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2020-2021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1-07-07
深圳市2020-2021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常有人问:科幻文学“姓科”还是“姓文”?
不少人认为科幻文学“姓文”,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看法显然不合理。首先,科幻不是儿童专利,大量的科幻作品超出了儿童的理解范围,显然更适合成人阅读。不同年龄的人都需要科幻来激发对先进科技的向往。其次,让科幻“姓文”,等于捏造出“文学科幻”这一生硬的概念。虽然文学作品可能牵涉科学问题或理念,但文学离不开幻想,本身就带有幻想之意,无论这种幻想科学与否。如果在“文学”后再加一个“科幻”,纯粹是画蛇添足。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姓在前名在后,科幻“姓科”可谓名正言顺。
首先,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科学和文学有时是矛盾的——文学可以虚构,但科学不可以。虚构是文学的生命,却是科学的大忌。科学必须讲究事实证据,尤其要通过反复实验得出结论。如果科幻传播的知识不是科学的而是虚构的,那就是伪科学,后果极为严重。让科幻姓“科”,就是强调其传播科学、普及科学的重要职责。
其次,可从幻想的角度来看:人类分分秒秒都在想象,但只有极少想象是科学的。科学和文学都需要想象,不过,科学的想象要讲究事实证据和逻辑性,要基于科学的理论或假说,根据已有研究结果进行发挥、创造;而文学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很明显,在科幻文学中,科学的想象才是主要的,文学的想象只是辅助。科学的想象当然应冠以“科学”之名,以区别于那些不具有科学性的想象。让科幻“姓科”,“科幻文学”这一概念才能更好地兼顾其科学性和文学性。
(摘编自王佃亮《科幻文学“姓科”还是“姓文”》)
材料二:
科幻文学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觉世新民”的实用目的。从那时起,科幻文学就背负起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观念的启蒙重担。中国科幻文学“科普化”的倾向一直延续至20世纪90年代才有了转变。在刘慈欣、韩松等一批作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迎来了又一轮高潮。这批作家都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和科学训练,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储备。与此同时,他们普遍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再视科学普及为科幻文学的主要社会功能。为刘慈欣乃至中国科幻赢得世界性声誉的《三体》系列,就是这一波科幻创作浪潮经过长时间积累结出的硕果。
与那些明确以科普为己任的小说相比,《三体》系列在知识含量和理论深度上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它没有那种解释说明过多、思想情感干涩的“科普风”,所以,它既富有科学的内涵,又饱含艺术的美感。《三体》的超越性还在于,它的科学幻想绝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以扣人心弦的叙事,对物理学、宇宙学和社会学的终极命题进行追问,从而达到了令人惊讶的思想深度。这是那些仅仅聚焦于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性课题的科幻小说,几乎从未费心去思索的。启发读者求索这样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普及这一功利性的要求。
《三体》代表的创新科幻逐渐由小众圈子的探索,走向相对大众的流行,这只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才有可能发生。
在过去国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这一特定历史情势下,科幻文学不得不承担普及科学、传播知识的重任。但这也束缚了作家想象力的飞扬,桎梏着科幻美学的创造。“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学”,时代发生改变,文学也会随之改变。
一方面,随着基础教育的全面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互联网新媒体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应用越来越便捷,年青一代拥有更多、更自由的渠道去获取各种知识与信息。在这种情形下,科幻文学不需要越俎代庖来担当科普的重任了。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欧美和日本的科幻小说通过各种渠道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共同培育了一批新生代的科幻迷。这些科幻迷对西方科幻文学谱系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对前沿的科技成果也有一定的涉猎。他们不仅可以接受《三体》里那些宏伟幻想,也为“超越科普”的科幻创作提供了足够多的预期读者。
