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2-02-07
参考答案
1.D
2.B
3.A
4.①农耕文化的物质基础是农业文化遗产,其蕴含着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化的精粹。②农业文化遗产反过来作用到具体的农业实践中,丰富农耕文化的内涵,成为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当代表现化。
5.①大力宣传农业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体现的意义,营造和谐、自信的农耕文化氛围。②国家出台政策,地方积极行动,打造引领优秀农耕文化示范基地。③打造高水平的农业文化遗产平台,构建弘扬农耕文化的培养体系。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文化的不同等,各地都有各自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错误,颠倒主客体。根据原文“我国领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哺育了各地风格多样的地域文化,呈现出‘美美与共’的特点”分析,应为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哺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而不是与此相反的表述。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拥有的……理念,让……其他文明古国”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一段有“中国农业能够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说明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C.“都来自……”说法绝对。原文为“先民由农业生产经验总结凝练出的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但不能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都是来自农业生产获得的经验、教训的理论总结。
D.“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传统农业,离开农耕文化就没有了中华文明”错误,说法绝对。原文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传统农业”,中华文化的载体不是只有传统农业。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体现的农业智慧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A.与材料的“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意思契合,符合第二段的农业智慧思想。
B.体现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中。
C.符合“发明了稻鱼鸭共生模式,这种共生模式有效地利用了稻田空间”的思想。
D.符合“人们应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选择种植不同的作物”的思想。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注重筛选农业文化遗产和农耕文化之间的关系。
来自材料一第一段、最后一段以及材料二第一段,结合“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中蕴藏的农耕智慧”“蕴藏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化精粹”“而先民所遗留之农业文化遗产正是中华农耕文化最重要的根脉源泉和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等分析,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农耕文化最重要的根脉源泉和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蕴藏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化精粹。
来自材料二第一段、最后一段,结合“文化的提升又反过来作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当代表达”“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等分析,文化的提升又反过来作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永续发展的中国传统农业,形成各地风格多样的地域文化,丰富农耕文化的内内涵,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成为传统农耕文化的当代表现化。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如何保护、弘扬的角度分析,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宣传农业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体现的意义;②当代人如何做,才能保护和弘扬农业文化遗产和农耕文化等。
从材料二中的“因此我们需要依托农业遗产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可以把握答题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二中,回答问题的语言要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第一个关注的内容方面,需要思考农业文化遗产和农耕文化的内涵,比如材料二第三段,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源自农业,一贯讲求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因此有意识地挖掘和弘扬农业遗产中蕴含的传统农业文化,对营造全社会和谐自信的农耕文化氛围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分析,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源自农业的角度理解,解说宣传的重要性。
