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1-11-15
烟台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黑格尔《美学》曾说十七世纪荷兰小画派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细节——例如一些很普通的房间、器皿、人物等等——作那样津津玩味的精心描述,表现了荷兰人民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热情和爱恋,对自己征服自然(海洋)的斗争的肯定和歌颂,因之在平凡中有伟大。汉代艺术对现实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场合、情景、人物、对象甚至许多很一般的东西,诸如谷仓、火灶、猪圈、鸡舍等等,也都如此大量地、严肃认真地塑造刻画,尽管有的是作冥器之用以服务于死者,但也仍然反射出一种积极的对世间生活的全面关注和肯定。汉代艺术中如此丰富众多的题材和对象,在后世就难以再看到。正如荷兰小画派对日常世俗生活的回顾玩味意味着对自己征服大海的现实存在的肯定一样,汉代艺术的这种丰富生活场景也同样意味着对自己征服世界的社会生存的歌颂。比起荷兰小画派来,它们的力量、气魄、价值和主题要远为宏伟巨大。这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第一次得到高度集中统一的奴隶帝国的繁荣时期的艺术。辽阔的现实图景、悠久的历史传统、邈远的神话幻想的结合,在一个琳琅满目、五色斑斓的形象系列中,强有力地表现了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主题。这就是汉代艺术的特征本色。
与这种艺术相平行的文学,便是汉赋。它虽从楚辞脱胎而来,然而“不歌而诵谓之赋”,却已是脱离原始歌舞的纯文学作品了。被后代视为类书、字典、味同嚼蜡的这些皇皇大赋,其特征也恰好是上述那同一时代精神的体现。“赋体物而浏亮”,从《子虚》《上林》(西汉)到《两都》《两京》(东汉),都是状貌写景,铺陈百事,“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尽管有所谓“讽喻劝戒”,其实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仍在极力夸扬、尽量铺陈天上人间的各类事物,其中又特别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环境事物和物质对象;山如何,水如何,树木如何,鸟兽如何,城市如何,宫殿如何,美女如何,衣饰如何,百业如何……
文学没有画面限制,可以描述更大更多的东西。壮丽山川、巍峨宫殿,辽阔土地、万千生民,都可置于笔下,汉赋正是这样。尽管是那样堆砌、烦琐、拙笨、呆板,但是江山的宏伟、城市的繁盛、商业的发达、物产的丰饶、宫殿的巍峨、服饰的奢侈、鸟兽的奇异、人物的气派、狩猎的惊险、歌舞的欢快……在赋中无不刻意描写,着意夸扬。这与汉代画像石、壁画等等的艺术精神不正是完全一致的吗?它们所力图展示的,不仍然是这样一个繁荣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和爱好的世界图景么?尽管呆板堆砌,它在描述领域、范围、对象的广度上,却确乎为后代文艺所再未达到。它表明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后,对世界的直接征服和胜利,这种胜利使文学和艺术也不断要求全面地肯定、歌颂和玩味自己存在的自然环境、山岳江川、宫殿房屋、百土百物以至各种动物对象。所有这些对象都是作为人的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对象化而存在于艺术中。人这时不是在其自身的精神世界中,而完全融化在外在生活和环境世界中,在这种琳琅满目的对象化的世界中。汉代文艺尽管粗重拙笨,然而却如此之心胸开阔,气派雄沉,其根本道理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赋者,铺也,赋的内容决定了它文风的绮丽。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解释了赋为什么要绮丽的问题:“原夫登记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辞赋之所以要文辞绮丽,是出于拟情状物的需要,以情感的状态表现外物,需要巧妙艳丽的文辞;而状物,在模山范水之际形容描写事物复杂的体貌,也要求“言务纤密”。