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2022届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2-05-06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D(3分)(原文提供信息不足以定义概念。)
2.B(3分)(“排斥人文性已是研究的共识”曲解文意。)
3.C(3分)(“诗和礼两个文化流脉”是由语言文字所创造出来的黛玉和宝钗两个艺术形象承载的,不是语言文字本身。)
4.(4分)
①在论证方式上,先破后立,指出把语言看做形式上的纯数理符号的谬误,再论证语言是有意义的人文符号。(2分,指出先破后立1分,具体分析1分。)
②在论证方法上,运用比喻论证方法,分别用血小板、陷阱两个比喻,使说理更为生动形象。(或举例论证,举单句对句、散文韵文两个例子,使说理具体可信。)(2分,指出一种论证方法1分,具体分析1分。)
③在论证语言上,第二自然段连续使用整句来列举语言作为符号研究的合理性,语势强大,说理充分。(或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反问句连续追问,使说理的同时饱含感情,增强了说服力,发人深省。)(2分,指出一种语言特点1分,具体分析1分。)
(答出以上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5.(4分)
①不能排斥中国语言文字的人文性,要重视汉语中的经验和隐于汉语底层的内化意义。②有意识地加强汉字教育,适当做一些日常习惯上的改变,避免书写能力的下降。③要改进和加强语文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汉字教学,要兼顾汉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④遵守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维护语言文字的严肃性,规范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其他答案,言之有据亦可。)
6.(3分)D(A项“是因为他重视荣誉”分析错误,应该是他想“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B项“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分析错误,是为了衬托周志刚的无私。C项“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分析错误,儿女们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并不想接替父亲去治理那条脏街。)
7.(3分)C(“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分析错误,从材料二最后一段“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可知,小说并非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
8.(6分)
①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么说可以回避重复询问的尴尬。②想以此希望子女理解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并可以接替自己的“工作”。③唤起子女改良周边环境工程的认同。
9.(6分)
文本一中的周志刚,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
①退休后始终如一地为大家抹墙补路,体现了“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②哪怕不被所有人理解,仍然觉得自己有责任改良小街环境,这种主动的情义担当,就是一种高尚的“无需提醒的自觉”。
③当黄泥“有主”,便不再去挖泥,不与人争利,这种“洁身自爱”,体现了一种“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④在周志刚身上,处处都体现了“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如在找黄泥抹墙这件事上,哪怕对儿女,也不强加自己的意见给他们。
(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只答出“好人文化观”的内涵,没有具体阐释的,给2分。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皆可给分。)
10.(3分)D
11.(3分)C(此处为文天祥的遗书,后人用“衣带中赞”指精忠报国的遗书。)
12.(3分)B(并非始终恭敬)
13.(8分)
(1)“死后如果不置身在他们中间享受祭祀,就不是大丈夫。”二十岁考中进士,在集英殿考策问。(4分,没、举、对策各1分,大意1分。)
(2)而最终理想没有实现,大概是因为天命不佑护大宋的原因。(4分,卒、遂、以各1分,大意1分。)
14.(3分)
