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河北衡水中学2022届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1-12-27
河北衡水中学2022届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4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严起恒传
严起恒,字秋冶,浙江山阴人。举北闱,中崇祯辛未进士,就馆,试诗文中格。授刑部主事,宽廉精慎,为秋曹最。差提狱务,矜恤囚系,纵其械具,与沐浴,时与汤粥。时畿南例选铨曹,永淳力主用起恒,公揭已出,遣客劝令一谒执政,起恒佯谢诺,益闭户不与外人相见,遂不得调。已乃升广州知府,南海宝货充斥,起恒食淡衣粗,以廉闻天下。王思任,其姻也,携客游罗浮,过广州,起恒报谒,公宴之外,无私相见。思任舟车之赀逮绝,就起恒求傔力数辈,起恒谢无有,思任几穷。总制沈犹龙闻之,乃赍金币,遣舟车送思任归。起恒清慎端和,不为捭阖赫奕,而骄帅悍兵,服其德望。郝永忠、卢鼎、黄朝宣、张先璧、曹志建恣行无所惮,捶击监司,如其牙校,顾敛手受起恒约束,如部将。时楚吏缘闽、广建国,皆旦夕躐拔至九卿。起恒不妄依附,守故衔两载。稍擢太仆少卿,已乃晋户部侍郎,督理钱法军饷。永历四年春,清兵犯南韶。慈圣太后遽欲挟上弃肇庆西避,起恒坚请车驾勿动。上召赴内廷,面谕允留。起恒叩头起,诣阁草敕,征调援兵,方吮毫间,两宫已登舟,上就辇矣。是冬,两粤继陷。上奔南宁,化澄率诸臣四窜,唯起恒从。客有劝起恒必去者,起恒泫然曰:“吾留此即免祸岂复能有所效顾今日亦安往哉患难君臣所相报者唯一死尔伏草间以求活吾固不能国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死于奸,死于敌,唯天所命耳!”永历五年,孙可望遣其将吴将军者入见,挟兵拥行官,猝入起恒舟,佯请与语。语竟,遽挥铜椎击中起恒脑,堕水死。上闻,痛哭。出金募泅人,得起恒尸,裹以御衾,买棺葬于南宁江岸。起恒相四年,随上播迁,上累欲加恩,固辞不受。署中无长物,故衣敝舆,食不兼味。与人言,开诚尽辞,群心悦服;至其不可,则未尝以一字丐人恩泽,虽怨背不恤也。尤善理财用,在肇庆,请上亲征,立亲征库,不旬日得四万金,精甲名马盈数百。俄为夏国祥所忌,以中旨取库金入内用,事遂不行。出入群小间,内外交困,筹量挠沮。起恒遇害,国遂以亡。
    (节选自王夫之《永历实录》,有删改)
【注】赫奕:显耀盛大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留/此即免祸/岂复能有所效/顾今日亦安往哉/患难君臣/所相报者/唯一死尔/伏草间以求活/吾固不能/国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
B.吾留/此即免祸岂复能有所效顾/今日亦安往哉/患难君臣/所相报者/唯一死/尔伏草间以求活/吾固不能/国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
C.吾留此/即免祸/岂复能有所效顾/今日亦安往哉/患难君臣/所相报者/唯一死/尔伏草间以求活/吾固不能/国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
D.吾留此/即免祸/岂复能有所效/顾今日亦安往哉/患难君臣/所相报者唯一死尔/伏草间以求活/吾固不能/国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闱是明朝时期科举制对北京顺天府乡试的通称,南京应天府乡试称南闱。
B.秋曹即刑部。古代办事的官署称部曹。因有秋后问斩一说,称刑部为秋曹。
C.九卿是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一般以秩中二千石的一类的高官为九卿。
D.户部是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和祭祀的权力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起恒为人正直,不攀附权贵,尽管政绩突出,在铨选中却失去升迁的机会。
B.严起恒为人清廉,生活俭朴,不善经营。姻亲王思任找他资助,他都拿不出钱来。
C.严起恒为官正直谦和,以德服人。那些平时放纵妄为的将领,都甘愿受他约束。
D.严起恒为人坚贞,忠于朝廷。当明朝大势已去时,众将纷纷逃脱,他却不离不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差提狱务,矜恤囚系,纵其械具,与沐浴,时与汤粥。(4分)
(2)起恒清慎端和,不为捭阖赫奕,而骄帅悍兵,服其德望。(4分)
5.王夫之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节选自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
【注】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大旆:大旗。介马:披甲的战马。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B.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C.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D.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昌言”是苏洵朋友石扬休的字。古人对人称呼时可称姓名、字、号,也有贯以斋名、官爵、籍贯等代称的。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殿试时录取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C.“句读”是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也称为“句逗”。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三字经》中“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等均有记录。
D.“夷狄”亦称“夷翟”。古代泛称中国北方各族为“夷”,东方各族为“狄”。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一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石昌言出使虏庭出京时“从骑数百,送车千乘”的隆重场面,流露出自己壮志难酬之意。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以及多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回顾了历史情况,剖析强虏的本质,提醒石昌言不要为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4分)
(2)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4分)
10.昌言对苏洵学业上的关心体现在哪些地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30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1~12题。
夜坐(其一)
龚自珍
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陨少微星。
