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山东省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四)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2-01-08
山东省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四)新高考I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服装是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之一,也是一个时代社会发展程度的体现。中国服饰文化到汉代形成了一个高峰,也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服饰制度。西汉初期基本沿用秦朝的服饰制度,到了东汉时期则搭配丝织的装饰物。汉代服饰整体的特点是;外衣领大,穿着时要显示出中衣的领型。白色面料做里,袖口宽大,衫无袖。
汉代代表性的服装是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句,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
衣服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曲裾深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种是"直裾深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西汉时期直裾素纱禅衣仅重49克,"薄如蝉翼",可见西汉初织造工艺水平高超。直裾衣不能作为正式礼服。这种款式既长又宽,官民服装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除了这种长衣之外,汉代也穿短衣,常见的是襦。襦的长度通常至腰部,穿时下身配裙。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十人。都一样,大约到东汉以后,人们开始在襦上绣织各种图案纹样。
此外,汉代服装还有一种常见的款式就是半袖。短袖的外衣称为"半袖",穿时外着短袖内看长袖。半袖的袖口有两种形式一种宽.大平直。没有装饰另一种则在衣袖边缘绣上装饰。并施加折涧。
近来社会出现一种新的现象"汉服热"。现在很多影楼摄影造型都提供汉代服饰造型设计,甚至很多新人结婚礼服也选用汉服。影视作品中。表现汉代题材的作品也.很多。其中的服装服饰也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这些服装是以汉代服饰制度和汉服基本特征为基础,进行重新设计和剪裁。如面料就会在纯棉基础上,更多地选用丝绸或者纱质,体现轻盈飘逸之感。服装的款式也基本都要做一些细微变化,如服装衣袖更加宽大,加长衣身,形成拖尾等等。当然,这些影视作品中的服装用色并没有严格参照汉代的服饰等级制度,它更加注重的是画面色彩的统一,表现视觉美感。目前,很多研究服饰的专家开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寻契合点。力求影视服装设计既尊重历史,又能符合大众的欣赏品位。
汉服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服装。在中国的服装发展史上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更好地研究汉代服装。继承发展汉代服装的特点和优势。把汉服的精华推广到世界各地。把汉代文化传承下去。
(摘编自林琳《汉代服饰的特点与继承创新》)
材料二
秦统一中国后,进行了许多重大的改革。汉代政权巩固,经济发展,中国封建社会达到成熟期。出土文物反映,这一时期的衣料又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棉,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足下为歧头履。
西汉时典型的女子深衣,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实物最为精美。有直裾(直襟)和曲裾(三角斜襟式)两种,剪裁已不同于战国深衣。曲裾式下裳部分面积加大,穿上身,静立时衣面悬垂自然贴体,走动时则裙裳部分膨大如伞,不束缚脚步。这种斜领连襟合成销角的衣服。即是扬雄《方言》所说"绕衿裙"。
