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六校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1-10-25
深圳市六校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实题材作品具有观照现实的及时性、题材内容的时代性和思想意义的现实性。这些特征是其与历史题材剧目相比较而言更为突出的优势,不仅要充分保持,更要转化为艺术上的风格特点。如何面对现实题材戏剧创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呢?
艺术创作不是凭空臆想、随意虚构,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思想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言:“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缺乏切身的生活体验、没有基本的生活常识,想创作出好的生活作品犹如痴人说梦。艺术家需要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直接经验,也要通过各种方式有效地汲取间接经验,从而不断丰富生命体验和生活阅历。
但生活不等于艺术。剧作家虽然已经掌握丰富的生活和生动的人物,还必须经过自身对题材掰开了、揉碎了的思考、辨析、反思等一系列的酝酿构思,直至完成充满个人审美体验与思想内涵的艺术创造。作者必须脚踏实地地完成由体验、反思现实生活到构思、表现独特生活,塑造典型人物,传达深刻思想的艺术化过程。没有经过这种复杂而又漫长甚至痛苦的审美过程,戏剧文学剧本的创作便只能停留在对生活的原样描述上,这会导致很多问题出现。
戏剧艺术有了扎实、丰富的现实生活做基础,还必须经过剧作家的心灵展露书写出新颖曲折的故事,突显出饱满鲜明的人物形象。知名文艺理论家钱谷融说:“文艺的对象,文学的题材,应该是人,应该是时时在行动中的人,应该是处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这说明文艺包括戏剧在内其讲述故事、展现生活、推动情节的目的都是在舞台上塑造真实可亲、活生生的人。
戏剧剧本要围绕着人来写,日常生活、人情世故不可缺少,写人的生活就不能背离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逻辑、正常情感和行为习惯。那么在戏剧创作过程中,尤其是在剧本的写作中就必须深入挖掘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思想行动、思维习惯、说话方式等都要形成有机的统一,形成个性化的表现。作者在阐述思想情感、表达观点的时候一定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充满功利性地直奔主题,不能直白暴露心里话,必须通过角色自身的行动予以展现。
现实题材戏剧作品还要把题材自身的优势转化为艺术上的优势,突显其艺术性和观赏性。艺术性是审美领域强烈的感染力,应该包括:形象的典型性和生动性,情节的曲折性和传奇性,结构的完整性和紧凑性,语言的准确性和鲜明性,手法的独创性和多样性及审美的愉悦性和观赏性等。知名剧作家郑怀兴用傅山的话来谈编剧创作:“曲尽人情,愈曲愈折;戏推物理,越戏越真”,情节越曲折,人物形象越鲜明,戏才越好看。这就是戏剧艺术创作的规律,曲折的戏剧性的表达既构建了其艺术性,同时又是艺术性的内在约束。
现实题材戏剧创作只有不断地深入现实生活当中挖掘好的题材,不断通过现代生活故事、人物情感、思想命运,以新的手段和方法展现时代精神,才能实现戏剧艺术新的突破和建设。现实题材戏剧创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我们发扬戏剧艺术精神,创造性地运用戏剧艺术独特手段表现一个个具体人物的生活和心灵世界,竭力构建舞台艺术的审美空间,表达独特的艺术发现,推动创作繁荣发展。
(摘编自智联忠《现实题材戏剧创作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近期,一批描摹时代风貌、聚焦社会生活的现实题材影视作品集中上映。如《北辙南辕》《理想之城》《我在他乡挺好的》等剧,给屏幕带来一股新风。然而,其中一些作品在摹写现实生活的同时却消解了其艺术性,让作品的传播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大打折扣。真正符合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作品还应着力提升艺术性。
提升现实题材创作的艺术性,首先要把握好纪实性与戏剧性的关系。有的影视作品在故事中穿插大量纪录片或纪实风格的影像素材,忽略了故事的戏剧性建构,令故事情节苍白无力、松散寡淡。而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总是在拥抱现实的基础上托举现实,把情节密度高、戏剧张力大作为重要的美学追求。
提升现实题材创作的艺术性,要把握好普遍性与典型性的关系。要把生活中的普遍性、常态化提炼成故事中的独特性和典型化,挖掘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寻找烟火人间里的真感情,发现平凡小事中的正能量,让人物的遭遇、经历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具有高度的广泛性和概括性,塑造“熟悉的陌生人”。
