悲观预计破亿,联合国新近发布的报告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是重要原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世界相当大数量人的粮食安全,这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朱雨绸缪的呼吁。
B.我国虽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但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惊人,这成为我国粮食生产而临的诸如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等问题的根源。
C.多个网络平台的一些美食直播严重误导观众,在社会舆论对吃播严重浪费行为进行批评后,各平台迅速出台了对吃播问题节目的处罚揩施。
D.相关组织的报告和权威专家都认为不健康的饮食方式既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又造成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6.当前我国提出的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有着重大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城里乡下
黄大刚
豆花没想到,在农贸市场会遇到兰花,豆花第一次去农贸市场,就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
在乡下,豆花从来不买菜,豆花的菜就在房前屋后,随意翻块地,撒下种子,待菜苗探出头时,再施些土家肥,人畜的尿粪都是宝贝,这时候派上了用场。有了肥力,菜苗就像火箭般往上蹿,很快,往高处爬的开了花。结了果。在地上长的,青翠又水灵。自家吃不完,拔菜时,多拔一些,送给左邻右舍;或有路人经过,也随手塞一把。村人也不客气,给了就拿。下次,地里有了收获,当然也忘不了给豆花捎带一些。这些事情自然而然,没有谁说声谢谢,也没有谁计较这个多了那个少了。
现在,一下子面对那么多摊位,摊位上堆满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耳边嗡嗡响着嘈杂的声音,豆花有点晕头蒙向。
“豆花,豆花。”豆花感觉有人在叫自己,她怀疑听错了,茫然地四顾,猛然看到兰花站在一个摊位后面,边大声喊着,边向她招手。
“豆花,你来市场干嘛呢?”
“买菜啊。”
“买菜?”兰花脸上惊奇的表情一览无余。
“哦,亚山媳妇生宝宝了,坐月子,叫我来照顾。”
“亚山在哪个单位上班?”
“教育局。”
“调上来了?原先好像在美亭那边当老师。”
“调上来有一年半了。”
“豆花,这下你可以解脱了,我不知还要苦到什么时候。”
兰花的羡慕让豆花不安。豆花和兰花姑娘时是好姊妹,或许因为这,两个人同时嫁到了六角塘村,平时常来常往。前年,听说兰花随老公进城打工了,没想到是在菜市场卖菜。
“什么解脱,过来带孙子,比在家干活还辛苦。”豆花夸张地苦着脸。
“别说了,有孙子带就是福,我家那小子,家里又穷,人又不着调,不知娶不娶得到老婆。唉,不说了,买什么菜呢?”
豆花看了看,把几样菜放到了袋子里。豆花也不好意思问价钱,正忐忑着要不要给钱。
在乡下,豆花和兰花互相给菜,从来不收钱。
“总共15元。”兰花把菜递给豆花时,很自然地报出了价钱。
“呃呃。”豆花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手忙脚乱地掏出了钱。
尽管豆花觉得买菜就要付钱,跟谁买都一样,但她还是感到有个东西硌得心里。
每次去市场买菜。兰花眼尖,老远就边大声地喊边向她招手,她别无选择。
豆花心里很憋屈,豆花买东西习惯讲价还价。不把价格砍低点,总感觉自己吃了亏,可跟兰花买菜,她怎么也开不了这个口。
待豆花走在街道上不用向人问路的时候,豆花找到了另一个市场,这个市场只发早市,是附近的菜农自个挑菜来卖的,新鲜又便宜,还可以尽情地砍价,豆花心里畅快极了。
一天,豆花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听到的却是一个熟悉的声音,是兰花。兰花约她喝老爸茶。茶还没上来,豆花就听出了兰花的弦外之音,兰花说的都是自己卖菜的不易。兰花说,半夜三更就得起来去贩菜。有时为一毛钱跟菜农磨破了嘴皮。兰花说,经常卖到天黑市场没人了,菜还没卖完,结果辛苦了一整天。本钱还收不回来。
豆花装聋作哑。兰花最后明了说,希望豆花继续每天买她的菜,反正别人给多少她也给多少,决不多收豆花一分钱。
话已说到这个份儿上,豆花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偏偏兰花还有意炫耀买她的菜的好处:“你在这里买菜绝对放心,告诉你,别的地方,一斤菜实际有八两就不错了。”一次,豆花把一张50元当10元给了兰花,第二天买菜时,兰花把钱找给了豆花,不失时机自夸:“哼,要是别人,早收进口袋了。”
眨眼春节要到了、豆花坐着儿子的车回老家。路上,儿子说:“妈,你看那是兰姨,要不叫她上车一起走吧。”豆花透过窗玻璃,看到兰花背着个大袋子、躬着腰费力地往前走。
