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22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2-03-02
海南省2022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近来,一首融合京剧曲调和流行旋律的古风歌曲《赤伶》成为各大音乐排行榜的热门歌曲,更得到李玉刚等歌唱家的多次演绎。从十几年前虽然还未被冠以“古风歌曲”头衔的《青花瓷》,到当下旧词新唱的《琵琶行》,网络歌手、民间唱作人原创的《踏山河》等作品的风起云涌,这种风格的歌曲在一代代年轻人中始终未曾沉寂。
古风歌曲之所以能盛行,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有三个明显因素。其一,古风歌曲满足了青少年对真爱的憧憬。青少年是流行歌曲的主要受众,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往往笃信爱情至上。古风歌曲的内容绝大多数是爱情主题或带有爱情元素。除了纯粹的爱情主题外,古风歌曲更多的是把爱情作为其中一个元素去润色情感。如方文山作词的《缘分一道桥》直接以演唱古诗开篇,霸气展现塞外战场的恢宏之气,其中融会着“谈爱恨不能潦草”的爱情观,更要以生死去证明。其二,古风歌曲充满对侠义精神的推崇。古风歌曲塑造了大量侠士,其中惹人注目的是在民族危机中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如《赤伶》中的优伶与侵略者一同烈火焚身的民族大义感人至深。这些歌词可以激起青少年追求自由生长、个性解放的情感共鸣。其三,古风歌曲的主题满足了人们情感宣泄的需求。“饮风咽沙”“枕风宿雪”等折射的是当下生存境况的不易;渴盼如英雄“长枪策马”“浪迹天涯”满足了现实个体在群体中想要突出自我的精神需求;推崇“美人画卷”“红楼斗酒”年少的鲜衣怒马是对青春的致敬,而歌词中隐约可见“青丝成灰”“冷月空对”是时光流逝的感叹,是只恐时不我待,无处挥洒热血的隐忧。
古风歌曲的风靡,还得益于其形式上符合流行音乐的创作传播规律。词语押韵、节奏明快,可以有效提升传播的到达率,也是流行音乐得以广泛流行的重要因素。而古诗词的简洁、精炼、押韵,一定程度上成了歌词创作的富矿。
主题上古风歌曲的创作往往选择古典文学中熟悉的故事、意境进行解构再造,语言上通过模仿文言的词语来提升内涵,营造氛围,通过个性的表达吸引眼球。优秀的古风歌曲很多有历史出处,它们改编自民间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如《霸王别姬》等来自历史上的经典爱情故事,塑造的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古风歌词喜用成语来模仿古人表达方式,这样可以快速被听众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演唱起来别有一番韵味。由于词作者的水平差异,有些作品则是带有古典词语的词语拼贴:如“折断月光”“叶黄退入长秋”等歌词读起来不通,断句混乱,丧失了古典诗词之美。虽然初听惊艳,但其表述或不明所以,或强行押韵,是用现代表达方式去强行模古的体现。如《盗将行》中“笑像一条恶犬”的表达就饱受诟病。这种批评并非是不尊重创作自由,而是此类歌曲的流行度、传唱度高,且主要受众偏年轻,所以让社会不能忽视这类歌词对年青一代文化积淀潜移默化的影响。
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表示听过或可以接受古风歌曲,半数以上的同学能够随口唱出喜爱的古风歌词。也有个别同学表示反感,主要原因是“伪古风”。所谓“伪古风”,其主要表现就是打着古风和传统文化的旗号张扬个性,歌词不注重叙事逻辑。前言不搭后语导致不易理解,或只是文言词汇的生搬硬套,甚至是生编硬造,忽视对原本古典诗词中“温柔敦厚”的诗教或文化精神的探寻。追溯古典艺术的源头,诗词歌赋发挥着“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的作用。这些经典借助文字和声音传承千百年,历久弥新,刻印在民族精神和文化中,在后人心中激荡起层层共鸣的涟漪。分析古风歌词的特点,就是要针对问题引导背后的艺术创作趋势。
