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2-05-15
参考答案
【选篇理由】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更迭时代,网络短视频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但在流量经济观念的影响下,短视频面临“要流量还是要质量”的发展困境,亟待突围。材料一分析了网络短视频存在的重快轻慢、重形式轻内容、重颜值轻价值等问题,提出重视短视频的思想价值、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观点。材料二以李子柒的短视频为例,探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的问题。选文关注社会热点,紧扣时代脉搏,对青少年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张冠李戴,“在当下面临着高速发展还是长远发展的两难选择”错,材料一第1段说的是“'要流量还是要质量'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两难的选择”。B项,对“网络流量”的定义不准确,材料一第2段说的是“网络流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打开网站地址的人气访问量”,选项忽略了限制条件“在一定时间内”:“直接”催生网络红利也不符合原文意思,材料一第2段说的是“并由此催生了流量红利”,“此”指“通过获取客户、积攒流量等途径快速扩大数字市场空间”,并非“直接”。D项,因果颠倒,材料一第3段说的是“网络文艺的传播与流行离不开流量的加持,流量大小也因此成为衡量网络文艺作品的重要指标”。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材料一第5段提出“流量经济为网络短视频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能否真正为网络短视频带来创新和进步呢”,随后在第6段说“网络文艺一旦充当市场的奴隶,受困于资本的逻辑,甚至沾满铜臭气,就会造成流量与质量的内在紧张”,可见网络短视频“创新发展”并非流量经济为其带来的必然结果,选项“只要……就能……”的表述绝对。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以李子柒的短视频为例,探讨网络短视频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上起到的作用,表达“短视频可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输出的手段与方式”的观点。A项,关注的是应用软件对受众的创新表现形式。B项,介绍的是公众号在文化传播中起的作用。D项,关注的是数字创意互动项目。C项,“网络短视频”“海外的知名度”“历史文化底蕴”“输出”这些关键词都紧扣材料二的观点。
4.首先指出网络短视频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面临“要流量还是要质量”的两难选择(1分),进而分析网络短视频行业是如何依靠网络流量实现爆发式行业增长的(1分),最后指出部分网络短视频赢得了流量却失去了质量的现状,并列举网络短视频存在的重快轻慢、重形式轻内容、重颜值轻价值等问题。(2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议论文的特点在于严谨的说理逻辑性,分析其行文脉络要注意文章内容的组织顺序,一般可以用“首先一进而一最后”这样的模式组织答案。作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加入文章的观点、内容、结论。
5.①不要刻意追求流量,而要重视质量。精细打磨产品,重视作品的内容与思想价值,这样的网络短视频才能有创新和发展。②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内容优秀的网络短视频,可以实现流量与质量兼得。(每点3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题干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答题应扣住这一主题,结合材料内容,谈从中得到的启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避免材料一所指出的问题,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可以总结出:不要刻意追求流量,而要重视质量。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阐释。接着分析材料二的观点和内容,我们可以得出:要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据此整合答案即可。
【选篇理由】文本-《螃蟹》具有散文文体“形散神聚”的特点,文章围绕“螃蟹”布局谋篇,组织文章,从自己的童年经历写到关于“螃蟹”的文献记载、诗文书画、轶闻趣事,旁征博引,妙趣横生。文本二从“文献记录”的角度写“食蟹”的方法。两篇文章都是写螃蟹,同中有异,都有着浓郁的文化色彩、生活趣味,浸透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值得考生品读鉴赏。