(1)文本一赞美文天祥志向坚定,忠心耿耿,不可用成败结果评价他。(1分)(2)文本二赞美文天祥为国竭忠尽智,百折不回;在南宋杀身成仁的忠臣中,文天祥是当之无愧的第一。(2分)(意思对即可。)
15.(3分)A(首联表达的是热爱自然而非热爱国家。)
16.(6分)
(1)欧诗从感念“节物”出发,借景抒怀,表达了作者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感情。(3分,每点1分。)
(2)罗诗则表现了深切的亡国之痛。(1分)“凄凉”、“那堪”、“风雨”及“毡寒”等语,未提国势,却浸透着家国危亡之悲;“指一弹”表明诗人深感岁月蹉跎,认识到东山再起的渺茫,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无奈和苦闷;“谁念”表现出自己力图恢复的努力无人能解的孤独、失望和愤慨。(分析部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意思对即可给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7. (6分)
(1)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2)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3)示例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曹操《短歌行》)
示例二: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示例三: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每句1分,错字、漏字、书写不规范均不得分。)
18.(3分)A(①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融和:融洽和谐。此处指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结合,应填“融合”。②萃取:是从固体或液体混合物中提取出所需要的物质;荟萃,本指草木丛生的样子,后喻优秀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会集、聚集。此处无聚集而是提取之意,应填萃取。③构思:谋划,设想;拟想主题和安排或设计情节。构想:指作家、艺术家在孕育作品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亦指构想的结果,即文中此处“构想”的含义,强调的是结果而非过程。D.拔地而起:从地上突兀而起。高耸入云:意为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此处根据前文应填“拔地而起”。)
19.(3分)B(原句同时存在语序不当和搭配不当的问题。B选项通过调整语序同时解决了这两个问题。A选项的改动解决了搭配问题,没有解决语序问题。C选项的改动没有照顾到表意上“内化”和“代表”两方面并重且在逻辑上存在先后次序的要求,应该用并列复句,而不宜用长单句,造成“内化”一方的表意被弱化,因此不是最优的改动办法。D选项第一个分句主语蒙后省,也是弱化了“内化”一方,强化了第二个分句“代表”一方,也不是最优解。而且,C、D两项的改动还会造成全文意脉衔接的不畅。故选B。)
20.(6分)
①中国文化特色 ②水凝结成冰后 ③进行了创造性转化(每空2分。)
21.(3分)D(A项采用变式句加以强调,但强调点在文学内刊增加文学人口的方式上。B项采用反问句加以强调,但强调点在文明素质、文学素养与文学内刊二者的关系上。C项采用设问句加以强调,强调点也在文学内刊的作用上,但概括不够全面,相对D项强调力度不够。D项虽然是对“文学内刊”作用的直接陈述,但主语“文学内刊”独立,排比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语势,还有助于内容的丰富,即更加全面地概括了文学内刊的作用。)
22.(5分)
①创办内刊(和民刊)提供发表平台(3分,“创办”、“内刊”、“提供发表平台”三方面意思各1分。)②形成名家名作(2分)
23.(60分)参照2021年新课标全国卷II评分标准赋分。
【作文评分细则】
一类卷:54分——60分
切合题意。中心鲜明突出,针对性强,有一定启发意义和社会价值。文体规范,议论客观全面,透彻深刻,逻辑性强,有创新性和批判性,内容充实,例证丰富贴切;记叙意蕴丰厚,选材不俗,详略得当,描写生动形象,感情真挚充沛,多种表达方式运用自如。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有特色,书写美观整洁。
二类卷:42分——53分
1.二类上:47——53分
切合题意。中心鲜明突出,有针对性。文体规范,议论较为客观全面,透彻深刻,有逻辑性,说理有思辨色彩,内容充实,例证丰富恰当。记叙意蕴较为丰富,选材恰当,有详有略,描写较为生动形象,感情真挚,多种表达方式运用自然。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书写美观整洁。
2.二类下:42——46分
符合题意。中心比较鲜明。文体较为规范,议论文能围绕观点分析说理,有一定思辩性,内容较为充实,例证恰当;记叙文有意蕴,选材恰当,有详有略,能进行比较具体的描写,感情真挚,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结构完整,语言通畅,书写整洁规范。
