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2022 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语文试题 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2-04-26
参考答案
1 .B
2 .D
3 .C
4 .①指出人类社会正“步入信息文明”,提出了本文的论证前提;
② 明确了“信息文明”的概念,领起后文的论述。
5 .①能打造互动包容的学习社区,促进学习者相互理解,互动交流;
② 要有利于学习者形成合作共享的学习意识,淡化竞争意识;
③ 应促成学习资源的共享,消除学术保护主义。
【解析】
1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域境论”“决定了概率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错,量子力学强调的是域境论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域境论,创新性思维等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不是由域境论决定的。
故选B 。
2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工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动”的推断不当,由原文第一段“它内生于工业文明,没有完全摒弃土地和工厂,而是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式变革农业生产方式和工业生产结构”可知,工厂的地位已经改变。
B. 共享性思维“在人类文明的初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的推断不当,原文第七段“共享与协作替代了对所有权的追求,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可见选项说法片面。
C.“ 信息文明与工业文明思维方式一脉相承”的推断不当,由原文第八段“信息文明是在工业文明的土壤中诞生出来的,但却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延伸与拓展,而是对工业文明的颠覆”可知。
故选D 。
3.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从“思维方式”与“时代价值”两方面概括,准确且全面。
A. 概括既不准确也不全面,“信息文明确定了四种思维方式”概括不准确,对信息文明的时代价值概括不全面;
B. 信息文明“有助于人类社会形成新的社会秩序”概括不准确;
D. 只概括了信息文明的“时代价值”,不全面。
故选C 。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第一句“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正在步入信息文明”指出人类社会正“步入信息文明”,提出了本文的论证前提;
“ 信息文明是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是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技作为支撑,以信息的传播、挖掘、利用等为资源,以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为趋势的一种新型文明”从概念的内涵角度阐释了“信息文明”的概念,从而明确本文论述的话题,领起后文的论述。
5 .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第六段“信息文明有助于打造互动、包容、安全、便捷的全球化社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互动交流”概括出:能打造互动包容的学习社区,促进学习者相互理解,互动交流。
结合第七段“ 信息文明有助于人们淡化竞争意识,强化共享意识。一方面,大批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型公司,开创了共享经济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共享与协作替代了对所有权的追求,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概括出:要有利于学习者形成合作共享的学习意识,淡化竞争意识。
结合第八段“ 信息文明缔造了共享制”“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技不断地消除学术保护主义”概括出:应促成学习资源的共享,消除学术保护主义。
6 .D
7 .D
8 .①文本一以未得先生手迹的遗憾开始,后写错过先生图章,再写两次幸运得到手迹,最后以送同学手迹结尾,围绕寻求先生手迹来行文;②这样写使内容组织有序,重点突出,首尾呼应。
9 .①以作者对先生学问人品的敬仰与追思之情贯穿全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②记录先生学问人品和爱国之情的事迹,真实可信,对读者有价值;③全文将抒情和写实有机融合,既表现先生是“可传之人”,也记叙了先生的“可感之事”,更表达了对先生的“可念之情”。
【解析】
6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 对先生家道没落的惋惜”分析不正确,根据后文,作者多方搜集黄晦闻先生的遗物手稿,并说“想保存一点先师手泽的愿望总算实现了”可见,作者惋惜的不是先生家道没落,而是惋惜没能保存先师的遗物。
故选D 。
7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 在作者独坐求‘博弈’不得时”错误,根据原文“设想有的人有时也许一人枯坐萧斋,求博弈不得,那就以此代替博弈,或者不是毫无用处的吧”可见,文中“求博弈不得”的不是作者,而是读者,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对读者有用处。
