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新高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1-09-03
广东省新高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若洪水神话是初民凭空想象的“纯粹神话”,这在个别民族中倒很正常,但世界范围的杜撰和想象,未免太过巧合。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可能——大洪水事件确实曾经发生过?
19世纪20年代,英国的地质学家开始着手检验冰河时期的地层淤积物,看它们是否是由单一的某次大洪水所产生,由此科学开始以自己的手段介入神学。
有意思的是,对于洪水神话的研究进程却跟神话本身一样,充满了戏剧性。上世纪60年代末,就在人们普遍从地质学角度否认了全球性大洪水的存在之后,两条美国海洋考察船从墨西哥湾底部钻出几条细长的沉积泥芯,这些泥芯中记录了一亿多年来气候变化所留下的信息。
迈阿密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学者各自对此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均发现了海水舍盐量在11600年前的一次剧变。他们认为当时北美冰帽的突然坍塌导致大量融冰涌入墨西哥湾,全世界的海洋水位因此以海啸的速度猛增。如果这一猜测成立,则毫无疑问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全球性洪水大爆发。
除此之外,19世纪末曾经流行过另一种企图坐实大洪水事件真实性的理论一一黑海大洪水假说。这一假说由美国海洋学家威廉·雷恩提出,他认为伴随着一万多年前最后一个冰期的结束,黑海里的海水大量蒸发,陆地开始形成,与博斯普鲁斯海峡另一侧的地中海形成100米的水位差。横隔在两片海域中间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在不久后发生决堤。根据雷恩博士的计算,决堤之后每天有500亿吨的海水从地中海涌向几近干涸的黑海,相当于尼亚加拉瀑布200倍的流量,黑海的水位则以每天20厘米的速度迅速增长,海岸线的扩散速度达到了每天数千米。
通过放射性碳同位素年代测定,雷恩认为大决堤发生的时间是距今7000多年前,对于居住在黑海沿岸的人类来说,这无疑是灭顶之灾。
紧接着又有了新的发现,早年间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的美国学者罗伯特·巴拉德2015年又在黑海底部发现了大量史前人类生活的痕迹,而半咸水生物的存在痕迹最高只能追踪到6500年前,如此迅速的水域咸度变化更是佐证了大洪水的存在。
在黑海大洪水假说被提出的同一年,当时还在上海师范大学任教的我国著名学者朱大可提供了另一种极具参考价值的观点。
他将洪水神话流传最广、最完整的亚洲腹地视作“洪水话语中心区”,而这一区域的中心便是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代表的尖锐地域。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第三阶段(亿万年来)与人类文明史大致平行,而古人类进化链的缺环进一步证实了人类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的闪现断代,因此朱大可认为:板块运动所产生的热量造成了气候的短期异常,冰川的消融使得洪水的爆发不可阻挡。
(摘自《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二
利维坦按:“作为先民解释未知世界的重要手段,神话几乎在每一片人类所涉足的土地上出现。各时各地的人都会在神话中融八当地环境、风俗抑或是信仰,不断引入的素材将替代神话的原始面貌,故事的梗概容易遭到破坏而变得模糊难辨,早期的特征也会被减弱乃至消除。”
尽管如此,我们仍能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中找寻到一些相似之处,比如意味着毁灭性灾难的世界性神话母题——大洪水。
古时世界上的各民族鲜有文化交流,更何况先人所面临的不可能只有洪水这一灾祸,旱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变化多端,为何只有洪水不约而同地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之中?
