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22年3月高三学科核心素养测评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2-04-05
潍坊市2022年3月高三学科核心素养测评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人画是具有“文人气”的画,它具有人文价值的追求,不是涂抹形象的工具。中国传统顶尖大师的文人画,有一种无法用语言表现的纯粹美,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宁静高贵的希腊雕塑、深沉阔大的欧洲古典音乐才能与之相比。推动传统文人画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于“真”,一种是外在形象的真实,一种是生命的真实。画家将笔墨、丘壑(代指文人画中的具象性因素)、气象三者融为一体,使之呈现出一种超越形式的思考,变形似的追求。
画作是重视性灵传达的文人画家间“交谈”的“语言”。这套语言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题材语言,一山一水(寒林、枯木、远山、近水、空亭、溪桥)就是他们的语言,莽莽的历史中蕴藏着的无限的人和事(典故)也成为他们的语言;二是笔墨的程式化,如董源模式,是一套裹孕着披麻皴、江南山水特征、空灵的世界等内容的传统模式,米家山水又是以水晕墨染、体现空蒙迷离视觉效果的一套模式;三是境界的程式化,如画境的荒寒,自北宋以来便成为文人画着力表现的气韵特点,云林的寂寞,也成为明清画人效仿的程式。
文人画不是对“目”而是对“心”的,也就是说,它不是画给你看的,而是让你融入其中而获得生命的感悟。视觉性使人容易停留在具体的图像世界里,这与文人画所主张的境界创造、生命呈现的观点不合;视觉性的空间容易启发人由具体的事象引起想象活动,使人受到情理世界的裹挟,这也与文人画追求的超越境界不合。文人画致力于创造一种“生命空间”,“生命空间”是一种绝对空间形式,“惟恐有画,是谓能画”就是对空间性的超越。物理学上也有“绝对空间”的概念,但“绝对空间”仍然是一种具体空间形式,只不过是一种永恒存在、处处均匀、永不移动的空间。文人画的根本旨归在于脱略具体空间,反映内在生命的逻辑。
为了追求永恒的真实,对时间性的超越是其必然路径。非时间性,并不代表对历史的忽略,正相反,文人画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感”,一种超越历史表象的深沉历史感受。文人画从总体气质上可以说是“怀古一何深”。文人画推重的“无画史纵横气息”,就是强调绘画的根本在于创造,而不在于记录。文人画家要到历史表象的背后去发现真实,发现真正的“历史”——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总之,文人画是一种超越形式的绘画,画家通过程式化、非视觉性、非时间性等文法显现出其生命真实的人文价值。有些作品即使不再存世,所包含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生命省思依然可以给人以生命启发。
(摘编自朱良志《传统文人画的人文价值》)
材料二:
宋画无论内容或形式,都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美学传统。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的同时并举,与诗文发展趋势相同,日益成为整个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元画却与宋画有极大不同,最明显的是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审美趣味的变异。蒙古族进据中原,一部分士人放弃“学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把时间、精力和情感寄托在文学艺术上,山水画也成为这种寄托的领域之一。随着赵宋王朝的覆灭,山水画的领导权终于落到在野士大夫手中,自此“文人画”正式确立。
所谓“文人画”,当然有其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但形与神、写实与诗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这种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性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次要地位,更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一贯讲求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到这里不再放在客观对象上,而完全是放在主观意兴上。
对笔墨的突出强调,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更在于描画的线条、色彩,亦即笔墨。笔墨不仅是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和兴味。任何逼真的摄影之所以不能替代绘画,其实正在于后者有笔墨本身的审美意义在。它不是自然界所具有,而是经由人们长期提炼、概括、创造出来的美。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入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画师、书家兼诗人,一身三任焉,自兹成为对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基本要求和理想。
