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1-05-01
银川一中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A.“如果是模糊问题可以用经典思维去处理”说法错误,原文说“如果对这些模糊概念仍采用传统的方法,即所谓经典思维的方法去处理和研究,将会得出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结论”,可见模糊问题用经典思维去处理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因此选项错误。C.“也将渗透进模糊思维方法的应用”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模糊思维方法已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应用,并取得了具体的研究成果”“在工农业、经济、生态文明、国家治理、政策评价等各个方面,无不渗透着模糊思维方法的应用”,可见模糊思维方法已经渗透进工农业等领域,选项将已然说成了未然。D.“由于我们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时采取了多值逻辑思维,所以可以推断大多数事物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因果倒置,原文说的是“由于大多数事物具有模糊性,这就要求我们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时采取多值逻辑思维”。
2.B B.“所以处理模糊问题时,尽量避免精确定量的干扰”曲解文意,原文说“精确性和模糊性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研究事物的模糊性时,切不可忽视事物的精确性”,由此可见,处理模糊问题时要重视事物的精确性,不能忽视精确性,所以选项表述错误。
3.A A.“城市发展中经济指标GDP统计分析”不属于模糊思维方法运用范畴,因为GDP是精确定量。B.“《国务院关于节约粮食的通知》精准及时”属于模糊思维方法运用范畴,因为“精准及时”一词具有模糊性。C.“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时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属于模糊思维方法运用范畴,因为“天人合一”这个概念具有模糊性。D.“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属于模糊思维方法运用范畴,因为“少年”的年龄具有模糊性。
4.模糊思维方法是一种以模糊概念为研究对象,以隶属程度为基本思想,主观性和客观性兼有的思想方法。
5.首先论述模糊思维方法产生的原因;进而论述模糊思维方法的内涵(或者特点)以及和经典思维的差异;模糊思维方法的应用情况。
6.B “并在《独漉篇》的诗句中读出了‘盛唐气象’,在《新秋之歌》中表现了‘盛唐气象’”错误。由原文“他告诉我,李白的《独漉篇》,……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末尾四句:‘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样奇特的想象和构思,这样明快而新鲜的语言,非李白写不出的”“我特别喜欢他51岁时写的那首《新秋之歌》……这样铿锵的韵律,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意象,这样新鲜的感受和语言,四十年后读起来还觉得好像是旦晚才脱笔砚的”可知,“读出”“表现”盛唐气象欠妥。
7.D A.“‘蓝天为路,阳光满屋’两句,……体现了近体诗鲜明的形象性和韵律美”错误,“近体诗”错误,是现代诗。B.“说明治学严谨细致的重要性”错误。从原文“这首诗我原来没有留意,经老师指点,细细读了几遍,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来看,选这首诗的原因是这首诗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不能说明治学严谨。C.“林庚‘盛唐气象’的见解一直遭到学界的反对”错误。从原文“当这个见解刚发表的时候,遭到强烈的反对,但他从未放弃,后来终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来看,并不是一直遭到反对,最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8.同:都有一种解放的力量;异:基调不同。建安风骨的基调荒凉高亢,盛唐气象的基调鲜明爽朗。
9.多角度、多侧面刻画人物。突出人物的独特之处。强调写诗、治学、为人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能谈到这几方面,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分析:读文本一,关照理论词
住在燕南园62号,环境优雅,氛围舒缓从容。喜欢体育。谈话亲切,有独到的见解,坚持自己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写的诗有对年轻人的爱,期望和鼓励,韵律铿锵,富有启发,感受新鲜。追求卓越的诗人,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有童心、有深邃的思考,可贵独特之处在于以诗人之心从事研究。年近百龄,昂首向前,精神不老。
参考答案1
诗歌魅力:《新秋之歌》丰富意象蕴藏对年轻人真诚的期许,具有韵律美和想象力。
学术魅力:不顾众人反对,坚持“盛唐气象“见解,展现自己学术上的自信和严谨风度
人格魅力:胸怀博大,气度恢宏,对人生、宇宙思考深刻,展现他的学者风度。
三者交融。以诗人眼光,用新诗创作困惑研究古典文学,指导学术创作。他一直昂首,展现绝佳的精神风貌。
参考答案2
内容:林庚的诗歌艺术造诣,永不言弃的学术坚持,积极乐观,不屈服的精神品质,为人处世之道。
情感:对林庚的赞美,对其文学造诣的肯定,赞扬不随波逐流的科研精神,发扬林庚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
手法:运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白描的手法。
【答案】
10.C “琅”作主语,“疏陈”作谓语,主谓关系不能断开,排除BD;“上”指皇上,作“许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
11.B B.“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边境贸易的通称”错。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故选B。
12.D “释放郑克塽。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错。原文“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说的是施琅不报私仇,没有说释放郑克塽;“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是对施琅的封赏,不是郑克塽。故选D。
