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山东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1-08-06
参考答案
1.D
2.A
3.文章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做的逻辑顺序,层层深入地剖析了躺平族的表现、 “躺平”文化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和可能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弊端,指出应该以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关怀、引导青年,来鼓励“躺平族”奋斗,并提出具体做法。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A.“躺平族”实质上就是不上学、不工作的‘尼特族’这一世界性社会问题的升级版”错误,原文只说“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深度影响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不上学、不工作、不进修的‘尼特族’日益发展壮大,逐步演变为当下世界性社会问题”“‘躺平族’的兴起也有着深层次的经济社会背景。一方面,当下中国正在……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可见,“躺平族”主要是中国社会特有的问题,并非“世界性社会问题的升级版”,作者只说它有深层次的背景,并没有建立起二者之间初级与升级版的关系。
B.“‘未富先老’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表述错误,原文说“‘未富先老’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促成的客观趋势”,只是客观趋势,并不一定是“必然”。
C.“对于‘躺平族’,既要有批判与苛责”错误,根据原文“这绝非要对‘躺平族’进行批判与苛责”可知,作者并不打算批判与苛责“躺平族”。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A.“将其与朋克文化、蛰居族、尼特族做了对比”错误,作者只是列举出了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并未将它们进行对比。
 
4.C
5.B
6.(1)通过朵云舅舅讲的故事,我们得知了“马灯”的来历,丰富了故事情节;(2)这个故事展现了当时马灯队的赤卫队队员们的勇敢、机智,他们利用马灯保家卫国,有着值得歌颂的精神品质;(3)故事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起到了吸引读者的作用。
7.(1)“马灯”是小说情节的线索,起着串联故事情节的作用;(2)“马灯”是奉献品质的象征,表达了对人物的赞美和歌颂;(3)“马灯”代表的是团结奉献、自我牺牲精神,“马灯”的传承代表精神的传承,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起初反抗”“被迫答应”错。文章没有写朵云反抗,只是说“出阁前,男人长得咋样,她印象中基本上就是母亲的絮叨和媒人的描绘”;她也不是“被迫答应”,文章写的是“看到满山阴郁的路,朵云的心里很不乐意,但拗不过舅舅的威严,一路上别别扭扭的,直到迎亲的男人愿意背她”,可见最后朵云是愿意的。
故选C。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客观全面地展现了文中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错。文章并没有过多描写人物的心理,只有几句话是人物心理,如“看到满山阴郁的路,朵云的心里很不乐意”“他父亲看到儿子喜爱,内心很欣慰”,因此谈的不上“客观全面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8.C
9.C
10.B
11.C
12.设坛誓师,激励三军斗志;暗中为平南将军温峤出谋划策,得到温峤赞同。
13.(1)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2)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因为根深方能叶茂;要想水流潺潺,经久不息,必须疏通它的源头,源远才能流长;如果想使国家安定,统治稳固,就必须积聚道德和仁义。
(3)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分析】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C.本句意为:郗鉴距离敌军很近,城池孤立无援而粮食断绝。去:距离。
故选C。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辨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A.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间取独。
B.介词,替,给;介词,被。
C.连词,于是。
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郗鉴便独自前往,吃完饭,就把饭含在颊边,回家后吐出来喂给两个孩子,后来他们都得以存活,共同渡过长江。郗迈位至护军,周翼任刻县令。
“独往”的宾语是乡人供给他吃饭的地方,“食”又是另一个谓语,应在二者之间断开,排除AC。
“二儿”作“吐与”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D。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C.“派刘矩守卫京都,虽然遭遇败绩,但仍能保全而还”错误,原文“遣司马刘矩领三千人宿卫京都。寻而王师败绩,矩遂退还”,可见,并非刘矩遭遇败绩,而是王朝军队遭遇败绩。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找到其“接到太后口召后”的语段,为“奉诏流涕,设坛场,刑白马,大誓三军,登坛慷慨,三军争为用命。乃遣将军夏侯长等间行,谓平南将军温峤曰:‘今贼谋欲挟天子,东入会稽,宜先立营垒,屯据要害,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不过百日,必自溃矣。’峤深以为然”,从中可以概括出两点,一为设坛誓师,激励三军斗志;二为暗中为平南将军温峤出谋划策,得到温峤赞同。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1)向使:假使。却:拒绝。内:同“纳”,接纳。疏:疏远。是:这。
(2)固:巩固。根本:树木的根部。德义:道德仁义。
(3)蒙:蒙受。视遇:看待礼遇。反复:书信往来。具:详细地。所以:……的原因。冀:希望。见恕:原谅我。
参考译文:
郗鉴字道徽,是高平金乡人。年少丧父而家道贫寒,博览经书,亲自耕作,吟诵歌咏不知疲倦。以儒雅著称,不接受州府征召。赵王司马伦提拔他做掾吏,他知道司马伦有不忠的行为,称病离职。司马伦篡权后,他的党羽都位至高官,而郗鉴闭门自守,不与其交往。当时家乡正闹饥荒,州中士人有平时就感激郗鉴恩德的,资助供给他财物。郗鉴把得到的财物再作分配,用来接济宗族亲戚和家乡的孤寡老人,依靠这活命的很多。于是共同推举郗鉴为首领,带领一千多户到鲁地的峄山避难。
咸和初年,担任徐州刺史。等到祖约、苏峻作乱时,郗鉴听到消息,就打算率领军队东进。诏令因要防御北方的敌人而没有同意。于是郗鉴派司马刘矩带领三千人作为京都的防卫部队。不久王朝军队大败,刘矩退兵回来。中书令庾亮宣布太后口诏,晋升郗鉴为司空。郗鉴距离敌军很近,城池孤立无援而粮食断绝,人心惶惶,没有坚守的意志,接到口诏后痛哭流涕,设祭坛,杀白马,面对三军发下誓言,郗鉴登坛慷慨激昂,三军争相表示献身赴命。于是派将军夏侯长等抄小路行进,对平南将军温峤说:“现在贼军打算挟制天子向东进入会稽,应该事先设立营垒,屯兵据守要害,既可防止贼军越境逃跑,又可断绝他们运粮的道路,然后静守京口,坚壁清野来对付敌人。贼军进攻城池不能攻克,又没有可抢的东西,东面的道路已经断绝,粮食运输困难,不过一百天,贼军就一定自行溃散。”温峤认为十分有道理。
当时贼帅刘征聚众几千人,泛海劫掠东南各县。郗鉴便驻守京口,并且统管扬州的晋陵、吴郡的军事,带领兵马讨伐平定了盗贼。晋升为太尉。后来因患病,郗鉴上疏请求离职。不久郗鉴病逝,终年七十一岁。成帝朝夕在朝堂哭泣,派御史持节护卫丧葬事务。当初,郗鉴遭遇永嘉之乱,在家乡非常穷困饥饿,同乡人因他德行好,轮流给他食物吃。当时他哥哥的儿子郗迈、外甥周翼都还幼小,郗鉴常常领着他们前往就食。乡亲们说:“我们各自都饥饿困苦,因为你贤良,想接济你,恐怕不能兼顾其他人。”郗鉴便独自前往,吃完饭,就把饭含在颊边,回家后吐出来喂给两个孩子,后来他们都得以存活,共同渡过长江。郗迈位至护军,周翼任刻县令。郗鉴病逝后,周翼追念他的抚育之恩,辞官回乡,以草苫为席守丧三年。
 
14.C
15.陈诗借景抒情,通过目送友人沿着悠悠洛阳道而去,产生不知何年才能再会的感慨,借景抒情,抒发诗人离别的哀愁与难以再会的惆怅。
李诗用典抒情、以景结情。写挥手作别后,以班马哀伤的鸣声来衬托自己离别时的哀伤之情,借用“班马萧萧”的典故和马鸣的景物,含蓄地抒发了离别之愁。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陈诗通篇畅达优美,用语都不加藻饰”错误,“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两句,因场面描写之需而适当选用华丽辞藻外,除此之外其余用语都不加藻饰,平淡自然。
16.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    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度、赂、荧、鉴、扁。
17.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守正不阿:形容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坚守专业,不属于守正,对象误用,使用错误。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不能用作“城市”这个对象,使用错误。
充耳不闻:形容不听别人的意见。句中为不听取群众意见,使用正确。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句中对象为高楼大厦,使用正确。
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语境为学者不断到来,不合语境,使用错误。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形容非常痛快。句中为充分、透彻表现了汉字之美,使用正确。
①②⑤使用错误。
故选D。
18.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结构混乱。“……的原因,仰赖的就是……”句式杂糅,删除“的原因”。
C.搭配不当,“整治……各种顽疾和陋习”可以,但“引导……各种顽疾和陋习”无法搭配,删除“和引导”。
D.语序不当,“接受、理解和掌握”应改为“理解,接受和掌握”。
故选A。
19.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岛’”错误,划分为九个区域成为“九州”,并没有“岛”的称呼;另外,九夷是古代对东方沿海一带夷人的总称,因居东方,又称东夷。又因种类众多,故称九夷。并不是“泛指汉族聚居地之外各少数民族所居之地”。
故选A。
20.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密切联系群众为最大政治优势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前文可知,此处点出“我党自建党之初”,空处应该填写我党的“初心”。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再结合后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可知,党最大的危机就是“脱离群众”,必须要与群众有密切联系,故填写为“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密切联系群众为最大政治优势”。
21.黛玉从贾母的语气中听到贾母对女子读书的不屑(或不甚在意),因而当宝玉再问同一个问题时,她改变了自己的回答。
体现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敏感自尊的性格。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鉴赏等的整体把握能力。
同样问读书的问题,黛玉却给出不同的回答,直接原因是贾母的话。贾母问黛玉读何书,开始黛玉是据实回答的,且“只刚念了”几个字已有谦虚的意味在里面了;结果黛玉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这话说明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认为只要认得两个字就可以,在贾母心中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在黛玉看来,连贾家这样人家的女孩子都“只刚认得几个字”,那么自己刚才的回答大约有些不恰当了。且黛玉聪明灵秀,从贾母的回答中品出贾母对女子读书的不屑,因而改变了自己的回答。
这件事的根源还在于黛玉的处境和性格。她在母亲离世后离开父亲,寄身于外祖母家,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加倍小心;而她的性格本身也敏感多疑,“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让人耻笑了她去”, 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她对在贾母那里的回答感到不妥之后,当宝玉再问同一个问题时,她改变了自己的回答。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