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2-07-23
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若说 ① 在人文理性上有值得称量的人物的话,王充无论如何都可算是一个。鲁迅在为许寿裳儿子许世瑛开的必读书目中,就有这位先贤的《论衡》。内中加注说:“内可见汉末之风俗迷信等。”鲁迅在文章里多次讲到王充这个人,对其看法颇佳。王充的文笔有豪迈之气,言理多奇语。他对儒家学说的抨击,对 ② 的抵制,在东汉可谓是个奇观。他的特点是不迷于虚妄,非耽于幻像。那时候世间迷信盛行,独王充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神灭。”这样的看法,都远离虚妄之见,对后来的文人多有影响。我们看鲁迅对中国民间迷信的抨击,就能够看到王充的影子。
读王充的著作,可以感受到他身边强烈的鬼神气息,那些巫风与神秘主义的遗存包围着他,使其不得不面对它们。与谶纬话语对话,是不得已的选择,那结果是与之彻底决裂,走另一条路。而我们看鲁迅在绍兴的记忆,也是被迷信、鬼魂那些谣俗所困,他直面的,就有那些飘忽不已的神之所,灵魂的有无,思想的明暗。浙东文化几千年有很大变化,但神秘主义的气息不绝,也算一种传统。只是在面对这些传统时,鲁迅没有被同化,而是在对抗里找到了自己的审美方式,我们由他的特点而联想起王充,实在有一种内在的依据。
鲁迅与周作人后来在文章里不断抨击旧说,对民风里残忍的存在进行解析,已非王充式的反诘,而是借用了人类学的眼光,思想自然有别于古人了。可是我们看看东汉以来浙东人在礼俗中挣扎、反抗的例子,也自然会得到一个印象,绍兴出现了周氏兄弟,实在也不是奇怪的吧。
从鲁迅的性格看,他不属于孔子的传统里的人物,与庄子、韩非子的传统倒是略有吻合之处。但庄子、韩非子太学者气,鲁迅不喜欢那样的论道,而是更为散漫而无所用心。倒是六朝人的眼光让人感动,他对阮籍、嵇康的态度,就更为亲切,彼此是有深的关系的。
鲁迅的文字有时候能够看出凌厉之气,走极端的例子很多。比如他说少读和不读中国书,语气很坚决,很让人想起嵇康论辩时的样子。嵇康《难自然好学论》说儒学者迂腐不堪,出语很重。这样对古人不恭,乃古已有之的存在。鲁迅是故意学之还是气质的巧合,都颇值得深思。
王充、嵇康这样的人,对于存在的多样性的感悟,是超出一般儒生的视角的。对于嵇康的世界,鲁迅有自己的理解,他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对此有深的论述。在国民党“清党”之际,他以嵇康为例,深悟专制文化下文人道路之多歧,真正是读懂历史的人才说的话。嵇康并非如牟宗三所云只是哲人型,其斗士的特点、诗人的气质也是有的。鲁迅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这位先贤的影响,不太好说。不过,王充、嵇康以来的峻急、深邃的思想盘诘的传统,他身上是有的。谈到浙东的文化,这样的古人的血脉,我们怎能忘记呢?
