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2-05-10
2022年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文明与小农经济的产物,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其文化生产的方式基本上是个体的、手工的、作坊式的,传承的方式多为师徒式或家族式的代际传承,因此,称不上独立的文化产业。而随着社会的现代转型,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工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被起用,特别是数字技术及新媒体出现之后,不仅文化的生产方式、储存方式、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文化的传承方式、传播方式、体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这样一种现实语境下,如何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抢救、保存、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包括文物、建筑群、遗址在内的物质文化遗产,除了采取建博物馆和原地保护的方式,还可利用三维立体扫描技术建设数字博物馆。同时,高仿、复制、修复、修补、温控、保湿等技术的不断提高也使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上一个新台阶。而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是以人为载体的活态文化,传承的链条非常脆弱,随着一批又一批老艺人的去世,一些其有特殊技艺的文化门类也随之消亡。而利用现代数学影像技术对民间老艺人进行全程拍摄记录,对民间戏曲、音乐、舞蹈、口头传说等进行影像记录,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存,也有利于后人观摩学习,这方面的工作尤其值得重视。
利用大众传媒传承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传统文化资源不该排斥大众传媒。借由传媒的整合和推广,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获得第二次生命,还能铸就为大众所熟知的传媒品牌。仅以近些年的电视荧屏为例,就有《百家讲坛》《舌尖上的中国》《唐宫夜宴》《中国记忆》等家喻户晓的节日品牌。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如浩瀚的大海,现在挖掘开发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如果能将庞大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打造成知名的传媒品牌,其社会效益将不可限量。
利用现代科技创造新的文化体验方式,丰富传统文化的呈现与接受方式。传统文化产业在今天之所以缺少吸引力就在于文化的呈现方式与体验方式过于单一,互动性差,缺少趣味和韵味,激不起人们的欣赏兴趣。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利用科技手段,让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广泛参与,人与文化双向互动,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河南卫视七夕节目《龙门金刚》以河南本土文化为依托,运用大量的科技元素,使本来端坐于石窟中的佛像活了起来。节目最终具有了超越传统、融合现代的魅力,传统文化的创新,给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汪振军《用科技助推传统文化转型》)
材料二:
①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在存在着契合性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②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受到了以开放性为特点的现代科技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为条件。这种在特定条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带有明显的封闭性特点。现代科技与工业经济和市场条件相适应,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有着强烈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对仍然保留着一定封闭性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带来了一次新的冲击,促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吸收和容纳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扬光大。
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中心原则受到了现代科技条件下的物质利益原则的冲击。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儒学的核心是“仁”,由此形成了浓重的伦理中心原则。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中国传统文化突出了人性和人生问题,侧重研究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的行为规范等宗法伦理问题。现代科技侧重于研究人对自然认识和对自然界的改造与利用,与现代科技相适应的物质利益原则占了主导的地位。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中心原则就受到了物质利益原则的冲击。
④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其影响和应用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引发出一系列新的问题,给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社会进入信息化后,先进通信网络的形成使传统大众传媒走向没落,大众传媒原来拥有的道德传播、控制社会舆论的作用大大减弱,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等受到多种渠道信息源的影响而日益多元化,另外,通信网络的发展,电话的普及减少了人们直接接触交流的机会,影响到对人们发展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也会加深人的孤独感。
⑤培育和树立现代科技蕴含的高尚科学精神,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和基础。现代科学技术本身不仅蕴含着世界观价值、方法论准则和伦理学规范,而且蕴含着体现现代科学技术本质的科学精神。同时文化模式是从总体上和规律上解决文化发展的目标选择和结构特征问题。选准正确的文化模式,才能使我们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避免失误,少走弯路,制定出科学的对策。
——(刘金鸽《现代科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文化因其生产方式而形成了封闭性特点,所以传播范围有限,影响也小。
B.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够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C.先进通信网络拓宽了人们的信息渠道,也促进人们价值取向、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D.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都以伦理学规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利用先进科技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比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紧迫。
B.新媒体在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吸引流量时,也不能忽视其道德传播、价值导向作用。
C.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最终会导致伦理中心原则被物质利益原则代替。
D.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选准正确的文化模式比培养高尚的科学精神更重要。
3.下列不属于利用现代科技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的一项是(3 分)
A.新版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
B.敦煌手机全景博物馆
C.央视原创节目《典籍里的中国》
D.网上直播带货卖汉服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二中作者对第4段的观点论证得不够严密,请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灵与肉
张贤亮
许灵均没有想到还会见着父亲。
这是一间陈设考究的客厅,在这家高级饭店的七楼。窗外,只有一片空漠的蓝天,抹着疏疏落落的几丝白云。而在那儿,在那黄土高原的农场,窗口外就是绿色的和黄色的田野,开阔而充实。他到了这里,就像忽然升到云端一样,有一种晃晃悠悠的感觉。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父亲穿着一套花呢西装,翘着腿坐在沙发上。“我一到大陆,就学会了一句政治术语,叫‘向前看’,你还是快些准备出国吧!”