6.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A项,“欲抑先扬”错误,《螃蟹》开篇先引用《梦溪笔谈》“关中无螃蟹”的说法,然后说“其实,关中自古就有螃蟹”,应是“欲扬先抑”。B项,“以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为行文线索”错误,《螃蟹》的题目即线索,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布局谋篇都是围绕“螃蟹”来完成的。C项,“本文托物言志”错误;篇末写“至于螃蟹性躁,用心不一,这一点颇与时下的许多人相类,让人浩叹”,也并非“点题"。文章主题就是“物”,即“螃蟹”,并非在“志”,篇末提到“与人相类”,只是散文“形散”的体现,而非“神”的传达。故选D。
7.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水煮的方法比南方清蒸更加美味,返璞归真"错,文本二原文说的是“到了明清,吃法也返璞归真,北方水煮,南方清蒸”,这里并没有在南北方的吃法间进行比较。
8.①语言典雅,具有文言色彩。比如“俱在都中”“语焉不详”“是为贡品”等。②多用四字句,简洁有力,节奏鲜明,气势贯通。如“敲打挖剔,慢工细活,叮叮当当,声如奏乐,是为“文吃'”。③句式灵活多变,长短、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自由灵动。(每点2分,任答两点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可以从语言风格、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等角度入手。在语言风格上,文本二表现为多用典雅的书面语、四字句和文言词汇。在句式特点上,作为一篇典型的散文,以散句为主,但间以整句,达到句式灵活多变、整散结合的效果。
9.(1)作用:①内容上,点明了文本一的写作对象,概括了主要内容。作者记叙了和村里的孩子一起捉螃蟹、吃螃蟹的童年经历,穿插着《梦溪笔谈》等关于螃蟹的记载、轶事、人物、诗画;②结构上,文本一中“螃蟹”是全文的写作线索,串联全文,使文章结构紧凑,主突出。(每点2分)
(2)文本二以“螃蟹”为题不合适。该文本是围绕“《红楼梦》里的螃蟹宴”来写古人如何食蟹,写作角度明确具体,以“螃蟹”为题太宽泛,文题照应不周。(2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分析标题的作用一般可从“内容”和“结"两方面入手。文本一开篇引用《梦溪笔谈》中的相关记载,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螃蟹,然后从自己的童年经历写到文献记载中关于“螃蟹”的诗文书画、轶闻趣事,可见以螃蟹为题起到了概括文本内容的作用;文本始终围绕着螃蟹在写,可见螃蟹是全文的线索。与文本一不同,文本二则主要是围绕“《红楼梦》里的螃蟹宴”来写古人如何食蟹,写作对象和内容更具体,以“螃蟹”为题不太妥帖。
【选篇理由】本文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淮蔡》。李愬雪夜入蔡州、擒元济是中国历史上奇袭的著名战例,故事扣人心弦,动人心魄,充分显示了李愬高超的军事才能。学习本文,有助于考生领略人物风采,了解历史,以史为鉴,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
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宜用排除法。“熟”是“寐”的状语,“熟寐”即熟睡,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如故”是“击柝”的后置状语,不能单独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D。
11.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击四通鼓"错误,应为“四更”。当时既“惊之(鹅鸭)以混军声”,自然不可能击鼓惊动敌人。汉魏以来,分一夜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四鼓即四更。
【课文链接】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五鼓”即五更。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烽火”均代指战火或战争。
12.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但他们畏惧李愬治军严酷"错误。原文为“然畏愬”,应为畏惧李愬军纪严明。“严酷”指残酷、严厉,这与注释中李愬的正面形象极为不符。
13.(1)军队出发后,不知道目的地。李愬说:“只管向东前进。”(译出大意给1分;“所之”“但”“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于是拜访董重质的家,优厚地安抚其家人,派遣他的儿子董传道带着书信去告诉董重质。(译出大意给1分;“抚”“遣”“谕”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关键点拨】(1)所之:所去的地方,目的地。但:只,只管。东:向东。(2)抚:安抚。遣:派遣。谕:告诉,晓谕。
