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南京市、盐城市2022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22-01-13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万元吉,字吉人,南昌人。天启五年进士。授潮州推官,补归德。捕大盗李守志,散其党。崇祯四年大计,谪官。十一年秋,用曾樱荐,命以永州检校署推官事。居二年,督师杨嗣昌荐其才,改大理右评事,军前监纪。嗣昌倚若左右手,诸将亦悦服,驰驱兵间,未尝一夕安枕。嗣昌卒,元吉丁内艰归。十六年起南京职方主事,进郎中。
福王立,仍故官。四镇不和,元吉请奉诏宣谕。又请发万金犒高杰于扬州,谕以大义,令保江、淮。乃渡江诣诸将营。杰与黄得功、刘泽清方争扬州,元吉与得功书,令共奖王室。得功报书如元吉指,乃录其稿示泽清、杰,嫌渐解。廷议以元吉能辑诸镇,擢太仆少卿,监视江北军务。明年五月,南京覆,走福建,归唐王。
顺治三年三月,廷麟将朝王,元吉代守吉安。四月,大兵逼皂口,元吉不能御,入赣城。大兵乘胜抵城下。给事中杨文荐奉命湖南,过赣,入城共守御,城中赖之。元吉素有才,莅事精敏。及失吉安,士不用命,昏然坐城上,对将吏不交一言。隔河大营遍山麓,指为空营。兵民从大营中至,言敌势盛,辄叱为间谍,斩之。六月望,副将吴之蕃以广东兵五千至,围渐解,未几复合,城中守如初。
王闻赣围久,奖劳之,赐名忠诚府,加元吉兵部尚书,文荐右佥都御史,使尚书郭维经来援。维经与御史姚奇胤沿途募兵,得八千人。先后至赣营于城外诸将欲战元吉待水师至并击不听及八月大兵闻水师将至即夜截诸江焚巨舟八十死者无算于是他营亦稍稍散去。会闻汀州破,人情益震惧。
十月初,大兵用向导夜登城,乡勇犹巷战。黎明,兵大至,城遂破。及城破,部将拥元吉出城。元吉叹曰:“为我谢赣人,使阖城涂炭者我也,我何可独存!”遂赴水死,年四十有四。
(节选自《明史》,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后至赣/营于城外/诸将欲战/元吉待水师至/并击不听/及八月/大兵闻水师将至即/夜截诸江/焚巨舟八十/死者无算/
B.先后至赣营/于城外诸将欲战元吉/待水师至/并击不听/及八月/大兵闻水师将至/即夜截诸江/焚巨舟八十/死者无算/
C.先后至赣/营于城外/诸将欲战/元吉待水师至并击/不听/及八月/大兵闻水师将至/即夜截诸江/焚巨舟八十/死者无算/
D.先后至赣营/于城外诸将欲战元吉/待水师至并击/不听/及八月/大兵闻水师将至即/夜截诸江/焚巨舟八十/死者无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计,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
B.丁内艰,丧制名,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皆称丁内艰。
C.给事中,明代时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与御史互为补充。
D.乡勇,即乡兵,为临时招募的辅助部队,属地方武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元吉深受督师杨嗣昌的器重,是杨督师的得力助手,将领们也对他心悦诚服。
B.顺治三年四月清兵逼近皂口,万元吉抵挡不住,避入赣州城,被清军围在城中。
C.万元吉副将吴之蕃从广东率五千援军,解除了赣州的包围,不久与万元吉会合。
D.清兵采用突袭的策略,在向导带领下于夜间登上城墙,黎明时分攻破了赣州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失吉安,士不用命,昏然坐城上,对将吏不交一言。(4分)
(2)为我谢赣人,使阖城涂炭者我也,我何可独存!(4分)
14.在“四镇不和”的情况下,万元吉“能辑诸镇”,具体举措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荆门西下
李商隐
一夕南风一叶危,荆云回望夏云时。
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险巇。
骨肉书题安绝徼,蕙兰蹊径失佳期。
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
【注】本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给事中郑亚外调桂州刺史,诗人以入幕掌书记身份随往赴任。险巇:艰困险阻。绝徼:绝域,极远的边塞。杨朱泣路岐:《淮南子·说林训》载“杨子见逵(大道)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一叶危”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一叶扁舟被整夜江风不停地吹打,随时都会倾覆,也隐喻了诗人自身坎坷的命运。
B.颔联写诗人舟中所思所感,感叹老天哪里顾及人是否涉险,自己远行赴职,被迫与亲人分离,对此前的轻率抉择充满了悔意。
C.颈联写行程中的诗人看着亲人勉励自己安心在边地供职的书信,不由得想起美好的家庭生活,感慨和远方家人的会合遥遥无期。
D.诗歌中间两联运用对仗,句式工整而又富有特色。颔联两句连问,句意曲折发人深思;颈联由实及虚,情怀表达更为深远。
16.尾联的“羡”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读书人应立志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承担起社会的重任,《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曾指出“     ,      。”