层出不穷的理论解说中接受度较高的有两种。
第一,各民族人们心理状况的趋同性决定了神话的相似。这一理论通常被称之为“题材自生说”。该理论的代表学者德国学者阿道夫·巴斯蒂安认为神话是一种“人的观念,每个民族自身都会发展出一定的思想”,人类心理的统一性——“自发(或初级)思想”决定了包括神话在内的人类文化的相似性。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也认为,各种族或民族“在观念、幻想、习俗和欲望上惊人的相似度”或许可以解释神话的相似之处。
第二,各民族神话的相似性也可能是文化扩散的结果——正如人类文化也是由一个或几个地区发源并向其他地区传播一样,而这一理论也被称为“题材游动说”。德国学者西奥多·本·法伊曾断言:印度文学是世界各民族神话和民间故事的唯一渊源,世界各地的神话和民间故事都是从印度传播扩散到各地的。英国学者G·E·史密斯则只承认一个文化传播的中心——埃及。他相信一切神话的源头都来自于埃及,然后才由巴比伦继承并传播开来。
单就这两套理论来说,前者并未对观念一致的深层原因作出充分解释,而只是以宽泛的方法论倒果为因,因此难免显得空泛,缺乏说服力;后者则从根本上抹杀了人类的创造力,把神话和神话的创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做了割裂,同时对于时间顺序的忽视使其显得片面和生硬。两者虽然可能都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但显然都不是最终正解。
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曾有言之:“古代的传说,如果用现代严密的科学方法去检验,大都像梦一样平凡地消失了。但奇怪的是,这种像梦一样的传说,往往是一个半睡半醒的梦,预示着真实。”
(摘自《网易号》,有删改)
1.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英国地质学家的洪水神话研究失败之后,科学家们探究的步伐并未停止,而且方法更多样、科学。
B.在墨西哥湾底部钻出的几条记录一亿多年来气候变化留下的信息的沉积泥芯,使洪水神话研究出现转折。
C.黑海大洪水假说增添了大洪水的真实性,而罗伯特·巴拉德早年间的发现,更佐证了大洪水的存在。
D.在几种假说中,作者更倾向于中国朱大可提出的洪水理论,最不认可美国海洋学家威廉·雷恩的说法。
2.下面依据原文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范围的杜撰和想象的洪水神话,应不是巧合,而是一种相同或相似的记忆或经历使然。
B.如果真有一场席卷全球的洪水大灾变,那么地层深处则极有可能保留有洪水的某些迹象。
C.如果不存在世界性大洪水,那么世界各地出现的洪水神话传说应该是区域性洪水的反映。
D.材料二作者否定两套理论,他认为大洪水等相似经历才是世界各民族神话趋同的深层原因。
3.下列材料不能支撑原文作者看法或观点的一项是( )
A.据统计,全世界已知的洪水神话传说有500多则,关于洪水的成因也显现明显的趋同性,如天神的惩罚。
B.朱大可认为,地球板块运动产生的热量使尖锐地域(高山地域)冰川消融,流水四泄,形成大洪水。
C.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古老神话九隆神话有诸多民间版本,其中白族的九隆神话与原型相差较远,百濮民族传说中九隆神话的原貌已不复存在。
D.在一次次的洪水磨难与牺牲中,“……人在对洪水景象的沉思中看到了众神的模糊容颜”。
4.请简述两则材料内容上的异同。
5.对于远古神话传说应该如何定义解释,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利维坦按中认为:远古神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认为:远古神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对神话的见解是:远古神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聂志红
肖伟从银行出来,又走到对面的公用电话亭,打电话向老婆请示:“钱取出来了,现在就给汪宏明送去?”“你这木头,还犹豫什么?!”老婆没好气地吼道。肖伟连连答应,接着便挂了电话。正准备离开时,肖伟忽然听见从旁边的电话亭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一百万够不够?我现在就给爸爸送去,随便他买房也好,买车也好,也让他在那边享享福……”一百万!肖伟闻言倒抽一口冷气,偷偷瞟了一眼,只见这个年轻女人果然提着一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若非亲耳听到,谁也不敢相信这个并不出众的女人居然用一个普通的塑料袋提着一百万的巨款!一个想犯罪的冲动念头在肖伟的脑海中升起,但他知道若在这闹市之中付诸行动,等待他的立刻就是牢狱之灾。
肖伟买了礼品,在巴士站等车时又遇见了那个女人。肖伟站在她身后,心里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想,如果这一百万属于我,就算买一幢豪华别墅也不在话下了!那还用得着低声下气去求那狗日的汪主任吗?而现在,为了一个分房指标,已倾尽全部积蓄去给他“上供”,但谁知这两万元又会不会打水漂呢?
车来了,女人上了车,肖伟想也没想就鬼使神差地跟着她上了同一趟车。女人上车后,很随意地把塑料袋搁上行李架就坐了下来。真是天助我也!肖伟分析了一下情势,决定用调包计智取。他一眼瞥见车上果皮箱旁边有一些备用的黑色塑料袋,便悄悄取了一个,套在了自己装着钞票与礼品的袋子外面,然后走过去,也把袋子往行李架上一搁,和女人的袋子挤在一起,不仔细分辨还真辨不出彼此来哩!