三类卷:36分——41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不够鲜明。文体基本规范,议论简单或无分析,说服力不强,逻辑不够严谨,思辨色彩不浓,内容单薄,例证较为平庸陈旧;记叙文意蕴单薄,选材粗糙,详略失当,叙述较为清楚但缺乏必要的描写,情感真实但不够自然,表达方式运用较为刻板。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书写较为整洁。
四类卷:35分以下
偏离题意。中心模糊。文体不够规范,议论文逻辑不清,记叙文空洞无味。穿靴戴帽,生搬硬套,勉强成文;内容干瘪,感情做作;结构基本完整,表达不够通畅,书写不够规范。
20分以下酌情给分:偏离题意,内容与材料毫无关系。文体不规范,东拉西扯,逻辑混乱,情感虚假,敷衍成文。结构残缺,语言不通顺,书写不规范。
【补充说明】
1.综合理解材料,遵循任务要求,结合现实生活,体现个人感受和思考。不符合此要求的,最高分为45分。
2.试题未限定写作文体,但确定文体后要保证文体规范。
3.文章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扣到8分为止。不足400字的,不扣字数分,如果结构完整,在30分以下给分;结构不完整,在20分以下给分。不足200字的,在10分以下给分。只写一两句话的,在5分以下给分;只写标题的,给2分。
4.3.缺标题扣2分。(包括书信等实用性文体,必须要有标题。)文中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5分为止。标点符号错误酌情扣分,扣满2分为止。
5.写作内容与试题无关,价值观扭曲,情感不健康,写作态度不端正,视情况严重程度,可给到0分。
6.参考平均分:4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文本一:
文天祥,字宋璐,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漂亮白皙像玉石,眉清目秀,顾盼生辉。在童子时,看到学校祭供的同乡先辈欧阳修、杨邦丶胡铨像,谥号都叫“忠“,就景仰他们,说:“死后如果不置身在他们中间享受祭祀,就不是大丈夫。"二十岁考中进士,在集英殿考策问。当时宋理宗在位时间长,政务渐渐懈怠,文天祥以遵循天意不懈怠作答,长达一万多字,不起草稿,一挥而就。皇帝亲自选拔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上奏:“这份答卷流露的古风(古代贤人的风义)如龟镜一般可供人学习,他的忠心像铁石,所以臣冒昧地为您获得人才而庆贺。”
祥兴二年二月,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笑了笑不再强逼文天祥了。崖山被攻破之后,元军举行宴会,张弘范说:“国家已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改变对宋的忠心来效忠于我们皇上,还给你宰相的官职。”文天祥流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摆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张弘范敬佩他的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元帝非常着急地寻求有才华的南方人,王积翁推荐文天祥。文天祥说:“国家灭亡,从本分上说我只能以死报国。倘若因为你们宽大为怀,我能够以道士身份回到故乡,来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聊备顾问是可以的。”王积翁想让降元的宋官谢昌言等十人上书请求释放文天祥去做道士,留梦炎却认为不可以,他说:“一旦文天祥放出来,会在江南重新号召百姓,那么我们十人会置于何种境地呢!”此事就搁置了。元帝知道文天祥不可屈服,商议将他释放,文天祥说:“希望赐我一死!”元帝还是不忍心,但身边人却极力怂恿元帝听从文天祥的请求,于是元帝下诏杀了文天祥。他的衣带中有赞文,这样写道:“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把道义践行到了极点,仁德自然也就达到了最高境界。读圣贤书,想学的是什么呢?从今以后,大概可以问心无愧。”
史臣说:“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的有志之士,是不会因为事情的成败或难易(或译为:失败或困难)而使自己的心志动摇的(或译为:动摇自己的心志)。文天祥迎奉两位弱主,兵败之后被捕,从容就义,能不说是仁吗!”许有壬说:“文天祥经历各种变故却不改变志向,事情本来是不可以简单地用成败而论的。”
文本二:
丞相刚刚二十岁就在朝廷回答皇帝问题,极尽论辩才能议论国家大事。不久,元兵渡过长江,他又上书请求斩杀君主宠幸亲近的小人中主张皇帝迁居他处的人,凭他一个人的力量安定国家,本来已经气魄盖过天下了。从此,忠心耿耿,竭力尽智,力挽狂澜,以复兴为己任。虽然历尽艰难险阻,各种挫折,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不幸国家灭亡自己被俘,而忠贞大义更加显明。文丞相志向刚正,有大才能,认识高远而且有气度,身上充满浩然正气,而最终的理想没有实现,大概是因为天命不佑护大宋的原因。虽然天命不眷顾大宋王朝,但是天理还在,一定不会停止。所以宋亡了,杀身成仁的臣子却不少,评论者一定称赞文丞相为第一忠臣。
