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1-10-12
温州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孔子儒学是这棵大树的主干,这棵大树的底部是孔孟老庄在内的春秋战国先哲,孔孟老庄这些先哲的思想深深扎根于我们上古时期文明的土壤。
当我们理性冷静地回望过去,我们会发现中国在上古时期,从尧舜以来,在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已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期。看待中国儒学,我们不能说因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所以我们就只从孔子开始讲起。在很大程度上,孔子是在中华五千年的中间位置。孔子学术的特点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就是传述,就是继承,就是发扬光大,孔子尊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述而不作。
我们说孔子好学,好学得先有所可学,就是学习先贤。学习先贤思考人与人相处的根本原则,“养生送死”,无非是人生活于这个世界上,每个人何以生活得更好,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还需要养生、送死。孔子还思考由民生而人生的问题,抓住根本,治理一个小小区域,进而治理整个鲁国、整个天下,这是空间的放大。
除此而外,孔子还说时代发生了变化,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原则、管理的方式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就是损和益,损就是把那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去掉一些,益则是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增加一些,但深层的东西不会变,“虽百世,可知也”。在这里,孔子想表达的其实是一种时间的绵延连续。孔子说的三代、十世、百世则是时间的绵延。
不管是时间的绵延还是空间的放大,孔子最为关注的还是能够超越暂时与区域性的深层次的根本问题。作为一个自然人,我们有自己的自然追求;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有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社会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从根本上接合与调和,孔子思考的深刻恰恰就在于此。
儒家的“儒”字,很像一个人在洗澡,以水冲洗沐浴濡身。其实这个儒,在商周时期就是相礼的人,也就是古代举行礼仪活动时,别人不懂的礼仪他懂,他的身份就是儒,是一种职业。
但到孔子创立儒家的时代,情况不一样了,孔子不但要洗净身体,也要洗净心灵。儒家,以先王之道濡其身,用尧舜禹汤文武等先圣之道来改变我们自己,所以孔子跟他的学生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小人儒只是把儒当成一种谋生手段,而君子儒应该致力于素养的提升,致力于社会的改良。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的德行就像风一样影响大家,他怎么做老百姓就怎么做。所以政者正也,为政者正,则天下不能不正。
儒家追求的正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一个人不自私就是公,这就是公共意识、公德意识。一个人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这个人才是优秀的人,如果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都这样,天下的人都这样,天下为公,那便一定是大道之行,这就是儒家的追求。所以“天下为公”实际上说的是,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有这种公共意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主动追求成为一个有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的人。
(摘编自杨朝明《时空维度下的孔子与儒学》,《光明日报》2020年6月27日)
材料二:
从孔子创立儒学一直到董仲舒确立儒学为一尊的这段时期是儒学登上历史的主旋律舞台的时期。儒学的创立是孔子对西周以来强调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思想传统的全面总结和继承发展,孟子和荀子又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孔子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与完善,奠定了儒学的基本理论格局。
春秋时期没有统一的主流文化,儒学只是“百家中的一家,只是多元文化的一元”。春秋末年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旧的价值观解体了,而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而且这个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利益纷争空前激烈,对利益的关注超过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因而以对人的价值和德行为诉求的儒学就遭到了冷遇。在那个各国追求迅速强大争取霸主地位的时代,在那个没有统一、稳定的时代儒学是不可能被社会所接受的。这也恰恰说明了儒学更适合在一个稳定统一的国家中发展成为治理理论,而在社会转型时期或者动荡时期是会被冷落的。
这种多元文化的格局直到秦始皇统一全国,才宣告结束。到了汉武帝时期,制度稳定发展国力进一步强盛。这样一个稳定强盛的国家急需要一个统一和平与发展的思想来适应当时的专制统治。董仲舒适时地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自此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思想。
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能够成为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是因为儒学适应于中国当时经济、政治制度的需要。当时封建社会的统治是一种集权的统治,统治者需要这种绝对权力、绝对忠诚和绝对服从的思想。儒学还具有调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矛盾的功能,在不动摇统治者权力和地位的情况下,让统治者适当地实行仁政爱护人民,让人民被这个“仁”迷惑,甘于受统治者统治。在封建社会,一个稳定的时期内没有什么理论思想比儒学更适合的了,儒学自此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统治。
(摘编自赵颖《学术论坛》,2008年第9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孔子儒学为主的中华文明,离不开孔孟老庄在内的春秋战国先哲的种种思想。