当汽车在第三站停下时,肖伟觉得时机已成熟,便从容地站起来,从行李架上取下行李,然后堂而皇之地下了车。他知道自己没拿错,因为袋子的分量明显沉了许多。肖伟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快要蹦出来了,他没想到刚才的两万转眼间就变成了一百万。当然,他知道现在要做的就是逃离这里,越快越好!他伸手叫了一辆的士,要司机火速送他到城南。到城南后,他又换了辆的士到城西,再换车到城东……最后,他爬上一辆开往郊区的大卡车出了城。也不知驶出了多远,肖伟在一座山边下了车。看看四下无人,他提着袋子往山上走去。
翻上一个山坡,肖伟确定这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除了一个死人外,因为他发现坡顶上伫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坟。肖伟走过去,背靠着墓碑坐下,大口地喘着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汪宏明啊汪宏明,要不是我老婆逼我,我本来就不愿求你的!现在老子一百万都有了,一辈子也不会求你了,你他妈的爱分给谁就分给谁去吧!
痛快地骂了一通之后,肖伟感觉真是扬眉吐气!他拿过那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开始小心地拆开它。拆开一层后,里面还有一层,再拆第二层……就在这时,耳边突然响起一个声音:
“终于找到你了!”肖伟反过头一瞧,只见从墓碑后探出一颗头来,脸色惨白惨白的……他大惊失色,立即弹了起来。这才发现,来者居然是那个携带巨款的女人!肖伟扫视了她身后一眼,发现并没有公安时,便对她说了一句“我不认识你”,接着就提起袋子往山下没命地跑。女人在后面喊道:“哎,你的东西,还有钱……你手里那钱……是我的,你拿了也没用……”最后一句话让肖伟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对呀,这个袋子是无论如何也装不下一百万的。那到底是什么呢?
当他拆开袋子,看到那些钱时,立即魂飞天外——全是一捆捆的纸钱!难怪这女人如此神通广大——即使我逃到这荒山野岭她也能神鬼莫测地在我身后出现,原来她是……鬼!!
肖伟立刻四肢瘫软,哆嗦着爬回去,跪倒在女人的脚下,拼命地磕头:“求求您放过我吧,我有眼不识泰山,冒犯了您,您的钱全还给您,我以后一定常来给你烧纸钱,求求您……”
女人笑得直不起腰来:“你这是干什么呀?这钱是捎去给我爸爸用的。”说着她指了指后面那座孤坟。
女人说,她父亲在城里退休后,就来这郊外包了一片荒山,打算开垦出来栽种桃树。但因土质、气候及虫害等因素,一次次都失败了,直到前年,第一批桃树苗终于在老人全部心血的浇灌之下茁壮成长起来。但是,老人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儿女们遵照老人遗言,将他葬在了这高高的山岗上。
“今天是爸爸的忌日,我想如果他看到了这满山盛开的桃花,也一定会含笑九泉的。”女人一边说着一边点燃了手中的纸钱。
肖伟站起身举目一望,在山坡向阳的那一面以及山谷中,果然是漫山遍野嫣红一片。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4年第7期)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内容朴素,情节也并不复杂,写了清明时节一女子为父扫墓的事情和经过。
B.“你这木头,还犹豫什么?!”反映了老婆对肖伟的不满,其趋炎附势也一览无余。
C.小说写肖伟光天化日之下铤而走险的犯罪行为,反映了当时民众在经济上的窘迫。
D.人们在一时冲动、缺少理智的时候思维和行为都十分幼稚可笑,小说中的肖伟即如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自然的方式,交代了小说的开端事件:为了一个分房指标,肖伟到银行取款并购买礼品,要去行贿汪宏明。
B.“一个黑色塑料袋”“一百万”“很随意地把塑料袋搁上行李架”“你拿了也没用……”,使“纸钱”这一结果在情理之中。
C.小说紧扣行贿事件展开情节,将不相干的两个人物——肖伟与女子连在一起,随着故事的展开,又关联了没出场的人物,匠心独运。
D.“终于找到你了!”这一情节使小说再起波澜,也将小说内容推向作者预设的另一方向,从而使小说的思想性大为增强。
8.这篇小说的主题呈多样性特征,试简要概括本小说主题。
9.标题“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这篇小小说的精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若洪水神话是初民凭空想象的“纯粹神话”,这在个别民族中倒很正常,但世界范围的杜撰和想象,未免太过巧合。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可能——大洪水事件确实曾经发生过?
