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1-07-30
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粤产电影《白蛇传·情》将一段荡气回肠、跨越千年的传说以符合时代的样貌呈现在观众面前。上映后,“惊艳”“浪漫”等赞美之声不绝。年轻人的热捧让传统粤剧文化成功打破了圈层壁垒。
该电影的实验和探索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的戏曲电影在保留传统戏曲精髓的同时,又在电影形式下完成了与当代大众审美的链接。
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在戏曲表演中,“歌舞”不仅是戏曲的叙述方式,同时也承载着戏曲艺术的美学表达。这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决定了戏曲在故事影像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两个问题。
一是叙事节奏。一般来说,戏曲舞台的节奏通常要比现实生活的节奏慢很多,这是因为前者属于审美节奏。针对叙事节奏问题,电影主创团队对音乐进行了改编,在保留戏曲经典唱段中歌舞的同时融入西方古典音乐和电影音乐。由于戏曲音乐配器相对单调平实,在情感表达和气氛铺陈方面广度和深度不足,因此主创团队在电影音乐中加入弦乐、圆号等西方古典乐器和尺八等中国古代乐器,以增加环境气氛的渲染力度,同时深化演员内心情感的表达。例如,在白素贞和昆仑山仙童及法海对峙的武打戏份中,与原戏曲中用节奏单调的锣鼓点不同,电影加入了打击乐、电子乐和交响乐来推动动作戏份的发展。
第二个问题是叙事逻辑。戏曲中许多著名的段落并不具有剧情展开、矛盾激化、人物性格揭示等作用,而仅是为了展示演员高超的表演技艺。戏曲中的“歌舞”与戏曲的内容存在若即若离的关系,有时甚至可以暂时游离于内容之外。相反,电影是强调叙事结构、矛盾冲突、布局严密的艺术。电影的叙事结构必须环环相扣,有起有伏。处理这一问题时,主创团队取消了与叙事无直接关系的唱段中的歌舞,并大胆使用“折子戏”手法,将影片分为五折,以增强影片的节奏感。同时,影片致力于立体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开篇就点明许仙和白蛇的前缘——千年佛前,许仙以莲花救助陷于困境的小白蛇,并将其送回水中,白蛇铭记恩情。这样一来,该片较传统戏曲舞台的抽象表达就更加真实可感,前后逻辑也大大加强。
通过音乐和叙事内容的双重改编,《白蛇传·情》在保留戏曲抒情性之余,也保证了电影的节奏感和逻辑感。戏曲电影化的过程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寻求中国传统美学在电影中的合理表达。只有在深层次的美学精神的观照下,电影与戏曲两种艺术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真正的结合。
(摘编自孙金华《论戏曲电影<白蛇传·情>的虚实美学实践》)
材料二:
中国戏曲作为一个独特的剧种,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和表现手段,歌和舞更是贯穿于戏曲表演的全过程,所谓“无词不歌、无动不舞”。表演中,不仅仅要有一定的舞蹈动作(如《霸王别姬》中的舞剑),就是演员的寻常台步姿态,也无不带有一种舞蹈美。戏曲表演中许多程式化的动作,其实就是规范化、舞蹈化的表现,都能给人以美感。
著名戏曲导演阿甲说:“略形传神,以神制形,往往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特点。”这个概括十分精到。戏曲采用这种方式表现生活,除了戏曲是在物质低下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舞台条件十分简陋等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观使然,即在处理艺术和生活的美学上,不是一味追求形似而是极力追求神似。
戏曲美的虚拟,首先表现在赋予舞台时间、空间以极大的自由,空全打破了西方戏剧时空固守的“三一律”结构形式。综合种种虚拟手段,在戏曲表演中不胜枚举。这种形象创造的虚拟,能够调动观众的幻觉,观众似乎见到了有形的存在物,在意象中获得艺术上的享受。这就是戏曲虚拟性表演美取得成功的真谛所在。
虚拟性表演理念不能依据于实景实物,就要求演员必须抓住事物的根本特征,予以强调、夸张,才能使观众意识到。况且,古代戏剧没有正式剧场,大多露天搭台,观众又多,动作不夸张就不能看清。从艺术角度看,夸张又是以形传神的一种现实方式。
虚拟性与夸张性的组合,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相对定型的表演模式和方法,这就是程式。它由一代代戏曲表演家在长期表演实践中,不断探索创造,积累成型,并被戏曲界认同且普遍采用。程式几乎贯穿于戏曲的全过程,具有某种规范性、普遍性。所以“程式化”构成了我国戏曲的一个重要特征。