14.①行动谨慎。②足智多谋。③随机应变。(每点1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李愬的优良品质,是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反映出来的。从他率军出发时的部署和占领张柴村后的安排来看,他虑事周全,行动谨慎;从他利用恶劣天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来看,他智谋过人,善于料事;从他下令惊扰鹅鸭以掩盖军队行动之声,安抚董重质家人、写信劝降董重质来看,他能够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付事态变化。
【参考译文】
辛未日,李愬命令马步都虞候史旻等人留守文城,命令李祐、李忠义率领三千名冲锋陷阵的勇士担任前锋,自己与监军率领三千人作为中军,命令李进诚率领三千人在他的后面压阵。军队出发后,不知道目的地。李愬说:“只管向东前进。”军队走了六十里,夜晚,抵达张柴村,将守卫的士兵和负责守卫烽火台的士兵全部杀掉,占领了他们的营寨。(李愬)下令士兵稍事休息,吃些干粮,整理马络头和缰绳,留下五百名义成军将士镇守此地,以切断从朗山来的敌人救兵。(李愬)命令丁士良率领五百人砍断洄曲及其余各道桥梁,又连夜领兵出门。众将询问军队要去哪里,李愬说:“进蔡州城捉拿吴元济。”众将都大惊失色。当时正刮大风,下大雪,旌旗被风撕裂,路上随处可以见到冻死的人和马。天色阴沉漆黑,从张柴村往东的道路都是朝廷军队未曾走过的,人人都自以为必死无疑;然而畏惧李愬,没有谁敢违抗命令。半夜,雪下得更大,军队已经行走了七十里,抵达蔡州城下。靠近城边有个养着鹅鸭的水池,李愬下令惊扰鹅鸭,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音。自从吴少诚抗朝廷的命令以来,官军已有三十余年没到过蔡州城下了,因此蔡州人没有严密防守。壬申四更时分,李愬到达城下,(城内)无一人知晓。李祐、李忠义把城墙掘出梯坎,率先登城,勇士们跟随上城。守门士兵正在熟唾,都被杀死,只留下敲梆巡夜的人,让他们像先前一样继续敲梆,于是大开城门放军队进城。到了里城,也像(外城)一样,城中无人知晓。鸡叫时,雪巳停,李愬进据吴元济外宅。有人禀告吴元济说:“官军到了。”吴元济还在躺着休息,笑着说:“被俘的囚犯偷盗罢了,天亮后将他们全都杀掉。”又有人禀告说:“城池已经被攻陷了!”吴元济说:“这一定是洄曲的士兵找我索要御寒的衣服。”起床后,吴元济在庭院中探听,听到李愬的军队传达号令的声音:“常侍传话。”响应的有近万人。吴元济这才开始害怕,说:“这是什么常侍,能到这里来!”于是率领侍卫登上牙城(唐代卫护节度使住宅的内城)抵抗。当时董重质带领一万多精锐士兵守卫洄曲,李愬说:“吴元济所盼望的,无非董重质的救援而已。”于是拜访董重质的家,优厚地安抚其家人,派遣他的儿子董传道带着书信去告诉董重质。董重质于是单人匹马来向李愬投降。李愬派遣李进诚攻打牙城,烧毁了牙城的南门。百姓争着背柴草帮助官军,城上的箭像刺猬毛一样密集。傍晚时分,门已毁坏,吴元济在城上请求治罪,李进诚搭梯子让他下来。甲戌日,李愬用囚车将吴元济押送到京城。当天,申州、光州和各镇(援助淮西的)士兵二万余人相继前来投降。
【选篇理由】陆游一生坚持抗金,然而仕途不顺,始终难酬壮志。晚年回到故乡后,多与农夫野老交往,从中体会到纯朴真挚的人情。这首诗描述“村老”生活,极其温馨,令人羡慕。学习本诗,可了解古代农村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5.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夸张手法"错误。首联写村老在深夜仍可以与诗人交谈,表现出他的精神很好,侧面反映出他的身体好,所以写村老之强健是实写。
16.①“村老”年高体健,举世稀少,夜深而精神不衰,令人羡慕。②“村老”儿子勤劳,骨肉团聚,可共享天伦之乐,令人羡慕。③“村老”乐于助人,不吝借贷,邻里关系非常融洽,令人羡慕。(每点2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村老"生活的可羡之处,体现在前三联之中:自身身体强健,精神矍铄,无疾病之苦;家人团聚,无远别之痛;儿辈勤于劳作,各尽其职;家境尚可,乐于助人,邻里和睦。这些,都是令作者感到羡慕的地方。
17.(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2)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3)【示例一】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示例二】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示例三】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关键点拨】易错字:(1)溘;(2)豗,砯,壑。
18.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炙手可热”意为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街谈巷议”指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谈论。语境形容的是“话题”,宜用“街谈巷议”,据此排除A、C两项。再看第二空:“高和寡”比喻言论或艺术作品不通俗,能理解或欣赏的人很少;“高山流水”指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结合上文“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可知,语境形容的对象是书,宜用“曲高和寡”,据此排除B项。故选D。
形同陌路:指彼此像是不相识的人一样。对象多指人,强调“陌生”。
渐行渐远:渐渐离开,越来越远。多强调关系“慢慢变远”。
惨淡经营:指煞费苦心地从事绘画或诗文创作,又指苦心规划或开拓某项事业。
