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21-03-11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讽,字补之,以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平阴县。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讽辨数激昂,喜为名声,然亦操持在己,吏不敢欺。为县存视贫弱,至豪猾大家,峻法治之。举进士第,迁大理评事、通判淄州。岁旱蝗,他谷皆不立,民以蝗不食菽,犹可艺,而患无种,讽行县至邹平,发官廪货民。县令争不可,讽曰:“有责,令无预也。”即出贷三万斛;比秋,民皆先期而输。徙知梁山军,以母老不行,得通判郓州。诏塞决河,州募民入刍楗,而城邑与农户等,讽曰:“贫富不同而轻重相若,农民必大困。且诏书使度民力,今则均取之,此有司误也。”即改符,使富人输三之二,因请下诸州以郓为率,朝廷从其言。徙知广济军,民避水堤居,凡给徭于官者,讽悉纵使护其家,奏除其租赋。累迁太常博士,出知青州,再迁户部郎中。时山东饥,宰相王曾,家积粟多,讽发取数千斛济饥民,因请遣使安抚京东。入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钱惟演倡议献、懿二太后宜祔真宗庙室,讽弹奏之,请绌去。仁宗不听,讽袖告身以对曰:“陛下不听臣言,愿纳此,不敢复为御史中丞矣。”帝不得已可之,讽乃趋出,遂贬惟演随州。时上章懿皇后谥,宰相张士逊、枢密使杨崇勋日中不赴慰班,讽弹士逊与崇勋,俱罢。徙保信军,听居舒州持母丧,又许归齐州。服除,迁光禄卿、知陕州。入见帝言:“元昊不可击,独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百度,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复给事中,卒。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B. 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C. 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D. 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被称为进士。
B. 博士,指古代学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的官职,后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 权,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我国古代暂代官职的词语有“署、假、摄、兼、行”等。
D. 谥,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讽才能出众。黄河决口后,他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他办事有主见,下属官吏不敢欺骗他;他用严厉的法令来治理强横的富豪。
B. 范讽敢于担当。他在淄州任职,发生蝗灾,百姓想种蝗虫不吃的豆类,却没有种子,他不顾县令反对,打开官仓借粮食给百姓。
C. 范讽体恤百姓。百姓为躲避水灾住在堤上,他让在官府服徭役的人都回去护家;山东饥荒时,他从家中拿出几千斛的粮食来救济灾民。
D. 范讽不畏权贵。他请求罢免钱惟演,皇帝不同意,他以不任御史中丞迫使皇帝接受他的意见;他还敢于弹劾不守规矩的权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出贷三万斛;比秋,民皆先期而输。
(2)倘内修百度,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
14. 治理黄河水灾时,官府向民众征集草把、竹木土石等物,城镇居民和农民缴纳的数量相同,范讽为什么反对?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范讽)立即借出三万斛粮食。到了秋天,百姓都提前偿还。
(2)如果对内整顿各项制度,亲自做到节俭(厉行节约),按照祖宗的旧例,就不用担心边患了。
14. ①贫富不同而负担相同,农民会非常困难。②朝廷是让官府衡量百姓的承受能力,等同征收是懒政,是主管官员的失误。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恰逢黄河在王陵埽决口,大水退去后田地肥沃,原有的田界消夫,田地诉讼无法裁决,范讽划分田界,写在地契上,百姓拿去不再争执。
“王陵埽”是“河决”的地点,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D;“民”是“持去不复争”的主语,应在“民”前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兼”不是“代理官职”。兼:兼任;署、假、摄、行指代理官职。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从家中拿出几千斛的粮食来救济灾民”错。原文“时山东饥,宰相王曾,家积粟多”,范讽是调宰相王曾家的粮食救济百姓。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出贷”,借出。“比”,到了。“输”,偿还(交出)。
(2)“百度”,各种法度。“如”,按照。“故事”,旧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是:治理黄河水灾时,官府向民众征集草把、竹木土石等物,城镇居民和农民缴纳的数量相同,范讽为什么反对?