(摘编自吴岩《科幻文学“姓科”还是“姓文”:也谈<三体>的超越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幻文学并不是写给儿童看的,作品的内容深度更加适合成人,因此不能将科幻文学归属于儿童文学。
B. 科幻文学所传播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为此创作者必须讲究事实证据,尤其要通过反复实验得出结论。
C. 科学和文学都需要想象,科学想象理性严密,文学的想象感性灵动,二者虽然有差异,但可以兼容。
D. 新生代的科幻迷对西方科幻文学谱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了解,对前沿的科技成果也有所涉猎。
2.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幻文学创作出现又一轮高潮,这与创作者科学素养的提升、文学理念的更新等因素密切相关。
B. 《三体》为中国科幻赢得世界性声誉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超越性,比如不再被“科普风”局限,不再具有科学普及功能。
C. 有着科学普及目的的科幻小说更关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性课题,而极少关注物理学、宇宙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终极命题。
D. 得益于中国的持续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超越科普”的科幻文学逐渐走向大众,这在封闭的年代是难以实现的。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王晋康的《古蜀》将科学幻想和中国神话中的昆仑神话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 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从生物学的角度对珊瑚进行了专业性的介绍。
C. 清风的《十年后的中国》的主人公发明了一种可以战胜欧美列强的光。
D. 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以银河帝国的崩溃和重生追问人类未来的发展逻辑。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对于科幻文学创作的方向,材料一与材料二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奇遇
汤素兰
村庄在大山的怀抱里,村民的房屋就散落在山脚下,依傍在山坡上,彼此之间能够鸡犬相闻。小林家的房子在村子西头最靠近大山的坡地上。
小林医生又回到了大山里的老家给父亲扫墓。小林发现,每年清明节总是有人比他更早,在父亲的坟头上放一个杨柳枝编的花环,今年也不例外。
父亲老林是乡村医生,在家里开了一爿小小的“林氏诊所”。父亲过世七八年了,“林氏诊所”的铜牌还挂在外墙上。风吹雨淋,铜牌虽然有锈斑,却仍旧锃亮着。
小林记得,父亲总是忙,白天给人看病,晚上也常常要接诊。家里的中药柜,一格一格的小抽屉里放着各种中草药,房子里还有一股淡淡的药草香。西厢里间的门常关着,父亲也叮嘱他不要随便进去。对此小林又害怕,又好奇,越是不敢看、看不到的地方,他越是想看。
父亲去世后,小林终于将这间神秘的房子打开,发现里面竟然装了手术用的无影灯,还有一张手术台。父亲是中医,看病基本上是中医的“望、闻、问、切”,难道父亲曾在这里做过手术?
奇怪的事还不止这一桩。父亲在世时,朝南的院门从不上门闩,更不上锁。因为父亲说,也许随时会有病人来,人命关天,一刻也不能耽搁。父亲还在西边的院墙上开了一道小门,门上装了一个铜铃,系着一根拉铃的棕绳,绳子又细又结实,一直拖到地上。
西边靠山,只有上山的小路,并没有人来。小林曾奇怪地问过父亲:
“爸,你为什么要在后院装个门铃呢?”
“万一有人从后院来找我看病呢?他一拉铃,我就能听到。”
“谁的个子会这么矮,矮到地上呢?”
“万一来的是个矮个子呢?”父亲说。
小时候,小林有好几回仿佛在夜里听到过门铃声。可他总是困极了,睁不开眼睛,以为自己只是在做梦。也有那么一两回,小林明明感到父亲在诊室里忙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早晨却看不到病人,真是奇怪极了。
如今后院门上的铜铃在阳光下依然闪亮。那根长长的棕绳只是颜色深了一些,依然结实。小林家的院墙,一年四季有开不败的花,依然像父亲在世时一样茂盛。
小林来到父亲的墓地,果然又看见——不知道是谁,已经将一个花环挂在父亲的墓碑上。
下山时,天空噼里啪啦下起了大雨。小林只好留在山坡下的表叔家吃了晚饭,喝了好几壶米酒才晕乎乎地回家。
半边新月挂在瓦蓝的天幕上,月色下的山村静谧安详,只有村道旁的水田里间或响起一两声蛙鸣。回到老屋,小林倒头就睡了。半夜里,他好像听到了“丁零零、丁零零”的门铃声。他起先以为自己是在做梦。侧耳细听了一会儿——声音一直响个不停,还越来越急,正是后院门口那只铜铃发出来的声音。
小林迷迷糊糊地来到后院,打开小门。在朦胧的月光下面,他看见一只大穿山甲背着一只小穿山甲站在门口。大穿山甲看到小林,立即把两只前爪放在胸前,眼睛里流着泪,长长的嘴翕动着。那只小穿山甲受了很重的伤,已经奄奄一息。
小林立即从车子的后备厢里拿出急救箱,把穿山甲带到西厢里间。打开无影灯,在手术台上给小穿山甲清理伤口、消毒、缝合。那只大穿山甲一直紧张地搓着两只前爪,在手术台边上流泪。给小穿山甲注射完抗生素,又用纱布和绷带把创伤面保护好,这场手术才算完成了。接受完手术的小穿山甲醒了过来,精神也好了许多。穿山甲妈妈转悲为喜,又把两只爪子抱在胸前,不断地朝小林医生作揖。
穿山甲妈妈背着小穿山甲,悄无声息地消失在黑暗中。
第二天早晨,酒醒后的小林医生完全不记得昨天晚上发生的事情了。他发现西厢里间的无影灯一直亮着,自己的急救箱竟然打开着放在手术台上。手术台上的白色搪瓷盘里,有一团团带血的消毒棉球。
