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皖豫名校联盟体”2021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1-01-14
“皖豫名校联盟体”2021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非遗的构成要素为技艺、工序和原料。独特的人文生态环境孕育了人的生存智慧和宇宙哲学,也滋生出相应的造物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是物质,是造物制度及"物"背后的"美"和"用"。
我国非遗保护工作采取"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策略方针,逐年加大对非遗的舆论推广和资金扶助力度,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较数十年前有了很大提高。随着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民众在购买力增强的同时有意识地回望传统,并将这样的审视、自省和关注传递出去,传承下去。
"去传统化"审美习惯逐渐被改变,新的"审美革命"正在潜伏和孕育。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群众眼中"乡土"的、"偏离时尚"的、有"底层"感的、被摒弃和漠视的文化遗存,再次获得认同,在人们逐渐回归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中找回曾经的位置。个体劳动,尤其是凝结了手工和审美价值的劳动、作品和观念比此前任何时候都得到尊重,劳动价格的提高和市场的扩展成为大势所趋。这使得在过去不受重视的文化性劳动变成了一种表演,甚至艺术品。劳动价值的提高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刺激技艺的拥有者频繁而持续地生产、复制和创造。时代和传统带给他们的红利从没有像现在这样高昂,以至于"传统"的继承者们一改从前漠视的态度,持续高强度、高效率地从先辈遗留的制度、规则、秩序和文本中,吸取价值、提炼意义、巩固方法,以产出更多、更吸睛、更炫技的产品,这为"非遗制造者"提供了市场基础和生产动力。
消费生产力在人们对现实世界、政治、历史、文化的"好奇心"中迸发。消弭了阶级桎梏和特权的民众,对"物"与"美"的执着占有欲前无旧例;先人在农耕文明时代就开启的"物以致用"的智慧,正大面积觉醒和复苏。非遗商品开发者正在为非遗商品化寻找更多合理性。商品市场的富氧化,资本的膨胀,受众的年轻化时尚化,使非遗的概念加速异化,由最初对人权平等以及个性化的自我审视和自我认同等"源代码"的解读,衍生出时代性、功能化、生活化的新语境。消费刺激下的"非遗市场",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形式光怪陆离,非遗被符号化规模生产,却内涵短缺,质量参差不齐。这给非遗商品的产业格局、市场份额和受众体验以消极影响。
尽管波涛汹涌的商品浪潮将非遗保护推上了一个新堤岸,非遗产品的开发依然有拓展空间。非遗概念的普及率数据可观,但大众对于非遗的关注点在较为浅层的部分。这导致两种结果,一是非遗产品素材和表现形式肤浅化,人们对非遗领域中的普通素材喜闻乐见,但对具有深度内涵的非遗文本难以理解或喜爱;二是劳动成本低廉、技艺水平平庸的产品与技术密度大、审美价值高的产品销量呈两极分化。非遗产品设计开发者需要加强文化储备,融入身后这片传统,在设计中彰显开放与多元的文化精神,拓宽产品的意义和价值。
消费者对非遗产品品质的追求还在与日俱增,市场的选择也将净化非遗产业的空间和生产链。通过审美革命和商品经济促进非遗保护,成人之美,以物为用,物尽其用,任重而道远。
(摘编自张雯影《经济学视角下的非遗保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非遗有的可通过"物"来体现,但非遗保护的是造物制度及"物"背后的"美"和"用"。
B.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非遗文化遗存成了"乡土"的、有"底层"感的代名词,遭到了摒弃和漠视。
C.随着劳动价格的提高和市场的扩展,个体劳动在现代社会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D.非遗概念的加速异化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市场、资本、受众,尤其是生产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不仅分析了非遗保护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问题,同时也提到了一些原因及对策。
B.文章从国家政策、观念更新、市场变化及未来发展等角度,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C.文章第四段在肯定了消费的刺激作用后,提及了非遗市场、生产等方面的清极状况。
D.文章中以"浪潮""堤岸"等语言,形象地概述了非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正常状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民众不仅有意识地回望传统,而且将这样的审视、自省和关注传承下去,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国家采取的"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策略方针。
B.新的"审美革命"正在孕育,人们逐渐回归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一些曾被冷落的文化遗存获得了人们的再次认同,找回了自己曾经的位置。
