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2020-2021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0-12-22
普陀区2020-2021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题目要求填空。(5分)
(1) ,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1分)
(2)“世胄蹑高位, ”出自的《咏史》。(2分)
(3)《师说》中,韩愈列举孔子曾向老子、郯子等人请教学习的事例,由此得出结论“ ,
”。(2分)
2.按题目要求选择。(5分)
(1)小区举办元宵灯会活动,张贴楹联以增添节庆气氛,你认为合适的一联是 ()。(2分)
A.晴空一镜悬明月,夜市千灯照碧云。
B.玉轮光满大千界,银汉秋澄三五宵。
C.火树银花家家晓,淑气鸿禧处处春。
D.笙歌曲中千家月,红藕香里万颗珠。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史前人类处于蒙昧时期,,,,部落所在的位置总是获取水源、食物的理想地带。
①因而对环境有着强烈的依赖性
②以延续自身生命为目的
③将寻觅食物视作根本之务
A.②③①B.③②①C.②①③D.③①②
二阅读(70分)
(一) 3—7题(16分)
论散文结构
①中国传统文论相当重视文章的结构,只不过,古典文论家心目中的结构,更多属于谋篇布局、行文章法一类的“文章作法”,例如,金圣叹在评点作品时就特别强调“文法”,并列出了“倒插法”“草蛇灰线法”等等文法范例。
②到了现代,人们对文章结构依然认识不足。具体到散文结构上,一般都认为:“我国的整个散文创作,尤其是古典散文,在结构上同我国江南园林的布局,大体保持着一致的风格,那就是:在有限中求无限,在统一中求变化,在人工中求自然”。或者认为散文结构应讲究起、承、转、合,应有一种严谨的结构美。从总体上看,这些论述都是从外在的谋篇布局来把握散文的结构形式的。
③正由于许多作家和理论家总是从外在的组织方式来理解散文的结构,五十年代后散文的结构逐步陷进了程式化和单一化的境地。这一时期散文结构的特点一般是开篇先来一段写景,中间写一件或几件事,以事来喻某一个人,最后是抒发感情,升华哲理。这种线性结构或曰苏州园林式的散文结构,是很长一段时期内叙事和抒情散文的常见套路。值得注意的是,当历史进入到新时期以后,仍然有不少散文作家将这种“三段式”奉为典范,而在某些散文研究者那里,它们也仍然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④我并不否认园林式的散文结构自有其美学上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也主张艺术审美上应该有所偏爱,但散文结构不能仅仅是一种线性结构。那种认为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散文,都应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事件或物象贯穿其中,而且要按照时间的顺序、事件的发展过程来谋篇布局,结构要有头有尾、严谨匀称、连贯完整的要求是科班的、不符合散文的实际的。在我看来,对散文结构的这种要求不仅有悖于散文这种体裁的现代性诉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作家的手脚,抑制了作家自由自在挥洒的激情。
⑤现代结构主义理论认为,文学作品除了显在结构外,在文本的字面底下,还深藏着 超越具体的叙述顺序和表层文字的潜在结构。借鉴这一观点,散文的结构其实可以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比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除了“披上大衫”,沿着小煤屑路来到荷塘欣赏荷花和联想起江南采莲风俗的表层结构外,近期有学者指出,此文还有一个从“颇不宁静”到“寻找宁静”、从“暂时宁静”到“再复不宁静”的潜在心理结构。又如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与其说作者是在寻找“家”,不如说她是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是对历史的忏悔和反思,当然也是在寻找理想和精神的归宿地。这样,只有几百字的一篇短小散文,却具有了海德格尔所说的“还乡”的抽象哲学意蕴。
⑥应当看到,散文结构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开放性系统,它总是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用狭隘的、静止的眼光来看待散文创作,只在某种线条单一的表层结构上下功夫,只能是固步自封。实际上,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的主体的解放、心灵模式的深化、艺术思维的多元化,散文的结构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态势,涌现出诸多超越“线性结构”的辐射结构,表现出多蕴藉、趋丰富的特点。例如心理结构、意象结构和寓言结构,都通过暗示开拓了散文的结构空间。尤其是寓言结构,在当今作家的笔下增添了超现实的现代意味,极具发展前景。
