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成都市2020-2021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1-06-11
答案以及解析
1.C
2.C
3.D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A.程度夸大。“后者……显得更为重要”有误,根据第八段可知,尽管价值理性能引领科技理性,但二者是彼此平衡、互不可缺的,不能说“后者……显得更为重要”。
B.信息错置。“二者可分别被视为‘价值理性’和‘科技理性’”有误,根据第三段,应为“二者可分别视为‘科技理性’和‘价值理性’”。
D.因果颠倒。“价值理性衰微……从而使科技理性过度膨胀”有误,应是“科技理性的过度凸显带来了价值理性的式微”。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C.材料和观点不一致。文章引用普特南的话语,意在批判,在现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与资本逻辑的主导,科学技术几乎成为人类文明的代名词的畸形现象。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D.推断不当。“就需要复兴东西方的某些源头文化”有误,根据第二段“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东方儒学,都暗含了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初始合一的样态”可知,东西方的源头文化可“借鉴”,但不必“复兴”。
故选D。
4.C
5.A
6.①正视现实,脚踏实地,不空想。即使在困顿时,她也一直把眼前要做的事情做好。②乐观阳光。她的乐观和阳光的心态洋溢在对古诗词的解说中,她就是那类总“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的人。③追求不辍。虽年事已高,但仍兴致勃勃地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发扬光大努力工作着。④心怀祖国,无私奉献。90岁高龄时,毅然回国,用自己对古典诗词的研究成果滋养后学。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访谈信息,对访谈有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苏东坡拥有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因而笔下透出一种欢快的心绪”错错误。原文中说的是“悲哀感慨之中有一种超脱”,并不是“欢快的心绪”。
故选C。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访谈内容要点,辨析访谈中信息要点能力。
B.“从此拒绝一切活动和荣誉”错,相关链接(2)中“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C.“感受古诗词的欢情与别愁并不重要”不合文意,见访谈记者第六问及叶先生答语。“《环球人物》:除了欢情与别愁,我们还能从有关爱情的诗词中读出什么感悟”可知,感受古诗词首先感受到的是是欢情和别愁,所以还是很重要的。
D.“有力诠释了这一主题”错误。根据叶先生对记者第四问的回答可知,“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少年春衫薄”是对“生命中精力最饱满的那一段生活——你的青春,你的韶华”的回忆的抒写,不是对思乡这一主题的诠释。
故选A。
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筛选、整合文中重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发掘人文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
解答本题,先通读全文,圈画出文中能体现叶嘉莹先生优良品质的内容进行分析,再任意选出三个方面自己认为值得我们学校优良品质作答即可。
从叶嘉莹的回答记者的话中知道,在困顿时,叶嘉莹从晏殊的词中得到了慰藉和勇气,明白不能空空地怀念过去,更不能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惜现在“怜取眼前人”。这表明她是一位正视现实,脚踏实地,不空想的人;
叶嘉莹认为,面对逆境要做一个“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她的乐观和阳光的心态洋溢在对古诗词的解说中,她说应像欧阳修那样“透过悲慨写欢乐”;
90岁高龄时叶先生回国定居,一门心思把自己对古诗词的研究成果教给后辈,为中国古诗词的传承奉献力量。从而看出她虽年事已高,仍然追求不辍;