原文对应语句是“贫富不同而轻重相若,农民必大困。且诏书使度民力,今则均取之,此有司误也”,他认为贫富不同而负担相同,农民会非常困难;朝廷是让官府衡量百姓的承受能力,等同征收是懒政,是主管官员的失误。
参考译文:
范讽,字补之,因先辈功劳补任将作监主薄,任平阴县知县。恰逢黄河在王陵埽决口,大水退去后田地肥沃,原有的田界消夫,田地诉讼无法裁决,范讽划分田界,写在地契上,百姓拿去不再争执。范讽辩才出众,爱出风头,但是处理问题能自己做主,属吏不敢欺骗他,任知县时照顾贫弱的人,至于强横的大户人家,则用严厉的法令来治理。考中进士,升任大理评事、淄州通判,当年发生干旱,蝗灾严重,别的作物都不能成活,百姓认为蝗虫不吃豆类,还可以种植,却担心没有种子,范讽巡视到邹平,打开官仓借粮食给百姓。县令争论说不可以(这样做),范讽说:“有责任,与县令无关。”立即借出三万斛粮食;到了秋天,百姓都提前偿还。调任梁山军知军,因母亲年老没有赴任,获任郓州通判。朝廷下诏将黄河决口处填堵,州中征集百姓上缴(堵塞决口用的)草把和竹木土石,而城镇居民与农户(数量)相同,范讽说:“贫富不同而负担相同,农民会非常困难。况且诏书让官府衡量百姓的承受能力,现在却等同征收,这是主管官员的失误。”立即改动布告,让富人交纳三分之二,并请朝廷下令各州以郓师为表率,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调任广济军主管,百姓躲避水灾,住在堤上,凡是在官府服徭役的,范讽都让他们回去保护自己的家,并上奏朝廷免除他们的租赋。连续升迁至太常博士,出任青州知府,两次提升担任了户部郎中。当时山东闹饥荒,宰相王曾,家中存粮很多,范讽从他家拿出几千斛救济饥民,并奏请朝廷派出使者安抚京东。进入京城任右谏议大夫,暂代御史中丞。钱惟演提议献、懿二位太后应祔祭祀真宗庙中,范讽上书弹劾钱惟演,请求将他罢免。宋仁宗不听,范讽拿着委任状对皇帝说:“陛下不听我的话,希望交还奏任状,不敢再担任御史中丞了。”皇帝不得已同意他的提议,范讽才告辞出宫,于是将钱惟演贬到随州。当时拟定章懿皇后谥号,宰相张士逊、枢密使杨崇勋中午时分仍不肯到场,范讽弹劾张士逊和杨崇勋,二人都被撤职。调任保信军,允许他在舒州居住为母亲守丧,又允许他回到齐州。服丧期满,升任光禄卿、陕州知州。进京见皇帝说:“元昊不可攻打,只派兵守住要害之处,抵抗侵犯、掠夺,时间长了(元昊)自会臣服。如果对内整顿各项制度,亲自做到节俭(厉行节约),按照祖宗的旧例,就不用担心边患了。”又任给事中,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深秋时节,诗人独行于郊外,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气氛。
B. 颔联写诗人回忆故乡往事,直到日暮时分才“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
C. 尾联写山月的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流露出诗人对山居恬淡生活的喜爱之情。
D. 全诗从初行郊野写到月上西林,清光照竹扉,以空间为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
16. 请将这首诗的颈联与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潜《归园田居》)进行比较,从写景手法和意境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相同:在写景角度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陶诗从视觉角度描写村落、炊烟,从听觉角度描写“鸡鸣”“狗吠”。②不同:在意境上,刘诗颈联描写了山影投映溪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又随远烟逝去,意境幽暗空寂。而陶诗描绘的是一幅和平宁静、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D. “以空间为顺序”错。从日暮到天色越来越黯淡,雾霭茫茫,再写到月上西林,这是以时间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形象及写作手法的能力。
这是比较阅读的题目。
先看两诗的写景手法,都采用了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这是视觉所见;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这是听觉描写。而“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这是视觉描写;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这是听觉描写。