他想,过去的是已经过去了,但又怎能忘记呢?
先是被父亲遗弃。母亲死了,舅舅把母亲所有的东西都卷走,单实撇下了他。以后他搬到学校宿舍,靠人民助学金上学毕业了,他成了一名教师,却用为学校要完成抓右派的指标,就又把他归到父亲那一边去。人们又遗弃了他,把他流放到偏僻的农场劳教。啊,父亲,那时你在哪里?
现在,这个父亲终于回来了!
刚刚,在父亲的秘书密司宋打开贮藏室给父亲拿衣服的时候,他看见大大小小的箱子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旅馆简标,还有印着波音747的椭圆形标笺。而他呢,经过两天两夜汽车和火车的颠簸才到这里的。他提来的灰色人造革提包放在长沙发的一角,可怜巴巴地缩成一团。上面放着他的尼龙网袋,里面装着他的牙具和几个在路上吃剩下来的茶叶蛋。他看着那几个诧异得咧开了嘴的,畏缩地挤在一起的茶叶蛋,想起临走那天晚上,妻子秀芝还叫他多带些茶叶蛋给父亲吃,不禁苦笑了一下。
吃完晚饭父亲把他带到舞厅。在柔和的乳白色的灯光中,一些男人和女人像月光中的幽灵似地在他来边浮荡,他感到不安起来刚才在餐厅里,他看见有的菜只动了几筷子就端了回去,竟从肠胃里发出一阵痉挛似的反感。在他那儿,上县城的国营食堂都要带一个铝制饭盒,把吃剩下的饭菜带回家去。
有几对男女跳起奇形怪状的舞蹈。这些人就这样来消耗过剩的精力!他想起现在正在热得发烫的稻田里收割的人们。他们弯着腰,从右到左,又从左到右不停地摆动上肢。偶尔,他们抬起头向远远的担子嘶哑地喊着:“喂,水,水.”啊,要是他现在能够躺在那一片绿荫下,闻着饱含稻草和苜蓿香气的微风,那该有多好.
“您会跳舞吗?许先生。”忽然,他听见密司宋在旁边问他。他刚捕捉到的一点味儿马上消失了。
“不,不会。”他心不在焉地向她笑笑。他会放马、会犁田、会收割,会扬场.为什么他要会跳舞——跳眼前这样的舞呢?
“你别为难他了,”父亲笑着对密司宋说。
“你还要考虑什么呢?嗯?”父亲又燃起烟斗,“现在办出国签证还比较容易,以后怎么样,就很难说了。”
“我也有我所留恋的。”他转过身来面对着父亲。
“包括那些痛苦吗?”父亲意味深长地问。
“唯其有痛苦,幸福才更显出它的价值。”
“是吗?”父亲抬起头来。
是的。他解除劳教以后,因为无家可归,于是被留在农场放马,成了一名放牧员。
清早,太阳刚从杨树林的梢上冒头,银白色的露珠还在草地上闪闪发光,他就把册栏打开。牲口用肚皮抗着肚皮,用臀部抗着臀部争先恐后地往草场跑。他骑在马上,在被马群踏出一道道深绿色痕迹的草场上驰骋,就像一下子扑到大自然的怀抱里一样。他在土堆的斜坡上躺下,风擦过草尖,擦过沼泽的水面吹来,带着清新的湿润,带着马汗的气味,带着大白然的呼吸,从头到脚摩挲遍他全身,给了他一种极其亲切的抚慰。他伸开手臂,把头偏向胳肢窝,他能闻到自己的汗味,能闻到自己生命的气息和大自然的气息混在一起。他的消沉,他的悲怆,他对命运的委屈情绪也随着消失,而代之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有时,阵雨会向草场扑来,他必须把马群赶到林带里去。他骑在马上,拿着长鞭,迎着雨头风,敞开像翅膀-样的衣襟,在马群周围奔驰,呵叱和指挥离群的马儿。于是,他会感到自己躯体里充满着热腾腾的力量,他不是渺小的和无用的;在和风、和雨、和集结起来的蚊蚋的搏斗中,他逐渐恢复了对自己的信心。
他终于回来了。汽车沼前面横着全县唯一的柏油马路。那上面仍然蒙着一层薄薄的黄尘,风一吹,就在商店、银行和邮局门口打旋。两边,仍然是东倒西歪的土房,有的门上还能看到古老的雕花门楣。
但是,他一下车,就是一种像是从降落伞落到地面的感觉,他的脚又踏着实地了。
他家门口正站着几个人向大路上眺望。秀芝的白布围裙,在柔和而苍茫的暮色中就像一点皎洁的星光。很快地,那里人越聚越多,最后,他们看出了是他,全都向大路上奔跑。最前面的是一个穿红衣裳的小女孩,她就像迸射出的一团火,飞也似地向他扑来。她越跑越近,越跑越近,越跑越近。
(选自张贤亮《灵与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带许灵均到高级餐厅、参加舞会,向他展示贴满标签的箱子,既想补偿他,也想诱使他出国。
B. “现在,这个父亲终于回来了!”这句话里包含着许灵均的委屈、怨恨、期盼和久别重逢后的惊喜。
C.在和父亲深入交谈后,许灵均才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那些曾经的痛苦都是让他留恋的宝贵财富。
D.从“升到云端一样”到“降落伞落到地面”,这种感觉的变化体现出许灵均回到草原后内心的踏实。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通过许灵均的观察和联想,展现了饭店和农场窗外的风景,“空漠”“开阔而充实”传递出人物的主观情感。
B.小说插叙许灵均被父亲遗弃的情节,既补充交代父亲的遗弃带给他的痛苦,也为下文他拒绝父亲的出国邀请埋下伏笔。
C.小说用对照的手法写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生活样貌,草原的贫瘠、落后与父亲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形成鲜明的对比。
D.小说结尾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小女孩向着许灵均“越跑越近”,隐喻他和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人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8.小说中关于“茶叶蛋”的细节描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中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文明与小农经济的产物,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其文化生产的方式基本上是个体的、手工的、作坊式的,传承的方式多为师徒式或家族式的代际传承,因此,称不上独立的文化产业。