苦心经营:指费尽心思地筹划、安排。
19.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引起”与“公众关注度”不搭配,可将“引起”改为“提高”,据此排除A、B两项;二是成分残缺,“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缺少主语,可在“不得不说”前面加上“这”,据此排除D项。故选C。
20.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后文“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可推知主语应为“文学奖”,且应置于句首。也可借助句后的破折号作用看,此破折号应标示下文会进一步解释说明“文学奖”应如何,据此排除A、C两项。根据前后文“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喟叹……”“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它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激发全民阅读的兴趣”可知,所填句应包含转折关系,据此排除D项。故选B。
21.【示例】①压力大的人更容易变胖 ②本来应是低谷时经历压力③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处2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所以”说明前后是因果关系,结合上下文,关键词是压力大、糖皮质激素增多、变为脂肪细胞,可知该空应填“压力大的人更容易变胖”之类的语句。②处,根据“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再结合下文“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经历压力”,可知此处应填“本来应是低谷时经历压力”之类的语句。③处,“可见”说明是对上文“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的总结,再结合下文"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可知,该处应填写“规律的作息时间”之类的语句。
22.【示例】①人们不清楚经历压力的时间和肥胖的关系;②顺应节律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③不要不规律作息。(5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和选用句式的能力。第一段是一个转折复句,重点在“但”后面,可概括为“人们不清楚……”;第二段主要介绍糖皮质激素的节律性以及是否顺应节律和脂肪细胞是否增加的关系,文段从两个方面解说,答题时选一个方面即可;最后一段说明在夜间经历压力的影响,提示人们规律作息。答题时注意题干“否定句”和字数的要求。
23.【写作指津】材料选取了三则名言。归有光这句话的含意是:世上的事情,因循守旧就没有什么事可以做了;大胆努力去做,也未必就困难。江泽民这句话强调的是创新对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英国学者穆勒的这句话则指出创新对美好事物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综上可知,三句话共同关注“创新”,考生可以此为话题进行立意。可以谈创新对个人、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重要性,也可以谈如何进行创新。注意结合现实生活和事例进行分析,不要泛泛而谈。
【参考立意】
①创新是发展的动力;②创新与奋斗;③创新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前提保证。
【素材集锦】
[人物志]
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自幼爱好书法,立志掌握古今书法大家的要旨。他勤学苦练,然而开始时只是反复临摹名家字帖,进步不大,为此深感苦恼。据说,有次练书法入了神,竟在妻子的背上画来画去。妻子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是在练字。他妻子嗔怪道:“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听后,猛然醒悟:书法贵在独创,自成一体,老是临摹别人的碑帖怎么行呢!从此以后,他力求创新,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渗在书法艺术中,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板桥体。
[事件录]
相传孙膑的老师鬼谷子在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天,鬼谷子给孙膑和庞涓每人一把斧子,让他俩上山砍柴,要求“木材无烟,百担有余”,并限期十天内完成。庞涓未加思索,每天砍柴不止。孙膑经过认真考虑后,选择一些榆木放到一个大肚子小门的窑洞里,烧成木炭,然后用一根柏树枝做成的扁担,将榆木烧成的木炭担回鬼谷洞,意为百(柏)担有余(榆)。十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点燃庞涓的干柴,火势虽旺,但浓烟滚滚。接着鬼谷子又点燃孙膑的木炭,火旺且无烟。这正是鬼谷子所期望的。
