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高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2-01-08
湖北省新高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诗词与中国画,分属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二者之间的跨界融合,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这种交融不仅有力促进了古诗词和文人画的蓬勃发展,还使二者各自取得了新成就——山水诗和山水画成为古代文学史和绘画史上的艺术典范。诗画合璧的中国画,逐步发展为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中国文化中,书画亦写心志。这是诗书画印能够结合的内因。由此亦可反观中西文化的异同。按照18世纪西方美学家对于诗画差别的论述来看,绘画主要运用线条和色彩来描绘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故与建筑、雕刻等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而诗歌主要运用声音和语言来叙述在时间中持续的动作,故与舞蹈、音乐等统称为音律艺术或时间艺术。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自然的再现和真实记录,吸收了大量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强化艺术的造型功能。正因为这种泾渭分明的认知,在西方文化史中基本没有形成诗画合一的局面。
在中国,诗画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可以说,魏晋之前,我国早期的诗歌与绘画在艺术功能、表现方式和审美追求上,也分别具备上述“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特征,各尽其职,各自发展。唐代,随着诗词创作的兴盛,特别是唐诗取得的灿烂成果,让画家得以在诗境的涵泳中,获得更多创作的主题和灵感。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不仅以人与自然的对话,把诗从玄理中解放出来,强化了诗的画面感和表现力,更通过对山水和田园的审美观照和抒情表达,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同时,一些诗人在欣赏绘画时引发诗情,并开始尝试创作题画诗。只是,此时的题画诗大多没有题于画面之上,但是诗与画彼此启发的萌芽慢慢显现出来。
到了宋代,苏轼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画艺术进行总结和高度评价,从精神境界上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通之处讲得更加透彻,推动了中国画“以诗入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创作潮流。这个时期也涌现出许多探讨诗画关系的重要理论成果。随着文人水墨画的发展和兴盛,元代画家不仅自觉地在绘画创作中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还流行用书法将题画诗跋写于绘画作品的空白处,并钤盖上自己设计镌刻的印章,形成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面貌,传承至今
伴随文化历史类电视网络节目的热播,诗词与绘画的结合也以新形式出现在荧屏上,人们从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诗词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探寻并传承中华美学精神,从“诗画关系”入手思考中国画的当代发展,无疑更具启发性和现实意义。艺以载道,文以化人。重新思考并践行“诗画传统”,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力量,将有助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孟繁玮《开拓“诗画合璧”的艺术新境》)
材料二:
诗歌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诗以时间为幅度,画以空间为前提,诗的材料是语言、文字,画是点、线、面、色彩。莱辛在《拉奥孔》中对诗画的区别问题曾作过详细的论述。他认为绘画凭借线条和色彩,描绘那些同时并列于空间的物体,所以绘画不宜于处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情节;而诗歌通过语言和声音,叙述那些持续于时间的动作,所以诗歌不宜于充分地逼真地描写静止的物体。因此,绘画作为造型艺术只能描写完成了的人物性格,概括其基本特征;而诗歌则能描写在形成发展中的人物性格和反映出它所具有的矛盾。莱辛的理论主要说明诗画各有各的面貌,是“绝不争风吃醋的姐妹”。总之,诗与画的根本不同点在于,诗是语言艺术,画是造型艺术。
中国画家自古崇尚自然,重“神韵”,讲“意境”。魏晋六朝时期,画家宗炳对自然山水有着深厚的钦慕与向往,他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绘画的艺术宗旨:“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游山水之象与道相通,其道为圣人精神所在。他认为,画山水者,眼所见,心所画,画山水之灵气,观者心旷神怡,“畅神”也。诗有诗情,画有画意,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境界”。唐代被称为“诗家天子”的王昌龄认为“搜求于象,心入于境”;孟郊也认为“天地入胸臆……物象由我裁”。所谓“象”即一般形象,后来延伸为物象、意象、想象等等。“圣人立象以尽意”,借景抒情,其景为象,其情为诗。唐王维的诗清逸、闲雅,意境深远,尤其是山水田园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