B.中华文明其实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期,在上古时期从尧舜以来夏商周时期就已有。
C.孔子是儒学创始人,人们讲儒学一般从孔子开始讲起,其实孔子处于中间位置。
D.从孔子创立儒学到董仲舒确立儒学为一尊说明儒学符合统治者施行仁政的要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开头用大树作喻,意在强调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在中华文明中所处的地位。
B.材料一基于对“儒”这一概念内涵变化的分析,得出君子之德对于老百姓的作用。
C.儒学比其他的理论思想更加适合稳定的封建社会,因此才能持续两千多年的统治。
D.材料一在论证说理时,善于引用孔子的话,这样显得真实可信,又容易让人接受。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儒家追求”范畴的一项是( )
A.述而不作,信而好古。B.政者正也,为政者正。
C.大道之行,天下为公。D.士需弘毅,以为已任。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情真意切释猜嫌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儿。”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道:“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黛玉道:“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宝钗答应着便去了,不在话下。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5.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的开卷诗,甄士隐解注《好了歌》时也说“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B.《林黛玉进贾府》一回中,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描写分别是:宝玉是未闻其声,先写其人;凤姐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C.第二十二回,探春制的灯谜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其谜底是风筝。
D.“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这首诗揭示了《红楼梦》中贾林二人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能够成功地塑造出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得力于对人物语言的精妙安排,人物语言是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之一。
B.宝钗建议黛玉的病适宜吃燕窝粥,黛玉觉得难为的根本原因是这病每年都犯,吃燕窝粥不一定能有多大效果。
C.选段中的黛玉一反平时的孤高自傲,呈现出坦率真诚的一面,这使人物形象真实丰满、立体感强。
D.选段中的语言既有典雅含蓄的一面,如宝钗劝黛玉不要作“司马牛之叹”,用典说事,非文化人不能解;又有生动活泼、口语化的一面,如黛玉说“何苦叫他们咒我”,浅近自然。
7.宝钗的“情真意切”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文中哪里可以看出黛玉“猜嫌”已“释”呢?
8.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请分析黛玉这番话的内涵及作用。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孔子儒学是这棵大树的主干,这棵大树的底部是孔孟老庄在内的春秋战国先哲,孔孟老庄这些先哲的思想深深扎根于我们上古时期文明的土壤。
当我们理性冷静地回望过去,我们会发现中国在上古时期,从尧舜以来,在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已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期。看待中国儒学,我们不能说因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所以我们就只从孔子开始讲起。在很大程度上,孔子是在中华五千年的中间位置。孔子学术的特点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就是传述,就是继承,就是发扬光大,孔子尊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述而不作。
我们说孔子好学,好学得先有所可学,就是学习先贤。学习先贤思考人与人相处的根本原则,“养生送死”,无非是人生活于这个世界上,每个人何以生活得更好,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还需要养生、送死。孔子还思考由民生而人生的问题,抓住根本,治理一个小小区域,进而治理整个鲁国、整个天下,这是空间的放大。
除此而外,孔子还说时代发生了变化,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原则、管理的方式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就是损和益,损就是把那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去掉一些,益则是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增加一些,但深层的东西不会变,“虽百世,可知也”。在这里,孔子想表达的其实是一种时间的绵延连续。孔子说的三代、十世、百世则是时间的绵延。
不管是时间的绵延还是空间的放大,孔子最为关注的还是能够超越暂时与区域性的深层次的根本问题。作为一个自然人,我们有自己的自然追求;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有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社会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从根本上接合与调和,孔子思考的深刻恰恰就在于此。
儒家的“儒”字,很像一个人在洗澡,以水冲洗沐浴濡身。其实这个儒,在商周时期就是相礼的人,也就是古代举行礼仪活动时,别人不懂的礼仪他懂,他的身份就是儒,是一种职业。
但到孔子创立儒家的时代,情况不一样了,孔子不但要洗净身体,也要洗净心灵。儒家,以先王之道濡其身,用尧舜禹汤文武等先圣之道来改变我们自己,所以孔子跟他的学生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小人儒只是把儒当成一种谋生手段,而君子儒应该致力于素养的提升,致力于社会的改良。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的德行就像风一样影响大家,他怎么做老百姓就怎么做。所以政者正也,为政者正,则天下不能不正。