戏曲虽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经过许多戏曲艺人的苦心经营,有的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然而,虚拟性和程式化难免带来单调性和保守性,古老性和传统性则使它日益滞后于时代的节律,显得陈旧板滞、缺乏时代气息。不少经典戏曲作品都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如何弘扬光大戏曲传统,如何把握戏曲美学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摘编自程宏宇《中国戏曲艺术与审美文化传统及其对中华总体美学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蛇传·情》在戏曲电影化方面的实验和探索是比较成功的,受到了年轻人的认可,有利于传统粤剧文化的传播。
B.《白蛇传·情》在电影音乐中加入西方古典乐器和中国古代乐器,弥补了戏曲音乐在情感表达和气氛铺陈方面的不足。
C.传统戏曲采用虚拟化的方式来表现生活,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观是在物质低下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D.程式几乎贯穿戏曲的全过程,具有规范性、普遍性,是由一代代戏曲表演家在长期表演实践中探索创造、积累成型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蛇传·情》的主创团队改编了音乐,将电影的叙事节奏变为审美节奏,使之更紧凑。
B.《白蛇传·情》开篇交代许、白前缘主要是为了突出起伏有致、环环相扣的叙事结构。
C.中国传统戏曲善于运用虚拟手段,调动观众的幻觉,使其在意象中获得艺术上的享受。
D.我国的传统戏曲虽然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但还要注意避免保守,并跟上时代节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传统戏曲表演程式化特点的一项是(   )
A.白素贞急切地冲进金山寺救许仙:舞台上白素贞首先表演一段经典的“踢枪”动作。
B.白素贞与小青姐妹情深:改变外化表演的形式,更加注重人物之间内在的情感交流。
C.“水漫金山”一幕戏:由二十几位女演员通过不断加快的甩水袖动作来展现水浪滔天。
D.青蛇表达情绪:开心时,或拍手或跺脚;生气时,嘴翘得老高,头摆向一边,手一甩。
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加以说明。
5.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待戏曲中“歌舞”的态度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漠人家
红柯
老汉一大早就带着孙子下地了。老汉扛一把铁锹,孙子拎一个装满水的“鲜橙多"瓶子。那瓶子挺大的,差不多跟孩子的胳膊一样长,快挨到地上了,就像牵了一只狗。孩子换了几次手,拎过瓶子的手都拉长了。爷爷告诉孩子,胳膊长了,也就长大了。
孩子六岁了。就在昨天,妈妈说该让孩子上学用脑子了。上学是好事情嘛,爷爷高兴啊,眼睛都笑没了,胡子都抖起来了。爸爸提议明天就把孩子送去学前班,爷爷的声音一下子就冷下来了。“不是明年才上学吗?土豆还没收哩,我这乖狗娃是他爷的好帮手哩。"爷爷摸着孙子的脑袋,很威严地扫了两口子一眼:“忙你们的,不要瞎操心。”
爷爷带着孙子走出村子,穿过田野快到沙土地带的时候,太阳慢慢升起来,正好贴在沙丘上,一老一少奔向太阳,太阳在无限地敞开着。孩子怪爷爷,说去年就该带他出来了,爷爷就笑了。好多年以后孩子还能想起来一老一少在黎明的苍穹下奔向大漠的情景。也就是在那天早晨,一双神奇的眼睛从孩子心灵深处一下子跃上苍穹之顶,俯视着大地上匆匆而过的老人和孩子。孩子呀叫了一声,他自己的眼睛在看他自己。
半个时辰后,他们到了地头。爷爷在地上挖一个坑,点上火,两三根干梭梭轰轰喷射火焰,就像地底下迸出的一股子岩浆,孩子上学后看到火山爆发的图片就想到爷爷点燃的篝火。"爷爷开始挖土豆,轻轻一刨,沙土底下就滚出一个个结实浑圆的大土豆,土豆滚出来时散发着凉嗖嗖湿漉漉带着土腥味的芳香,孩子伸手去捉,可使出吃奶的劲,土豆还是跑掉了。孩子站在爷爷旁边,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爷爷把这些骄横无比的土豆一个个从大地深处牵出来。在爷爷的侧面,太阳一点点亮起来,那是一支一支从远方射来的箭,一下子扎在爷爷的背上,很快就扎满了爷爷的前胸后背。爷爷就像传说中的英雄,万箭穿身还在挥动手臂。