第二个角度,可以概括材料二第四、五段的内容,比如国家、地方方面应该做的事情等。结合“以政府为主导,出台农业遗产保护条例、优秀农耕文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条文,从政策上形成导向”“目前,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农业农村部已进行了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评选,保护工作成效显著”“进行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梳理出华南、华东、西北等几大片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遗产,推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示范性农业遗产基地,发挥它们的模范带头作用”等分析,国家出台政策和指导思想,地方积极行动,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遗产,推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示范性农业遗产基地。
结合“其传承弘扬是一项长期工作,尤其需要一个很好的平台来生动地诠释和体验其精髓之所在”“要以政府为主导,出台农业遗产保护条例、优秀农耕文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条文”“其次,要大力发展特色农……认识到保护农业遗产与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性”“要广泛宣传和动员,让全社会了解农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等分析,打造一个很好的农业文化遗产平台,政府出台农业遗产保护条例、优秀农耕文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条文;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和乡村旅游开发,让遗产地百姓认识到保护农业遗产与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广泛宣传和动员,让全社会了解农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6.A
7.D
8.①用全知视角讲述故事。像绝大部分传统小说一样,《催粮差》用全知视角讲述故事,使读者通过阅读能够通晓故事涉及的方方面面。②叙事结构以情节为中心。讲述故事采用连贯叙述的方式,围绕着故事情节叙事。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煎饼铺伙计催粮被二先生打耳光,崔九孩给二先生道歉,以及崔九孩要到孙二则家催粮等。
9.①语言富有乡土特色。小说使用方言,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比如用“稀松”“我的过”等。②人物富有乡土特色。无论是崔九孩、二先生还是煎饼铺的伙计,说话、做事都具有乡民特征。比如崔九孩到二先生家的“走进来蹲到窗下”等等。③故事具有乡土特色。小说很像说书人讲故事,无关紧要的情节都被忽略掉,无关紧要的人物连名字都没有,比如煎饼铺的伙计、二先生家浇水的佣人等。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但有着一点正义感”错误。打伙计是因为伙计不尊重他,并未体现出正义感。
C.“反衬乡村生活的安宁,以此侧面表达对催粮恶行的批判”错误。小说的这些内容都是写煎饼铺伙计到二先生家催粮体现的矛盾,并没有表现出乡村生活的安宁。
D.“一定能够主持正义、替自己出气的心理”错误。伙计给崔九孩诉说自己的遭遇是心怀冤屈,希望崔九孩出个解决问题的主意,不是认为崔九孩能主持正义。
故选A。
7.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结构上起到了伏笔和照应的作用”错误。没有伏笔照应的关系,藤手杖的出现主要是在催粮时作为权威的象征。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叙述方式的能力。
“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全知视角,讲故事的人全知全能,叙述故事时,没有内容的忽略;二是以情节为中心讲述故事,小说所有的内容都紧紧围绕情节。
《催粮差》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也就是用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告诉读者催粮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叙述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被叙述对象之间,让读者通过阅读能够通晓故事涉及的方方面面。
《催粮差》叙事结构以情节为中心,文章的每个部分都在围绕催粮差这件事来叙述,情节紧凑,《催粮差》讲述了催粮的故事,先叙述崔九孩雇人、煎饼店伙计催粮被打、崔九孩道歉,以及到孙二则家催粮等。故事情节连贯。
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写作特色的能力。
小说的乡土特色主要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
①小说的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等具有乡土气息这篇小说,从语言上看,小说的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都具有乡土特色,具体的呈现是方言的使用、具有地域色彩的词语的使用,如用“稀松”“我的过”等。