提升现实题材创作的艺术性,还要把握好市场化与风格化的关系。创作者要精准捕捉社会热点,对社会话题报以深切的感悟和理解,敏锐发现热点背后的社会思潮和现实困惑,从小切口破题,以多角度解题,用大情怀点题。与万千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这是现实题材创作得以立足的基础,也是收获社会效益的保障。真正能够体现艺术性的创作是在把握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融入风格化、个性化的创作特点,既要以现实主义为旨归,又要努力释放艺术个性,融入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从历史真相、思想真理和生命真谛中捕捉创作的动力之源。
(摘编自杨洪涛《现实题材创作应注重艺术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要求创作者必须要有坚实的生活积累、一定的生活常识,以及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积淀。
B. 剧作家在作品中表达情感和观点时只能通过角色自身的行动来展现,而不能将自己的心里话直接表露出来。
C. 故事的戏剧性构建既是现实题材创作提升艺术性的要求,也是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最为重要的美学追求。
D. 现实题材作品要善于挖掘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但不能背离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逻辑、行为习惯和正常情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为塑造饱满鲜明的人物形象,剧本创作时要着力表现主要人物的特点,让人物的思想行动、思维习惯和说话方式形成有机统一。
B. 戏剧艺术只要及时深入观照现实,并融入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努力释放艺术个性,就能实现新的突破和建设。
C. 部分现实题材作品传播力、感染力不强,是因为创作者没有很好地完成由现实到充满个人审美体验、思想内涵的艺术创造过程。
D. 现实题材创作如果能抓住社会热点,并能深入剖析背后的现实困惑,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那么就有可能获得不错的社会效益。
3. 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现实题材作品艺术性的一项是(3分)( )
A.《攀登者》面对冰封的历史,采取了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法,将个人命运置于蜿蜒曲折的历史进程中,使主题呈现出复杂多义的意涵。
B.《山海情》把脱贫攻坚的时代命题与老百姓的生活愿景进行富有戏剧性的深度融合和精准阐释,在细节中发现伟大,在点滴中走向崇高。
C.《中国机长》取材于川航3U8633经历的一段生死旅程,在还原危机的同时,完整再现了航空业的严谨工作流程和复杂的后台管理体系。
D.《我在他乡挺好的》讲述北漂单身女性在世情冷暖中满怀希望、不屈不挠、奋力开创美好生活的故事,以小故事讴歌坚强奋斗的时代精神。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 有人评价,“既要讲中国故事,更要艺术地讲好中国故事”是电影《我不是药神》成功的关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6分)
电影《我不是药神》取材于真实故事,直面社会问题,直击癌症患者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民生痛点。该片讲述了小药店老板程勇从一个代购、贩药敛财的药贩子,变成为病人买药散尽家财的“药神”的故事。影片以草根群像式的现实刻画,塑造了以程勇为代表的平凡卑微却坚韧顽强的人物形象,探讨了种种现实中的矛盾与困境:病人的生存困境,药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法律困境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6~9题。
迷失在雪中的城市
[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
1
那个早上是寂静把马可瓦多叫醒的。打开窗户:整个城市不见了,被一页白纸取代。
电车因下雪而停驶,马可瓦多只好走路去上班。沿途,他自己开辟出他的通路,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畅快。
所有大小道路像沙漠般无边无际的展开。被覆盖的城市,谁知道是否还是同一个,或者在夜里已换了另一个?谁知道在白雪下到底还有没有加油站、书报摊、电车站,或者只是成堆成堆的白雪?马可瓦多一面走一面幻想着自己迷失在一个不同的城市中:事实上他的脚步正把他带往每天工作的地方,同样的仓库。等走进大门口,这位搬运小工惊讶的发现自己站在一成不变的墙内,仿佛那些让外头世界消失的改变,独独漏掉了他的公司。
2
在那等着他的,是一把比他还高的铁锹。车间主任威利哲姆先生把它递给他,说:“公司前面人行道上的积雪轮到我们铲,也就是说轮到你铲。”
铲雪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尤其对那些没吃饱的人而言,可是马可瓦多却觉得雪就像一位朋友,撤消了禁锢他生命的牢笼。于是他发奋工作,一大铲一大铲的雪花由人行道上飞向路中央。
还有失业的西吉斯蒙多对雪也充满了感激,他在那天早晨被市政府征召成为铲雪工人,终于眼前有了几天确定的工作。他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成为小队队长,然后——这个志向是一个秘密——再青云直上。
西吉斯蒙多转身看到了什么?一个忙碌的家伙在人行道上东一铲西一铲零乱地用雪把那一段刚清完的行车道又盖住了。他用装满雪的铁锹指着对方的胸口:“喂,你!是你把雪铲下来的?”