故选D 。
8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及其作用的能力。
文本一第一段写听闻黄晦闻先生去世,“ 忽而作古,难免有老成容易凋谢的悲伤。还有个较小的原因……本来早想也求他写点什么,因为觉得早点晚点没关系,不想这一拖延就错过机会”,遗憾于未能得到老先生手迹的遗憾;第四段又写“很多遗物被卖了。三十年代末,有人在文物摊上看到黄先生的图章,索价五元,他没买,我觉得可惜”,第五段写有幸得到黄先生的藏书,并意外从书中得到黄先生的题辞,说“想保存一点先师手泽的愿望总算实现了”;最后一段又写在地摊得到黄先生赠友人的条幅,最后“大学同班李君来,说黄先生给他写的一件却没能留存,言下有惋惜之意。我只好举以赠之”,写自己送同学手迹结尾,整个文章都围绕寻求先生手迹来行文。
以寻求先生手迹为线索来组织材料,能够让文章内容有序,前后呼应;借搜集手迹来表达作者对先师的深切怀念之情,重点突出。开始遗憾于未得手迹,结尾喜得手迹并与朋友共享,首尾呼应。
9 .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 诗”,重在抒情。作者在文中二三段分别追忆先生的学问与人品,流露出对先生无限的敬仰之情;随后叙述自己多方搜集先生遗留的手迹聊以慰藉,体现了对先师的追思之情,这些情感情贯穿全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 史”,重在记录事实以供后人参照,文中第二段详细记录了黄先生的人品“有不少可传的事迹,如与章太炎等创立国学保存会,参加南社,用诗歌鼓吹革命,与孙中山先生合作,任广东省教育厅长”,学问“旧学很精……诗写得很好”等;第三段则写黄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真实可信,对读者有价值。
文本二说“ 选这一点点,是考虑到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可感,就是昔日曾经使我感动或至少是感兴趣,今天想到仍然有些怀念的。二是可传,就是让来者知道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文本一记录了先生使“我”感动的值得怀念的事迹,将抒情和写实有机融合,表现先生是“可传之人”,也记叙了先生的“可感之事”,更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可念之情”。
10 .B
11 .A
12 .D
13 .(1)宋璟行赏施罚不徇私情,敢于冒犯皇帝直言进谏,玄宗十分敬畏他,即使不合乎自己的意愿,玄宗也委曲己意听从宋璟的意见。
(2 )君子以说得多做的少为耻,倘若陛下以最大的诚心来实施,就不必多次颁发诏令文书了。
14 .(1)感叹宋璟为人内敛沉稳,可堪大任;(2)宋璟不主动与宠臣结交,品行端方。
【解析】
10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宋元超是我同高祖的叔父,他定居在洛城,我不能常去拜见他。我既不敢因为他是长辈就有所隐瞒,又不愿以私害公。以往他没有提出这层关系,吏部自然可以照章办事,既然他已经把我们的关系说出来,那么就必须矫正偏差,请放弃录用他。
“ 元超/璟之三从叔”是一个判断句,“从叔”后断开,排除AC;
“ 向者”是时间副词作状语,“无言”的主语“宋元超”省略,“自依大例”说的是吏部的事,故“无言”后断开,排除D。
故选B。
11.
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文中指后者”错。文中指前者,即“隐居山中的士人”。
故选A 。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认为这是皇上利用姻亲关系而法外施恩”错,原文“自大明临御,兹事杜绝,行一赏,命一官,必是缘功与才,皆历中书、门下”,宋璟认为皇上没有因姻亲关系而法外施恩。
故选D 。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无私”,不徇私情;“犯颜”,冒犯皇帝;“曲从”,委曲己意听从。
(2 )“耻”,以……为耻;“苟”,假如;“至诚”,最大的诚心。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风度凝远,人莫测其际,在涂竟不与思勖交言”可知,宋璟为人内敛沉稳,可堪大任;不主动与宠臣结交,品行端方。这就是皇上“嗟叹良久”的原因。
参考译文:
唐玄宗要到东都洛阳去,任命宋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下诏让宋璟驾乘驿马疾赴京城,唐玄宗派内侍、将军杨思勖前去迎接。宋璟风度凝重深沉,令人难测,在赴京途中始终没有与杨思勖交谈。杨思勖一向深得玄宗宠幸,回京后便把这个情况告诉玄宗,唐玄宗慨叹了很久,越发敬重宋璟。宋璟做宰相,致力于选拔人才,根据才能的不同授予相应的官职,使文武百官与各自的职位相符;宋璟行赏施罚不徇私情,敢于冒犯皇帝直言劝谏,玄宗十分敬畏他,即使不合乎自己的意愿,玄宗也委曲己意听从宋璟的意见。广州的官吏百姓为宋璟修建遗爱碑。宋璟向玄宗进言说:“臣任广州都督期间并无优异的政绩,现在由于臣地位显耀,才造成那些人的阿谀奉承;要革除这种恶劣的风气,希望从我这里开始,请陛下颁发诏书,禁止为我立碑。”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其他各州都不敢再干立碑的事。有人推荐隐士范知璿精于文学,并且进献了他所作的文章。宋璟评价他说:“我看他的《良宰论》,颇有佞谀之嫌。隐士应当尽情说出公正无私的议论,怎么能苟且迎合以求容身呢!如果他的文章真写得好,自然应该通过科举出仕,因此不必单独推荐他。”乙丑朔日,出现日食。唐玄宗身着素服,以等待太阳恢复常态,并让人停止娱乐,降低膳食的规格,又责令中书、门下两省审查在押囚犯,开仓赈济饥民,勉励百姓勤于农事。宋璟等人上奏道:“陛下勤于抚恤百姓的痛苦,这实在是天下苍生的福分。