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重庆市云阳江口中学校2021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0-12-31
重庆市云阳高级中学校高 2021 届上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答案
本卷结合复习进度,并考虑全国 2 卷、山东卷、海南卷特点进行改创、原创而成。
1. B。 【简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A 项,“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 以偏概全或曲解文意。孔子虽然收受学生“束脩”,但并不意味着“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C 项,这一说法夸大了原文的意思,以偏概全。原文为“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强调的是假设情况、特殊现象,而并非普遍情况。D 项,“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反映出因信息遗漏而分析不当。根据原文“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可以得出结论。
2. C。 【简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C 项,“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分析、推导不当。“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并不等于“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这样做是因为部分新媒体为了获得关注而通过这种方式制造噱头、迎合受众。
3. D。 【简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 项,“先破后立”分析不当,文章全文以批判为主,最后提出了“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问题,并未明确“立”,即以“破”(驳)为主。
4. 错误:①新媒体为了获得关注,制造噱头(炒作话题),迎合受众,违背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材二第 3 段即全文第 5 段 2、4 行)②新媒体为了内在的利益诉求,持续推动话题的炒作。(材二第 3 段即全文第 5 段末行)-也可合并为“动机不纯”或“有功利化目的”。2 分 危害:①将会使受众的知情权丧失(“崩塌”);(材二第 3 段即全文第 5 段 5 行)
②会使受众一味相信媒介,失去理性的大脑。(材二第 4 段即全文第 6 段倒数 2、3 行)【分析】题目中四篇新闻的题目,反映出新闻事实的不完全可信,也反映出新媒体在“制造新闻” “持续炒作”。2 分 ——原答案:①这类文章故意用噱头来吸引受众,博取关注,违背了基本职业规范。 ②这类文章会诱导缺乏理性与思考意识的受众形成错误的人生观、成功观。 ③这类文章充斥网络,助推了浮躁、急功近利社会氛围的形成。 【老师简析】②③ 为推导性结果,在原文有充足答案的情况下不宜作答案,反之,则可用推导性要点作答案。
【简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探究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材料二指出,“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某些新媒体的文章,如《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 5 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 10 万》《普通人如何用 3 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显然是故意用噱头来吸引受众,博取关注,违背了基本职业规范,如果这类文章充斥网络,必然会助推了浮躁、急功近利社会氛围的形成,从而会诱导缺乏理性与思考意识的受众形成错误的人生观、成功观。因而这种现象必须引起全社会的警惕和反思。原文“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对应答案①。“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 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对应答案②。
5. ①认可、欢迎知识付费现象,因为知识付费早已有之,今日蔚为大观(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材一及材二第 2 段即全文第 4 段 3、4 行;材三 2 段即全文第 8 段)② 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或:警惕、反思新媒体制造新闻现象, 以保持认知理性;或:辨析新媒体新闻,以拥有理性的大脑);(材二第 3、4 段即全文第 5、6 段)③增强服务意识,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材三第 3、6 段即全文第 9、12 段) ——原答案: ①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析:①属于认知,不属于“怎么做”】 ②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 ③不跟风、不盲从,不为肤浅的所谓“话语权”而焦虑。 ④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优势,利用知识,享受服务。【析:没涉及材料三的内容,即没有全部“结合上面三者材料”】 【简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指出“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
的生产”,因而,个人发展要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材料二指出“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 因而,对于个人而言,无论是知识的生产者或消费者,都需要不跟风、不盲从,不为肤浅的所谓“话语权”而焦虑。要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材料三指出“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 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作为个人,要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优势,利用知识,享受服务。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6.(3分)【答案】A (主要暗示齐跃对音乐的热爱)
7.(3分)【答案】D(“特斯拉与阿基米德的对比”,错)
8.(4分)【答案】本段写出了研究院现在的空旷与寂寥;映射出外星人入侵后地球人放弃抵抗、妥协求存的大环境;承接上文齐跃邀“我”去研究院的情节,为下文齐跃与“我”的对话张本;凸显出齐跃孤军奋战的勇气与胆识。(每点1分,共4分)
9.(6分)【答案】弦歌表面上是指,为引天梯共振炸毁月球而拨弦奏响的哀歌;更深层是对林老师在困境中勇于坚守本心、不与世俗同流的讴歌;对面对外族入侵不苟活妥协、敢于抗争、宁死不屈的精神的讴歌;
同时也暗示,林老师的精神将以乐教、身教形式被传承下来。(每点2分,答出3点满分。)
10.D。 【简析】明其大意是断句的关键。“阙”(缺失)与“咎”(罪过,如“以彰其咎”)不能连用,断开;“明”(明白)的宾语为“不知人”、“恤事多暗”(恤,考虑; 暗,不明,不清),可断开;“《春秋》”前省略“以”,“臣职是当”为宾语前置句,“是” 如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唯才是举”。“厥”,代词,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斩荆棘”。
11.C 。 【简析】“旄钺指君主”错。联系诸葛亮上疏“亲秉旄钺以厉三军”,可知“旄钺”借指军权。
12.B 。 【简析】“他又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可以说把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错。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在“建兴元年”,此时蜀主为后主刘禅,而非刘备。“把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于文无据,应为“把后主托付给了诸葛亮”。
13.(1)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或:却没有怨恨他的人), 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或:劝勉、训戒)分明。 (译出大意给 2 分;“峻”“以”两处, 每译对一处给 1 分。)-联系教材:峻,严厉,如“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陈情表》 诏书言辞急切严厉,责备我拖延); 以,因,因为,“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2)
14.(1 )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举动失当。 (2)诸葛亮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不够周到。 (3)诸葛亮不擅长临机应变和用兵的谋略。 【简析】(1)见于“谡违亮节度, 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节度,节制调度),(2)见于“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 恤事多暗”,(3)见于“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每点 1 分,满分共 3 分。)
15.C 。【简析】“颈联运用拟物的手法”说法错误。不是拟物,是拟人。
16.①谢诗抒发了人生迟暮的无奈和怀才不遇的愤慨(失落)。颈联写出了岁月流逝、人入暮年、借酒消愁的无奈,尾联借用典故,抒发了对曹氏父子的仰慕,反衬出当下无人赏识愤慨。 ②杜诗抒发了漂泊无依的孤独和穷病交加的窘迫。杜诗颈联中“常作客”点明漂泊,以“多病”“停杯”指出患病,以“艰难苦恨”写出生活困境。 【简析】注意“悲秋”诗词常见的主题
17.(6 分)(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18.A
19.A
20.①原文单独成小句,形成排比,有强调作用,增强气势。②原文是强烈的疑问语气,抒情性强。③上文的描述作了充分的铺垫,疑问语气水到渠成。(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
21.①“承担”改为“成为”/“主力军”后加“任务”④“开通”和“首次”位置互换⑤删除“食品”⑧删除“将”(共4分,每处1分,仅指出错误修改有误不得分)
22. 2019年7月13日,中国产铁路客车在哈瓦那至圣地亚哥线路上投入运行;缩短旅行时间,提升运力和效率。(每点2分,语意通顺1分)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