“走吧,走吧,车坐不下了。”豆花连声催道。
除夕,豆花正为没有芹菜而发愁。豆花早上托邻居赶集时帮她买芹菜,可邻居要买的东西太多,竟忘给她买了。这地方的习俗,大年初一,一定要吃芹菜,可能“芹”跟“勤”同音吧,寄托着美好的寓意。
兰花似乎早有预感,拎着两大把芹菜上门。“哦,好好,多少钱?”豆花要掏口袋。
“自家种的,什么时候要过钱。”兰花嗔怪道。
豆花一愣。感觉脸慢慢地热了起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11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段插叙豆花在乡下经历的情形,人们互相送菜是自然而然的事,这和结尾处兰花在除夕给豆花送去芹菜的情节前后照应,显得叙事严谨。
B.豆花和兰花原本关系很好,后来她和兰花之间产生隔阂,竟然到了看到兰花负重走路而选择躲避的地步,小说意在说明钱是造成人情冷暖的根源。
C.兰花性格直爽,她对豆花说在她这里买菜绝对放心,一方面固然有炫耀的成分,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从守信承诺和对比衬托来挽住豆花这位老主顾。
D.小说善于用修饰语写人物的形象,比如分别用“很自然地”和“手忙脚乱”修饰兰花报菜价和豆花掏钱,写出兰花习以为常、豆花意外慌乱的情态。
8.面对兰花,豆花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对比叙写在“城里”和在“乡下”的生活状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字序为什么从上至下
汉字最初的行款应该是自由的,字序、行序并没有明确的规则。如江苏吴县澄湖良渚古井出土的黑陶贯耳壶,腹部的4个字呈横斜状排列;而江苏高邮龙虬发现的刻文陶片,可以分为两组,4个字的那组应是竖排。不过,这种自由式的行款在面临字数增多,或是有其他更高功能需求的记录时,不足就非常明显,新型的行款必然出现。
对新行款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应是新需求。根据早期汉字的应用情况,我们不难猜测,它就是甲骨文占卜、竹简记录等活动。所以,能对行款样式起主要作用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甲骨和竹简本身,二是活动性质的影响。
第一个方面的甲骨常被略去,因为甲骨本身对字序、行序没有多少约束;而竹简常受关注,学者们常从持简习惯、书写习惯等方面入手,认定竹简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然而,对于自上而下的字序,尤其是单简书写时,无论是“方便说”,或是“持简习惯说”,都略显牵强。
“方便说”认为,汉字字形便于竖写,所用的竹简宜于竖写,这是汉字书写的决定性条件。但事实上,尚没有真正讲究书写顺序的初期汉字,是无所谓竖写横写的,这时候的书写是为字形服务,而非字形为书写服务。而就竹简而言,客观上也没有明确的适宜横写或竖写,同样构不成竖写字序的决定性因素。
“持简习惯说”认为.古人应是席地而坐,左手持简,置于胸前,右手执笔而书。正是持简的习惯性动作决定了字序的下行。这个说法的前提条件是古人必须有竖向持简的习惯,而这其实是很难确定的。正如北京大学教授李零所说:“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不是别的,就是‘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比如,甲骨是种不易写也不易刻的“不方便”材料,却被选为早期一个重要的书写载体,可见古人有时候对书写的目的更为重视,方便性反而是其次的。
这样,就剩下第二点,即活动本身。它具有两个先天优势。
首先,地位优势。“生民之初,必方士为政”,当时以卜问吉凶、占福祸、决犹豫、定嫌疑,占卜可以用来指导一切活动。其次,亲缘优势。很多学者认为,汉字的诞生与巫及其活动有密切关联。那么,汉字应用相关规则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会遵循巫相关活动的需求而甲骨占卜是先民最重要的巫术活动之一。
从目前出土的甲骨文内容来看,它绝大部分是占卜的结果,即神意由甲骨兆相表达出来的文字呈现,是一种来自神灵的从天而降的“天垂象”式的昭示。行款自上而下的字序,从形式上正好吻合这个特点。
对于这种“天垂象”式的自上而下,我们还可以找到几个辅证:
其一,骨板上多个段落阅读次序的设定。一个完整骨板上,如有若干段卜辞,那么这些段落的阅读是自下而上的,就是从下一段开始,按照次序逐段上读。这正好切合处于下方的占卜者先问问题,然后逐步往上,高居在上的神灵给予昭示的过程,也与占卜活动的性质相契合。
其二,对应“上达”“下传”方式。古代常用火烟作为祭祀“上达”的媒介,它是自下而上;那么表示“下传”内容的神昭示文字。自然就是自上而下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汉字最初的行款是自由的,字序没有明确的规则,是因为早期需要书写的汉字不多。
B.汉字早期应用于甲骨文占卜、竹简记录等活动,这对新行款的出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C.甲骨和竹简材料本身及活动性质的影响两个方面决定了汉字行款采用什么样式。