诗与画各有所长,两者的共同点在于艺术的精神相通,这就产生了诗画合璧的空间,相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艺术追求,必然产生相通的艺术,两者融和,相互映辉,使诗情画意给人以东方美的感受,于是诗画合璧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便成了中国美学史上一大特征。
(摘编自顾平《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诗画合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诗词与中国画虽然分属不同门类,但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跨界融合,在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
B.西方美学家认为绘画、建筑和雕刻用线条色彩描绘物体,诗歌、舞蹈和音乐用声音语言叙述动作。
C.唐代山水田园诗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诗人也受绘画的启发,开始尝试创作题画诗。
D.画家崇尚自然,重神韵,讲意境;诗歌则以景为象,借景抒情,以情为诗,诗情画意的共同点在于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方绘画注重实录、讲究科技和强化造型的认知,是西方文化中不能形成诗画合一局面的根本原因。
B.宋元时期,诗画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元代画家还造就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风貌。
C.运用各种视听手段将诗与画结合并呈现于荧屏之上,可以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传统诗词的永恒魅力。
D.诗有诗情,画有画意,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艺术追求,促使二者融合映辉,给人以东方美的感受。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宋代的邵雍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B.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根据嵇康所作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诗句绘画时,曾经慨叹道:“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C.沈括评王维画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D.王维在《山水论》中说:“夫画道之中,山水为最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把山水置于最高的地位。
4.如何理解莱辛所说的诗画是“绝不争风吃醋的姐妹”?请联系材料简要概括。(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1979年的鸡
邢庆杰
故事发生在1979年的春天。
一大早,吴二嫂就到处找那只棕黄色的老母鸡。可是,她找遍了院里院外,房前屋后,也没见到这只鸡的影子。
吴二嫂一个多月没见到这只老母鸡下蛋了,每次见了它就骂“宰了你这不着调的玩意儿”,难道它听得懂,跑了?今儿是城里大集,吴二嫂早就打好了谱,今天一早就把这只鸡抓了,拎到集上换成钱,给男人抓药。男人病了五六天了,村里的先生也开好了药方,一直没钱抓药。
鸡没找到,这集也没赶成,自然也没法给男人抓药。吴二嫂一整天都闷闷的。吃过晚饭,她一个人出了门,想到支书那里借点钱,明天去把药抓了,男人今天咳得特别厉害,这病经不起拖了。
吴二嫂走在月光里,周围的景致看得一清二楚。快到支书家时,她忽然闻到一股奇异的香味儿,她吸了吸鼻子,竟是炖鸡的味道。这不过年不过节的,谁家舍得炖鸡?她联想到自家失踪的母鸡,忽然警惕起来。她顺着鸡肉的香味儿,一直寻到一个大门口,仔细闻了闻,香味儿就是从这个院里传出来的。这个院子是村里的知青点,以前住了十几个知青,最近,知青们陆续回城了,只有小杜和小陈两个小伙子还留在这里。
吴二嫂悄悄地进了院子,来到屋门前。借着亮如白昼的月光,她清晰地看到屋门外的台阶下,有一堆棕黄色的鸡毛在夜风中瑟瑟抖动。她一时热血上涌,一脚踹开屋门,冲了进去!
两个年轻男人正对坐在八仙桌子前喝酒,惊得赶紧站了起来。
吴二嫂先指了指小杜,又指了指小陈,嘴唇哆嗦着说:“你、你们——也老大不小了,怎么能干这种事?”
两人面面相觑,同时看着吴二嫂,问:“怎么了?”
吴二嫂指着桌子上的那盆鸡肉说:“你们偷了我的老母鸡,鸡毛还在门外呢,还想不承认?”
小陈一听急了:“吴二嫂,你可不能乱说呀!今天是小杜生日,这是他从集上买来的鸡……”
见他们不承认,吴二嫂又急又气,浑身直抖,她声泪俱下地说:“你们真下得去手呀!俺还指望用这只鸡换钱,给孩子他爹抓药呢,没想到让你们偷吃了……”她越说越激动,竟然瘫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小杜赶紧上前来扶她:“吴二嫂,别着急,你是说,你家吴二哥病了?”
吴二嫂甩开小杜的手说:“你别碰俺,你赔俺的鸡,你们这两个挨千刀的……”
小杜急匆匆进了里屋,一会儿,他拿着一张十元的钞票出来,递到吴二嫂的手里说:“吴二嫂,你别生气,是我不对,不知道你家里有病人,这钱你拿去给二哥治病吧!”
