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衡水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素养提升模拟一语文试题及答案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2-05-23
参考答案
1.D【解析】“外滩的建筑虽然让人想到殖民时代耻辱的岁月”分析有误。材料二倒数第二段原文“外滩那些欧式建筑,……是殖民时代的纪念,尽管它们所代表的岁月是中国人的耻辱”只是说欧式建筑代表中国人的耻辱岁月,而选项则将概念扩大成外滩的建筑。
2.C【解析】A项,“较全面地反映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分析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原文为“这些描写已成为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B项,“是因为它兼有文学价值和建筑专业文献价值”分析错误。《阿房宫赋》不具有建筑专业文献价值。D项,“而且也使其回答得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更加深刻”有些牵强,“回答得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更加深刻”与作者的语言表达和思考深度有关,与是否是被采访者的作品关系不大。
3.D【解析】从题干中对“稻香村”的描写可以看出,“稻香村”所营造的是农村的景象,A、B、C三项中的诗句都是描写的农村秀美的风光,“进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的意思是“竹叶太密,甚至阻碍了鼎内香气穿帘飘扬出外”,从“鼎”“香”两个词可以看出这并非描述的是农村的景象,所以只有D项的描述不符合“稻香村”这一建筑的特点。
4.①通过自己的感受来描述自己所认为的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的特点,这样让作者的回答非常具有画面感,可以将听众带入到自己所描绘的景物之中,避免了直接回答所具有的平板印象。②作者的描述非常具有文学性,显得形象生动,增添了采访的艺术氛围。(每点 2分)
5.①建筑是赵丽宏《我向往的城市之美》的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场景和空间。②这些描写成为人们认识作品中建筑形式的原型。③建筑师可以从书中去寻找被历史淹没了的建筑。(每点 2分)
6.B【解析】A项,“是出于一名警察的职业敏感和责任使命”错误。并非“警察的职业敏感和责任使命”,而是因为毫无线索的搜捕使巴拉维诺陷入了紧张和恐惧。C项,“作者对一个无能警察的批判”错。作者批判的不是巴拉维诺本人,而是警察和政府。D项,“他是一个蔑视警察、机智从容的革命者”没有依据。大楼里也并非处处都有革命者。
7.A【解析】“被搜查的民众全都心怀敌意”“乱作一团”错误,“被搜查的民众全都心怀敌意”是巴拉维诺的联想,也并非所有的警察都“乱作一团。
8.(1)面对孩子的哭闹,他既心烦又心疼,想安抚孩子让他停止哭闹;另一方面他充满害怕和怀疑,面对孩子都不敢放松警惕。(2分)
(2)巴拉维诺向往光明、自由的生活,不想再做一个带着枪、整天疑神疑鬼、精神紧张的警察。(2分)
9.小说情节在紧张与松弛之间张弛有度地推行:①巴拉维诺在阳台上害怕迷路,害怕被囚禁,气氛一时紧张起来;找到突破口,看到警察同伴,心情缓和下来。②巴拉维诺刚放松地摘下头套,一个声音让情节走向紧张的高潮,转头发现不过是一个姑娘在念杂志,虚惊一场。③他听到“手枪”一词,以为姑娘藏有手枪,又紧张怀疑起来,最后发现不过是一只猫,他才明白这不过是一场玩笑。(每点1分)
效果:①突出巴拉维诺极度紧张害怕的心理。②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③使主题更具有讽刺性。(每点1分)
10.D【解析】“归义”是一个词,不能分开,排除B、C项。“想望”是一个词,不能分开,故排除A、C项。
11.C【解析】“封,祭地”错。
12.B【解析】A选项中“立刻”不对。杨雄是在匈奴使者离开朝廷之后才上书的。C选项中“不仅……更……”复句关系不对,应该用“不是……而是…...”。D选项中“同年”不对。建平四年匈奴使者到来,元寿二年单于到来。
13.(1)出奇谋的谋士、定大计的谋臣非常多,刘邦最终能脱身的原因,世上没有人知道,也没有流传下来。(“石画”“所以”“莫”每点1分,句意1分)
(2)虽然有智谋的人在朝廷内费尽心思,能言善辩的人在朝廷外奔走劝说,但还是不如嫌隙没有产生的时候(去消除它)。(状语后置、“毂击”“未然”每点1分,句意1分)
14.①“夫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是说眼明的人能看到无形的东西,耳聪的人能听到无声的音响,以此阐明做事要防患于未然的道理。②他这样说的目的是希望皇帝能够接受匈奴单于来长安朝见。(3分)
【参考译文】