【选篇理由】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更迭时代,网络短视频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但在流量经济观念的影响下,短视频面临“要流量还是要质量”的发展困境,亟待突围。材料一分析了网络短视频存在的重快轻慢、重形式轻内容、重颜值轻价值等问题,提出重视短视频的思想价值、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观点。材料二以李子柒的短视频为例,探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的问题。选文关注社会热点,紧扣时代脉搏,对青少年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张冠李戴,“在当下面临着高速发展还是长远发展的两难选择”错,材料一第1段说的是“'要流量还是要质量'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两难的选择”。B项,对“网络流量”的定义不准确,材料一第2段说的是“网络流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打开网站地址的人气访问量”,选项忽略了限制条件“在一定时间内”:“直接”催生网络红利也不符合原文意思,材料一第2段说的是“并由此催生了流量红利”,“此”指“通过获取客户、积攒流量等途径快速扩大数字市场空间”,并非“直接”。D项,因果颠倒,材料一第3段说的是“网络文艺的传播与流行离不开流量的加持,流量大小也因此成为衡量网络文艺作品的重要指标”。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材料一第5段提出“流量经济为网络短视频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能否真正为网络短视频带来创新和进步呢”,随后在第6段说“网络文艺一旦充当市场的奴隶,受困于资本的逻辑,甚至沾满铜臭气,就会造成流量与质量的内在紧张”,可见网络短视频“创新发展”并非流量经济为其带来的必然结果,选项“只要……就能……”的表述绝对。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以李子柒的短视频为例,探讨网络短视频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上起到的作用,表达“短视频可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输出的手段与方式”的观点。A项,关注的是应用软件对受众的创新表现形式。B项,介绍的是公众号在文化传播中起的作用。D项,关注的是数字创意互动项目。C项,“网络短视频”“海外的知名度”“历史文化底蕴”“输出”这些关键词都紧扣材料二的观点。
4.首先指出网络短视频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面临“要流量还是要质量”的两难选择(1分),进而分析网络短视频行业是如何依靠网络流量实现爆发式行业增长的(1分),最后指出部分网络短视频赢得了流量却失去了质量的现状,并列举网络短视频存在的重快轻慢、重形式轻内容、重颜值轻价值等问题。(2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议论文的特点在于严谨的说理逻辑性,分析其行文脉络要注意文章内容的组织顺序,一般可以用“首先一进而一最后”这样的模式组织答案。作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加入文章的观点、内容、结论。
5.①不要刻意追求流量,而要重视质量。精细打磨产品,重视作品的内容与思想价值,这样的网络短视频才能有创新和发展。②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内容优秀的网络短视频,可以实现流量与质量兼得。(每点3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题干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答题应扣住这一主题,结合材料内容,谈从中得到的启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避免材料一所指出的问题,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可以总结出:不要刻意追求流量,而要重视质量。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阐释。接着分析材料二的观点和内容,我们可以得出:要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据此整合答案即可。
【选篇理由】文本-《螃蟹》具有散文文体“形散神聚”的特点,文章围绕“螃蟹”布局谋篇,组织文章,从自己的童年经历写到关于“螃蟹”的文献记载、诗文书画、轶闻趣事,旁征博引,妙趣横生。文本二从“文献记录”的角度写“食蟹”的方法。两篇文章都是写螃蟹,同中有异,都有着浓郁的文化色彩、生活趣味,浸透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值得考生品读鉴赏。