1.D(3分)(原文提供信息不足以定义概念。)
2.B(3分)(“排斥人文性已是研究的共识”曲解文意。)
3.C(3分)(“诗和礼两个文化流脉”是由语言文字所创造出来的黛玉和宝钗两个艺术形象承载的,不是语言文字本身。)
4.(4分)
①在论证方式上,先破后立,指出把语言看做形式上的纯数理符号的谬误,再论证语言是有意义的人文符号。(2分,指出先破后立1分,具体分析1分。)
②在论证方法上,运用比喻论证方法,分别用血小板、陷阱两个比喻,使说理更为生动形象。(或举例论证,举单句对句、散文韵文两个例子,使说理具体可信。)(2分,指出一种论证方法1分,具体分析1分。)
③在论证语言上,第二自然段连续使用整句来列举语言作为符号研究的合理性,语势强大,说理充分。(或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反问句连续追问,使说理的同时饱含感情,增强了说服力,发人深省。)(2分,指出一种语言特点1分,具体分析1分。)
(答出以上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5.(4分)
①不能排斥中国语言文字的人文性,要重视汉语中的经验和隐于汉语底层的内化意义。②有意识地加强汉字教育,适当做一些日常习惯上的改变,避免书写能力的下降。③要改进和加强语文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汉字教学,要兼顾汉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④遵守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维护语言文字的严肃性,规范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其他答案,言之有据亦可。)
6.(3分)D(A项“是因为他重视荣誉”分析错误,应该是他想“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B项“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分析错误,是为了衬托周志刚的无私。C项“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分析错误,儿女们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并不想接替父亲去治理那条脏街。)
7.(3分)C(“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分析错误,从材料二最后一段“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可知,小说并非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
8.(6分)
①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么说可以回避重复询问的尴尬。②想以此希望子女理解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并可以接替自己的“工作”。③唤起子女改良周边环境工程的认同。
9.(6分)
文本一中的周志刚,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
①退休后始终如一地为大家抹墙补路,体现了“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②哪怕不被所有人理解,仍然觉得自己有责任改良小街环境,这种主动的情义担当,就是一种高尚的“无需提醒的自觉”。
③当黄泥“有主”,便不再去挖泥,不与人争利,这种“洁身自爱”,体现了一种“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④在周志刚身上,处处都体现了“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如在找黄泥抹墙这件事上,哪怕对儿女,也不强加自己的意见给他们。
(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只答出“好人文化观”的内涵,没有具体阐释的,给2分。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皆可给分。)
10.(3分)D
11.(3分)C(此处为文天祥的遗书,后人用“衣带中赞”指精忠报国的遗书。)
12.(3分)B(并非始终恭敬)
13.(8分)
(1)“死后如果不置身在他们中间享受祭祀,就不是大丈夫。”二十岁考中进士,在集英殿考策问。(4分,没、举、对策各1分,大意1分。)
(2)而最终理想没有实现,大概是因为天命不佑护大宋的原因。(4分,卒、遂、以各1分,大意1分。)
14.(3分)
(1)文本一赞美文天祥志向坚定,忠心耿耿,不可用成败结果评价他。(1分)(2)文本二赞美文天祥为国竭忠尽智,百折不回;在南宋杀身成仁的忠臣中,文天祥是当之无愧的第一。(2分)(意思对即可。)
15.(3分)A(首联表达的是热爱自然而非热爱国家。)
16.(6分)
