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1-03-11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强迫”的“强”应读作“qiǎng”;
B.“慰籍”的“籍”应写作“藉”;
C.“心弛神往”的“弛”应写作“驰”。
故选D。
2.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终身”跟“终生”:都指人的一生、一辈子,但是,在语义侧重点上有所不同:“终身”侧重于指切身的事情,常用于生活、婚姻、利益、职业、职务、权利等方面;“终生”则侧重于事业方面,多用于事业、工作、使命、抱负、业绩等方面。此处是说一直学习,不间断,应选“终身”。
峥嵘:高峻;比喻才气、品格等超越寻常,不平凡。蹉跎:指虚度光阴,任由时光流逝却毫无作为,可以用于形容人做事毫无斗志,白白地浪费时间。此处指改革开放的不平凡的岁月,应选“峥嵘”。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赞一词: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也指一言不发。此处语境是“认为这实属小题大做”,带有否定义,故选“不以为然”。
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矫言伪行:意思是虚假的议论行为。此处应用“阿谀奉承”的反义词,应选“危言危行”。
故选A。
3.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传’指的是人物传记”错,“六艺经传”的“传”指的是解释经书的著作。
故选B。
4.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语义重复。“十分”与“悬殊”语义重复,删去“十分”。
C.语序不当。“流传、保护、创作、生产”应为“创作、生产、流传、保护”。
D.语序不当。“重要阶段性成效”语序不当,应改为“阶段性重要成效”。
故选B。
5.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列”,通假字,通“裂”,裂开;
B.“暂”,突然;
D.“属”通假字,通“瞩”,致意,引申为劝酒;“苦恨”,极其遗憾。
故选C。
6.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A.“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凌茫然万顷;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
“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蚓无利爪牙。
B.“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而今在安哉;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为何其然也;
“其皆出于此乎”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其皆于此出乎。
C.“不拘于时”被动句,“于”被动句标志;
“妆成每被秋娘妒”被动句,“被”被动句标志;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于”被动句标志。
D.“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而耻于师学;
“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月于东山之上出;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判断句,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
故选C。
7.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②师:意动,以……为师;
③栗:使动,使……战栗;
④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
⑤侣:意动,以……为侣;
⑥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⑦耻:意动,以……为耻;
⑧烛:名词作动词,照亮;
⑨粪土:意动,以……为粪土;
⑩泣:使动,使……哭泣。
故选D。
8.D
【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具体考查为新闻拟写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思考新闻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新闻“标题”要生动,能吸引读者;要简洁,标题是对主体的高度概括。在组织答案时,可结合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对导语部分进行删减。本题是一段新闻材料,共有5句话,第一句是新闻的主要事件,具有概括性;第2、3、4句是对这一事件的具体介绍;第5是事件的意义。首先找到导语部分,在第一句,关键信息是“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山东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据此,按照字数要求提炼中心事件即可。
故选D。
9.A
10.B
11.B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
B项,“内容基本一致”错,原文是“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等,虽然具体内容互有差异并各具自己特色”,注意是“具体内容互有差异”;
C项,以偏概全,“建立基础都是”错误,原文为“其中所宣扬的立身处世、持家兴业的规则和教导等,基本都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集体认同之上”,注意是“基本都是”;
D项,强加因果,原文是“以家训、家谱为主干的家族文化,与君子文化看似概念不同、内涵相异,但两者的思想来源和核心理念却有诸多相似之处”,可见二者没有因果关系;另外“源自君子文化”也于文无据,原文为“有诸多相似之处”。
故选A。