且看汉代赋家的赋文写作,司马相如的诸篇赋文如《上林》《子虚》等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充分显示其宏阔瑰丽的想象力,“繁类以成艳”;王褒的《洞箫赋》对于箫的声音状貌的描绘可谓穷尽变化,词藻丰富;班固的《两都》“极众人之所眩曜”,其《西都赋》汪洋恣肆,《东都赋》语言典丽,是最早描绘大城市艺术形象的名篇;扬雄学习司马相如赋的“弘丽温雅”,其《甘泉》《河东》《羽猎》《长杨》四大名赋铺写天子祭祀之隆、苑囿之大、田猎之盛,其用辞构思,亦华丽壮阔;张衡的《二京赋》文笔刚健挺拔而体制宏大富丽。凡此种种,均可以看出汉代辞赋在写作上的共同风格即“丽”。
很多汉赋家同时亦精通文字学,如司马相如,即作过字书《凡将篇》。袁枚《随园诗话》中评价汉赋说:“古无类书,无志书,无字汇,故《三都》《两京》之赋,言木则若干,言鸟则若干,心待搜辑群书,广采风土,然后成文。杲能才藻富艳,便倾动一时。洛阳所以纸贵者,直是家置一书,当类书、郡志读耳。”可见,堆砌词藻,在用字上夸奇炫博,几乎成了当时赋家的习气。为了“体物写志”,汉赋家在写作时“铺采搞文”,极力铺陈词藻,彰显文采,大肆渲染夸张,这种夸饰之风从战国末期的宋玉起就开始盛行。汉赋在形式上还讲求对偶和声韵,“丽”本身即为偶对之意,刘腮在《文心雕龙·丽辞》中指出:“自扬马张蔡,崇盛丽辞,如宋画吴冶,刻形镂法,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而四、六言的句式灵活的用韵则使汉赋易于诵读,抑扬谐调。
(摘编自唐燕飞《汉赋的文体风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赋是汉代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汉赋与楚辞有着相承相因的关系,却完全摒弃了楚辞宜歌宜舞和讽喻劝戒的特点。
B.“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既表明汉赋对象、领域广度前所未有,也体现出其仰观宇宙、俯察万类的胸怀和崇高宏丽的美学特征。
C.艺术形象是人生活的对象化,也是人本质力量的展现,人类对对象化世界进行观照的目的是体现对自身征服世界的颂扬肯定。
D.汉赋讲究堆砌词藻,虽有烦琐呆板之嫌,却也体现出中国文字的丰富细腻,洛阳民众也因之而争购《三都》《两京》之赋以收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赋注重铺陈现实百事,说明“美”贴近人的生活,具有现实色彩;也意味着国人主体意识觉醒,标志着中国世俗文学的产生。
B.与汉代画像石、壁画等艺术形式相比,汉赋的题材更加丰富,但它们表现出的对世界图景的关注和爱好的艺术精神却完全一致。
C.李泽厚将汉代在艺术方面的表现和追求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大大地提升了认识的高度、深度和论证的可信度。
D.汉赋文辞绮丽是状物抒情的需要,因为状物要细致缜密地表现物象的体貌特征,抒情也要以巧妙艳丽的语言传递对外物的情感。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汉赋美学特征的一项是(3分)
A.“铺采搞文,尽赋之体;体物写志,尽赋之旨。”
B.“取天地百神之奇怪,使其词夸;取风云山川之形态,使其词媚。”
C.“其题包涵,至大无外,遂自由铺陈,尽情敷写。”
D.“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4.材料一第一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析。(4分)
5.汉赋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识字班
孙犁
鲜姜台的识字班开学了。
鲜姜台是个小村子,三姓,十几家人家,差不多都是佃户。
冬天到来了,一个机关住在这村里,住得很好,分不出你我来啦。过阳历年,机关杀了个猪,请村里的男人坐席,吃了一顿,又叫小鬼们端着菜,托着饼,挨门挨户送给女人和小孩子往吃。而村里呢,买了一只山羊,送到机关的厨房。
大家住在一起,住在一个院里,吃饭的时候,小孩子们总是拿着块红薯,走进同志们的房子:“你们吃吧!”
