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县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0-11-25
泗水县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发展经济学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许多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独立或摆脱半殖民地地位开始追求现代化的背景下,从现代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子学科。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主流发展经济学是结构主义。当时发展经济学家的目标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成发达国家。他们认为,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高是因为他们有当时先进的资本密集型大工业,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是因为以农业或自然资源产业为主,两者产业结构不同。这一说法似乎有理。因此,当时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为了赶超发达国家,必须依靠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的弊病,直接动员资源、配置资源以发展现代化大产业。“斯大林模式”就是这一特点。实际上,二战后拉美、非洲、南亚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框架都一样,即通过政府的直接干预,动员资源、配置资源,以发展现代化的先进产业。这种政策框架,通常能在开始时带来五至十年由投资拉动的快速经济增长,等这些产业建立以后,就陷入停滞状态,导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未缩小,反而拉大。换而言之,按照发展经济学“第一版”——“结构主义”制定的政策是失败的。
到了80年代,发展经济学进入第二版:“新自由主义”。当时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断加大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过多,市场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单纯靠政府干预,很容易建立理论模型证明,不仅会导致资源错配,效率低下,不能有效增加国民财富,也会创造租金,导致寻租而生腐败和贪污,拉大收入分配差
距。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华盛顿共识”在20世纪80、90年代广为传播,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以“休克疗法”推行市场化、自由化与私有化,一次性地消除各种政府干预,并紧缩政府开支,保持财政收支平衡,这样才能把市场经济成功地建立起来。
但是,从理论上看是正确的政策,在实践中往往不成功。比如,亚洲“四小龙”和中国大陆等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都是市场经济,或转向市场经济,似乎与新自由主义强调的市场作用一致,但他们同时都有非常积极有为的政府。亚洲“四小龙”、日本和中国大陆所采取的发展和转型思路既不是结构主义所主张的只靠政府、忽略市场,也不是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只靠市场、政府退出,而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两者兼而有之,有机结合。
当然,并非违背主流理论制定的政策一定成功,但我们没有看到按照主流理论制定政策取得成功的。发达国家的理论是在不断变化的,发展中国家在采用来自发达国家的理论时,必须考虑其具体条件和适用性。
因此,作为知识分子,如想以我们的努力贡献于国家的现代化,必须注重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当遇到问题时,不是照搬现成的理论,而是深入分析考察问题的本质和决定因素,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之路。
(摘编自林毅夫《发展经济学的反思与重构》)
材料二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来自MIT经济系的两位教授Abhijit -Banerj ee和Esther Duflo及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MichaeIKremer共同获得这一经济学领域的最高奖项。