“啊?什么?”马可瓦多惊跳起来,但承认:“喔,大概是吧。”
“好,那你立刻用你的小铲子把它弄回去,要不然我就让你把它吃干净。”
“可是我应该要铲掉人行道上的雪。”
“我要铲的是马路。那怎样?”
“不然我要放哪里?”
“你是市政府的吗?”
“不是,我是Sbav公司的。”
西吉斯蒙多教他如何把雪堆在路边,于是马可瓦多把那一段马路重新打扫干净。心满意足,铁锹插入雪中,两人注视着完成的作品。
“你有烟头吗?”西吉斯蒙多问。
当他们互相为对方点燃半支香烟时,一辆扫雪车驶过,扬起两大波白浪掉落两侧。等这两个人抬起目光,他们清过的那段又重新盖满了雪。那辆车,转着它的大刷子,已经拐弯了。
3
马可瓦多学会把堆雪打压成结实的小墙。如果他一直不断作这样的小墙,便可造出完全属于他的路径,通往只有他知道的地方,而其他人在这些路里都会迷失。
在人行道旁某一处原来就有一堆庞大的雪。马可瓦多正准备整压它以与他的小墙同高时,才发现那是一辆汽车:公司董事长亚伯伊诺的豪华大轿车,全被雪盖住了。既然一辆车和一堆雪之间的差别这么微小,马可瓦多埋首用起铁锹来雕刻一辆汽车。他雕得实在很好:在两者之间还的确分不出来哪个才是真的。为了给这个作品做最后修饰,马可瓦多用上了一些铁锹挖出的废物:一个生锈的圆罐子作车灯,一片煤气阀让车门有了把手。
门房、传达员和工友一阵脱帽礼,董事长亚伯伊诺从大门出来。有深度近视眼的董事长,自信地快步走向他的汽车,抓住突出的煤气阀,拉出,低下头连脖子一起钻进雪堆中。
4
马可瓦多已经转过街角在中庭清扫。
中庭的小孩作了一个雪人,还没有鼻子。孩子们便各自跑回家里的厨房在蔬果中翻找。
马可瓦多看着雪人思考着什么。专注于他的沉思,以至于没听到屋顶上两个男人喊叫:“喂,先生,您移动一下位置!”他们是负责除去瓦片上积雪的人。然后在一瞬间,三百公斤的雪迎头落下。
小孩带着他们的战利品胡萝卜回来。“哇!他们做了另一个雪人!”