D.甲骨本身对字序、行序没有多少约束,对汉字新行款的形成,不像竹简那样有决定性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明确反对竹简在汉字行款形成中起主要作用的观点,论据翔实,论证有力。
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方式,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C.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之后主要运用先破后立的方式,明确了甲骨在汉字行款形式形成中的作用。
D.文章引用李零教授的话,是为了说明“持简习惯说”难以令人信服,其预设的前提往往主观,未必准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便说”和“持简习惯说”均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但也不能因此就否定它们作为一种假说的存在意义。
B.远古先民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用占卜来指导,目前出土的甲骨文内容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说法。
C.用甲骨来占卜是先民重要的巫术活动,与之相关的需求对汉字应用规则的制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D.甲骨骨板上的汉字,书写时要自上而下,阅读时要自下而上,这是符合神意从天而降的“天垂象”的形式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已有8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超过欧洲44个国家的人口总和。最近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9000多万,脱贫攻坚完成后将有1亿左右人口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可以说,这种大体量的脱贫规模,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5.5万个驻村工作队、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战斗在扶贫一线,带领群众攻破一个个贫困堡垒,筑起一道道防返贫堤坝,书写了新时代最动人的脱贫故事。
(摘编自《惟愿苍生俱饱暖》,《光明日报》2020年8月13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不久前,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贫困人数新增约8300万,甚至可能新增1.32亿。
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尽管我国粮食安全的“饭碗”已端稳,也有自信、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然而,我国的粮食生产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隐忧仍在,必须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未雨绸缪。
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须形成有效的机制。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同时,还应在教育和宣传上,进一步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摘编自常莹《对粮食还是要保持敬畏之心》,《光明日报》2020年8月14日)
材料三:
在央视批评所谓大胃王吃播秀浪费严重,有的甚至吃了再把食物吐掉后,各平台迅速响应。8月12日,斗鱼回应:将积极响应中央相关号召,加强对之后的美食类直播内容审核,杜绝餐饮浪费行为,共创风清气朗的直播氛围。抖音、快手也回应:吃播内容有浪费粮食,或是以假吃、催吐等方式博眼球的行为,将予以删除作品、关停直播、封禁账号等处罚。
(摘编自澎湃网《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推动“吃播”优胜劣汰》
材料四:
越来越多的报告证实饮食和碳排放的关系密不可分。总部位于挪威奥斯陆的非营利性组织EAT最近发布的报告称,不健康的饮食模式不仅增加了人类的疾病负担,与此相关的生产活动也正在挑战地球的承载极限,比如造成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前所长樊胜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一次营养转型,从营养不足、饥饿到现在的超重、肥胖,各种慢性基础疾病,像心脏病、糖尿病、癌症……它们大多都跟饮食有关系;我们吃的与我们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吃越多的肉就需要越多土地来生产粮食来喂畜牧业动物,而这里头,就有一定的比例,是以砍伐热带雨林和森林为代价的,所以说,饮食上,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健康饮食对减排、对气候变化、对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也同样重要,通过饮食转型可以获得健康和营养,也可以保护环境、延缓气候变化,这两个方向是一致的。
(摘编自良食《疫情之后……》,瞭望智库,2020年8月18日)
4.下列对饥饿贫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2013年到2019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9000多万、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这种脱贫规模,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脱贫的人口数量超过了欧洲国家的总人口,占同时期全球减贫人口的七成多,为世界脱贫减贫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
C.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决策指导下,各地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深入扶贫一线,谐写了新时代脱贫事业的动人乐章。
D.2020年全球新增饥饿贫困人口数量悲观预计破亿,联合国新近发布的报告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是重要原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世界相当大数量人的粮食安全,这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朱雨绸缪的呼吁。
B.我国虽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但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惊人,这成为我国粮食生产而临的诸如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等问题的根源。
C.多个网络平台的一些美食直播严重误导观众,在社会舆论对吃播严重浪费行为进行批评后,各平台迅速出台了对吃播问题节目的处罚揩施。
D.相关组织的报告和权威专家都认为不健康的饮食方式既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又造成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6.当前我国提出的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有着重大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城里乡下
黄大刚
豆花没想到,在农贸市场会遇到兰花,豆花第一次去农贸市场,就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
在乡下,豆花从来不买菜,豆花的菜就在房前屋后,随意翻块地,撒下种子,待菜苗探出头时,再施些土家肥,人畜的尿粪都是宝贝,这时候派上了用场。有了肥力,菜苗就像火箭般往上蹿,很快,往高处爬的开了花。结了果。在地上长的,青翠又水灵。自家吃不完,拔菜时,多拔一些,送给左邻右舍;或有路人经过,也随手塞一把。村人也不客气,给了就拿。下次,地里有了收获,当然也忘不了给豆花捎带一些。这些事情自然而然,没有谁说声谢谢,也没有谁计较这个多了那个少了。
现在,一下子面对那么多摊位,摊位上堆满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耳边嗡嗡响着嘈杂的声音,豆花有点晕头蒙向。
“豆花,豆花。”豆花感觉有人在叫自己,她怀疑听错了,茫然地四顾,猛然看到兰花站在一个摊位后面,边大声喊着,边向她招手。
“豆花,你来市场干嘛呢?”
“买菜啊。”
“买菜?”兰花脸上惊奇的表情一览无余。
“哦,亚山媳妇生宝宝了,坐月子,叫我来照顾。”
“亚山在哪个单位上班?”
“教育局。”
“调上来了?原先好像在美亭那边当老师。”
“调上来有一年半了。”
“豆花,这下你可以解脱了,我不知还要苦到什么时候。”
兰花的羡慕让豆花不安。豆花和兰花姑娘时是好姊妹,或许因为这,两个人同时嫁到了六角塘村,平时常来常往。前年,听说兰花随老公进城打工了,没想到是在菜市场卖菜。
“什么解脱,过来带孙子,比在家干活还辛苦。”豆花夸张地苦着脸。
“别说了,有孙子带就是福,我家那小子,家里又穷,人又不着调,不知娶不娶得到老婆。唉,不说了,买什么菜呢?”