但是臣还听说天子在出现日食时应当修德,在出现月食时则应当整饬刑罚;亲近君子,疏远小人,堵塞后宫请托之途,斥退邪恶之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修德。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倘若陛下以最大的诚心来实施,就不必多次颁发诏令文书了。”候选的官员宋元超在吏部自称是侍中宋璟的叔父,希望因此能得到关照。宋璟得知此事后,发文书给吏部说:“宋元超是我同高祖的叔父,他定居在洛城,我不能常去拜见他。我既不敢因为他是长辈就有所隐瞒,又不愿以私害公。以往他没有提出这层关系,吏部自然可以照章办事,既然他已经把我们的关系说出来,那么就必须矫正偏差,请放弃录用他。”宁王李宪奏请授给候选官员薛嗣先一个小官,唐玄宗将此事交给中书省和门下省处理。宋璟上奏道:“薛嗣先曾两次被任命为斋郎,虽说他并非明显应该留任,因为是皇帝至亲的缘故,本来就应当给他一个职位。景龙年间,皇帝经常直接下令授予官职,这些人被称为斜封官。自从陛下登基以来,所有这些弊端均已革除,朝廷每施行一次封赏,每任命一个官职,一定是根据这些人的功劳的和才能,都通过中书省、门下省两个部门。至公之道,唯有圣明君主才能真正实施。薛嗣先是陛下的姻亲,陛下并未法外施恩,将这个问题交由臣等商议,臣希望您允许我将此事交由吏部具体处理,不要直接任命。”唐玄宗同意。在此之前,来自各州的朝集使往往携带很多礼物进京,等到来年春天将要返回时,大多得到升迁;宋璟奏请玄宗将这些人一律原职遣还,以此革除这一弊端。
15 .A
16 .①白居易谪居卧病,期盼丝竹之声;②叶梦得即将得见家乡山水,觉得丝竹之声并不一定是必须的;③因为叶梦得对回到家乡满怀期待,认为放怀山水足以快慰生平。
【解析】
15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A .“也叹人生之秋,为全词奠定基调”错误,没有“叹人生之秋”之意,词人由眼前秋景想到家乡“酒醅初熟”,可以品尝“鲈脍莼羹”,引发归乡之情,而且结合标题“欲还吴”和下阕想象中的家乡明澈的山水之景,词人对归家是期盼的,所以并无人生之秋的叹息,也未为全词奠定基调。
故选A 。
16 .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品味诗人情感的能力。
先看白居易《琵琶行》中写“ 丝竹”流露出的情感。“终岁不闻丝竹声”意思是“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诗人是被贬谪卧病“浔阳城”,这个地方偏僻荒凉没有音乐,所以这里写“丝竹”流露出的是对音乐的期盼。
再看叶词。“ 何待更须丝竹”意思是哪里还需要丝竹之声。结合“来往未应足。便细雨斜风,有谁拘束。陶写中年”可知,词人想象自己回到家乡,便有细雨斜风,生活悠游自得,可以娱乐养性,没有音乐又有何妨!由此可以看出,词人对回乡满怀期待,认为悠游山水即可怡情,丝竹不是必须之物,由此可见归乡心切。
17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未云何龙不霁何虹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庐、咨、霁、邻、径、圃。
18 .C
19 .B
20 .A
【解析】
18 .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组,“ 无可奈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无计可施”意思是没有办法可用。语境是说“传统方法”不能使用,应选用“无计可施”。
第二组,“ 大行其道”原指某种学术、道术正在盛行、流行,现指某种新潮事物流行、盛行,成为一种风尚,一般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大显身手”形容充分展示自己的本领。语境是说免疫分析法可以展现自己的本领,应选用“大显身手”。
第三组,“ 追根溯源”意思是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正本清源”指从根源上彻底解决问题。语境是说使用免疫分析法可以为丝绸追溯根源,,应选用“追根溯源”。
第四组,“ 空无一物”指没有任何东西;“空空如也”形容一无所有。语境是说现在看起来没有东西的船舱,“空无一物”或“空空如也”均可。
故选C 。
19 .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 距今5000多年前”句式杂糅,“距今5000多年”和“5000多年前”两句杂糅;
第二处,“5000 多年前桑蚕丝残留物”表意不明,可以添加两个“的”,让中心词“残留物”凸显出来,改为“5000多年前的桑蚕丝的残留物”;
第三处,“ 也是目前年代最早的丝绸实物”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以添加“这”,作为主语;
第四处,“ 目前年代最早的”定语不当,应改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
只有B 修改正确。
故选B 。
20 .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结合语境可知,此处的主语应是“ 研究人员”,而B C 都以“信号”为主语,故排除;
D .以“研究人员的检测”为主语,与括号前面“从沉船底部的烂泥中”这个状语不衔接。
故选A 。
21 .①由于资源紧张;②要把数据中心建在西部;③随着这项工程的启动。
22 .“东数西算”工程是一项通过构建新型算力网络体系,②让西部算力资源充分地支撑东部数据运算(或:将东部算力资源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的工程。
【解析】
21 .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是说制约东部地区发展的问题,结合下文“西部地区资源充裕”可知,此处应填:由于资源紧张。
第二空,前文有“ 目前我国数据中心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东西部地区供需不平衡,东部一线城市算力缺口大,数据中心饱和”,所以人们意识到的应该是数据中心西移,再结合“算力西移”可知此处应填:要把数据中心建在西部。