我国古典文化蕴含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为当代的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关键是如何挖掘、利用。当下,国潮奔涌,既有民间自发的古风歌曲创作,也有汉服文化热,还有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综艺类节目为代表的各主流媒体的创新之作。这些都是对古典文化的体认,是民族自信和文化复兴的物质表象。在这种大背景下,引导古风歌曲创作“去伪存真”,领悟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文中的精髓,用民族精神的丰厚滋养去破除流行文化的困境,不失为一种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
(摘编自武玥《古风歌曲何以风廊》《光明日报》2021年7月14日,有删节)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风歌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青花瓷》,近来《琵琶行》旧词新唱,《赤伶》成为热门歌曲,说明古风歌曲未曾沉寂。
B. 很多古风歌曲改编自民间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它们有历史出处,塑造的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所以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
C. 因为不注重叙事逻辑,或者前言不搭后语让人费解,或者生搬硬套文言词汇,甚至于瞎编乱造,古风歌曲也遭近半同学反感。
D. 出于对古典文化的体认,才有了民间自发的古风歌曲创作热、汉服文化热以及《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热的奔涌局面。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风歌曲中的“饮风咽沙”“长枪策马”“红楼斗酒”“冷月空对”等主题满足了人们突出自我、致敬青春等情感抒发的需要。
B. 部分古风歌词断句混乱,强行押韵,不知所云;只重感官,忽视古典美感。此观点忽视了古风歌曲受众为青年的现实。
C. 我国古典诗词发挥着“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的作用。古风歌曲要追寻这一源头,进行文化精神探索。
D. 古风歌词需要借助文字和声音来传承经典,分析其词汇、韵律等特点,就是要针对古风歌词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其背后的艺术创作。
3. 下列选项,最能全面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古风歌曲在内容上满足了当下青少年对爱情的憧憬,并通过对传统经典故事、意境的重构,赢得了当代青年们的青睐。
B. 古风歌曲流行是因为其节奏明快,注重押韵,并且契合青少年对侠义精神的追求,能够激起他们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C. 当代古风歌曲因满足人们的自我精神需求,其歌词充分借鉴古典诗词简洁、精练、押韵的特点而深受欢迎,广为流行。
D. 在内容上契合青少年心理,在形式上符合流行歌曲的规律,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是古风歌曲风靡当下的主要原因。
4. 请举例说明,文章在论述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5. 下面是古风歌曲《赤伶》的部分歌词,请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分析《赤伶》流行的原因。