(1)欧诗从感念“节物”出发,借景抒怀,表达了作者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感情。(3分,每点1分。)
(2)罗诗则表现了深切的亡国之痛。(1分)“凄凉”、“那堪”、“风雨”及“毡寒”等语,未提国势,却浸透着家国危亡之悲;“指一弹”表明诗人深感岁月蹉跎,认识到东山再起的渺茫,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无奈和苦闷;“谁念”表现出自己力图恢复的努力无人能解的孤独、失望和愤慨。(分析部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意思对即可给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7. (6分)
(1)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2)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3)示例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曹操《短歌行》)
示例二: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示例三: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每句1分,错字、漏字、书写不规范均不得分。)
18.(3分)A(①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融和:融洽和谐。此处指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结合,应填“融合”。②萃取:是从固体或液体混合物中提取出所需要的物质;荟萃,本指草木丛生的样子,后喻优秀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会集、聚集。此处无聚集而是提取之意,应填萃取。③构思:谋划,设想;拟想主题和安排或设计情节。构想:指作家、艺术家在孕育作品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亦指构想的结果,即文中此处“构想”的含义,强调的是结果而非过程。D.拔地而起:从地上突兀而起。高耸入云:意为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此处根据前文应填“拔地而起”。)
19.(3分)B(原句同时存在语序不当和搭配不当的问题。B选项通过调整语序同时解决了这两个问题。A选项的改动解决了搭配问题,没有解决语序问题。C选项的改动没有照顾到表意上“内化”和“代表”两方面并重且在逻辑上存在先后次序的要求,应该用并列复句,而不宜用长单句,造成“内化”一方的表意被弱化,因此不是最优的改动办法。D选项第一个分句主语蒙后省,也是弱化了“内化”一方,强化了第二个分句“代表”一方,也不是最优解。而且,C、D两项的改动还会造成全文意脉衔接的不畅。故选B。)
20.(6分)
①中国文化特色 ②水凝结成冰后 ③进行了创造性转化(每空2分。)
21.(3分)D(A项采用变式句加以强调,但强调点在文学内刊增加文学人口的方式上。B项采用反问句加以强调,但强调点在文明素质、文学素养与文学内刊二者的关系上。C项采用设问句加以强调,强调点也在文学内刊的作用上,但概括不够全面,相对D项强调力度不够。D项虽然是对“文学内刊”作用的直接陈述,但主语“文学内刊”独立,排比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语势,还有助于内容的丰富,即更加全面地概括了文学内刊的作用。)
22.(5分)
①创办内刊(和民刊)提供发表平台(3分,“创办”、“内刊”、“提供发表平台”三方面意思各1分。)②形成名家名作(2分)
23.(60分)参照2021年新课标全国卷II评分标准赋分。
【作文评分细则】
一类卷:54分——60分
切合题意。中心鲜明突出,针对性强,有一定启发意义和社会价值。文体规范,议论客观全面,透彻深刻,逻辑性强,有创新性和批判性,内容充实,例证丰富贴切;记叙意蕴丰厚,选材不俗,详略得当,描写生动形象,感情真挚充沛,多种表达方式运用自如。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有特色,书写美观整洁。
二类卷:42分——53分
1.二类上:47——53分
切合题意。中心鲜明突出,有针对性。文体规范,议论较为客观全面,透彻深刻,有逻辑性,说理有思辨色彩,内容充实,例证丰富恰当。记叙意蕴较为丰富,选材恰当,有详有略,描写较为生动形象,感情真挚,多种表达方式运用自然。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书写美观整洁。
2.二类下:42——46分
符合题意。中心比较鲜明。文体较为规范,议论文能围绕观点分析说理,有一定思辩性,内容较为充实,例证恰当;记叙文有意蕴,选材恰当,有详有略,能进行比较具体的描写,感情真挚,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结构完整,语言通畅,书写整洁规范。
