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百校联盟2022届高三开学摸底联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1-09-02
百校联盟2022届高三开学摸底联考全国卷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有97%的人信任科学,在受访的17个国家中拥有最高的科学信任度。”一份最新发布的科学现状指数年度调查报告显示,自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民众对科学的信任度超过大多数国家的民众。对此,很多人深感自豪,也有人尚存疑惑,认为这难以解释社会新闻中不时出现的养生App忽悠和伪科学诈骗。
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它在解释世界的同时,把一个个梦想变成现实。一部人类文明进步史,就是一部科学不断战胜愚昧的历史。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到“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精辟论述,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科学技术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变化,奠定了当代中国人崇尚科学的取向。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巨大冲击。在人类最严峻的公共健康危机面前,我们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民众看到了科学救治、科学治疗、科学防控带来的显著效果,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中国能够在短短几个月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一个根本原因就是遵循科学规律;中国民众能够较快摆脱疫情阴霜,一个重要原因是按照科学要求共同防疫。经此一“疫”,人们更加坚定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整个社会对科学的信任更进了一步。民众尊重科学、崇尚科学、信仰科学,是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突破科学技术壁垒,不断攀上科学高峰、领跑科技前沿的重要契机。
当然,也必须看到,信任科学、崇尚科学并不等于大众自动具备了足够的科学素养,,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主要由“具有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养成科学行为”等基本要素组成。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标准是,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至少达到10%。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这一数字虽较2015年的6.2%有明显攀升,但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此外,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比如,60~69岁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3.52%,远低于平均水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突出。
在这个大背景下去审视,就不难看清,民众对科学较高的信任度与老年人频频被伪科学诓骗,实际上是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所致。民众普遍崇尚科学精神,但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不够,部分群体对科学与伪科学的甄别能力不强。一旦各类诈骗App套上“科学”的伪装,对科学的信任就可能异化为对伪科学的迷信。于是所谓的防脱发的暗物质洗发水、石墨烯保暖衣、包治百病的量子医疗器械等,贴着高科技标签的“养生保健产品”屡屡诓骗得手……
解决这个问题,根本途径是不断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形成讲科学、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在依法严厉打击伪科学诈骗的同时,重点提高老年人群体的科学素养和信息分辨能力,使他们跨越“数字鸿沟”。
(摘编自李思辉《信任科学,更要提升科学素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民众一改从前对科学的不信任,对科学的信任度飙升至97%。
B.一个国家要不断攀上科学高峰,领跑科技前沿,应形成民众崇尚科学的浓郁氛围。
C.依照衡量标准,我国已算得上创新型国家,但公众的科学素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D.解决老年人被伪科学诈骗问题,至少要采取两种手法:普及科学知识,打击诈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说难以解释伪科学诈骗,后文则对其进行解说,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B.文章引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论述,论证了中国人有崇尚科学的取向。
C.文章既指出我国公众科学素质相对较高,又指出了种种相关问题,论述较为周密。
D.文章列举石墨烯保暖衣、量子医疗器械等产品,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伪科学诈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立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能普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B.我国民众看到了科学抗疫的成果,比其他国家民众更早地认识到了科学的力量。
C.老年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3.52%,这是他们容易被伪科学诈骗的重要原因。
D.要想不被伪科学骗倒,仅仅崇尚科学还远远不够,还需有甄别伪科学的能力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联合发布《“十四五”积极应对入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这份重磅文件关注“一老一小”的服务供给,提出到2025年,进一步改善养老、托育服务基础设施条件的明确目标。在养老服务体系方面,《实施方案》提到,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养老服务骨干网建设,夯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显著优势。健全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从长远来看,服务好“一老一小”不但有利于改善民生福祉,也有利于培育和发展经济新动能。老年群体消费持续迸发,将逐步形成万亿级大市场。
2020年各省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摘编自《“十四五”养老、托育释放明确信号》,央广网2021年6月27日)
材料二: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界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7%,就意味着该国或地区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
中国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指出,20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到达峰值,形成老龄化的第一个人口转折点。接下来中国人口将出现第二个转折点,以总人口达到峰值并开始负增长为标志。
生育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是人口老龄化的两个主要原因。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的老龄化过程还有几个突出特点。首先,中国的老龄化进程是最快的。其次,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老年人口,而且这个地位将长篇保持,最后,中国的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即老龄化程度在世界排位远远高于人均收入的世界排位。
(摘编自蔡昉《人口老龄化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新京报》2021年5月12日)
材料三:
优秀的养老机构在日本等其他老龄化国家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专家说,中国人均财富相对较少、护理人员不足,限制了这一行业的发展,把照顾老人的负担压在了家庭身上。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在2020年约2.64亿,这一数字还在迅速上升。在政府补贴的帮助下,最近几十年有数万家养老机构注册。但大多数养老机构都很空——统计数据显示,平均入住率低至50%左右,远低于日本或英国的80%至90%的水平。
