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广东省新高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1-09-03
答案以及解析
1.B
2.D
3.B
4.相同点:都是探讨为什么世界各地神话里都有大洪水(只答“神话相似性”不妥)。
不同点:材料一试图从科学(事实)角度研究,材料二从文化、观念、心理(理论)角度探讨,但都没有得出确定的结论。
5.利维坦按中认为:远古神话是先民解释未知世界的重要手段。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认为:远古神话既是传说,又可能是当时现实生活真实反映你对神话的见解是:远古神话是远古时代人类思考与探索自然的想象力。远古神话是先民对超能力的崇拜或恐惧。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A.“在英国地质学家的洪水神话研究失败之后”错,证实没有发生过世界大洪水不能叫“研究失败”,且“方法更多样、科学”无据;
C.“早年间”错,早年间的发现是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与“佐证大洪水的存在”无关;
D.“作者更倾向于中国朱大可提出的洪水理论,最不认可美国海洋学家威廉•雷恩的说法”错,作者只是客观陈述了几种假说,没作比较,没有否定哪一个肯定哪一个。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D.“大洪水等相似经历才是世界各民族神话趋同的深层原因”错误。根据“单就这两套理论来说,前者并未对观念一致的深层原因作出充分解释,而只是以宽泛的方法论倒果为因,因此难免显得空泛,缺乏说服力;后者则从根本上抹杀了人类的创造力,把神话和神话的创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做了割裂,同时对于时间顺序的忽视使其显得片面和生硬。两者虽然可能都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但显然都不是最终正解”可知,在材料二中,作者否定两套理论各有原因,也并没有确定“深层原因”就是“大洪水”。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印证材料一、二中“世界各地神话中都有大洪水”的内容。
B.朱大可理论是材料一众假说中的一种,作者没有从众多理论中肯定或否定哪一个,所以B不能支撑作者观点。
C.支撑材料二中“不断引人的素材将替代神话的原始面貌,故事的梗概容易遭到破坏而变得模糊难辨,早期的特征也会被减弱乃至消除”的内容。
D.支撑材料二中“先民解释未知世界”——人把洪水归于上天神灵的惩罚。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归纳主旨的能力。
从材料一首段、材料二第二段,可以看出相同点“都是探讨为什么世界各地神话里都有大洪水”。
从材料一“由此科学开始以自己的手段介入神学”领起,可得出材料一的角度是“科学(科学家想用事实证明结论)”角度。从材料二“第一,各民族人们心理状况的趋同性决定了神话的相似”“第二,各民族神话的相似性也可能是文化扩散的结果”中提取关键词语,即为“文化、心理”角度。
从材料一的“人们普遍从地质学角度否认了全球性大洪水的存在”,材料二“单就这两套理论来说,前者并未对观念一致的深层原因作出充分解释,而只是以宽泛的方法论倒果为因,因此难免显得空泛,缺乏说服力;后者则从根本上抹杀了人类的创造力,把神话和神话的创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做了割裂,同时对于时间顺序的忽视使其显得片面和生硬。两者虽然可能都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但显然都不是最终正解”中看,作者认为两种理论不能证明为什么大洪水不约而同地存在于各地神话之中。材料一虽然没有明确地说,但各种假说不统一,也就是没有确定的结论。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一问较直观,从材料二中“作为先民解释未知世界的重要手段,神话几乎在每一片人类所涉足的土地上出现”直接得到答案。
第二问,因为原句带有比喻色彩,有内涵。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说“这种像梦一样的传说,往往是一个半睡半醒的梦,预示着真实”,“真实”在这里就是“真的发生过、真实存在过”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些神话可能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第三问,要求回答“你对神话的见解”,这是一种开放性题目,需要对文本内容的正确理解,参考文中各方对远古神话的假说和阐释,形成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可脱离材料内容,主观臆断。
6.D
7.C
8.①通过肖伟为贿赂汪主任铤而走险,揭示行贿、受贿社会不正之风给普通民众带来的伤害。②通过“爸;爸”,赞颂发挥余热、造福社会的高风亮节。
9.要点:①创设优美意境,设置悬念,给读者创造了想象空间。为小说增添了诗意美(艺术美)。②是小说的点睛之笔,提示小说的主题重心所在,让人思索情节之下的深刻内涵。③烘托“爸爸”的崇高。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内容朴素”“并不复杂”错误。小说双线并行,除女人扫墓外,更多的写了肖伟犯罪之事,情节曲折。
B.“其趋炎附势也一览无余”错误。老婆的话反映的主要是对世风的不满和无奈。