②小说从人物刻画的角度体现浓郁的风俗人情。小说中的崔九孩、伙计、二先生、浇水的佣人等都具有乡民特征,比如浇水的佣人见他进去“便挡住狗问他是哪里来的”,崔九孩到二先生家的“走进来蹲到窗下”等等。
③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看,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情节可分为崔九孩雇人、煎饼店伙计催粮被打、崔九孩道歉,以及到孙二则家催粮,无关紧要的情节都被忽略掉,就连无关紧要的人物连名字都没有,比如煎饼铺的伙计、二先生家浇水的佣人等,使得故事通俗易懂,像民间故事或者是说书人讲故事。
④主题上,凸显民间故事的特征。通过通俗简单的故事情节来说明道理,本文通过崔九孩催粮的故事来表现乡间的世态人情。
10.D
11.A
12.B
13.(1)朝廷选拔优秀贤能的人来辅助殿下,如今您动辄数月不见宫中臣属,这将如何使他们对殿下有益处呢?
(2)当今群臣中,忠心耿直的没有人能超过魏征,我派他做太子的师傅,以此来杜绝天下人的猜疑。
14.①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傅;②亲口说出绝对不会让庶子代替嫡子,成为太子。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今移居此殿”中动词“移居”作谓语,代词“此殿”作宾语,故应在“殿”后停顿,“乃”引出下一句,判断句的标志,“乃在东宫之西”独立成句。排除B、C项。
“海陵昔尝居之”中动词“居”作谓语,代词“之”是其宾语;“时人不以为可”中主语应该是“时人”,故应在“时”前停顿,排除A项。
断句后,疏通语意为:(陛下)就应当时时抑制他骄傲奢侈的习气,使他不处于嫌疑的位置。如今让他移居武德殿,这殿在东宫西边,海陵王当年曾居住在这里,当时的人就认为那样做不妥当,现在虽然时间不同事情也不一样了,但是也担心魏王的心思不会安稳。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左庶子的官职稍低于右庶子”错误。左庶子职位高于右庶子。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B.“太子就让他当着自己的面把鼓弄坏”错误。原文是“太子出其鼓,对玄素毁之”,是太子自己把鼓弄坏的。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句得分点为:“选”,选拔;“动经时月”,动辄数月;“何以”,凭什么;“裨益万一”,益处。
第(2)句得分点为:“方今”,当今;“逾”,超过;“遣”,派;“傅太子”,做太子的师傅;“绝”,杜绝。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九月丁巳,以魏征为太子太师”概括为: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傅。
(2)根据“太子虽病足,不废步履。且礼,嫡子死,立嫡孙。太子男已五岁,朕终不以孽代宗,启窥窬之源也”概括为:亲口说出绝对不会让庶子代替嫡子,成为太子。
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太宗李世民即位为皇帝。冬十月癸亥(初八日),立皇子中山王李承乾为太子,这年太子八岁。唐太宗贞观七年。太宗对左庶子于志宁说:“朕十八岁时还在民间,百姓的疾苦和情感,没有不知道的。等到居于皇帝之位,处理日常事务,仍有差错失误。何况太子生长在深宫,百姓的艰难困苦,听不到也看不见,能不骄傲放纵吗?你们一定要尽力谏诤于他。”太子喜欢嬉闹玩耍,于志宁多次直言劝谏,太宗听说后赞扬他,赐给他黄金一斤,布帛五百匹。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太宗听说右庶子张玄素在东宫多次劝谏太子,就提拔他做了银青光禄大夫,兼管左庶子的事情。太子曾在宫中击鼓,张玄素叩门恳切地劝阻他,太子拿出他的鼓,当着张玄素的面把鼓毁坏了。太子很长时间不出来接见东宫的官属,张玄素劝谏说:“朝廷选拔优秀贤能的人来辅助殿下,如今您动辄数月不见宫中臣属,这将如何使他们对殿下有益处呢?”太子不听劝谏。唐太宗贞观十六年春正月乙丑(初九日),魏王李泰献上《括地志》一书。李泰勤勉好学,广泛延请当时天下的俊才之士。唐太宗又让李泰迁到武德殿居住。魏征上疏,认为:“陛下宠爱魏王,常常想让他更加安全,就应当时时抑制他骄傲奢侈的习气,使他不处于嫌疑的位置。如今让他移居武德殿,这殿在东宫西边,海陵王当年曾居住在这里,当时的人就认为那样做不妥当,现在虽然时间不同事情也不一样了,但是也担心魏王的心思不会安稳。”太宗说:“差一点又造成失误。”即刻让李泰回到原来的府第居住。唐太宗贞观十六年秋八月丁酉(十四日),唐太宗说:“当今国家什么事最为急迫?”谏议大夫褚遂良说:“如今四方安定无事,只有确定太子、诸王名分最为紧要。”太宗说:“这话说对了。”当时魏王李泰受到太宗的宠爱,群臣每天都有怀疑的议论,太宗听说后十分厌恶,对身边的大臣说:“当今群臣中,忠心耿直的没有人能超过魏征,我派他做太子的师傅,以此来杜绝天下人的猜疑。”九月丁巳(初四日),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魏征有病稍有痊愈,就到朝堂上表推辞,太宗亲笔写了诏书,告谕魏征:“周幽王、晋献公,废嫡子而立庶子,造成国家危亡。汉高祖差一点废掉太子,幸赖商山四皓的辅翼才得以安稳。我现在信赖你派你去辅佐太子,也就是这个意思。我知道你有病在身,可以躺在床上辅佐太子。”魏征于是接受了诏书。唐太宗贞观十七年春正月丙寅(十五日),太宗对群臣说:“听说外面士大夫们传言太子有脚病,魏王李泰聪颖有悟性,常随从我游玩,突然就生出了猜测议论,一些别有企图的人,也有附会其说的。太子虽然脚有毛病,但并不妨碍行走。况且按照《礼记》,嫡长子死,应立嫡长孙。太子的儿子已经五岁了,我终究不会以庶子来代替嫡子,开启非分夺取皇位的先河。”
15.C