C."传统"的继承者们之所以能够生产出更多、更吸睛、更炫技的产品,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力便是时代和传统带给他们的前所未有的高昂红利。
D.非遗发展中出现的产品素材和表现形式肤浅化以及销售端的两极分化状况,需要开发者提升文化素质和更新设计理念予以改善。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可贵的山茶花
邓 拓
我生平最喜欢山茶花。前年冬末春初卧病期间,幸亏有一盆盛开的浅红色的"杨妃山茶"摆在床边,朝夕相对,颇慰寂寥。有一个早上,突然发现一朵鲜艳的花儿被碰掉了,心里觉得很可惜。我把她拾起来,放在原来的花枝上,借着周围的花叶把她托住。经过了二十天的时间,她还没有凋谢。我为此写了一首小诗∶
红粉凝霜碧玉丛,
淡妆浅笑对东风。
此生愿伴春长在,
断骨留魂证苦衷。
今年春节,我有机会在云南的昆明和大理等地,看到各色各样的山茶花。特别是在大理,这个古老的小县城里,春节前夕的街头,到处摆满了小摊,出售野生的山茶花。美丽的山茶花,使这里的山水人物,全都变得那么娇艳可爱了。
这样美丽的山茶花乃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特产,而以云南、四川为最。明代的王世悉在《学国杂疏》中写道∶吾地山茶重宝珠。有一种花大而心繁者,以蜀茶称,然其色类殷红。尝闻人言,滇中绝胜。余官箭中,见士大夫家皆种蜀茶。余得一株,长七八尺,植淡园中,作屋幕于隆冬,春时撒去。蕊多辄摘却,仅留二三花,更大绝,为余兄所赏。后当过枝,广传其种,亦花中宝也。
王世悉是江苏太仓人,为明代著名诗人王世贞的弟弟。从他的这一节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明代嘉靖年间,江苏等地的山茶花,大概都是由四川和云南移植过去的。王世愚在书中还介绍了黄山茶、白山茶、杨妃山茶等许多品种。在他以前,到明代万历年间,王象晋写了一部《群芳谱》,其中对山茶花又作了详细的介绍∶
山茶一名曼陀罗,树高者丈余,低者二三尺,枝干交加。以叶类茶,又可作饮,故得茶名,花有数种,十月开至二月。有鹤顶花,大如莲,红如血,中心塞满如鹤顶,来自云南,曰滇茶玛瑙茶。杨妃茶,单叶,花开早,桃红色,焦尊。白似宝珠,宝珠而菜白,九月开花,清香可爱。正宫粉、赛宫粉,皆粉红色。石榴茶,中有碎花。又有云茶、茉莉茶、一捻红……
在这里介绍了许多种山茶花的名目和特点,很有参考价值。但是,他说山茶又叫做曼陀罗,后来其他作者也这么说,这一点我却有另外的解释。曼陀罗显然是梵语的译音,并非我国原有的名称。而山茶花的原产地的确是我们中国,所以介绍她的本名只能用中国原有的名称。
唐代段成式的《百阳杂俎》,早已肯定了山茶花的名称和基本特征。他说∶"山茶,叶似茶树,高者丈余,花大盈寸,色如维,十二月开。"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具体介绍了山茶花的许多用途和医药价值。
据明代隆庆年间冯时可写的《滇中茶花记》所说∶"茶花最甲海内……寿经三四百年尚如新植。"看来在我国南北各地,如果经过植物学家和园艺技师的共同研究,完全有可能把昆明、大理等处最好的山茶花品种,普遍移植。这比起在欧洲、美洲各国种植山茶花,条件要好得多了。人们都知道,法国人加梅尔,在 17世纪的时候,曾将中国的山茶花移植到欧洲,后来又移植到美洲。难道我们要在国内其他地区移植还不比他们更容易?
但是,无论天南海北的人,每当欣赏山茶花的时候,都不应该忘记她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古代有个魔王,嫉恨人间美满的生活,他用魔法把大地变成一片惨白的世界,不让有红花绿叶留在人间。一位白族的少女,用自己的鲜血,重新染红了山茶花,用自己的胆汁重新染绿了花叶,从那以后,山茶花才更加娇艳地出现在大地上。
怪不得历来有无数的诗人,写了无数的诗篇,一致赞赏山茶花的高贵品质。这里应该首先提到宋代苏东坡歌咏山茶花的一首七绝。他写道∶
山茶相对阿谁栽?
细雨无人我独来。
说似与君君不会,
烂红如火雪中开。
除此还应特别记住爱国诗人陆放翁,因为看到花园里有"山茶一树,自冬至清明后,著花不已",曾经写了两首绝句∶
东园三日雨兼风,
桃李飘零扫地空。
惟有山茶偏耐久,
绿丛又放数枝红。

雪里开花到春晚,
世间耐久孰如君?
凭阑叹息无人会,
三十年前宴海云。
后来元、明、清各个朝代都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和画家,用他们的笔墨和丹青,尽情地描绘这美丽的山茶花。如今,我们生活在东风吹遍大地的新时代,我们要让人民过着日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对于如此美丽而高贵的山茶花,怎么能不加倍地珍爱呢!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以卧病期间山茶花给自己带来心灵慰藉这一生活化的叙述开篇,既让读者感到亲切真实,又自然引出下文对山茶花的描写。
B.这篇散文文风清新,作者将独特的感受融入对山茶花的叙述、描写之中,并广泛介绍其名目,特点、种植等,使文章兼具知识性、可读性。
C.明代王象晋认为山茶花又名曼陀罗,原产于国外,作者以相关典籍记载进行反驳,使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议论说理特色显著,意蕴更加深广。
D.文章结尾由歌咏山茶花到歌咏新时代,叙述简洁有力,在点明文章主旨的同时,也暗含写作的缘由,有利于读者对山茶花形象、品质的理解。
8.作为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诗人,邓拓的古文功底深厚,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大量引用古诗文,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有哪些。(6 分)
9.作者为什么说"山茶花"是"可贵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