C.“反映了当时民众在经济上的窘迫”错误。肖伟的行为反映的是不正之风对人们的损害,并不是经济上缺钱。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紧扣行贿事件展开情节”错误。不是紧扣“行贿事件”,应是“一百万”,或“肖伟变相偷抢女人的钱”。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内容和主旨的能力。
本小说表现主题的人物事件一是肖伟,二是未出场的汪主任和爸爸,而肖伟和汪主任是同一事件中的人,爸爸是另一事件中的人。
结合“那还用得着低声下气去求那狗日的汪主任吗?而现在,为了一个分房指标,已倾尽全部积蓄去给他“上供”,但谁知这两万元又会不会打水漂呢?”可知,小说写肖伟偷拿100万实施犯罪,是社会不正之风对人们的损害,这是小说的一个主题。
结合“她父亲在城里退休后,就来这郊外包了一片荒山,打算开垦出来栽种桃树。但因土质、气候及虫害等因素,一次次都失败了,直到前年,第一批桃树苗终于在老人全部心血的浇灌之下茁壮成长起来。但是,老人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可知,“爸爸”退休后发挥余热、造福社会,小说另外一个主题是对其高风亮节的歌颂。
9.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分析题目的艺术效果,主要从人物、主题、情节等角度考虑。
从艺术效果看,“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意境优美,画面感强,作为标题,耐人寻味,有悬念的效果。
从主题看,标题“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与文章结尾部分“在山坡向阳的那一面以及山谷中,果然是漫山遍野嫣红一片”相呼应,代表退休的父亲发挥余热、造福社会的成果,有象征意味,弘扬了对高风亮节的歌颂的主题。
从塑造人物看,“父亲在城里退休后,就来这郊外包了一片荒山,打算开垦出来栽种桃树……儿女们遵照老人遗言,将他葬在了这高高的山岗上”,题目“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象征了“爸爸”的高风亮节,烘托了人物形象。
10.C
11.B
12.B
13.(1)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为自己出身高贵就傲慢地对待舜的亲属,很讲究为妇之道。(2)纵横五千里的领域,直到离京师最远的边荒地区,四海之内,共同感激帝舜的功德。
14.①四岳一致推荐;②考察结果很好(或“舜内外为人均好”);③试用有作为——试舜以五典百官,皆治;④能力超乎常人——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舜二十岁时,就因为孝顺出了名。三十岁时,尧帝问谁可以治理天下,四岳全都推荐虞舜,说这个人可以。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来观察他在家的德行,让九个儿子和他共处来观察他在外的为人。
其中“可用者”是“问”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帝尧”指“尧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虞舜”是“荐”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B.“主稷,文中是说稷是谷神,受时人信仰供奉”错,文中“主稷”意为“掌管农业”或“做农官”。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国都”错,“三年成都”中“都”意为“城市”“大邑”。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1)贵,高贵;骄,对……骄横;事,对待。
(2)方,纵横,方圆;荒服,边远地区;戴,感激。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内容的能力。
作答时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所给问题寻找重点句子。题目问尧授舜天下的原因,那么舜的哪些表现可以作为他被授予天下的原因。从原文中理出下面内容:①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②于是尧乃以……观其内、观其外;③试舜以五典百官,皆治;④舜人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
最后将上述内容用现代汉语加以翻译作答。

15.D
16.苏辙诗两句,想象苏轼重游时的情景——定是邀请了道士友人弹琴饮酒,其乐无穷。苏轼诗两句回应,告诉对方重游时实际情况——没有人相陪,只有风月相伴,琴酒相随,别有滋味。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三番五次”错误,原诗是“重游南山”;
B.“自己陪苏轼重游”错误,由原诗“与君和取当游陪”可知,苏辙没有陪游;
C.“欣然相赠”错误,苏轼说自己重游终南“懒不作诗”。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及内容理解能力。
结合两首诗的题目“闻子瞻重游南山”“重游终南子由以诗见寄次韵”和作者可知,这是苏辙和苏轼两兄弟的互答诗,苏家兄弟情谊之深厚让人罕见。他们是兄弟、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是精神上相互勉励安慰的知己。
