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长郡中学2022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22-03-05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乎?”魏征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
魏征上疏曰: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柜桓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晋中行穆伯攻鼓,经年而弗能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间伦知之。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应千龄之上圣,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将有所间乎?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
贞观十六年,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太宗手诏曰:“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非此为劳。今闻谠言,虚怀以改。”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啬(sè)夫:古代官吏名,各时代职责不尽相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B.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C.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D.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庙号,庙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万乘,古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辆,因此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C.公卿,指三公九卿,“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
D.手诏,指皇帝亲笔写的命令,古时有御笔手诏的说法,象征着帝王的恩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宗认为,自己说话要谨慎,把百姓的福祉作为重要的考量,杜正伦对此也做了分析和补充。
B.魏征引述管仲的话告诫太宗,正确地任用和对待人才,不能让小人从中作梗,否则有损于国家。
C.馈间伦认为自己具有不用一兵一卒攻下鼓的能力,但因不具备君子的品行没得到穆伯的重用。
D.唐太宗由于和各公卿大臣谈古代治国之道过于频繁,产生了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后虚心改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4分)
(2)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4分)
14.文中魏征奏对时以“日月之蚀”作比喻,其用意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岭南江行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年)诗人因谗言被贬赴柳州途中。黄茆:黄茅草。蛟涎:蛟龙的口液,这里指水蛭。射工:射工虫,传说能含沙射人影以杀人。飓母:南方秋夏间,一种象征飓风即将来临前的云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描写瘴气弥漫的江水蜿蜒南去隐入云烟,想象遍地黄茅的尽头是大海。
B.诗歌中间两联将所见所感和神话传说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C.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含蓄反映了作者被贬的复杂心情,为尾联抒情蓄势。
D.尾联中,诗人自感苍老无为,壮怀莫酬,思绪深沉,自伤自叹。
16.本诗意蕴深婉,没有直接抒发迁谪之意而迁谪满纸,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一句点出了诗人与朋友送别的地点,“ ”一句则写出友人即将要去的地方。
(2)《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 , 。”
(3)家书,蕴含着亲情的温暖,铭刻着战火的记忆,承载着华夏的文明。请写出与“家书”相关的古诗词(连续两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从成都乘车出发的时候还是 的天气,但是来到峨眉县就见蒙蒙细雨 而来,远远望见的峨眉山在云里雾里 ,真像含愁的美人一样凝眉双锁。是秋天了,绿暗红稀,雨里的峨眉特别显得萧索;山上游客也很少。由于我们来迟了一步,使这八天上山下山的时间,就都在雾里过了。
清音阁下面就是峨眉山最幽静的去处双飞桥,但见“双桥两虹影,万古一牛心”,两条石桥下面的黑、白二水 而来。两水当中的牛心石和奔泻下来的急流激起白浪如雨,溅到石上的杉树枝头,凝聚了一层冰花;道旁的幽邃,遮天的峭壁,都能找到十二年前的痕迹。水流过牛心石,水势便缓下来,雷鸣一般的声音也低下来;水清得可以看得清楚水底的白色的石子。即使在夏天,这里的水也清凉得叫人打战。现在已是秋天了,但是趁着忽然从云里伸出来的一缕阳光。我还是跳到水里去洗澡去了。好凉啊!好凉啊!可是又是那么爽快!这种清凉的,叫人头脑清醒的感觉我到今天——过了四个月之后还能感觉得到。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秋高气爽 缠缠绵绵 若隐若现 风驰电掣
B.阳光明媚 缠缠绵绵 藏头露尾 龙腾虎跃
C.秋高气爽 弥天盖地 藏头露尾 风驰电掣
D.阳光明媚 弥天盖地 若隐若现 龙腾虎跃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来迟了一步,使这八天上山下山的时间,就都在雾里过了。
B.由于我们来迟了一步,这八天上山下山的时间,就都在雾里过了。
C.我们来迟了一步,这上山下山的八天时间,就都在雾里过了。
D.由于我们来迟了一步,使这上山下山的八天时间,就都在雾里过了。
