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2022届湖南省部分地市(州)学校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2-05-15
参考答案
1.A【解析】A项,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一段说体育扶贫是为了“保障贫困地区公民享有现实的体育权达到或接近全国同等水平”,可见体育扶贫是就公民享有的体育权而言,并不等同于提升公民的体育水平。
2.C【解析】A项,说法绝对。从材料二第三段原文“体育一旦被国家政治吞食”“国家政治化的体育”这些说法中可知,使奥运精神发生异化的是体育沦为政治的附庸,所以选项中“把体育与政治完全剥离开来”错误。B项,张冠李戴。由材料二第二段原文“在冷战时期……使得体育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体育国家政治化使得奥运发生了不仅可悲而且有害的异化”可知,使奥运精神发生异化的是体育国家政治化这样一种趋势,而不是具体的某次体育竞赛。D项,以偏概全。由材料三原文“非正式体育组织水平较低、目标广泛而不明确,主要靠情感、道德等手段对组织成员进行控制”可知,与正式体育组织相比,非正式体育组织并不是只有不规范这一个缺点,所以只是“加以严格规范”并不能保证“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
3.B【解析】材料二论述的主要观点是民族主义、国家政治化对现代体育的影响,即很多国家将在竞技比赛中获得的金牌数量当作显示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工具,B项与此观点一致。A项,是从运动员个人的层面谈在竞技体育中通过不正规手段获得更优异的成绩。C项,谈的是英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特征。D项,谈的是对体育的理解。
4.①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②将古希腊奥运与现代奥运作对比,表现了现代奥运的异化。③举出1936年德国柏林奥运会的例子,表明现代奥运无法摆脱来自民族主义和体育国家政治化的困扰。④仿照霍布斯的观点,把国家政治化了的体育比喻成怪兽,说明体育被政治吞食的后果。(每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从第一段原文“完全不同的,甚至常常敌对的各城邦的希腊人都聚集在一起。在古希腊人那里,奥运帮助他们打破实际存在的‘部落主义’(相当于今天的民族主义)”,第二段原文“现代奥运却反倒一直无法摆脱来自民族主义和体育国家政治化的困扰……在冷战时期,‘金牌’被一些国家用作与敌对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和显示某种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宣传工具,使得体育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国家政治化使得奥运发生了不仅可悲而且有害的异化”可知,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古希腊打破“部落主义”的奥运和现代国家政治化的奥运形成对比,表现了现代奥运的可悲且有害的异化。根据第二段原文“现代奥运却反倒一直无法摆脱来自民族主义和体育国家政治化的困扰,最让人们深刻难忘的例子便是1936年在德国举办的柏林奥运会”可知,这里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1936年德国柏林奥运会的例子,表明现代奥运一直在受民族主义和体育国家政治化的困扰。由第三段原文“政治哲学家霍布斯在他的《利维坦》中,把全能的国家比喻成一个无所不想吞食、无所不能吞食的权力怪兽。体育一旦被国家政治吞食,它本身也会变成一个这样的怪兽,它取消体育……合法性的方式”可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仿照霍布斯的观点,把国家政治化了的体育比喻成无所不想吞食、无所不能吞食的权力怪兽,说明体育被政治吞食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5.①让公民享有平等的体育权,并为权利实现提供法律保障。②提高对贫困地区体育政策的投入水平。③重视体育对体格和心灵培养的作用,避免体育国家政治化。④把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上升为国家战略。⑤加强对非正式体育组织的培训与管理,使其在群众体育中发挥积极作用。(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材料一第二段中,依据“一是保障义务的法定性”可知,实现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需要让公民享有平等的体育权,并为权利实现提供法律保障。