长期研究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学者吴蓓说,养老院收费太高而人手太少,让有意入住的老人望而却步。不久前,几乎所有老年人还都由家人照顾。但家庭规模的缩小、人口的迁徙以及孝道的淡薄,导致家庭支持系统被侵蚀。由于养老一线人手不足,而基于社区的护理又无法推广,家庭承受的压力将会增加。
来自河北的工程师杨威说,他的祖父在一次严重摔伤后,为减轻家里人的压力,搬进了一家每月收费4000元的养老院。但杨威说,那里的员工似乎并不关心老人的健康,员工不专业,人手也不够。即使你多花钱,老人在养老院也很难得到悉心照料,家人无法彻底放心,所以我们把祖父接回家了。
(摘编自《中国养老院令老人望而却步》,《参考消息》2021年7月12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正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B.夯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是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目前国家层面已经有了实施方案,并且有真金白银的投入。
C.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造成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养老负担和公共服务供给压力增加,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D.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8%,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分省份来看,东北、川渝、上海、江苏老龄化最严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前,我国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只有尽快地消除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延迟中国人口出现第二个转折点的时间。
B.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鼓励生育、提高生育率,还要努力发展国民经济,较好地提高国民收入,使人们不再未富先老,老而不富。
C.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在世界的排位远高于人均收入的世界排位,这是中国的老龄化过程的重要特点,也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最大困难。
D.中国的养老机构虽然数量足够,但入住率却非常低,远低于日本或英国的80%至90%的水平,根本不适应中国人养老的基本需求。
6.在建设养老机构方面,我国应该做出怎样的努力?请依据材料提出你的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叶圣陶
一条不很整洁的里弄,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放着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那老妇人深陷的眼眶里,红筋牵牵地,发亮;放大的瞳子注视孩子的脸,定定地,凄然失神。
近来,那孩子特别会哭,时开了头便难得停,好比大暑天的蝉儿。老妇人百般抚慰,可是不大见效,直到他自己没了力,一壁呜咽,一壁让眼皮一会开一会闭而终于阖拢,才算收场。
今晚老妇人感到特别安慰:到这时候了,孩子的哭还不见开场,假若就这样倦下来睡着,岂不是难得的安静的一晚?然而她又感到特别不安:不晓得就将回来的阿弟怎么说法,不晓得几天来醒里梦里系念着的可怜宝贝到底有没有着落。这时候,她注视着孩子,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般迷茫的未来。她不敢再想,无聊地问孩子:“大男乖的,你姓甚?”“张。”大男随口回答。“不!不!”老妇人矫正他说,“我教你,大男姓孙。记着,孙,孙!”“孙。”大男并不坚持,仰起脸来看老妇人的脸,就这样学着说。
老妇人心头一阵酸。“随便哪个问你,你说姓孙,你说姓孙”声音渐渐凄咽了。
“哇——”大男突然哭起来了。小身躯死命地挣扎,泪水淌得满脸。
老妇人知道每晚的常课又要开头,便以柔和的声音来呜他。大男照例不理睬,喉咙却张得更大了,“哇……妈妈呀……”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那一声就如一针,针针刺着自己的心。她于是站起来走,把大男横在臂弯里。从她那动作的滞钝以及步履的沉重,可见她确实有点衰老了。
搭,搭,外面有叩门声,同时,躺在跨街楼底下的那条癞黄狗汪汪地叫起来。她吓得一跳,但随即省悟这声音极熟,一定是阿弟回来了,便匆遽地走去开门。
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连忙,轻轻地,回身把门关上,好像提防别的什么东西也乘势掩了进来。
“怎样?”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
“唉!总算看见了。”阿弟摸着额角,颓然,像完全消失了气力。
“看见了?”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心头是一种悲痛而超乎悲痛的麻麻辣辣的况味。
“阿姊,我今天遇见的那个弟兄,是一个好人。我找着了他,求他的恩典,指点我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木。我告诉他这两个人怎样地可怜,是夫妻两个,出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在外婆手里啼哭,叫着妈妈,妈妈,……请他看老的小的面上发点慈悲心。”
“他约我六点钟在某路转角等他。我自然千多万谢,提早等着。他引着我向野里走,一路同我谈。啊——那弟兄嘴唇粘着支纸烟,一壁吸烟一壁幽幽地说,‘那一天,我们那个弟兄,上头的命令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地一响开出去。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
“他说棺木都写着号码,他记得清楚,十七十八两号是他们俩。我们逐一认去,认到了,一横一竖放着,上面外国号码十七十八我识得。”
“十七,十八!”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脸色凄惨,眼眶里明莹着仅有的泪。一阵忿恨的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那辈该死的东西!”
阿弟看阿娜这样,没精没来回转头,叹着说,“我看棺木还好的,板不算薄。”
“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身体索索地震动,继续说,“我不想什么了,明天死好,立刻死也好。这样的年纪,这样的命!——怕什么呢!我是姓张的丈母,峡川的娘,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忿恨的火差不多燃烧着她的全体,语声毫无顾忌地哀厉而响亮。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啊!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给年青的女儿女婿报仇!”
阿弟听呆了,怀着莫名的恐惧,伸手掏衣袋。“他们留着字条呢!”他说着。“啊!字条!”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字条拿出来了,是撕破了的一个联珠牌卷烟匣子,反面写着八分潦草的一行铅笔字: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这字条。“‘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着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
“拿来我看,”老出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像嗜书者想把书完全吞下去那样地专凝。但她并不识字。
“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她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接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较快。她已决定勇敢地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了。
“哇……”孩子给颠醒了,并不张眼,皱着小眉心直叫,“妈妈呀……”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四日作毕
【注】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革命群众。本小说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夜"为标题,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背景,同时具有象征意义;统治者凶狠异常,整个社会还处在黑暗残暴的统治之下。
B.小说多次提到大男哭,而且两次写他哭着喊“妈妈呀……”,使情节前后连贯,相互呼应,真实自然,小说的结构因此显得很严谨。
C.“眼眶里亮着仅有的泪”“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这样的细节描写表明老妇人不再伤感,只有愤怒,意欲报仇雪恨。
D.老妇人在女儿女婿被捕后,感到哀伤痛苦;听到阿弟介绍后,充满了对敌人的愤怒;而在听了遗书内容之后,内心变得坚定而充实。
8.请指出小说的两条线索各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交织起来的。(6分)
9.小说中的字条在结构情节和塑造人物上作用极大,请简要分析。(6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