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1高二下学期月考试题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1-07-09
参考答案
1.C A项,“但它在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同”错误。材料一原文是“美育范畴认识的科学性和定位的准确性,不仅是美育研究和美育工作开展的逻辑起点,更关涉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美育目标、体系建设等美育实施环节的依据和宗旨”,由此可知,美育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及体系建设”等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同,于文无据。
B项,“而知识的灌输对于人格的养成并不重要”错误。原文是“蔡元培提出:‘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蔡元培先生只是说“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不源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并非人格养成的源头,但“不源于”不等于说“不重要”。
D项,“美育的开展……无法提供直接的审美体验”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一自然段的表述,借助互联网技术,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使受众获得感官审美享受的,而视觉、听觉的冲击,是能提供直接的审美体验的。
2.C“这就使得中西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风格上趋于一致”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五自然的表述,就美育的目标而言,柏拉图和朱光潜的认识有相同之处,可以得出“中国与西方的学者在美育目标的认识上有相同之处”的判断。但中西方学者在美育目标的认识上有相同之处,无法得出“使得中西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风格上趋于一致”的推断,具体到创作实践上,中西方艺术家的风格是否一致,文中没有提及。
3.B“明代文学家杨慎认为《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原本应是‘十里莺啼绿映红’,理由是:千里莺啼谁能听见?千里红绿谁能看见呢?”错误。杨慎对“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理解不符合题干所说美育的通感性与情感性,杜牧写“千里”并非一定就是眼前之景,它是有想象的成分在里面的,“千里”虽然看不见,但在诗人的审美世界里,眼前的江南春色可通过想象得到合理的延伸,“有一些东西并不是眼可见、耳可听,而是需要彼此的心意相通”,而杨慎是用实证的方法理解,即杨慎是“理性把握对象的属性与特征”。
A项,体现的是美育的通感性与情感性特征中的“人与物的相感”;
C项,体现的是美育的情感性,“心动”,反映的是人与物发生作用、关系时,人的内心判断与情感理解;
D项,体现的是人与人“彼此的心意相通”。
4.美育是一种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美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的,具有感通性与情感性、具象性与实践性、和谐性与整体性的教育形态。
根据“美育,即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也因为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成为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可知美育是一种教育形态。
根据“美育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关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可知美育的核心。
根据“就其方式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具象性与实践性。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就其本质而言,美育更加强调感通性与情感性。”可知美育的方式。
根据“就其目标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和谐性与整体性。”可知美育的本质。
根据以上内容,按照内在逻辑,将其写成“美育是……的教育形态”形式即可。
5①材料一分别从美育的核心、本质、方式、目标等方面阐述了“美育何以育人”,
②材料二在材料一的基础上,继续追问与深化。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美育特点以及我国目前审美存在的问题,强调要建立对“美的标准”的重构探索。
③两则材料按照逻辑顺序,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围绕“美育”这一核心话题进行了论述。