从元画开始的另一中国画的独有现象是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这是唐宋都没有的。唐人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一线细楷,但决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影响对画面的欣赏。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画家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既是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另一方面又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因之“元人工书,虽侵画位,弥觉其隽雅”。
与此同时,水墨画也就从此压倒青绿山水,居于画坛统治地位。虽然早有人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历代名画记》),但真正实现这一理想的是讲求笔墨趣味的元画。正因为通过线的飞沉涩放,墨的枯湿浓淡,点的稠稀纵横,皴的披麻斧劈,就足以描绘对象,托出气氛,表述心意,传达兴味观念,从而也就不需要也不必去考虑如何真实于自然景物本身的色彩的涂绘和线形的勾勒了。
既然重点已不在客观对象的忠实再现,而在精炼深永的笔墨意趣,画面也就不必去追求自然景物的多样或精巧,而只在如何通过某些自然景物以笔墨趣味来传达出艺术家主观的心绪观念就够了。画面景物可以非常平凡简单,但意兴情趣却很浓厚。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注:籀(zhòu),大篆的一种,和“飞白”“八法”同为书法用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文人画表现出了宁静高贵、深沉阔大的纯粹美,呈现出超越外在形象的人文价值。
B.文人画的“非视觉性”使欣赏者不易受现实世界和情理世界裹挟,从而领略其“生命空间”。
C.宋画丰富了民族的美学传统,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并举日益成为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
D.唐宋画作虽有题款或细楷,但是有意识地使字和诗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内容却自元朝开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人画“非时间性”的特点是由其追求真性的思想决定的,为追求永恒的真实,超越历史是必然路径。
B.文人画在题材等方面要有一定的程式化,方能满足画家之间的性灵的传达,否则就无法完成思想的交流。
C.受政治环境影响,山水画领导权元时落入士大夫手中,“文人画”才正式确立,这和材料一的说法并不矛盾。
D.北宋的《千里江山图》青绿中间以赭色,表现了山水的秀丽壮美,实现了“运墨而五色俱”的创作理想。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陈师曾说:“文人画不但意趣高尚,而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
B.倪瓒说:“爱此风林意,更起丘壑情。写图心闲咏,不在象与声。”
C.白阳说:“山水作正艰,变幻初无形。闭户觅真意,展转复失真。”
D.唐志契说:“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
4.请分析材料中两处画线部分的论证效果。(4分)
5.古人有“文人画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又有“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的说法,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麦芽糖
晓苏
腊月二十三这天早晨,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天一亮就起床。头天晚上,我熬了三锅麦芽糖,一直熬到深夜,上床没睡到三个钟头鸡就叫了。但是,我爹可不管这些,他每天总是天一亮就起床,一起床就要坐到我们家大门的门槛上去,两腿张开,双手按膝,将身体朝前一倾,后面就会露出一块门板似的背来。每当我爹摆出这样一种姿势,我就得赶快去给他老人家抓背了。我爹说我没有出息。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说,你要是像杨致远,像肖子文,像余乾坤,像他们那样有出息的话,我怎么会每天要你给我抓背呢?
我爹说到的这三个人,是我们油菜坡家喻户晓的三个人物。我和他们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同班同学。杨致远毫无疑问是我们油菜坡最有出息的人。他高中一毕业就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毕业后又去了美国。肖子文的出息也大。高中毕业后,肖子文考上了武汉的一所大学,读完大学就留在了省城,做了省报的大记者。稍微差一点儿的是余乾坤,他虽然只上了一个中专,但毕业后还是想方设法留在了县城,开始上了几年班,后来就自己开了一个公司,当上了财大气粗的老板,也算是出息不小了。
余家原来的房子和我们家的房子差不多,都是用土砖砌的,顶上盖着黑瓦,瓦楞上长着长长的狗尾巴草。余乾坤发财之后,他从县城派人回来把老房子推了,又在原来的屋场上建起了一栋小洋楼。小洋楼白墙红瓦,有点儿像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那种外国别墅。
只有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高考时考砸了锅,连中专都上不了,没办法就只好回油菜坡种田来了。如今在农村,光靠种田是过不好日子的。为了把日子过得稍微好一点儿,我学会了熬麦芽糖。我一边种田一边熬麦芽糖卖给村里的人,挣几个零用钱。在油莱坡,熬麦芽糖说起来也是女人的活儿,只有没有出息的男人才干这种女人们干的事情。我刚开始学熬麦芽糖的时候,我爹就用嘲讽的口气对我说,看来你真是没有出息啊!