90岁高龄毅然回国,目的是用自己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成果滋养后学,传承中国古典诗词,从而也可以看出她心怀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她基本不从正面回答记者提问,而是机智的引古诗词切入回答。解说“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芳心只共丝争乱”等句子的语言显示了她的机智、幽默。中国古典诗词造诣深厚。每次答问,叶先生都能脱口而出,且妙语不断。
结合上述的分析,任选三点回答本题即可。
7.B
8.①将其他师傅、徒弟炕鸡时的胆量、手艺同余老五的作对比,突出余老五技艺高超;②将炕鸡前后余老五的声调、神情作对比,突出余老五对工作的认真谨慎;③将余老五和陆长庚的外貌、性格、境遇作对比,强调两个人物的不同命运;④将倪二的赶鸭水平和陆长庚的作对比,突出陆长庚的技艺高超;⑤将陆长庚平时的穷困潦倒、自暴自弃与赶鸭时的自信、娴熟作对比,突出命运弄人的感慨。
9.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展现了水乡的环境与生活,为两位老人的出场作了铺垫;②结尾以问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③开头繁笔舒缓,结尾简笔急促,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可以产生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的艺术效果。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仗艺欺人”错误。“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就恼怒,简直碰他不得”体现了余老五的技艺高超和专断顽固,还说明在小鸡即将“出炕”时余老五的认真谨慎态度,与他平时大大咧咧的形象形成对比。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别的师傅都不敢等到最后的限度,生怕火功水气错一点,一炕蛋整个的废了。余老五总要多等一个半个时辰。这一个半个时辰是最吃紧的时候,半个多月的功夫就要在这一会见分晓”,文章将其他师傅炕鸡时的胆量、手艺同余老五的作对比,突出余老五“炕鸡”技艺高超。
“一聊一半天,而且声音奇大。这条街上茶馆酒肆里随时听得见他的喊叫一样的说话声音”与“他话很少,说话声音也是轻轻的”将炕鸡前后余老五的声调大小作对比,突出余老五对工作的认真谨慎。
“余老五高高大大,方肩膀,方下巴,到处方。陆长庚瘦瘦小小,小头,小脸。他不像余老五那样有酒有饭,他是个倒霉的人”,将余老五和陆长庚的外貌、性格、境遇作对比,强调两个人物的不同命运。
倪二赶鸭“鸭子全散了”,陆长庚赶鸭“鸭子四面八方,从芦苇缝里,好像来争抢什么东西似的,拼命地拍着翅膀……鸭子马上又安静了,文文雅雅,摆摆摇摇,向岸边游来,舒闲整齐有致”,文章将倪二的赶鸭水平和陆长庚的作对比,突出陆长庚的技艺高超。
9.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结构安排的作用,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小说开头先写沙滩上有人分鸭子,然后由四个人的穿着打扮写到江南江北的生活环境,最后又写鸭子满意这样的天气和养鸭人的生活,他们依水而住,靠水吃水,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展现了水乡的环境与生活,为两位老人的出场作了铺垫。
小说在讲述完余老五“炕鸡”和余老五“赶鸭”的故事后,以“这两个老人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呢?他们的光景过得怎么样了呢?”两个问句简笔收束全文,让人思考二人的命运,给人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小说开头虽用繁笔写水乡的环境与生活,但是由分鸭子写到人们的生活环境,笔调舒缓;结尾两个问句结束小说,看似简单,但提出了主人公从何而来、命运如何的问题,内容急促,开头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可以产生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的艺术效果。
10.C
11.A
12.B
13.(1)(海印)和多位权贵结交,倚仗(他们的)权势侵占百姓土地,人们没有谁敢正眼看他,陈希亮抓捕并依法惩治了他。
(2)徐州知州施政暴虐严苛,因为小的过错就抄没数十户人家的财产,抓获小的盗贼,一定逼他承们认自己有罪后判处死罪。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母亲死后,陈希亮服完丧,任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被火烧后,官府计划重建,估计费用要三万钱,陈希亮说:“陕西用兵打仗,希望用这钱馈赠给军队。”
“服除”是个固定词组,指服丧完毕,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