依据“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适应性……对贫困地区体育的政策投入水平需相应提高”可知,实现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需要提高对贫困地区体育政策的投入水平。材料二第三段中,依据“体育一旦被国家政治吞食……一种显示国力和国家权力合法性的方式”可知,实现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要重视体育对体格和心灵培养的作用,避免体育国家政治化。材料三中,依据“《意见》首次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体育事业的根本目标”可知,实现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要把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上升为国家战略。依据“群众体育的进行除了少数是自发性之外······反之则会阻碍或破坏正式组织及所属成员的利益”可知,实现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要加强对非正式体育组织的培训与管理,使其在群众体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6.B【解析】B项,“主要表现了粥的味美”错,主要表现了那个年代物质的匮乏。
7.A【解析】B项,“以‘我的经历’为行文线索展开故事”错误,应是“以‘粥’为行文线索”。C项,“写北方人就着馒头烙饼喝粥最详,写北大荒喝大碴子粥和小米粥最略”错误,应是“写北方人就着馒头烙饼喝粥最略,写北大荒喝大碴子粥和小米粥最详”。D项,“语言华美”错误,本文语言质朴、平实。
8.①脉络清晰。作者走南闯北,依序展开南北喝粥的经历。(1分)②凸显主旨。北大荒的粥更能承载人生,影响命运,故设置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使主旨有张力。(2分)③前后呼应。稀粥南味有别于稀粥北味,更清爽鲜香可口,始末都写“稀粥南味”,前后照应,结构也显得整饬。(1分)
【解析】这样写是根据作者走南闯北的经历行文,少年时代在杭州,喝外婆煮的白米粥;青年时期在北大荒,喝大碴子粥和小米粥;多年后回广东老家,喝富丽的鱼生粥。依照时间顺序展现出南北稀粥的不同风味,结构凸显、脉络清晰。北大荒的粥承载了人的生命,影响了人的命运,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叙述具有张力,能凸显出文章的主旨。南北稀粥有着不同的口味,但南方的稀粥味道更可口,文章始末都写“稀粥南味”,前后照应,结构上整饬,表达上回味无穷。
9.①稀粥,南方人、北方人通吃,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和聪明才智。②喝粥的本质也许源于贫穷,但借此解决了生计问题。③物质不再匮乏的今天,喝粥成为习俗,饱含温情和情趣。④中国人对于粥有独特的爱好,外国朋友不喜欢喝粥也不能理解中国人对于粥的爱好,喝粥是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俗。(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稀粥是许多中国人的“生命源泉”,不管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喝稀粥,有许多人喝粥长大,从中长出精血气力和聪明才智。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物质匮乏的时期,人们通过喝粥维持生计,通过喝粥“省吃俭用”挣下“房产地产”。在物质不再匮乏的今天,人们不必为了省吃俭用再去喝粥,稀粥就有了各种新花样,变得丰富绚丽了,喝粥就只是一种习俗,就成了人们的一种情趣了。中国人喜欢喝粥,外国人“最不喜欢喝稀粥,也不能理解中国人对于粥的爱好”,喝粥是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俗。
10.D【解析】“东海相”为官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诣阙乞还”和“为之作歌”是两件事,中间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D项。原文标点: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11.A【解析】A项,这里的经书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如《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等儒家经传,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12.C【解析】C项,“众疑”错误,应是“帝以为有奸”;“在朝堂上厉声斥责官员”有误,文中只说他“厉声”表明自己的心志。
