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百越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学业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1-01-05
"百越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学业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李柯霓(以下简称李)邹老师,文学伦理学作为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文学批评理论,对于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请问对于现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认识?
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以下简称邹)文学伦理学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文学批评方法,至少对中国学者来说是如此,因为我们从前没有自觉形态的文学伦理学理论。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学者研究文学所使用的批评理论,百分之九十五都来自西方,百分之五在的。然而在最近十多年,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成为一个热点。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这是由中国学者自主提出,并且在许多人的努力之下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所产生的反响,足以证明这种批评方法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李我们知道,一种文学理论的发展需要结合实际,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才能更好地对文学文本进行相关阐释。请问您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方法论上具有什么样的鲜明特点?
邹首先是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学问。文学伦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就是文学文本,中外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大量的文学作品,许多都与伦理具有这样那样的联系,这就成为文学伦理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其次,具有文学审美的过程。因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并且多半是具有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所以我们在研究的时候,首先要与伦理观念正是人类与动物的重大区别之所在,所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还在于人,包括文学作品里的人、文学作品背后的人和作为创造者的作家本人。以上三点就是文学伦理学批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可以包打天下,可以不需要其他批评方法了。任何一种文学批评方法都
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代替其他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有的人认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伦理价值,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伦理的产物,甚至把文学的起源、构成、发展都与伦理联系起来。还有人把伦理与审美对立,认为文学伦理学关注的是作品里的伦理,而不是作品里的美学信息与美学价值,这种观点是相当有害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关注的是文学作品里的伦理现象,绝不可能离开审美而成立,因为它本身就是审美的产物,是一种具有艺术之美的存在。
李您认为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邹一是把文学作品加以区分。可以把中外文学史上的作品区分为伦理文学与非伦理文学,是伦理文学才可以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二是把作品分析与作家研究结合起来。如果只是批评分析文学作品,可能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表象而不知根本。作品是由作家写的,文学作品里的伦理主题、伦理结构、伦理冲突、伦理选择等,都可以从作家那里找到根源。三是承认任何批评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也不全是中中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西方的影响下才发展起来的,要承认这种基本的历史事实。只有实事求是,才可以让中国的文学研究与实践有更大的发展。
(摘编自《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论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邹建军教授访谈录》,有删改)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文学批评领域,西方理论通过译介迅速进入中国,激活了中国的文学批评与研究。但西方理论在促进中国学术繁荣的同时,也逐渐占领了中国的部分学术阵地,不仅影响着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潮流,各种新潮术语也嵌入了中国的学术话语当中。这种新西学东渐,推动了西学在文学批评领域迅速传播并获得不少中国学者认同,但不可否认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话语的缺失。
但是,如果对中国学者推介的西方理论细加分析,可能就会发现我们模糊了理论的概念,评、文化批评、伦理批评等——下定义时,经常感到无能为力。细加考察会发现,与其说它们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不如说是一种文学批评思潮,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历史思潮、政治思潮、社会思潮或文化思潮。所有这些思潮几乎都没有建构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基础上创建的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具有不同于西方伦理批评的新特点。它从一开始就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创立自己学批评不仅以伦理选择为基础建构了理论体系,还以伦理选择、伦理身份等术语为核心建构了话语体系,从而为这一批评方法的广泛运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编自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价值选择与理论建构》,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学伦理学是一种完全由中国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批评理论。