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B.“卖布——卖布嘞,卖布——卖布嘞!”这开头一句他唱得很有声势,在早晨清澈的空气中,货郎跑遍园中的每一个角落。
C.要夸张,要断言,要一遍遍重复,绝不能讲理去证明什么——这是公会上的演说家都知道的说话技巧。
D.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如果你去近海浮潜,就会发现, 。因为近海是造礁珊瑚的地盘,黄褐色套装是造礁珊瑚的标配。严格说来,造礁珊瑚的珊瑚虫本身近乎透明, ,是其体内虫黄藻的功劳。虫黄藻是一种单细胞海藻,直径只有微米级别。它体内配备“光合色素”,有光就能通过光合作用过“自养”生活,这种光合色素呈现的颜色就是黄褐色。
在海水中,虫黄藻是能独立生活的,但它更愿意做珊瑚的“房客”:因为这样不仅能受“房东”庇护,还能坐收二氧化碳等光合作用原料;而它生产的有机物和氧气, ,权当交了“房租”。不过虫黄藻只在光线充足的浅海生活,所以黄褐色套装,只在浅海珊瑚中流行。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用三个句子解说造礁珊瑚呈现黄褐色的原因,三个句子要构成递进关系。总共不超过7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曾以“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为核心,展开了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画卷。击缶而歌、水墨画卷、古老汉字、传统京剧、丝绸之路、昆曲、风筝、太极拳……当时大家迫切想让世界知道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所以整个开幕式主要都是在讲述“我是谁”。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主题则是“一起向未来”。这个口号倡导追求团结、和平、进步、包容的共同目标,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精神的中国宣扬,表达了世界需要携手走向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但“一起向未来”不仅仅代表一种体育精神。“一起”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姿态,指明了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向未来”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传递了信心和希望。
两次开幕式的盛会,中国呈现出不同的表达角度。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又该如何理解这种变化呢?请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个,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
(1)作为观看了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中国观众,写一篇开幕式观后感。
(2)作为复兴中学“体育节”的参赛学生代表,写一篇在体育节开幕式上的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乎?”魏征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
魏征上疏曰: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柜桓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晋中行穆伯攻鼓,经年而弗能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间伦知之。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应千龄之上圣,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将有所间乎?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
贞观十六年,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太宗手诏曰:“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非此为劳。今闻谠言,虚怀以改。”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啬(sè)夫:古代官吏名,各时代职责不尽相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B.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C.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D.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庙号,庙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万乘,古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辆,因此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C.公卿,指三公九卿,“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
D.手诏,指皇帝亲笔写的命令,古时有御笔手诏的说法,象征着帝王的恩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宗认为,自己说话要谨慎,把百姓的福祉作为重要的考量,杜正伦对此也做了分析和补充。
B.魏征引述管仲的话告诫太宗,正确地任用和对待人才,不能让小人从中作梗,否则有损于国家。
C.馈间伦认为自己具有不用一兵一卒攻下鼓的能力,但因不具备君子的品行没得到穆伯的重用。
D.唐太宗由于和各公卿大臣谈古代治国之道过于频繁,产生了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后虚心改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4分)
(2)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4分)