1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项,“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错。原文是“有形的部分以家训、家谱等为载体,固然有助于家族文化的传递和弘扬;无形的部分如长辈的言谈等虽然往往随生随灭,但它多半留在后辈心中,对家族成员的成长和家族风气形成同样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二者并非“正反对比”。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B项,“都是励志勉学和精忠报国”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是“两者的思想来源和核心理念却有诸多相似之处,两者谈论的中心都是如何做人、如何立身处世、如何兴家立业等问题”,但没有提到选项中说的内容。
故选B。
12.B
13.B
14.A
15.(1)(史可法)哭泣着跟狱卒商量,狱卒被他感动了。
(2)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下,史公说:“我对上怕辜负了朝廷,对下怕对不起我的老师啊。”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微:暗中。句意:(狱卒)暗中指着左公所在的地方。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为:介词,替、给;动词,做。
而:连词,表修饰。
以:介词,把,“以(之)”,把这件事;介词,在。
乃:是;副词,竟。
故选B。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偶遇年轻书生史可法,当面批点他是第一名,并当即收为弟子”错,据原文“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可知,这里并不是说左忠毅公偶遇史可法时,阅读了史可法的文章,就当面批点他是第一名,并当即收为弟子,而是在后来考试呈上考卷时当面批点他是第一名。
故选A。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句前省略主语(史可法);涕,哭泣;谋,商量;卒感焉,被动句,狱卒被他感动了。
(2)关键词:或,有人;少,稍微;上、下名词作状语,对上、对下;负,辜负。
参考译文:
先父曾经说过,同乡前辈左忠毅公任京城地区学政时,有一天,刮风下雪,天气特别冷,他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改装出行,走进一座古寺,厢房里有个书生伏在桌上睡着了,(桌上的一篇)文章刚写好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外衣给他盖上,并替他关上门。左公向寺里的和尚询问,原来是史可法。等到考试时,差役喊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惊喜地注视着他,等到他呈上考卷,左公就当面批为第一名。还召他进入内室,让他拜见夫人,说:“我的几个儿子平庸无能,将来能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学生啊。”
到左公被关进东厂监狱时,史可法整天守候在狱门外。逆阉魏忠贤对监狱防备监视很严,即使左家的仆人也不能靠近。过了很久,史可法听说左公遭了炮烙酷刑,很快将要死去,便拿了五十两银子,哭泣着跟狱卒商量,狱卒被他感动了。有一天,狱卒让史可法换上破旧衣服,穿上草鞋,背了个竹筐,手拿着长铲子,装作打扫垃圾的人,把他领进监狱,(狱卒)暗中指着左公所在的地方。只见(左公)坐在地上,身子靠着墙,脸庞、额头都烧得焦烂,辨认不出(原来的面貌),左膝盖以下的筋骨全都脱落了。史可法上前跪下,抱着左公的膝盖低声哭泣。左公辨出史可法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就使劲地抬起手臂,用指头拨开眼皮,目光像火炬一样明亮,生气地说:“没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却到这里来!国事败坏到这个地步。我老头子已经完了,你又轻身而不明大义,国家大事谁能支撑呢?还不快走,不要等奸贼们设计陷害你,我现在就打死你!”说着就摸起地上的刑具作出投击的样子。史可法闭口不敢出声,快步走了出来。后来他常常流着眼泪对别人讲述这件事,说:“我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造的啊!”
崇祯末年,“流贼”张献忠在蕲州、黄州、潜山、桐城一带出没。史公以凤庐道员的身份奉命守御凤阳、庐州一带。每逢有警报,他总是一连几个月不睡觉,让将士们轮换休息,自己却坐在帐幕外。他选择十个身强力壮的兵士,(每次)叫两个蹲坐着,自己背靠着他们,每过一更就(让他们)轮换一次。每当严寒的夜晚,他一站起来,抖抖衣裳,铠甲上的冰霜迸落下来,发出清脆的响声。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下,史公说:“我对上怕辜负了朝廷,对下怕对不起我的老师啊。”
史公领兵作战期间,往来经过桐城,一定亲自到左公府上。问候太公、太母安好,到堂上拜见夫人。
我的同族老前辈涂山,是左公的女婿,与先父友好,他说(左公在)监狱中讲的话,是亲自从史公那里听到的。
16.C“表达自己和蜀僧濬是人生的知音”理解错误。颈联处使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明自己也是通晓音律之人;“霜钟”的典故,点明物候时令;此外,这两处的用典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是诗人期待着同样能得到人生的知音,具有大济苍生的抱负。
17.“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18.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感觉时间过得真快。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19.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猿,啸,渚,漫,舸,跬。
20.D项,“语言华丽秀美”错误,本文语言平实质朴、清新自然
21.运用拟人手法,以鱼儿的“习惯”“安静”“悠然”形象地体现出人与环境的和谐以及作者宁静悠闲的心境。
22.①描述了作者过去在翠湖边上的图书馆看书和茶馆喝茶的闲适生活。②由景及人,突出了翠湖边上的人——图书馆管理员随心随意的个性和茶馆堂倌大度宽厚的风度。③表现翠湖给“我”带来的宁静、惬意和温馨的感受。在翠湖可以安静随意地读书,自在地喝茶赏景。④这些与翠湖相关的美好回忆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并与后文作者听说的翠湖的现状形成对比。
23.①翠湖美丽宁静的环境使人心境闲适,让作者想念。②翠湖独特自然、淳朴大度的民风让作者想念。③在翠湖经历的美好时光以及关于青春和友情的回忆让作者想念。