而随着社会的现代转型,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工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被起用,特别是数字技术及新媒体出现之后,不仅文化的生产方式、储存方式、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文化的传承方式、传播方式、体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这样一种现实语境下,如何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抢救、保存、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包括文物、建筑群、遗址在内的物质文化遗产,除了采取建博物馆和原地保护的方式,还可利用三维立体扫描技术建设数字博物馆。同时,高仿、复制、修复、修补、温控、保湿等技术的不断提高也使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上一个新台阶。而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是以人为载体的活态文化,传承的链条非常脆弱,随着一批又一批老艺人的去世,一些其有特殊技艺的文化门类也随之消亡。而利用现代数学影像技术对民间老艺人进行全程拍摄记录,对民间戏曲、音乐、舞蹈、口头传说等进行影像记录,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存,也有利于后人观摩学习,这方面的工作尤其值得重视。
利用大众传媒传承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传统文化资源不该排斥大众传媒。借由传媒的整合和推广,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获得第二次生命,还能铸就为大众所熟知的传媒品牌。仅以近些年的电视荧屏为例,就有《百家讲坛》《舌尖上的中国》《唐宫夜宴》《中国记忆》等家喻户晓的节日品牌。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如浩瀚的大海,现在挖掘开发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如果能将庞大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打造成知名的传媒品牌,其社会效益将不可限量。
利用现代科技创造新的文化体验方式,丰富传统文化的呈现与接受方式。传统文化产业在今天之所以缺少吸引力就在于文化的呈现方式与体验方式过于单一,互动性差,缺少趣味和韵味,激不起人们的欣赏兴趣。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利用科技手段,让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广泛参与,人与文化双向互动,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河南卫视七夕节目《龙门金刚》以河南本土文化为依托,运用大量的科技元素,使本来端坐于石窟中的佛像活了起来。节目最终具有了超越传统、融合现代的魅力,传统文化的创新,给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汪振军《用科技助推传统文化转型》)
材料二:
①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在存在着契合性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②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受到了以开放性为特点的现代科技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为条件。这种在特定条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带有明显的封闭性特点。现代科技与工业经济和市场条件相适应,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有着强烈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对仍然保留着一定封闭性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带来了一次新的冲击,促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吸收和容纳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扬光大。
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中心原则受到了现代科技条件下的物质利益原则的冲击。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儒学的核心是“仁”,由此形成了浓重的伦理中心原则。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中国传统文化突出了人性和人生问题,侧重研究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的行为规范等宗法伦理问题。现代科技侧重于研究人对自然认识和对自然界的改造与利用,与现代科技相适应的物质利益原则占了主导的地位。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中心原则就受到了物质利益原则的冲击。