戏一折/水袖起落/唱悲欢唱离合/无关我/扇开合/锣鼓响又默/戏中情戏外人/凭谁说/惯将喜怒哀乐都藏入粉墨/陈词唱穿又如何/白骨青灰皆我/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情字难落墨/她唱须以血来和/戏幕起/戏幕落/谁(终)是客/你方唱罢我登场/莫嘲风月戏/莫笑人荒唐/也曾问青黄/也曾铿锵唱兴亡/道无情/道有情/怎思量/道无情/道有情/费思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棵树上,一棵树下
刘醒龙
再到簰洲垸,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这些年,心心念念的情结。
出武昌,到嘉鱼,之后去往簰洲垸的路途有很长一段是在长江南岸的大堤上。江面上还是春潮带雨的那种朦胧,离夏季洪水泛滥还有一段时间。在时光的这段缝隙里,那在有水来时惊涛拍岸的滩地上抢种的蔬菜,比起别处按部就班悠然生成的绿肥红瘦,堪可称作俗世日常中的尤物。除了蔬菜,堤内堤外所剩下的就只是树了,各种各样的,一株株,一棵棵,长势煞是迷人。
有百年堤,无百年树。这句话本指长江中游与汉江下游一带平原湿地上的特殊景象。
因为洪灾频发,大堤少不得,老堤倒不得,大树老树只是栽种时的梦想,还没有活够年头,就在洪水中夭折了。1998年夏天的那场大洪水,让多少青枝绿叶停止了梦想,也让不少茁壮的树木在传说中至今不朽。
第一次来到簰洲垸,又离开时,就曾想过,一定要找时间再来此脚踏实地走一遍。1998年8月下旬,搭乘子弟兵抗洪抢险的冲锋舟,第一次来簰洲垸。除了几段残存的堤顶和为数不多的树梢,簰洲垸被滔天的洪水彻底淹没。汤汤大水之上的我们,悲壮得连一滴眼泪也不敢流。
所谓美梦成真,就是将日子过得如同美梦一样。由于当年子弟兵的驰援,人们才从最艰难的日子挺了过来,由于三峡大坝建成后对长江上游洪水的拦截,一向狂放不羁的洪水也将凶悍性子收敛起来,哪怕是乘着最大洪峰笔直往东而来,也不得不在簰洲垸顶头的大堤前扭转半个身子往西而去时,一改从前的暴虐,反倒以岁月流逝的模样用浪花之上的江鸥点染一段温情。
最能表现这温情的是小镇边上两棵白杨,还有朋友反复告知的那棵杨柳。
1998年8月1日夜里,簰洲垸大堤没能顶住洪魔的肆虐,终于溃口了。后来通过视频看到,惊涛骇浪之中,那个名叫江珊的小女孩死死抱着一株小白杨,硬是从黑夜撑到黎明。当子弟兵来施救时,小女孩还不敢放手,一边号啕大哭,一边说奶奶让她抱着小白杨千万不要松手。奶奶自己却因体力不支,随洪水永远去了天涯。洪荒之下,生命没有任何不同。那比狂飙凶猛百倍的浪潮来袭时,一辆辆正在抢险的重载卡车,顷刻之间成了一枚枚卵石,淹没在浪涛深处。一位铁汉模样的将军,同样得幸抱着一棵小白杨。
23年过去,小镇边上的这两棵白杨树,长得很大了。私下里,簰洲垸人,将一棵白杨称为“将军树”,另一棵白杨称为“江珊树”。小镇的人这么说话,听得人心里格外柔软,也格外有苍凉。不由得想得起天山深处的胡杨,华山顶上的青松;想得起西湖岸边的垂柳,洛阳城内的牡丹。
在簰洲垸下游约20里,有个地方叫王家月。1998年8月21日,自己随一个团的军人十万火急地赶到此地,打响“九八抗洪”的收官之战。险情过后,封堵管涌的几千立方米的大小块石与粗细沙砾,成了平展展田野上的一处高台。
相隔23年,再来时,一场大雨将头一天的暴烈阳光洗得凉飕飕的,在离高台不到50米的地方,自己到站住了。
在高台正中,孤零零长着的一棵小树。正是当地朋友业已念叨过许多遍的那棵杨柳。
相比从前,簰洲垸上上下下堤内堤外一切都好了许多,那两棵白杨从风雨飘摇中挺过来,长成参天大树。那曾经指望3万年后才风化成沙土的块石沙砾高台,才几年工夫就有杨柳长了出来,虽然只有一棵,却更显风情万种。这样的杨柳能长多少叶子呢?远远看过去,大约几千片吧,这是一种希望,希望小小杨柳用这种方式记住当初参加封堵管涌的几千名子弟兵。