“我们帮两个都装上鼻子!”便把两条胡萝卜分别插在两个雪人脸上。
马可瓦多,死多于活地感觉到透过那层把他埋没和冰冻的白雪有人送来了食物,便咀嚼起来。
“我的妈呀!胡萝卜不见了!”小孩们都吓坏了。
其中一个最勇敢的并不放弃,把一颗青椒也塞给了雪人。雪人狼吞虎咽地把青椒也吃掉了。
小孩们再试着放上一小根木炭当鼻子。马可瓦多用尽全身力气把它吐掉。“救命啊!它是活的!雪人是活的!”小孩们全都跑光了。
5
在中庭的一角有排放热气的闸门。马可瓦多,迈着雪人沉重的步伐,把自己移到暖乎乎的闸门上。
拿起铁锹暖身,他继续在中庭工作。有一个喷嚏停在鼻头,就停在那里,没决定到底要不要出来。马可瓦多铲着雪,半闭着眼,而那个喷嚏始终卡在他的鼻尖。突然间:“啊……”,几乎隆隆震耳的:“……啾!”比地雷爆炸还要猛烈。由于空气急剧的变动,马可瓦多被震撞到墙壁上。
这个喷嚏引起的根本是一个龙卷风。所有中庭的雪扬起,纷飞有如暴风雪,然后被上方的漩涡吸进去,撒入天空。
当马可瓦多从昏厥中重新张开眼睛,整个中庭都是空的,连一片雪花也没有。在马可瓦多眼前出现的是一如往日的中庭,灰色的墙壁,仓库的箱子,那些日常的满怀敌意的东西。
1963年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一场大雪覆盖了城市,但是马可瓦多、西吉斯蒙多和一些孩子都找到了各自的欣慰。
B.西吉斯蒙多虽生活艰辛,但是做事踏实认真,积极把握机会,并对美好生活充满着希望。
C.往人头上扫雪,是小人物之间的冷漠;小孩们喂雪人蔬菜,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D.大雪消失之后,马可瓦多要面对“日常的满怀敌意的东西”,它们会让他失去自由畅快。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强调雪大,为后文写小工扫雪、孩子堆雪人、马可瓦多雕刻雪车、董事长钻进雪车等故事情节埋下伏笔,使叙事自然真实。
B.小说中对马卡瓦多和西吉斯蒙多的语言描写各具特点,体现了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而心理描写又暗示出他们相似的人生处境。
C.小说将大雪后的城市和雪消失后的城市进行对比,并对比前后人物的心情变化,从而激发读者对引起这种变化的思考,深化了主题。
D.小说以现代工业城市为社会环境,以一场大雪为自然环境,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图景,展现了人生的百态,具有了巨大的张力。
8. “迷失在雪中的城市” 作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学者评论卡尔维诺的作品:“用轻逸的笔抵抗沉重的现实”。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实题材作品具有观照现实的及时性、题材内容的时代性和思想意义的现实性。这些特征是其与历史题材剧目相比较而言更为突出的优势,不仅要充分保持,更要转化为艺术上的风格特点。如何面对现实题材戏剧创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呢?
艺术创作不是凭空臆想、随意虚构,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思想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言:“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缺乏切身的生活体验、没有基本的生活常识,想创作出好的生活作品犹如痴人说梦。艺术家需要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直接经验,也要通过各种方式有效地汲取间接经验,从而不断丰富生命体验和生活阅历。
但生活不等于艺术。剧作家虽然已经掌握丰富的生活和生动的人物,还必须经过自身对题材掰开了、揉碎了的思考、辨析、反思等一系列的酝酿构思,直至完成充满个人审美体验与思想内涵的艺术创造。作者必须脚踏实地地完成由体验、反思现实生活到构思、表现独特生活,塑造典型人物,传达深刻思想的艺术化过程。没有经过这种复杂而又漫长甚至痛苦的审美过程,戏剧文学剧本的创作便只能停留在对生活的原样描述上,这会导致很多问题出现。
戏剧艺术有了扎实、丰富的现实生活做基础,还必须经过剧作家的心灵展露书写出新颖曲折的故事,突显出饱满鲜明的人物形象。知名文艺理论家钱谷融说:“文艺的对象,文学的题材,应该是人,应该是时时在行动中的人,应该是处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这说明文艺包括戏剧在内其讲述故事、展现生活、推动情节的目的都是在舞台上塑造真实可亲、活生生的人。