1.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强迫”的“强”应读作“qiǎng”;
B.“慰籍”的“籍”应写作“藉”;
C.“心弛神往”的“弛”应写作“驰”。
故选D。
2.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终身”跟“终生”:都指人的一生、一辈子,但是,在语义侧重点上有所不同:“终身”侧重于指切身的事情,常用于生活、婚姻、利益、职业、职务、权利等方面;“终生”则侧重于事业方面,多用于事业、工作、使命、抱负、业绩等方面。此处是说一直学习,不间断,应选“终身”。
峥嵘:高峻;比喻才气、品格等超越寻常,不平凡。蹉跎:指虚度光阴,任由时光流逝却毫无作为,可以用于形容人做事毫无斗志,白白地浪费时间。此处指改革开放的不平凡的岁月,应选“峥嵘”。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赞一词: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也指一言不发。此处语境是“认为这实属小题大做”,带有否定义,故选“不以为然”。
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矫言伪行:意思是虚假的议论行为。此处应用“阿谀奉承”的反义词,应选“危言危行”。
故选A。
3.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传’指的是人物传记”错,“六艺经传”的“传”指的是解释经书的著作。
故选B。
4.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语义重复。“十分”与“悬殊”语义重复,删去“十分”。
C.语序不当。“流传、保护、创作、生产”应为“创作、生产、流传、保护”。
D.语序不当。“重要阶段性成效”语序不当,应改为“阶段性重要成效”。
故选B。
5.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列”,通假字,通“裂”,裂开;
B.“暂”,突然;
D.“属”通假字,通“瞩”,致意,引申为劝酒;“苦恨”,极其遗憾。
故选C。
6.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A.“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凌茫然万顷;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
“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蚓无利爪牙。
B.“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而今在安哉;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为何其然也;
“其皆出于此乎”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其皆于此出乎。
C.“不拘于时”被动句,“于”被动句标志;
“妆成每被秋娘妒”被动句,“被”被动句标志;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于”被动句标志。
D.“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而耻于师学;
“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月于东山之上出;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判断句,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
故选C。
7.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②师:意动,以……为师;
③栗:使动,使……战栗;
④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
⑤侣:意动,以……为侣;
⑥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⑦耻:意动,以……为耻;
⑧烛:名词作动词,照亮;
⑨粪土:意动,以……为粪土;
⑩泣:使动,使……哭泣。
故选D。
8.D
【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具体考查为新闻拟写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思考新闻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新闻“标题”要生动,能吸引读者;要简洁,标题是对主体的高度概括。在组织答案时,可结合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对导语部分进行删减。本题是一段新闻材料,共有5句话,第一句是新闻的主要事件,具有概括性;第2、3、4句是对这一事件的具体介绍;第5是事件的意义。首先找到导语部分,在第一句,关键信息是“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山东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据此,按照字数要求提炼中心事件即可。
故选D。
9.A
10.B
11.B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
B项,“内容基本一致”错,原文是“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等,虽然具体内容互有差异并各具自己特色”,注意是“具体内容互有差异”;
C项,以偏概全,“建立基础都是”错误,原文为“其中所宣扬的立身处世、持家兴业的规则和教导等,基本都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集体认同之上”,注意是“基本都是”;
D项,强加因果,原文是“以家训、家谱为主干的家族文化,与君子文化看似概念不同、内涵相异,但两者的思想来源和核心理念却有诸多相似之处”,可见二者没有因果关系;另外“源自君子文化”也于文无据,原文为“有诸多相似之处”。
故选A。