曾经在干旱少雨的甘肃平凉,见过一棵名为国槐的大树,3200年树龄,毫不过分说,那样子是用苍穹之根吸收过《三坟》《五典》的智慧,用坚硬身躯容纳下《八索》《九丘》的文脉,用婀娜枝叶感受了《诗经》《乐府》的深邃与高翔。簰洲垸一带,注定没有见证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老树,从东来的长江,由此向西流去,一切见证之事都付与簰洲垸自身。不必等到再过23个23年时,不必等到垒起高台的块石与沙砾变得与周围田野浑然天成时,更不必让小小杨柳和高高白杨都变得千年国槐那样沧桑时,大江之畔无所不在,大水之中万物天成。历经过灾难的白杨全都是周瑜、陆逊那般青壮小伙模样,苦难中泡大的杨柳全都是大乔、小乔一样婀娜姑娘身姿。奋斗百年,走向新的征程,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走向新的梦想,更加令人向往。如同自己刚转过身,就在想什么时候再来看看簰洲垸,看看簰洲垸的两棵白杨、一棵杨柳。还有这两棵树上,还有这一棵树下,安详天空,锦绣大地!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百年堤,无百年树”是用俗语说明景色特征,表明当地对筑堤防洪更为重视。
B. 1998年那场洪水淹没了簰洲垸,滔天的气势震慑人心,使“我们”害怕得不敢流下一滴眼泪。
C. 文中写江珊、奶奶,将军这三个人物形象,目的是表现人类在大自然力量面前的弱小。
D. 文中用胡杨、青松、垂柳,牡丹衬托白杨,表明白杨是当地有着代表意义的景物。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再到簰洲垸”道明了自己与簰洲垸的因缘,自然引出对第一次到簰洲垸的回忆。“这些年心心念念”则突出感情的浓烈。
B. 作者用特写镜头对准人们抢种蔬菜,写出了这些蔬菜呈现的生机。这些蔬菜因生长在有水来时就惊涛拍岸的滩地上更显珍贵。
C. 文章将1998年发洪水时簰洲垸被彻底淹没的最象和今天的景象作对比,有对过去洪水凶悍的惨痛回忆。也有对今日洪水得以治理的欣喜。
D. 文章善于联想,如由白杨想到周瑜。陆进。由杨柳想到大乔。小乔,以象征手法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既形象生动又内涵丰富。
8. 文章中写道:“最能表现这温情的是小镇边上的两棵白扬,还有朋友反复告知的那棵杨柳”,为什么说那两棵白杨,那棵杨柳“最能表现这温情”?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9. 尾段由甘肃平凉国槐写到簰洲垸的两棵白杨、一棵杨柳,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近来,一首融合京剧曲调和流行旋律的古风歌曲《赤伶》成为各大音乐排行榜的热门歌曲,更得到李玉刚等歌唱家的多次演绎。从十几年前虽然还未被冠以“古风歌曲”头衔的《青花瓷》,到当下旧词新唱的《琵琶行》,网络歌手、民间唱作人原创的《踏山河》等作品的风起云涌,这种风格的歌曲在一代代年轻人中始终未曾沉寂。
古风歌曲之所以能盛行,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有三个明显因素。其一,古风歌曲满足了青少年对真爱的憧憬。青少年是流行歌曲的主要受众,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往往笃信爱情至上。古风歌曲的内容绝大多数是爱情主题或带有爱情元素。除了纯粹的爱情主题外,古风歌曲更多的是把爱情作为其中一个元素去润色情感。如方文山作词的《缘分一道桥》直接以演唱古诗开篇,霸气展现塞外战场的恢宏之气,其中融会着“谈爱恨不能潦草”的爱情观,更要以生死去证明。其二,古风歌曲充满对侠义精神的推崇。古风歌曲塑造了大量侠士,其中惹人注目的是在民族危机中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如《赤伶》中的优伶与侵略者一同烈火焚身的民族大义感人至深。这些歌词可以激起青少年追求自由生长、个性解放的情感共鸣。其三,古风歌曲的主题满足了人们情感宣泄的需求。“饮风咽沙”“枕风宿雪”等折射的是当下生存境况的不易;渴盼如英雄“长枪策马”“浪迹天涯”满足了现实个体在群体中想要突出自我的精神需求;推崇“美人画卷”“红楼斗酒”年少的鲜衣怒马是对青春的致敬,而歌词中隐约可见“青丝成灰”“冷月空对”是时光流逝的感叹,是只恐时不我待,无处挥洒热血的隐忧。
古风歌曲的风靡,还得益于其形式上符合流行音乐的创作传播规律。词语押韵、节奏明快,可以有效提升传播的到达率,也是流行音乐得以广泛流行的重要因素。而古诗词的简洁、精炼、押韵,一定程度上成了歌词创作的富矿。