16.①雨后荷叶水珠晶莹,让人有清冽之感,表现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②以水为镜、发不胜簪,体现作者对韶华易逝的感叹。③白鹭横空、归心似箭,表现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C.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有文采不在于夸夸其谈,无言袖手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真谛。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词的前三句“雨过芙蕖叶叶凉。摩挲短发照横塘。一行归鹭拖秋色”,描写了雨过之后荷叶上水珠晶莹剔透,生发出清冽的感觉;以水为镜、摩挲短发。一行白鹭在秋天飞归故乡。作者在这三句中运用了几个典型意象:雨后的芙蕖叶、稀疏的短发和归去的白鹭。作者通过这些典型意象来表达当时的心境。雨后的芙蕖叶上水珠晶莹,给人一种清冽之感,此时正是秋高气爽之时,眼前之景不禁让作者对秋天生出喜爱之情。
“摩挲短发照横塘”则是表现作者以水为镜揽照自己的容颜,作者此时已入老年,头发稀疏,已是不胜簪的样子,作者此处用自己的衰老容颜暗示对韶华易逝的感叹。
年已老,鬓已秋,但作者仍是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此时的秋色加重了他的思想之感。而空中“一行归鹭拖秋色”更是激发了他的思乡之情,白鹭横空、归心似箭,作者此时充满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7.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固、谤、讥、寡、生、残。
18.D
19.C
20.(1)构成:①用人的性格“刚烈”来拟写神农溪水流湍急;②用人的性格“温顺”来拟写神农溪流水平缓。
(2)效果:①形象地描摹出神农溪穿行深山峡谷不同地貌时的流水状态,时而湍急、时而平缓;②表达了作者对神农溪的喜爱、赞美之情;③使表达更具生动性,能通过比拟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绵延不断”,指山脉、树木、建筑物等事物前后连接不断。语句写两岸山岩的状态,用“绵延不断”更合适。
第二处,“拐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形容曲折幽僻之处,也形容说话、写文章等不直截了当。“迂回曲折”,弯弯曲曲,回旋环绕的样子。语句写险滩的弯曲和环绕,用“迂回曲折”更合适。
第三处,“急如星火”,像流星急速闪过,形容十分急迫。“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从“好似”分析,成语中不能再有“好像/似/仿佛”等比喻词了,用“迫不及待”更合适。
第四处,“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事物进步、发展很快。“今非昔比”,现在不是过去所能比的了。形容变化很大。语句表述的意思是现在神农溪水由“湍急”变成了“平静如镜”,用“今非昔比”更合适。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①结构混乱,“是由于……的结果”句式杂糅,可以改为“是由于……”或“是……的结果”;
②成分残缺,“奔流湍急变得平静如镜”没有主语,应该在“湍急”后加上“的险滩”。
只有C修改正确。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对“拟人”这一修辞有所了解,所谓“拟人”就是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性格等,让事物具有人的特点。
然后结合句子分析。
“神农溪发源于神农架南麓的溪河,湍急险恶却又不失玲珑秀丽,既温顺又刚烈,由南向北穿行于深山峡谷之中”,这句话描写的对象是“神农溪水”,而“温顺”“刚烈”原本是形容人的性格,此处用来形容“神农溪水”,这属于拟人修辞;“温顺”原本形容人性格温和,此处形容“溪水”,生动形象突出溪水水流的平缓,而“刚烈”原本形容人性格刚强贞烈,此处形容“溪水”,生动形象展现溪水水流的湍急,这一会儿平缓、一会儿湍急的流势是因为神农溪水穿行在深山峡谷之中,地貌不同,所以使用拟人的修辞就形象地展现出水流时而湍急、时而平缓的状态,流露出作者对神农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1.B
22.①形成独特的抗寒结构 ②水分不容易蒸发散失 ③不会因缺水而干枯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得当的能力。
①从连贯的角度分析,括号前表述的主体是“叶子”,那么括号中的语句的主语也应该是“叶子”,排除了A、D;
②从句式结构的角度分析,叶子减弱光合作用让树木生理活动缓慢的行为保证了树木安全过冬,对松柏树安全过冬是有利的,排除C。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段主要介绍松柏树在冬天看起来不落叶的原因。
①第一个空格,空格前写松柏生长在长期寒冷的环境中,空格后写松柏与其他注重抗寒结构模式不一样,由此可以判定空格的内容与松柏抗寒的结构样式有关;
②第二个空格,从空格前的松柏叶子的外形和大小、锁住水分,以及空格后防止水分散失等分析,空格的内容应该是有关水分不容易散失;
③第三个空格,从前文的冬天和后文的叶子绿意盎然等分析,空格的内容应该是不因缺水干枯等。
23.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和氏璧和随侯珠引出了韩非子的两句话,意思是:美好的事物不需要其他事物装饰它,因为其他事物没有能力装饰它;或者是因为事物本身就很美,不需要其他事物装饰。再联系材料中的“内在和外在”,我们行文需要讨论的中心议题应该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问题”。
要注重从内在美入手,可以分析外在美之于内在美的关系。要肯定内在美,有了内在美,无需过分在意外在美;或者外在美以内在美为根,没有内在美,外在再美也算不得美。总之,不能让议论有失偏颇,比如完全否定外在美,或者绝对肯定外在美等。
写作时可以从当前看重“颜值”的现象入手,分析外在美固然算美,但内在美才是人生应当追求的本质;然后以例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来论述,可以写袁隆平的“泥腿子”,写某些明星有颜值却不懂得尊重祖国的历史,从而论证内在美的重要性;最后可以结合青少年审美,论证新时代青年应当追求内外皆美,尤其是内在美,以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修养身心,做个“美少年”。
立意:
1. 提升自我,展现美好。
2. 重要的是本质而不是装饰。
3. 不要过分关注外在,重要的是提升自我。