同志们也就接过来,再给他些干饭;站在院里观望的妈妈也就笑了。
“这孩子几岁了?”
“七岁了呢。”
“认识字吧?”
“哪里去识字呢!”
接着,边区又在提倡着冬学运动,鲜姜台也就为这件事忙起来。
打扫了一间房子,找了一块黑板——那是临时把一块箱盖涂上烟子的。又找了几支粉笔。定了个功课表:识字,讲报,唱歌。
全村的人都参加了学习。
分成了两个班:自卫队、青抗先一班,这算第一班;妇女、儿童团一班,这算第二班。
每天吃过午饭,要是轮到第二班上课了,那位长脚板的班长,便挨户去告诉了:
“大青他妈,吃了饭上学去呵!”
“等我刷了碗吧!”
“不要去晚了。”
第二班的“先生”,原先是女同志来担任,可是有一回,一个女同志病了,叫一个男“先生”去代课,一进门,女人们便叫起来:
“呵!不行!我们不叫他上!”
有的便立起来掉过脸去,有的便要走出去,还是儿童团的班长说话了:
“有什么关系呢?你们这些顽固!”
虽然还是报复了几声“王八羔子”,可也终于听下去了。
这一回,弄得这个男“先生”也不好意思,他整整两点钟,把身子退到墙角去,说话小心翼翼的。
等到下课的时候,小孩子都是兴头很高的,互相问:
“你学会了几个字?”
“五个。”
可有一天,有两个女人这样谈论着:
“念什么书呢,快过年了,孩子们还没新鞋。”
“念老鼠!我心里总惦记着孩子会睡醒!”
“坐在板凳上,不舒服,不如坐在家里的炕上!”
“明天,我们带鞋底子去吧,偷着纳两针。”
第二天,“先生”果然看见有一个女人,坐在角落里偷偷地做活计。先生指了出来,大家哄堂大笑,那女人红了脸。
其实,这都是头几天的事。后来这些女人们都变样了。一轮到她们上学,她们总是提前把饭做好,赶紧吃完,刷了锅,把孩子一把送到丈夫手里说:
“你看着他,我去上学了!”
并且有的着了急,她们想:“什么时候,才能自己看报呵!”
对不起鲜姜台的自卫队、青抗先同志们,这里很少提到他们。可是,在这里,我向你们报告吧:他们进步是顶快的,因为他们都觉到了这两点:
第一,要不是这个年头,我们能念书?别做梦了!活了半辈子,谁认得一个大字呢!
第二,只有这年头,念书、认字,才重要,查个路条,看个公事,看个报,不认字,不只是别扭,有时还会误事呢!
觉到了这两点,他们用不着人督促,学习便很努力了。
末了,我向读者报告一个“场面”作为结尾吧。
晚上,房子里并没有点灯,只有火盆里的火,闪着光亮。
鲜姜台的妇女班长,和她的丈夫、几子们坐在炕上,围着火盆。她丈夫是自卫队,大儿子是青抗先,小孩子还小,正躺在妈妈怀里吃奶。
这个女班长开腔了:
“你们第一班,今天上的什么课?”
“讲报说是日本又换了……”当自卫队的父亲记不起来了。
妻子想笑话他,然而儿子接下去:
“换一个内阁!”
“当爹的还不如儿子,不害羞!”当妻的终于笑了。
当丈夫的有些不服气,紧接着:
“你说日本又想换什么花样?”
这个问题,不但叫当妻的一怔,就是和爹在一班的孩子也怔了。他虽然和爹是一班,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可是他不同意他爹拿这个难题来故意难别人,他说:
“什么时候讲过这个呢?这个不是说明天才讲吗?”
当爹的便没话说了,可是当妻子的并没有示弱,她说:
“不用看还没讲,可是,我知道这个。不管日本换什么花样,只要我们有那三个坚持,他换什么花样,也不要紧,我们总能打胜它!”
接着,她又转向丈夫,笑着问:
“又得问住你:你说三个坚持,是坚持些什么?”