13.(1)请求催促地方筹备粮食军饷,只要遇到便利天气就可进军,并且请求调度陆路官兵协助围剿。关键词:趣,通“促”,催促;治,置办、筹备;但,只要。
(2)我特意提拔重用你,是因为你能不辜负使命,把盘踞台湾六十余年的贼寇,一举消灭。关键词:擢用,提拔重用;负,辜负;靖,平定。
14.(1)战略位置重要;(2)防止外来侵略;(3)维护国家统一;(4)迁民不易。
结合“明季设澎水标於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可知,台湾战略位置重要;结合“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可知,守住台湾能防止外来侵略;结合“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可知,因为船只少,很难短时间内把百姓迁走,迁民不易;结合“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可知,守住台湾有利于国家统一。
【答案】
15.B B.“不禁悲叹:偌大天下竟然没有一个经世济民、治国安邦的人才”错误。此处运用反问,暗指刘、杜二位友人就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的人才。故选B。
16.(1)对天下战乱频仍、时局动荡的忧伤。(2)对朋友出众才能的赞美。(3)对友人救世济民的勉励和自勉。
诗的首联提挈全篇,是全诗抒情的出发点。“木落悲南国”,一个“悲”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同时也点明时在秋令。从《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可以想见,诗人是由草木零落想到美人迟暮、国事衰败因而发出悲叹。诗人站在高高的城楼上,仰望高空,只见众星环绕着北斗星旋转。这不禁使他想到孔子的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是,现实是“登城望神州,风尘暗淮楚。江山带睥睨,烽火接楼橹。并吞何时休?百骨易寸土。”这句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表达了对天下战乱频仍、时局动荡的忧伤。
颔联由望中众星拱卫北辰引出登临者的思绪。诗人是一个有怀抱的人,曾道:“策勋万里,笑书生、骨相有谁曾许?壮志平生还自负,羞比纷纷儿女。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风云无便,未容黄鹄轻举。”从这里可以设想,诗人此次出游的目的,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考察社会形势,以便待时而举;二是为了寻求志同道合的“经济”人才,共同实现理想。“经济岂无人”,既有“夫子自道”的意味,又含对刘将军、杜文学的期望,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的坚强信念,对朋友出众才能的赞美。
尾联“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诗人和刘将军、杜文学互相约好,一起努力,收拾这“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的烽火连天、战尘滚滚的局面。从这一联中可以看出,这位被“文字狱”腰斩的诗人,决不是那种放弃社会责任,坐等天下太平的“纷纷儿女”辈。表达了对友人救世济民的勉励和自勉。
1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草色入帘青 无案牍之劳形
18.D 下文围绕“敦煌汉简”展开,考虑与下文衔接紧密,应把“敦煌汉简”放到句尾,排除A和B;上文围绕“莫高窟”展开,陈述主体为“莫高窟”,“斯坦因”做主语与上文衔接不好,排除C。
19.B 原文是比喻,把“敦煌”比作“文化绿洲”。
A.夸张,“千寻塔”运用夸张手法说明塔的高。
B.比喻,把“浪花”比作“雪花”。
C.拟人,将花人格化,有感于国家分裂,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D.借代和设问,“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
20.艺术家和学者纷纷来到这座汇聚中外交流成果的艺术宝库汲取营养,以全新的方式,把敦煌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这座中外交流成果的艺术宝库”,错误,成分残缺,改为“这座汇聚中外交流成果的艺术宝库”;“把敦煌的故事以全新的方式讲给世界听”错误,语序不当,改为“以全新的方式,把敦煌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21.在生物学意义上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将其转化为有机质
由下句“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可知,是在从“生物学”的角度讲“何为鲸落”,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在生物学意义上”。
由下句“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可知,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说明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此处应该填写“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由下句“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可知,说明细菌把硫化物转化为了“有机质”,所以此处应该填写“ 将其转化为有机质” 。