⑦总之,散文结构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和作家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潜在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应看到:结构的类型和表现形态往往是多种多样且变化交错着的。好的散文一般以一种结构方式为主,同时包含其他结构方式。这种以不同的结构方式互为宾主、互为补充、交相渗透的组织方法,使散文较好地避开了单线条的平铺直叙,形成了多层次、复合式的结构方式。这当然是许多优秀的散文家努力探索的结果,也是散文文体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3.根据第①②段的论述,分析第③段画线句中的因果判断是否成立。(4分)
4.第④段加点词“科班”原指旧时培养戏曲演员的教学组织,在文中是指(2分)
5.依据文意,能够对第⑥段各类散文结构做出推断的一项是()。(2分)
A.从结构类型看,线性结构等于表层结构。
B.从结构类型看,意象结构属于辐射结构。
C.从作品效果看,辐射结构差于线性结构。
D.从作品效果看,寓言结构优于心理结构。
6.以下对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结散文结构的艺术特征与多元化形态,使论述更准确。
B.总结散文创作中结构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使论述更严谨。
C.进一步阐明好的散文结构方式的综合性,使论述更周密。
D.进一步阐明好的散文来自散文家的探索,使论述更完整。
7.小星同学读完全文产生了疑惑:既然作者不否认园林式散文结构的价值和意义,也主张艺术审美应有所偏爱,为何还要撰文批评园林式散文结构?请向小星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8—11题(15分)
海水荡漾
赖赛飞
①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在海边不是看海得出的,而是看网。
②休渔期,网衣摊晒在南田岛上的各个网场,搁不下的摊在公路边。这些下过深水的网一旦重回陆地,从此便不一样了。
③它的部分网眼被鱼——更多的是其他东西勾勒切割,撕开了口子,伤痕累累。原本青翠的蓝绿两色一下子变得黯淡苍老,上面粘附了鱼鳞、虾皮等海洋生物碎屑,犹如皱纹与斑点。它的体味也出来了,是海腥味。这很另类,与陆上世界完全不相匹配,呈现真实的异域风情。
④当一张网以涉险而归坦然于天下的气概宣示了存在,海的内里就这样被顺带翻开直接曝光。以至于每次,渔网静静地委身于地面,看在我眼里却像一片阳光照耀下正在往外翻腾的海,附着在每一只网眼每一根纤维中间的气息扑鼻而来。
⑤海岛上的每一个日子海水荡漾。岛仿佛是一块被放逐的土地,由造物随手扔进大海里面,住在上面的人随身打上了放逐的烙印。世世代代,人们不仅要从海水中打捞出一片片土地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家园,要用堤坝像延长自己的胳膊一样将之圈在怀里保护起来,更多时候,还要动手打造出一片片能漂浮的陆地船。
⑥面朝大海,另一种广大世界在眼前无限展开。每天从海岸线上经过,看着潮水对着人一层层地卷过来,退下去又卷着舌头过来。那种无休无止,同样不仅是形体,还有味道,更有声响有力辅佐。微信公众号:沈姐的语文课堂这跟单纯的太阳照着或雨雪落地总有不同,仿佛是来自那个世界的莫名诉求,宏大而顽强。即使走远了,潮声还会伴随很长一段路。更远了,海风依然跟过来耳提面命,迫使脉动跟着潮水起伏。
⑦终需回应,才能首先平息心海中被引发的潮涌,然而终究未能平息的是一滴海水千重味的想象和事实。
⑧从来不会直接品尝海水,但就是深谙它的味道,清而鲜而咸。将刚捞上来的海草塞进嘴里,这种味道特别的刚劲,几乎带来形体之感,完全触碰到了柔软的口腔内壁,清晰得能辨认出质地,脆中带有弹性,爽滑掩饰着粗糙。恍惚之中,已经将海一口含进,正向着身体深处滚滚而下。
⑨沿岛行,看着紫菜、苔皮、浒苔之类就这样将自己一端固定在岩礁、滩涂以及船板、绳索随便什么,其余悠扬地活在海水里,通过自己的吐纳,将海水带给收割走它的人品尝。鱼类、贝壳类、软体类也活在海水里,同样通过吐纳,由捕鱼人将隐身于它身体的海水味道带上岸。这种携带方式非常细腻周密,除了需要灵敏的嗅觉与味蕾,还需要已经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通道,才能恍然觉察——海水除了基本的咸、鲜、清 ,另有甘甜,作为一种回味,藏匿在它们的细胞核心,形成海水灵魂(假设它有)深处的味道。
⑩需要更有力的证据,只要跟踪海边心眼活络的人,便会发现他们很有节制地拿海水来浇灌房前屋后的果树,结出来的果子特别甜,吃过的人都得惦记。此时此地,海水味道的样子就从鱼形、海藻形、贝壳形、软体形改头换面成了果形。复习一下这种秘密入侵,它是以水的形式从渗入土壤开始,伺机进入复杂的植物根须,顺着茎干爬向无数枝头,最后到达每一只果实甜蜜的内部。