主题上古风歌曲的创作往往选择古典文学中熟悉的故事、意境进行解构再造,语言上通过模仿文言的词语来提升内涵,营造氛围,通过个性的表达吸引眼球。优秀的古风歌曲很多有历史出处,它们改编自民间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如《霸王别姬》等来自历史上的经典爱情故事,塑造的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古风歌词喜用成语来模仿古人表达方式,这样可以快速被听众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演唱起来别有一番韵味。由于词作者的水平差异,有些作品则是带有古典词语的词语拼贴:如“折断月光”“叶黄退入长秋”等歌词读起来不通,断句混乱,丧失了古典诗词之美。虽然初听惊艳,但其表述或不明所以,或强行押韵,是用现代表达方式去强行模古的体现。如《盗将行》中“笑像一条恶犬”的表达就饱受诟病。这种批评并非是不尊重创作自由,而是此类歌曲的流行度、传唱度高,且主要受众偏年轻,所以让社会不能忽视这类歌词对年青一代文化积淀潜移默化的影响。
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表示听过或可以接受古风歌曲,半数以上的同学能够随口唱出喜爱的古风歌词。也有个别同学表示反感,主要原因是“伪古风”。所谓“伪古风”,其主要表现就是打着古风和传统文化的旗号张扬个性,歌词不注重叙事逻辑。前言不搭后语导致不易理解,或只是文言词汇的生搬硬套,甚至是生编硬造,忽视对原本古典诗词中“温柔敦厚”的诗教或文化精神的探寻。追溯古典艺术的源头,诗词歌赋发挥着“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的作用。这些经典借助文字和声音传承千百年,历久弥新,刻印在民族精神和文化中,在后人心中激荡起层层共鸣的涟漪。分析古风歌词的特点,就是要针对问题引导背后的艺术创作趋势。
我国古典文化蕴含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为当代的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关键是如何挖掘、利用。当下,国潮奔涌,既有民间自发的古风歌曲创作,也有汉服文化热,还有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综艺类节目为代表的各主流媒体的创新之作。这些都是对古典文化的体认,是民族自信和文化复兴的物质表象。在这种大背景下,引导古风歌曲创作“去伪存真”,领悟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文中的精髓,用民族精神的丰厚滋养去破除流行文化的困境,不失为一种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
(摘编自武玥《古风歌曲何以风廊》《光明日报》2021年7月14日,有删节)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风歌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青花瓷》,近来《琵琶行》旧词新唱,《赤伶》成为热门歌曲,说明古风歌曲未曾沉寂。
B. 很多古风歌曲改编自民间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它们有历史出处,塑造的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所以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
C. 因为不注重叙事逻辑,或者前言不搭后语让人费解,或者生搬硬套文言词汇,甚至于瞎编乱造,古风歌曲也遭近半同学反感。
D. 出于对古典文化的体认,才有了民间自发的古风歌曲创作热、汉服文化热以及《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热的奔涌局面。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风歌曲中的“饮风咽沙”“长枪策马”“红楼斗酒”“冷月空对”等主题满足了人们突出自我、致敬青春等情感抒发的需要。