过了小年,油菜坡便逐渐有了过年的气氛。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我都要用一只背篓背着我熬的麦芽糖,到村里四处去卖。我要抓紧挣点儿钱去办些年货。其实我要办的年货说起来也简单,除了打几斤酒买几包烟之外,主要就是去镇上给我爹买一身儿新衣裳,好让他老人家过年时穿在身上。作为一个没有出息的人,能在过年的时候看见他老人家高兴一下,我觉得这一年的起早贪黑都值。
这天吃过早饭,我就背着背篓出了门。我从村子的北边转到村子的西边,已经快到中午了,我背篓里的麦芽糖也差不多卖掉了一半。余乾坤家的那栋小洋楼就坐落在村子的西边,余老爹和余老妈虽说住着小洋楼,不缺吃不愁穿,但他们老两口很孤独,总盼望有人去陪他们说说话。余乾坤曾想把他老爹和老妈接到县城里去住,但老两口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在城里最多只能待上半个月就要闹着回油菜坡,好像再待下去就会发疯。
余老爹和余老妈都有糖尿病,沾不得一点甜东西,所以他们不会买我的麦芽糖。我刚要走,余老爹走出了小洋楼,他一眼看见了我的背篓。务农,还有麦芽糖吗?余老爹问。有,我说。给我称五斤吧,余老爹说。你有糖尿病,不能吃麦芽糖,吃了会发病的,我说。我巴不得发病呢,发了病乾坤就会回来看我!余老爹说。我一下子愣住了,没有给他称麦芽糖。这时候,余老妈也从小洋楼里出来了,她也要买麦芽糖。我有点儿为难地说,不是我不卖给你们,是你们不能吃麦芽糖啊!余老妈说,我们不能吃,乾坤能吃呀,我买了等乾坤他们回家过年吃!听她这么说,我才犹犹豫豫地给他们称了麦芽糖。
眨眼间就到了大年三十。我卖完麦芽糖,加快脚步朝家里赶,家里还有好多事等着我回去做呢。当看见我家灶屋顶上的烟囱时,我听见了一串哭声。我扭头一看,原来是余乾坤的老妈。余老妈一看见我就立刻止住了哭声,她三步并作两步走到我跟前说,不好了,我家死老头子吃你的麦芽糖把糖尿病惹发了,这会儿正昏倒在我家沙发上呢!我有点儿颤抖地说,天啦!他难道忘了有糖尿病的人是不能吃麦芽糖的吗?余老妈说,唉,他是故意吃的啊!
余老妈告诉我,昨天晚上,余乾坤从县城打电话回来,说公司业务忙,不能回家过年了。余老爹一听就急了,马上说,你不回来,我就吃麦芽糖犯病,看你回不回来过年?当时余老妈还以为余老爹是说气话,没想到他或的吃了麦芽糖,他一个人偷偷地吃了一斤多呢。余老爹就感到不对劲,头昏目眩,浑身出虚汗。家里备有治糖尿病的药,余老妈赶紧给他吃了几片。她想余老爹吃了药就会好的,没想到他的病犯得很厉害,竟昏迷过去了。余老妈说到这里,突然拉住我的双手说,务农,看来不把死老头子背到医务所去打针是不行了,可他那么重,我背不动他呀!