浙东文化的传统里,王充、嵇康的余脉是时隐时现的,并非主流。周作人一直看好王充的价值。把他视为中国文化史的三盏明灯之一,实在很有眼光。这个看法,是否有鲁迅的因素,我们不好妄下结论。但周氏兄弟对哲学的盘问的喜好是一看即知的。鲁迅鲜谈王充,可能是其文献完善的缘故。而对嵇康的持续关注,我猜测是其资料阙如,自己不得不亲自整理。在他看来,嵇康的文献如能流传,中国士大夫的生态,或许还不至于那么单一吧。
这个现象是特别的:那么多故土的先贤,并不都能使其快乐起来。到了晚清,社会结构与民间心态,早就没有多少朗照的儒风了。王充、嵇康式的思想已经隐没到历史的深处,百姓早沦落为奴隶了。每写到故土的存在,鲁迅的笔触总是沉重的。他在乡下世界里得到的多是不幸的记忆。未庄也好,鲁镇也好,都有灰暗的底色,它甚至窒息着人的感觉。绍兴的建筑是黑白两色,这种反差很大的存在,也渗透到他的笔下。可是我疑心在那些黑暗的色泽中,也是染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子吧。如果不是域外文学的参照,绍兴文化的发现与否或还真是个疑问。
俄国小说给他最大的冲击,是找到了人的精神的底色,环境与人的关系,习俗和心灵的关系,现世与彼岸的关系,等等,都暗含在结构和情境中。他发现了人在故事背后的 ③ ,而且不断拷问那精神的可能或意义与否,就把小说的愉悦功能和 ④ 连为一体,有了弦外之音。这与其说是故土给鲁迅的启示,不如说现代理性唤起了他的内觉,在精神深处,他与那些宗教感强烈的作家是有共同的心灵感觉的。
因为有域外文学的参照,便把自己故土记忆里朦胧的存在照亮了。这毁誉参半、美丑互照、得之于古风里的神思,又神伤于民风里的灰暗之迹带来的隐痛。一切都十分复杂地呈现在他的文字里。一面是诅咒,一面有敬意,浙东混沌的语意和生命形态,被一种鲁迅式的智慧过滤了。
(节选自孙郁《鲁迅的浙东脾气》)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贤王充不迷于虚妄,非耽于幻像,鲁迅十分欣赏,在为许寿裳儿子许世瑛开的必读书目中有他的《论衡》。
B.纵向审视能够发现,鲁迅与周作人后来借用了人类学的眼光在文章里不断抨击旧说,并不令人奇怪。
C.浙东文化传统中王充、嵇康的余脉时隐时现,周作人把后者视为中国文化史的三盏明灯之一,很有眼光。
D.域外文学的参照照亮了鲁迅绍兴记忆里朦胧的存在,使它们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了兼具诅咒和敬意的特点。
2.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绍兴记忆中,不乏被迷信、鬼魂那些谣俗所困的表述,但这并不能算是浙东文化的传统。
B.自东汉起,浙东人就一直在礼俗中挣扎、反抗,周氏兄弟诞生在这片土壤,并进一步解析民风中残忍的存在。
C.鲁迅的精神气质更接近庄子、韩非子,但因他的散漫和无所用心,所以他更喜欢六朝的阮籍、嵇康。
D.牟宗三认为嵇康身上兼有哲人、诗人和斗士的气质,并且王充、嵇康以来的峻急、深邃的思想盘诘的传统,鲁迅身上是有的。
3.下面不属于域外文化对鲁迅影响的一项是( )
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 B.绍兴文化独特性的发现
C.对故乡谣俗记忆的照亮 D.兼具诅咒和敬意的文学
4.根据上下文语境,补齐文章缺失的部分,每处不超过5个字。
若说①______在人文理性上有值得称赞的人物的话,王充无论如何都可算是一个。
他对儒家学说的抨击,对②______的抵制,在东汉可谓是个奇观。
他发现了人在故事背后的 ③_____,而且不断拷问那精神的可能或意义与否,就把小说的愉悦功能和 ④_____连为一体,有了弦外之音。
5.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浙东的先贤对鲁迅产生了哪些影响。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推拿(节选)
毕飞宇
都红来到“沙宗琪推拿中心”比王大夫和小孔还要早些,当然,也早不到哪里去,也就是几个月的光景。
都红学推拿不能算是专业,顶多只能算是半路出家。还在青岛盲校的时候,她的大部分精力一直都花在音乐上了。如果都红当初听从了老师的教导,她现在的人生也许就在舞台上了。一个残疾人,只有通过千辛万苦,上刀山、下火海,做——并做好——他不方便、不能做的事情,才具备直指人心、感动时代、震撼社会的力量。钢琴老师像一个木匠,她把都红打成了一张凳子,放在了钢琴的前面。都红的进步可以用神速去形容,仅用了三年的工夫,她的钢琴考试达到了八级。都红创造了一个奇迹。
初中二年级,都红的奇迹突然中断了。是她自行了断的。都红说什么也不肯坐到钢琴的面前去了。
这一切都因为一次演出,是一台向残疾人“献爱心”的大型慈善晚会。晚会上来了许多大腕,都是过气的影视明星和当红的流行歌手。但是就在这样一个隆重的场合,她“无名指无力”这个老问题再一次出现了。为了增加无名指的力量,都红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发力,她借助于手腕的力量,把无名指往琴键上砸。这一来都红手指上的节奏就乱了,都红自己都不敢听了。这哪里是巴赫?这哪里还是巴赫?