4. 做一个有内涵的人。
1.D
2.B
3.A
4.①农耕文化的物质基础是农业文化遗产,其蕴含着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化的精粹。②农业文化遗产反过来作用到具体的农业实践中,丰富农耕文化的内涵,成为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当代表现化。
5.①大力宣传农业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体现的意义,营造和谐、自信的农耕文化氛围。②国家出台政策,地方积极行动,打造引领优秀农耕文化示范基地。③打造高水平的农业文化遗产平台,构建弘扬农耕文化的培养体系。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文化的不同等,各地都有各自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错误,颠倒主客体。根据原文“我国领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哺育了各地风格多样的地域文化,呈现出‘美美与共’的特点”分析,应为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哺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而不是与此相反的表述。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拥有的……理念,让……其他文明古国”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一段有“中国农业能够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说明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C.“都来自……”说法绝对。原文为“先民由农业生产经验总结凝练出的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但不能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都是来自农业生产获得的经验、教训的理论总结。
D.“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传统农业,离开农耕文化就没有了中华文明”错误,说法绝对。原文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传统农业”,中华文化的载体不是只有传统农业。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体现的农业智慧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A.与材料的“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意思契合,符合第二段的农业智慧思想。
B.体现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中。
C.符合“发明了稻鱼鸭共生模式,这种共生模式有效地利用了稻田空间”的思想。
D.符合“人们应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选择种植不同的作物”的思想。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注重筛选农业文化遗产和农耕文化之间的关系。
来自材料一第一段、最后一段以及材料二第一段,结合“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中蕴藏的农耕智慧”“蕴藏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化精粹”“而先民所遗留之农业文化遗产正是中华农耕文化最重要的根脉源泉和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等分析,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农耕文化最重要的根脉源泉和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蕴藏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等农耕文化精粹。
来自材料二第一段、最后一段,结合“文化的提升又反过来作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当代表达”“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等分析,文化的提升又反过来作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永续发展的中国传统农业,形成各地风格多样的地域文化,丰富农耕文化的内内涵,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成为传统农耕文化的当代表现化。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如何保护、弘扬的角度分析,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宣传农业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体现的意义;②当代人如何做,才能保护和弘扬农业文化遗产和农耕文化等。
从材料二中的“因此我们需要依托农业遗产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可以把握答题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二中,回答问题的语言要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第一个关注的内容方面,需要思考农业文化遗产和农耕文化的内涵,比如材料二第三段,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源自农业,一贯讲求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因此有意识地挖掘和弘扬农业遗产中蕴含的传统农业文化,对营造全社会和谐自信的农耕文化氛围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分析,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源自农业的角度理解,解说宣传的重要性。