我这个人因为没有出息,所以就有点儿热心快肠,村子里不管哪户人家请我帮忙做事,我都会爽快地答应,从来不说半个不字。于是我往余家小洋楼跑去,很快把余老爹背到了村委会医务所。当医生把吊针给余老爹挂上的时候,油菜坡到处响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人们这时都开始吃团年饭了。一听到鞭炮响,我的心立刻就飞到了家里。我向余老妈道别时,她用依依不舍的目光看着我,好像不希望我走。但我不能不走,我要回家,我爹在家呢。
回到家里,我老婆早已把蒸肉蒸好,她说贴好对联煨好酒就可以开饭了。贴对联时,我儿子给我打帮手,所以我们一会儿就贴好了,接下来,我就给我爹煨酒,酒香扑鼻的时候,我便对我爹大喊一声,爹,吃团年饭啦!我儿子点响了鞭炮。在热烈的鞭炮声中,我老婆把她做的菜一碗一碗地从灶屋端到了堂屋的四方桌上。然后,我们一家四口人便一人占桌子一角,吃起团年饭来。
吃过团年饭,天色已近黄昏了。找爹稍微喝多了一点儿,他歪歪斜斜地走到大门那里,一屁股坐在了门槛上。我也喝多了一点儿,一见我爹坐到门槛上,我就赶紧跑了上去,然后习惯性地把手伸进了他的背。我大着舌头说,爹,我给你抓背!我爹嘟囔着说,早晨不是抓过吗?我说,今天过年呢,我给你抓两次!我爹说,你呀,真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在种田之余熬麦芽糖补贴家用,既表现出我的勤劳,也说明我也想跟我的朋友一样能发达致富。
B.父亲一直认为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干着没有出息的事,于是就每天让我给他抓背来安慰自己。
C.为了让父亲改变对我没出息的看法,办年货时我除了买些烟酒外,主要是去给父亲买身儿新衣裳。
D.余老爹明知自己有糖尿病,但他还是故意吃糖使自己犯病,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儿女亲情的渴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讲述了我高考落榜后在贫困乡村务农的故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B.小说通过写我三个同学在社会上混得有模有样,成了让人羡慕的有出息的人,与我形成鲜明对比,这让我自卑不已。
C.小说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塑造了一个被父亲认为没出息却又随时能尽孝道的儿子形象。
D.小说运用了大量口语和地方特色的语言,如“热心快肠”“团年饭”“煨酒”等,使小说语言风格平实质朴,朴素自然。
8.文中“我”为父亲抓背的原生态描述,是这篇小说中最为动人的场景,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
9.小说为我们呈现了儿女出息与父母快乐的“不等式”,这种“不等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在现代社会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人画是具有“文人气”的画,它具有人文价值的追求,不是涂抹形象的工具。中国传统顶尖大师的文人画,有一种无法用语言表现的纯粹美,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宁静高贵的希腊雕塑、深沉阔大的欧洲古典音乐才能与之相比。推动传统文人画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于“真”,一种是外在形象的真实,一种是生命的真实。画家将笔墨、丘壑(代指文人画中的具象性因素)、气象三者融为一体,使之呈现出一种超越形式的思考,变形似的追求。
画作是重视性灵传达的文人画家间“交谈”的“语言”。这套语言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题材语言,一山一水(寒林、枯木、远山、近水、空亭、溪桥)就是他们的语言,莽莽的历史中蕴藏着的无限的人和事(典故)也成为他们的语言;二是笔墨的程式化,如董源模式,是一套裹孕着披麻皴、江南山水特征、空灵的世界等内容的传统模式,米家山水又是以水晕墨染、体现空蒙迷离视觉效果的一套模式;三是境界的程式化,如画境的荒寒,自北宋以来便成为文人画着力表现的气韵特点,云林的寂寞,也成为明清画人效仿的程式。
文人画不是对“目”而是对“心”的,也就是说,它不是画给你看的,而是让你融入其中而获得生命的感悟。视觉性使人容易停留在具体的图像世界里,这与文人画所主张的境界创造、生命呈现的观点不合;视觉性的空间容易启发人由具体的事象引起想象活动,使人受到情理世界的裹挟,这也与文人画追求的超越境界不合。文人画致力于创造一种“生命空间”,“生命空间”是一种绝对空间形式,“惟恐有画,是谓能画”就是对空间性的超越。物理学上也有“绝对空间”的概念,但“绝对空间”仍然是一种具体空间形式,只不过是一种永恒存在、处处均匀、永不移动的空间。文人画的根本旨归在于脱略具体空间,反映内在生命的逻辑。
为了追求永恒的真实,对时间性的超越是其必然路径。非时间性,并不代表对历史的忽略,正相反,文人画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感”,一种超越历史表象的深沉历史感受。文人画从总体气质上可以说是“怀古一何深”。文人画推重的“无画史纵横气息”,就是强调绘画的根本在于创造,而不在于记录。文人画家要到历史表象的背后去发现真实,发现真正的“历史”——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总之,文人画是一种超越形式的绘画,画家通过程式化、非视觉性、非时间性等文法显现出其生命真实的人文价值。有些作品即使不再存世,所包含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生命省思依然可以给人以生命启发。
(摘编自朱良志《传统文人画的人文价值》)
材料二:
宋画无论内容或形式,都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美学传统。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的同时并举,与诗文发展趋势相同,日益成为整个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元画却与宋画有极大不同,最明显的是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审美趣味的变异。蒙古族进据中原,一部分士人放弃“学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把时间、精力和情感寄托在文学艺术上,山水画也成为这种寄托的领域之一。随着赵宋王朝的覆灭,山水画的领导权终于落到在野士大夫手中,自此“文人画”正式确立。