两诗在意境上有不同之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暧暧,是模糊不清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整个画面是一幅和平宁静、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而“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描写暗淡的山影,悠长的钟声,以有声衬无声,描绘出傍晩时分山中的宁静寂廖,意境幽暗空寂。抒发了诗人独居山中的孤独寂寞及思乡之情。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讽,字补之,以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平阴县。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讽辨数激昂,喜为名声,然亦操持在己,吏不敢欺。为县存视贫弱,至豪猾大家,峻法治之。举进士第,迁大理评事、通判淄州。岁旱蝗,他谷皆不立,民以蝗不食菽,犹可艺,而患无种,讽行县至邹平,发官廪货民。县令争不可,讽曰:“有责,令无预也。”即出贷三万斛;比秋,民皆先期而输。徙知梁山军,以母老不行,得通判郓州。诏塞决河,州募民入刍楗,而城邑与农户等,讽曰:“贫富不同而轻重相若,农民必大困。且诏书使度民力,今则均取之,此有司误也。”即改符,使富人输三之二,因请下诸州以郓为率,朝廷从其言。徙知广济军,民避水堤居,凡给徭于官者,讽悉纵使护其家,奏除其租赋。累迁太常博士,出知青州,再迁户部郎中。时山东饥,宰相王曾,家积粟多,讽发取数千斛济饥民,因请遣使安抚京东。入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钱惟演倡议献、懿二太后宜祔真宗庙室,讽弹奏之,请绌去。仁宗不听,讽袖告身以对曰:“陛下不听臣言,愿纳此,不敢复为御史中丞矣。”帝不得已可之,讽乃趋出,遂贬惟演随州。时上章懿皇后谥,宰相张士逊、枢密使杨崇勋日中不赴慰班,讽弹士逊与崇勋,俱罢。徙保信军,听居舒州持母丧,又许归齐州。服除,迁光禄卿、知陕州。入见帝言:“元昊不可击,独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百度,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复给事中,卒。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B. 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C. 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D. 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被称为进士。
B. 博士,指古代学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的官职,后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 权,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我国古代暂代官职的词语有“署、假、摄、兼、行”等。
D. 谥,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讽才能出众。黄河决口后,他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他办事有主见,下属官吏不敢欺骗他;他用严厉的法令来治理强横的富豪。
B. 范讽敢于担当。他在淄州任职,发生蝗灾,百姓想种蝗虫不吃的豆类,却没有种子,他不顾县令反对,打开官仓借粮食给百姓。
C. 范讽体恤百姓。百姓为躲避水灾住在堤上,他让在官府服徭役的人都回去护家;山东饥荒时,他从家中拿出几千斛的粮食来救济灾民。
D. 范讽不畏权贵。他请求罢免钱惟演,皇帝不同意,他以不任御史中丞迫使皇帝接受他的意见;他还敢于弹劾不守规矩的权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出贷三万斛;比秋,民皆先期而输。
(2)倘内修百度,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
14. 治理黄河水灾时,官府向民众征集草把、竹木土石等物,城镇居民和农民缴纳的数量相同,范讽为什么反对?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范讽)立即借出三万斛粮食。到了秋天,百姓都提前偿还。
(2)如果对内整顿各项制度,亲自做到节俭(厉行节约),按照祖宗的旧例,就不用担心边患了。
14. ①贫富不同而负担相同,农民会非常困难。②朝廷是让官府衡量百姓的承受能力,等同征收是懒政,是主管官员的失误。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恰逢黄河在王陵埽决口,大水退去后田地肥沃,原有的田界消夫,田地诉讼无法裁决,范讽划分田界,写在地契上,百姓拿去不再争执。
“王陵埽”是“河决”的地点,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D;“民”是“持去不复争”的主语,应在“民”前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兼”不是“代理官职”。兼:兼任;署、假、摄、行指代理官职。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从家中拿出几千斛的粮食来救济灾民”错。原文“时山东饥,宰相王曾,家积粟多”,范讽是调宰相王曾家的粮食救济百姓。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出贷”,借出。“比”,到了。“输”,偿还(交出)。
(2)“百度”,各种法度。“如”,按照。“故事”,旧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是:治理黄河水灾时,官府向民众征集草把、竹木土石等物,城镇居民和农民缴纳的数量相同,范讽为什么反对?