第二个角度,可以概括材料二第四、五段的内容,比如国家、地方方面应该做的事情等。结合“以政府为主导,出台农业遗产保护条例、优秀农耕文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条文,从政策上形成导向”“目前,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农业农村部已进行了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评选,保护工作成效显著”“进行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梳理出华南、华东、西北等几大片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遗产,推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示范性农业遗产基地,发挥它们的模范带头作用”等分析,国家出台政策和指导思想,地方积极行动,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遗产,推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示范性农业遗产基地。
结合“其传承弘扬是一项长期工作,尤其需要一个很好的平台来生动地诠释和体验其精髓之所在”“要以政府为主导,出台农业遗产保护条例、优秀农耕文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条文”“其次,要大力发展特色农……认识到保护农业遗产与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性”“要广泛宣传和动员,让全社会了解农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等分析,打造一个很好的农业文化遗产平台,政府出台农业遗产保护条例、优秀农耕文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条文;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和乡村旅游开发,让遗产地百姓认识到保护农业遗产与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广泛宣传和动员,让全社会了解农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6.A
7.D
8.①用全知视角讲述故事。像绝大部分传统小说一样,《催粮差》用全知视角讲述故事,使读者通过阅读能够通晓故事涉及的方方面面。②叙事结构以情节为中心。讲述故事采用连贯叙述的方式,围绕着故事情节叙事。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煎饼铺伙计催粮被二先生打耳光,崔九孩给二先生道歉,以及崔九孩要到孙二则家催粮等。
9.①语言富有乡土特色。小说使用方言,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比如用“稀松”“我的过”等。②人物富有乡土特色。无论是崔九孩、二先生还是煎饼铺的伙计,说话、做事都具有乡民特征。比如崔九孩到二先生家的“走进来蹲到窗下”等等。③故事具有乡土特色。小说很像说书人讲故事,无关紧要的情节都被忽略掉,无关紧要的人物连名字都没有,比如煎饼铺的伙计、二先生家浇水的佣人等。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但有着一点正义感”错误。打伙计是因为伙计不尊重他,并未体现出正义感。
C.“反衬乡村生活的安宁,以此侧面表达对催粮恶行的批判”错误。小说的这些内容都是写煎饼铺伙计到二先生家催粮体现的矛盾,并没有表现出乡村生活的安宁。
D.“一定能够主持正义、替自己出气的心理”错误。伙计给崔九孩诉说自己的遭遇是心怀冤屈,希望崔九孩出个解决问题的主意,不是认为崔九孩能主持正义。
故选A。
7.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结构上起到了伏笔和照应的作用”错误。没有伏笔照应的关系,藤手杖的出现主要是在催粮时作为权威的象征。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叙述方式的能力。
“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全知视角,讲故事的人全知全能,叙述故事时,没有内容的忽略;二是以情节为中心讲述故事,小说所有的内容都紧紧围绕情节。
《催粮差》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也就是用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告诉读者催粮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叙述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被叙述对象之间,让读者通过阅读能够通晓故事涉及的方方面面。
《催粮差》叙事结构以情节为中心,文章的每个部分都在围绕催粮差这件事来叙述,情节紧凑,《催粮差》讲述了催粮的故事,先叙述崔九孩雇人、煎饼店伙计催粮被打、崔九孩道歉,以及到孙二则家催粮等。故事情节连贯。
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写作特色的能力。
小说的乡土特色主要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
①小说的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等具有乡土气息这篇小说,从语言上看,小说的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都具有乡土特色,具体的呈现是方言的使用、具有地域色彩的词语的使用,如用“稀松”“我的过”等。