22.鲸落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也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被人们赋予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由材料“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可概括“鲸落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由材料“在生物学意义上,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不少人将鲸落视作‘献给大海的浪漫’,赋予其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可概括“也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被人们赋予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A.“如果是模糊问题可以用经典思维去处理”说法错误,原文说“如果对这些模糊概念仍采用传统的方法,即所谓经典思维的方法去处理和研究,将会得出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结论”,可见模糊问题用经典思维去处理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因此选项错误。C.“也将渗透进模糊思维方法的应用”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模糊思维方法已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应用,并取得了具体的研究成果”“在工农业、经济、生态文明、国家治理、政策评价等各个方面,无不渗透着模糊思维方法的应用”,可见模糊思维方法已经渗透进工农业等领域,选项将已然说成了未然。D.“由于我们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时采取了多值逻辑思维,所以可以推断大多数事物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因果倒置,原文说的是“由于大多数事物具有模糊性,这就要求我们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时采取多值逻辑思维”。
2.B B.“所以处理模糊问题时,尽量避免精确定量的干扰”曲解文意,原文说“精确性和模糊性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研究事物的模糊性时,切不可忽视事物的精确性”,由此可见,处理模糊问题时要重视事物的精确性,不能忽视精确性,所以选项表述错误。
3.A A.“城市发展中经济指标GDP统计分析”不属于模糊思维方法运用范畴,因为GDP是精确定量。B.“《国务院关于节约粮食的通知》精准及时”属于模糊思维方法运用范畴,因为“精准及时”一词具有模糊性。C.“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时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属于模糊思维方法运用范畴,因为“天人合一”这个概念具有模糊性。D.“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属于模糊思维方法运用范畴,因为“少年”的年龄具有模糊性。
4.模糊思维方法是一种以模糊概念为研究对象,以隶属程度为基本思想,主观性和客观性兼有的思想方法。
5.首先论述模糊思维方法产生的原因;进而论述模糊思维方法的内涵(或者特点)以及和经典思维的差异;模糊思维方法的应用情况。
6.B “并在《独漉篇》的诗句中读出了‘盛唐气象’,在《新秋之歌》中表现了‘盛唐气象’”错误。由原文“他告诉我,李白的《独漉篇》,……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末尾四句:‘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样奇特的想象和构思,这样明快而新鲜的语言,非李白写不出的”“我特别喜欢他51岁时写的那首《新秋之歌》……这样铿锵的韵律,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意象,这样新鲜的感受和语言,四十年后读起来还觉得好像是旦晚才脱笔砚的”可知,“读出”“表现”盛唐气象欠妥。
7.D A.“‘蓝天为路,阳光满屋’两句,……体现了近体诗鲜明的形象性和韵律美”错误,“近体诗”错误,是现代诗。B.“说明治学严谨细致的重要性”错误。从原文“这首诗我原来没有留意,经老师指点,细细读了几遍,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来看,选这首诗的原因是这首诗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不能说明治学严谨。C.“林庚‘盛唐气象’的见解一直遭到学界的反对”错误。从原文“当这个见解刚发表的时候,遭到强烈的反对,但他从未放弃,后来终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来看,并不是一直遭到反对,最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8.同:都有一种解放的力量;异:基调不同。建安风骨的基调荒凉高亢,盛唐气象的基调鲜明爽朗。
9.多角度、多侧面刻画人物。突出人物的独特之处。强调写诗、治学、为人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能谈到这几方面,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分析:读文本一,关照理论词
住在燕南园62号,环境优雅,氛围舒缓从容。喜欢体育。谈话亲切,有独到的见解,坚持自己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写的诗有对年轻人的爱,期望和鼓励,韵律铿锵,富有启发,感受新鲜。追求卓越的诗人,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有童心、有深邃的思考,可贵独特之处在于以诗人之心从事研究。年近百龄,昂首向前,精神不老。
参考答案1
诗歌魅力:《新秋之歌》丰富意象蕴藏对年轻人真诚的期许,具有韵律美和想象力。
学术魅力:不顾众人反对,坚持“盛唐气象“见解,展现自己学术上的自信和严谨风度
人格魅力:胸怀博大,气度恢宏,对人生、宇宙思考深刻,展现他的学者风度。
三者交融。以诗人眼光,用新诗创作困惑研究古典文学,指导学术创作。他一直昂首,展现绝佳的精神风貌。
参考答案2
内容:林庚的诗歌艺术造诣,永不言弃的学术坚持,积极乐观,不屈服的精神品质,为人处世之道。
情感:对林庚的赞美,对其文学造诣的肯定,赞扬不随波逐流的科研精神,发扬林庚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
手法:运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白描的手法。
【答案】
10.C “琅”作主语,“疏陈”作谓语,主谓关系不能断开,排除BD;“上”指皇上,作“许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
11.B B.“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边境贸易的通称”错。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故选B。
12.D “释放郑克塽。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错。原文“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说的是施琅不报私仇,没有说释放郑克塽;“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是对施琅的封赏,不是郑克塽。故选D。