都红是唯美的。她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停下来。停下来,从头开始,重来一遍。可是,这不是练琴,这是公开演出。都红只能顺着旋律把她的演奏半死不活地往下拖。都红的心情严重地变形了。很不甘。她像吃了一大堆苍蝇。手上却又出错了。她的演奏效果连练琴时的一半都没有达到。都红只有破罐子破摔。心中充满了说不出的懊丧。
等完最后一个节拍,都红吸气,提腕,做了一个收势。总算完了。第三创意曲丑陋不堪。太丢人了,太失败了。这个时候的都红终于有些憋不住了,想哭。掌声却响了起来,特别地热烈,是那种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都红就百感交集。站起来,鞠躬。再鞠躬。女主持人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女主持人开始赞美都红的演奏,她一连串用了五六个形容词,后面还加上了一大堆的排比句。一句话,都红的演奏简直就完美无缺。都红想哭的心思没有了,心却一点一点地凉下去。是苍凉。都红知道了,她到底是一个盲人,永远是一个盲人。她这样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只为了一件事,供健全人宽容,供健全人同情。她这样的人能把钢琴弹出声音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女主持人抓住都红的手,向前拉,一直拉到舞台的最前沿。音乐响起来了,是小提琴,一点一点地,由远及近,由低及高,抒情极了,如泣如诉的。女主持人的情感早已酝酿起来了,现在正是水到渠成的时候。她情声并茂地问了一个大问题,“都红为什么要在今天为大家演奏呢?”是啊,为什么呢?都红自己也想听一听。台下鸦雀无声。女主持人的自问自答催人泪下了,“可怜的都红”是为了“报答全社会——每一个爷爷奶奶、每一个叔叔阿姨、每一个哥哥姐姐、每一个弟弟妹妹——对她的关爱”!小提琴的旋律回响在整个大厅,回响在“全社会”的每一片大地。这是哀痛欲绝的旋律,像挽歌,直往人伤心的地方钻。女主持人突然一阵哽咽,再说下去极有可能泣不成声。“报答”,这是都红没有想到的,她只弹了一段巴赫。她想弹好,却没有能够。为什么是报答?她知道了,她来到这里和音乐无关,是为了烘托别人的爱,是为了还债。这笔债都红是还不尽的,小提琴动人的旋律就帮着她说情。人们会哭的,别人一哭她的债就抵消了。
都红的老师站在后台,她用她的怀抱接住了都红。她悲喜交加。都红不能理解她的老师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喜悦与悲伤,不知道该做怎样的应答。她只是在感受老师鼻息,炙热的,已经发烫了。
都红似乎是被老师的鼻息烫伤了,再也没有走进钢琴课的课堂。老师一直追到都红的宿舍,问她为什么不去。都红把宿舍里的同学打发干净,说:“老师,钢琴我不学了,你教我学二胡吧。”
老师纳闷了:“什么意思?”
