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黄冈市2021年高二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1-07-09
黄冈市2021年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D
【解析】D 曲解文意。由“三美融合”这一条件推不出“让乡村那些被边缘化、被无视的人群享有发展和繁荣的权利”这个结论。材料二推断的结论是“构筑城乡全域美丽新格局”,选项缩小了范围,曲解了文意。
2.C
【解析】C 文中所引用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诗词名句没有蕴含“乡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诗人至此,心情愉快,心旷神怡。“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则是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诗人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3.A
【解析】从材料一第3段“开始重视基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园艺改革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和第4段“民权人民通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园艺改革”可以看出,“园艺改革”主要是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而不是开办工厂。故,A项不能支撑“园艺改革”这一观点的。
4. ①20世纪30年代,坚持以乡土工业为起点来实现振兴乡村的构想。②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重视基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园艺改革对乡村振兴的贡献(或:提倡农副、牧业混营与园艺改革两条路径并举)。③20世纪中后期,主张走发展乡土工业与园艺改革并举的乡村振兴道路。(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2分,答对3点给满4分。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解析】“费孝通振兴乡村经济的观念有什么样的变化?”信息集中在材料一中。通读材料一可知:文章按照历史发展(时间)为序,阐述了费孝通对乡村经济认识的三个阶段,①20世纪初(1932年),“费孝通认为……发展乡土工业是振兴乡村经济的必由之路”。②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费孝通“开始重视基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园艺改革对乡村振兴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提倡农副、牧业混营与园艺改革两条路径的并举”。③1986年(80年代中后期),费孝通“格外关注当地的园艺改革事业,希望……走出一条乡土工业与园艺改革并举的乡村振兴道路”。
5. ①发展乡土工业与园艺改革并举。②农民整体搬迁、连片建设新居,要统一规划。③提升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古村落的文化品位。④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帮扶,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育模式。⑤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答对1点给2分,任意答对3点给满6分。)
【解析】本题的问题指向非常明确:“建设美丽乡村有哪些举措”,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关键词“建设美丽乡村”“举措”;其次,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逐层梳理,将材料中提出了举措进行整合概括。材料一中费孝通通过调研考察,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了不同的举措,如:发展乡土工业与园艺改革并举;提升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古村落的文化品位。材料二是浙江省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探索中总结出了举措,如:农民整体搬迁、连片建设新居,要统一规划;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帮扶,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育模式;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6. D
【解析】D 曲解文意。文本一第6段说木心对拜伦依然有“激赏”之意,说托尔斯泰也只是“可惜”,对他们的点评富有个性,但并非“彻底而深刻的批判”。
7. A