1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项,“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错。原文是“有形的部分以家训、家谱等为载体,固然有助于家族文化的传递和弘扬;无形的部分如长辈的言谈等虽然往往随生随灭,但它多半留在后辈心中,对家族成员的成长和家族风气形成同样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二者并非“正反对比”。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B项,“都是励志勉学和精忠报国”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是“两者的思想来源和核心理念却有诸多相似之处,两者谈论的中心都是如何做人、如何立身处世、如何兴家立业等问题”,但没有提到选项中说的内容。
故选B。
12.B
13.B
14.A
15.(1)(史可法)哭泣着跟狱卒商量,狱卒被他感动了。
(2)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下,史公说:“我对上怕辜负了朝廷,对下怕对不起我的老师啊。”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微:暗中。句意:(狱卒)暗中指着左公所在的地方。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为:介词,替、给;动词,做。
而:连词,表修饰。
以:介词,把,“以(之)”,把这件事;介词,在。
乃:是;副词,竟。
故选B。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偶遇年轻书生史可法,当面批点他是第一名,并当即收为弟子”错,据原文“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可知,这里并不是说左忠毅公偶遇史可法时,阅读了史可法的文章,就当面批点他是第一名,并当即收为弟子,而是在后来考试呈上考卷时当面批点他是第一名。
故选A。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句前省略主语(史可法);涕,哭泣;谋,商量;卒感焉,被动句,狱卒被他感动了。
(2)关键词:或,有人;少,稍微;上、下名词作状语,对上、对下;负,辜负。
参考译文:
先父曾经说过,同乡前辈左忠毅公任京城地区学政时,有一天,刮风下雪,天气特别冷,他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改装出行,走进一座古寺,厢房里有个书生伏在桌上睡着了,(桌上的一篇)文章刚写好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外衣给他盖上,并替他关上门。左公向寺里的和尚询问,原来是史可法。等到考试时,差役喊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惊喜地注视着他,等到他呈上考卷,左公就当面批为第一名。还召他进入内室,让他拜见夫人,说:“我的几个儿子平庸无能,将来能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学生啊。”
到左公被关进东厂监狱时,史可法整天守候在狱门外。逆阉魏忠贤对监狱防备监视很严,即使左家的仆人也不能靠近。过了很久,史可法听说左公遭了炮烙酷刑,很快将要死去,便拿了五十两银子,哭泣着跟狱卒商量,狱卒被他感动了。有一天,狱卒让史可法换上破旧衣服,穿上草鞋,背了个竹筐,手拿着长铲子,装作打扫垃圾的人,把他领进监狱,(狱卒)暗中指着左公所在的地方。只见(左公)坐在地上,身子靠着墙,脸庞、额头都烧得焦烂,辨认不出(原来的面貌),左膝盖以下的筋骨全都脱落了。史可法上前跪下,抱着左公的膝盖低声哭泣。左公辨出史可法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就使劲地抬起手臂,用指头拨开眼皮,目光像火炬一样明亮,生气地说:“没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却到这里来!国事败坏到这个地步。我老头子已经完了,你又轻身而不明大义,国家大事谁能支撑呢?还不快走,不要等奸贼们设计陷害你,我现在就打死你!”说着就摸起地上的刑具作出投击的样子。史可法闭口不敢出声,快步走了出来。后来他常常流着眼泪对别人讲述这件事,说:“我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造的啊!”
崇祯末年,“流贼”张献忠在蕲州、黄州、潜山、桐城一带出没。史公以凤庐道员的身份奉命守御凤阳、庐州一带。每逢有警报,他总是一连几个月不睡觉,让将士们轮换休息,自己却坐在帐幕外。他选择十个身强力壮的兵士,(每次)叫两个蹲坐着,自己背靠着他们,每过一更就(让他们)轮换一次。每当严寒的夜晚,他一站起来,抖抖衣裳,铠甲上的冰霜迸落下来,发出清脆的响声。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下,史公说:“我对上怕辜负了朝廷,对下怕对不起我的老师啊。”
史公领兵作战期间,往来经过桐城,一定亲自到左公府上。问候太公、太母安好,到堂上拜见夫人。
我的同族老前辈涂山,是左公的女婿,与先父友好,他说(左公在)监狱中讲的话,是亲自从史公那里听到的。
16.C“表达自己和蜀僧濬是人生的知音”理解错误。颈联处使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明自己也是通晓音律之人;“霜钟”的典故,点明物候时令;此外,这两处的用典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是诗人期待着同样能得到人生的知音,具有大济苍生的抱负。
17.“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18.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感觉时间过得真快。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19.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猿,啸,渚,漫,舸,跬。
20.D项,“语言华丽秀美”错误,本文语言平实质朴、清新自然
21.运用拟人手法,以鱼儿的“习惯”“安静”“悠然”形象地体现出人与环境的和谐以及作者宁静悠闲的心境。
22.①描述了作者过去在翠湖边上的图书馆看书和茶馆喝茶的闲适生活。②由景及人,突出了翠湖边上的人——图书馆管理员随心随意的个性和茶馆堂倌大度宽厚的风度。③表现翠湖给“我”带来的宁静、惬意和温馨的感受。在翠湖可以安静随意地读书,自在地喝茶赏景。④这些与翠湖相关的美好回忆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并与后文作者听说的翠湖的现状形成对比。
23.①翠湖美丽宁静的环境使人心境闲适,让作者想念。②翠湖独特自然、淳朴大度的民风让作者想念。③在翠湖经历的美好时光以及关于青春和友情的回忆让作者想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