(2)黄庭坚的《登快阁》中“      ,      ”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期盼,想过一种了无心机的归隐生活。
(3)啸,作为一种歌吟方式,可随心所欲地表达情感。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陶渊明就曾写道:“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传播学者克罗斯曾提出谣言传播公式:“R(谣言)=I(事件重要性)×A(事件模糊性)÷C(公众识别力)”。在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每一种传播行为都有可能被放大以及误读。健康类谣言往往因为传播快速、片面性强、成因复杂、真假难辨等诱因,引爆负面舆情发酵。谣言的治理需要      ,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除了国家机关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        之外,央媒应当根据谣言种类和特   征,用科学性较强的专业内容来        网络谣言空间,不断引导公众正确认知疫情防护相关知识,提高公众识别能力。针对新冠疫情期间网络上的负面舆情,央媒能够快速响应,通过客观、清晰的系列报道进行正向舆论引导。一些主流央媒能更多考虑到事件中用户的信息需求,重新设计传播语态,重新打造文本形态,利用直播、数读、平面设计、互动视频、H5、纪录片、新闻游戏等      的传播方式,展现央融媒“融观点于形式、融质效于内容”的内涵。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统筹兼顾       制约       侵占       林林总总
B.运筹帷幄       制裁       侵占       林林总总
C.运筹帷幄       制裁       挤占       形形色色
D.统筹兼顾       制约       挤占       形形色色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健康类谣言往往因为传播快速、片面性强、成因复杂、真假难辨等诱因,引起负面舆情发酵。
B.健康类谣言往往因为成因复杂、真假难辨、传播快速、片面性强等特性,引起负面舆情发酵。
C.健康类谣言往往因为成因复杂、真假难辨、传播快速、片面性强等诱因,引爆负面舆情发酵。
D.健康类谣言往往因为传播快速、片面性强、成因复杂、真假难辨等特性,引爆负面舆情发酵。
20.文中画横线部分,如换成“《荀子》中说:流言止于智者。”与原文的表达效果哪个更好?请简要分析。(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一年中最寒冷的大小寒时节,水会以特殊的形态呈现在世人眼前。民间有“小寒大寒,捏水成团”之说。在黄河流域一带,1月份平均气温已降至零摄氏度甚或以下,此时水缸里的水常由于温度略高仍未结冰。这种“过冷水”虽然尚未结冰,但是,            。“捏水成团”指的就是此种现象。与小寒相邻的“腊八节”,正是北方冬季最冷的时候,腊八粥便成为人们“向暖而生”的标志食品。自宋代起,(     )大寒节气,民间忌天晴不雪。古语“一腊见三白,田公笑赫赫”,农谚“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三白”即下三场大雪。          ?《清嘉录·腊雪》说得好:“腊月雪亦曰瑞雪,杀蝗虫子,主来岁丰稔。”腊雪祛了虫灾,丰收自然在望。腊雪对于冬麦尤为有利——        ,还可以来年融为春水保证墒情。难怪农谚有“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的说法。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民间每逢腊八都不约而同忙着熬腊八粥,寺庙多设粥济贫,皇宫也煮粥分赐百姓。
B.每逢腊八,民间都不约而同忙着熬腊八粥,寺庙多设粥济贫,皇宫也煮粥分赐百姓。
C.每逢腊八,皇宫也煮粥分赐百姓,寺庙多设粥济贫,民间都不约而同忙着熬腊八粥。
D.皇宫每逢腊八也煮粥分赐百姓,寺庙多设粥济贫,民间都不约而同忙着熬腊八粥。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典籍里的中国》以主持人穿越千古时空和先贤对话的新颖方式,拉近观众和民族经典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了心灵共鸣;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一路开挂,惊艳全网,其中刺绣、剪纸、皮影等非遗元素亮点纷呈;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品开发风生水起,朝服布包、彩绘陶人俑晴雨伞、故宫建筑微雕等很多“爆款”潮品早已名声在外……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潮”式表现,让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在年轻人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借以表达自我的方式。
学校校刊举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