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广州市番禺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2-01-31
参考答案
1.C
2.A
3.B
4.①首先直接提出“宗法伦理成为现代基层治理的柔和剂”这一观点;②接着分析宗法伦理(传统宗法社会的制度、文化、习俗)在实行礼治的古代社会中发挥的作用;③然后分析宗法伦理(宗法血缘圈层文化)在现代社会基层治理中的借鉴意义与劣根残余;④最后指出在现代社会中该如何运用宗法伦理。
5.①贯彻国家法治社会的治理方针,坚持以“法治”为主。②借鉴、发挥宗法血缘圈层文化的情感调节功能,发挥村委会沟通情感的纽带作用)③落实制度公开制度和村民议政,避免出现山头作风、权力监管真空等问题。④从组织结构、制度体系、个人认知等多个角度深入研究,确保基层治理全面、有序、良性地推进。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宗法伦理作为礼治的柔和剂,有效平衡了王朝统治者和地方豪门宗族间的权力”说法有误。首先,材料二开篇提到“宗法伦理成为现代基层治理的柔和剂”,而非选项中所说的“礼治”。其次,原文“甚至封建王朝统治者一度需要依靠地方豪门、宗族的社会动员力量推行有效的军政举措”旨在说明在某些情况下地方豪门、宗族的基于血缘宗法关系产生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并不能说这是在平衡“王朝统治者和地方豪门宗族间的权力”。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礼治是通过在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来使人信仰遵从,这样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秩序也能自动形成”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可知,“秩序自动形成”有误,原文明确提到“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秩序的形成离不开社会。
C.“礼治中以距统治者血缘关系远近而圈层式推衍的‘封诸侯,建同姓’的做法体现了中国社会‘团体格局’的特点”说法有误,如果未读过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可以认为该选项于原文无据;如果读过《乡土中国》,可知该选项中的“团体格局”有误,选项中描述的“以距统治者血缘关系远近而圈层式推衍的”模式,与书中提到的“差序格局”基本相同。
D.“斐迪南·滕尼斯认为由于血缘共同体是最为‘本质的统一体’,所以人与人一出生时便形成了‘植物性’生命的关联”属于因果倒置。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句意指“不符合礼不看,不符合礼不听,不符合礼不说,不符合礼不做,要符合礼的看,要符合礼的听,要符合礼的说,要符合礼的做”这里提到要符合礼制的要求。故可证明。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出自《韩非子》,意为惩罚罪过不免除大臣,赏赐善行不忽略百姓,指惩罚和奖赏应一视同仁,不应因人的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这种思想更偏向于“法治”而非“礼治”。
C.句意指“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也符合礼制。
D.句意指“出自《论语·颜渊》,指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也符合礼制。
6.C
7.D
8.①见到王鹏程精气神十足时,刘老师由之前的失落、委屈变成高兴、得意。
②得知王鹏程不能来见他后,刘老师由期待、兴奋变成生气、郁闷。
9.①小说写退休教师“刘老师”一时兴起去淮南看望自己的得意门生王鹏程,结果怏怏而归。这是现实中的“荆棘”与“雾霾”;
②但小说情节并没有停留在这种“荆棘”与“雾霾”之中,继续写刘老师在家乡学生给自己设局接风的过程中逐渐消失内心的郁闷,在受到学生的冷落之后仍能放下“计较”,感受到其“好”。这让人看到人性的温暖与“美好”,是“荆棘里发现的花朵,雾霾中看到的阳光。”
③小说以刘老师对明年春暖花开的美好展望作为结尾,让人看到一颗向阳生长的心,感觉到人性的温暖与美好最终会穿越苦难与阴霾,具有引领人心走向更开阔未来的力量。表现了作者现实主义的悲悯情怀与人道关怀精神。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有意疏离”属于无中生有,“为人虚伪”判断无据。文章描写王鹏程很忙,让秘书接待刘老师,安排好住处,并送了不少土特产,这说明王鹏程并非“有意疏远”,也不能据此判断他“为人虚伪”。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 对罗志军的描写没有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只运用了正面描写,如“罗志军的大嗓门响了起来,“刘老,您怎么在这啊?快上车,刚好还有两个位子!”说着,罗志军跳下来,把他扶到车上,让前面座上的人让开,把老师安置在第一排坐下”。
10.B
11.C
12.C
13.第一问:人要长期不懈地修身养性,积善改过,才能养成高尚的德行。
第二问: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4.(1) 希望能够越级提升他,使儒士们有效法的模式、榜样。
(2)(我们)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哲宗皇帝曾经因为疮疹不愈而有好些天不到迩英殿上朝,程颐到宰相那里问皇帝安否,并说:“皇上不临朝上殿,太后不应当独自坐朝称制。况且皇上有病,大臣难道可以不知道吗?”