正在纳闷,又听到后院门口响起“丁零零、丁零零”的门铃声。
他打开后院的小门,看到两只穿山甲抬着一只柳条篮,里面装着满满一篮野山菌。大一点的那只穿山甲把小小的爪子抱在胸前,朝小林医生恭恭敬敬地鞠一躬。小林医生一个激灵,仿佛一股神奇的电流,激活了昨夜的记忆。
几天后的清晨,小林驾驶着汽车,慢慢驶下山坡。他已决定以后每周回家一次。春风从车窗吹进来,后视镜里,小林看到一只小松鼠跳到院墙上,用尾巴擦着“林氏诊所”的铜牌,擦得铜牌在太阳下闪着锃亮的光。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装草药的小抽屉,淡淡的药草香,合乎小林父亲的医者身份;“人命关天,一刻也不能耽误”,体现小林父亲的医者仁心。
B. “林氏诊所”在最靠近大山的坡地上,又特意开了朝西的院门,并在门铃上系棕绳,这些都为动物前来求医提供了便利。
C. 父亲特意设置手术室,并多次为动物们做手术,却不让小林知道真相,其实是希望用身教而非言传的方式来影响小林。
D. 通过救治小穿山甲,小林揭开父亲隐藏的秘密,最后他决定每周回来一次,表明他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成为新的守护者。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本来是一位中医,家中却有手术台;小林还没来扫墓,坟上却先有花环,一系列反常之事都紧扣题目中“奇”字。
B. 小说描写了瓦蓝的天幕、月下的山村、“噼里啪啦”的雨声和水田里的蛙鸣,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渲染了春夜的静谧。
C. 同样是“丁零零、丁零零”的门铃声,半夜的铃声带来了紧张感,第二天的铃声却让人感到温暖愉快,两者形成了反差。
D. 小说先写“林氏诊所”的铜牌历经风吹雨淋却仍旧锃亮,结尾再写小松鼠擦拭铜牌,悬念与释疑互相呼应,构思十分巧妙。
8. 小说中插入的小林与父亲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9. 汤素兰的创作以童话故事见长。童话故事的幻想既是超现实的,又渗透着现实生活的哲理和情感。请据此对这篇作品中的“幻想”成分进行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常有人问:科幻文学“姓科”还是“姓文”?
不少人认为科幻文学“姓文”,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看法显然不合理。首先,科幻不是儿童专利,大量的科幻作品超出了儿童的理解范围,显然更适合成人阅读。不同年龄的人都需要科幻来激发对先进科技的向往。其次,让科幻“姓文”,等于捏造出“文学科幻”这一生硬的概念。虽然文学作品可能牵涉科学问题或理念,但文学离不开幻想,本身就带有幻想之意,无论这种幻想科学与否。如果在“文学”后再加一个“科幻”,纯粹是画蛇添足。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姓在前名在后,科幻“姓科”可谓名正言顺。
首先,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科学和文学有时是矛盾的——文学可以虚构,但科学不可以。虚构是文学的生命,却是科学的大忌。科学必须讲究事实证据,尤其要通过反复实验得出结论。如果科幻传播的知识不是科学的而是虚构的,那就是伪科学,后果极为严重。让科幻姓“科”,就是强调其传播科学、普及科学的重要职责。
其次,可从幻想的角度来看:人类分分秒秒都在想象,但只有极少想象是科学的。科学和文学都需要想象,不过,科学的想象要讲究事实证据和逻辑性,要基于科学的理论或假说,根据已有研究结果进行发挥、创造;而文学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很明显,在科幻文学中,科学的想象才是主要的,文学的想象只是辅助。科学的想象当然应冠以“科学”之名,以区别于那些不具有科学性的想象。让科幻“姓科”,“科幻文学”这一概念才能更好地兼顾其科学性和文学性。
(摘编自王佃亮《科幻文学“姓科”还是“姓文”》)
材料二:
科幻文学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觉世新民”的实用目的。从那时起,科幻文学就背负起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观念的启蒙重担。中国科幻文学“科普化”的倾向一直延续至20世纪90年代才有了转变。在刘慈欣、韩松等一批作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迎来了又一轮高潮。这批作家都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和科学训练,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储备。与此同时,他们普遍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再视科学普及为科幻文学的主要社会功能。为刘慈欣乃至中国科幻赢得世界性声誉的《三体》系列,就是这一波科幻创作浪潮经过长时间积累结出的硕果。
与那些明确以科普为己任的小说相比,《三体》系列在知识含量和理论深度上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它没有那种解释说明过多、思想情感干涩的“科普风”,所以,它既富有科学的内涵,又饱含艺术的美感。《三体》的超越性还在于,它的科学幻想绝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以扣人心弦的叙事,对物理学、宇宙学和社会学的终极命题进行追问,从而达到了令人惊讶的思想深度。这是那些仅仅聚焦于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性课题的科幻小说,几乎从未费心去思索的。启发读者求索这样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普及这一功利性的要求。