豆花看了看,把几样菜放到了袋子里。豆花也不好意思问价钱,正忐忑着要不要给钱。
在乡下,豆花和兰花互相给菜,从来不收钱。
“总共15元。”兰花把菜递给豆花时,很自然地报出了价钱。
“呃呃。”豆花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手忙脚乱地掏出了钱。
尽管豆花觉得买菜就要付钱,跟谁买都一样,但她还是感到有个东西硌得心里。
每次去市场买菜。兰花眼尖,老远就边大声地喊边向她招手,她别无选择。
豆花心里很憋屈,豆花买东西习惯讲价还价。不把价格砍低点,总感觉自己吃了亏,可跟兰花买菜,她怎么也开不了这个口。
待豆花走在街道上不用向人问路的时候,豆花找到了另一个市场,这个市场只发早市,是附近的菜农自个挑菜来卖的,新鲜又便宜,还可以尽情地砍价,豆花心里畅快极了。
一天,豆花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听到的却是一个熟悉的声音,是兰花。兰花约她喝老爸茶。茶还没上来,豆花就听出了兰花的弦外之音,兰花说的都是自己卖菜的不易。兰花说,半夜三更就得起来去贩菜。有时为一毛钱跟菜农磨破了嘴皮。兰花说,经常卖到天黑市场没人了,菜还没卖完,结果辛苦了一整天。本钱还收不回来。
豆花装聋作哑。兰花最后明了说,希望豆花继续每天买她的菜,反正别人给多少她也给多少,决不多收豆花一分钱。
话已说到这个份儿上,豆花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偏偏兰花还有意炫耀买她的菜的好处:“你在这里买菜绝对放心,告诉你,别的地方,一斤菜实际有八两就不错了。”一次,豆花把一张50元当10元给了兰花,第二天买菜时,兰花把钱找给了豆花,不失时机自夸:“哼,要是别人,早收进口袋了。”
眨眼春节要到了、豆花坐着儿子的车回老家。路上,儿子说:“妈,你看那是兰姨,要不叫她上车一起走吧。”豆花透过窗玻璃,看到兰花背着个大袋子、躬着腰费力地往前走。
“走吧,走吧,车坐不下了。”豆花连声催道。
除夕,豆花正为没有芹菜而发愁。豆花早上托邻居赶集时帮她买芹菜,可邻居要买的东西太多,竟忘给她买了。这地方的习俗,大年初一,一定要吃芹菜,可能“芹”跟“勤”同音吧,寄托着美好的寓意。
兰花似乎早有预感,拎着两大把芹菜上门。“哦,好好,多少钱?”豆花要掏口袋。
“自家种的,什么时候要过钱。”兰花嗔怪道。
豆花一愣。感觉脸慢慢地热了起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11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段插叙豆花在乡下经历的情形,人们互相送菜是自然而然的事,这和结尾处兰花在除夕给豆花送去芹菜的情节前后照应,显得叙事严谨。
B.豆花和兰花原本关系很好,后来她和兰花之间产生隔阂,竟然到了看到兰花负重走路而选择躲避的地步,小说意在说明钱是造成人情冷暖的根源。
C.兰花性格直爽,她对豆花说在她这里买菜绝对放心,一方面固然有炫耀的成分,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从守信承诺和对比衬托来挽住豆花这位老主顾。
D.小说善于用修饰语写人物的形象,比如分别用“很自然地”和“手忙脚乱”修饰兰花报菜价和豆花掏钱,写出兰花习以为常、豆花意外慌乱的情态。
8.面对兰花,豆花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对比叙写在“城里”和在“乡下”的生活状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