男子深衣,以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的出土实物及木俑衣着较为典型。外衣领口展宽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为便于活动,后襟自膝弯以下作梯形挖缺,使两侧襟成燕尾状。汉代在政治上重农轻商,如《管子》"四民"提法为"士农工商",但事实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活还不如商贾。汉代农民照法律规定,只能穿本色麻布衣,不许穿彩色,董仲舒《春秋繁露》还说"散民不敢服杂彩",到西汉后期才许用青色、绿色。
西汉建元二年、元狩四年,张骞两次奉命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干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史称"丝绸之路"。干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也讫未中断。近半个世纪以来,西北各地不断出土各色花锦彩绣衣,也证明汉家锦缎彩绣艺术及工艺的深刻影响。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云南晋宁出土文物显示,奴隶主和近身奴隶多着汉式服装。而在内地的出土文物中,胡骑、越骑冲锋陷阵的形象屡见不鲜,胡越民族齐膝小袖衣衣饰也司空见惯。
(摘编自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饰除了御寒、遮羞的功能外,还可传达穿着者的社会地位、审美要求等信息,也是社会发展程度的体现。
B.西汉典型的男子深衣两侧襟剪裁成燕尾状,典型的女子曲裾深衣裙裳部分不过度束缚身体,便于活动。
C.大约到东汉以后,人们开始在襦上绣织各种图案纹样。古诗文中"绣腰襦""罗绣襦"等都是指这种服装。
D.文艺作品中的汉服和传统意义上的汉代服装是有一定区别的,其服装面料、色彩、款式都是经过改良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代服饰种类较丰富,从场合看,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等级看,有官民之分;从剪裁看,有长衣短衣、长袖短袖之分。
B.汉代百姓一律不得穿带颜色的服装,直到西汉后期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在各类服装的样式上,没有严格的制度。
C.中国服饰文化到汉代形成了一个高峰,汉代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更丰富,这主要得益于当时高超的纺织技术。
D.在内地的出土文物中,胡越民族齐膝小袖衣衣饰也司空见惯,由此可知,胡越民族服饰也受到了汉民族的影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据史书记载,汉朝给匈奴书信中提及的赠物,即有绣裕绮衣、绣裕长襦和锦裕袍。
B.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曾有这样的表述;汉时少数民族君长都"喜衣锦绣"。
C.赵武灵王注意到胡服的优点,所以命令军队穿胡服作战,增强了赵军的战斗力。
D.随着外来民族文化的融入,汉人也开始注意服饰色彩的搭配,展现审美和生活情趣。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结合材料内容,判断图一和图二哪幅图是"绕衿裙"?并谈谈这两种深衣在剪裁上的异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潘先生在难中(节选)
叶圣陶
第二天早上,几许房间里的电灯还是昏黄地亮着,但潘先生夫妇两个已经在那里谈话了。
"我说你一定不要回去,"潘师母焦心地说。"这报纸上的话,知道它靠得住靠不住的。既然千难万难地逃了出来,哪有立刻又回去的道理!"
"你懂得什么!"潘先生颇怀着鄙薄的意思。"回去是一定要回去的,我自有保全自己的法子。"
潘先生心里也着实有点烦乱,报上局长的意思照常开学,作为校长,自己万无主张暂缓开学之理,回去当然是天经地义,但是又怎么放得下这里!看他夫人这样的依依之情,断然一走,未免太没有恩义。又况一个女人两个孩子都是很懦弱的,一无依傍,寄住在外边,怎能断言决没有意外?他这样想时,不禁深深地发恨恨这大帅那大帅调兵遣将,预备作战;恨教育局长主张照常开课。
火车开到让里,已是下午三点过了。潘先生下了车,急忙赶到家,看见大门紧紧关着。扣了十几下,王妈方才把门开了。一见潘先生,出惊地说,"怎么,先生回来了!不用逃难了么?"潘先生含糊回答了她,奔进里面四周一看,便开了房门的锁,直闯进去上下左右打量着。没有变更,一点没有变更,什么都同昨天一样。便又锁上房门,回身出门,吩咐王妈道,"你照旧好好把门关上。"