这回丈夫只说出了一个,那是“坚持抗战”。
儿子又添了一个,是“坚持团结”。
最后,还是丈夫的妻、儿子的娘、这位女班长告诉了他们这全的:“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
当盆里的火要熄下去而外面又飘起雪来的时候,儿子提议父、母、子三个人合唱了一个新学会的歌,便铺上炕睡觉了。
躺在妈妈怀里的小孩子,不知什么时候撒了一大泡尿,已经湿透妈妈的棉裤。
1940年1月19日于阜平鲜姜台
(有删改)
文本二:
在孙犁的小说当中,女性人物是被突出的,这主要是与孙犁一贯以来的创作观念有关:孙犁认为女性身上保留了很多人类古老的美好传统。因此,在孙犁的作品当中,女性往往成为了“美”的承担者。
(摘编自肖益坚《孙犁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研究》)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鲜姜台村民的佃户身份,是开办识字班缘起,在前后对比中彰显新旧世界的差异。
B.见到孩子拿红薯换到干饭后妈妈笑了,真实揭示了农村妇女落后自私的一面。
C.不叫男“先生”上课,是女人们潜意识中的本能反应,颇具时代气息和生活趣味。
D.小孩子不知何时撒尿湿透了妈妈棉裤,侧面体现了大人们学习讨论的投入程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通过简单生活场景反映了机关人员和村民之间和谐融洽的鱼水关系,为识字班的开办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B.作者没有赋予小说人物以具体姓名,也未着意呈现他们独特的外貌特征,这样写更能够显示人物形象的普遍意义。
C.小说大量使用独句段,多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来结构全文,省略了交代环节,在表达上更加简洁,更容易吸引读者。
D.小说语言风格独特,用华丽的词藻、流畅的笔调呈现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广大农村群众的思想境界和生活状态。
8.小说塑造的女性形象保留了人类哪些古老的美好传统?(4分)
9.小说结尾部分写一家三口坐在炕上讨论学习有何作用?(6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黑格尔《美学》曾说十七世纪荷兰小画派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细节——例如一些很普通的房间、器皿、人物等等——作那样津津玩味的精心描述,表现了荷兰人民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热情和爱恋,对自己征服自然(海洋)的斗争的肯定和歌颂,因之在平凡中有伟大。汉代艺术对现实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场合、情景、人物、对象甚至许多很一般的东西,诸如谷仓、火灶、猪圈、鸡舍等等,也都如此大量地、严肃认真地塑造刻画,尽管有的是作冥器之用以服务于死者,但也仍然反射出一种积极的对世间生活的全面关注和肯定。汉代艺术中如此丰富众多的题材和对象,在后世就难以再看到。正如荷兰小画派对日常世俗生活的回顾玩味意味着对自己征服大海的现实存在的肯定一样,汉代艺术的这种丰富生活场景也同样意味着对自己征服世界的社会生存的歌颂。比起荷兰小画派来,它们的力量、气魄、价值和主题要远为宏伟巨大。这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第一次得到高度集中统一的奴隶帝国的繁荣时期的艺术。辽阔的现实图景、悠久的历史传统、邈远的神话幻想的结合,在一个琳琅满目、五色斑斓的形象系列中,强有力地表现了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主题。这就是汉代艺术的特征本色。