13.(1)那些巫者于是(以山神的名义)娶百姓的女儿为妻,每年都要更换,(百姓)于是就不敢进行嫁娶之事,前后几任太守都不敢禁止。(取,通“娶”;岁岁,每年;易,更换。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2)宋均性格宽厚、温和,不喜欢法令、条文,常认为那些严酷而明察秋毫的人,自己或许能廉洁守法,但对待百姓机巧奸猾、严酷刻薄,百姓常被他所侵害。(文法,法令、条文;苛察,严酷而明察秋毫;廉法,廉洁守法。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任辰阳长,为百姓建立学校,禁止、杜绝过分、不合理的祭祀。②任上蔡令,不肯实施百姓因丧葬逾制而受惩罚的政策。③任九江太守,下令去掉围捕老虎的栅栏、陷阱,免除赋税。④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侵扰百姓。(每点1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由“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可知,宋均任辰阳长时,打破当地的旧俗,为百姓建立学校,禁止、杜绝过分、不合理的祭祀。由“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不义之民,送终逾制,失之轻者,而遽罚,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可知,宋均认为立刻惩罚逾越丧葬礼制的百姓是不合理的,不肯实施这项政令。由“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可知,宋均下令去掉围捕老虎的栅栏、陷阱,为百姓免除赋税。由“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可知,宋均下令给山神娶的妻子都要从从事巫术的人家中选取,杜绝了侵扰百姓的事情。
【参考译文】
宋均字叔庠,是南阳安众人。(他)凭借父亲的官职被任命为郎官,当时年龄十五岁,喜好儒家经典,每当到了休假的日子,他就跟从博士学习(经传)。(他)通晓《诗经》《礼》,擅长论辩、质疑。到了二十多岁的时候,被调到辰阳做长官。那里的风俗是很少有求学的人却相信巫术和鬼神,宋均为(百姓)建立了学校,禁止、杜绝过分、不合理的祭祀,百姓们都平和地接受了这件事。(宋均)升任上蔡令,当时朝廷有禁令:百姓丧葬时不得铺张浪费。宋均说:“不懂得礼仪的老百姓,丧葬逾越礼制,犯的是小错,却立刻惩罚他们,这不是施政者的首要做法。”(他)最终不肯实施这个政策。
(宋均)升任九江太守,那里有很多凶暴的老虎,屡次成为百姓的祸患,当时官府常常征集、设立捕兽的栅栏、陷阱却仍然有很多人被伤害。宋均下达命令说:“虎豹在山上,龟和鳄鱼在水里,它们各自有生活的处所。况且江淮之地有猛兽,就如同北方有鸡、猪一样。现在成为百姓的祸患,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而不辞辛劳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百姓)的根本做法。一定要斥退奸邪、贪婪的人,考虑提拔忠诚、善良的人,可以全部去掉栅栏、陷阱,免除赋税。”这件事过了以后,有传言说老虎都相互结伴向东边渡过长江了。中元元年,闹蝗灾,它们一起飞到九江的边界,就向东西两个方向散去,由于这件事,(宋均的)名声被远近的人们称颂。浚遒县有唐、后两座山,百姓共同祭祀它,那些巫者于是(以山神的名义)娶百姓的女儿为妻,每年都要更换,(百姓)于是就不敢进行嫁娶之事,前后几任太守都不敢禁止。宋均下令说:“从现在开始,给山神娶的妻子都要从从事巫术的人家中选取,不要打扰百姓。”于是(这种事)就再也没有了。
永平元年,(宋均)升任东海相,在任五年,因为犯法而被免官。但东海的官吏和百姓都感念宋均的恩惠、教化,为他写了歌谣,到朝廷请求他回来做官的有几千人。显宗认为他贤能,永平七年,征召他做了尚书令。每当在朝廷上辩论的时候,(他的话)大多能符合皇帝的心意。宋均曾经删减一些有疑问的事(不向上汇报),皇帝认为他有奸邪之心,在朝廷上勃然大怒。各位尚书都很害怕,个个磕头告罪。宋均严肃地说:“忠臣坚持道义,没有二心。如果畏惧皇上的威势失去公正(又怎么行),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改变志向。”皇帝赞赏他不屈服的性格,升任他做司隶校尉。过了几个月,又出任河内太守,很多政策和教化得以推行。宋均曾经卧病在床,百姓和年长的人都为他祈祷,早晚问候他的生活起居,他被百姓爱戴到这个地步。宋均以生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官,皇帝派贴身侍从前去慰问,于是留在职位上养病。司徒这个官位空缺了,皇帝认为宋均有才能,任命他做宰相,宋均哭着向皇帝推辞。
宋均性格宽厚、温和,不喜欢法令、条文,常认为那些严酷而明察秋毫的人,自己或许能廉洁守法,但对待百姓机巧奸猾、严酷刻薄,百姓常被他所侵害,(百姓的)灾难、流亡都是由这个原因而产生的。等到他做了尚书,常想要向皇帝叩头诤谏此事,因为当时的环境严酷,所以就不敢陈奏。皇帝后来听说了他的话,感到追悔和悲伤。建初元年,(宋均)死在家中。