尽管此次诺奖得主的学术背景无可挑剔,且三位也均在学术界享有着至高声誉,但对于本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授予,笔者还是颇有遗憾的。
发展经济学应多多鼓励重要宏观话题、重大实践的深入研究,有时通过常识便可以辨别的结论,不应代表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方向,获得经济学最高荣誉。毫无疑问,贫困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重大问题,田野实验提倡通过大量的微观数据与精心设计自然实验进行问题研究,虽然研究方法具有创新价值,研究者也需要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下作业,十分不易,但由于其关注点过于细微,往往依靠常识判断便可得到大致结论,如是否应该通过发放蚊帐解决疟疾问题,为贫困儿童发放驱虫药物是否会帮助孩子提高上课出勤率等问题,其现实意义和政策影响都非常有限。
缺席对中国、韩国乃至亚洲其他取得经济增长奇迹国家研究的发展经济学具有天然缺陷。特别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对全世界脱贫工作贡献最大的国家,过去70年,中国减贫人数达到7亿人,占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中国政策层要求在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因此,中国政策实践是全世界消除贫困的绝佳案例。中国政策制定者从未通过自然实验来解决贫困问题,但在实践的道路上,却根据中国自身的资源禀赋特点,通过渐进式的政策措施,由设立经济特区开始,慢慢积累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并根据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通过结构性改革实现了脱贫与经济发展目标。如此绝佳的发展经济学案例,却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方向,这是有缺陷的,很难令人信服。
(摘编自沈建光《发展经济学的创新还是歧途?——评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经济学观点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劳动生
产率水平不同是因两者产业结构不同。
B.“斯大林模式”和二战后拉美、非洲、南亚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框架均为通过政府直
接干预,以发展现代化的先进产业。
C.20世纪80年代,发展经济学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消除各种政府干预,保持
财政收支平衡,以建立市场经济,
D.亚洲“四小龙”、日本和中国大陆的发展不是只靠政府、忽略市场,也不是只靠市
场、政府退出,而是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单纯靠政府发展经济,不仅会导致资源错配,效率低下,也会因寻租而生腐败和
贪污,造成社会不公。
B.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发展经济学基础之上的,发展中国家采用这些理
论要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C.发展经济学理论上看是正确的,在实践中却往往不成功,说明发展经济学本土化
问题很重要,不能照搬。
D.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授予,忽略了中国对全世界脱贫工作的贡献,其现实
意义和政策影响是有限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发展经济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经济区域发展差距的趋势分析。 B.中国中部的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C.巴西区域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D.中国民众个体储蓄行为研究。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发展经济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怀念麦子
彭家河
麦子,是乡下最顾家的媳妇。
