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1-08-17
宁波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理解文字的暗示和象征
材料一: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緣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诱惑性最大,人们对它的抵抗力最低,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摘编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1.下面对于“暗示性”和“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的暗示性是隐含在概念背后的,要理解它需要留心细读,借助想象和联想。
B.表示意象的词语和意象后面的暗示性具有本质上的关联,否则意象的暗示性不会产生。
C.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们遇见某些事物会立即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并毫不斟酌地加以使用,就是“套板效应”。
D.套板效应起源于人们的习惯性联想,人喜欢走熟路,又喜欢从众,语言就不免平滑俗滥,所以作者在遣词造句上要避免使用联想意义。
2.有人对林庚先生《说“木叶”》里的观点提出商榷。下面的诗句不能证明林庚先生《说“木叶”》的基本观点的一句是( )
A.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鹏。(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D.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3.林庚认为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需要“想起”“联想”,而朱光潜认为“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你怎么理解两位先生的观点?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融媒介的学习和运用
何为反转新闻呢?反转新闻是指在互联网传播领域中,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出现一次或多次显著变化甚至出现反向变化的现象,它主要是吸引受众的眼球而不是事件本身,其特点是事件出现戏剧性的变化以及公众态度的反转。
“反转新闻”的出现反映出当下新闻传播格局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及其带来的问题正是后真相时代来临的体现。
传播主体多元化稀释媒体专业性。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播主体变得多元化,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传播主体多元化拓展了新闻的信息源,使得网络世界更加多元化,也丰富了受众的社会认知。但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加上媒介素养的缺失,“百家争鸣”也很有可能转变成“众声喧哗”,使得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与此同时,传播主体多元化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部分传统媒体为了走出发展困境,采取一些为了迎合受众情绪而违背新闻专业素养的失范行为,这也为新闻的反转现象提供了生存空间。受众“抱团站队”心理是“反转新闻”产生的社会基础。在虛拟的网络世界中,由于缺乏现实世界的身份认同,个体很容易产生一种“孤单感”,这会加速网民的从众行为。
新媒体以即时性、便捷性为主要特征,其传播的内容也相对零散,呈现出“点状的动态化传播”的特点,辅以传播技术的发展,以“短视频”等为代表的新闻报道形式陆续涌现,顺应了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后真相时代,为了迎合受众,情绪化的因素不断被放大,甚至“喧宾夺主”,超越事实成为了新闻传播内容的主体。由于缺乏足够的现实体验,“情绪”多于“事实”的传播特点容易让受众对网络上的社会新闻产生一种“自我代入”感,把自身的情绪、愿望代入到事件中去。
(改编自骆正林《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闲”的传播机制及社会规治》)
4.下面对“反转新闻”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反转新闻中,吸人眼球的是新闻“剧情”的逆转和公众态度的反转,而不是事件本身。
B.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播主体变得多元化,但由于传播主体媒介素养的缺失,互联网信息往往真假难辨。
C.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被打破,部分传统媒体为了迎合受众情绪而采取了违背新闻专业素养的失范行为。
D.受众有“孤单感”,容易“抱团站队”,加速从众行为,助推了反转新闻的产生。
5.对“后真相时代”特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真相时代的传播主体多元化了,它拓展了新闻的信息源,丰富了受众的社会认知,但也稀释了媒体专业性。
B.后真相时代,像“短视频”这类新闻报道形式陆续涌现。这类媒介具有即时性、便捷性的特征,同时也使传播内容更加碎片化。
C.新媒体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和情绪化特点导致真相被淡化,所以应该减少新媒体传播,恢复传统纸媒作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
D.后真相时代的受众容易把情绪、愿望代入到新闻事件中,新闻传播呈现出“情绪”多手“事实”和“真相”的特点。
6.一般来说,给学术概念下定义的基本格式,可以用“被定义概念(种概念)=事物的本质属性+属概念”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如:记忆(种概念)是过去认识过的事物或做过的事情在我们头脑中遗留(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印迹(属概念)。请仿照示例,根据材料,给“反转新闻”下一个定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走进环境中的人
材料一: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材料二: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节选自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材料三:
您猜怎么着?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别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恶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
(节选自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材料四: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①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节选自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注)①黼黻:古代官僚贵族礼服上绣的花纹。
7.下列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鲁四的书房案头上摆着《近思录集注》《四书衬》,说明鲁四老爷崇尚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是具有浓厚的封建道统和封建礼教意识的人物。
B.材料二中林冲面对风雪中摇撼的草屋,心里想着“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体现了他还未彻底醒悟、安于现状的心理。
C.材料三描写别里科夫的卧室,体现了他封闭守旧、胆小多疑的“套中人”的性格特点,并且他还妄图用这种性格辖制周围的人和事。
D.材料四对“荣禧堂”的布局陈设做了详细介绍,目的完全在于表现林黛玉“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性格特点。
8.下列是对材料一中脱落的对联补充和材料四对联落款的停顿处理,正确的一项是( )
A.品节详明德性坚定 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B.德性坚定品节详明 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C.礼义廉耻孝悌忠信 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D.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9.金圣叹点赞“那雪正下得紧”为“写雪妙绝”。鲁迅先生也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请赏析“紧”字的好处。