潘先,生出门。就去访那为报纸当通信员的教育局职员。问他局长究音有没有照常开学的意思。那人回答道。"怎、么没有?他还说有一些教员只顾挑难。不顾职务。这就是表示教育的事业不配他们干的,乘此淘汰一下也是好处。"潘先生听了,仿佛觉得一凛;但又赞赏自己有主意,决定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的。一口气奔到自己的学校里,提起笔就起草送给学生家属的通告。
他起好草稿,往复看了三遍,觉得再没有可以增损,便得意地卷上蜡纸,又自己动手印刷了百多张。派校役向一个个学生家里送去。公事算是完毕了。开始想到私事.既要开学,上海是去不成了,他们母子三个住在旅馆里怎么挨得下去!但也没有办法,惟有教他们一切留意,安心住着。于是蘸着刚才的残墨写寄与夫人的信。
下一天,他从茶馆里得到确实的信息,铁路真个不通了。他心头突然一沉,似乎觉得最亲热的一妻两儿忽地乘风飘去,飘得很远,几乎至于渺茫。更深的忧虑正萦绕在他的心头。
他抽完了一支烟卷以后,应走的路途决定了,便赶到红十字会分会的办事处。他缴纳会费愿做会员;又宣称自己的学校房屋还宽敞。愿意作为妇女收容所,到万一的时候收容妇女这是慈善的举措,当然受热诚的欢迎,更兼潘先生本来是体面的大家知道的人物。办事处就给他红十字的旗子,好在学校门前张起来;又给他红十字的徽章,标明他是红十字会的一员。
潘先生接旗子和徽章在手,象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现在什么都安全了!但是……"想到这里,便笑向办事处的职员道,"多给我一面旗,几个徽章罢。"他的理由是学校还有个侧门,也得张一面旗,而徽章这东西太小巧,恐怕偶尔遗失了,不如多备几个在那里。办事员依他的话给了他。
两面红十字旗立刻在新秋的轻风中招展,可是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旗,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上去了。一个红十字徽章早已缀上潘先生的衣襟,闪耀着慈善庄严的光,给与潘先生一种新的勇气。其余几个呢,重重包裹,藏在潘先生贴身小衫的一个口袋里。他想"一个是她的,一个是阿大的,一个是阿二的。"虽然他们远处在那渺茫难接的上海,但是仿佛给他们加保了一重险,他们也就各各增加一种新的勇气。
碧庄地方两军开火了,离让里只一百多里路。
红十字会究竟是可以得到真消息的机关,潘先生每天傍晚到姓吴的办事员家里去打听。姓吴的告诉他没有什么,或者说前方抵住在那里,他才透了口气回家。
这一天傍晚,潘先生又到姓吴的家里。等了好久,姓吴的才从外面走进来。
姓吴的悄悄地说,似乎防着人家偷听了去的样子,"确实的消息,正安(距碧庄八里的一个镇)今天早上失守了!"
"啊!"潘先生发狂似地喊出来。顿了一顿,回身就走,一壁说道,"我回去了!""车!车!福星街教堂。"
下一天清晨,潘先生的眼球上添了几缕红丝。风吹过来,觉得身上很凉。他急欲知道外面的情形,独个儿闪出教堂的大门。路上同平时的早晨一样,街犬竖起了尾巴高兴地这头那头望,偶尔走过一两个睡眼惺忪的人。他走过去。转入又一条街,也,听不见什么特别的风声。回想昨夜的匆忙情形,不禁心里好笑。但是再一转念,又觉得实在并无可笑,小心一点总比冒险好。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争即将来临,潘先生携妻子和两个孩子离开让里逃难,奔往上海,寄住旅馆。
B.因为报纸上有教育局长表示照常开学的消息,潘先生于是又打算回让里夫。
C.得知正安镇失守之后,潘先生赶忙跑到教堂去避难,终于能够安心地好好休息。
D.最后一段描写,反映了军阀混战之下,百姓在惶恐不安之后内心暂时得以平静。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潘先生"开了房门的锁,直闯进去上下左右打量着""你照旧好好把门关上"的言行,突出了他对家里财物的珍惜和对王妈的信任。
B.小说写潘先生接旗子和徽章时"像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把他如愿加入红十字会之后的窃喜之感表现得合理而生动。
C.小说描写了潘先生一家在战乱中受尽苦难折磨的狼狈情况,能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由此可看到其他家庭在当时痛苦的境遇。
D.小说在艺术结构上不过分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是以质朴的描写,如实地表现平常人的平凡故事,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真实性。
8.作者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中画横线部分简要分析。(4分)
9.在"应走的路途决定"之前,潘先生的心理轨迹有何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6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