大地被掏空了,梭梭也燃尽了,红彤形的火烬成了松软的火灰。爷爷把十几个土豆埋进火灰里。火灰开始变暗,另一种芳香被唤醒了,孩子呀叫了一声。爷爷告诉孩子,大地上的人都会闻到香味的。爷爷盘腿坐着,爷爷相信最大的善举就是有人来这里吃一顿。太阳到了天顶,烤熟了的土豆的芳香还真把陌生人给引过来了。用爷爷的话讲,闻到香味的人就是最尊贵的客人。爷爷从火灰里扒出一个焦黄的土豆,让陌生人看。陌生人举起土豆,对着太阳看了片刻,很熟练地剥光了皮,全是粉粉的肉啊,刚刚从大地深处挖下来的一块嫩肉啊。陌生人捧着吃着,太阳就悬在他的头顶,跟一盏灯一样,陌生人连吃了三个,吃得豪迈而庄熏,显然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真是天地间的一场盛宴。
爷爷留了几个土豆在火灰里,带着孙子离开了。回家的路上,太阳正在降落,爷爷说太阳给土豆磕头呢,孩子伸长脖子看那辉煌的大漠落日,太阳正像爷爷预言的那样,一下子跪在沙丘上了。爷爷轻摸着孩子的大脑瓜,那只硬邦邦瘦巴巴跟干梭梭一样裂缝纵横的手给孩子传递着一股神奇的力量。孩子的脑子闪电一样出现了沙丘上的梭梭,那燃烧的干梭梭轰轰喷射着火焰,跟电影里的机关枪喷射火舌一样,把大地熔化了。
三天后,爷爷赶着车子去运土豆,孩子也去了。在空旷的大漠,孩子一声不响地检查了那个火堆,那些烤熟的土豆已经让人掏走了。孩子真希望大地上最遥远的人到这里来。这个大胆的想法让孩子难以自持,孩子跟发射火箭一样朝远方扔了一个土豆,还傻傻地保持着投掷的动作,好像他就是一个威力无比的发射架,从准噶尔盆地深处向太空发送最了不起的飞行器。然后孩子就跪下去了,连自己都不明 白是感激还是感恩,这是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凭借的纯而又纯的一个举动。很久之后,孩子站起来,自己挖一个坑,拣了柴禾点了一堆火,把土豆埋进火灰里。大地上好像只有孩子二个人,孩子沉醉在忘我的境界里。这种辽阔的空间和永恒的瞬间永远留在孩子的心灵里。
第二年八月,孩子离开爷爷去镇上上学。村庄在他视野中逐渐消失的时候,孩子流泪了。在学校,孩子跟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样,谁都不会轻视他,甚至包括老师。有一个从北京来西部的女大学生,课讲得好,还放光碟。大漠深处的孩子们看到了故宫,看到了圆明园和长城。这些内容在课堂上是要提问的,孩子第一个被叫起来,声音不大,但很清晰:“北京太好了,就是太偏僻了。”
老师不敢相信,又问了一遍。可孩子清清楚楚地说:“北京好,就是太偏僻。”
教室里静了好长时间。这个女老师太年轻了,二十出头吧,戴一副眼镜。她摘下眼镜擦一擦又戴上,她走到孩子跟前,问了孩子的名字,还摸了孩子的头。
女老师回到讲台上,讲她的家乡,大概是内地一个贫困山区,讲她努力学习考到北京的大学里。
“这个同学所讲的,我在大学二年级才明白过来。他讲得这么好。”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爷爷在地头的所作所为,是一种近乎神圣的仪式。通过这种仪式,爷爷将对生命的态度传递给了即将离开村庄的孩子。
B.小说先后两次写孩子“呀叫了一声”,第一次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成长,第二次是因为他闻到了烤土豆的芳香。
C.陌生人“连吃三个”,并吃得“豪迈而庄重”,表明烤熟的土豆味香肉嫩,也流露出他对老汉的敬重和对粮食的敬畏。
D.女教师之所以讲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经历,是因为孩子的回答引发了她的共鸣,同时她也想以此来教育引导孩子们。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对爷爷带孙子到村外沙土中收土豆的缘由进行了说明,既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又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
B.小说通过爷孙俩收土豆这条线索,把谈上学、挖土豆、烤土豆、吃土豆、运土豆、听讲课等情节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
C.小说结尾孩子的问答,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不仅使孩子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明,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耐人寻味。
D.小说不专注于故事的精心构筑,而是用油画般的色彩描绘了大漠上一幅幅浓烈得逼人的画面,以此寄寓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
8.请简要分析孩子回答“北京好,就是太偏僻”的理由。
9.有评论家说,这篇小说以“苍穹上的眼晴”为独特的叙述视角,表达了丰富的主题。请简要分析。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