“累日”是修饰皇帝不到迩英殿的时间,属于后置状语,不能与前面断开,排除AD;
“独坐”是“不当”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且”字一般用于下句句首,其前断开,排除C。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 “《吕氏春秋》”应为“《春秋》”,《春秋》是儒家经典,《吕氏春秋》是一部反映杂家思想的典籍。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宋哲宗大为不悦”无中生有。原文是“神宗丧未除,冬至,百官表贺,颐言:‘节序变迁,时思方切,乞改贺为愁。’”文中并提及“宋哲宗大为不悦”这一内容。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文是“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况陛下春秋之富,虽睿圣得于天资,而辅养之道不可不至。愿选名儒入侍劝讲,以备访问,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选名儒入侍劝讲,以备访问”是从学识修养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则说明应当改正小的过错;而“岁月积久”则强调了长时间积累的重要性。总之,这句话阐述的道理就是:人要长期不懈地修身养性,积善改过,才能养成高尚的德行。
此句与《劝学》中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意思接近,劝学中这句话的意思是“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不次”,越级,破格;“擢以不次”,状语后置句;“矜式”,示范,效法。
(2)题得分点有:“如”,往、去;“万顷”,江面、江水;“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凌茫然之万顷”,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参考译文:
程颐,字正叔。十八岁的时候,上书朝廷,希望皇上诏令罢黜世俗的说教,以王道作为本心。治平、元丰年间,许多大臣多次推荐他为官,都不肯就任。哲宗初年,司马光、吕公著一齐上疏阐明他的行为和道义,又说:“我们知道河南府处士程颐,努力学习,喜好历史,安于贫穷,固守气节,言行一定要符合忠信的原则,行动一定遵守礼制法规。程颐年龄过了五十,不求做官,是真儒者的高风亮节,圣世社会的隐逸之民。希望能够越级提升他,使儒士们有效法的模式、榜样。”哲宗诏令他担任西京洛阳国子监的教授,他力辞不就职。
不久,诏令他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待入朝觐见之后,又提升他为崇政殿说书。于是,他上疏说:“温习与智长,感化与心成。现在,那些善于教化其子弟的人,也必须延请著名德高望重的儒士们,使他们与之相处,以熏陶成性,潜移默化。况且陛下正年富力强,虽睿智圣哲得力于天资聪颖,而教化、修养之道不可不到。希望皇上挑选著名儒士入侍君侧,劝讲圣贤之道,讲解罢留的标准,随时与儒士探讨,即使有些小的失误,随事谈出看法,日积月累,坚持久远,就一定能够修养成高尚的圣贤德性。”程颐每次进讲,态度特别庄严,其中夹有委婉的劝谏。听说皇上在宫中盥洗而避开蚂蚁,就问:“有这样的事吗?”皇上回答说:“是的。我的确害怕伤害了蚂蚁。”程颐说:“把这样的心思推广于四海万民身上,是作为帝王的要道。”
神宗丧期还没有结束,冬至那天,百官上表称贺,程颐说:“季节时序变迁,皇上思念先帝殷切深厚,希望改朝贺为安慰。”丧期结束以后,有关衙署请求举行乐舞、置办酒宴,程颐又说:“丧期满了应该用吉礼,而且还当根据事情的性质和实际情况举行乐舞,现今特设宴请,是喜庆的事情。”都据此照办。哲宗皇帝曾经因为疮疹不愈而有好些天不到迩英殿上朝,程颐到宰相那里问皇帝安否,并说:“皇上不临朝上殿,太后不应当独自坐朝称制。况且皇上有病,大臣难道可以不知道吗?”第二天,宰相以下的官员开始奏请政事,询问皇上病况。
程颐对书是无所不读,他的学问是以诚为本,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指导,扩展到《六经》各书。行动举止,言谈缄默,都以圣人为导师,不达到圣人的境界不停止追求。张载称赞他们兄弟二人十四五岁的时候,便超然脱俗想效法圣人,故最终得到了孔子、孟子没有被后人传承的学问,成为各个儒生倡导的楷模。他的话的重要,就像布帛菽粟等穿的、吃的一样,了解德性的人尤其尊敬、崇尚他。程颐平生从教始终诲人不倦,所以当时的学者属他的门徒学生的人最多,由于其学术渊源的影响,都为当时学士名流。
15.C
16.同:二人皆有感于英雄的丰功伟绩不再,因而慨叹南宋朝廷不思北伐,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异:辛弃疾赞叹孙权曾建都京口,表达了对英雄业绩表示向往;陆游却说如今人已经不需要像孙权那般,表达了对朝廷不善用人的极度不满。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 “委婉含蓄”不准确,两句诗都有描写情感的词,分别是“愁”“艰难苦恨”,两句都直抒胸臆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先看相同点:二人皆有感于英雄的丰功伟绩不再,因而慨叹南宋朝廷不思北伐,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辛弃疾“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感慨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了。