农历十月,水稻已装进了仓,踏实的农民们便早早地忙碌着麦子的婚礼了。光亮的犁铧、黑色的钉耙、带着农药气味的耧斗是麦子千百年来简陋的陪嫁,其实也不完全算是陪嫁,农家计算好的那些碳铵、尿素、农家肥才是麦子最好的嫁妆。在麦子离开家的前夜,老农便点起烟锅,叨念着哪块地肥,哪块地薄,平衡起麦子陪嫁的多少,掂量起麦子出嫁以后的日子的舒服与艰涩。
丰盛的早餐过后,一家老少便扛上犁耙、炊具,连同孩子、耕牛、黑狗,一路浩浩荡
荡,送小麦出门。小麦要远嫁到村外的山上、山下去了,农民就是小麦的娘家人。新犁过的田散发着纯朴的芳香,每一个畦埂都像用墨线量过那样的笔直,每一垄土都被铁耙细细地平整过,每一块大一点的坷垃都被敲碎,那是小麦的婚房,它们将隆重地迎接小麦的到来。一粒粒饱满的褐色的小麦马上就将成为这片整侍妥贴的土地上的新媳妇了。远离村庄,农户在田野垒起锅灶,露天生火做饭,袅娜的炊烟是麦子最后华丽的转身。这顿午餐,是为麦子摆设的婚宴。
嫁过去了,小麦深入土地,度起了蜜月。蜜月过后,她慢慢探出了头,害羞地出现在自己的院落,那望穿秋水的村庄便远远地成了她的娘家。在新的土地上,小麦越长越滋润,腰身越来越苗条。微风过处,麦子们在自己的家里不断地忙碌,有时也会在田野里载歌载舞,以细细的绿色绸带舞起秧歌。娘家的亲人会不时地过来走走,帮助麦子理理家事,拔一拔麦子的院子里生的几棵荒草;看到麦子生活幸福,也乐得吼几声山歌,于是山外的云就飘得更加悠然。
麦子守护着自己家园,默默担负着自己的责任。农夫的儿子打工去了,农夫的媳妇也打工去了,娘家的亲人基本上全到广东、深圳了,只有麦子仍生活在朴实的村庄。麦子独自顶风挡雨,养家糊口,是村庄最后的村姑。在乡下,她们没有私奔,逃离这个贫困的地方;她们没有绯闻,败坏村庄的名声。纷繁尘世,麦子是乡下最忠诚的妻子,是土地最贤惠的媳妇。
麦子的亲人们都到远方追逐梦想去了。有的带回了成扎的钞票,有的带回了时髦的衫裤,还有的把尸骨抛在了异乡。然而,麦子们仍坚守着自己的家园,默默地尽着自己的妇道。
麦子居住的村庄时常干旱,往往会长达半年没有雨水。村子没有自来水,没有空调,没有雪糕,村里的水分似乎被某种强大力量全吸到了城市,村庄更加干涸了。麦子仍顶着烈日,顽强地生活。纵然看上去如一个个村庄的弃妇,然而麦子还是无怨无悔,张罗着生儿育女。
所有麦子肤色的男女,都是小麦健康的后代。不管走到哪里,他们都继承着小麦遗传的色彩,这或许是小麦最大的安慰。小麦的子女一个接一个地来到都市,有的头发被柒成红色、黄色、蓝色,有的脸上擦着雅芳、资生堂、欧莱雅,但总掩饰不住小麦的烙印。小麦惦念着四处散落的儿女,便以馒头、饼干、方便面的形式进城探望自己的儿女。那些工地上的苦力、流水线上的女工还亲腻着乡下的麦子,深深地想念着老家并仍然与馒头为伴,有的却早已恋上了生猛海鲜、麦当劳或雀巢咖啡,他们更愿意撕开面包,涂上牛油,过与霓虹灯相伴的更加洋派的日子。
进城的面粉有的时常出入烤箱,与各种香精、防腐剂甚至苏丹红一起,敷着厚厚的各型粉脂粉墨登场,在灯红酒绿中占据或者洁白的或者印着各色花纹的碟子。它们也许忘记了小麦的嘱咐,有的已经面目全非。
没有人听到麦子的叹息。深山里的麦子孤独地坚守着自己的家园。当城市在污染中变得越来越神经质的时候,才想起乡下的麦子,便四处呐喊着小麦的色彩。于是绿地、绿色食品、绿色水果、绿色软件、绿色建材等新词如雨后的麦苗拔地而起。但是,更多的人还是记不起乡下的麦子,只是记得乡下的绿色。
麦子在尘世间沉浮,麦子仍旧安然地生长。
村子里的男女一个一个进入城市,成为农民工、都市新贵或者都市盲流等。村庄也随之半个或整个地搬进城,镶嵌在城市与郊区的夹缝里。村庄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儿了,麦子也被抛弃在一旁。
山里山外的土地上全长出了野蒿,麦子失去了自己曾经坚守的家园。麦子,只得躲在村庄的粮仓里哭泣,直至死去。
野蒿疯长,让人忘记了麦子的家。然而,我却时刻惦念着乡下的麦子。
其实,麦子是最值得深爱的乡下女人。
(有改动)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麦子,是乡下最顾家的媳妇”点题,开门见山,表达了对麦子的喜爱和赞
美之情,吸引了读者阅读兴趣。
B.农民像小麦娘家人一样“不时地过来走走”“乐得吼几声山歌,于是山外的云就飘
得更加悠然”,表现出农耕劳动生活的惬意与悠然。
C.文章写“袅娜的炊烟是麦子最后华丽的转身”,是说一顿饭后,麦子将离开娘家,
播种在地里,转变身份开始新的生活。
D.文章以麦子的亲人到远方追逐梦想而她们孤独与安然地坚守家园,表现进城农
民所发生的各种变化以及留守农民的无怨无悔。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对麦子的评价开头,奠定感情基调;主体部分以时空为序,以麦子的出嫁
过程及其子女进城以后的变化为主要内容展开叙述。
B.作者用深情的笔触描写小麦在土地上的自然生长,短句与长句交相运用,用清新
的语言写出农村乡野间的一派美好与祥和。
C.文章中说麦子“没有私奔,逃离这个贫困的地方”“没有绯闻,败坏村庄的名声”,
含蓄地表现出留守家园的农民对土地的忠诚与恪守本分的淳朴。
D.文章写“进城的面粉……忘记了小麦的嘱咐,有的已经面目全非”,借物写人,意
在表现对假冒伪劣产品堂而皇之占据市场的隐忧。