④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其影响和应用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引发出一系列新的问题,给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社会进入信息化后,先进通信网络的形成使传统大众传媒走向没落,大众传媒原来拥有的道德传播、控制社会舆论的作用大大减弱,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等受到多种渠道信息源的影响而日益多元化,另外,通信网络的发展,电话的普及减少了人们直接接触交流的机会,影响到对人们发展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也会加深人的孤独感。
⑤培育和树立现代科技蕴含的高尚科学精神,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和基础。现代科学技术本身不仅蕴含着世界观价值、方法论准则和伦理学规范,而且蕴含着体现现代科学技术本质的科学精神。同时文化模式是从总体上和规律上解决文化发展的目标选择和结构特征问题。选准正确的文化模式,才能使我们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避免失误,少走弯路,制定出科学的对策。
——(刘金鸽《现代科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文化因其生产方式而形成了封闭性特点,所以传播范围有限,影响也小。
B.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够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C.先进通信网络拓宽了人们的信息渠道,也促进人们价值取向、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D.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都以伦理学规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利用先进科技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比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紧迫。
B.新媒体在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吸引流量时,也不能忽视其道德传播、价值导向作用。
C.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最终会导致伦理中心原则被物质利益原则代替。
D.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选准正确的文化模式比培养高尚的科学精神更重要。
3.下列不属于利用现代科技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的一项是(3 分)
A.新版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
B.敦煌手机全景博物馆
C.央视原创节目《典籍里的中国》
D.网上直播带货卖汉服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二中作者对第4段的观点论证得不够严密,请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灵与肉
张贤亮
许灵均没有想到还会见着父亲。
这是一间陈设考究的客厅,在这家高级饭店的七楼。窗外,只有一片空漠的蓝天,抹着疏疏落落的几丝白云。而在那儿,在那黄土高原的农场,窗口外就是绿色的和黄色的田野,开阔而充实。他到了这里,就像忽然升到云端一样,有一种晃晃悠悠的感觉。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父亲穿着一套花呢西装,翘着腿坐在沙发上。“我一到大陆,就学会了一句政治术语,叫‘向前看’,你还是快些准备出国吧!”
他想,过去的是已经过去了,但又怎能忘记呢?
先是被父亲遗弃。母亲死了,舅舅把母亲所有的东西都卷走,单实撇下了他。以后他搬到学校宿舍,靠人民助学金上学毕业了,他成了一名教师,却用为学校要完成抓右派的指标,就又把他归到父亲那一边去。人们又遗弃了他,把他流放到偏僻的农场劳教。啊,父亲,那时你在哪里?
现在,这个父亲终于回来了!
刚刚,在父亲的秘书密司宋打开贮藏室给父亲拿衣服的时候,他看见大大小小的箱子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旅馆简标,还有印着波音747的椭圆形标笺。而他呢,经过两天两夜汽车和火车的颠簸才到这里的。他提来的灰色人造革提包放在长沙发的一角,可怜巴巴地缩成一团。上面放着他的尼龙网袋,里面装着他的牙具和几个在路上吃剩下来的茶叶蛋。他看着那几个诧异得咧开了嘴的,畏缩地挤在一起的茶叶蛋,想起临走那天晚上,妻子秀芝还叫他多带些茶叶蛋给父亲吃,不禁苦笑了一下。
吃完晚饭父亲把他带到舞厅。在柔和的乳白色的灯光中,一些男人和女人像月光中的幽灵似地在他来边浮荡,他感到不安起来刚才在餐厅里,他看见有的菜只动了几筷子就端了回去,竟从肠胃里发出一阵痉挛似的反感。在他那儿,上县城的国营食堂都要带一个铝制饭盒,把吃剩下的饭菜带回家去。
有几对男女跳起奇形怪状的舞蹈。这些人就这样来消耗过剩的精力!他想起现在正在热得发烫的稻田里收割的人们。他们弯着腰,从右到左,又从左到右不停地摆动上肢。偶尔,他们抬起头向远远的担子嘶哑地喊着:“喂,水,水.”啊,要是他现在能够躺在那一片绿荫下,闻着饱含稻草和苜蓿香气的微风,那该有多好.