《三体》代表的创新科幻逐渐由小众圈子的探索,走向相对大众的流行,这只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才有可能发生。
在过去国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这一特定历史情势下,科幻文学不得不承担普及科学、传播知识的重任。但这也束缚了作家想象力的飞扬,桎梏着科幻美学的创造。“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学”,时代发生改变,文学也会随之改变。
一方面,随着基础教育的全面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互联网新媒体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应用越来越便捷,年青一代拥有更多、更自由的渠道去获取各种知识与信息。在这种情形下,科幻文学不需要越俎代庖来担当科普的重任了。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欧美和日本的科幻小说通过各种渠道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共同培育了一批新生代的科幻迷。这些科幻迷对西方科幻文学谱系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对前沿的科技成果也有一定的涉猎。他们不仅可以接受《三体》里那些宏伟幻想,也为“超越科普”的科幻创作提供了足够多的预期读者。
(摘编自吴岩《科幻文学“姓科”还是“姓文”:也谈<三体>的超越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幻文学并不是写给儿童看的,作品的内容深度更加适合成人,因此不能将科幻文学归属于儿童文学。
B. 科幻文学所传播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为此创作者必须讲究事实证据,尤其要通过反复实验得出结论。
C. 科学和文学都需要想象,科学想象理性严密,文学的想象感性灵动,二者虽然有差异,但可以兼容。
D. 新生代的科幻迷对西方科幻文学谱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了解,对前沿的科技成果也有所涉猎。
2.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幻文学创作出现又一轮高潮,这与创作者科学素养的提升、文学理念的更新等因素密切相关。
B. 《三体》为中国科幻赢得世界性声誉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超越性,比如不再被“科普风”局限,不再具有科学普及功能。
C. 有着科学普及目的的科幻小说更关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性课题,而极少关注物理学、宇宙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终极命题。
D. 得益于中国的持续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超越科普”的科幻文学逐渐走向大众,这在封闭的年代是难以实现的。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王晋康的《古蜀》将科学幻想和中国神话中的昆仑神话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 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从生物学的角度对珊瑚进行了专业性的介绍。
C. 清风的《十年后的中国》的主人公发明了一种可以战胜欧美列强的光。
D. 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以银河帝国的崩溃和重生追问人类未来的发展逻辑。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对于科幻文学创作的方向,材料一与材料二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奇遇
汤素兰
村庄在大山的怀抱里,村民的房屋就散落在山脚下,依傍在山坡上,彼此之间能够鸡犬相闻。小林家的房子在村子西头最靠近大山的坡地上。
小林医生又回到了大山里的老家给父亲扫墓。小林发现,每年清明节总是有人比他更早,在父亲的坟头上放一个杨柳枝编的花环,今年也不例外。
父亲老林是乡村医生,在家里开了一爿小小的“林氏诊所”。父亲过世七八年了,“林氏诊所”的铜牌还挂在外墙上。风吹雨淋,铜牌虽然有锈斑,却仍旧锃亮着。
小林记得,父亲总是忙,白天给人看病,晚上也常常要接诊。家里的中药柜,一格一格的小抽屉里放着各种中草药,房子里还有一股淡淡的药草香。西厢里间的门常关着,父亲也叮嘱他不要随便进去。对此小林又害怕,又好奇,越是不敢看、看不到的地方,他越是想看。
父亲去世后,小林终于将这间神秘的房子打开,发现里面竟然装了手术用的无影灯,还有一张手术台。父亲是中医,看病基本上是中医的“望、闻、问、切”,难道父亲曾在这里做过手术?
奇怪的事还不止这一桩。父亲在世时,朝南的院门从不上门闩,更不上锁。因为父亲说,也许随时会有病人来,人命关天,一刻也不能耽搁。父亲还在西边的院墙上开了一道小门,门上装了一个铜铃,系着一根拉铃的棕绳,绳子又细又结实,一直拖到地上。
西边靠山,只有上山的小路,并没有人来。小林曾奇怪地问过父亲:
“爸,你为什么要在后院装个门铃呢?”
“万一有人从后院来找我看病呢?他一拉铃,我就能听到。”
“谁的个子会这么矮,矮到地上呢?”