“度”是“用钱三万”是谓语,指估计要用三万钱,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并以‘闾左’代称富豪望族”错误,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于闾右,故多以“闾左”借指平民。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朝廷下诏赏赐褒奖,让他沿汴河直到泗州修建这种飞桥”错误,原文为“仍下其法,自畿邑至于泗州,皆为飞桥”,意为朝廷大力推广这种方法,从京城开封至泗州,沿汴河两岸都建造了飞桥。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
(1)“交通”,结交,勾结;“恃”,倚仗,依靠;“置诸法”,依法惩治他。
(2)“暴苛”,暴虐严苛;“籍”,抄没,查抄;“抵死”,判处死罪,处死。
参考译文:
陈希亮,字公弼,他的祖先是京兆人。陈希亮幼年丧父,但很好学。事业有成就后,便将哥哥的儿子陈庸、陈谕召去读书,两侄子终于都中了天圣八年的进士,家乡人在他们家门题匾叫“三俊”。陈希亮初任大理评事、长沙知县。当地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和尚,出入章献皇后家,与权贵们相往来,仗势侵占民众土地,人们没有谁敢正眼看他,陈希亮抓捕并依法惩治了他。陈希亮再升做殿中丞,调任鄠县知县。当地巫师每年勒索百姓财物祭鬼,叫作春斋,说不这样就会有火灾。陈希亮下令禁止,百姓不敢违犯,而火灾也没有发生;又毁掉淫祠数百座,勒令回家做农民的巫师七十多家。到他被免职离开县时,父老乡亲送他出境。母亲死后,陈希亮服完丧,任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被火烧后,官府计划重建,估计费用要三万钱,陈希亮说:“陕西用兵打仗,希望用这钱馈赠给军队。”朝廷因此下令不再重建。碰巧外戚沈元吉因奸盗杀人,陈希亮查得实情,沈元吉自惊仆地而死,沈家上诉控告陈希亮,皇上下诏御史给陈希亮及所有狱吏治罪。陈希亮说:“杀此贼者,独我一人而已。”因此被治罪免官废为平民。一年后,京西兴起强盗,杀害当地郡守县令,富弼推荐说陈希亮可以起用,于是陈希亮复出做房州知州。该州素来无兵守备,民众惊恐万分,只想逃亡,陈希亮用守城和牢狱的士兵再杂用山河户,共得数百人。日夜部署守卫,声振山南,人民依恃他们才得到安宁。任职期满回朝,执政者要陈希亮做大理少卿,陈希亮说:“做法官守文书,不是我的理想,希望管理一郡来为皇上效力。”于是任命他为宿州知州。当时宿州在汴水上造桥,河水涨后接近桥面,常损坏过往舟船。陈希亮开始首创飞桥,不要墩柱,以方便船只往来。皇上下诏赏赐细绢褒奖他,并且推广他的方法,从京城到泗州,都修建飞桥。这年,盗贼从宛句兴起,白天洗劫张郭镇,抓了濮州通判井渊。仁宗任命陈希亮为曹州知州。不出一个月,陈希亮全部擒住了盗贼。迁京东转运使。徐州知州暴虐苛征,因为小的过错便没收了十多户人家的财产,抓获小的盗贼,一定逼他承认自己有罪后判处死罪。陈希亮向朝廷揭发他的罪状,他终于被撤职罢去。陈希亮多次上书请求退休,朝廷不同意,调他做凤翔知府。凤翔粮仓储粮可支十二年,主管者担心会腐败变质。闹饥荒的年份,陈希亮将十二万石借贷给百姓。官吏害怕做擅自发放的事,陈希亮便一个人承担责任。这年秋天大丰收,老百姓用新粮还陈谷,官府民众都方便。宋英宗即位,任太常少卿,不久退休,后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赠工部侍郎。
14.C
15.①词人看初春的柳,仿佛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词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
②异乡又逢寒食,词人唯恐花落春去,可见词人的惜春伤春之情;
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词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鉴赏诗词语言、手法技巧和情感能力。
C.“‘强’字表现了词人身处困境的乐观”和“‘怕’字一转,由乐转悲”赏析错误,“携酒”前加一“强”字,表明词人不过是强遣客怀而已,并非乐观的情绪。这就没有“由乐转悲”一说。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
此题考查对“有我之境”的分析,实际上考查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与归纳。答题时可根据题目对“有我之境”的提示“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从“我”的思想情感与“物”的“色彩”特点进行分析。