戏剧剧本要围绕着人来写,日常生活、人情世故不可缺少,写人的生活就不能背离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逻辑、正常情感和行为习惯。那么在戏剧创作过程中,尤其是在剧本的写作中就必须深入挖掘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思想行动、思维习惯、说话方式等都要形成有机的统一,形成个性化的表现。作者在阐述思想情感、表达观点的时候一定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充满功利性地直奔主题,不能直白暴露心里话,必须通过角色自身的行动予以展现。
现实题材戏剧作品还要把题材自身的优势转化为艺术上的优势,突显其艺术性和观赏性。艺术性是审美领域强烈的感染力,应该包括:形象的典型性和生动性,情节的曲折性和传奇性,结构的完整性和紧凑性,语言的准确性和鲜明性,手法的独创性和多样性及审美的愉悦性和观赏性等。知名剧作家郑怀兴用傅山的话来谈编剧创作:“曲尽人情,愈曲愈折;戏推物理,越戏越真”,情节越曲折,人物形象越鲜明,戏才越好看。这就是戏剧艺术创作的规律,曲折的戏剧性的表达既构建了其艺术性,同时又是艺术性的内在约束。
现实题材戏剧创作只有不断地深入现实生活当中挖掘好的题材,不断通过现代生活故事、人物情感、思想命运,以新的手段和方法展现时代精神,才能实现戏剧艺术新的突破和建设。现实题材戏剧创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我们发扬戏剧艺术精神,创造性地运用戏剧艺术独特手段表现一个个具体人物的生活和心灵世界,竭力构建舞台艺术的审美空间,表达独特的艺术发现,推动创作繁荣发展。
(摘编自智联忠《现实题材戏剧创作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近期,一批描摹时代风貌、聚焦社会生活的现实题材影视作品集中上映。如《北辙南辕》《理想之城》《我在他乡挺好的》等剧,给屏幕带来一股新风。然而,其中一些作品在摹写现实生活的同时却消解了其艺术性,让作品的传播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大打折扣。真正符合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作品还应着力提升艺术性。
提升现实题材创作的艺术性,首先要把握好纪实性与戏剧性的关系。有的影视作品在故事中穿插大量纪录片或纪实风格的影像素材,忽略了故事的戏剧性建构,令故事情节苍白无力、松散寡淡。而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总是在拥抱现实的基础上托举现实,把情节密度高、戏剧张力大作为重要的美学追求。
提升现实题材创作的艺术性,要把握好普遍性与典型性的关系。要把生活中的普遍性、常态化提炼成故事中的独特性和典型化,挖掘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寻找烟火人间里的真感情,发现平凡小事中的正能量,让人物的遭遇、经历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具有高度的广泛性和概括性,塑造“熟悉的陌生人”。
提升现实题材创作的艺术性,还要把握好市场化与风格化的关系。创作者要精准捕捉社会热点,对社会话题报以深切的感悟和理解,敏锐发现热点背后的社会思潮和现实困惑,从小切口破题,以多角度解题,用大情怀点题。与万千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这是现实题材创作得以立足的基础,也是收获社会效益的保障。真正能够体现艺术性的创作是在把握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融入风格化、个性化的创作特点,既要以现实主义为旨归,又要努力释放艺术个性,融入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从历史真相、思想真理和生命真谛中捕捉创作的动力之源。
(摘编自杨洪涛《现实题材创作应注重艺术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要求创作者必须要有坚实的生活积累、一定的生活常识,以及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积淀。
B. 剧作家在作品中表达情感和观点时只能通过角色自身的行动来展现,而不能将自己的心里话直接表露出来。
C. 故事的戏剧性构建既是现实题材创作提升艺术性的要求,也是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最为重要的美学追求。