15.B【解析】B项,“运用白描的手法”错误,应该是运用了细节描写(或侧面描写)的手法。
16.本诗运用渲染、衬托、用典的手法,塑造了一位精于骑射、骁勇善战的神武将军形象。(2分)开篇先写劲风中射猎,渲染围猎气氛;颔联具体描写射猎进行情况,通过写鹰和马衬托出猎者的孔武豪俊;颈联写将军返营驰骋之疾速,有瞬息千里之感,表现出将军雷厉风行的风范;尾联用典,隐含将军武艺高超之意。(4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诗通过渲染、衬托、用典的手法,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一位精于骑射、骁勇善战的神武将军形象。首联写角弓鸣响,箭飞劲疾,渲染出了紧张肃杀的气氛;颔联具体描写纵鹰击捕、怒马追逐,进一步渲染了打猎的气氛,细致地刻画出打猎的场面,“鹰眼疾”“马蹄轻”两个细节点染,侧面衬托了猎者的骑射英姿;颈联“还归”照应“忽过”,一“忽”字可见将军返营驰骋之迅速,画面具有飞动之感,将其猎马之神态、将军之勇敢描绘得淋漓尽致;尾联用典,此处是代指将军射猎之处,隐含将军武艺之高强。
17.(1)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2)呕哑嘲哳难为听 如听仙乐耳暂明
(3)斗折蛇行 其岸势犬牙差互(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8.A【解析】A项,破折号起补充说明的作用,与原文破折号作用一致。B项,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C项,破折号表示语意的转折。D项,破折号表示说话的中断。
19.C【解析】“一窗晴日写黄庭”,黄庭是古代一本道经的名字,刻画了悠闲的时刻,与下文在晴日的南窗下看书的情境吻合。“海日生残夜”,形容江海上红日初升,承接上文中的看海。“晓日靓装千骑女”,写的是邺宫中千骑美女仪仗队盛景,承接上文中的“邺宫”。“挂起西窗浪接天”写西窗外碧浪连接远天、浩渺无边的清远壮阔之景,衬托了苏轼超然尘外的闲静心境,与下文中的“西窗”“坡翁”呼应。
20.①原文把蜡梅影子照在蓝砖地上比作一幅漆墨画,新奇有趣。(2分)②原文中“荡漾”一词写出了蜡梅香气若有似无,清新淡雅的特质,“漫画”一词名词用作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蜡梅的影子倒映在地面时婀娜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蜡梅的喜爱之情。(3分)
【解析】改句“蜡梅散发香气,把几枝疏脱的影子照在蓝砖地上”只是平实地叙述蜡梅影子映在地上的情况,而原文说“把几枝疏脱的影子漫画在新洒扫的蓝砖地上,如漆墨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蜡梅影子照在蓝砖地上比作一幅漆墨画,更显新奇有趣。改句“蜡梅散发香气”“影子照在蓝砖地上”语言质朴、通俗,原文写香气用了“荡漾”一词,能表现出蜡梅香气飘来荡去、若有似无的特点;“漫画”一词,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蜡梅影子的婀娜姿态,表达出了作者对蜡梅的喜爱之情。
21.C【解析】B、D项的主语是“珍稀动植物”,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主语应是那里所指代的群岛,并且“珍稀动植物”与“博物馆和陈列馆”主宾不搭配,排除B、D两项;A项第二句话偷换主语,造成不合逻辑,“世界遗产委员会”被称作“博物馆和陈列馆”显然不对,排除A项,故选C项。
22.①破坏岛屿的生态环境 ②不要去打扰它睡觉 ③永远是客人(每点2分)
【解析】第①空,根据前句“修建码头会”和后文“为了避免伤害岛架和近海动植物”可知,这里应该填写修建码头会造成的后果,即“破坏岛屿的生态环境”。第②空,根据前文“一条海豹躺在了浮桥上”和后文“它还是醒了,冲着我们吼叫,似乎是对外来客惊扰它的好梦表示不满”可知,这里应该是说一条海豹躺在浮桥上睡着了,工作人员让我们绕行,不要打扰它,所以可填“不要去打扰它睡觉”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根据后面的句子“这些动植物才是主人”可知,这里应该是将人和动植物形成对比,动植物是主人,所以人类应该是客人,可以填写“永远是客人”之类的句子。
23.【审题指导】本作文题属于思辨性材料作文题,核心概念为“有为”与“无为”,属于二元关系类作文。材料中“无为”不是不作为,无作为,而是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有为”不是胡乱作为,任意而为,而是任重道远,弘毅而行。本题思辨性极强,对考生的思维广度、深度,思辨度等思维品质有较高的要求。
【参考立意】
(1)循自然之道,于无为中进取。
(2)任重道行远,无为亦不轻。
(3)持无为之心,行有为之道。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