“您会跳舞吗?许先生。”忽然,他听见密司宋在旁边问他。他刚捕捉到的一点味儿马上消失了。
“不,不会。”他心不在焉地向她笑笑。他会放马、会犁田、会收割,会扬场.为什么他要会跳舞——跳眼前这样的舞呢?
“你别为难他了,”父亲笑着对密司宋说。
“你还要考虑什么呢?嗯?”父亲又燃起烟斗,“现在办出国签证还比较容易,以后怎么样,就很难说了。”
“我也有我所留恋的。”他转过身来面对着父亲。
“包括那些痛苦吗?”父亲意味深长地问。
“唯其有痛苦,幸福才更显出它的价值。”
“是吗?”父亲抬起头来。
是的。他解除劳教以后,因为无家可归,于是被留在农场放马,成了一名放牧员。
清早,太阳刚从杨树林的梢上冒头,银白色的露珠还在草地上闪闪发光,他就把册栏打开。牲口用肚皮抗着肚皮,用臀部抗着臀部争先恐后地往草场跑。他骑在马上,在被马群踏出一道道深绿色痕迹的草场上驰骋,就像一下子扑到大自然的怀抱里一样。他在土堆的斜坡上躺下,风擦过草尖,擦过沼泽的水面吹来,带着清新的湿润,带着马汗的气味,带着大白然的呼吸,从头到脚摩挲遍他全身,给了他一种极其亲切的抚慰。他伸开手臂,把头偏向胳肢窝,他能闻到自己的汗味,能闻到自己生命的气息和大自然的气息混在一起。他的消沉,他的悲怆,他对命运的委屈情绪也随着消失,而代之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有时,阵雨会向草场扑来,他必须把马群赶到林带里去。他骑在马上,拿着长鞭,迎着雨头风,敞开像翅膀-样的衣襟,在马群周围奔驰,呵叱和指挥离群的马儿。于是,他会感到自己躯体里充满着热腾腾的力量,他不是渺小的和无用的;在和风、和雨、和集结起来的蚊蚋的搏斗中,他逐渐恢复了对自己的信心。
他终于回来了。汽车沼前面横着全县唯一的柏油马路。那上面仍然蒙着一层薄薄的黄尘,风一吹,就在商店、银行和邮局门口打旋。两边,仍然是东倒西歪的土房,有的门上还能看到古老的雕花门楣。
但是,他一下车,就是一种像是从降落伞落到地面的感觉,他的脚又踏着实地了。
他家门口正站着几个人向大路上眺望。秀芝的白布围裙,在柔和而苍茫的暮色中就像一点皎洁的星光。很快地,那里人越聚越多,最后,他们看出了是他,全都向大路上奔跑。最前面的是一个穿红衣裳的小女孩,她就像迸射出的一团火,飞也似地向他扑来。她越跑越近,越跑越近,越跑越近。
(选自张贤亮《灵与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带许灵均到高级餐厅、参加舞会,向他展示贴满标签的箱子,既想补偿他,也想诱使他出国。
B. “现在,这个父亲终于回来了!”这句话里包含着许灵均的委屈、怨恨、期盼和久别重逢后的惊喜。
C.在和父亲深入交谈后,许灵均才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那些曾经的痛苦都是让他留恋的宝贵财富。
D.从“升到云端一样”到“降落伞落到地面”,这种感觉的变化体现出许灵均回到草原后内心的踏实。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通过许灵均的观察和联想,展现了饭店和农场窗外的风景,“空漠”“开阔而充实”传递出人物的主观情感。
B.小说插叙许灵均被父亲遗弃的情节,既补充交代父亲的遗弃带给他的痛苦,也为下文他拒绝父亲的出国邀请埋下伏笔。
C.小说用对照的手法写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生活样貌,草原的贫瘠、落后与父亲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形成鲜明的对比。
D.小说结尾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小女孩向着许灵均“越跑越近”,隐喻他和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人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8.小说中关于“茶叶蛋”的细节描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中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