B.文学伦理学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当代中国在批评领域失语,难得有属于自己的文。
C.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作品,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可以成为文学伦理学研究的基本对象。
D.邹教授肯定了文学伦理学的开创性价值,也不回避存在的问题,表达了对中国文学研究的期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何一种文学批评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既不能包打天下,也不能被轻易替代。
B.把审美和伦理对立,就不是文学伦理学批评,因此具有文学审美的过程是文学伦理学最核心的特点。
C.如果没有建构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没有自己独有的方法论,就不能成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D.学习西方理论,可能使我国学术繁荣,也可能丢失学术阵地,这是如今新西学东渐给我们的启示。
3. 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不属于邹建军教授认可的做法的一项是(3分)
A.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创立完整理论体系
B.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作为研究对象
C.研究曹雪芹童年经历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D. 结合其他批评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文学伦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访谈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围绕文学伦理学介绍了哪些内容。(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 分)
蜡条人家
安宁
秋天的时候,种植蜡条的人家,早早就和父亲联系,定在某一天,用大卡车将父亲一年编筐所需的蜡条,全拉了来。
虽然编筐这门手艺,不能让我们家大富大贵,但至少可以补贴点零花钱。在暂时寻不到反复风干,才开始让这些蜡条派上编筐的用场。
差不多,新的蜡条要存放半年,父亲才会将它们挑选出来使用。这是父亲的第二职业,出来,开始像一只蚂蚁一样勤奋地工作,
但凡经过父亲的手,蜡条就变得温顺起来,想让它们怎么舞蹈就怎么舞蹈,甚至可以像成两三米高的庞然大物——酒海①
冬天,村里的女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着编席子,父亲则将蜡条娴熟地掌控在双手之中。只了阵地,只能搬到昏暗的卧室,打开电灯,奋笔疾书。透过房间的窗户,我可以看到父亲的影子落在墙壁上。那影子夹杂在舞动的蜡条之中,虽然瘦削,却有不怒而威的力量感。我觉父亲即便老了,也一定像粗壮的蜡条一样,嗖的一声抽下去,就在水泥地上留下一条深深的印记。蜡条在灯下的堂屋里,明显有些施展不开手脚,于是它们时而碰到了灯泡,让满屋子都是飞旋的人影;时而落在水缸沿壁上,发出清脆又寂寥的响声;时而将绳条上的毛巾扯了下来,又甩到洗脸盆里。父亲尽力收拢它们的"手脚",无奈蜡条太长,房间又太小,总也无法使它们驯服。
母亲大约也觉得自己碍脚,收拾完家务后,就悄无声息地躲到隔壁房间里去做针线活。努界于是整个堂屋的灯下,就只剩了父亲一个人。他会打开收音机,听单田劳的评书。一场听完,一个款筐,也就编完了三分之一。母亲这时候才走出来,收拾父亲折腾出的满地狼藉。
我侧耳倾听,院子里静情悄的,夜色笼罪了日间所有的喧哔。干冷的天气里,一切都被冻住了,并泛着惨白的霜。只有父亲的咳嗽声,一下下地撞击着夜色的边缘。
冬季漫长无边,母亲自然也不会闲着。几乎每天,她都会帮父亲用特制的劈蜡条工具,将一根蜡条,从根部劈成两根或者三根。新劈开的蜡条,泛着新鲜的白色光泽,似乎还能看到它们在田地里沐风带雨的生动姿态。
父亲总会将劈好的蜡条和无须劈开的蜡条,巧妙编进篓筐里去,让成品看起来色彩丰富世又不方乱。舞根端条的根部,都会被削尖,方便插入像士兵一样排好方队的其他端条队伍里鉴去。母亲做起这些来,俨然是父亲最好的学徒工,熟练到无须父亲开口,就能完成他所有的要求,知道今天要编的物什,大概需要多少根蜡条;其中有多少是粗的,可以用来打底或者配合非常默契。平日经常争吵的两个人,唯独在这件事上,从未有过矛盾。父亲将编筐当成艺术品一样去打理,母亲也恰好将其看成织毛衣或者纳鞋底一样的细活,基于同样的态度,两个人便有了"打败天下无敌手"般同心协力作战的姿态。
这看上去颇有些动人的姿态,让我在冬天会觉得日子不那么难熬。甚至,有时听见父母轻声絮叨家长里短,炖着白豆腐的锅里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或者母亲帮父亲用力扳蜡条时喉咙里发出的轻微声音时,我还会觉得感动。
那一刻,我完全原谅了父亲拿着一根蜡条,将我和姐姐追得满院子跑时的冷酷无情。我的脸微微发烫,好像炉火太旺了。窗外是静寂无人的冰天雪地,而房间里的一切,却被燃烧得近乎透明的炭,给烤得像一块炉底的馒头。一口咬下去,酥脆松软,不由得你不心生欢喜。
【注】①酒海∶一种大型的盛酒容器,因盛酒量多,故称"海"。
链接∶安宁,生于泰山脚下的青年作家,屡获国内散文大奖。她的写作中,对故乡的思念已经融入了血脉里,乡村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承载了我们对于美好家园的一种向往和回归""通过写作,我发觉自己的根基,其实一直都停留在乡村的泥土里,从未离开"。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标题既写出了蜡条对农村人家的重要性,也暗含了农村人家对蜡条的质朴感情。
B.冬天连写作业的我都要把地方让给父亲编织蜡条,说明农民谋生不易,顾不上孩子学习。
C.经常吵架的父亲和母亲唯独在编蜡条上没有矛盾,是因为他们对待劳动的态度是一样的。
D.文章对编织蜡条细致入微的描写,也是在塑造父亲面对生活柔韧不屈的人物形象。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蜡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思想主旨和情感脉络明确集中。
B.第五段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手法,丰富生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C.本文恰切地运用儿童视角,展现出孩子天真视野中农活的童趣以及生活的本真面貌。
D.本文语言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温婉动人,笔触细腻,在琐碎的生活记录中描摹出温情的中国乡村。
8.作者安宁被评价为"在故乡底子上绣花的山东女孩",请结合文章和链接谈谈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4 分)
9.结尾说"不由得你不心生欢喜",作者因何心生欢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