D. 现实题材作品要善于挖掘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但不能背离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逻辑、行为习惯和正常情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为塑造饱满鲜明的人物形象,剧本创作时要着力表现主要人物的特点,让人物的思想行动、思维习惯和说话方式形成有机统一。
B. 戏剧艺术只要及时深入观照现实,并融入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努力释放艺术个性,就能实现新的突破和建设。
C. 部分现实题材作品传播力、感染力不强,是因为创作者没有很好地完成由现实到充满个人审美体验、思想内涵的艺术创造过程。
D. 现实题材创作如果能抓住社会热点,并能深入剖析背后的现实困惑,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那么就有可能获得不错的社会效益。
3. 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现实题材作品艺术性的一项是(3分)( )
A.《攀登者》面对冰封的历史,采取了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法,将个人命运置于蜿蜒曲折的历史进程中,使主题呈现出复杂多义的意涵。
B.《山海情》把脱贫攻坚的时代命题与老百姓的生活愿景进行富有戏剧性的深度融合和精准阐释,在细节中发现伟大,在点滴中走向崇高。
C.《中国机长》取材于川航3U8633经历的一段生死旅程,在还原危机的同时,完整再现了航空业的严谨工作流程和复杂的后台管理体系。
D.《我在他乡挺好的》讲述北漂单身女性在世情冷暖中满怀希望、不屈不挠、奋力开创美好生活的故事,以小故事讴歌坚强奋斗的时代精神。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 有人评价,“既要讲中国故事,更要艺术地讲好中国故事”是电影《我不是药神》成功的关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6分)
电影《我不是药神》取材于真实故事,直面社会问题,直击癌症患者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民生痛点。该片讲述了小药店老板程勇从一个代购、贩药敛财的药贩子,变成为病人买药散尽家财的“药神”的故事。影片以草根群像式的现实刻画,塑造了以程勇为代表的平凡卑微却坚韧顽强的人物形象,探讨了种种现实中的矛盾与困境:病人的生存困境,药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法律困境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6~9题。
迷失在雪中的城市
[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
1
那个早上是寂静把马可瓦多叫醒的。打开窗户:整个城市不见了,被一页白纸取代。
电车因下雪而停驶,马可瓦多只好走路去上班。沿途,他自己开辟出他的通路,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畅快。
所有大小道路像沙漠般无边无际的展开。被覆盖的城市,谁知道是否还是同一个,或者在夜里已换了另一个?谁知道在白雪下到底还有没有加油站、书报摊、电车站,或者只是成堆成堆的白雪?马可瓦多一面走一面幻想着自己迷失在一个不同的城市中:事实上他的脚步正把他带往每天工作的地方,同样的仓库。等走进大门口,这位搬运小工惊讶的发现自己站在一成不变的墙内,仿佛那些让外头世界消失的改变,独独漏掉了他的公司。
2
在那等着他的,是一把比他还高的铁锹。车间主任威利哲姆先生把它递给他,说:“公司前面人行道上的积雪轮到我们铲,也就是说轮到你铲。”
铲雪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尤其对那些没吃饱的人而言,可是马可瓦多却觉得雪就像一位朋友,撤消了禁锢他生命的牢笼。于是他发奋工作,一大铲一大铲的雪花由人行道上飞向路中央。
还有失业的西吉斯蒙多对雪也充满了感激,他在那天早晨被市政府征召成为铲雪工人,终于眼前有了几天确定的工作。他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成为小队队长,然后——这个志向是一个秘密——再青云直上。
西吉斯蒙多转身看到了什么?一个忙碌的家伙在人行道上东一铲西一铲零乱地用雪把那一段刚清完的行车道又盖住了。他用装满雪的铁锹指着对方的胸口:“喂,你!是你把雪铲下来的?”
“啊?什么?”马可瓦多惊跳起来,但承认:“喔,大概是吧。”
“好,那你立刻用你的小铲子把它弄回去,要不然我就让你把它吃干净。”
“可是我应该要铲掉人行道上的雪。”
“我要铲的是马路。那怎样?”
“不然我要放哪里?”
“你是市政府的吗?”