小陈大喊:“小杜,你……”
小杜用手势制止住他说:“你别管,这鸡是我捉来的,和你没关系。”
看着手里的十元“大钞”,吴二嫂止住了哭声,抽泣着说:“俺现在可没钱找给你。”
小杜说:“不用找了,多余的钱当我给二嫂赔罪了。”
吴二嫂说:“那可不行,该咋着咋着,俺到明天找开钱就还你。”
第二天,吴二嫂早饭后就进城了。她到药材门市部抓了药,就匆匆赶了回来。她顾不上回家,直接奔向知青点。在路上,她盘算过了,她家的这只鸡比较肥,足有四斤重,算五块钱应该不贵。她恰好剩了五块钱,正够还给小杜。没想到,她来到知青点时,屋里已经空荡荡的了。去问了村支书,才知道小杜他们昨天就接到了回城的通知,今天一早就走了。
这一下吴二嫂懵了,知青一旦回了城,很可能就不回来了。而且小杜回的这个“城”,不是她上午去的县城,是几百里之外的大城市。他这一走,去哪儿找他?欠人家的钱可怎么办呢?吴二嫂这时又想起了小杜的种种好处。他是知青队的队长,在生产队,脏活累活都是他带头干。吴二嫂家男人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她家的猪圈,每年都是小杜下了工,用晚上的时间给出圈,干这么重的活,却一顿饭也没吃过她的……唉,那只鸡,他吃了就吃了吧,干嘛还要让他赔呢?都怪自个当时太冲动了……
吴二嫂纠结了好几天。
半个多月后,吴二嫂纠结的心情刚刚平静下来,那只棕红色的老母鸡奇迹般出现在院子里,身边还围着十几只“叽叽喳喳”的小鸡。吴二嫂又惊又喜,她忽然之间全明白了:这只母鸡把蛋下到外面的一个隐秘之处,自己躲到那里去孵小鸡了。自己冤枉了小杜,小杜真是个好人,明明自己没有偷鸡,却把事儿承担了下来,现在不但欠他的钱,还欠人家一个道歉呢。
吴二嫂又去问了支书,问了村里好多人,但没人知道小杜在城里的地址。这件事在吴二嫂的心里打了一个结,久久不能释怀……
日子一晃,四十年就过去了。
2019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吴二嫂正在院子里晒日头,老支书从门外边喊边走了进来:“吴二嫂,有人来看你了。”
老支书背后跟进来一个穿着整洁的男子,大约有三十多岁。
已经年近七十的吴二嫂缓缓从躺椅上站起来,茫然地看着眼前的男子,越看越面熟,却怎么也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老支书笑着说:“我给你介绍一下吧,这是市委派驻咱们村的第一书记,杜书记,就是当年的知青小杜的儿子!”
一句话,打开了吴二嫂尘封多年的记忆,刹那间,仿佛时光倒流,多年前的那个小杜又站在了面前。吴二嫂上前紧紧抓住杜书记的手说:“小杜,你总算回来了,这些年,你让二嫂念叨得好苦。”
两行热泪顺着满是皱纹的脸颊流淌下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1年第8期,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二嫂每次见了母鸡就骂它不下蛋要宰了它,既表现出吴二嫂的泼辣性格,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这个发生在1979年的故事有着真实的时代背景,小说通过吴二嫂寻鸡的经历凸显出当时农村百姓生活普遍艰辛。
C.吴二嫂因为误解了小杜,欠了小杜十块钱,也欠小杜一个道歉,多方寻问小杜的地址而不得,四十年来未能释怀。
D.虽然小杜之子是次要人物,但叙写四十年后他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来到村里的情节,可见小杜人品对儿子的影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采用顺叙,叙写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发生的故事,中间借吴二嫂的回忆,补叙小杜的“种种好处”,主要是为了丰富小杜的形象。
B.小说最后一段运用心理描写,凸显了吴二嫂在见到小杜的儿子杜书记后复杂的心情:感激、愧疚、释然,还有一丝淡淡的抱怨。
C.故事起于1979年的春天,终于2019年的春天,截取特殊的历史阶段,这样前后形成呼应,又使小说充满温暖气息,深化主旨。
D.小说语言清新质朴,简洁流畅,人物话语切合各自的身份和特定情境,如对吴二嫂哭诉着并斥骂的描写,富有生活气息。
8.情节的巧合能为小说增色,请结合文本,举两例并简要分析。(4分)
9.小说标题为什么要突出“1979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诗词与中国画,分属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二者之间的跨界融合,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这种交融不仅有力促进了古诗词和文人画的蓬勃发展,还使二者各自取得了新成就——山水诗和山水画成为古代文学史和绘画史上的艺术典范。诗画合璧的中国画,逐步发展为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中国文化中,书画亦写心志。这是诗书画印能够结合的内因。由此亦可反观中西文化的异同。按照18世纪西方美学家对于诗画差别的论述来看,绘画主要运用线条和色彩来描绘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故与建筑、雕刻等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而诗歌主要运用声音和语言来叙述在时间中持续的动作,故与舞蹈、音乐等统称为音律艺术或时间艺术。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自然的再现和真实记录,吸收了大量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强化艺术的造型功能。正因为这种泾渭分明的认知,在西方文化史中基本没有形成诗画合一的局面。