根据首句“美育,即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也因为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成为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可知第一自然段介绍美学的概念属性。根据第二句“美育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关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可知第二自然段介绍的是美育的核心。根据首句“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就其本质而言,美育更加强调感通性与情感性。”可知第三段介绍的是美育的本质。根据首句“就其方式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具象性与实践性。”可知第四段介绍的是美学的方式。根据首句“就其目标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和谐性与整体性。”可知第五段介绍的是美育的目标。
所以材料一分别从美育的核心、本质、方式、目标等方面阐述了“美育何以育人”。
6.D (解析: “伊佐拉勇于 反抗”分析不准确,“ 最根本原因”是“时代差异”表述欠妥。)
7.C (解析:全知视角不对,小说并没有全面展现摩尔多瓦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经历,是从弗洛西亚姨妈的视角来叙述她的生活经历及所思所想。)
8“她的奴隶”是指电视剧中以伊佐拉为代表的受压迫的人(1分)。弗洛西亚姨妈自身生活贫穷无望,而她认为伊佐拉们比她更不幸,从而获取到生活的希望(1分)。而此时她发现电视剧中的那些人其实并不是和她是同时代的人,这样的现实让她无法接受(1分),凸显弗洛西亚姨妈的绝望感。(1分)
9)小说中一条线索是对电视剧《伊佐拉》中情节、人物形象的叙述与分析(1分),另一条线索是对弗洛西亚姨妈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活动的叙述(1分)。两者看似没有交叉,但弗洛西亚姨妈对电视剧《伊佐拉》的着迷,使两条线有了比对(1分)。
效果:两条线索的呼应比对,使小说的情节得以推进。(1 分)弗洛西亚姨妈从剧中人物身上看到其与自身命运的相似性以及与其比对而产生了优越感,丰富了人物形象(1分)。作者借助这样的结构,拓宽了小说的主题。小说不仅表达了对弗洛西亚姨妈命运遭际的同情,也有对她与剧中人物比对而产生优越感的讽刺,也表达了对摩尔多瓦底层民众生活亳无出路的哀叹(1分)。
10.D;见参考译文。
11.C.错误;“初仅设于京畿附近,后边境也相继增设”错误;节度使初仅设于边境地区,后内地也相继增设;
12.B.错误;“率部进军出击,击溃敌军”错误;原文是和冯晖策应配合,才击溃了敌军的;
13. ①第二天将要作战,(少帝)当面任命药元福为郑州刺史,被当权大臣所阻止,只担任原州刺史,不久改任泰州刺史;(第二天;“沮”:通“阻”,阻止;“止”:通“只”,仅仅,只;“俄”,不久。1点1分,句意通顺1分)
②他们知道我军又渴又饿,把我们堵截在险地,拖延到晚上,我军就只能被敌人生擒了。
( “邀”,堵截;“迁延”,拖延;“成禽”,即“ 成擒 ” ,被擒,就擒。1点1分,句意通顺1分)
14. ①第一次被契丹围困时,他出其不意,敢用奇兵,逆风而战,率兵冲锋;②第二次与叛军作战时,他处险不惊,知己知彼,沉着应战,合力用兵;③药元福有勇有谋,精通兵法,勇担重任,化解了两次困境。(1点1分)
【参考译文】
药元福,并州晋阳人。自幼有胆量勇气,善于骑马射箭。开运初年,契丹占领甘陵,包围了魏郡。后晋少帝(石重贵)在澶渊驻扎军队,契丹军队在城北布阵,竭尽精锐部队来作战。药元福作为左千牛卫将军率领军队位于军阵东侧,举起铁挝击杀契丹人,左右奔驰冲击,所向披靡,契丹军队溃败。少帝登上城头,看到药元福奋力作战,召见抚慰他说:“你奋不顾身,即使古代的忠烈将士也不能超过。”第二天将要作战,(少帝)当面任命药元福为郑州刺史,被当权大臣所阻止,只担任原州刺史,不久改任泰州刺史。
第二年,契丹再次入侵。(朝廷)命令药元福与李守贞等在阳城御敌。后晋军队排列成方阵,设可移动障碍物作行寨。契丹出奇兵从阵后出击,切断粮道,后晋军队缺水,兵士、马匹又饥又渴。他们凿井没有见到水,土壁就倒塌填塞。契丹军顺风扬起尘土。将领们都说:“契丹军气势非常旺盛,等风向改变同他们作战,就一定能打败他们。”李守贞同药元福商量说:“军队中人马饥渴已很严重,如果等到风向改变了再出去作战,我等就都成为契丹的俘虏了。他们认为我们不能逆风作战,我们应当出其不意地攻击他们,这是用兵者的奇谋。”药元福于是率领手下骑兵,打开障碍物出战,各位将领跟着到来,契丹军队大败。
当时灵武节度王令温用汉法来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三个部族的首领拓跋彦超等谋划叛乱,率领部众进攻灵州。王令温派人从小路入朝上奏,(朝廷)就命令河阳节度使冯晖镇守朔方,召集关右军队进兵征讨,让药元福统率行营骑兵。朔方距离威州七百里,沿途无水草,部队必须携带粮草行军,到耀德时粮食吃完了。拓跋彦超等部众有数万人,把守要道,占据了水源,等待冯晖军队的到来,后晋军士非常惊恐。药元福说:“他们知道我军又饥又渴,在险要的地方拦截我们,拖延到傍晚,我们这些人就都被活捉了。”冯晖大惊说:“那怎么办?”药元福说:“他们虽然人多,但真正精锐的士兵极少,我请求用我的骑兵先击溃西山的敌军,您只管摆好严整的阵势不动,等到敌军稍稍后退,我们以举黄旗为号令;黄旗一举就合力进军出击,敌军必败。”冯晖同意了他的计策,药元福率部进军出击,敌军果然被击溃。
后周世宗柴荣在高平作战时,刘崇被打败逃往太原,于是发兵包围了太原城,任命药元福为同州节度。当时攻城的器械都已准备齐全,城中形势危急,因为粮草运送跟不上,周世宗只能下令调回军队。药元福上书说:“进军十分容易,退军却非常困难。”世宗说:“一切都委托你了。”于是部署士兵列方阵向南退却,药元福带领所属部队殿后。刘崇果然出兵追击,药元福击退了他们。
15.