19世纪20年代,英国的地质学家开始着手检验冰河时期的地层淤积物,看它们是否是由单一的某次大洪水所产生,由此科学开始以自己的手段介入神学。
有意思的是,对于洪水神话的研究进程却跟神话本身一样,充满了戏剧性。上世纪60年代末,就在人们普遍从地质学角度否认了全球性大洪水的存在之后,两条美国海洋考察船从墨西哥湾底部钻出几条细长的沉积泥芯,这些泥芯中记录了一亿多年来气候变化所留下的信息。
迈阿密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学者各自对此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均发现了海水舍盐量在11600年前的一次剧变。他们认为当时北美冰帽的突然坍塌导致大量融冰涌入墨西哥湾,全世界的海洋水位因此以海啸的速度猛增。如果这一猜测成立,则毫无疑问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全球性洪水大爆发。
除此之外,19世纪末曾经流行过另一种企图坐实大洪水事件真实性的理论一一黑海大洪水假说。这一假说由美国海洋学家威廉·雷恩提出,他认为伴随着一万多年前最后一个冰期的结束,黑海里的海水大量蒸发,陆地开始形成,与博斯普鲁斯海峡另一侧的地中海形成100米的水位差。横隔在两片海域中间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在不久后发生决堤。根据雷恩博士的计算,决堤之后每天有500亿吨的海水从地中海涌向几近干涸的黑海,相当于尼亚加拉瀑布200倍的流量,黑海的水位则以每天20厘米的速度迅速增长,海岸线的扩散速度达到了每天数千米。
通过放射性碳同位素年代测定,雷恩认为大决堤发生的时间是距今7000多年前,对于居住在黑海沿岸的人类来说,这无疑是灭顶之灾。
紧接着又有了新的发现,早年间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的美国学者罗伯特·巴拉德2015年又在黑海底部发现了大量史前人类生活的痕迹,而半咸水生物的存在痕迹最高只能追踪到6500年前,如此迅速的水域咸度变化更是佐证了大洪水的存在。
在黑海大洪水假说被提出的同一年,当时还在上海师范大学任教的我国著名学者朱大可提供了另一种极具参考价值的观点。
他将洪水神话流传最广、最完整的亚洲腹地视作“洪水话语中心区”,而这一区域的中心便是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代表的尖锐地域。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第三阶段(亿万年来)与人类文明史大致平行,而古人类进化链的缺环进一步证实了人类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的闪现断代,因此朱大可认为:板块运动所产生的热量造成了气候的短期异常,冰川的消融使得洪水的爆发不可阻挡。
(摘自《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二
利维坦按:“作为先民解释未知世界的重要手段,神话几乎在每一片人类所涉足的土地上出现。各时各地的人都会在神话中融八当地环境、风俗抑或是信仰,不断引入的素材将替代神话的原始面貌,故事的梗概容易遭到破坏而变得模糊难辨,早期的特征也会被减弱乃至消除。”
尽管如此,我们仍能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中找寻到一些相似之处,比如意味着毁灭性灾难的世界性神话母题——大洪水。
古时世界上的各民族鲜有文化交流,更何况先人所面临的不可能只有洪水这一灾祸,旱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变化多端,为何只有洪水不约而同地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之中?