6.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A项,“欲抑先扬”错误,《螃蟹》开篇先引用《梦溪笔谈》“关中无螃蟹”的说法,然后说“其实,关中自古就有螃蟹”,应是“欲扬先抑”。B项,“以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为行文线索”错误,《螃蟹》的题目即线索,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布局谋篇都是围绕“螃蟹”来完成的。C项,“本文托物言志”错误;篇末写“至于螃蟹性躁,用心不一,这一点颇与时下的许多人相类,让人浩叹”,也并非“点题"。文章主题就是“物”,即“螃蟹”,并非在“志”,篇末提到“与人相类”,只是散文“形散”的体现,而非“神”的传达。故选D。
7.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水煮的方法比南方清蒸更加美味,返璞归真"错,文本二原文说的是“到了明清,吃法也返璞归真,北方水煮,南方清蒸”,这里并没有在南北方的吃法间进行比较。
8.①语言典雅,具有文言色彩。比如“俱在都中”“语焉不详”“是为贡品”等。②多用四字句,简洁有力,节奏鲜明,气势贯通。如“敲打挖剔,慢工细活,叮叮当当,声如奏乐,是为“文吃'”。③句式灵活多变,长短、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自由灵动。(每点2分,任答两点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可以从语言风格、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等角度入手。在语言风格上,文本二表现为多用典雅的书面语、四字句和文言词汇。在句式特点上,作为一篇典型的散文,以散句为主,但间以整句,达到句式灵活多变、整散结合的效果。
9.(1)作用:①内容上,点明了文本一的写作对象,概括了主要内容。作者记叙了和村里的孩子一起捉螃蟹、吃螃蟹的童年经历,穿插着《梦溪笔谈》等关于螃蟹的记载、轶事、人物、诗画;②结构上,文本一中“螃蟹”是全文的写作线索,串联全文,使文章结构紧凑,主突出。(每点2分)
(2)文本二以“螃蟹”为题不合适。该文本是围绕“《红楼梦》里的螃蟹宴”来写古人如何食蟹,写作角度明确具体,以“螃蟹”为题太宽泛,文题照应不周。(2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分析标题的作用一般可从“内容”和“结"两方面入手。文本一开篇引用《梦溪笔谈》中的相关记载,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螃蟹,然后从自己的童年经历写到文献记载中关于“螃蟹”的诗文书画、轶闻趣事,可见以螃蟹为题起到了概括文本内容的作用;文本始终围绕着螃蟹在写,可见螃蟹是全文的线索。与文本一不同,文本二则主要是围绕“《红楼梦》里的螃蟹宴”来写古人如何食蟹,写作对象和内容更具体,以“螃蟹”为题不太妥帖。
【选篇理由】本文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淮蔡》。李愬雪夜入蔡州、擒元济是中国历史上奇袭的著名战例,故事扣人心弦,动人心魄,充分显示了李愬高超的军事才能。学习本文,有助于考生领略人物风采,了解历史,以史为鉴,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
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宜用排除法。“熟”是“寐”的状语,“熟寐”即熟睡,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如故”是“击柝”的后置状语,不能单独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D。
11.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击四通鼓"错误,应为“四更”。当时既“惊之(鹅鸭)以混军声”,自然不可能击鼓惊动敌人。汉魏以来,分一夜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四鼓即四更。
【课文链接】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五鼓”即五更。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烽火”均代指战火或战争。
12.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但他们畏惧李愬治军严酷"错误。原文为“然畏愬”,应为畏惧李愬军纪严明。“严酷”指残酷、严厉,这与注释中李愬的正面形象极为不符。
13.(1)军队出发后,不知道目的地。李愬说:“只管向东前进。”(译出大意给1分;“所之”“但”“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于是拜访董重质的家,优厚地安抚其家人,派遣他的儿子董传道带着书信去告诉董重质。(译出大意给1分;“抚”“遣”“谕”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关键点拨】(1)所之:所去的地方,目的地。但:只,只管。东:向东。(2)抚:安抚。遣:派遣。谕:告诉,晓谕。
14.①行动谨慎。②足智多谋。③随机应变。(每点1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李愬的优良品质,是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反映出来的。从他率军出发时的部署和占领张柴村后的安排来看,他虑事周全,行动谨慎;从他利用恶劣天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来看,他智谋过人,善于料事;从他下令惊扰鹅鸭以掩盖军队行动之声,安抚董重质家人、写信劝降董重质来看,他能够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付事态变化。