13.(1)请求催促地方筹备粮食军饷,只要遇到便利天气就可进军,并且请求调度陆路官兵协助围剿。关键词:趣,通“促”,催促;治,置办、筹备;但,只要。
(2)我特意提拔重用你,是因为你能不辜负使命,把盘踞台湾六十余年的贼寇,一举消灭。关键词:擢用,提拔重用;负,辜负;靖,平定。
14.(1)战略位置重要;(2)防止外来侵略;(3)维护国家统一;(4)迁民不易。
结合“明季设澎水标於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可知,台湾战略位置重要;结合“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可知,守住台湾能防止外来侵略;结合“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可知,因为船只少,很难短时间内把百姓迁走,迁民不易;结合“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可知,守住台湾有利于国家统一。
【答案】
15.B B.“不禁悲叹:偌大天下竟然没有一个经世济民、治国安邦的人才”错误。此处运用反问,暗指刘、杜二位友人就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的人才。故选B。
16.(1)对天下战乱频仍、时局动荡的忧伤。(2)对朋友出众才能的赞美。(3)对友人救世济民的勉励和自勉。
诗的首联提挈全篇,是全诗抒情的出发点。“木落悲南国”,一个“悲”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同时也点明时在秋令。从《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可以想见,诗人是由草木零落想到美人迟暮、国事衰败因而发出悲叹。诗人站在高高的城楼上,仰望高空,只见众星环绕着北斗星旋转。这不禁使他想到孔子的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是,现实是“登城望神州,风尘暗淮楚。江山带睥睨,烽火接楼橹。并吞何时休?百骨易寸土。”这句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表达了对天下战乱频仍、时局动荡的忧伤。
颔联由望中众星拱卫北辰引出登临者的思绪。诗人是一个有怀抱的人,曾道:“策勋万里,笑书生、骨相有谁曾许?壮志平生还自负,羞比纷纷儿女。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风云无便,未容黄鹄轻举。”从这里可以设想,诗人此次出游的目的,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考察社会形势,以便待时而举;二是为了寻求志同道合的“经济”人才,共同实现理想。“经济岂无人”,既有“夫子自道”的意味,又含对刘将军、杜文学的期望,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的坚强信念,对朋友出众才能的赞美。
尾联“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诗人和刘将军、杜文学互相约好,一起努力,收拾这“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的烽火连天、战尘滚滚的局面。从这一联中可以看出,这位被“文字狱”腰斩的诗人,决不是那种放弃社会责任,坐等天下太平的“纷纷儿女”辈。表达了对友人救世济民的勉励和自勉。
1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草色入帘青 无案牍之劳形
18.D 下文围绕“敦煌汉简”展开,考虑与下文衔接紧密,应把“敦煌汉简”放到句尾,排除A和B;上文围绕“莫高窟”展开,陈述主体为“莫高窟”,“斯坦因”做主语与上文衔接不好,排除C。
19.B 原文是比喻,把“敦煌”比作“文化绿洲”。
A.夸张,“千寻塔”运用夸张手法说明塔的高。
B.比喻,把“浪花”比作“雪花”。
C.拟人,将花人格化,有感于国家分裂,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D.借代和设问,“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
20.艺术家和学者纷纷来到这座汇聚中外交流成果的艺术宝库汲取营养,以全新的方式,把敦煌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这座中外交流成果的艺术宝库”,错误,成分残缺,改为“这座汇聚中外交流成果的艺术宝库”;“把敦煌的故事以全新的方式讲给世界听”错误,语序不当,改为“以全新的方式,把敦煌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21.在生物学意义上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将其转化为有机质
由下句“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可知,是在从“生物学”的角度讲“何为鲸落”,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在生物学意义上”。
由下句“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可知,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说明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此处应该填写“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由下句“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可知,说明细菌把硫化物转化为了“有机质”,所以此处应该填写“ 将其转化为有机质” 。
22.鲸落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也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被人们赋予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由材料“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可概括“鲸落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由材料“在生物学意义上,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不少人将鲸落视作‘献给大海的浪漫’,赋予其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可概括“也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被人们赋予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