16.①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②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
解答本题要先比较两首诗选取的意象,再比较意境特点。本诗一开首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二句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本诗意象众多,首联写清蝉、颈联写斜阳、暮鸦、衰草,尾联写秋风,这些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首联写急风、高天,颔联写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这些意象营造出雄浑苍凉的意境。从章法结构上来讲:两者都是写景加抒情,但是安排的位置不同,本诗首联颈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不呆板拘滞;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先写景后抒情,采用惯常方式,层次清晰。
17.(1)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8.B。
19.①原文是短句,句式活泼,有韵味。②原文将描述炊烟形状、姿态和颜色的词语放在后面单独成句,增强画面感和节奏感,也更好地展现康桥景物的特点。
20.答案示例:①有村舍处有佳荫:②朝阳是难得见的。(每点2分)
21.(1)将“莅临现场”改为“踊跃报名”,或改为其他。(2)将“全部”改为“全都”,只要消除“全部”与“全不”的谐音歧义即可。(3)将“48元”改为“若干”。(每空1分)
22. ①要擦亮眼睛,莫为情绪或物象迷惑;②现实世界很复杂,慧眼才能真认知;③主观情感美好想象,不是理性现实世界。(任选其一得3分,大意相同亦可)
1.C A项,“但它在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同”错误。材料一原文是“美育范畴认识的科学性和定位的准确性,不仅是美育研究和美育工作开展的逻辑起点,更关涉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美育目标、体系建设等美育实施环节的依据和宗旨”,由此可知,美育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及体系建设”等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同,于文无据。
B项,“而知识的灌输对于人格的养成并不重要”错误。原文是“蔡元培提出:‘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蔡元培先生只是说“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不源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并非人格养成的源头,但“不源于”不等于说“不重要”。
D项,“美育的开展……无法提供直接的审美体验”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一自然段的表述,借助互联网技术,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使受众获得感官审美享受的,而视觉、听觉的冲击,是能提供直接的审美体验的。
2.C“这就使得中西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风格上趋于一致”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五自然的表述,就美育的目标而言,柏拉图和朱光潜的认识有相同之处,可以得出“中国与西方的学者在美育目标的认识上有相同之处”的判断。但中西方学者在美育目标的认识上有相同之处,无法得出“使得中西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风格上趋于一致”的推断,具体到创作实践上,中西方艺术家的风格是否一致,文中没有提及。
3.B“明代文学家杨慎认为《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原本应是‘十里莺啼绿映红’,理由是:千里莺啼谁能听见?千里红绿谁能看见呢?”错误。杨慎对“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理解不符合题干所说美育的通感性与情感性,杜牧写“千里”并非一定就是眼前之景,它是有想象的成分在里面的,“千里”虽然看不见,但在诗人的审美世界里,眼前的江南春色可通过想象得到合理的延伸,“有一些东西并不是眼可见、耳可听,而是需要彼此的心意相通”,而杨慎是用实证的方法理解,即杨慎是“理性把握对象的属性与特征”。
A项,体现的是美育的通感性与情感性特征中的“人与物的相感”;
C项,体现的是美育的情感性,“心动”,反映的是人与物发生作用、关系时,人的内心判断与情感理解;