建平四年,匈奴单于上书汉朝,请求明年到长安行五年一朝见天子之礼。这时哀帝正患病在身,有的大臣就说:“黄龙、竟宁年间起,单于每到中原朝见,中原就会发生大变故。”哀帝因而感到很为难,询问公卿,公卿也认为朝见一次要白白花费国库很多钱,可以暂且拒绝。单于使节告辞离去,还没动身,黄门郎扬雄上书规谏说:“我听说儒学《六经》中所说的治理国家之道,推崇在变乱未形成时就把它消弭于无形;军事上的取胜之道,推崇不通过战争厮杀就把敌人制服;以上二者都是高明精妙的策略,然而也是一些大事件之本因,不能不洞察。现在单于上书请求朝见,汉朝不准许而拒绝,我愚昧地认为汉朝与匈奴之间从此种下了嫌隙猜忌的种子。匈奴原本是五帝不能使其臣服,三王对其无法控制的强国,不能使汉匈之间产生嫌隙猜忌是至为明显的道理。我不敢追溯遥远的历史,谨以秦朝以来的史实说明这个问题,以秦始皇的强大,蒙恬的雄威。仍然不敢窥伺西河,只好修筑长城作为边界。等到汉朝兴起之初,以高祖的威力和英明,三十万汉军仍被匈奴围困在平城,出奇谋的谋士、定大计的谋臣非常多,刘邦最终能脱身的原因,世上没有人知道,也没有流传下来。孝武皇帝即位,设下马邑之谋,想引诱匈奴主力深入,结果白白浪费钱财,使军队劳累,连一个匈奴人都没看见,更何况单于本人呢!此后武帝深为国家存亡大计着想,规划安定万年的策略,于是动员数十万大军,派卫青、霍去病统率,前后十余年,袭击单于王庭,跑遍了匈奴的国土,追逐弃逃的单于和匈奴的残兵败将,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到达瀚海,擒获名王、贵族数百人之多。自此之后,匈奴震惊恐惧,越发迫切要求和亲,然而仍不肯向汉朝称臣。而今匈奴单于心怀仁义,怀着诚恳之心,准备离开王庭,来长安朝见陛下,这乃是前代流传下来的和平之策,神灵所盼望出现的太平景象,国家虽然要为此破费些钱财,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怎么能用虚妄之词予以拒绝,开将来产生裂痕的端倪呀!现在单于因猜疑而生嫌隙,含恨在心,最后放弃了臣服之心,那时,威胁震慑不住他,好言谕令也说服不了他,怎能不成为大患呢!眼明的人能看到无形的东西,耳聪的人能听到无声的音响,诚能事先防患于未然,即使不动兵革也会令忧患不生。否则,一旦产生嫌隙之后,虽然有智谋的人在朝廷内费尽心思,能言善辩的人在朝廷外奔走劝说,但还是不如嫌隙没有产生的时候(去消除它)。况且从前开拓西域,控制车师,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城三十六个城邦国家,难道是为了防备康居、乌孙越过白龙堆沙漠而进犯我国西部边境?乃是为了遏制匈奴。一百余年艰苦奋斗获得的和平安定局面,一天之内就全部丧失掉,花费了十钱却吝惜一钱,我真为国家担忧不安。希望陛下能稍微考虑一下事情没有混乱、没有发生战争时该采取的策略,从而遏制边境上就要萌生的灾祸!”奏章呈上,皇帝醒悟,立即召回了匈奴使者,更换国书,表示欢迎单于来长安朝见。赏赐给扬雄五十匹帛,十斤黄金。元寿二年,单于来到长安,皇帝将他安置在上林苑蒲陶宫。
15.B【解析】“内心的烦忧”在诗歌中没有根据,且明显与全诗风格不符。此联“翠微”“清晖”可见周围环境之美,“入”“乱”二字化静为动,更显一片生机。可见诗人此时应该是愉悦的心情。该诗写于天宝三年,属于杜甫的早期作品,也是盛唐之音。
16.①前人诗评的意思是说诗句练字精工,尤其是动词使用贴切,颔联化静为动,点染激活,境界全出。②“款”是斜倚之意,写巉岩参错,山树掩映,衬托出华亭的气势。③“曳”是拖拉牵引之意,写出水波微漾,仿佛可见藻荐交横,反衬环境的幽静。(每点2分)
17.(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2分)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分)
(3)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2分,任答一点,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亦可给分)
18.C【解析】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国色天香:极言牡丹香色的可贵,现多比喻出色的佳人。燕语莺声:原指春日鸟儿欢叫的热闹场面。后用来比喻女子说话动听的声音。鸟语花香:形容景色优美。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挥毫泼墨:指男子书写或绘画动作的潇洒豪迈。古色古香:意思是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素旧拙朴:朴素率真。
19.B【解析】“竟”和“发现”语序问题,“竟”应是表达对五种花色三角梅的惊讶,因此放在“发现”后面。句子末尾的主语应是“三角梅”而不是“特色”。“集成一株”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集于一株”。
20.增文势:“一座”“一处”“一派”等排比结构词语,有短句的简洁,连续三句有长句的细致,长短结合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3分)
广文义:从“乡村”到“客厅”再到“氛围”,层层深入,由身到心,内容更加充实,具有突出强调作用。(2分)21.①先从火种灯引火②又有现代感的火种灯③长信宫灯虽受时间侵蚀(长信宫灯外表虽已有锈迹)(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2.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由提手、丝带环绕的顶部、和方圆嵌套的主体构成。(3分)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