B. 部分古风歌词断句混乱,强行押韵,不知所云;只重感官,忽视古典美感。此观点忽视了古风歌曲受众为青年的现实。
C. 我国古典诗词发挥着“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的作用。古风歌曲要追寻这一源头,进行文化精神探索。
D. 古风歌词需要借助文字和声音来传承经典,分析其词汇、韵律等特点,就是要针对古风歌词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其背后的艺术创作。
3. 下列选项,最能全面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古风歌曲在内容上满足了当下青少年对爱情的憧憬,并通过对传统经典故事、意境的重构,赢得了当代青年们的青睐。
B. 古风歌曲流行是因为其节奏明快,注重押韵,并且契合青少年对侠义精神的追求,能够激起他们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C. 当代古风歌曲因满足人们的自我精神需求,其歌词充分借鉴古典诗词简洁、精练、押韵的特点而深受欢迎,广为流行。
D. 在内容上契合青少年心理,在形式上符合流行歌曲的规律,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是古风歌曲风靡当下的主要原因。
4. 请举例说明,文章在论述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5. 下面是古风歌曲《赤伶》的部分歌词,请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分析《赤伶》流行的原因。
戏一折/水袖起落/唱悲欢唱离合/无关我/扇开合/锣鼓响又默/戏中情戏外人/凭谁说/惯将喜怒哀乐都藏入粉墨/陈词唱穿又如何/白骨青灰皆我/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情字难落墨/她唱须以血来和/戏幕起/戏幕落/谁(终)是客/你方唱罢我登场/莫嘲风月戏/莫笑人荒唐/也曾问青黄/也曾铿锵唱兴亡/道无情/道有情/怎思量/道无情/道有情/费思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棵树上,一棵树下
刘醒龙
再到簰洲垸,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这些年,心心念念的情结。
出武昌,到嘉鱼,之后去往簰洲垸的路途有很长一段是在长江南岸的大堤上。江面上还是春潮带雨的那种朦胧,离夏季洪水泛滥还有一段时间。在时光的这段缝隙里,那在有水来时惊涛拍岸的滩地上抢种的蔬菜,比起别处按部就班悠然生成的绿肥红瘦,堪可称作俗世日常中的尤物。除了蔬菜,堤内堤外所剩下的就只是树了,各种各样的,一株株,一棵棵,长势煞是迷人。
有百年堤,无百年树。这句话本指长江中游与汉江下游一带平原湿地上的特殊景象。
因为洪灾频发,大堤少不得,老堤倒不得,大树老树只是栽种时的梦想,还没有活够年头,就在洪水中夭折了。1998年夏天的那场大洪水,让多少青枝绿叶停止了梦想,也让不少茁壮的树木在传说中至今不朽。
第一次来到簰洲垸,又离开时,就曾想过,一定要找时间再来此脚踏实地走一遍。1998年8月下旬,搭乘子弟兵抗洪抢险的冲锋舟,第一次来簰洲垸。除了几段残存的堤顶和为数不多的树梢,簰洲垸被滔天的洪水彻底淹没。汤汤大水之上的我们,悲壮得连一滴眼泪也不敢流。
所谓美梦成真,就是将日子过得如同美梦一样。由于当年子弟兵的驰援,人们才从最艰难的日子挺了过来,由于三峡大坝建成后对长江上游洪水的拦截,一向狂放不羁的洪水也将凶悍性子收敛起来,哪怕是乘着最大洪峰笔直往东而来,也不得不在簰洲垸顶头的大堤前扭转半个身子往西而去时,一改从前的暴虐,反倒以岁月流逝的模样用浪花之上的江鸥点染一段温情。
最能表现这温情的是小镇边上两棵白杨,还有朋友反复告知的那棵杨柳。