8.本文在写麦子的出嫁上花费了一定的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9.本文通篇采用拟人的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简要赏析。(6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发展经济学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许多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独立或摆脱半殖民地地位开始追求现代化的背景下,从现代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子学科。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主流发展经济学是结构主义。当时发展经济学家的目标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成发达国家。他们认为,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高是因为他们有当时先进的资本密集型大工业,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是因为以农业或自然资源产业为主,两者产业结构不同。这一说法似乎有理。因此,当时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为了赶超发达国家,必须依靠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的弊病,直接动员资源、配置资源以发展现代化大产业。“斯大林模式”就是这一特点。实际上,二战后拉美、非洲、南亚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框架都一样,即通过政府的直接干预,动员资源、配置资源,以发展现代化的先进产业。这种政策框架,通常能在开始时带来五至十年由投资拉动的快速经济增长,等这些产业建立以后,就陷入停滞状态,导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未缩小,反而拉大。换而言之,按照发展经济学“第一版”——“结构主义”制定的政策是失败的。
到了80年代,发展经济学进入第二版:“新自由主义”。当时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断加大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过多,市场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单纯靠政府干预,很容易建立理论模型证明,不仅会导致资源错配,效率低下,不能有效增加国民财富,也会创造租金,导致寻租而生腐败和贪污,拉大收入分配差
距。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华盛顿共识”在20世纪80、90年代广为传播,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以“休克疗法”推行市场化、自由化与私有化,一次性地消除各种政府干预,并紧缩政府开支,保持财政收支平衡,这样才能把市场经济成功地建立起来。
但是,从理论上看是正确的政策,在实践中往往不成功。比如,亚洲“四小龙”和中国大陆等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都是市场经济,或转向市场经济,似乎与新自由主义强调的市场作用一致,但他们同时都有非常积极有为的政府。亚洲“四小龙”、日本和中国大陆所采取的发展和转型思路既不是结构主义所主张的只靠政府、忽略市场,也不是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只靠市场、政府退出,而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两者兼而有之,有机结合。
当然,并非违背主流理论制定的政策一定成功,但我们没有看到按照主流理论制定政策取得成功的。发达国家的理论是在不断变化的,发展中国家在采用来自发达国家的理论时,必须考虑其具体条件和适用性。
因此,作为知识分子,如想以我们的努力贡献于国家的现代化,必须注重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当遇到问题时,不是照搬现成的理论,而是深入分析考察问题的本质和决定因素,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之路。
(摘编自林毅夫《发展经济学的反思与重构》)
材料二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来自MIT经济系的两位教授Abhijit -Banerj ee和Esther Duflo及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MichaeIKremer共同获得这一经济学领域的最高奖项。