比如“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意思是:看遍路旁垂柳的鹅黄嫩绿,都如同在江南时见过那样的熟悉。“看尽”二字既表明除柳色外更无悦目之景,又是从神情上表现游子内心活动——“都是江南旧相识”。“旧相识”唯杨柳(江南多柳,所以这样说),这是抒写客怀。而“柳色依依”与江左同,又是反衬着“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同时让眼前的景色着上词人情感,语意十分深沉。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意思是“正在孤单之间,明天偏偏又是寒食节。我也如往常带上一壶酒,来到小桥近处恋人的住处。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当此之时,词人心情寂寞之际,却又逢“寒食”节。虽是荒凉的“空城”,没有士女郊游的盛况,但词人“未能免俗”,“强携酒,小桥宅”,是本无意绪而勉强邀游,“携酒”上著“强”字,已预知其后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惨景。以“正岑寂”为基调,“又寒食”的“又”字一转,说按节令自该应景为欢;“强”字又一转,说载酒寻欢不过是在凄凉寂寞中强遣客怀而已。再下面“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的“怕”字又一转,说勉强寻春遣怀,唯恐花落春去,春亦成秋,表达了词人惜春伤春之情。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寒食清明时节,春光正好,此时的城却是“空城”,词人以生机勃勃,夹道依依的杨柳来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结句‘池塘自碧’,只寥寥四字,概括出‘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的景色。综观全词,上片‘马上单衣寒恻恻’,寓飘零之感;下片“怕梨花落尽成秋色”’寓含着词人迟暮之悲。”这飘零与迟暮是在特定的地点和时代中生发的,也就暗中寓含了一种家国之痛,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16.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词有:翼、辩、潦、清、暮。
17.A
18.C
19.C
【分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龙飞凤舞:形容山势蜿蜒雄壮,也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行云流水:飘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根据后文“一气呵成”可见,此处主要强调流畅,故而选“行云流水”。
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驾轻就熟:驾轻车,走熟路,比喻承担熟习、轻松的事务。此处要表达的不是承担熟习的事物,而是写字轻而易举地把握住其力度节奏等,故选“游刃有余”。
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用来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此处形容的是诗文,故选“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形容悠闲而舒适。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根据“只在篇末有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等各方面的流畅”可见,此处要形容的是心境的悠闲,故选“悠闲自得”。
故选A。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通过分析原句成分可知,“可感”“可见”是句子的谓语部分,“不仅在……而且通过……”是修饰谓语的状语,而此句明显缺少主语,排除BD。
另外,“通过……中也每每可见”一句是“通过……”和“在……中”两种句式的杂糅,删去其一,排除A。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例句中的“搭积木”不是真正的搭积木,而是指通过类似于搭积木的方式组建空间站,引号表示词语的特殊含义。
A.引号表示强调突出。
B.引号表示引用词句。
C.引号表示词语的特殊含义。
D.引号表示引用词句。
故选C。
20.中国棉花看新疆棉花产量也不断提高新疆便用采棉机采棉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个空根据“天下棉花看中国”“新疆长绒棉因产量稀少”,可知填入承上启下的句子,棉花和新疆之间的关系,即“中国棉花看新疆”;
第二个空根据“随着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技术的不断升级”“2013~2014年,新疆棉花的总产量达到450万吨”,填入棉花产量的情况,即“棉花产量也不断提高”;
第三个空根据“现在采棉机只需三个小时便可完成采摘”,填入采摘棉花用采棉机,即“新疆便用采棉机采棉”。
注意字数限制。
21.示例:
尊敬的顾客朋友您好!非常抱歉地通知您,因本月13日本影楼一名工作人员被确诊新冠肺炎(普通型),影楼将暂停营业两周,您的拍摄计划将被推迟。给您带来的不便,影楼将给予拍摄费用打折的补偿。