在中国,诗画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可以说,魏晋之前,我国早期的诗歌与绘画在艺术功能、表现方式和审美追求上,也分别具备上述“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特征,各尽其职,各自发展。唐代,随着诗词创作的兴盛,特别是唐诗取得的灿烂成果,让画家得以在诗境的涵泳中,获得更多创作的主题和灵感。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不仅以人与自然的对话,把诗从玄理中解放出来,强化了诗的画面感和表现力,更通过对山水和田园的审美观照和抒情表达,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同时,一些诗人在欣赏绘画时引发诗情,并开始尝试创作题画诗。只是,此时的题画诗大多没有题于画面之上,但是诗与画彼此启发的萌芽慢慢显现出来。
到了宋代,苏轼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画艺术进行总结和高度评价,从精神境界上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通之处讲得更加透彻,推动了中国画“以诗入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创作潮流。这个时期也涌现出许多探讨诗画关系的重要理论成果。随着文人水墨画的发展和兴盛,元代画家不仅自觉地在绘画创作中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还流行用书法将题画诗跋写于绘画作品的空白处,并钤盖上自己设计镌刻的印章,形成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面貌,传承至今
伴随文化历史类电视网络节目的热播,诗词与绘画的结合也以新形式出现在荧屏上,人们从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诗词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探寻并传承中华美学精神,从“诗画关系”入手思考中国画的当代发展,无疑更具启发性和现实意义。艺以载道,文以化人。重新思考并践行“诗画传统”,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力量,将有助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孟繁玮《开拓“诗画合璧”的艺术新境》)
材料二:
诗歌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诗以时间为幅度,画以空间为前提,诗的材料是语言、文字,画是点、线、面、色彩。莱辛在《拉奥孔》中对诗画的区别问题曾作过详细的论述。他认为绘画凭借线条和色彩,描绘那些同时并列于空间的物体,所以绘画不宜于处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情节;而诗歌通过语言和声音,叙述那些持续于时间的动作,所以诗歌不宜于充分地逼真地描写静止的物体。因此,绘画作为造型艺术只能描写完成了的人物性格,概括其基本特征;而诗歌则能描写在形成发展中的人物性格和反映出它所具有的矛盾。莱辛的理论主要说明诗画各有各的面貌,是“绝不争风吃醋的姐妹”。总之,诗与画的根本不同点在于,诗是语言艺术,画是造型艺术。
中国画家自古崇尚自然,重“神韵”,讲“意境”。魏晋六朝时期,画家宗炳对自然山水有着深厚的钦慕与向往,他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绘画的艺术宗旨:“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游山水之象与道相通,其道为圣人精神所在。他认为,画山水者,眼所见,心所画,画山水之灵气,观者心旷神怡,“畅神”也。诗有诗情,画有画意,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境界”。唐代被称为“诗家天子”的王昌龄认为“搜求于象,心入于境”;孟郊也认为“天地入胸臆……物象由我裁”。所谓“象”即一般形象,后来延伸为物象、意象、想象等等。“圣人立象以尽意”,借景抒情,其景为象,其情为诗。唐王维的诗清逸、闲雅,意境深远,尤其是山水田园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
诗与画各有所长,两者的共同点在于艺术的精神相通,这就产生了诗画合璧的空间,相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艺术追求,必然产生相通的艺术,两者融和,相互映辉,使诗情画意给人以东方美的感受,于是诗画合璧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便成了中国美学史上一大特征。