所谓“文人画”,当然有其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但形与神、写实与诗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这种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性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次要地位,更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一贯讲求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到这里不再放在客观对象上,而完全是放在主观意兴上。
对笔墨的突出强调,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更在于描画的线条、色彩,亦即笔墨。笔墨不仅是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和兴味。任何逼真的摄影之所以不能替代绘画,其实正在于后者有笔墨本身的审美意义在。它不是自然界所具有,而是经由人们长期提炼、概括、创造出来的美。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入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画师、书家兼诗人,一身三任焉,自兹成为对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基本要求和理想。
从元画开始的另一中国画的独有现象是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这是唐宋都没有的。唐人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一线细楷,但决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影响对画面的欣赏。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画家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既是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另一方面又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因之“元人工书,虽侵画位,弥觉其隽雅”。
与此同时,水墨画也就从此压倒青绿山水,居于画坛统治地位。虽然早有人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历代名画记》),但真正实现这一理想的是讲求笔墨趣味的元画。正因为通过线的飞沉涩放,墨的枯湿浓淡,点的稠稀纵横,皴的披麻斧劈,就足以描绘对象,托出气氛,表述心意,传达兴味观念,从而也就不需要也不必去考虑如何真实于自然景物本身的色彩的涂绘和线形的勾勒了。
既然重点已不在客观对象的忠实再现,而在精炼深永的笔墨意趣,画面也就不必去追求自然景物的多样或精巧,而只在如何通过某些自然景物以笔墨趣味来传达出艺术家主观的心绪观念就够了。画面景物可以非常平凡简单,但意兴情趣却很浓厚。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注:籀(zhòu),大篆的一种,和“飞白”“八法”同为书法用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文人画表现出了宁静高贵、深沉阔大的纯粹美,呈现出超越外在形象的人文价值。
B.文人画的“非视觉性”使欣赏者不易受现实世界和情理世界裹挟,从而领略其“生命空间”。
C.宋画丰富了民族的美学传统,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并举日益成为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
D.唐宋画作虽有题款或细楷,但是有意识地使字和诗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内容却自元朝开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人画“非时间性”的特点是由其追求真性的思想决定的,为追求永恒的真实,超越历史是必然路径。
B.文人画在题材等方面要有一定的程式化,方能满足画家之间的性灵的传达,否则就无法完成思想的交流。
C.受政治环境影响,山水画领导权元时落入士大夫手中,“文人画”才正式确立,这和材料一的说法并不矛盾。
D.北宋的《千里江山图》青绿中间以赭色,表现了山水的秀丽壮美,实现了“运墨而五色俱”的创作理想。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陈师曾说:“文人画不但意趣高尚,而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
B.倪瓒说:“爱此风林意,更起丘壑情。写图心闲咏,不在象与声。”
C.白阳说:“山水作正艰,变幻初无形。闭户觅真意,展转复失真。”
D.唐志契说:“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
4.请分析材料中两处画线部分的论证效果。(4分)
5.古人有“文人画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又有“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的说法,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麦芽糖
晓苏
腊月二十三这天早晨,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天一亮就起床。头天晚上,我熬了三锅麦芽糖,一直熬到深夜,上床没睡到三个钟头鸡就叫了。但是,我爹可不管这些,他每天总是天一亮就起床,一起床就要坐到我们家大门的门槛上去,两腿张开,双手按膝,将身体朝前一倾,后面就会露出一块门板似的背来。每当我爹摆出这样一种姿势,我就得赶快去给他老人家抓背了。我爹说我没有出息。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说,你要是像杨致远,像肖子文,像余乾坤,像他们那样有出息的话,我怎么会每天要你给我抓背呢?