都红说:“哪一天到大街上去卖唱,二胡带起来方便。”
都红的这席话说得突兀了。口吻里头包含了与她的年纪极不相称的刻毒。
(节选自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推拿》,有删改)
6.下列关于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人物都红是个盲人,有音乐天赋,但是因为演出时紧张未能发挥好,于是放弃了音乐梦想。
B.“她借助于手腕的力量,把无名指往琴键上砸”,都红努力想完成自己的演奏,体现她对钢琴演奏的热爱。
C.“老师用她的怀抱接住了都红。她悲喜交加。”老师因都红的特殊身世和演出效果而产生复杂的情感。
D.“口吻里头包含了与她的年纪极不相称的刻毒”,“刻毒”是刻薄狠毒的意思,体现出作者对小说人物的批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部分主要采用大量精确细腻的心理活动,使都红这一人物形象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了丰富的呈现。
B.作者善用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选文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凸显人物性格的变化,揭示主旨。
C.节选部分结局时都红语出惊人,话语内敛而富有张力,看似节制的表述,却蕴含着丰富而充沛的感情。
D.节选部分以都红为“盲人推拿师”这一边缘群体的代表,对“怜悯”进行思辨解读,充满人道主义关怀。
8.“都红想哭的心思没有了,心却一点一点地凉下去。是苍凉。”请结合上下文分析都红内心“苍凉”的原因。
9.请结合文本分析节选部分的叙事艺术。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若说 ① 在人文理性上有值得称量的人物的话,王充无论如何都可算是一个。鲁迅在为许寿裳儿子许世瑛开的必读书目中,就有这位先贤的《论衡》。内中加注说:“内可见汉末之风俗迷信等。”鲁迅在文章里多次讲到王充这个人,对其看法颇佳。王充的文笔有豪迈之气,言理多奇语。他对儒家学说的抨击,对 ② 的抵制,在东汉可谓是个奇观。他的特点是不迷于虚妄,非耽于幻像。那时候世间迷信盛行,独王充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神灭。”这样的看法,都远离虚妄之见,对后来的文人多有影响。我们看鲁迅对中国民间迷信的抨击,就能够看到王充的影子。
读王充的著作,可以感受到他身边强烈的鬼神气息,那些巫风与神秘主义的遗存包围着他,使其不得不面对它们。与谶纬话语对话,是不得已的选择,那结果是与之彻底决裂,走另一条路。而我们看鲁迅在绍兴的记忆,也是被迷信、鬼魂那些谣俗所困,他直面的,就有那些飘忽不已的神之所,灵魂的有无,思想的明暗。浙东文化几千年有很大变化,但神秘主义的气息不绝,也算一种传统。只是在面对这些传统时,鲁迅没有被同化,而是在对抗里找到了自己的审美方式,我们由他的特点而联想起王充,实在有一种内在的依据。
鲁迅与周作人后来在文章里不断抨击旧说,对民风里残忍的存在进行解析,已非王充式的反诘,而是借用了人类学的眼光,思想自然有别于古人了。可是我们看看东汉以来浙东人在礼俗中挣扎、反抗的例子,也自然会得到一个印象,绍兴出现了周氏兄弟,实在也不是奇怪的吧。
从鲁迅的性格看,他不属于孔子的传统里的人物,与庄子、韩非子的传统倒是略有吻合之处。但庄子、韩非子太学者气,鲁迅不喜欢那样的论道,而是更为散漫而无所用心。倒是六朝人的眼光让人感动,他对阮籍、嵇康的态度,就更为亲切,彼此是有深的关系的。
鲁迅的文字有时候能够看出凌厉之气,走极端的例子很多。比如他说少读和不读中国书,语气很坚决,很让人想起嵇康论辩时的样子。嵇康《难自然好学论》说儒学者迂腐不堪,出语很重。这样对古人不恭,乃古已有之的存在。鲁迅是故意学之还是气质的巧合,都颇值得深思。
王充、嵇康这样的人,对于存在的多样性的感悟,是超出一般儒生的视角的。对于嵇康的世界,鲁迅有自己的理解,他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对此有深的论述。在国民党“清党”之际,他以嵇康为例,深悟专制文化下文人道路之多歧,真正是读懂历史的人才说的话。嵇康并非如牟宗三所云只是哲人型,其斗士的特点、诗人的气质也是有的。鲁迅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这位先贤的影响,不太好说。不过,王充、嵇康以来的峻急、深邃的思想盘诘的传统,他身上是有的。谈到浙东的文化,这样的古人的血脉,我们怎能忘记呢?