D项,体现的是人与人“彼此的心意相通”。
4.美育是一种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美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的,具有感通性与情感性、具象性与实践性、和谐性与整体性的教育形态。
根据“美育,即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也因为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成为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可知美育是一种教育形态。
根据“美育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关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可知美育的核心。
根据“就其方式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具象性与实践性。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就其本质而言,美育更加强调感通性与情感性。”可知美育的方式。
根据“就其目标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和谐性与整体性。”可知美育的本质。
根据以上内容,按照内在逻辑,将其写成“美育是……的教育形态”形式即可。
5①材料一分别从美育的核心、本质、方式、目标等方面阐述了“美育何以育人”,
②材料二在材料一的基础上,继续追问与深化。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美育特点以及我国目前审美存在的问题,强调要建立对“美的标准”的重构探索。
③两则材料按照逻辑顺序,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围绕“美育”这一核心话题进行了论述。
根据首句“美育,即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也因为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成为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可知第一自然段介绍美学的概念属性。根据第二句“美育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关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可知第二自然段介绍的是美育的核心。根据首句“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就其本质而言,美育更加强调感通性与情感性。”可知第三段介绍的是美育的本质。根据首句“就其方式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具象性与实践性。”可知第四段介绍的是美学的方式。根据首句“就其目标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和谐性与整体性。”可知第五段介绍的是美育的目标。
所以材料一分别从美育的核心、本质、方式、目标等方面阐述了“美育何以育人”。
6.D (解析: “伊佐拉勇于 反抗”分析不准确,“ 最根本原因”是“时代差异”表述欠妥。)
7.C (解析:全知视角不对,小说并没有全面展现摩尔多瓦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经历,是从弗洛西亚姨妈的视角来叙述她的生活经历及所思所想。)
8“她的奴隶”是指电视剧中以伊佐拉为代表的受压迫的人(1分)。弗洛西亚姨妈自身生活贫穷无望,而她认为伊佐拉们比她更不幸,从而获取到生活的希望(1分)。而此时她发现电视剧中的那些人其实并不是和她是同时代的人,这样的现实让她无法接受(1分),凸显弗洛西亚姨妈的绝望感。(1分)
9)小说中一条线索是对电视剧《伊佐拉》中情节、人物形象的叙述与分析(1分),另一条线索是对弗洛西亚姨妈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活动的叙述(1分)。两者看似没有交叉,但弗洛西亚姨妈对电视剧《伊佐拉》的着迷,使两条线有了比对(1分)。
效果:两条线索的呼应比对,使小说的情节得以推进。(1 分)弗洛西亚姨妈从剧中人物身上看到其与自身命运的相似性以及与其比对而产生了优越感,丰富了人物形象(1分)。作者借助这样的结构,拓宽了小说的主题。小说不仅表达了对弗洛西亚姨妈命运遭际的同情,也有对她与剧中人物比对而产生优越感的讽刺,也表达了对摩尔多瓦底层民众生活亳无出路的哀叹(1分)。
10.D;见参考译文。
11.C.错误;“初仅设于京畿附近,后边境也相继增设”错误;节度使初仅设于边境地区,后内地也相继增设;
12.B.错误;“率部进军出击,击溃敌军”错误;原文是和冯晖策应配合,才击溃了敌军的;
