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湘潭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1-09-29
湘潭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付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当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起,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
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遺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常,虽然也可以导出某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
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士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他绝不会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虛壳。
(摘编自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的诗文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了人生空漠之感,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B.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C.阮籍、陶潜对政治杀戮都感到恐惧哀伤,但并没有深深地埋藏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D.朱嘉、王船山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因为他们觉得苏轼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苏轼的影响。
B.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些,但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
C.人世无常,可以生发出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发出超越的旷达,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人生态度。
D.喜欢老庄与佛禅,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与始终正直和富于责任感是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3.下列诗文中不能透露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项是(3分)
A.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C.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飞鸿雪爪”,但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沸腾的梦
杨刚
我欲有所歌,有所鸣颂,但是我一开口,在声音没有走出喉腔以前,眼睛已经被泪水灌满了。我在泪水中凝视,似乎见着了许多许多的异象。我将怎样说明我所见的那一些辉煌事物呢?我或者应该名之为梦,或者竟为那乩盘沙上,被莫名的魔力所中的乩头,写下我茫然而确切的真实。
我听见一个婴儿的哭声,那声音异常温柔而坚决,它单调的叫,叫,叫。没有高低,没有抑昂,没有起伏。它只表现一个单一的要求。这要求赤裸裸连绵不断的在我耳轮周旋环绕,它永不会软化低弱下去,变成为乞求的哀声。我注意的听,受感动的听,焦躁的听,乃至于我听得烦恼,听得全身发热,心房诘问似的颤跳,我的肌肉似乎在我的骨,上啮嚼,使我狂跳不安。我听见的究竟是什么呢?它是从那里来,又将向那里去。它对于这浩然渺然无穷的宇宙施舍了一笔什么恩施,可以向它发生这样坚执的、单纯原始的要求?我满屋里寻找,在被子里,在桌子底下,在灯影下面,我急躁如一只受了惊的蚱蜢,在屋子里跳来跳去,把椅子抛得山响。我执起新买来雪亮的剪刀,恶狠狠逼准墙壁,要它把那放纵大胆的婴儿的隐秘,报告给我知道。
最后,天知道,我在一只有盖的小玻璃缸里面把那件奇闻发现了出来。从那一枚鸡蛋里面,婴儿放肆的哭声于我似乎是一种庄严的嘲弄。这里我奇怪我的感觉,几乎我以为自己已经于不知何时溜走了,变了不是我了。
我梦见(我只好说是梦了),我进入了一片广野的辽原。天上是云团,白的云团,红的云团,青的云团,澄碧的天的海洋透明到和绿水晶一样。地下是活鲜的草,绿的草,金黄的稻穗子,肥赭的土地,苍茫辽远,似遗忘了它自己的平原,那是宇宙寥廓无私的象征。我看见一群,一阵,长长的,火车行列式的一大阵孩子们,在那丰美伟大的境界中奔走赛跑。他们跑着,歌着。他们小小的脚步唤起了大地的合唱,他们的歌声惹起了稻穗的和鸣,白的,红的,青色的云球追在他们后面,跑在他们周围。有时候,一不留心这些云头又飞上了孩子们的前面,且用它们轻得和毛毛雨一样的脚尖,掠弄孩子们稚嫩的黑发,向他们光洁和善的微笑着。梦神知道一切都是真的:孩子们跑着,跑着,不会休息也不会慢步。他们浩瀚排荡的歌声,像巨伟的山瀑在浩空中奔腾,像.朗浩的长风用垂天的羽翼在飞舞。它使我一面听一面不自主的随着跑,它使我舌尖雀跃,喉衣颤动,脚下自作主张的踏跳。我欢喜,我流泪,我癫狂,我爱,我恨。我的心血泛滥,如猛涨起来的夜潮。而且,我还看见了什么呢?碧绿的天波渐渐飘动了,它如风脚上勾下来的云缕,慢慢向孩子们脚底流漾下来了,而白云也似乎在飘坠,向金黄的熟稻怀里面躺了下去。我见红云牵起了孩子的裙裳,以助他们的舞姿,而绿草又映在天波中间,像是水晶石里长出来的生命。一个无始无终,无上无下,无左无右,完整的大宇宙,被孩子们放胆的奔驰发现了出来:一场美的创始,一个终古秘密的发现!
一扇掌管天的秘密、星体的秘密、火山猛烈热流的秘密的神门,我确确看见是对我们而开了。我见每一个星球抱着一个红如玛瑙,热如火焰,光明如疾电的心,在它们的胸腔里面。它们的胸腔透明,映出了狂欢着的火花,火叶,火苗。它们沉酣于生命的舞蹈中,使自己的光明围绕着自己而歌唱。我见火星上满地是猩红的树枝,它们却发出月色一样温柔的抚爱,护围花草的芳洁。在那里,月亮在笑,太阳在笑,风在咭咭呱呱,雨在踏步跳舞,它们中间有一个盛大的刺激,中国的黑发孩子们已经从宇宙创造的怀里吸去了新的精液。无边的欲望在他们心里腾沸,为了光荣,为了美,也为了生命!
可是,宇宙不能说声“拒绝”,人间却发出了“禁止”的恶声,这是可能有的吗?没有人能无故宣布一个人的死亡,难道一个民族有权制定一个民族的命运?我们在蛋壳里面的呼声,对于他人会是一种威胁,我们在广原上天真的赛跑会叫旁观者见了短气,这些都不是情感和理智想得到的。被强制而对我们锁闭了门,你的幽禁何其可怜,但我们为你的奔驰为此也会更见其猛烈了。红如玛瑙,热如火焰,光明如疾电的心在我们黄色肌肤的胸腔里也照样各人抱住一个,人若不信时请来看吧!请看我们的战场上、医院里、田原上、公事房中,乃至我们的幼稚园的游戏场上吧。这颗心总是欢悦的豪饮沸腾的创造之杯,而高唱: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一九三八年“五卅①”十三周年纪念
[注]①五卅: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5月间,青岛、上海各地日本纱厂先后发生工人罢工斗争,遭到日本帝国主义及北洋军阀的镇压。15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工人顾正红,打伤工人十余人。30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公共租界宣传,声援工人,号召收回租界,随后集合群众万余人,在英租界巡捕房门前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帝国主义巡捕当即开枪屠杀,死伤数十人,造成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这一事件引起全国人民的公愤,各地举行游行示威、罢工、罢课和罢市,形成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这一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觉悟,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说自己透过泪水看见了许多辉煌的事物,领起后文对梦的描述。
B.作者叙述自己看见孩子们跑着、歌着,因为作者关心下一代的成长。
C.孩子们的歌声“使我一面听一面不自主的随着跑”,表现了歌声强大的感召力。
D.文章结尾引用的诗句抒发了作者为国献身、无所畏惧的豪情。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梦境的描绘想象大胆,以至近乎癫狂。比如那扇神秘的神门,那个抱着一颗红如玛瑙,热如火焰,光明如疾电的新的星球等等。
B.文本选取的意象多具有阳刚之美。比如天空、旷野、星球、火焰、生命等等。透过这样的意象,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浩然之气。
C.文本在语言风格上很有些杂文的味道,文辞刚烈、恣肆,淋漓尽致。最后一段这一风格尤为明显,表达对帝国主义无理的强制和封锁的愤怒。
D.文章抒发的感情十分浓烈,作者结合梦境的形象描绘,直抒胸臆,将自己热爱民族、痛恨侵略压迫者的强烈感情尽情地抒发出来。
8.作者描述自己的梦时,多次运用象征手法,请分析这种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
9.文章标题为“沸腾的梦”,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对梦的含义加以分析。(6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