浙东文化的传统里,王充、嵇康的余脉是时隐时现的,并非主流。周作人一直看好王充的价值。把他视为中国文化史的三盏明灯之一,实在很有眼光。这个看法,是否有鲁迅的因素,我们不好妄下结论。但周氏兄弟对哲学的盘问的喜好是一看即知的。鲁迅鲜谈王充,可能是其文献完善的缘故。而对嵇康的持续关注,我猜测是其资料阙如,自己不得不亲自整理。在他看来,嵇康的文献如能流传,中国士大夫的生态,或许还不至于那么单一吧。
这个现象是特别的:那么多故土的先贤,并不都能使其快乐起来。到了晚清,社会结构与民间心态,早就没有多少朗照的儒风了。王充、嵇康式的思想已经隐没到历史的深处,百姓早沦落为奴隶了。每写到故土的存在,鲁迅的笔触总是沉重的。他在乡下世界里得到的多是不幸的记忆。未庄也好,鲁镇也好,都有灰暗的底色,它甚至窒息着人的感觉。绍兴的建筑是黑白两色,这种反差很大的存在,也渗透到他的笔下。可是我疑心在那些黑暗的色泽中,也是染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子吧。如果不是域外文学的参照,绍兴文化的发现与否或还真是个疑问。
俄国小说给他最大的冲击,是找到了人的精神的底色,环境与人的关系,习俗和心灵的关系,现世与彼岸的关系,等等,都暗含在结构和情境中。他发现了人在故事背后的 ③ ,而且不断拷问那精神的可能或意义与否,就把小说的愉悦功能和 ④ 连为一体,有了弦外之音。这与其说是故土给鲁迅的启示,不如说现代理性唤起了他的内觉,在精神深处,他与那些宗教感强烈的作家是有共同的心灵感觉的。
因为有域外文学的参照,便把自己故土记忆里朦胧的存在照亮了。这毁誉参半、美丑互照、得之于古风里的神思,又神伤于民风里的灰暗之迹带来的隐痛。一切都十分复杂地呈现在他的文字里。一面是诅咒,一面有敬意,浙东混沌的语意和生命形态,被一种鲁迅式的智慧过滤了。
(节选自孙郁《鲁迅的浙东脾气》)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贤王充不迷于虚妄,非耽于幻像,鲁迅十分欣赏,在为许寿裳儿子许世瑛开的必读书目中有他的《论衡》。
B.纵向审视能够发现,鲁迅与周作人后来借用了人类学的眼光在文章里不断抨击旧说,并不令人奇怪。
C.浙东文化传统中王充、嵇康的余脉时隐时现,周作人把后者视为中国文化史的三盏明灯之一,很有眼光。
D.域外文学的参照照亮了鲁迅绍兴记忆里朦胧的存在,使它们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了兼具诅咒和敬意的特点。
2.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绍兴记忆中,不乏被迷信、鬼魂那些谣俗所困的表述,但这并不能算是浙东文化的传统。
B.自东汉起,浙东人就一直在礼俗中挣扎、反抗,周氏兄弟诞生在这片土壤,并进一步解析民风中残忍的存在。
C.鲁迅的精神气质更接近庄子、韩非子,但因他的散漫和无所用心,所以他更喜欢六朝的阮籍、嵇康。
D.牟宗三认为嵇康身上兼有哲人、诗人和斗士的气质,并且王充、嵇康以来的峻急、深邃的思想盘诘的传统,鲁迅身上是有的。
3.下面不属于域外文化对鲁迅影响的一项是( )
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 B.绍兴文化独特性的发现
C.对故乡谣俗记忆的照亮 D.兼具诅咒和敬意的文学
4.根据上下文语境,补齐文章缺失的部分,每处不超过5个字。
若说①______在人文理性上有值得称赞的人物的话,王充无论如何都可算是一个。
他对儒家学说的抨击,对②______的抵制,在东汉可谓是个奇观。