尽管此次诺奖得主的学术背景无可挑剔,且三位也均在学术界享有着至高声誉,但对于本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授予,笔者还是颇有遗憾的。
发展经济学应多多鼓励重要宏观话题、重大实践的深入研究,有时通过常识便可以辨别的结论,不应代表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方向,获得经济学最高荣誉。毫无疑问,贫困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重大问题,田野实验提倡通过大量的微观数据与精心设计自然实验进行问题研究,虽然研究方法具有创新价值,研究者也需要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下作业,十分不易,但由于其关注点过于细微,往往依靠常识判断便可得到大致结论,如是否应该通过发放蚊帐解决疟疾问题,为贫困儿童发放驱虫药物是否会帮助孩子提高上课出勤率等问题,其现实意义和政策影响都非常有限。
缺席对中国、韩国乃至亚洲其他取得经济增长奇迹国家研究的发展经济学具有天然缺陷。特别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对全世界脱贫工作贡献最大的国家,过去70年,中国减贫人数达到7亿人,占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中国政策层要求在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因此,中国政策实践是全世界消除贫困的绝佳案例。中国政策制定者从未通过自然实验来解决贫困问题,但在实践的道路上,却根据中国自身的资源禀赋特点,通过渐进式的政策措施,由设立经济特区开始,慢慢积累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并根据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通过结构性改革实现了脱贫与经济发展目标。如此绝佳的发展经济学案例,却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方向,这是有缺陷的,很难令人信服。
(摘编自沈建光《发展经济学的创新还是歧途?——评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经济学观点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劳动生
产率水平不同是因两者产业结构不同。
B.“斯大林模式”和二战后拉美、非洲、南亚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框架均为通过政府直
接干预,以发展现代化的先进产业。
C.20世纪80年代,发展经济学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消除各种政府干预,保持
财政收支平衡,以建立市场经济,
D.亚洲“四小龙”、日本和中国大陆的发展不是只靠政府、忽略市场,也不是只靠市
场、政府退出,而是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单纯靠政府发展经济,不仅会导致资源错配,效率低下,也会因寻租而生腐败和
贪污,造成社会不公。
B.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发展经济学基础之上的,发展中国家采用这些理
论要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C.发展经济学理论上看是正确的,在实践中却往往不成功,说明发展经济学本土化
问题很重要,不能照搬。
D.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授予,忽略了中国对全世界脱贫工作的贡献,其现实
意义和政策影响是有限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发展经济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经济区域发展差距的趋势分析。 B.中国中部的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C.巴西区域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D.中国民众个体储蓄行为研究。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发展经济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怀念麦子
彭家河
麦子,是乡下最顾家的媳妇。
农历十月,水稻已装进了仓,踏实的农民们便早早地忙碌着麦子的婚礼了。光亮的犁铧、黑色的钉耙、带着农药气味的耧斗是麦子千百年来简陋的陪嫁,其实也不完全算是陪嫁,农家计算好的那些碳铵、尿素、农家肥才是麦子最好的嫁妆。在麦子离开家的前夜,老农便点起烟锅,叨念着哪块地肥,哪块地薄,平衡起麦子陪嫁的多少,掂量起麦子出嫁以后的日子的舒服与艰涩。
