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海原一中2020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0-12-29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 D 试题分析:曲解文意.原文说“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并没有说那时就开始追求精益求精;注解是朱熹对工匠精神的解说。
2. B 试题分析:产品质量的保证有多种原因,根本原因应该是工匠对产品质量的追求.而不是“物勒工名”制度。
3. D试题分析:找回工匠精神.使“'Made in 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这并不意味着“'Made in China”就是劣质产品。选项曲解文意。
4. A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进而促进云和数字化的转型”错误,原文是“云和数字化转型会成为支撑5G应用发展的地基”;C项,“成为全球首个国家5G试验”错,应该是“成为全球首个由政府主导和规划的国家5G实验”;D项,原文是“大部分实验是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主导的”,并非全部实验。故选A。
5. C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项,原文是“将为”,不是已然;B项,原文是“中国对于5G技术的资金投入不仅大幅领先欧洲,俄罗斯和日本等”,不能得出“世界各国都对5G投入了巨额资金”;D项,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原文没有说中国拥有最大规模和最可靠网络,且不成为“抢占了先机”的原因。故选C。
6. ①政府主导,提前规划;②企业参与,团结协作;③巨额资金投入;④重视创新研发;⑤引进优秀人才;⑥寻求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⑦做好国内市场,积累丰富经验。
7.A(不是看错,而是故意错看。)
8.形象特征:
(1)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开风气之先——创办公司、发行股票。
(2)沉稳大气、处变不惊——股票认购不足时。
(3)机智权变且令行禁止——故意看错、打折诱买(4分,答出任意两点)
看法,正面:改革之初,为达到目的,运用一些手段,可以理解。
反面:无论目的如何高尚,采用欺骗手段终不可取。(2分)(看法任选一面给分)
9.(1)首段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侧面交代时代背景。
(2)“北风呼呼地吹,从礼堂洞开的木门灌进来”,衬托人们对股票的不热心与不了解。
(3)“北风还是呼呼地吹,直灌会场” 暗示股票发行动员会可能失败。
(4)“北风呼呼地吹进来,贵宾室里,三名副总如坐针毡”侧面表现了三名副总的焦虑、不安。(任选三处,酌情赋分)
10. C 试题分析:本题画线句子大部分内容是李熹的话,其中,“见待”是“对待我”的意思,“熹”是人名,指李熹,是李熹自称,因此“见待”后应断开,排除A、B两项。再比较C、D两项,“进退”指进仕或退身,中间不应断开;“明公”是对对方的尊称,在句中做主语,故D项断句错误,答案为C项。
11. D试题分析:D项,“李熹任此职时也属虚衔”不正确。从当时的局势及后文“二傅并摄众事”可知,李意被起用为太子太傅时,制度、官员废缺已久,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一起管理政事,可见得到重用,太子太傅并非虚衔。故选D项。
12. A 试题分析:A项,“以母亲病重为由拒绝出仕”错,由原文“宣帝复辟熹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扶舆上道”可知,李熹是以自己有病为借口推辞宣帝的征召。故选A项。
13. (1)李熹趁着这个机会,来不及奏报,就见机行事出兵深入,于是取得大胜。
(2)凉州的敌人侵犯边境,李熹倡导大义派兵讨伐他们。朝廷官员认为出兵不易,敌人不足以造成祸患,最终不听李熹的提议。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因”,介词,趁着;“其”,代词,这个;“隙会”,机会;“启闻”,奏报;“辄”,就;“便宜”,便利;“遂”,于是;“克”,胜利。(2)“寇”,侵犯;“唱”通“倡”,倡导;“之”,代词,他们;“谓”,认为;“为”,造成;“竟”,最终;最后一个“之”,代词,代李熹的建议。
参考译文
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靼人。李熹年轻时有高尚的德行,他广博地学习,精深地研究,与北海管宁因贤良被征召,不去。他几次被征入三府,不去就任。宣帝又征召李熹为太傅属,他以有病为借口,坚决推辞,郡县扶他登车上路。当时李熹母亲病重,李熹于是偷偷翻越泫氏城墙徒步回家,于是赶上母亲的丧事,议论此事的人赞美他的志气节操。
景帝辅政时,任命李熹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李熹到任,被引见,景帝对李熹说:“过去先公征用你而你不答应,如今我任命你你就来了,为什么呢?”李熹回答说:“先君以礼对待我,我得以依照礼决定进仕或退身。明公用法律来约束我,我害怕法律就来了。”景帝很器重他。他转任司马,不久官拜右长吏,升任御史中丞。他居官正直,不畏强权,百官因慑于其威猛之政而风气肃然。他举荐的乐安人孙璞,也因为有道德而显扬,当时的人称赞他能识别人才。不久他迁任大司马,因公事被免官。
司马侑为宁北将军,镇守邺地,以李熹为军司。不久,李熹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加任扬威将军、假节,兼任护羌校尉,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很有声望业绩。羌人进犯边塞,李熹趁着这个机会,来不及奏报,就见机行事出兵深入,于是取得大胜,因为功劳大免遭责罚,当时的人把他比作汉朝的冯奉世、甘延寿。他被授予冀州刺史,逐渐升迁至司隶校尉。等到魏帝向晋禅让时,李熹以司隶校尉的官职代理司徒的职务。泰始初年,他被封为祁侯。
