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2-01-15
潍坊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对称是一种结构,使得物体可以被分割成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几部分,或者使物体按照边界或中心呈现类似重复。
试想你沿着北京天坛的台阶拾级而上,一定会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感。这座沿着道路中轴对称的建筑展现了令人折服的庄严与肃穆,这是反射对称(镜像对称)的例子。建于公元前447年-438年的希腊雅典帕台农神庙,无论从前方或侧面看,它都是对称的,而它的柱子呈周期分布,体现了一种平移对称。如果你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走进公园,你会看到争妍斗丽的鲜花大都是对称的。比如,冬乌头就是旋转对称的)有些花还带有更多的对称,比如大丽花,除了旋转对称,还有一种由内而外、层次鲜明的对称。多重对称的叠加让花朵更加艳丽。
以数学思维看,上面的所有例子,都包含着一个保持物体形状或模式不变的等距群。明显的,这样的等距群把物体分成了相同的几个部分。依此理解,给出两个物体A与B,如果A的等距群包含了B的等距群,那么我们就说A比B更加对称3
为了更好地表述这些概念,我们考虑四个图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和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明显的,这不规则的四边形不是对称的。同样,直觉告诉我们,圆是最对称的,正方形比长方形更加地对称。事实上,圆的等距群是无穷的,并且包含了正方形的等距群,而后者又包含了长方形的等距群。
人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我们也很难找到一朵花是完美无缺的。虽然人体总的来说是左右对称的,可是这种对称远远不是完全的。每个人左右手的粗细不一样,一只眼睛比另一只眼睛更大或更圆,耳垂的形状也不同。
不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地打破对称,艺术家有时也会极力地创造出残缺对称的图像和物体,可是仍然给人以和谐与平衡的美感。许多人也许会有这样的共识,脸上如果有一颗美人病,那么会让人眼前一亮,可是如果有两颗对称的美人病,肯定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有时候残缺对称会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出现。比如,建于公元前486年-460年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庙西门三角榻上的雕塑,它的外轮廓呈现出反射对称性,并且中线两边的人数相等,可是两边的塑像却有着很大差别。这是反射对称的变体。平移对称的近似也出现在艺术中。例如,在宋朝著名画家米友仁的画中,山峰基本上是呈现周期变化的。另一个近似平移对称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内以四季亭为连接点的湖岸画廊。
(摘编自季理真《对称之美》)
材料二:
商周青铜器纹饰系统性很强,其基本特点是对称性,这一审美法则反映了中国先民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古人将事物分为阴阳、高下、明暗等相对应的要素,进行思考。从本质上讲,这就是对称的思想。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对称性可以被认为是其在艺术上的源头或集中表现。《国语》中有云:“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这是古人对美的一种定义,其本意也是讲究对称之美。商周青铜器纹饰体现的这种审美法则至今仍然葆有旺盛的生命力。
上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上的变革也不可避免。1917年出现的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提倡白话,反对文言,白话文取代讲求平仄、对仗的文言文,但是也给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和语言自身的特色带来了许多问题,需要协调解决。闻一多提出的“三美”主张即是其在诗歌领域的反映,其中的“音乐美”认为作品要“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则主张“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实质上强调的就是对称性。