②小说从人物刻画的角度体现浓郁的风俗人情。小说中的崔九孩、伙计、二先生、浇水的佣人等都具有乡民特征,比如浇水的佣人见他进去“便挡住狗问他是哪里来的”,崔九孩到二先生家的“走进来蹲到窗下”等等。
③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看,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情节可分为崔九孩雇人、煎饼店伙计催粮被打、崔九孩道歉,以及到孙二则家催粮,无关紧要的情节都被忽略掉,就连无关紧要的人物连名字都没有,比如煎饼铺的伙计、二先生家浇水的佣人等,使得故事通俗易懂,像民间故事或者是说书人讲故事。
④主题上,凸显民间故事的特征。通过通俗简单的故事情节来说明道理,本文通过崔九孩催粮的故事来表现乡间的世态人情。
10.D
11.A
12.B
13.(1)朝廷选拔优秀贤能的人来辅助殿下,如今您动辄数月不见宫中臣属,这将如何使他们对殿下有益处呢?
(2)当今群臣中,忠心耿直的没有人能超过魏征,我派他做太子的师傅,以此来杜绝天下人的猜疑。
14.①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傅;②亲口说出绝对不会让庶子代替嫡子,成为太子。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今移居此殿”中动词“移居”作谓语,代词“此殿”作宾语,故应在“殿”后停顿,“乃”引出下一句,判断句的标志,“乃在东宫之西”独立成句。排除B、C项。
“海陵昔尝居之”中动词“居”作谓语,代词“之”是其宾语;“时人不以为可”中主语应该是“时人”,故应在“时”前停顿,排除A项。
断句后,疏通语意为:(陛下)就应当时时抑制他骄傲奢侈的习气,使他不处于嫌疑的位置。如今让他移居武德殿,这殿在东宫西边,海陵王当年曾居住在这里,当时的人就认为那样做不妥当,现在虽然时间不同事情也不一样了,但是也担心魏王的心思不会安稳。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左庶子的官职稍低于右庶子”错误。左庶子职位高于右庶子。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B.“太子就让他当着自己的面把鼓弄坏”错误。原文是“太子出其鼓,对玄素毁之”,是太子自己把鼓弄坏的。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句得分点为:“选”,选拔;“动经时月”,动辄数月;“何以”,凭什么;“裨益万一”,益处。
第(2)句得分点为:“方今”,当今;“逾”,超过;“遣”,派;“傅太子”,做太子的师傅;“绝”,杜绝。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九月丁巳,以魏征为太子太师”概括为: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傅。
(2)根据“太子虽病足,不废步履。且礼,嫡子死,立嫡孙。太子男已五岁,朕终不以孽代宗,启窥窬之源也”概括为:亲口说出绝对不会让庶子代替嫡子,成为太子。
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太宗李世民即位为皇帝。冬十月癸亥(初八日),立皇子中山王李承乾为太子,这年太子八岁。唐太宗贞观七年。太宗对左庶子于志宁说:“朕十八岁时还在民间,百姓的疾苦和情感,没有不知道的。等到居于皇帝之位,处理日常事务,仍有差错失误。何况太子生长在深宫,百姓的艰难困苦,听不到也看不见,能不骄傲放纵吗?你们一定要尽力谏诤于他。”太子喜欢嬉闹玩耍,于志宁多次直言劝谏,太宗听说后赞扬他,赐给他黄金一斤,布帛五百匹。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太宗听说右庶子张玄素在东宫多次劝谏太子,就提拔他做了银青光禄大夫,兼管左庶子的事情。太子曾在宫中击鼓,张玄素叩门恳切地劝阻他,太子拿出他的鼓,当着张玄素的面把鼓毁坏了。太子很长时间不出来接见东宫的官属,张玄素劝谏说:“朝廷选拔优秀贤能的人来辅助殿下,如今您动辄数月不见宫中臣属,这将如何使他们对殿下有益处呢?”太子不听劝谏。唐太宗贞观十六年春正月乙丑(初九日),魏王李泰献上《括地志》一书。李泰勤勉好学,广泛延请当时天下的俊才之士。唐太宗又让李泰迁到武德殿居住。魏征上疏,认为:“陛下宠爱魏王,常常想让他更加安全,就应当时时抑制他骄傲奢侈的习气,使他不处于嫌疑的位置。如今让他移居武德殿,这殿在东宫西边,海陵王当年曾居住在这里,当时的人就认为那样做不妥当,现在虽然时间不同事情也不一样了,但是也担心魏王的心思不会安稳。”太宗说:“差一点又造成失误。”即刻让李泰回到原来的府第居住。唐太宗贞观十六年秋八月丁酉(十四日),唐太宗说:“当今国家什么事最为急迫?”谏议大夫褚遂良说:“如今四方安定无事,只有确定太子、诸王名分最为紧要。”太宗说:“这话说对了。”当时魏王李泰受到太宗的宠爱,群臣每天都有怀疑的议论,太宗听说后十分厌恶,对身边的大臣说:“当今群臣中,忠心耿直的没有人能超过魏征,我派他做太子的师傅,以此来杜绝天下人的猜疑。”九月丁巳(初四日),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魏征有病稍有痊愈,就到朝堂上表推辞,太宗亲笔写了诏书,告谕魏征:“周幽王、晋献公,废嫡子而立庶子,造成国家危亡。汉高祖差一点废掉太子,幸赖商山四皓的辅翼才得以安稳。我现在信赖你派你去辅佐太子,也就是这个意思。我知道你有病在身,可以躺在床上辅佐太子。”魏征于是接受了诏书。唐太宗贞观十七年春正月丙寅(十五日),太宗对群臣说:“听说外面士大夫们传言太子有脚病,魏王李泰聪颖有悟性,常随从我游玩,突然就生出了猜测议论,一些别有企图的人,也有附会其说的。太子虽然脚有毛病,但并不妨碍行走。况且按照《礼记》,嫡长子死,应立嫡长孙。太子的儿子已经五岁了,我终究不会以庶子来代替嫡子,开启非分夺取皇位的先河。”
15.C
16.①雨后荷叶水珠晶莹,让人有清冽之感,表现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②以水为镜、发不胜簪,体现作者对韶华易逝的感叹。③白鹭横空、归心似箭,表现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C.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有文采不在于夸夸其谈,无言袖手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真谛。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词的前三句“雨过芙蕖叶叶凉。摩挲短发照横塘。一行归鹭拖秋色”,描写了雨过之后荷叶上水珠晶莹剔透,生发出清冽的感觉;以水为镜、摩挲短发。一行白鹭在秋天飞归故乡。作者在这三句中运用了几个典型意象:雨后的芙蕖叶、稀疏的短发和归去的白鹭。作者通过这些典型意象来表达当时的心境。雨后的芙蕖叶上水珠晶莹,给人一种清冽之感,此时正是秋高气爽之时,眼前之景不禁让作者对秋天生出喜爱之情。