⑪然而无论自然的恩赐有多慷慨,咸涩就潜伏在地下并不深远处,等待时机泛起。渔家的人生始终处在下述境界里:苍茫大海,一个小岛,一艘小船,一个摇晃的世界。眼前没有阻挡,身后不见岸,只有无限的可能性——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对于出海在船上的人 ,心中的岛成为唯一明确的航标。相对于留守岛上的人,不明所向的船一再成为不知所措的牵挂。
⑫有时候想,航行中的船若能于海面上留痕,或者是那一道道相望的目光有迹可循,就能发现指定任何一个时刻,这些沉浮于海水之中的岛屿们,周身都有无数的线条延伸向海天苍茫。每一条虚无缥缈的线索端点都维系着实实在在的一条船,整条船上的人又反过来维系着岛上的一个个家。天涯海角与万家灯火,千百年下来,都是这样对应着、牵挂着。
⑬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追寻那股海水的味道或受它所驱使,这期间的种种努力,千回百转。也只有这种味道,一直给予他们相同的慰藉,历久弥新。一岛之民,一生之中,反复的重逢与离别,诸般抗拒与迷恋,都笼罩在这里面。
8.第①段能否改成以下句子?请说明理由。(3分)
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在海边不是看海得出的,而是看网。
9.联系第⑥⑦段,赏析“卷着舌头”这一比拟的妙处。(4分)
10.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⑫段。(4分)
11.本文是否存在《论散文结构》中所说的“超越具体的叙述顺序和表层文字的潜在结构”?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8分)
游凤林寺西岭
(唐)孟浩然
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
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
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
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
12. 从体裁看,这首诗属于()。(1分)
A.律诗B.绝句C.古体诗D.曲子词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2分)
A.典雅绮丽B.清新明快C.豪迈奔放D.空灵飘逸
14.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分)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题目要求填空。(5分)
(1) ,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1分)
(2)“世胄蹑高位, ”出自的《咏史》。(2分)
(3)《师说》中,韩愈列举孔子曾向老子、郯子等人请教学习的事例,由此得出结论“ ,
”。(2分)
2.按题目要求选择。(5分)
(1)小区举办元宵灯会活动,张贴楹联以增添节庆气氛,你认为合适的一联是 ()。(2分)
A.晴空一镜悬明月,夜市千灯照碧云。
B.玉轮光满大千界,银汉秋澄三五宵。
C.火树银花家家晓,淑气鸿禧处处春。
D.笙歌曲中千家月,红藕香里万颗珠。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史前人类处于蒙昧时期,,,,部落所在的位置总是获取水源、食物的理想地带。
①因而对环境有着强烈的依赖性
②以延续自身生命为目的
③将寻觅食物视作根本之务
A.②③①B.③②①C.②①③D.③①②
二阅读(70分)
(一) 3—7题(16分)
论散文结构
①中国传统文论相当重视文章的结构,只不过,古典文论家心目中的结构,更多属于谋篇布局、行文章法一类的“文章作法”,例如,金圣叹在评点作品时就特别强调“文法”,并列出了“倒插法”“草蛇灰线法”等等文法范例。
②到了现代,人们对文章结构依然认识不足。具体到散文结构上,一般都认为:“我国的整个散文创作,尤其是古典散文,在结构上同我国江南园林的布局,大体保持着一致的风格,那就是:在有限中求无限,在统一中求变化,在人工中求自然”。或者认为散文结构应讲究起、承、转、合,应有一种严谨的结构美。从总体上看,这些论述都是从外在的谋篇布局来把握散文的结构形式的。