与这种艺术相平行的文学,便是汉赋。它虽从楚辞脱胎而来,然而“不歌而诵谓之赋”,却已是脱离原始歌舞的纯文学作品了。被后代视为类书、字典、味同嚼蜡的这些皇皇大赋,其特征也恰好是上述那同一时代精神的体现。“赋体物而浏亮”,从《子虚》《上林》(西汉)到《两都》《两京》(东汉),都是状貌写景,铺陈百事,“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尽管有所谓“讽喻劝戒”,其实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仍在极力夸扬、尽量铺陈天上人间的各类事物,其中又特别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环境事物和物质对象;山如何,水如何,树木如何,鸟兽如何,城市如何,宫殿如何,美女如何,衣饰如何,百业如何……
文学没有画面限制,可以描述更大更多的东西。壮丽山川、巍峨宫殿,辽阔土地、万千生民,都可置于笔下,汉赋正是这样。尽管是那样堆砌、烦琐、拙笨、呆板,但是江山的宏伟、城市的繁盛、商业的发达、物产的丰饶、宫殿的巍峨、服饰的奢侈、鸟兽的奇异、人物的气派、狩猎的惊险、歌舞的欢快……在赋中无不刻意描写,着意夸扬。这与汉代画像石、壁画等等的艺术精神不正是完全一致的吗?它们所力图展示的,不仍然是这样一个繁荣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和爱好的世界图景么?尽管呆板堆砌,它在描述领域、范围、对象的广度上,却确乎为后代文艺所再未达到。它表明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后,对世界的直接征服和胜利,这种胜利使文学和艺术也不断要求全面地肯定、歌颂和玩味自己存在的自然环境、山岳江川、宫殿房屋、百土百物以至各种动物对象。所有这些对象都是作为人的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对象化而存在于艺术中。人这时不是在其自身的精神世界中,而完全融化在外在生活和环境世界中,在这种琳琅满目的对象化的世界中。汉代文艺尽管粗重拙笨,然而却如此之心胸开阔,气派雄沉,其根本道理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赋者,铺也,赋的内容决定了它文风的绮丽。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解释了赋为什么要绮丽的问题:“原夫登记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辞赋之所以要文辞绮丽,是出于拟情状物的需要,以情感的状态表现外物,需要巧妙艳丽的文辞;而状物,在模山范水之际形容描写事物复杂的体貌,也要求“言务纤密”。且看汉代赋家的赋文写作,司马相如的诸篇赋文如《上林》《子虚》等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充分显示其宏阔瑰丽的想象力,“繁类以成艳”;王褒的《洞箫赋》对于箫的声音状貌的描绘可谓穷尽变化,词藻丰富;班固的《两都》“极众人之所眩曜”,其《西都赋》汪洋恣肆,《东都赋》语言典丽,是最早描绘大城市艺术形象的名篇;扬雄学习司马相如赋的“弘丽温雅”,其《甘泉》《河东》《羽猎》《长杨》四大名赋铺写天子祭祀之隆、苑囿之大、田猎之盛,其用辞构思,亦华丽壮阔;张衡的《二京赋》文笔刚健挺拔而体制宏大富丽。凡此种种,均可以看出汉代辞赋在写作上的共同风格即“丽”。
很多汉赋家同时亦精通文字学,如司马相如,即作过字书《凡将篇》。袁枚《随园诗话》中评价汉赋说:“古无类书,无志书,无字汇,故《三都》《两京》之赋,言木则若干,言鸟则若干,心待搜辑群书,广采风土,然后成文。杲能才藻富艳,便倾动一时。洛阳所以纸贵者,直是家置一书,当类书、郡志读耳。”可见,堆砌词藻,在用字上夸奇炫博,几乎成了当时赋家的习气。为了“体物写志”,汉赋家在写作时“铺采搞文”,极力铺陈词藻,彰显文采,大肆渲染夸张,这种夸饰之风从战国末期的宋玉起就开始盛行。汉赋在形式上还讲求对偶和声韵,“丽”本身即为偶对之意,刘腮在《文心雕龙·丽辞》中指出:“自扬马张蔡,崇盛丽辞,如宋画吴冶,刻形镂法,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而四、六言的句式灵活的用韵则使汉赋易于诵读,抑扬谐调。