1998年8月1日夜里,簰洲垸大堤没能顶住洪魔的肆虐,终于溃口了。后来通过视频看到,惊涛骇浪之中,那个名叫江珊的小女孩死死抱着一株小白杨,硬是从黑夜撑到黎明。当子弟兵来施救时,小女孩还不敢放手,一边号啕大哭,一边说奶奶让她抱着小白杨千万不要松手。奶奶自己却因体力不支,随洪水永远去了天涯。洪荒之下,生命没有任何不同。那比狂飙凶猛百倍的浪潮来袭时,一辆辆正在抢险的重载卡车,顷刻之间成了一枚枚卵石,淹没在浪涛深处。一位铁汉模样的将军,同样得幸抱着一棵小白杨。
23年过去,小镇边上的这两棵白杨树,长得很大了。私下里,簰洲垸人,将一棵白杨称为“将军树”,另一棵白杨称为“江珊树”。小镇的人这么说话,听得人心里格外柔软,也格外有苍凉。不由得想得起天山深处的胡杨,华山顶上的青松;想得起西湖岸边的垂柳,洛阳城内的牡丹。
在簰洲垸下游约20里,有个地方叫王家月。1998年8月21日,自己随一个团的军人十万火急地赶到此地,打响“九八抗洪”的收官之战。险情过后,封堵管涌的几千立方米的大小块石与粗细沙砾,成了平展展田野上的一处高台。
相隔23年,再来时,一场大雨将头一天的暴烈阳光洗得凉飕飕的,在离高台不到50米的地方,自己到站住了。
在高台正中,孤零零长着的一棵小树。正是当地朋友业已念叨过许多遍的那棵杨柳。
相比从前,簰洲垸上上下下堤内堤外一切都好了许多,那两棵白杨从风雨飘摇中挺过来,长成参天大树。那曾经指望3万年后才风化成沙土的块石沙砾高台,才几年工夫就有杨柳长了出来,虽然只有一棵,却更显风情万种。这样的杨柳能长多少叶子呢?远远看过去,大约几千片吧,这是一种希望,希望小小杨柳用这种方式记住当初参加封堵管涌的几千名子弟兵。
曾经在干旱少雨的甘肃平凉,见过一棵名为国槐的大树,3200年树龄,毫不过分说,那样子是用苍穹之根吸收过《三坟》《五典》的智慧,用坚硬身躯容纳下《八索》《九丘》的文脉,用婀娜枝叶感受了《诗经》《乐府》的深邃与高翔。簰洲垸一带,注定没有见证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老树,从东来的长江,由此向西流去,一切见证之事都付与簰洲垸自身。不必等到再过23个23年时,不必等到垒起高台的块石与沙砾变得与周围田野浑然天成时,更不必让小小杨柳和高高白杨都变得千年国槐那样沧桑时,大江之畔无所不在,大水之中万物天成。历经过灾难的白杨全都是周瑜、陆逊那般青壮小伙模样,苦难中泡大的杨柳全都是大乔、小乔一样婀娜姑娘身姿。奋斗百年,走向新的征程,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走向新的梦想,更加令人向往。如同自己刚转过身,就在想什么时候再来看看簰洲垸,看看簰洲垸的两棵白杨、一棵杨柳。还有这两棵树上,还有这一棵树下,安详天空,锦绣大地!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百年堤,无百年树”是用俗语说明景色特征,表明当地对筑堤防洪更为重视。
B. 1998年那场洪水淹没了簰洲垸,滔天的气势震慑人心,使“我们”害怕得不敢流下一滴眼泪。
C. 文中写江珊、奶奶,将军这三个人物形象,目的是表现人类在大自然力量面前的弱小。
D. 文中用胡杨、青松、垂柳,牡丹衬托白杨,表明白杨是当地有着代表意义的景物。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再到簰洲垸”道明了自己与簰洲垸的因缘,自然引出对第一次到簰洲垸的回忆。“这些年心心念念”则突出感情的浓烈。
B. 作者用特写镜头对准人们抢种蔬菜,写出了这些蔬菜呈现的生机。这些蔬菜因生长在有水来时就惊涛拍岸的滩地上更显珍贵。
C. 文章将1998年发洪水时簰洲垸被彻底淹没的最象和今天的景象作对比,有对过去洪水凶悍的惨痛回忆。也有对今日洪水得以治理的欣喜。
D. 文章善于联想,如由白杨想到周瑜。陆进。由杨柳想到大乔。小乔,以象征手法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既形象生动又内涵丰富。
8. 文章中写道:“最能表现这温情的是小镇边上的两棵白扬,还有朋友反复告知的那棵杨柳”,为什么说那两棵白杨,那棵杨柳“最能表现这温情”?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9. 尾段由甘肃平凉国槐写到簰洲垸的两棵白杨、一棵杨柳,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