③正由于许多作家和理论家总是从外在的组织方式来理解散文的结构,五十年代后散文的结构逐步陷进了程式化和单一化的境地。这一时期散文结构的特点一般是开篇先来一段写景,中间写一件或几件事,以事来喻某一个人,最后是抒发感情,升华哲理。这种线性结构或曰苏州园林式的散文结构,是很长一段时期内叙事和抒情散文的常见套路。值得注意的是,当历史进入到新时期以后,仍然有不少散文作家将这种“三段式”奉为典范,而在某些散文研究者那里,它们也仍然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④我并不否认园林式的散文结构自有其美学上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也主张艺术审美上应该有所偏爱,但散文结构不能仅仅是一种线性结构。那种认为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散文,都应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事件或物象贯穿其中,而且要按照时间的顺序、事件的发展过程来谋篇布局,结构要有头有尾、严谨匀称、连贯完整的要求是科班的、不符合散文的实际的。在我看来,对散文结构的这种要求不仅有悖于散文这种体裁的现代性诉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作家的手脚,抑制了作家自由自在挥洒的激情。
⑤现代结构主义理论认为,文学作品除了显在结构外,在文本的字面底下,还深藏着 超越具体的叙述顺序和表层文字的潜在结构。借鉴这一观点,散文的结构其实可以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比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除了“披上大衫”,沿着小煤屑路来到荷塘欣赏荷花和联想起江南采莲风俗的表层结构外,近期有学者指出,此文还有一个从“颇不宁静”到“寻找宁静”、从“暂时宁静”到“再复不宁静”的潜在心理结构。又如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与其说作者是在寻找“家”,不如说她是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是对历史的忏悔和反思,当然也是在寻找理想和精神的归宿地。这样,只有几百字的一篇短小散文,却具有了海德格尔所说的“还乡”的抽象哲学意蕴。
⑥应当看到,散文结构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开放性系统,它总是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用狭隘的、静止的眼光来看待散文创作,只在某种线条单一的表层结构上下功夫,只能是固步自封。实际上,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的主体的解放、心灵模式的深化、艺术思维的多元化,散文的结构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态势,涌现出诸多超越“线性结构”的辐射结构,表现出多蕴藉、趋丰富的特点。例如心理结构、意象结构和寓言结构,都通过暗示开拓了散文的结构空间。尤其是寓言结构,在当今作家的笔下增添了超现实的现代意味,极具发展前景。
⑦总之,散文结构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和作家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潜在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应看到:结构的类型和表现形态往往是多种多样且变化交错着的。好的散文一般以一种结构方式为主,同时包含其他结构方式。这种以不同的结构方式互为宾主、互为补充、交相渗透的组织方法,使散文较好地避开了单线条的平铺直叙,形成了多层次、复合式的结构方式。这当然是许多优秀的散文家努力探索的结果,也是散文文体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3.根据第①②段的论述,分析第③段画线句中的因果判断是否成立。(4分)
4.第④段加点词“科班”原指旧时培养戏曲演员的教学组织,在文中是指(2分)
5.依据文意,能够对第⑥段各类散文结构做出推断的一项是()。(2分)
A.从结构类型看,线性结构等于表层结构。
B.从结构类型看,意象结构属于辐射结构。
C.从作品效果看,辐射结构差于线性结构。
D.从作品效果看,寓言结构优于心理结构。
6.以下对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结散文结构的艺术特征与多元化形态,使论述更准确。
B.总结散文创作中结构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使论述更严谨。
C.进一步阐明好的散文结构方式的综合性,使论述更周密。
D.进一步阐明好的散文来自散文家的探索,使论述更完整。
7.小星同学读完全文产生了疑惑:既然作者不否认园林式散文结构的价值和意义,也主张艺术审美应有所偏爱,为何还要撰文批评园林式散文结构?请向小星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8—11题(15分)
海水荡漾
赖赛飞
①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在海边不是看海得出的,而是看网。
②休渔期,网衣摊晒在南田岛上的各个网场,搁不下的摊在公路边。这些下过深水的网一旦重回陆地,从此便不一样了。
③它的部分网眼被鱼——更多的是其他东西勾勒切割,撕开了口子,伤痕累累。原本青翠的蓝绿两色一下子变得黯淡苍老,上面粘附了鱼鳞、虾皮等海洋生物碎屑,犹如皱纹与斑点。它的体味也出来了,是海腥味。这很另类,与陆上世界完全不相匹配,呈现真实的异域风情。