我爹说到的这三个人,是我们油菜坡家喻户晓的三个人物。我和他们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同班同学。杨致远毫无疑问是我们油菜坡最有出息的人。他高中一毕业就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毕业后又去了美国。肖子文的出息也大。高中毕业后,肖子文考上了武汉的一所大学,读完大学就留在了省城,做了省报的大记者。稍微差一点儿的是余乾坤,他虽然只上了一个中专,但毕业后还是想方设法留在了县城,开始上了几年班,后来就自己开了一个公司,当上了财大气粗的老板,也算是出息不小了。
余家原来的房子和我们家的房子差不多,都是用土砖砌的,顶上盖着黑瓦,瓦楞上长着长长的狗尾巴草。余乾坤发财之后,他从县城派人回来把老房子推了,又在原来的屋场上建起了一栋小洋楼。小洋楼白墙红瓦,有点儿像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那种外国别墅。
只有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高考时考砸了锅,连中专都上不了,没办法就只好回油菜坡种田来了。如今在农村,光靠种田是过不好日子的。为了把日子过得稍微好一点儿,我学会了熬麦芽糖。我一边种田一边熬麦芽糖卖给村里的人,挣几个零用钱。在油莱坡,熬麦芽糖说起来也是女人的活儿,只有没有出息的男人才干这种女人们干的事情。我刚开始学熬麦芽糖的时候,我爹就用嘲讽的口气对我说,看来你真是没有出息啊!
过了小年,油菜坡便逐渐有了过年的气氛。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我都要用一只背篓背着我熬的麦芽糖,到村里四处去卖。我要抓紧挣点儿钱去办些年货。其实我要办的年货说起来也简单,除了打几斤酒买几包烟之外,主要就是去镇上给我爹买一身儿新衣裳,好让他老人家过年时穿在身上。作为一个没有出息的人,能在过年的时候看见他老人家高兴一下,我觉得这一年的起早贪黑都值。
这天吃过早饭,我就背着背篓出了门。我从村子的北边转到村子的西边,已经快到中午了,我背篓里的麦芽糖也差不多卖掉了一半。余乾坤家的那栋小洋楼就坐落在村子的西边,余老爹和余老妈虽说住着小洋楼,不缺吃不愁穿,但他们老两口很孤独,总盼望有人去陪他们说说话。余乾坤曾想把他老爹和老妈接到县城里去住,但老两口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在城里最多只能待上半个月就要闹着回油菜坡,好像再待下去就会发疯。
余老爹和余老妈都有糖尿病,沾不得一点甜东西,所以他们不会买我的麦芽糖。我刚要走,余老爹走出了小洋楼,他一眼看见了我的背篓。务农,还有麦芽糖吗?余老爹问。有,我说。给我称五斤吧,余老爹说。你有糖尿病,不能吃麦芽糖,吃了会发病的,我说。我巴不得发病呢,发了病乾坤就会回来看我!余老爹说。我一下子愣住了,没有给他称麦芽糖。这时候,余老妈也从小洋楼里出来了,她也要买麦芽糖。我有点儿为难地说,不是我不卖给你们,是你们不能吃麦芽糖啊!余老妈说,我们不能吃,乾坤能吃呀,我买了等乾坤他们回家过年吃!听她这么说,我才犹犹豫豫地给他们称了麦芽糖。
眨眼间就到了大年三十。我卖完麦芽糖,加快脚步朝家里赶,家里还有好多事等着我回去做呢。当看见我家灶屋顶上的烟囱时,我听见了一串哭声。我扭头一看,原来是余乾坤的老妈。余老妈一看见我就立刻止住了哭声,她三步并作两步走到我跟前说,不好了,我家死老头子吃你的麦芽糖把糖尿病惹发了,这会儿正昏倒在我家沙发上呢!我有点儿颤抖地说,天啦!他难道忘了有糖尿病的人是不能吃麦芽糖的吗?余老妈说,唉,他是故意吃的啊!