当时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了。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同时慨叹朝廷不思北伐,自己无法像孙权一样建立一番功业。而陆游“生子何须似孙仲谋”是借景感事言志。赤壁尚在,但英雄不可再世,古战场已成旧址,万事尽付东流,世事成败不足道,因而作者认为“生子不须似仲谋”了。此联中诗人借赤壁陈迹感叹朝廷偏安半壁,强敌入侵,思无英雄与敌抗衡,自己虽似仲谋,志在恢复失地,驱逐强敌,但又得不到不思振作小朝廷的重用,还放外任万里之外的蜀地。只有提笔狂书,遂豪情壮志形诸于诗篇了。
再看不同点:辛弃疾赞叹孙权曾建都京口,表达了对英雄业绩表示向往。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用典表达了对英雄业绩的向往。陆游却说如今人已经不需要像孙权那般,表达了对朝廷不善用人的极度不满。后人过黄州遂思赤壁,见痴壁又必追忆昔日英雄。特别在偏安半壁,强敌入犯之时,更是思英雄再世,与敌抗衡。放翁于此,却偏道赤壁已成陈迹,万事尽赴东流,世事成败,又何足道,生子何须定似仲谋。放翁一生,志在恢复失地,即使僵卧孤村,犹梦铁马,提笔狂书,思驱敌人,决不会出此消极之言。明王嗣奭评杜甫诗句“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皆尘埃”时“说总是不平之鸣,无可奈何之词。”(《杜臆》)此诗末联,也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平之鸣,表达了对朝廷不善用人的极度不满。
17.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独立寒秋 万里悲秋常作客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弦”“焉”“作”。
18.A
19.B
20.①运用拟人手法。“树影掩影悸动”“奇石讲述故事”“白云编织神奇”三句,将静态的“树影”“奇石”“白云”赋予人的动作,使虚幻的想象更生动,表达了对黄山的喜爱之情②运用排比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文章气势。丰富了“虚幻想象”的内容。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组,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非常逼真。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在这里描写对象是“巨石的轮廓”,不是人像,应用“惟妙惟肖”。
第二组,扑朔迷离:本意是难辨真伪,也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根据“似是而非”可知,应用“扑朔迷离”。
第三组,鬼斧神工:形容好像鬼神所为,技艺高超,非人力所为。巧夺天工:只能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在文中是指“造化”,“造化”指大自然,应用“鬼斧神工”。
第四组,一览无余:所有的景物全部都能看见。一目了然:偏重在指事物脉络清楚,一看就明白。在这里形容自然景象,而不是事物脉络,应用“一览无余”。
故选A。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共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一派”不能用来修饰“笼罩”,应修饰“夜幕”,放在“夜幕”之前,排除AD。
二是不合逻辑,“高远的天光将被山涧巨石勾勒出生动可喜的轮廓”主客颠倒,应是“高远的天光将山涧巨石的轮廓勾勒得生动可喜”。
C项“隐藏”跟“高远的天光”相矛盾。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使用“掩影”“讲述”“编织”三个动词描写“树影”“奇石”“白云”,属于拟人手法,这三个动词赋予静态的物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登上黄山欣赏山石时产生的虚幻想象,抒发了作者对黄山的喜爱之情。
从整体上看,“婆娑的树影掩影着无数生灵的悸动”“怪趣的奇石讲述着远古无人知晓的故事”“变幻的白云编织着巍巍群山的神奇”三句话句式结构一致,运用排比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气势,集中概括了“虚幻想象”的内容。
21.A
22.①不算真静②人人都会遇到逆境或有的人处在顺境中 ③顺境亦是逆境矣。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由上文“处境如何,是否如意……”可知,这是说人身处何种境地的感受,所以从人的角度来说,先说处于何种境地,再说具体表现,这就排除CD。
由后面“孰优”可知,此处应是列举比较的双方,再结合前面“富贵而忧戚,不如贫贱而快意肆志”和后文“在艰苦的逆境中,能有一颗快乐的心,才是真正的快乐”“即使生活在顺境中,而心被此境所累”可知,此处应是说“处逆境而心安,处顺境而心劳”,排除B。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