第三空,“ 另外”表示对上文的补充,是说“东数西算”工程即数据中心西移的另一好处,用在句首起过渡作用,据此应填:随着这项工程的启动。
2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给概念下定义的能力。
下定义首先明确被定义概念的属概念是“工程”,然后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
结合“ 需要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概括出途径、方法“通过构建新型算力网络体系”;
结合“ 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具备了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概括出结果“让西部算力资源充分地支撑东部数据运算(或:将东部算力资源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
最后用下定义的表达式“‘ 东数西算’工程是一项……的工程”表述即可。
23 .例文:
多多未必益善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 多多益善”,凡事若多点资料,多点储备那一定会对自己有所助益。然而,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多多益善”反而成为湮没自己思路和方向的沙海。漫画中的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多”说明的便是这个道理,这种现象也亟需改变。如今——多多,未必益善,我们要有清醒的认知和理智的选择,多中择优,方是正解。
多,约等于迷茫。所谓茫,是指事物没有边际,看不清楚。试想,在茫茫书海,茫茫题海中遨游,何尝不是一种漫无边际。俄国诗人普希金曾经说过:黄色的树林分出两条路,让我不能同时去驻足。选择一旦多了,带来的未必是机会,更可能是迷茫。两条路足矣让人难以抉择,更何况是更多的资源与指向。
多,也仅是缓解焦虑的饮鸩止渴。人们对于资源的渴望,往往是因为缺少它而在内心产生了不安。所以,许多学生在成绩下降时便开始病急乱投医,在看到更好的资料时“ 喜新厌旧”,在人云亦云中将一切拿得到的资源“拥入怀中”。或许在这一番行动后舒心了许多,然而,这种不安得到了短暂的缓解后,换来的将是更多的焦虑。比如说,在被书山题海掩埋后依旧成绩不佳,我们便会认为,一定还有自己没有找到的“武林秘籍”,那么新一轮的寻找资料,囤积资料便“拉开序幕”了。殊不知,他们缺少的根本不是资源,而是得到之后的认真对待与融会贯通。
多中择优,提前梳理,方是正解。求学之路上,总会有些“ 学霸”的成绩让人羡慕不已。而在许多媒体对这些“别人家的孩子”的采访中,我们会发现,这些“学霸”:从不采取题海战术,而是积极整理错题;从不疲劳战斗,而是合理安排时间;从不跟风盲从,而是分析自身优劣。虽说“书山有路勤为径”,但是盲目的勤奋就像失去方向的马车,不提前规划好路线,或许就会在“书山”上绕许多弯路。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就像不同的道路适合不同的车,提前选择,才能让自己的进阶之路平坦通畅。
别让书架上的宝藏,成为牢笼。别让漫画中的呐喊,常挂嘴边。你我需要的不仅是东搜西罗与盈千累万,更需要删繁就简与慧眼识珠,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多多益善!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漫画作文题。
漫画作文审题立意,一定要抓住漫画中的主体和文字提示。漫画中,一位戴着眼镜的学生在一堆“ 学习资料”中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从地面上散落的书本可以看出,他一定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于是乎他发出感慨:资料找时方恨多。
漫画反映的情况属于常见的情况。在学习中,像这样“ 资料找时方恨少”的情况不算少见,尤其是高三冲刺阶段,面对海量的资料,如果真的想要找到上个月做的某套试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事实上,这则漫画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处于一个 “信息爆炸”的时代,以学习资料为例,它的载体,可能是纸质形式,也可能是电子。第一部现代大百科全书的编者狄德罗曾忧心忡忡地说,“只要时间世代延续,书籍的数量就会一直增加。总有一天,人们从书中学习东西,就像是从浩瀚的宇宙当中直接学习一样困难。”
是的,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我们获取知识的门槛变得更低了,但是信息杂芜,也时常让我们陷入困境。面对海量的讯息和资源,我们如何自如地“ 穿梭”其中,把资源为我所用,避免信息焦虑,是这个时代的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这个材料适合写成议论文。考生在具体行文时,可以采取“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递进式思路。在提炼漫画反映的社会现象基础上,分析时代原因与主观原因,同时可以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和事例,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注意立意时不要着眼于资料质量等问题,因为漫画反映的并非此类问题。
立意:
1.“ 信息爆炸”时代的“冷”思考。
2 .避免信息焦虑,不要让知识成为累赘。
3 .多多未必益善。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