中国古代的住宅基本上都是单层的,故宫这样的宏大建筑群实质上也只是建得更高、面积更大一些。如今城市里高楼林立,除单体建筑外,其他建筑物从表面上不易看出对称的特点,但如果仔细分析,仍能找到对称性的体现。比如在大的住宅小区里都有“楼王”,它的出现掺杂很多商业因素,但成为"楼王”的最核心要素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在一个小区里,“楼王”一定位于中心地段,其他楼宇都围绕着它。有很多小区就是以"楼王”为对称轴设计的,这可以说是这种传统审美法则在现代的折射。
研究青铜器纹饰,找出其特征,揭示其内涵,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传统资源为现代服务。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展示中国话语,显示中国风采,就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其中有价值的元素,与现代意识和科学技术相结合,做到有所创新,有所创造,从而展现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的影响力。
(摘编自杨小明《商周青铜器纹饰的艺术研究——以对称特点及其蕴含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造于公元前的希腊帕台农神庙前方和侧面都是对称的,这属于一种平移对称。
B.人们在直觉上认为圆是最对称的图形,实际上恰恰相反,圆的等距群是无穷的。
C.“三美”理论强调对称,根除了文学革命给中国人思维、语言方面带来的问题。
D.我国的单层建筑易看出对称特点,仔细分析林立的高楼,也会找到对称的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天坛的建筑不是严格以道路为中轴对称建设,就很难呈现令人折服的庄严和肃穆,也会失去美感。
B.自然界很难找到完美无缺的对称,日常生活中对残缺对称的欣赏,也体现了人们对和谐之美的追求。
C.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启示我们,要想让传统资源为现代服务,就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意识结合。
D.无论是从数学理论上还是从审美观念上看,对称都是一种相对概念,我们对此概念的理解不能固定僵化。
3.下列图像属于材料一所说的反射对称的变体的一项是(3分)
4.请依据文本内容,分别从数学思维和美学思维角度给“对称“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海上扁舟
[美]斯蒂芬·克莱恩
船上的四个人谁也不知道天空的颜色。几双眼睛平望出去,紧紧盯着汹涌而来的波涛。波涛是蓝灰色的,只有浪脊上喷溅着白色的泡沫。地平线窄了又宽,落了又起,边缘上总是参差不齐,波浪看上去像堍岩一般尖削地向上搏击。
负责从船里往外当水的厨子蹲在船底,双眼瞅着那六英寸厚的船舷,他与这汪洋大海就这一舷之隔啊。当他苗水时,因为身上的背心没有扣上,两片襟子在荡来荡去。
加油工在用两把桨中的一把划着船,有时猛然抬起身子,闪开由船尾璇进的海水。记者划着另一把桨,他注视着波浪,奇怪自已为何呆在这里。
受伤的船长躺在船头,虽说还很镇定,但声音却带着深沉的哀伤,带着一种口舌和泪水所无法表达的特性。
“比利,把船再向南转一转。"船长说。
“是,再向南转一转。”加油工在船尾回答。
坐在这只船上,简直就像坐在一匹狂蹦乱跳的野马上,何况,野马也不比那船小多少。那船腾跃,竖起,栽下,就和那野马一样。每逢浪头打来,小船因此而颠起时,好似一匹烈马向高耸的栅栏扑去。那船如何能攀越过一道道水墙,实在不可思议。棉绒似的海鸥飞来飞去,真叫小船上的人艳羡,因为愤怒的大海对于它们,就如同对于一千英里以外内陆上的一群松鸡一样无所谓。
船长在小船被一个巨浪颠起之后,在船头谨慎地抬起身子,说他看到了海湾的灯塔。厨子马上说他也看到了。它恰似一个针尖,要找到一个如此微小的灯塔,那得有急切的目光才行。
灯塔在慢慢变大3现在几乎显出颜色了,看上去犹如天边的一个小小的灰影。最后,从每一个浪峰上,那颠簸着的小船上的几个人终于看得见超然客公众号陆地了,疑虑和恐惧从他们心里消逝了。大家还在全神贯注地驾驭着小船,但却无法压抑心头默默的喜悦之情:一个钟头之后,他们也许就抵岸了。
南边,纤细的灯塔将它小小的灰色塔身升高了。潮水、凤和海浪却冲着小船向北旋转。“奇怪,岸上怎么没有人?"远远望去的那几个人说,先前那股轻松的心情完全消失了。前面就是陆地,可是那儿却看不到人迹,真叫他们悲呛至极。
“假使我们不能都上岸,"船长说,“我想你们几位知道把我完蛋的消息送到什么地方去吧?”随即,他们匆匆交换了住址和叮嘱。
加油工在划船,继而是记者在划,接着又是加油工在划。这是件累人的差事。每当一个人由划船的位子换到船底的位子时,他就感到浑身萎顿不堪。寒冷的海水在船里荡来荡去,人躺在水中,头枕在座板上,几乎碰着一个旋转着的浪峰;有时一个巨浪打进船来,又把全身浇个透湿然而,这些事不会使人烦恼。几乎可以肯定,即使小船翻个个儿,歇着的那位也会舒舒服服地滚到大洋上,好像确信那是个柔软的大垫子似的。
渐渐地,海岸朦胧了,浪花吃哮着冲上船舷,那几个航海人瑟缩着,咒骂着。
夜里,记者划桨的时候,喝了点船长给的掺水威士忌,镇住了冷颤:“假如我最终上了岸,有人给我看一支桨,哪怕是桨的照片……"
过一段时间,就出现一阵短暂的交谈。“比利!……比利,你换换我好吗?”