【解析】A 哈姆雷特具有犹豫、矛盾性格,尽管木心原来说过要出版,后来又不同意出版,此事并不能证明他一向处事犹豫不决。分析正确。B “冷傲自赏”不符合林黛玉性格特征,并且判词张冠李戴,选项中所引用的是贾探春的判词,金陵十二钗中对林黛玉的判词是和薛宝钗一起概括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C 《逍遥游》中“大小之辩”并非由鲲与鹏的对比引出的,而是由鲲鹏与斥鴳的对比而引出的。D 陶渊明决然辞官不是为了种菊、写作,且他一生爱菊成癖,种菊是雅趣,不是靠他维持生活。
8. ①庄子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影响后世文人。②庄子浪漫主义思想,塑造了中国的艺术观。③庄子有禅的境界,哲学思想深刻。(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2分,答对3点给满4分。)
【解析】题目要求围绕文本二中关于庄子的论述进行概括,从文本二第2段可以概括出“庄子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影响后世文人”;从第3段可以概括出“庄子浪漫主义思想,塑造了中国的艺术观”;从第4段可以概括出“庄子有禅的境界,哲学思想深刻”。
9. ①木心的课堂是浪漫的,他的课堂充实精致,气氛轻松。②木心的人生是浪漫的,他早年接受文学熏陶,后来在海外讲学,晚年还以新作为傲。③木心的性格、心灵是浪漫的,他热爱文学,文学也照亮了他的心灵。(每答对1点给2分,答对3点给满6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解析】题目要求以“浪漫主义”为要素,对木心其人进行分析、评论,并列出评论的要点。根据文本一的内容,首先,可以将文本中相关信息梳理为课堂、人生、性格三个方面,然后,从这三个方面整合信息,准确提炼、概括出简洁的语句来评论木心的浪漫主义。
10. A
【解析】慎乃集诸豪帅,具宣朝旨,仍令首领每月一参,或须言事者,不限时节。慎每引见,必殷勤劝诫,及赐酒食。
11. B
【解析】“子专门收录诸子散文”表述有误。“子”除了收录诸子百家著作,还有类书,如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等。
12. C
【解析】“恩威并施”“携众归化”分析有误。薛慎运用的是怀柔政策,没有使用威吓手段,并不是蛮夷首领携众归化,而是蛮夷户族携儿带女前来归附。
13.(1)薛慎与李璨等十二人,都被太祖选中。(太祖)又任命薛慎为学师,来管理各位学生的学习和功课
(2)薛慎被他们依从善道迅速感动,将情况全部呈报给朝廷。诏书下令免去这数户蛮族的赋税徭役。
【解析】翻译得分点:句(1)“并”,一并,全部,都。“以”,动词,任用,任命。“知”,了解,管理。“又以慎为学师”,省略句,省略主语“太祖”。(每点1分,语意通顺1分。)句(2)“感”,被动用法,被(他们依从善道迅速)感动。“闻”呈报、报告。“蠲”,免除。(每点1分,语意通顺1分。)
14. ①运用“擒贼先擒王”策略,引见蛮夷豪帅,并谆谆劝诫,设酒宴款待。②要求守令各担其责,并亲自诱导,示以孝慈。③对从善如流者呈报朝廷,以奖励引为榜样。
【解析】薛慎到湖州后,对以“劫掠为务”的蛮人,重点是对“豪帅”采取了怀柔政策。对于婚娶习俗,他要求守令各司其职,各担其责,自己亲自劝导。对于“从善”快的人,他“具以状闻”“有诏蠲其赋役”。“自是襁负而至者,千有余户”“于是风化大行,有同华俗”,则是从百姓归附、移风易俗的角度,侧面表现薛慎治民有术。
【参考译文】
薛慎字佛护,喜爱学习,会写文章,擅长草书。年轻时与同郡裴叔逸、裴诹之、柳虬、范阳卢柔、陇西李璨友善。开始任官职为丞相府墨曹参军。太祖在行台省设置学校,选取有德行和聪明机敏的丞郎和府佐作为学生。全部都要求白天处理公务,晚上参加学习,先学《六经》,然后学习子部和史部书籍。又在诸生中选取德行淳美的人,陪伴太祖读书。薛慎与李璨等十二人,都被太祖选中。太祖又任命薛慎为学师,来管理各位学生的学习和功课。太祖喜欢交谈,挑选了一百名深刻了解佛教深奥旨意的名僧,在住宅之内讲经说法。又让薛慎等十二人兼学佛经之义,要求内外各学都能掌握。因此各地竞相学习佛教大乘之学。数年后,又让薛慎为宜都公的侍读。转任丞相府记室。魏太子东宫建立,任命为太子舍人。调任庶子,依然兼任太子舍人。加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舍人,转任礼部郎中。设置六官时,委任为膳部下大夫。薛慎哥哥薛善又在工部任职。兄弟都位居清要显达的官职,当时人都认为很荣耀。孝闵帝登基,任命为御正下大夫,晋升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为淮南县子,食邑八百户。历任师氏、御伯中大夫。保定初年,出任湖州刺史。州界杂居不少蛮夷,长期以抢劫为业。薛慎于是召集各位蛮夷豪帅,详细宣告朝廷旨意,并令各首领每月来州府参见一次,如果有事需要禀告,则不限时节。薛慎每次引见,都要谆谆劝诫,设酒宴款待。一年的时间,蛮夷高高兴兴归化。蛮族人相互之间说:“现在才知道刺史真是百姓的父母官。”没有谁不感到喜悦。从此携儿带女前来归附的人,有一千多户。蛮族风俗,婚娶之后,父母即使健在,也要分开居住。薛慎对守令说:“牧守令长的责任是教化百姓,怎么能儿子娶妻,便与父母分居。这不仅仅是当地百姓习俗不健全,也是任官职者的过错。”薛慎亲自教导,倡导孝顺慈爱,并令各郡县守令晓谕所管辖的地区。有数户蛮族,分居已经数年,也回归父母家加以侍养,当出外得到果品膳食,必拿回家中奉给父母。薛慎因其从善迅速而感动,将情况全部呈报给朝廷。诏书下令免去这数户蛮族的赋税徭役。因此风化盛行,与华人风俗相同。不久调入朝廷任蕃部中大夫。因病离职,在家中去世。著有文集,世上广为流传。
15. A