余老妈告诉我,昨天晚上,余乾坤从县城打电话回来,说公司业务忙,不能回家过年了。余老爹一听就急了,马上说,你不回来,我就吃麦芽糖犯病,看你回不回来过年?当时余老妈还以为余老爹是说气话,没想到他或的吃了麦芽糖,他一个人偷偷地吃了一斤多呢。余老爹就感到不对劲,头昏目眩,浑身出虚汗。家里备有治糖尿病的药,余老妈赶紧给他吃了几片。她想余老爹吃了药就会好的,没想到他的病犯得很厉害,竟昏迷过去了。余老妈说到这里,突然拉住我的双手说,务农,看来不把死老头子背到医务所去打针是不行了,可他那么重,我背不动他呀!
我这个人因为没有出息,所以就有点儿热心快肠,村子里不管哪户人家请我帮忙做事,我都会爽快地答应,从来不说半个不字。于是我往余家小洋楼跑去,很快把余老爹背到了村委会医务所。当医生把吊针给余老爹挂上的时候,油菜坡到处响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人们这时都开始吃团年饭了。一听到鞭炮响,我的心立刻就飞到了家里。我向余老妈道别时,她用依依不舍的目光看着我,好像不希望我走。但我不能不走,我要回家,我爹在家呢。
回到家里,我老婆早已把蒸肉蒸好,她说贴好对联煨好酒就可以开饭了。贴对联时,我儿子给我打帮手,所以我们一会儿就贴好了,接下来,我就给我爹煨酒,酒香扑鼻的时候,我便对我爹大喊一声,爹,吃团年饭啦!我儿子点响了鞭炮。在热烈的鞭炮声中,我老婆把她做的菜一碗一碗地从灶屋端到了堂屋的四方桌上。然后,我们一家四口人便一人占桌子一角,吃起团年饭来。
吃过团年饭,天色已近黄昏了。找爹稍微喝多了一点儿,他歪歪斜斜地走到大门那里,一屁股坐在了门槛上。我也喝多了一点儿,一见我爹坐到门槛上,我就赶紧跑了上去,然后习惯性地把手伸进了他的背。我大着舌头说,爹,我给你抓背!我爹嘟囔着说,早晨不是抓过吗?我说,今天过年呢,我给你抓两次!我爹说,你呀,真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在种田之余熬麦芽糖补贴家用,既表现出我的勤劳,也说明我也想跟我的朋友一样能发达致富。
B.父亲一直认为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干着没有出息的事,于是就每天让我给他抓背来安慰自己。
C.为了让父亲改变对我没出息的看法,办年货时我除了买些烟酒外,主要是去给父亲买身儿新衣裳。
D.余老爹明知自己有糖尿病,但他还是故意吃糖使自己犯病,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儿女亲情的渴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讲述了我高考落榜后在贫困乡村务农的故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B.小说通过写我三个同学在社会上混得有模有样,成了让人羡慕的有出息的人,与我形成鲜明对比,这让我自卑不已。
C.小说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塑造了一个被父亲认为没出息却又随时能尽孝道的儿子形象。
D.小说运用了大量口语和地方特色的语言,如“热心快肠”“团年饭”“煨酒”等,使小说语言风格平实质朴,朴素自然。
8.文中“我”为父亲抓背的原生态描述,是这篇小说中最为动人的场景,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
9.小说为我们呈现了儿女出息与父母快乐的“不等式”,这种“不等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在现代社会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