“当然好。”加油工说。
终于,海和天都露出了鱼肚白。后来,海水涂上了金黄,黎明终于来临,阳光在浪尖上燃烧着。
海岸近了,但汹涌的向岸巨浪把小船高高抛起。“大家记住,”船长说,“跳水的时候,要跳得离船远些。”
阵浪向前涌来,巨大无比,完全把小船吞噬了,几乎在这同时,船上的人都跳进了海里。水是冰冷的,记者当即发觉,这佛罗里达沿海的水比他原来预料的还要冷。水冷得可悲,冷得凄惨,几乎使人觉得有适当的理由可以流泪了。他浮出水面的时候,见到了海里的同伴。加油工一马当先,他游得很有劲,速度很快。在记者左边,厨子那白色的软术背鼓鼓囊囊地凸在水上。后边,船长用那只没有受伤的手攀在仰面朝天的船脊上。
海岸很诱人,记者却游进了璇涡,在那儿停滞不前了。海岸就在眼前,犹如舞台上的一小块布景。“假如我要淹死假如我要淹死假如我要淹死的话,疯狂的海神啊,为什么又让我漂泊这么远,眼巴巴地凝视着沙滩和树木呢?”一个大浪卷来,轻巧神奇地把他整个儿抛了过去,抛到海水仅仅齐腰的地方,可是当时的处境使他站不住片刻。每个浪头都把他打成一团,回头浪又阻拦着他。
海滩上出现了一个人,他奔跑、脱衣,脱衣、奔跑,一跃跳入水中,将厨子拖上岸,然后向船长趟去,船长却把他挥开,要他到记者那儿去。那人赤裸裸的赤裸裸得像冬天的树木。然而他头上有一个光环,像圣人似地焕发着光芒。他抓住记者的手,用力拉,拽了很远,然后潇洒地一放。记者很懂得客套,说声:“谢谢,老兄。”
可是蓦然间,那人叫道:“那是什么?”他迅疾地指向不远处。记者说:“快去。”浅水处,加油工面孔朝下趴着,额头抵着沙滩,每逢浪头的间隙,便从海水中显露出来。
海滩上似乎立刻挤满了人,男人们带着毛毯、衣物和水瓶,女人们带着咖啡壶以及她们视为神圣的种种药品。陆地对海上来客的欢迎是热烈而慷慨的,但是,一个静默的、水淋淋的形体被慢慢地抬上海滩,陆地对他的欢迎只能是另外一种友好接待,给他提供一个阴森森的坟基。
夜幕降临时,白浪在月光中荡来荡去,凤把大海的声音传给岸上的人,他们觉得现在能够解释这大海的声音了。
(文章写于1897年,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伤的船长声音哀伤,最早提议留下遗嘱,表明他是四人中唯一一个悲观的人。
B.陆地出现后,四人由喜转悲,因为他们不见岸上人迹,认为得不到想要的帮助。
C.“哪怕是桨的照片……”,省略号含有记者因划船时间长久而对桨喜爱不舍之意。
D.岸上的人热烈而慷慨地救助了遇险者,他们从大海的声音中也听出了热烈和慷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没有交代船只失事的原因,直接呈现四人海浪中颠簸的场景,突兀而来的冲击感使小说开篇就迎来紧张的叙述节奏。
B.小说先写海浪“是蓝灰色的”“喷溅着自色的泡沫”,后又写“阳光在浪尖上燃烧着”,景物的变化预示着故事走向的改变。
C.文中“一匹烈马向高耸的栅栏扑去”“浪花胞哮着““水冷得可悲”等句子,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体会人物所受的海水折磨之苦。
D.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类似,小说多从人物的视角展开客观冷静的叙述,塑造了四位同圣地亚哥一样的“硬汉”形象。
8.小说画线部分着力叙述加油工和记者轮流划船及其感受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说,小说中加油主临近获救时却死去这一情节,削弱了小说的思想意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对称是一种结构,使得物体可以被分割成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几部分,或者使物体按照边界或中心呈现类似重复。
试想你沿着北京天坛的台阶拾级而上,一定会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感。这座沿着道路中轴对称的建筑展现了令人折服的庄严与肃穆,这是反射对称(镜像对称)的例子。建于公元前447年-438年的希腊雅典帕台农神庙,无论从前方或侧面看,它都是对称的,而它的柱子呈周期分布,体现了一种平移对称。如果你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走进公园,你会看到争妍斗丽的鲜花大都是对称的。比如,冬乌头就是旋转对称的)有些花还带有更多的对称,比如大丽花,除了旋转对称,还有一种由内而外、层次鲜明的对称。多重对称的叠加让花朵更加艳丽。