13. ①第二天将要作战,(少帝)当面任命药元福为郑州刺史,被当权大臣所阻止,只担任原州刺史,不久改任泰州刺史;(第二天;“沮”:通“阻”,阻止;“止”:通“只”,仅仅,只;“俄”,不久。1点1分,句意通顺1分)
②他们知道我军又渴又饿,把我们堵截在险地,拖延到晚上,我军就只能被敌人生擒了。
( “邀”,堵截;“迁延”,拖延;“成禽”,即“ 成擒 ” ,被擒,就擒。1点1分,句意通顺1分)
14. ①第一次被契丹围困时,他出其不意,敢用奇兵,逆风而战,率兵冲锋;②第二次与叛军作战时,他处险不惊,知己知彼,沉着应战,合力用兵;③药元福有勇有谋,精通兵法,勇担重任,化解了两次困境。(1点1分)
【参考译文】
药元福,并州晋阳人。自幼有胆量勇气,善于骑马射箭。开运初年,契丹占领甘陵,包围了魏郡。后晋少帝(石重贵)在澶渊驻扎军队,契丹军队在城北布阵,竭尽精锐部队来作战。药元福作为左千牛卫将军率领军队位于军阵东侧,举起铁挝击杀契丹人,左右奔驰冲击,所向披靡,契丹军队溃败。少帝登上城头,看到药元福奋力作战,召见抚慰他说:“你奋不顾身,即使古代的忠烈将士也不能超过。”第二天将要作战,(少帝)当面任命药元福为郑州刺史,被当权大臣所阻止,只担任原州刺史,不久改任泰州刺史。
第二年,契丹再次入侵。(朝廷)命令药元福与李守贞等在阳城御敌。后晋军队排列成方阵,设可移动障碍物作行寨。契丹出奇兵从阵后出击,切断粮道,后晋军队缺水,兵士、马匹又饥又渴。他们凿井没有见到水,土壁就倒塌填塞。契丹军顺风扬起尘土。将领们都说:“契丹军气势非常旺盛,等风向改变同他们作战,就一定能打败他们。”李守贞同药元福商量说:“军队中人马饥渴已很严重,如果等到风向改变了再出去作战,我等就都成为契丹的俘虏了。他们认为我们不能逆风作战,我们应当出其不意地攻击他们,这是用兵者的奇谋。”药元福于是率领手下骑兵,打开障碍物出战,各位将领跟着到来,契丹军队大败。
当时灵武节度王令温用汉法来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三个部族的首领拓跋彦超等谋划叛乱,率领部众进攻灵州。王令温派人从小路入朝上奏,(朝廷)就命令河阳节度使冯晖镇守朔方,召集关右军队进兵征讨,让药元福统率行营骑兵。朔方距离威州七百里,沿途无水草,部队必须携带粮草行军,到耀德时粮食吃完了。拓跋彦超等部众有数万人,把守要道,占据了水源,等待冯晖军队的到来,后晋军士非常惊恐。药元福说:“他们知道我军又饥又渴,在险要的地方拦截我们,拖延到傍晚,我们这些人就都被活捉了。”冯晖大惊说:“那怎么办?”药元福说:“他们虽然人多,但真正精锐的士兵极少,我请求用我的骑兵先击溃西山的敌军,您只管摆好严整的阵势不动,等到敌军稍稍后退,我们以举黄旗为号令;黄旗一举就合力进军出击,敌军必败。”冯晖同意了他的计策,药元福率部进军出击,敌军果然被击溃。
后周世宗柴荣在高平作战时,刘崇被打败逃往太原,于是发兵包围了太原城,任命药元福为同州节度。当时攻城的器械都已准备齐全,城中形势危急,因为粮草运送跟不上,周世宗只能下令调回军队。药元福上书说:“进军十分容易,退军却非常困难。”世宗说:“一切都委托你了。”于是部署士兵列方阵向南退却,药元福带领所属部队殿后。刘崇果然出兵追击,药元福击退了他们。
15.
16.①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②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
解答本题要先比较两首诗选取的意象,再比较意境特点。本诗一开首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二句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本诗意象众多,首联写清蝉、颈联写斜阳、暮鸦、衰草,尾联写秋风,这些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首联写急风、高天,颔联写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这些意象营造出雄浑苍凉的意境。从章法结构上来讲:两者都是写景加抒情,但是安排的位置不同,本诗首联颈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不呆板拘滞;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先写景后抒情,采用惯常方式,层次清晰。
17.(1)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8.B。
19.①原文是短句,句式活泼,有韵味。②原文将描述炊烟形状、姿态和颜色的词语放在后面单独成句,增强画面感和节奏感,也更好地展现康桥景物的特点。
20.答案示例:①有村舍处有佳荫:②朝阳是难得见的。(每点2分)
21.(1)将“莅临现场”改为“踊跃报名”,或改为其他。(2)将“全部”改为“全都”,只要消除“全部”与“全不”的谐音歧义即可。(3)将“48元”改为“若干”。(每空1分)
22. ①要擦亮眼睛,莫为情绪或物象迷惑;②现实世界很复杂,慧眼才能真认知;③主观情感美好想象,不是理性现实世界。(任选其一得3分,大意相同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