“不是,我是Sbav公司的。”
西吉斯蒙多教他如何把雪堆在路边,于是马可瓦多把那一段马路重新打扫干净。心满意足,铁锹插入雪中,两人注视着完成的作品。
“你有烟头吗?”西吉斯蒙多问。
当他们互相为对方点燃半支香烟时,一辆扫雪车驶过,扬起两大波白浪掉落两侧。等这两个人抬起目光,他们清过的那段又重新盖满了雪。那辆车,转着它的大刷子,已经拐弯了。
3
马可瓦多学会把堆雪打压成结实的小墙。如果他一直不断作这样的小墙,便可造出完全属于他的路径,通往只有他知道的地方,而其他人在这些路里都会迷失。
在人行道旁某一处原来就有一堆庞大的雪。马可瓦多正准备整压它以与他的小墙同高时,才发现那是一辆汽车:公司董事长亚伯伊诺的豪华大轿车,全被雪盖住了。既然一辆车和一堆雪之间的差别这么微小,马可瓦多埋首用起铁锹来雕刻一辆汽车。他雕得实在很好:在两者之间还的确分不出来哪个才是真的。为了给这个作品做最后修饰,马可瓦多用上了一些铁锹挖出的废物:一个生锈的圆罐子作车灯,一片煤气阀让车门有了把手。
门房、传达员和工友一阵脱帽礼,董事长亚伯伊诺从大门出来。有深度近视眼的董事长,自信地快步走向他的汽车,抓住突出的煤气阀,拉出,低下头连脖子一起钻进雪堆中。
4
马可瓦多已经转过街角在中庭清扫。
中庭的小孩作了一个雪人,还没有鼻子。孩子们便各自跑回家里的厨房在蔬果中翻找。
马可瓦多看着雪人思考着什么。专注于他的沉思,以至于没听到屋顶上两个男人喊叫:“喂,先生,您移动一下位置!”他们是负责除去瓦片上积雪的人。然后在一瞬间,三百公斤的雪迎头落下。
小孩带着他们的战利品胡萝卜回来。“哇!他们做了另一个雪人!”
“我们帮两个都装上鼻子!”便把两条胡萝卜分别插在两个雪人脸上。
马可瓦多,死多于活地感觉到透过那层把他埋没和冰冻的白雪有人送来了食物,便咀嚼起来。
“我的妈呀!胡萝卜不见了!”小孩们都吓坏了。
其中一个最勇敢的并不放弃,把一颗青椒也塞给了雪人。雪人狼吞虎咽地把青椒也吃掉了。
小孩们再试着放上一小根木炭当鼻子。马可瓦多用尽全身力气把它吐掉。“救命啊!它是活的!雪人是活的!”小孩们全都跑光了。
5
在中庭的一角有排放热气的闸门。马可瓦多,迈着雪人沉重的步伐,把自己移到暖乎乎的闸门上。
拿起铁锹暖身,他继续在中庭工作。有一个喷嚏停在鼻头,就停在那里,没决定到底要不要出来。马可瓦多铲着雪,半闭着眼,而那个喷嚏始终卡在他的鼻尖。突然间:“啊……”,几乎隆隆震耳的:“……啾!”比地雷爆炸还要猛烈。由于空气急剧的变动,马可瓦多被震撞到墙壁上。
这个喷嚏引起的根本是一个龙卷风。所有中庭的雪扬起,纷飞有如暴风雪,然后被上方的漩涡吸进去,撒入天空。
当马可瓦多从昏厥中重新张开眼睛,整个中庭都是空的,连一片雪花也没有。在马可瓦多眼前出现的是一如往日的中庭,灰色的墙壁,仓库的箱子,那些日常的满怀敌意的东西。
1963年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一场大雪覆盖了城市,但是马可瓦多、西吉斯蒙多和一些孩子都找到了各自的欣慰。
B.西吉斯蒙多虽生活艰辛,但是做事踏实认真,积极把握机会,并对美好生活充满着希望。
C.往人头上扫雪,是小人物之间的冷漠;小孩们喂雪人蔬菜,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D.大雪消失之后,马可瓦多要面对“日常的满怀敌意的东西”,它们会让他失去自由畅快。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强调雪大,为后文写小工扫雪、孩子堆雪人、马可瓦多雕刻雪车、董事长钻进雪车等故事情节埋下伏笔,使叙事自然真实。
B.小说中对马卡瓦多和西吉斯蒙多的语言描写各具特点,体现了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而心理描写又暗示出他们相似的人生处境。
C.小说将大雪后的城市和雪消失后的城市进行对比,并对比前后人物的心情变化,从而激发读者对引起这种变化的思考,深化了主题。
D.小说以现代工业城市为社会环境,以一场大雪为自然环境,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图景,展现了人生的百态,具有了巨大的张力。
8. “迷失在雪中的城市” 作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学者评论卡尔维诺的作品:“用轻逸的笔抵抗沉重的现实”。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