(摘编自唐燕飞《汉赋的文体风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赋是汉代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汉赋与楚辞有着相承相因的关系,却完全摒弃了楚辞宜歌宜舞和讽喻劝戒的特点。
B.“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既表明汉赋对象、领域广度前所未有,也体现出其仰观宇宙、俯察万类的胸怀和崇高宏丽的美学特征。
C.艺术形象是人生活的对象化,也是人本质力量的展现,人类对对象化世界进行观照的目的是体现对自身征服世界的颂扬肯定。
D.汉赋讲究堆砌词藻,虽有烦琐呆板之嫌,却也体现出中国文字的丰富细腻,洛阳民众也因之而争购《三都》《两京》之赋以收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赋注重铺陈现实百事,说明“美”贴近人的生活,具有现实色彩;也意味着国人主体意识觉醒,标志着中国世俗文学的产生。
B.与汉代画像石、壁画等艺术形式相比,汉赋的题材更加丰富,但它们表现出的对世界图景的关注和爱好的艺术精神却完全一致。
C.李泽厚将汉代在艺术方面的表现和追求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大大地提升了认识的高度、深度和论证的可信度。
D.汉赋文辞绮丽是状物抒情的需要,因为状物要细致缜密地表现物象的体貌特征,抒情也要以巧妙艳丽的语言传递对外物的情感。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汉赋美学特征的一项是(3分)
A.“铺采搞文,尽赋之体;体物写志,尽赋之旨。”
B.“取天地百神之奇怪,使其词夸;取风云山川之形态,使其词媚。”
C.“其题包涵,至大无外,遂自由铺陈,尽情敷写。”
D.“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4.材料一第一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析。(4分)
5.汉赋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识字班
孙犁
鲜姜台的识字班开学了。
鲜姜台是个小村子,三姓,十几家人家,差不多都是佃户。
冬天到来了,一个机关住在这村里,住得很好,分不出你我来啦。过阳历年,机关杀了个猪,请村里的男人坐席,吃了一顿,又叫小鬼们端着菜,托着饼,挨门挨户送给女人和小孩子往吃。而村里呢,买了一只山羊,送到机关的厨房。
大家住在一起,住在一个院里,吃饭的时候,小孩子们总是拿着块红薯,走进同志们的房子:“你们吃吧!”
同志们也就接过来,再给他些干饭;站在院里观望的妈妈也就笑了。
“这孩子几岁了?”
“七岁了呢。”
“认识字吧?”
“哪里去识字呢!”
接着,边区又在提倡着冬学运动,鲜姜台也就为这件事忙起来。
打扫了一间房子,找了一块黑板——那是临时把一块箱盖涂上烟子的。又找了几支粉笔。定了个功课表:识字,讲报,唱歌。
全村的人都参加了学习。
分成了两个班:自卫队、青抗先一班,这算第一班;妇女、儿童团一班,这算第二班。
每天吃过午饭,要是轮到第二班上课了,那位长脚板的班长,便挨户去告诉了:
“大青他妈,吃了饭上学去呵!”
“等我刷了碗吧!”
“不要去晚了。”
第二班的“先生”,原先是女同志来担任,可是有一回,一个女同志病了,叫一个男“先生”去代课,一进门,女人们便叫起来:
“呵!不行!我们不叫他上!”
有的便立起来掉过脸去,有的便要走出去,还是儿童团的班长说话了:
“有什么关系呢?你们这些顽固!”
虽然还是报复了几声“王八羔子”,可也终于听下去了。
这一回,弄得这个男“先生”也不好意思,他整整两点钟,把身子退到墙角去,说话小心翼翼的。
等到下课的时候,小孩子都是兴头很高的,互相问:
“你学会了几个字?”
“五个。”
可有一天,有两个女人这样谈论着:
“念什么书呢,快过年了,孩子们还没新鞋。”
“念老鼠!我心里总惦记着孩子会睡醒!”
“坐在板凳上,不舒服,不如坐在家里的炕上!”
“明天,我们带鞋底子去吧,偷着纳两针。”
第二天,“先生”果然看见有一个女人,坐在角落里偷偷地做活计。先生指了出来,大家哄堂大笑,那女人红了脸。
其实,这都是头几天的事。后来这些女人们都变样了。一轮到她们上学,她们总是提前把饭做好,赶紧吃完,刷了锅,把孩子一把送到丈夫手里说:
“你看着他,我去上学了!”