【解析】“议论民俗生活”错。这首词的上阙主要是记叙和描写黄州端午节的生活习俗,对此,词人并没有发表任何议论。
16. ①“天气尚清和”高度概括了前面四句所描写的意境。既包括了“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两句中所描绘的五月百色争妍的风景图,又包含了“兰条荐浴,菖花酿酒”端午民俗生活。(2分,答对“高度概括前面所描写的意境”1分,简要分析1分。)②描绘出一个清新、和美、升平的政治清泰的社会环境。(2分,答出“清新升平”“政治清泰”1分;“社会环境”1分。)③为全词的点睛之笔,为过渡到写人作了很好的铺垫,起到了承递作用。(2分,答出“承上启下”“铺垫”“过渡”等即可。)
【解析】词的上阙“天气尚清和”一句为点睛之笔,将上述四句的意境概括为“天气尚清和”,说明徐君猷治下的黄州一切都是清新的、和好的、升平的。上阙结尾以“天气尚清和”收束,收而未尽,为下阙留出余地,正好是下片起句“好将沉醉酬佳节”的过片句,由咏景而转向写人,起了承递作用,景情融合。
17. (1)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3)春花秋月何时了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解析】(1)“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用自问自答的手法结尾,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和感召着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这个情景设置,给出了作者作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就能够很快地得出答案是“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2)根据“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潼关的险要”所给出的信息,“峰峦如聚”给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波涛如怒”写出了黄河之水奔腾澎湃,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因此,可以确定答案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3)首先,抓住“月亮”这一关键意象,然后根据“借用月亮发出疑问,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找出答案“春花秋月何时了”,根据“借月亮表达了自己的悔恨之情”确定答案“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8. B
【解析】括号前面的句群说的是人们正视视频传播技术问题,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合理使用短视频。括号后面说的是短视频要以优质内容获得用户认可。因此,括号里所填语句,应该先谈“技术”,后谈“内容”,才能更好地使上下文的衔接符合逻辑,表述更为顺畅。A项,虽然先谈“技术”后谈“内容”,但“内容”前的主语是“用户”,上下句主语不一致,表述不畅;C项和D项,都是先谈“内容”,后谈“技术”,与原文衔接不上。因此,就可以判断选 B项为答案。
19. D
【解析】原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借代,“丝竹”本是制作乐器(弦乐和管乐)的材料,在这里代指音乐。B项,拟人,“怨”和“度”是人的有的行为,把“羌笛”和“春风”作为“怨”和“度”的发出者,形象生动,栩栩如生。C项,对偶和夸张,写出了漂泊异乡,举目无亲、老年多病的孤独与凄苦之感。D项,比喻。“寄蜉蝣于天地”比喻人生的短暂好像是天地间仅能生存几个小时的蜉蝣;“渺沧海之一粟”,比喻人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20.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短视频,不仅填补了人们的碎片时间,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对1处语病给1分,改对2处语病给满3分。)
【解析】原句的语病有两处,一是成分残缺,“对于移动互联网的短视频”中的使用了介词“对于”导致句子缺主语,应将“对于”改为“基于”。二是搭配不当,“增强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增强”与“精神文化生活”,不搭配,可将“增强”改为“丰富”。
21. ①即便如此 ②答案是否定的 ③答案是复杂的 (每空2分,意思接近即可,超出字数两处扣1分,三处扣2分。)
【解析】做补写句子(衔接连贯)题型,要特别注意字数限制,此题是“不超过6个字”,答案可意思6字或6字以内,答案应非常精简。第①空之前的语句强调培训机构用高薪招聘名校学生,之后则是名校学生来应聘的少。从逻辑上看,前后有让步假设的关系。可填写“即便如此”。第②空是对前面问题的回答,从后面广告涉嫌违法的内容看,填写“答案是否定的”合乎情理。第③空也是对前面问题的回答,从后面的分析看,“答案”是不确定的。因此,可以填写“答案是复杂的”。
22. ①高薪不能招到名校学生 ②家长的权益不能保障 ③学得好的(名校学生)不一定教得好 (段意概括正确每句1分,否定句句式正确给2分。)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