三类卷:36分——41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不够鲜明。文体基本规范,议论简单或无分析,说服力不强,逻辑不够严谨,思辨色彩不浓,内容单薄,例证较为平庸陈旧;记叙文意蕴单薄,选材粗糙,详略失当,叙述较为清楚但缺乏必要的描写,情感真实但不够自然,表达方式运用较为刻板。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书写较为整洁。
四类卷:35分以下
偏离题意。中心模糊。文体不够规范,议论文逻辑不清,记叙文空洞无味。穿靴戴帽,生搬硬套,勉强成文;内容干瘪,感情做作;结构基本完整,表达不够通畅,书写不够规范。
20分以下酌情给分:偏离题意,内容与材料毫无关系。文体不规范,东拉西扯,逻辑混乱,情感虚假,敷衍成文。结构残缺,语言不通顺,书写不规范。
【补充说明】
1.综合理解材料,遵循任务要求,结合现实生活,体现个人感受和思考。不符合此要求的,最高分为45分。
2.试题未限定写作文体,但确定文体后要保证文体规范。
3.文章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扣到8分为止。不足400字的,不扣字数分,如果结构完整,在30分以下给分;结构不完整,在20分以下给分。不足200字的,在10分以下给分。只写一两句话的,在5分以下给分;只写标题的,给2分。
4.3.缺标题扣2分。(包括书信等实用性文体,必须要有标题。)文中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5分为止。标点符号错误酌情扣分,扣满2分为止。
5.写作内容与试题无关,价值观扭曲,情感不健康,写作态度不端正,视情况严重程度,可给到0分。
6.参考平均分:4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文本一:
文天祥,字宋璐,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漂亮白皙像玉石,眉清目秀,顾盼生辉。在童子时,看到学校祭供的同乡先辈欧阳修、杨邦丶胡铨像,谥号都叫“忠“,就景仰他们,说:“死后如果不置身在他们中间享受祭祀,就不是大丈夫。"二十岁考中进士,在集英殿考策问。当时宋理宗在位时间长,政务渐渐懈怠,文天祥以遵循天意不懈怠作答,长达一万多字,不起草稿,一挥而就。皇帝亲自选拔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上奏:“这份答卷流露的古风(古代贤人的风义)如龟镜一般可供人学习,他的忠心像铁石,所以臣冒昧地为您获得人才而庆贺。”
祥兴二年二月,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笑了笑不再强逼文天祥了。崖山被攻破之后,元军举行宴会,张弘范说:“国家已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改变对宋的忠心来效忠于我们皇上,还给你宰相的官职。”文天祥流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摆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张弘范敬佩他的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元帝非常着急地寻求有才华的南方人,王积翁推荐文天祥。文天祥说:“国家灭亡,从本分上说我只能以死报国。倘若因为你们宽大为怀,我能够以道士身份回到故乡,来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聊备顾问是可以的。”王积翁想让降元的宋官谢昌言等十人上书请求释放文天祥去做道士,留梦炎却认为不可以,他说:“一旦文天祥放出来,会在江南重新号召百姓,那么我们十人会置于何种境地呢!”此事就搁置了。元帝知道文天祥不可屈服,商议将他释放,文天祥说:“希望赐我一死!”元帝还是不忍心,但身边人却极力怂恿元帝听从文天祥的请求,于是元帝下诏杀了文天祥。他的衣带中有赞文,这样写道:“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把道义践行到了极点,仁德自然也就达到了最高境界。读圣贤书,想学的是什么呢?从今以后,大概可以问心无愧。”
史臣说:“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的有志之士,是不会因为事情的成败或难易(或译为:失败或困难)而使自己的心志动摇的(或译为:动摇自己的心志)。文天祥迎奉两位弱主,兵败之后被捕,从容就义,能不说是仁吗!”许有壬说:“文天祥经历各种变故却不改变志向,事情本来是不可以简单地用成败而论的。”
文本二:
丞相刚刚二十岁就在朝廷回答皇帝问题,极尽论辩才能议论国家大事。不久,元兵渡过长江,他又上书请求斩杀君主宠幸亲近的小人中主张皇帝迁居他处的人,凭他一个人的力量安定国家,本来已经气魄盖过天下了。从此,忠心耿耿,竭力尽智,力挽狂澜,以复兴为己任。虽然历尽艰难险阻,各种挫折,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不幸国家灭亡自己被俘,而忠贞大义更加显明。文丞相志向刚正,有大才能,认识高远而且有气度,身上充满浩然正气,而最终的理想没有实现,大概是因为天命不佑护大宋的原因。虽然天命不眷顾大宋王朝,但是天理还在,一定不会停止。所以宋亡了,杀身成仁的臣子却不少,评论者一定称赞文丞相为第一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