“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意思是弹罢古琴清风吹拂座位,在山中阁楼半夜醒来月光如水照着空酒杯。此联巧妙回答了苏辙诗中“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的疑问,邀好友游乐皆为去年之事,而今唯有清风明月和美酒相伴,却无故友相陪。
17.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黑潭水深黑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白居易《黑潭龙》)/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屈原《离骚》)/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卢照邻《长安古意》)/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杜牧《阿房宫赋》)/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谪、浔、矣、潭。
18.D
19.D
20.①借代:“用双脚丈量”代指行走奔波,实地观察调研,体现领导者的实干精神。
②比喻:以“面纱”比喻掩盖康巴真实秀丽面目的东西,“揭开面纱”比喻实探真容。
③拟人:“养在深闺的靓丽景点”,把靓丽的风景写成养在深闺的女子,形象生动,写出旅游资源深藏山中不被人知晓的特点,引人向往。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上苍馈赠:上天的赐予。
自然景观:天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的自然方面的总称。
第一处应选择“上苍馈赠”,与“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相应。
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绚丽夺目:指建筑装饰或灯光等颜色艳丽多彩,灿烂夺目;或指耀眼,因超群出众而使其它所有的都黯然失色;形容鲜艳耀眼,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
第二处,由于“姹紫嫣红”指各种各样的花,与“光彩”不搭配,不合语境,所以选择“绚丽夺目”。
了然于胸:指心里明白,一般与人搭配;
喷薄而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时涌上地平线的样子。
第三处,“构想”不能与“了然于胸”搭配,且用“喷薄而出”来比喻领导者们的构想像太阳涌出地平线一样,化无形为有形,形象恰切。
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
波涛汹涌: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第四处,从“伟业”的角度看,只能选“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波涛汹涌”用于描写波涛,没有比喻义。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的语病有是:1.“不(再)愿……而是……”不搭配,应删去“而是”排除AC;2.口号应使用双引号,这样表意会更清楚。修改恰当的只有D。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的能力。
“只有用双脚丈量,才能探明它们的价值”意思是“领导者只有实地考察调研,才能探明康巴山山水水的价值”,作者采用了借代的修辞,用具体代抽象,“用双脚丈量”代指行走奔波,实地观察调研,体现领导者的实干精神。
“才能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是比喻,“面纱”是喻体,以“面纱”比喻掩盖康巴真实秀丽面目的东西,“揭开面纱”则比喻实探真容。表达生动形象。
作者说靓丽风景“养在深闺”里,这是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把靓丽的风景写成养在深闺的女子,“女子”体现其美丽,“养在深闺里”则写出了旅游资源深藏山中不被人知晓的特点。
21.A
22.①地震是不可预测的②电子密度出现变化的时间越提前③不仅提示地震即将发生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衔接的能力。
本则材料介绍日置幸介的新发现及其验证,依文段内容看,括号内的句子主语应以“日置幸介”为最佳,以表现其验证发现的科学态度与精神,排除CD;
另外,从承上启下角度看,也可排除CD。
“又”字不可缺少,强调其反复验证,排除B。
故选A。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但”表转折,可断定①处所填内容与下文内容相反;根据“但”以后内容,新发现认为地震是可以提前测定的,可判定①处内容为“地震是不可预测的”。
由例证“在2014年智利的8.2级地震中,电子密度出现变化的时间是提前了25分钟,而在9.0级的日本东北大地震中,这一提前时间则是40分钟”可以推断②处内容为“电子密度出现变化的时间越提前”。
最后一句话是结论,是由首段新理论内容和例证“在2014年智利的8.2级地震中,电子密度出现变化的时间是提前了25分钟,而在9.0级的日本东北大地震中,这一提前时间则是40分钟”整合而成,③处照应前文的新理论,“还会表明即将发生的地震的相对大小”照应例证内容。推断出③处内容为“不仅提示地震即将发生”。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