并且有的着了急,她们想:“什么时候,才能自己看报呵!”
对不起鲜姜台的自卫队、青抗先同志们,这里很少提到他们。可是,在这里,我向你们报告吧:他们进步是顶快的,因为他们都觉到了这两点:
第一,要不是这个年头,我们能念书?别做梦了!活了半辈子,谁认得一个大字呢!
第二,只有这年头,念书、认字,才重要,查个路条,看个公事,看个报,不认字,不只是别扭,有时还会误事呢!
觉到了这两点,他们用不着人督促,学习便很努力了。
末了,我向读者报告一个“场面”作为结尾吧。
晚上,房子里并没有点灯,只有火盆里的火,闪着光亮。
鲜姜台的妇女班长,和她的丈夫、几子们坐在炕上,围着火盆。她丈夫是自卫队,大儿子是青抗先,小孩子还小,正躺在妈妈怀里吃奶。
这个女班长开腔了:
“你们第一班,今天上的什么课?”
“讲报说是日本又换了……”当自卫队的父亲记不起来了。
妻子想笑话他,然而儿子接下去:
“换一个内阁!”
“当爹的还不如儿子,不害羞!”当妻的终于笑了。
当丈夫的有些不服气,紧接着:
“你说日本又想换什么花样?”
这个问题,不但叫当妻的一怔,就是和爹在一班的孩子也怔了。他虽然和爹是一班,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可是他不同意他爹拿这个难题来故意难别人,他说:
“什么时候讲过这个呢?这个不是说明天才讲吗?”
当爹的便没话说了,可是当妻子的并没有示弱,她说:
“不用看还没讲,可是,我知道这个。不管日本换什么花样,只要我们有那三个坚持,他换什么花样,也不要紧,我们总能打胜它!”
接着,她又转向丈夫,笑着问:
“又得问住你:你说三个坚持,是坚持些什么?”
这回丈夫只说出了一个,那是“坚持抗战”。
儿子又添了一个,是“坚持团结”。
最后,还是丈夫的妻、儿子的娘、这位女班长告诉了他们这全的:“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
当盆里的火要熄下去而外面又飘起雪来的时候,儿子提议父、母、子三个人合唱了一个新学会的歌,便铺上炕睡觉了。
躺在妈妈怀里的小孩子,不知什么时候撒了一大泡尿,已经湿透妈妈的棉裤。
1940年1月19日于阜平鲜姜台
(有删改)
文本二:
在孙犁的小说当中,女性人物是被突出的,这主要是与孙犁一贯以来的创作观念有关:孙犁认为女性身上保留了很多人类古老的美好传统。因此,在孙犁的作品当中,女性往往成为了“美”的承担者。
(摘编自肖益坚《孙犁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研究》)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鲜姜台村民的佃户身份,是开办识字班缘起,在前后对比中彰显新旧世界的差异。
B.见到孩子拿红薯换到干饭后妈妈笑了,真实揭示了农村妇女落后自私的一面。
C.不叫男“先生”上课,是女人们潜意识中的本能反应,颇具时代气息和生活趣味。
D.小孩子不知何时撒尿湿透了妈妈棉裤,侧面体现了大人们学习讨论的投入程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通过简单生活场景反映了机关人员和村民之间和谐融洽的鱼水关系,为识字班的开办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B.作者没有赋予小说人物以具体姓名,也未着意呈现他们独特的外貌特征,这样写更能够显示人物形象的普遍意义。
C.小说大量使用独句段,多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来结构全文,省略了交代环节,在表达上更加简洁,更容易吸引读者。
D.小说语言风格独特,用华丽的词藻、流畅的笔调呈现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广大农村群众的思想境界和生活状态。
8.小说塑造的女性形象保留了人类哪些古老的美好传统?(4分)
9.小说结尾部分写一家三口坐在炕上讨论学习有何作用?(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