以数学思维看,上面的所有例子,都包含着一个保持物体形状或模式不变的等距群。明显的,这样的等距群把物体分成了相同的几个部分。依此理解,给出两个物体A与B,如果A的等距群包含了B的等距群,那么我们就说A比B更加对称3
为了更好地表述这些概念,我们考虑四个图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和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明显的,这不规则的四边形不是对称的。同样,直觉告诉我们,圆是最对称的,正方形比长方形更加地对称。事实上,圆的等距群是无穷的,并且包含了正方形的等距群,而后者又包含了长方形的等距群。
人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我们也很难找到一朵花是完美无缺的。虽然人体总的来说是左右对称的,可是这种对称远远不是完全的。每个人左右手的粗细不一样,一只眼睛比另一只眼睛更大或更圆,耳垂的形状也不同。
不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地打破对称,艺术家有时也会极力地创造出残缺对称的图像和物体,可是仍然给人以和谐与平衡的美感。许多人也许会有这样的共识,脸上如果有一颗美人病,那么会让人眼前一亮,可是如果有两颗对称的美人病,肯定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有时候残缺对称会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出现。比如,建于公元前486年-460年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庙西门三角榻上的雕塑,它的外轮廓呈现出反射对称性,并且中线两边的人数相等,可是两边的塑像却有着很大差别。这是反射对称的变体。平移对称的近似也出现在艺术中。例如,在宋朝著名画家米友仁的画中,山峰基本上是呈现周期变化的。另一个近似平移对称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内以四季亭为连接点的湖岸画廊。
(摘编自季理真《对称之美》)
材料二:
商周青铜器纹饰系统性很强,其基本特点是对称性,这一审美法则反映了中国先民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古人将事物分为阴阳、高下、明暗等相对应的要素,进行思考。从本质上讲,这就是对称的思想。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对称性可以被认为是其在艺术上的源头或集中表现。《国语》中有云:“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这是古人对美的一种定义,其本意也是讲究对称之美。商周青铜器纹饰体现的这种审美法则至今仍然葆有旺盛的生命力。
上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上的变革也不可避免。1917年出现的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提倡白话,反对文言,白话文取代讲求平仄、对仗的文言文,但是也给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和语言自身的特色带来了许多问题,需要协调解决。闻一多提出的“三美”主张即是其在诗歌领域的反映,其中的“音乐美”认为作品要“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则主张“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实质上强调的就是对称性。
中国古代的住宅基本上都是单层的,故宫这样的宏大建筑群实质上也只是建得更高、面积更大一些。如今城市里高楼林立,除单体建筑外,其他建筑物从表面上不易看出对称的特点,但如果仔细分析,仍能找到对称性的体现。比如在大的住宅小区里都有“楼王”,它的出现掺杂很多商业因素,但成为"楼王”的最核心要素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在一个小区里,“楼王”一定位于中心地段,其他楼宇都围绕着它。有很多小区就是以"楼王”为对称轴设计的,这可以说是这种传统审美法则在现代的折射。