(摘编自顾平《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诗画合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诗词与中国画虽然分属不同门类,但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跨界融合,在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
B.西方美学家认为绘画、建筑和雕刻用线条色彩描绘物体,诗歌、舞蹈和音乐用声音语言叙述动作。
C.唐代山水田园诗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诗人也受绘画的启发,开始尝试创作题画诗。
D.画家崇尚自然,重神韵,讲意境;诗歌则以景为象,借景抒情,以情为诗,诗情画意的共同点在于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方绘画注重实录、讲究科技和强化造型的认知,是西方文化中不能形成诗画合一局面的根本原因。
B.宋元时期,诗画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元代画家还造就了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的独特艺术风貌。
C.运用各种视听手段将诗与画结合并呈现于荧屏之上,可以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传统诗词的永恒魅力。
D.诗有诗情,画有画意,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艺术追求,促使二者融合映辉,给人以东方美的感受。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宋代的邵雍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B.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根据嵇康所作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诗句绘画时,曾经慨叹道:“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C.沈括评王维画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D.王维在《山水论》中说:“夫画道之中,山水为最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把山水置于最高的地位。
4.如何理解莱辛所说的诗画是“绝不争风吃醋的姐妹”?请联系材料简要概括。(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1979年的鸡
邢庆杰
故事发生在1979年的春天。
一大早,吴二嫂就到处找那只棕黄色的老母鸡。可是,她找遍了院里院外,房前屋后,也没见到这只鸡的影子。
吴二嫂一个多月没见到这只老母鸡下蛋了,每次见了它就骂“宰了你这不着调的玩意儿”,难道它听得懂,跑了?今儿是城里大集,吴二嫂早就打好了谱,今天一早就把这只鸡抓了,拎到集上换成钱,给男人抓药。男人病了五六天了,村里的先生也开好了药方,一直没钱抓药。
鸡没找到,这集也没赶成,自然也没法给男人抓药。吴二嫂一整天都闷闷的。吃过晚饭,她一个人出了门,想到支书那里借点钱,明天去把药抓了,男人今天咳得特别厉害,这病经不起拖了。
吴二嫂走在月光里,周围的景致看得一清二楚。快到支书家时,她忽然闻到一股奇异的香味儿,她吸了吸鼻子,竟是炖鸡的味道。这不过年不过节的,谁家舍得炖鸡?她联想到自家失踪的母鸡,忽然警惕起来。她顺着鸡肉的香味儿,一直寻到一个大门口,仔细闻了闻,香味儿就是从这个院里传出来的。这个院子是村里的知青点,以前住了十几个知青,最近,知青们陆续回城了,只有小杜和小陈两个小伙子还留在这里。
吴二嫂悄悄地进了院子,来到屋门前。借着亮如白昼的月光,她清晰地看到屋门外的台阶下,有一堆棕黄色的鸡毛在夜风中瑟瑟抖动。她一时热血上涌,一脚踹开屋门,冲了进去!
两个年轻男人正对坐在八仙桌子前喝酒,惊得赶紧站了起来。
吴二嫂先指了指小杜,又指了指小陈,嘴唇哆嗦着说:“你、你们——也老大不小了,怎么能干这种事?”
两人面面相觑,同时看着吴二嫂,问:“怎么了?”
吴二嫂指着桌子上的那盆鸡肉说:“你们偷了我的老母鸡,鸡毛还在门外呢,还想不承认?”
小陈一听急了:“吴二嫂,你可不能乱说呀!今天是小杜生日,这是他从集上买来的鸡……”
见他们不承认,吴二嫂又急又气,浑身直抖,她声泪俱下地说:“你们真下得去手呀!俺还指望用这只鸡换钱,给孩子他爹抓药呢,没想到让你们偷吃了……”她越说越激动,竟然瘫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小杜赶紧上前来扶她:“吴二嫂,别着急,你是说,你家吴二哥病了?”
吴二嫂甩开小杜的手说:“你别碰俺,你赔俺的鸡,你们这两个挨千刀的……”
小杜急匆匆进了里屋,一会儿,他拿着一张十元的钞票出来,递到吴二嫂的手里说:“吴二嫂,你别生气,是我不对,不知道你家里有病人,这钱你拿去给二哥治病吧!”