【参考译文】
辛未日,李愬命令马步都虞候史旻等人留守文城,命令李祐、李忠义率领三千名冲锋陷阵的勇士担任前锋,自己与监军率领三千人作为中军,命令李进诚率领三千人在他的后面压阵。军队出发后,不知道目的地。李愬说:“只管向东前进。”军队走了六十里,夜晚,抵达张柴村,将守卫的士兵和负责守卫烽火台的士兵全部杀掉,占领了他们的营寨。(李愬)下令士兵稍事休息,吃些干粮,整理马络头和缰绳,留下五百名义成军将士镇守此地,以切断从朗山来的敌人救兵。(李愬)命令丁士良率领五百人砍断洄曲及其余各道桥梁,又连夜领兵出门。众将询问军队要去哪里,李愬说:“进蔡州城捉拿吴元济。”众将都大惊失色。当时正刮大风,下大雪,旌旗被风撕裂,路上随处可以见到冻死的人和马。天色阴沉漆黑,从张柴村往东的道路都是朝廷军队未曾走过的,人人都自以为必死无疑;然而畏惧李愬,没有谁敢违抗命令。半夜,雪下得更大,军队已经行走了七十里,抵达蔡州城下。靠近城边有个养着鹅鸭的水池,李愬下令惊扰鹅鸭,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音。自从吴少诚抗朝廷的命令以来,官军已有三十余年没到过蔡州城下了,因此蔡州人没有严密防守。壬申四更时分,李愬到达城下,(城内)无一人知晓。李祐、李忠义把城墙掘出梯坎,率先登城,勇士们跟随上城。守门士兵正在熟唾,都被杀死,只留下敲梆巡夜的人,让他们像先前一样继续敲梆,于是大开城门放军队进城。到了里城,也像(外城)一样,城中无人知晓。鸡叫时,雪巳停,李愬进据吴元济外宅。有人禀告吴元济说:“官军到了。”吴元济还在躺着休息,笑着说:“被俘的囚犯偷盗罢了,天亮后将他们全都杀掉。”又有人禀告说:“城池已经被攻陷了!”吴元济说:“这一定是洄曲的士兵找我索要御寒的衣服。”起床后,吴元济在庭院中探听,听到李愬的军队传达号令的声音:“常侍传话。”响应的有近万人。吴元济这才开始害怕,说:“这是什么常侍,能到这里来!”于是率领侍卫登上牙城(唐代卫护节度使住宅的内城)抵抗。当时董重质带领一万多精锐士兵守卫洄曲,李愬说:“吴元济所盼望的,无非董重质的救援而已。”于是拜访董重质的家,优厚地安抚其家人,派遣他的儿子董传道带着书信去告诉董重质。董重质于是单人匹马来向李愬投降。李愬派遣李进诚攻打牙城,烧毁了牙城的南门。百姓争着背柴草帮助官军,城上的箭像刺猬毛一样密集。傍晚时分,门已毁坏,吴元济在城上请求治罪,李进诚搭梯子让他下来。甲戌日,李愬用囚车将吴元济押送到京城。当天,申州、光州和各镇(援助淮西的)士兵二万余人相继前来投降。
【选篇理由】陆游一生坚持抗金,然而仕途不顺,始终难酬壮志。晚年回到故乡后,多与农夫野老交往,从中体会到纯朴真挚的人情。这首诗描述“村老”生活,极其温馨,令人羡慕。学习本诗,可了解古代农村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5.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夸张手法"错误。首联写村老在深夜仍可以与诗人交谈,表现出他的精神很好,侧面反映出他的身体好,所以写村老之强健是实写。
16.①“村老”年高体健,举世稀少,夜深而精神不衰,令人羡慕。②“村老”儿子勤劳,骨肉团聚,可共享天伦之乐,令人羡慕。③“村老”乐于助人,不吝借贷,邻里关系非常融洽,令人羡慕。(每点2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村老"生活的可羡之处,体现在前三联之中:自身身体强健,精神矍铄,无疾病之苦;家人团聚,无远别之痛;儿辈勤于劳作,各尽其职;家境尚可,乐于助人,邻里和睦。这些,都是令作者感到羡慕的地方。
17.(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2)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3)【示例一】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示例二】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示例三】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关键点拨】易错字:(1)溘;(2)豗,砯,壑。
18.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炙手可热”意为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街谈巷议”指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谈论。语境形容的是“话题”,宜用“街谈巷议”,据此排除A、C两项。再看第二空:“高和寡”比喻言论或艺术作品不通俗,能理解或欣赏的人很少;“高山流水”指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结合上文“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可知,语境形容的对象是书,宜用“曲高和寡”,据此排除B项。故选D。
形同陌路:指彼此像是不相识的人一样。对象多指人,强调“陌生”。
渐行渐远:渐渐离开,越来越远。多强调关系“慢慢变远”。
惨淡经营:指煞费苦心地从事绘画或诗文创作,又指苦心规划或开拓某项事业。
苦心经营:指费尽心思地筹划、安排。