14.文中魏征奏对时以“日月之蚀”作比喻,其用意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岭南江行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年)诗人因谗言被贬赴柳州途中。黄茆:黄茅草。蛟涎:蛟龙的口液,这里指水蛭。射工:射工虫,传说能含沙射人影以杀人。飓母:南方秋夏间,一种象征飓风即将来临前的云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描写瘴气弥漫的江水蜿蜒南去隐入云烟,想象遍地黄茅的尽头是大海。
B.诗歌中间两联将所见所感和神话传说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C.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含蓄反映了作者被贬的复杂心情,为尾联抒情蓄势。
D.尾联中,诗人自感苍老无为,壮怀莫酬,思绪深沉,自伤自叹。
16.本诗意蕴深婉,没有直接抒发迁谪之意而迁谪满纸,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一句点出了诗人与朋友送别的地点,“ ”一句则写出友人即将要去的地方。
(2)《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 , 。”
(3)家书,蕴含着亲情的温暖,铭刻着战火的记忆,承载着华夏的文明。请写出与“家书”相关的古诗词(连续两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从成都乘车出发的时候还是 的天气,但是来到峨眉县就见蒙蒙细雨 而来,远远望见的峨眉山在云里雾里 ,真像含愁的美人一样凝眉双锁。是秋天了,绿暗红稀,雨里的峨眉特别显得萧索;山上游客也很少。由于我们来迟了一步,使这八天上山下山的时间,就都在雾里过了。
清音阁下面就是峨眉山最幽静的去处双飞桥,但见“双桥两虹影,万古一牛心”,两条石桥下面的黑、白二水 而来。两水当中的牛心石和奔泻下来的急流激起白浪如雨,溅到石上的杉树枝头,凝聚了一层冰花;道旁的幽邃,遮天的峭壁,都能找到十二年前的痕迹。水流过牛心石,水势便缓下来,雷鸣一般的声音也低下来;水清得可以看得清楚水底的白色的石子。即使在夏天,这里的水也清凉得叫人打战。现在已是秋天了,但是趁着忽然从云里伸出来的一缕阳光。我还是跳到水里去洗澡去了。好凉啊!好凉啊!可是又是那么爽快!这种清凉的,叫人头脑清醒的感觉我到今天——过了四个月之后还能感觉得到。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秋高气爽 缠缠绵绵 若隐若现 风驰电掣
B.阳光明媚 缠缠绵绵 藏头露尾 龙腾虎跃
C.秋高气爽 弥天盖地 藏头露尾 风驰电掣
D.阳光明媚 弥天盖地 若隐若现 龙腾虎跃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来迟了一步,使这八天上山下山的时间,就都在雾里过了。
B.由于我们来迟了一步,这八天上山下山的时间,就都在雾里过了。
C.我们来迟了一步,这上山下山的八天时间,就都在雾里过了。
D.由于我们来迟了一步,使这上山下山的八天时间,就都在雾里过了。
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B.“卖布——卖布嘞,卖布——卖布嘞!”这开头一句他唱得很有声势,在早晨清澈的空气中,货郎跑遍园中的每一个角落。
C.要夸张,要断言,要一遍遍重复,绝不能讲理去证明什么——这是公会上的演说家都知道的说话技巧。
D.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如果你去近海浮潜,就会发现, 。因为近海是造礁珊瑚的地盘,黄褐色套装是造礁珊瑚的标配。严格说来,造礁珊瑚的珊瑚虫本身近乎透明, ,是其体内虫黄藻的功劳。虫黄藻是一种单细胞海藻,直径只有微米级别。它体内配备“光合色素”,有光就能通过光合作用过“自养”生活,这种光合色素呈现的颜色就是黄褐色。
在海水中,虫黄藻是能独立生活的,但它更愿意做珊瑚的“房客”:因为这样不仅能受“房东”庇护,还能坐收二氧化碳等光合作用原料;而它生产的有机物和氧气, ,权当交了“房租”。不过虫黄藻只在光线充足的浅海生活,所以黄褐色套装,只在浅海珊瑚中流行。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用三个句子解说造礁珊瑚呈现黄褐色的原因,三个句子要构成递进关系。总共不超过7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曾以“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为核心,展开了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画卷。击缶而歌、水墨画卷、古老汉字、传统京剧、丝绸之路、昆曲、风筝、太极拳……当时大家迫切想让世界知道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所以整个开幕式主要都是在讲述“我是谁”。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主题则是“一起向未来”。这个口号倡导追求团结、和平、进步、包容的共同目标,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精神的中国宣扬,表达了世界需要携手走向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但“一起向未来”不仅仅代表一种体育精神。“一起”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姿态,指明了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向未来”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传递了信心和希望。
两次开幕式的盛会,中国呈现出不同的表达角度。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又该如何理解这种变化呢?请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个,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
(1)作为观看了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中国观众,写一篇开幕式观后感。
(2)作为复兴中学“体育节”的参赛学生代表,写一篇在体育节开幕式上的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