“摩挲短发照横塘”则是表现作者以水为镜揽照自己的容颜,作者此时已入老年,头发稀疏,已是不胜簪的样子,作者此处用自己的衰老容颜暗示对韶华易逝的感叹。
年已老,鬓已秋,但作者仍是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此时的秋色加重了他的思想之感。而空中“一行归鹭拖秋色”更是激发了他的思乡之情,白鹭横空、归心似箭,作者此时充满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7.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固、谤、讥、寡、生、残。
18.D
19.C
20.(1)构成:①用人的性格“刚烈”来拟写神农溪水流湍急;②用人的性格“温顺”来拟写神农溪流水平缓。
(2)效果:①形象地描摹出神农溪穿行深山峡谷不同地貌时的流水状态,时而湍急、时而平缓;②表达了作者对神农溪的喜爱、赞美之情;③使表达更具生动性,能通过比拟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绵延不断”,指山脉、树木、建筑物等事物前后连接不断。语句写两岸山岩的状态,用“绵延不断”更合适。
第二处,“拐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形容曲折幽僻之处,也形容说话、写文章等不直截了当。“迂回曲折”,弯弯曲曲,回旋环绕的样子。语句写险滩的弯曲和环绕,用“迂回曲折”更合适。
第三处,“急如星火”,像流星急速闪过,形容十分急迫。“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从“好似”分析,成语中不能再有“好像/似/仿佛”等比喻词了,用“迫不及待”更合适。
第四处,“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事物进步、发展很快。“今非昔比”,现在不是过去所能比的了。形容变化很大。语句表述的意思是现在神农溪水由“湍急”变成了“平静如镜”,用“今非昔比”更合适。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①结构混乱,“是由于……的结果”句式杂糅,可以改为“是由于……”或“是……的结果”;
②成分残缺,“奔流湍急变得平静如镜”没有主语,应该在“湍急”后加上“的险滩”。
只有C修改正确。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对“拟人”这一修辞有所了解,所谓“拟人”就是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性格等,让事物具有人的特点。
然后结合句子分析。
“神农溪发源于神农架南麓的溪河,湍急险恶却又不失玲珑秀丽,既温顺又刚烈,由南向北穿行于深山峡谷之中”,这句话描写的对象是“神农溪水”,而“温顺”“刚烈”原本是形容人的性格,此处用来形容“神农溪水”,这属于拟人修辞;“温顺”原本形容人性格温和,此处形容“溪水”,生动形象突出溪水水流的平缓,而“刚烈”原本形容人性格刚强贞烈,此处形容“溪水”,生动形象展现溪水水流的湍急,这一会儿平缓、一会儿湍急的流势是因为神农溪水穿行在深山峡谷之中,地貌不同,所以使用拟人的修辞就形象地展现出水流时而湍急、时而平缓的状态,流露出作者对神农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1.B
22.①形成独特的抗寒结构 ②水分不容易蒸发散失 ③不会因缺水而干枯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得当的能力。
①从连贯的角度分析,括号前表述的主体是“叶子”,那么括号中的语句的主语也应该是“叶子”,排除了A、D;
②从句式结构的角度分析,叶子减弱光合作用让树木生理活动缓慢的行为保证了树木安全过冬,对松柏树安全过冬是有利的,排除C。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段主要介绍松柏树在冬天看起来不落叶的原因。
①第一个空格,空格前写松柏生长在长期寒冷的环境中,空格后写松柏与其他注重抗寒结构模式不一样,由此可以判定空格的内容与松柏抗寒的结构样式有关;
②第二个空格,从空格前的松柏叶子的外形和大小、锁住水分,以及空格后防止水分散失等分析,空格的内容应该是有关水分不容易散失;
③第三个空格,从前文的冬天和后文的叶子绿意盎然等分析,空格的内容应该是不因缺水干枯等。
23.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和氏璧和随侯珠引出了韩非子的两句话,意思是:美好的事物不需要其他事物装饰它,因为其他事物没有能力装饰它;或者是因为事物本身就很美,不需要其他事物装饰。再联系材料中的“内在和外在”,我们行文需要讨论的中心议题应该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问题”。
要注重从内在美入手,可以分析外在美之于内在美的关系。要肯定内在美,有了内在美,无需过分在意外在美;或者外在美以内在美为根,没有内在美,外在再美也算不得美。总之,不能让议论有失偏颇,比如完全否定外在美,或者绝对肯定外在美等。
写作时可以从当前看重“颜值”的现象入手,分析外在美固然算美,但内在美才是人生应当追求的本质;然后以例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来论述,可以写袁隆平的“泥腿子”,写某些明星有颜值却不懂得尊重祖国的历史,从而论证内在美的重要性;最后可以结合青少年审美,论证新时代青年应当追求内外皆美,尤其是内在美,以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修养身心,做个“美少年”。
立意:
1. 提升自我,展现美好。
2. 重要的是本质而不是装饰。
3. 不要过分关注外在,重要的是提升自我。
4. 做一个有内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