小陈大喊:“小杜,你……”
小杜用手势制止住他说:“你别管,这鸡是我捉来的,和你没关系。”
看着手里的十元“大钞”,吴二嫂止住了哭声,抽泣着说:“俺现在可没钱找给你。”
小杜说:“不用找了,多余的钱当我给二嫂赔罪了。”
吴二嫂说:“那可不行,该咋着咋着,俺到明天找开钱就还你。”
第二天,吴二嫂早饭后就进城了。她到药材门市部抓了药,就匆匆赶了回来。她顾不上回家,直接奔向知青点。在路上,她盘算过了,她家的这只鸡比较肥,足有四斤重,算五块钱应该不贵。她恰好剩了五块钱,正够还给小杜。没想到,她来到知青点时,屋里已经空荡荡的了。去问了村支书,才知道小杜他们昨天就接到了回城的通知,今天一早就走了。
这一下吴二嫂懵了,知青一旦回了城,很可能就不回来了。而且小杜回的这个“城”,不是她上午去的县城,是几百里之外的大城市。他这一走,去哪儿找他?欠人家的钱可怎么办呢?吴二嫂这时又想起了小杜的种种好处。他是知青队的队长,在生产队,脏活累活都是他带头干。吴二嫂家男人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她家的猪圈,每年都是小杜下了工,用晚上的时间给出圈,干这么重的活,却一顿饭也没吃过她的……唉,那只鸡,他吃了就吃了吧,干嘛还要让他赔呢?都怪自个当时太冲动了……
吴二嫂纠结了好几天。
半个多月后,吴二嫂纠结的心情刚刚平静下来,那只棕红色的老母鸡奇迹般出现在院子里,身边还围着十几只“叽叽喳喳”的小鸡。吴二嫂又惊又喜,她忽然之间全明白了:这只母鸡把蛋下到外面的一个隐秘之处,自己躲到那里去孵小鸡了。自己冤枉了小杜,小杜真是个好人,明明自己没有偷鸡,却把事儿承担了下来,现在不但欠他的钱,还欠人家一个道歉呢。
吴二嫂又去问了支书,问了村里好多人,但没人知道小杜在城里的地址。这件事在吴二嫂的心里打了一个结,久久不能释怀……
日子一晃,四十年就过去了。
2019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吴二嫂正在院子里晒日头,老支书从门外边喊边走了进来:“吴二嫂,有人来看你了。”
老支书背后跟进来一个穿着整洁的男子,大约有三十多岁。
已经年近七十的吴二嫂缓缓从躺椅上站起来,茫然地看着眼前的男子,越看越面熟,却怎么也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老支书笑着说:“我给你介绍一下吧,这是市委派驻咱们村的第一书记,杜书记,就是当年的知青小杜的儿子!”
一句话,打开了吴二嫂尘封多年的记忆,刹那间,仿佛时光倒流,多年前的那个小杜又站在了面前。吴二嫂上前紧紧抓住杜书记的手说:“小杜,你总算回来了,这些年,你让二嫂念叨得好苦。”
两行热泪顺着满是皱纹的脸颊流淌下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1年第8期,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二嫂每次见了母鸡就骂它不下蛋要宰了它,既表现出吴二嫂的泼辣性格,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这个发生在1979年的故事有着真实的时代背景,小说通过吴二嫂寻鸡的经历凸显出当时农村百姓生活普遍艰辛。
C.吴二嫂因为误解了小杜,欠了小杜十块钱,也欠小杜一个道歉,多方寻问小杜的地址而不得,四十年来未能释怀。
D.虽然小杜之子是次要人物,但叙写四十年后他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来到村里的情节,可见小杜人品对儿子的影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采用顺叙,叙写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发生的故事,中间借吴二嫂的回忆,补叙小杜的“种种好处”,主要是为了丰富小杜的形象。
B.小说最后一段运用心理描写,凸显了吴二嫂在见到小杜的儿子杜书记后复杂的心情:感激、愧疚、释然,还有一丝淡淡的抱怨。
C.故事起于1979年的春天,终于2019年的春天,截取特殊的历史阶段,这样前后形成呼应,又使小说充满温暖气息,深化主旨。
D.小说语言清新质朴,简洁流畅,人物话语切合各自的身份和特定情境,如对吴二嫂哭诉着并斥骂的描写,富有生活气息。
8.情节的巧合能为小说增色,请结合文本,举两例并简要分析。(4分)
9.小说标题为什么要突出“1979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