研究青铜器纹饰,找出其特征,揭示其内涵,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传统资源为现代服务。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展示中国话语,显示中国风采,就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其中有价值的元素,与现代意识和科学技术相结合,做到有所创新,有所创造,从而展现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的影响力。
(摘编自杨小明《商周青铜器纹饰的艺术研究——以对称特点及其蕴含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造于公元前的希腊帕台农神庙前方和侧面都是对称的,这属于一种平移对称。
B.人们在直觉上认为圆是最对称的图形,实际上恰恰相反,圆的等距群是无穷的。
C.“三美”理论强调对称,根除了文学革命给中国人思维、语言方面带来的问题。
D.我国的单层建筑易看出对称特点,仔细分析林立的高楼,也会找到对称的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天坛的建筑不是严格以道路为中轴对称建设,就很难呈现令人折服的庄严和肃穆,也会失去美感。
B.自然界很难找到完美无缺的对称,日常生活中对残缺对称的欣赏,也体现了人们对和谐之美的追求。
C.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启示我们,要想让传统资源为现代服务,就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意识结合。
D.无论是从数学理论上还是从审美观念上看,对称都是一种相对概念,我们对此概念的理解不能固定僵化。
3.下列图像属于材料一所说的反射对称的变体的一项是(3分)
4.请依据文本内容,分别从数学思维和美学思维角度给“对称“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海上扁舟
[美]斯蒂芬·克莱恩
船上的四个人谁也不知道天空的颜色。几双眼睛平望出去,紧紧盯着汹涌而来的波涛。波涛是蓝灰色的,只有浪脊上喷溅着白色的泡沫。地平线窄了又宽,落了又起,边缘上总是参差不齐,波浪看上去像堍岩一般尖削地向上搏击。
负责从船里往外当水的厨子蹲在船底,双眼瞅着那六英寸厚的船舷,他与这汪洋大海就这一舷之隔啊。当他苗水时,因为身上的背心没有扣上,两片襟子在荡来荡去。
加油工在用两把桨中的一把划着船,有时猛然抬起身子,闪开由船尾璇进的海水。记者划着另一把桨,他注视着波浪,奇怪自已为何呆在这里。
受伤的船长躺在船头,虽说还很镇定,但声音却带着深沉的哀伤,带着一种口舌和泪水所无法表达的特性。
“比利,把船再向南转一转。"船长说。
“是,再向南转一转。”加油工在船尾回答。
坐在这只船上,简直就像坐在一匹狂蹦乱跳的野马上,何况,野马也不比那船小多少。那船腾跃,竖起,栽下,就和那野马一样。每逢浪头打来,小船因此而颠起时,好似一匹烈马向高耸的栅栏扑去。那船如何能攀越过一道道水墙,实在不可思议。棉绒似的海鸥飞来飞去,真叫小船上的人艳羡,因为愤怒的大海对于它们,就如同对于一千英里以外内陆上的一群松鸡一样无所谓。
船长在小船被一个巨浪颠起之后,在船头谨慎地抬起身子,说他看到了海湾的灯塔。厨子马上说他也看到了。它恰似一个针尖,要找到一个如此微小的灯塔,那得有急切的目光才行。
灯塔在慢慢变大3现在几乎显出颜色了,看上去犹如天边的一个小小的灰影。最后,从每一个浪峰上,那颠簸着的小船上的几个人终于看得见超然客公众号陆地了,疑虑和恐惧从他们心里消逝了。大家还在全神贯注地驾驭着小船,但却无法压抑心头默默的喜悦之情:一个钟头之后,他们也许就抵岸了。
南边,纤细的灯塔将它小小的灰色塔身升高了。潮水、凤和海浪却冲着小船向北旋转。“奇怪,岸上怎么没有人?"远远望去的那几个人说,先前那股轻松的心情完全消失了。前面就是陆地,可是那儿却看不到人迹,真叫他们悲呛至极。
“假使我们不能都上岸,"船长说,“我想你们几位知道把我完蛋的消息送到什么地方去吧?”随即,他们匆匆交换了住址和叮嘱。
加油工在划船,继而是记者在划,接着又是加油工在划。这是件累人的差事。每当一个人由划船的位子换到船底的位子时,他就感到浑身萎顿不堪。寒冷的海水在船里荡来荡去,人躺在水中,头枕在座板上,几乎碰着一个旋转着的浪峰;有时一个巨浪打进船来,又把全身浇个透湿然而,这些事不会使人烦恼。几乎可以肯定,即使小船翻个个儿,歇着的那位也会舒舒服服地滚到大洋上,好像确信那是个柔软的大垫子似的。
渐渐地,海岸朦胧了,浪花吃哮着冲上船舷,那几个航海人瑟缩着,咒骂着。
夜里,记者划桨的时候,喝了点船长给的掺水威士忌,镇住了冷颤:“假如我最终上了岸,有人给我看一支桨,哪怕是桨的照片……"
过一段时间,就出现一阵短暂的交谈。“比利!……比利,你换换我好吗?”