裕安影楼:李华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本题要求拟写短信,这就要分析短信的内容,说话对象,发短信的人等信息。根据材料内容“某市裕安影楼一名工作人员在例行核酸检测中结果呈阳性,复检结果也为阳性,专家组会诊确诊为新冠肺炎(普通型)。该名确诊病例目前在当地市级定点医院隔离治疗,影楼也暂停营业两周”,可知事件是因裕安影楼一名工作人员在例行核酸检测中结果呈阳性,影楼也暂停营业两周,据此可知短信内容;根据材料内容“李华是影楼经理,他决定给预定于近期到影楼拍摄的顾客发送一条短信,告知此消息并表达歉意”,可知发短信的人是影楼经理李华,是告知预定于近期到影楼拍摄的顾客影楼将暂停营业两周,并表达歉意。
据此分析可组写答案,注意开头写出称呼,比如,可写“尊敬的顾客朋友您好!”短信语言要表示出诚恳的歉意,结尾要写上署名“裕安影楼李华”。
22.例文:
我看反转
这是个新闻爆炸的时代,人人都乐意做一个吃瓜群众,公众事件、大新闻被大家喜闻乐见。当一个冲突事件发生,人人群情激愤,享受其中,肆意抒发着自己的正义。好正义不长,反转很快就来。以前人们的口号是“坐等吃瓜”,现在人们的口号是“坐等反转”。为什么呢?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人们经历的反转太多了,一件事看到的是这个样子,可没多久,它又成了另一个样子。慢慢的人们的欣赏就麻木了,对反转感到疲惫了。反转令人疲惫。重庆公交坠江之始,一听说是小轿车逆行造成的,大家恨不得将当事女司机挫骨扬灰。没过多久大家看到的真相是司机和乘客发生了肢体冲突,而女司机正常行驶。大家的火力又转到了那个无理乘客的身上。这样的事件多了,大家就疲惫了,因为谁都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新闻多了,反转多了,疲惫也多了。在阵阵疲惫中,面对需要辨别,需要等待真相的事件时,我们不愿意再关注了。“精力有限,贵圈真乱”,有人戏说。所以我们从不关心政治开始不关心粮食和蔬菜,疲惫而悲观。其实倒也不必。细究一下为什么反转的事件越来越多呢?因为时代在进步。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信息的来源变得广泛。我们不必再听一家之言,反转的产生往往都是不同的信息来源作用的结果。反转愈多虽令人疲惫,但可喜的是事情的解释权力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真相的探查来源不再单一,有人开始不再迷信权威。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能造成反转,这于时代而言,我觉得是好事。当媒体拍到主持人李咏在国外的时候——“捞够了就走”;后来李咏因癌辞世,人们才发现之前对他的误解——“李咏老师真善良,没有以此炒作,没有打扰任何人,默默离开”……类似的反转新闻数见不鲜,评论的是同一群人。事情发生,群情激愤;反转发生,群情激愤……激愤的是同一群人。一个人,面对汹涌的情绪,被情绪裹挟加入一群人,然后这群激愤的人成为更大的一群人。这就是情绪的传播。之前的愤怒是情绪,之后的同情也是情绪,这情绪是如此廉价。所以当我们因知道一个事件而产生情绪的时候,再因反转再次产生情绪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我们的语言需要这样刻薄么?我们的同情需要这样泛滥么?我们的情绪用得着这么汹涌而廉价么?我们要不要等一等,有一点点耐心,等得云开见月明。面对反转,除了疲惫,我们要乐观,因为反转的发生意味着进步。面对反转我们可以有情绪,可是我们不该只有情绪,我们还应该有克制和理性。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材料+任务驱动作文。
材料解读:
这是一则关于“反转新闻”的作文,特别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要写出一定深度,需要考生思考如下问题:
一、为什么会有新闻反转事件发生?
从媒体角度:
(1)媒体人对事件不加调查,人云亦云,丧失了求真务实的责任感;
(2)媒体人一味追求利益,一味追求吸引眼球。
从网民角度:
(1)不善辨别,一味盲从;
(2)好奇心强,喜欢猎奇;
(3)喜欢人云亦云,妄加评论,大发“善心”。
从国家角度:
(1)监管机制不健全,对网络传媒缺乏强有力的监督;
(2)对随意发表言论者没有惩处措施;
(3)有时,相关部门没有第一时间公布真相,让人妄加揣测。
二、后果:
(1)使事情真相扑朔迷离,让民众不知该相信哪种说法;
(2)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大大降低,让民众不再相信媒体报道;
(3)触碰民众敏感的道德神经,引发道德危机;
(4)引发的“网络暴力”或给当事人带来身心伤害。
三、解决方案:
(1)媒体人坚守职业道德,秉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2)民众保持理性,不盲从,不“先入为主”,不明真相不妄加评论;
(3)国家加强监管,有关部门及时发布事件真相。
任务解读: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对“反转新闻”现象谈谈你的思考。
【立意】
1.辨别真伪信息,勿盲从;
2.理性对待各种真伪信息;
3.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4.消息传播需要法律法规的监管;等等。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