原文对应语句是“贫富不同而轻重相若,农民必大困。且诏书使度民力,今则均取之,此有司误也”,他认为贫富不同而负担相同,农民会非常困难;朝廷是让官府衡量百姓的承受能力,等同征收是懒政,是主管官员的失误。
参考译文:
范讽,字补之,因先辈功劳补任将作监主薄,任平阴县知县。恰逢黄河在王陵埽决口,大水退去后田地肥沃,原有的田界消夫,田地诉讼无法裁决,范讽划分田界,写在地契上,百姓拿去不再争执。范讽辩才出众,爱出风头,但是处理问题能自己做主,属吏不敢欺骗他,任知县时照顾贫弱的人,至于强横的大户人家,则用严厉的法令来治理。考中进士,升任大理评事、淄州通判,当年发生干旱,蝗灾严重,别的作物都不能成活,百姓认为蝗虫不吃豆类,还可以种植,却担心没有种子,范讽巡视到邹平,打开官仓借粮食给百姓。县令争论说不可以(这样做),范讽说:“有责任,与县令无关。”立即借出三万斛粮食;到了秋天,百姓都提前偿还。调任梁山军知军,因母亲年老没有赴任,获任郓州通判。朝廷下诏将黄河决口处填堵,州中征集百姓上缴(堵塞决口用的)草把和竹木土石,而城镇居民与农户(数量)相同,范讽说:“贫富不同而负担相同,农民会非常困难。况且诏书让官府衡量百姓的承受能力,现在却等同征收,这是主管官员的失误。”立即改动布告,让富人交纳三分之二,并请朝廷下令各州以郓师为表率,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调任广济军主管,百姓躲避水灾,住在堤上,凡是在官府服徭役的,范讽都让他们回去保护自己的家,并上奏朝廷免除他们的租赋。连续升迁至太常博士,出任青州知府,两次提升担任了户部郎中。当时山东闹饥荒,宰相王曾,家中存粮很多,范讽从他家拿出几千斛救济饥民,并奏请朝廷派出使者安抚京东。进入京城任右谏议大夫,暂代御史中丞。钱惟演提议献、懿二位太后应祔祭祀真宗庙中,范讽上书弹劾钱惟演,请求将他罢免。宋仁宗不听,范讽拿着委任状对皇帝说:“陛下不听我的话,希望交还奏任状,不敢再担任御史中丞了。”皇帝不得已同意他的提议,范讽才告辞出宫,于是将钱惟演贬到随州。当时拟定章懿皇后谥号,宰相张士逊、枢密使杨崇勋中午时分仍不肯到场,范讽弹劾张士逊和杨崇勋,二人都被撤职。调任保信军,允许他在舒州居住为母亲守丧,又允许他回到齐州。服丧期满,升任光禄卿、陕州知州。进京见皇帝说:“元昊不可攻打,只派兵守住要害之处,抵抗侵犯、掠夺,时间长了(元昊)自会臣服。如果对内整顿各项制度,亲自做到节俭(厉行节约),按照祖宗的旧例,就不用担心边患了。”又任给事中,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深秋时节,诗人独行于郊外,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气氛。
B. 颔联写诗人回忆故乡往事,直到日暮时分才“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
C. 尾联写山月的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流露出诗人对山居恬淡生活的喜爱之情。
D. 全诗从初行郊野写到月上西林,清光照竹扉,以空间为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
16. 请将这首诗的颈联与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潜《归园田居》)进行比较,从写景手法和意境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相同:在写景角度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陶诗从视觉角度描写村落、炊烟,从听觉角度描写“鸡鸣”“狗吠”。②不同:在意境上,刘诗颈联描写了山影投映溪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又随远烟逝去,意境幽暗空寂。而陶诗描绘的是一幅和平宁静、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D. “以空间为顺序”错。从日暮到天色越来越黯淡,雾霭茫茫,再写到月上西林,这是以时间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形象及写作手法的能力。
这是比较阅读的题目。
先看两诗的写景手法,都采用了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这是视觉所见;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这是听觉描写。而“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这是视觉描写;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这是听觉描写。
两诗在意境上有不同之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暧暧,是模糊不清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整个画面是一幅和平宁静、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而“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描写暗淡的山影,悠长的钟声,以有声衬无声,描绘出傍晩时分山中的宁静寂廖,意境幽暗空寂。抒发了诗人独居山中的孤独寂寞及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