立皇太子后,任命李熹为太子太傅。自魏明帝以后,太子之位长久空置,制度荒废缺损,官员不完备,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等官职都没设置,太傅、少傅共同代理众事。李熹在位多年,教训道义尽心谋划。因年老退位。当初,李熹任仆射时,凉州的敌人入侵边境,李熹倡导大义派兵讨伐他们。朝廷官员认为出兵不易,敌人不足以造成祸患,最终不听李熹的提议。后来敌人果然极端放肆,凉州覆没,朝廷很后悔。李熹自从做官,家中没有积蓄,亲朋好友甚至共享衣食,未曾利用朝廷官员身份谋私。等到他死后,被追赠为太保,谥号成。
14. B 本题中,B项,“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错。颔联描述的是隋军同仇敌忾,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面,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响起。故选B项。
15. ①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②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③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点睛】诗歌注释说“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这就暗示了诗歌的第一个情感,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 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
敌军入侵,边关报警,我军摆阵迎敌。诗人描写边塞的苦寒,借助想象和典故,来反映边塞战事的紧张、营地军纪的严明,表现将士保家卫国、渴望建功的豪情。 诗的大意是:边关烽火四起,敌情汹溯,我军派出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奔赴前线。士兵们摆出威力无穷的“常山阵法”,以风卷残云之势扑向敌阵,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在军纪严明的隋军军营里响起。深宵清冷的月色下,凛冽的寒风中,守卫的士兵彻夜不眠,士兵刀剑上霜花闪闪。我们一定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得战争的胜利,到时候也在这里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其中“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是名句,“弓月”为新月,此句写出了边塞的苦寒、隋军军纪之严明,突现士兵保家卫国的豪情。
16、 (1).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7. C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须在“校外培训机构”前加上“严禁”。排除AD两项。二是“目的是……”和“是为了……”句式杂糅,可保留其一。排除B项。综合分析可知,C项修改最恰当。
18. B 全力以赴、尽力而为:两者均有竭尽全力去做某事的意思,但“全力以赴”的感情色彩更强烈一点,程度更深些。语境中,家长对孩子的“奥赛”训练过于执着,用“全力以赴”更为恰当。据此分析可排除AC两项。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帮助;无力回天:形容事态的发展,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或者比喻局势或病情严重,已无法挽救。语境中,地方政府采取措施给“奥赛”降温,也不能改变现状,用“无济于事”较为恰当。据此分析可排除D项。视而不见:虽然睁着眼看,却什么也没有看到,指不注意或不重视;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后者侧重于主观上应采取行动却不采取行动。选“置之不理”更为恰当。理所当然:指从道理上讲应该如此;天经地义:指非常正确,不容置疑的道理。语境中,自主招生单位根据自身的培训目标,在自主招生中设置了一些录用的标准,是合乎情理的,应选“理所当然”。分析可知,B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B。
19. A本题,B项,在内容上与下文衔接不当;C项,“往往被看作”不妥;D项,“表面上”不妥,应是“实际上”。故选A。
20.①还拥有另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②人们从读书学会做人(或:读书可以提升人的精神世界)
③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或从善)
【解析】根据“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以及“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可知,第一处应为“还拥有另一个精神世界”;根据“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可知,第二处应“人们从读书学会做人”;根据“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可知,第三处应为“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
21.【答案】答案示例:爱孩子,就要教会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