10.请根据上面四则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几种作用。(100字左右)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理解文字的暗示和象征
材料一: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緣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诱惑性最大,人们对它的抵抗力最低,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摘编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1.下面对于“暗示性”和“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的暗示性是隐含在概念背后的,要理解它需要留心细读,借助想象和联想。
B.表示意象的词语和意象后面的暗示性具有本质上的关联,否则意象的暗示性不会产生。
C.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们遇见某些事物会立即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并毫不斟酌地加以使用,就是“套板效应”。
D.套板效应起源于人们的习惯性联想,人喜欢走熟路,又喜欢从众,语言就不免平滑俗滥,所以作者在遣词造句上要避免使用联想意义。
2.有人对林庚先生《说“木叶”》里的观点提出商榷。下面的诗句不能证明林庚先生《说“木叶”》的基本观点的一句是( )
A.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鹏。(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D.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3.林庚认为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需要“想起”“联想”,而朱光潜认为“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你怎么理解两位先生的观点?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融媒介的学习和运用
何为反转新闻呢?反转新闻是指在互联网传播领域中,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出现一次或多次显著变化甚至出现反向变化的现象,它主要是吸引受众的眼球而不是事件本身,其特点是事件出现戏剧性的变化以及公众态度的反转。
“反转新闻”的出现反映出当下新闻传播格局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及其带来的问题正是后真相时代来临的体现。
传播主体多元化稀释媒体专业性。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播主体变得多元化,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传播主体多元化拓展了新闻的信息源,使得网络世界更加多元化,也丰富了受众的社会认知。但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加上媒介素养的缺失,“百家争鸣”也很有可能转变成“众声喧哗”,使得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与此同时,传播主体多元化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部分传统媒体为了走出发展困境,采取一些为了迎合受众情绪而违背新闻专业素养的失范行为,这也为新闻的反转现象提供了生存空间。受众“抱团站队”心理是“反转新闻”产生的社会基础。在虛拟的网络世界中,由于缺乏现实世界的身份认同,个体很容易产生一种“孤单感”,这会加速网民的从众行为。
新媒体以即时性、便捷性为主要特征,其传播的内容也相对零散,呈现出“点状的动态化传播”的特点,辅以传播技术的发展,以“短视频”等为代表的新闻报道形式陆续涌现,顺应了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后真相时代,为了迎合受众,情绪化的因素不断被放大,甚至“喧宾夺主”,超越事实成为了新闻传播内容的主体。由于缺乏足够的现实体验,“情绪”多于“事实”的传播特点容易让受众对网络上的社会新闻产生一种“自我代入”感,把自身的情绪、愿望代入到事件中去。
(改编自骆正林《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闲”的传播机制及社会规治》)
4.下面对“反转新闻”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反转新闻中,吸人眼球的是新闻“剧情”的逆转和公众态度的反转,而不是事件本身。
B.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播主体变得多元化,但由于传播主体媒介素养的缺失,互联网信息往往真假难辨。
C.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被打破,部分传统媒体为了迎合受众情绪而采取了违背新闻专业素养的失范行为。
D.受众有“孤单感”,容易“抱团站队”,加速从众行为,助推了反转新闻的产生。
5.对“后真相时代”特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真相时代的传播主体多元化了,它拓展了新闻的信息源,丰富了受众的社会认知,但也稀释了媒体专业性。
B.后真相时代,像“短视频”这类新闻报道形式陆续涌现。这类媒介具有即时性、便捷性的特征,同时也使传播内容更加碎片化。
C.新媒体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和情绪化特点导致真相被淡化,所以应该减少新媒体传播,恢复传统纸媒作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
D.后真相时代的受众容易把情绪、愿望代入到新闻事件中,新闻传播呈现出“情绪”多手“事实”和“真相”的特点。
6.一般来说,给学术概念下定义的基本格式,可以用“被定义概念(种概念)=事物的本质属性+属概念”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如:记忆(种概念)是过去认识过的事物或做过的事情在我们头脑中遗留(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印迹(属概念)。请仿照示例,根据材料,给“反转新闻”下一个定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走进环境中的人
材料一: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材料二: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节选自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材料三:
您猜怎么着?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别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恶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
(节选自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材料四: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①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节选自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注)①黼黻:古代官僚贵族礼服上绣的花纹。
7.下列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鲁四的书房案头上摆着《近思录集注》《四书衬》,说明鲁四老爷崇尚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是具有浓厚的封建道统和封建礼教意识的人物。
B.材料二中林冲面对风雪中摇撼的草屋,心里想着“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体现了他还未彻底醒悟、安于现状的心理。
C.材料三描写别里科夫的卧室,体现了他封闭守旧、胆小多疑的“套中人”的性格特点,并且他还妄图用这种性格辖制周围的人和事。
D.材料四对“荣禧堂”的布局陈设做了详细介绍,目的完全在于表现林黛玉“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性格特点。
8.下列是对材料一中脱落的对联补充和材料四对联落款的停顿处理,正确的一项是( )
A.品节详明德性坚定 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B.德性坚定品节详明 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C.礼义廉耻孝悌忠信 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D.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9.金圣叹点赞“那雪正下得紧”为“写雪妙绝”。鲁迅先生也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请赏析“紧”字的好处。
10.请根据上面四则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几种作用。(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