层出不穷的理论解说中接受度较高的有两种。
第一,各民族人们心理状况的趋同性决定了神话的相似。这一理论通常被称之为“题材自生说”。该理论的代表学者德国学者阿道夫·巴斯蒂安认为神话是一种“人的观念,每个民族自身都会发展出一定的思想”,人类心理的统一性——“自发(或初级)思想”决定了包括神话在内的人类文化的相似性。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也认为,各种族或民族“在观念、幻想、习俗和欲望上惊人的相似度”或许可以解释神话的相似之处。
第二,各民族神话的相似性也可能是文化扩散的结果——正如人类文化也是由一个或几个地区发源并向其他地区传播一样,而这一理论也被称为“题材游动说”。德国学者西奥多·本·法伊曾断言:印度文学是世界各民族神话和民间故事的唯一渊源,世界各地的神话和民间故事都是从印度传播扩散到各地的。英国学者G·E·史密斯则只承认一个文化传播的中心——埃及。他相信一切神话的源头都来自于埃及,然后才由巴比伦继承并传播开来。
单就这两套理论来说,前者并未对观念一致的深层原因作出充分解释,而只是以宽泛的方法论倒果为因,因此难免显得空泛,缺乏说服力;后者则从根本上抹杀了人类的创造力,把神话和神话的创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做了割裂,同时对于时间顺序的忽视使其显得片面和生硬。两者虽然可能都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但显然都不是最终正解。
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曾有言之:“古代的传说,如果用现代严密的科学方法去检验,大都像梦一样平凡地消失了。但奇怪的是,这种像梦一样的传说,往往是一个半睡半醒的梦,预示着真实。”
(摘自《网易号》,有删改)
1.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英国地质学家的洪水神话研究失败之后,科学家们探究的步伐并未停止,而且方法更多样、科学。
B.在墨西哥湾底部钻出的几条记录一亿多年来气候变化留下的信息的沉积泥芯,使洪水神话研究出现转折。
C.黑海大洪水假说增添了大洪水的真实性,而罗伯特·巴拉德早年间的发现,更佐证了大洪水的存在。
D.在几种假说中,作者更倾向于中国朱大可提出的洪水理论,最不认可美国海洋学家威廉·雷恩的说法。
2.下面依据原文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范围的杜撰和想象的洪水神话,应不是巧合,而是一种相同或相似的记忆或经历使然。
B.如果真有一场席卷全球的洪水大灾变,那么地层深处则极有可能保留有洪水的某些迹象。
C.如果不存在世界性大洪水,那么世界各地出现的洪水神话传说应该是区域性洪水的反映。
D.材料二作者否定两套理论,他认为大洪水等相似经历才是世界各民族神话趋同的深层原因。
3.下列材料不能支撑原文作者看法或观点的一项是( )
A.据统计,全世界已知的洪水神话传说有500多则,关于洪水的成因也显现明显的趋同性,如天神的惩罚。
B.朱大可认为,地球板块运动产生的热量使尖锐地域(高山地域)冰川消融,流水四泄,形成大洪水。
C.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古老神话九隆神话有诸多民间版本,其中白族的九隆神话与原型相差较远,百濮民族传说中九隆神话的原貌已不复存在。
D.在一次次的洪水磨难与牺牲中,“……人在对洪水景象的沉思中看到了众神的模糊容颜”。
4.请简述两则材料内容上的异同。
5.对于远古神话传说应该如何定义解释,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利维坦按中认为:远古神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认为:远古神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对神话的见解是:远古神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聂志红
肖伟从银行出来,又走到对面的公用电话亭,打电话向老婆请示:“钱取出来了,现在就给汪宏明送去?”“你这木头,还犹豫什么?!”老婆没好气地吼道。肖伟连连答应,接着便挂了电话。正准备离开时,肖伟忽然听见从旁边的电话亭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一百万够不够?我现在就给爸爸送去,随便他买房也好,买车也好,也让他在那边享享福……”一百万!肖伟闻言倒抽一口冷气,偷偷瞟了一眼,只见这个年轻女人果然提着一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若非亲耳听到,谁也不敢相信这个并不出众的女人居然用一个普通的塑料袋提着一百万的巨款!一个想犯罪的冲动念头在肖伟的脑海中升起,但他知道若在这闹市之中付诸行动,等待他的立刻就是牢狱之灾。
肖伟买了礼品,在巴士站等车时又遇见了那个女人。肖伟站在她身后,心里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想,如果这一百万属于我,就算买一幢豪华别墅也不在话下了!那还用得着低声下气去求那狗日的汪主任吗?而现在,为了一个分房指标,已倾尽全部积蓄去给他“上供”,但谁知这两万元又会不会打水漂呢?
车来了,女人上了车,肖伟想也没想就鬼使神差地跟着她上了同一趟车。女人上车后,很随意地把塑料袋搁上行李架就坐了下来。真是天助我也!肖伟分析了一下情势,决定用调包计智取。他一眼瞥见车上果皮箱旁边有一些备用的黑色塑料袋,便悄悄取了一个,套在了自己装着钞票与礼品的袋子外面,然后走过去,也把袋子往行李架上一搁,和女人的袋子挤在一起,不仔细分辨还真辨不出彼此来哩!