平生不蓄湘累问,唤出妲娥诗与听。
【注】本诗作于道光三年(1823),诗人第四次会试落榜,夜坐难眠,遂作此篇。青冥:天空。帝坐:亦称帝星,指北极第二星。奇女气:《汉书·外戚传》记载:“武帝巡狩,过河间,望气者言,此有奇女。”少微星:星名,这里代指有才之士。湘累:指屈原。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题目后立即将视野转到无垠的夜空,借此来思索宇宙与人生,展现出广阔而深邃的诗意图景与哲理意蕴。
B.颔联中的“一山”与“丘陵”形成鲜明对比,表面上看是遥望黑夜所见,实际上是展现诗人心灵的“夜色”,想象奇幻。
C.颈联主要是借“塞上”与“江东”之景抒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时政,尤其是对人才问题的见解和看法,独具匠心。
D.尾联直抒胸臆,既然问天无效,诗人就不愿意再模仿屈原向天发问,而是深情呼唤出月中嫦娥来尽情倾诉自己的心声。
12.这首诗与《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同为龚自珍的作品,但情感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寄远
杜牧
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
碧云空断雁行处,红叶已凋人未来。
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
功名待寄凌烟阁,力尽辽城不肯回。
【注】凌烟阁: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摹了双眉不展的愁态,两个“愁”字为整首诗笼上了一层愁绪。
B.抒情主人公心怀惆怅,独上高台,见雁影已逝、红叶凋零,而征人未归。
C.颈联写了车马飞扬、尘埃漫天的战场场景,“塞外”暗合“寄远”二字。
D.诗人以思妇的视角进行写作,全诗既写了登台所见,又寄托了登台所思。
14.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善用“掉尾一波”,意为其诗文“虽有悲慨之情,却往往能于结尾处呈现豪爽俊健之风”。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这一特点。(6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诗人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16.你是否同意“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中体现出的劳动观?说明理由。(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题。
春 远
杜 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注】此诗是永泰元年(765)春杜甫在浣花溪时作。肃肃:花落的声音。菲菲:花落的样子。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描写了暮春之景,体现出诗人的忧国思乡、感时伤己的情怀。
B.首联运用叠词“肃肃”“菲菲”,音律谐调,渲染了内心的感受,与“飘飘何所似”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颈联“数有”表现了关中战乱的频繁,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过,从而表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
D.后两联写春日感怀。时局动荡不安,故乡尚有军营,欲归而不得,只能寓居在偏僻之地。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吃穿用度都比别人差,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            。”
(2)《陋室铭》中点明陋室不陋的原因且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借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句子是:“            ,            。”
(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            ,            。”两句写人们社日时的歌舞作乐,与前面的“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照。
(5)《马说》中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            。”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             ,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挫折不能让贝多芬停下前进的脚步,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闻名的、不朽的音乐家。

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              ,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             ,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炼、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挫折遇到崇高理想,才可能开出绚烂的花朵。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对学习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就在《劝学》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学习问题的朴素观点;后来,唐代的韩愈又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在《师说》里表达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看法。此后,人们关于学习的认知,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
材料二  学习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类的生存状态;没有学习,就没有社会的延续,就没有文明的传播。当今,学习对于我们有一种更加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靠学习来充实自己,以迎接每时每刻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时代发展,我们今天的学习又呈现了新的特点,也遇到了新的问题。请你联系现实,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或感悟,以‘劝学’新说”为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