丰盛的早餐过后,一家老少便扛上犁耙、炊具,连同孩子、耕牛、黑狗,一路浩浩荡
荡,送小麦出门。小麦要远嫁到村外的山上、山下去了,农民就是小麦的娘家人。新犁过的田散发着纯朴的芳香,每一个畦埂都像用墨线量过那样的笔直,每一垄土都被铁耙细细地平整过,每一块大一点的坷垃都被敲碎,那是小麦的婚房,它们将隆重地迎接小麦的到来。一粒粒饱满的褐色的小麦马上就将成为这片整侍妥贴的土地上的新媳妇了。远离村庄,农户在田野垒起锅灶,露天生火做饭,袅娜的炊烟是麦子最后华丽的转身。这顿午餐,是为麦子摆设的婚宴。
嫁过去了,小麦深入土地,度起了蜜月。蜜月过后,她慢慢探出了头,害羞地出现在自己的院落,那望穿秋水的村庄便远远地成了她的娘家。在新的土地上,小麦越长越滋润,腰身越来越苗条。微风过处,麦子们在自己的家里不断地忙碌,有时也会在田野里载歌载舞,以细细的绿色绸带舞起秧歌。娘家的亲人会不时地过来走走,帮助麦子理理家事,拔一拔麦子的院子里生的几棵荒草;看到麦子生活幸福,也乐得吼几声山歌,于是山外的云就飘得更加悠然。
麦子守护着自己家园,默默担负着自己的责任。农夫的儿子打工去了,农夫的媳妇也打工去了,娘家的亲人基本上全到广东、深圳了,只有麦子仍生活在朴实的村庄。麦子独自顶风挡雨,养家糊口,是村庄最后的村姑。在乡下,她们没有私奔,逃离这个贫困的地方;她们没有绯闻,败坏村庄的名声。纷繁尘世,麦子是乡下最忠诚的妻子,是土地最贤惠的媳妇。
麦子的亲人们都到远方追逐梦想去了。有的带回了成扎的钞票,有的带回了时髦的衫裤,还有的把尸骨抛在了异乡。然而,麦子们仍坚守着自己的家园,默默地尽着自己的妇道。
麦子居住的村庄时常干旱,往往会长达半年没有雨水。村子没有自来水,没有空调,没有雪糕,村里的水分似乎被某种强大力量全吸到了城市,村庄更加干涸了。麦子仍顶着烈日,顽强地生活。纵然看上去如一个个村庄的弃妇,然而麦子还是无怨无悔,张罗着生儿育女。
所有麦子肤色的男女,都是小麦健康的后代。不管走到哪里,他们都继承着小麦遗传的色彩,这或许是小麦最大的安慰。小麦的子女一个接一个地来到都市,有的头发被柒成红色、黄色、蓝色,有的脸上擦着雅芳、资生堂、欧莱雅,但总掩饰不住小麦的烙印。小麦惦念着四处散落的儿女,便以馒头、饼干、方便面的形式进城探望自己的儿女。那些工地上的苦力、流水线上的女工还亲腻着乡下的麦子,深深地想念着老家并仍然与馒头为伴,有的却早已恋上了生猛海鲜、麦当劳或雀巢咖啡,他们更愿意撕开面包,涂上牛油,过与霓虹灯相伴的更加洋派的日子。
进城的面粉有的时常出入烤箱,与各种香精、防腐剂甚至苏丹红一起,敷着厚厚的各型粉脂粉墨登场,在灯红酒绿中占据或者洁白的或者印着各色花纹的碟子。它们也许忘记了小麦的嘱咐,有的已经面目全非。
没有人听到麦子的叹息。深山里的麦子孤独地坚守着自己的家园。当城市在污染中变得越来越神经质的时候,才想起乡下的麦子,便四处呐喊着小麦的色彩。于是绿地、绿色食品、绿色水果、绿色软件、绿色建材等新词如雨后的麦苗拔地而起。但是,更多的人还是记不起乡下的麦子,只是记得乡下的绿色。
麦子在尘世间沉浮,麦子仍旧安然地生长。
村子里的男女一个一个进入城市,成为农民工、都市新贵或者都市盲流等。村庄也随之半个或整个地搬进城,镶嵌在城市与郊区的夹缝里。村庄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儿了,麦子也被抛弃在一旁。
山里山外的土地上全长出了野蒿,麦子失去了自己曾经坚守的家园。麦子,只得躲在村庄的粮仓里哭泣,直至死去。
野蒿疯长,让人忘记了麦子的家。然而,我却时刻惦念着乡下的麦子。
其实,麦子是最值得深爱的乡下女人。
(有改动)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麦子,是乡下最顾家的媳妇”点题,开门见山,表达了对麦子的喜爱和赞
美之情,吸引了读者阅读兴趣。
B.农民像小麦娘家人一样“不时地过来走走”“乐得吼几声山歌,于是山外的云就飘
得更加悠然”,表现出农耕劳动生活的惬意与悠然。
C.文章写“袅娜的炊烟是麦子最后华丽的转身”,是说一顿饭后,麦子将离开娘家,
播种在地里,转变身份开始新的生活。
D.文章以麦子的亲人到远方追逐梦想而她们孤独与安然地坚守家园,表现进城农
民所发生的各种变化以及留守农民的无怨无悔。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对麦子的评价开头,奠定感情基调;主体部分以时空为序,以麦子的出嫁
过程及其子女进城以后的变化为主要内容展开叙述。
B.作者用深情的笔触描写小麦在土地上的自然生长,短句与长句交相运用,用清新
的语言写出农村乡野间的一派美好与祥和。
C.文章中说麦子“没有私奔,逃离这个贫困的地方”“没有绯闻,败坏村庄的名声”,
含蓄地表现出留守家园的农民对土地的忠诚与恪守本分的淳朴。
D.文章写“进城的面粉……忘记了小麦的嘱咐,有的已经面目全非”,借物写人,意
在表现对假冒伪劣产品堂而皇之占据市场的隐忧。
8.本文在写麦子的出嫁上花费了一定的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9.本文通篇采用拟人的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简要赏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