当汽车在第三站停下时,肖伟觉得时机已成熟,便从容地站起来,从行李架上取下行李,然后堂而皇之地下了车。他知道自己没拿错,因为袋子的分量明显沉了许多。肖伟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快要蹦出来了,他没想到刚才的两万转眼间就变成了一百万。当然,他知道现在要做的就是逃离这里,越快越好!他伸手叫了一辆的士,要司机火速送他到城南。到城南后,他又换了辆的士到城西,再换车到城东……最后,他爬上一辆开往郊区的大卡车出了城。也不知驶出了多远,肖伟在一座山边下了车。看看四下无人,他提着袋子往山上走去。
翻上一个山坡,肖伟确定这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除了一个死人外,因为他发现坡顶上伫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坟。肖伟走过去,背靠着墓碑坐下,大口地喘着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汪宏明啊汪宏明,要不是我老婆逼我,我本来就不愿求你的!现在老子一百万都有了,一辈子也不会求你了,你他妈的爱分给谁就分给谁去吧!
痛快地骂了一通之后,肖伟感觉真是扬眉吐气!他拿过那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开始小心地拆开它。拆开一层后,里面还有一层,再拆第二层……就在这时,耳边突然响起一个声音:
“终于找到你了!”肖伟反过头一瞧,只见从墓碑后探出一颗头来,脸色惨白惨白的……他大惊失色,立即弹了起来。这才发现,来者居然是那个携带巨款的女人!肖伟扫视了她身后一眼,发现并没有公安时,便对她说了一句“我不认识你”,接着就提起袋子往山下没命地跑。女人在后面喊道:“哎,你的东西,还有钱……你手里那钱……是我的,你拿了也没用……”最后一句话让肖伟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对呀,这个袋子是无论如何也装不下一百万的。那到底是什么呢?
当他拆开袋子,看到那些钱时,立即魂飞天外——全是一捆捆的纸钱!难怪这女人如此神通广大——即使我逃到这荒山野岭她也能神鬼莫测地在我身后出现,原来她是……鬼!!
肖伟立刻四肢瘫软,哆嗦着爬回去,跪倒在女人的脚下,拼命地磕头:“求求您放过我吧,我有眼不识泰山,冒犯了您,您的钱全还给您,我以后一定常来给你烧纸钱,求求您……”
女人笑得直不起腰来:“你这是干什么呀?这钱是捎去给我爸爸用的。”说着她指了指后面那座孤坟。
女人说,她父亲在城里退休后,就来这郊外包了一片荒山,打算开垦出来栽种桃树。但因土质、气候及虫害等因素,一次次都失败了,直到前年,第一批桃树苗终于在老人全部心血的浇灌之下茁壮成长起来。但是,老人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儿女们遵照老人遗言,将他葬在了这高高的山岗上。
“今天是爸爸的忌日,我想如果他看到了这满山盛开的桃花,也一定会含笑九泉的。”女人一边说着一边点燃了手中的纸钱。
肖伟站起身举目一望,在山坡向阳的那一面以及山谷中,果然是漫山遍野嫣红一片。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4年第7期)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内容朴素,情节也并不复杂,写了清明时节一女子为父扫墓的事情和经过。
B.“你这木头,还犹豫什么?!”反映了老婆对肖伟的不满,其趋炎附势也一览无余。
C.小说写肖伟光天化日之下铤而走险的犯罪行为,反映了当时民众在经济上的窘迫。
D.人们在一时冲动、缺少理智的时候思维和行为都十分幼稚可笑,小说中的肖伟即如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自然的方式,交代了小说的开端事件:为了一个分房指标,肖伟到银行取款并购买礼品,要去行贿汪宏明。
B.“一个黑色塑料袋”“一百万”“很随意地把塑料袋搁上行李架”“你拿了也没用……”,使“纸钱”这一结果在情理之中。
C.小说紧扣行贿事件展开情节,将不相干的两个人物——肖伟与女子连在一起,随着故事的展开,又关联了没出场的人物,匠心独运。
D.“终于找到你了!”这一情节使小说再起波澜,也将小说内容推向作者预设的另一方向,从而使小说的思想性大为增强。
8.这篇小说的主题呈多样性特征,试简要概括本小说主题。
9.标题“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这篇小小说的精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