儒家追求的正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一个人不自私就是公,这就是公共意识、公德意识。一个人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这个人才是优秀的人,如果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都这样,天下的人都这样,天下为公,那便一定是大道之行,这就是儒家的追求。所以“天下为公”实际上说的是,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有这种公共意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主动追求成为一个有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的人。
(摘编自杨朝明《时空维度下的孔子与儒学》,《光明日报》2020年6月27日)
材料二:
从孔子创立儒学一直到董仲舒确立儒学为一尊的这段时期是儒学登上历史的主旋律舞台的时期。儒学的创立是孔子对西周以来强调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思想传统的全面总结和继承发展,孟子和荀子又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孔子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与完善,奠定了儒学的基本理论格局。
春秋时期没有统一的主流文化,儒学只是“百家中的一家,只是多元文化的一元”。春秋末年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旧的价值观解体了,而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而且这个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利益纷争空前激烈,对利益的关注超过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因而以对人的价值和德行为诉求的儒学就遭到了冷遇。在那个各国追求迅速强大争取霸主地位的时代,在那个没有统一、稳定的时代儒学是不可能被社会所接受的。这也恰恰说明了儒学更适合在一个稳定统一的国家中发展成为治理理论,而在社会转型时期或者动荡时期是会被冷落的。
这种多元文化的格局直到秦始皇统一全国,才宣告结束。到了汉武帝时期,制度稳定发展国力进一步强盛。这样一个稳定强盛的国家急需要一个统一和平与发展的思想来适应当时的专制统治。董仲舒适时地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自此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思想。
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能够成为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是因为儒学适应于中国当时经济、政治制度的需要。当时封建社会的统治是一种集权的统治,统治者需要这种绝对权力、绝对忠诚和绝对服从的思想。儒学还具有调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矛盾的功能,在不动摇统治者权力和地位的情况下,让统治者适当地实行仁政爱护人民,让人民被这个“仁”迷惑,甘于受统治者统治。在封建社会,一个稳定的时期内没有什么理论思想比儒学更适合的了,儒学自此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统治。
(摘编自赵颖《学术论坛》,2008年第9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孔子儒学为主的中华文明,离不开孔孟老庄在内的春秋战国先哲的种种思想。
B.中华文明其实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期,在上古时期从尧舜以来夏商周时期就已有。
C.孔子是儒学创始人,人们讲儒学一般从孔子开始讲起,其实孔子处于中间位置。
D.从孔子创立儒学到董仲舒确立儒学为一尊说明儒学符合统治者施行仁政的要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开头用大树作喻,意在强调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在中华文明中所处的地位。
B.材料一基于对“儒”这一概念内涵变化的分析,得出君子之德对于老百姓的作用。
C.儒学比其他的理论思想更加适合稳定的封建社会,因此才能持续两千多年的统治。
D.材料一在论证说理时,善于引用孔子的话,这样显得真实可信,又容易让人接受。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儒家追求”范畴的一项是( )
A.述而不作,信而好古。B.政者正也,为政者正。
C.大道之行,天下为公。D.士需弘毅,以为已任。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情真意切释猜嫌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儿。”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道:“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黛玉道:“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宝钗答应着便去了,不在话下。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5.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的开卷诗,甄士隐解注《好了歌》时也说“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B.《林黛玉进贾府》一回中,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描写分别是:宝玉是未闻其声,先写其人;凤姐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C.第二十二回,探春制的灯谜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其谜底是风筝。
D.“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这首诗揭示了《红楼梦》中贾林二人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能够成功地塑造出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得力于对人物语言的精妙安排,人物语言是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之一。
B.宝钗建议黛玉的病适宜吃燕窝粥,黛玉觉得难为的根本原因是这病每年都犯,吃燕窝粥不一定能有多大效果。
C.选段中的黛玉一反平时的孤高自傲,呈现出坦率真诚的一面,这使人物形象真实丰满、立体感强。
D.选段中的语言既有典雅含蓄的一面,如宝钗劝黛玉不要作“司马牛之叹”,用典说事,非文化人不能解;又有生动活泼、口语化的一面,如黛玉说“何苦叫他们咒我”,浅近自然。
7.宝钗的“情真意切”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文中哪里可以看出黛玉“猜嫌”已“释”呢?
8.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请分析黛玉这番话的内涵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