“万一来的是个矮个子呢?”父亲说。
小时候,小林有好几回仿佛在夜里听到过门铃声。可他总是困极了,睁不开眼睛,以为自己只是在做梦。也有那么一两回,小林明明感到父亲在诊室里忙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早晨却看不到病人,真是奇怪极了。
如今后院门上的铜铃在阳光下依然闪亮。那根长长的棕绳只是颜色深了一些,依然结实。小林家的院墙,一年四季有开不败的花,依然像父亲在世时一样茂盛。
小林来到父亲的墓地,果然又看见——不知道是谁,已经将一个花环挂在父亲的墓碑上。
下山时,天空噼里啪啦下起了大雨。小林只好留在山坡下的表叔家吃了晚饭,喝了好几壶米酒才晕乎乎地回家。
半边新月挂在瓦蓝的天幕上,月色下的山村静谧安详,只有村道旁的水田里间或响起一两声蛙鸣。回到老屋,小林倒头就睡了。半夜里,他好像听到了“丁零零、丁零零”的门铃声。他起先以为自己是在做梦。侧耳细听了一会儿——声音一直响个不停,还越来越急,正是后院门口那只铜铃发出来的声音。
小林迷迷糊糊地来到后院,打开小门。在朦胧的月光下面,他看见一只大穿山甲背着一只小穿山甲站在门口。大穿山甲看到小林,立即把两只前爪放在胸前,眼睛里流着泪,长长的嘴翕动着。那只小穿山甲受了很重的伤,已经奄奄一息。
小林立即从车子的后备厢里拿出急救箱,把穿山甲带到西厢里间。打开无影灯,在手术台上给小穿山甲清理伤口、消毒、缝合。那只大穿山甲一直紧张地搓着两只前爪,在手术台边上流泪。给小穿山甲注射完抗生素,又用纱布和绷带把创伤面保护好,这场手术才算完成了。接受完手术的小穿山甲醒了过来,精神也好了许多。穿山甲妈妈转悲为喜,又把两只爪子抱在胸前,不断地朝小林医生作揖。
穿山甲妈妈背着小穿山甲,悄无声息地消失在黑暗中。
第二天早晨,酒醒后的小林医生完全不记得昨天晚上发生的事情了。他发现西厢里间的无影灯一直亮着,自己的急救箱竟然打开着放在手术台上。手术台上的白色搪瓷盘里,有一团团带血的消毒棉球。
正在纳闷,又听到后院门口响起“丁零零、丁零零”的门铃声。
他打开后院的小门,看到两只穿山甲抬着一只柳条篮,里面装着满满一篮野山菌。大一点的那只穿山甲把小小的爪子抱在胸前,朝小林医生恭恭敬敬地鞠一躬。小林医生一个激灵,仿佛一股神奇的电流,激活了昨夜的记忆。
几天后的清晨,小林驾驶着汽车,慢慢驶下山坡。他已决定以后每周回家一次。春风从车窗吹进来,后视镜里,小林看到一只小松鼠跳到院墙上,用尾巴擦着“林氏诊所”的铜牌,擦得铜牌在太阳下闪着锃亮的光。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装草药的小抽屉,淡淡的药草香,合乎小林父亲的医者身份;“人命关天,一刻也不能耽误”,体现小林父亲的医者仁心。
B. “林氏诊所”在最靠近大山的坡地上,又特意开了朝西的院门,并在门铃上系棕绳,这些都为动物前来求医提供了便利。
C. 父亲特意设置手术室,并多次为动物们做手术,却不让小林知道真相,其实是希望用身教而非言传的方式来影响小林。
D. 通过救治小穿山甲,小林揭开父亲隐藏的秘密,最后他决定每周回来一次,表明他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成为新的守护者。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本来是一位中医,家中却有手术台;小林还没来扫墓,坟上却先有花环,一系列反常之事都紧扣题目中“奇”字。
B. 小说描写了瓦蓝的天幕、月下的山村、“噼里啪啦”的雨声和水田里的蛙鸣,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渲染了春夜的静谧。
C. 同样是“丁零零、丁零零”的门铃声,半夜的铃声带来了紧张感,第二天的铃声却让人感到温暖愉快,两者形成了反差。
D. 小说先写“林氏诊所”的铜牌历经风吹雨淋却仍旧锃亮,结尾再写小松鼠擦拭铜牌,悬念与释疑互相呼应,构思十分巧妙。
8. 小说中插入的小林与父亲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9. 汤素兰的创作以童话故事见长。童话故事的幻想既是超现实的,又渗透着现实生活的哲理和情感。请据此对这篇作品中的“幻想”成分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