19.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引起”与“公众关注度”不搭配,可将“引起”改为“提高”,据此排除A、B两项;二是成分残缺,“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缺少主语,可在“不得不说”前面加上“这”,据此排除D项。故选C。
20.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后文“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可推知主语应为“文学奖”,且应置于句首。也可借助句后的破折号作用看,此破折号应标示下文会进一步解释说明“文学奖”应如何,据此排除A、C两项。根据前后文“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喟叹……”“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它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激发全民阅读的兴趣”可知,所填句应包含转折关系,据此排除D项。故选B。
21.【示例】①压力大的人更容易变胖 ②本来应是低谷时经历压力③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处2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所以”说明前后是因果关系,结合上下文,关键词是压力大、糖皮质激素增多、变为脂肪细胞,可知该空应填“压力大的人更容易变胖”之类的语句。②处,根据“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再结合下文“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经历压力”,可知此处应填“本来应是低谷时经历压力”之类的语句。③处,“可见”说明是对上文“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的总结,再结合下文"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可知,该处应填写“规律的作息时间”之类的语句。
22.【示例】①人们不清楚经历压力的时间和肥胖的关系;②顺应节律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③不要不规律作息。(5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和选用句式的能力。第一段是一个转折复句,重点在“但”后面,可概括为“人们不清楚……”;第二段主要介绍糖皮质激素的节律性以及是否顺应节律和脂肪细胞是否增加的关系,文段从两个方面解说,答题时选一个方面即可;最后一段说明在夜间经历压力的影响,提示人们规律作息。答题时注意题干“否定句”和字数的要求。
23.【写作指津】材料选取了三则名言。归有光这句话的含意是:世上的事情,因循守旧就没有什么事可以做了;大胆努力去做,也未必就困难。江泽民这句话强调的是创新对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英国学者穆勒的这句话则指出创新对美好事物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综上可知,三句话共同关注“创新”,考生可以此为话题进行立意。可以谈创新对个人、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重要性,也可以谈如何进行创新。注意结合现实生活和事例进行分析,不要泛泛而谈。
【参考立意】
①创新是发展的动力;②创新与奋斗;③创新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前提保证。
【素材集锦】
[人物志]
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自幼爱好书法,立志掌握古今书法大家的要旨。他勤学苦练,然而开始时只是反复临摹名家字帖,进步不大,为此深感苦恼。据说,有次练书法入了神,竟在妻子的背上画来画去。妻子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是在练字。他妻子嗔怪道:“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听后,猛然醒悟:书法贵在独创,自成一体,老是临摹别人的碑帖怎么行呢!从此以后,他力求创新,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渗在书法艺术中,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板桥体。
[事件录]
相传孙膑的老师鬼谷子在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天,鬼谷子给孙膑和庞涓每人一把斧子,让他俩上山砍柴,要求“木材无烟,百担有余”,并限期十天内完成。庞涓未加思索,每天砍柴不止。孙膑经过认真考虑后,选择一些榆木放到一个大肚子小门的窑洞里,烧成木炭,然后用一根柏树枝做成的扁担,将榆木烧成的木炭担回鬼谷洞,意为百(柏)担有余(榆)。十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点燃庞涓的干柴,火势虽旺,但浓烟滚滚。接着鬼谷子又点燃孙膑的木炭,火旺且无烟。这正是鬼谷子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