“当然好。”加油工说。
终于,海和天都露出了鱼肚白。后来,海水涂上了金黄,黎明终于来临,阳光在浪尖上燃烧着。
海岸近了,但汹涌的向岸巨浪把小船高高抛起。“大家记住,”船长说,“跳水的时候,要跳得离船远些。”
阵浪向前涌来,巨大无比,完全把小船吞噬了,几乎在这同时,船上的人都跳进了海里。水是冰冷的,记者当即发觉,这佛罗里达沿海的水比他原来预料的还要冷。水冷得可悲,冷得凄惨,几乎使人觉得有适当的理由可以流泪了。他浮出水面的时候,见到了海里的同伴。加油工一马当先,他游得很有劲,速度很快。在记者左边,厨子那白色的软术背鼓鼓囊囊地凸在水上。后边,船长用那只没有受伤的手攀在仰面朝天的船脊上。
海岸很诱人,记者却游进了璇涡,在那儿停滞不前了。海岸就在眼前,犹如舞台上的一小块布景。“假如我要淹死假如我要淹死假如我要淹死的话,疯狂的海神啊,为什么又让我漂泊这么远,眼巴巴地凝视着沙滩和树木呢?”一个大浪卷来,轻巧神奇地把他整个儿抛了过去,抛到海水仅仅齐腰的地方,可是当时的处境使他站不住片刻。每个浪头都把他打成一团,回头浪又阻拦着他。
海滩上出现了一个人,他奔跑、脱衣,脱衣、奔跑,一跃跳入水中,将厨子拖上岸,然后向船长趟去,船长却把他挥开,要他到记者那儿去。那人赤裸裸的赤裸裸得像冬天的树木。然而他头上有一个光环,像圣人似地焕发着光芒。他抓住记者的手,用力拉,拽了很远,然后潇洒地一放。记者很懂得客套,说声:“谢谢,老兄。”
可是蓦然间,那人叫道:“那是什么?”他迅疾地指向不远处。记者说:“快去。”浅水处,加油工面孔朝下趴着,额头抵着沙滩,每逢浪头的间隙,便从海水中显露出来。
海滩上似乎立刻挤满了人,男人们带着毛毯、衣物和水瓶,女人们带着咖啡壶以及她们视为神圣的种种药品。陆地对海上来客的欢迎是热烈而慷慨的,但是,一个静默的、水淋淋的形体被慢慢地抬上海滩,陆地对他的欢迎只能是另外一种友好接待,给他提供一个阴森森的坟基。
夜幕降临时,白浪在月光中荡来荡去,凤把大海的声音传给岸上的人,他们觉得现在能够解释这大海的声音了。
(文章写于1897年,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伤的船长声音哀伤,最早提议留下遗嘱,表明他是四人中唯一一个悲观的人。
B.陆地出现后,四人由喜转悲,因为他们不见岸上人迹,认为得不到想要的帮助。
C.“哪怕是桨的照片……”,省略号含有记者因划船时间长久而对桨喜爱不舍之意。
D.岸上的人热烈而慷慨地救助了遇险者,他们从大海的声音中也听出了热烈和慷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没有交代船只失事的原因,直接呈现四人海浪中颠簸的场景,突兀而来的冲击感使小说开篇就迎来紧张的叙述节奏。
B.小说先写海浪“是蓝灰色的”“喷溅着自色的泡沫”,后又写“阳光在浪尖上燃烧着”,景物的变化预示着故事走向的改变。
C.文中“一匹烈马向高耸的栅栏扑去”“浪花胞哮着““水冷得可悲”等句子,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体会人物所受的海水折磨之苦。
D.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类似,小说多从人物的视角展开客观冷静的叙述,塑造了四位同圣地亚哥一样的“硬汉”形象。
8.小说画线部分着力叙述加油工和记者轮流划船及其感受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说,小说中加油主临近获救时却死去这一情节,削弱了小说的思想意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