④当一张网以涉险而归坦然于天下的气概宣示了存在,海的内里就这样被顺带翻开直接曝光。以至于每次,渔网静静地委身于地面,看在我眼里却像一片阳光照耀下正在往外翻腾的海,附着在每一只网眼每一根纤维中间的气息扑鼻而来。
⑤海岛上的每一个日子海水荡漾。岛仿佛是一块被放逐的土地,由造物随手扔进大海里面,住在上面的人随身打上了放逐的烙印。世世代代,人们不仅要从海水中打捞出一片片土地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家园,要用堤坝像延长自己的胳膊一样将之圈在怀里保护起来,更多时候,还要动手打造出一片片能漂浮的陆地船。
⑥面朝大海,另一种广大世界在眼前无限展开。每天从海岸线上经过,看着潮水对着人一层层地卷过来,退下去又卷着舌头过来。那种无休无止,同样不仅是形体,还有味道,更有声响有力辅佐。微信公众号:沈姐的语文课堂这跟单纯的太阳照着或雨雪落地总有不同,仿佛是来自那个世界的莫名诉求,宏大而顽强。即使走远了,潮声还会伴随很长一段路。更远了,海风依然跟过来耳提面命,迫使脉动跟着潮水起伏。
⑦终需回应,才能首先平息心海中被引发的潮涌,然而终究未能平息的是一滴海水千重味的想象和事实。
⑧从来不会直接品尝海水,但就是深谙它的味道,清而鲜而咸。将刚捞上来的海草塞进嘴里,这种味道特别的刚劲,几乎带来形体之感,完全触碰到了柔软的口腔内壁,清晰得能辨认出质地,脆中带有弹性,爽滑掩饰着粗糙。恍惚之中,已经将海一口含进,正向着身体深处滚滚而下。
⑨沿岛行,看着紫菜、苔皮、浒苔之类就这样将自己一端固定在岩礁、滩涂以及船板、绳索随便什么,其余悠扬地活在海水里,通过自己的吐纳,将海水带给收割走它的人品尝。鱼类、贝壳类、软体类也活在海水里,同样通过吐纳,由捕鱼人将隐身于它身体的海水味道带上岸。这种携带方式非常细腻周密,除了需要灵敏的嗅觉与味蕾,还需要已经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通道,才能恍然觉察——海水除了基本的咸、鲜、清 ,另有甘甜,作为一种回味,藏匿在它们的细胞核心,形成海水灵魂(假设它有)深处的味道。
⑩需要更有力的证据,只要跟踪海边心眼活络的人,便会发现他们很有节制地拿海水来浇灌房前屋后的果树,结出来的果子特别甜,吃过的人都得惦记。此时此地,海水味道的样子就从鱼形、海藻形、贝壳形、软体形改头换面成了果形。复习一下这种秘密入侵,它是以水的形式从渗入土壤开始,伺机进入复杂的植物根须,顺着茎干爬向无数枝头,最后到达每一只果实甜蜜的内部。
⑪然而无论自然的恩赐有多慷慨,咸涩就潜伏在地下并不深远处,等待时机泛起。渔家的人生始终处在下述境界里:苍茫大海,一个小岛,一艘小船,一个摇晃的世界。眼前没有阻挡,身后不见岸,只有无限的可能性——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对于出海在船上的人 ,心中的岛成为唯一明确的航标。相对于留守岛上的人,不明所向的船一再成为不知所措的牵挂。
⑫有时候想,航行中的船若能于海面上留痕,或者是那一道道相望的目光有迹可循,就能发现指定任何一个时刻,这些沉浮于海水之中的岛屿们,周身都有无数的线条延伸向海天苍茫。每一条虚无缥缈的线索端点都维系着实实在在的一条船,整条船上的人又反过来维系着岛上的一个个家。天涯海角与万家灯火,千百年下来,都是这样对应着、牵挂着。
⑬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追寻那股海水的味道或受它所驱使,这期间的种种努力,千回百转。也只有这种味道,一直给予他们相同的慰藉,历久弥新。一岛之民,一生之中,反复的重逢与离别,诸般抗拒与迷恋,都笼罩在这里面。
8.第①段能否改成以下句子?请说明理由。(3分)
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在海边不是看海得出的,而是看网。
9.联系第⑥⑦段,赏析“卷着舌头”这一比拟的妙处。(4分)
10.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⑫段。(4分)
11.本文是否存在《论散文结构》中所说的“超越具体的叙述顺序和表层文字的潜在结构”?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8分)
游凤林寺西岭
(唐)孟浩然
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
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
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
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
12. 从体裁看,这首诗属于()。(1分)
A.律诗B.绝句C.古体诗D.曲子词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2分)
A.典雅绮丽B.清新明快C.豪迈奔放D.空灵飘逸
14.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