他发现了人在故事背后的 ③_____,而且不断拷问那精神的可能或意义与否,就把小说的愉悦功能和 ④_____连为一体,有了弦外之音。
5.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浙东的先贤对鲁迅产生了哪些影响。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推拿(节选)
毕飞宇
都红来到“沙宗琪推拿中心”比王大夫和小孔还要早些,当然,也早不到哪里去,也就是几个月的光景。
都红学推拿不能算是专业,顶多只能算是半路出家。还在青岛盲校的时候,她的大部分精力一直都花在音乐上了。如果都红当初听从了老师的教导,她现在的人生也许就在舞台上了。一个残疾人,只有通过千辛万苦,上刀山、下火海,做——并做好——他不方便、不能做的事情,才具备直指人心、感动时代、震撼社会的力量。钢琴老师像一个木匠,她把都红打成了一张凳子,放在了钢琴的前面。都红的进步可以用神速去形容,仅用了三年的工夫,她的钢琴考试达到了八级。都红创造了一个奇迹。
初中二年级,都红的奇迹突然中断了。是她自行了断的。都红说什么也不肯坐到钢琴的面前去了。
这一切都因为一次演出,是一台向残疾人“献爱心”的大型慈善晚会。晚会上来了许多大腕,都是过气的影视明星和当红的流行歌手。但是就在这样一个隆重的场合,她“无名指无力”这个老问题再一次出现了。为了增加无名指的力量,都红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发力,她借助于手腕的力量,把无名指往琴键上砸。这一来都红手指上的节奏就乱了,都红自己都不敢听了。这哪里是巴赫?这哪里还是巴赫?
都红是唯美的。她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停下来。停下来,从头开始,重来一遍。可是,这不是练琴,这是公开演出。都红只能顺着旋律把她的演奏半死不活地往下拖。都红的心情严重地变形了。很不甘。她像吃了一大堆苍蝇。手上却又出错了。她的演奏效果连练琴时的一半都没有达到。都红只有破罐子破摔。心中充满了说不出的懊丧。
等完最后一个节拍,都红吸气,提腕,做了一个收势。总算完了。第三创意曲丑陋不堪。太丢人了,太失败了。这个时候的都红终于有些憋不住了,想哭。掌声却响了起来,特别地热烈,是那种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都红就百感交集。站起来,鞠躬。再鞠躬。女主持人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女主持人开始赞美都红的演奏,她一连串用了五六个形容词,后面还加上了一大堆的排比句。一句话,都红的演奏简直就完美无缺。都红想哭的心思没有了,心却一点一点地凉下去。是苍凉。都红知道了,她到底是一个盲人,永远是一个盲人。她这样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只为了一件事,供健全人宽容,供健全人同情。她这样的人能把钢琴弹出声音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女主持人抓住都红的手,向前拉,一直拉到舞台的最前沿。音乐响起来了,是小提琴,一点一点地,由远及近,由低及高,抒情极了,如泣如诉的。女主持人的情感早已酝酿起来了,现在正是水到渠成的时候。她情声并茂地问了一个大问题,“都红为什么要在今天为大家演奏呢?”是啊,为什么呢?都红自己也想听一听。台下鸦雀无声。女主持人的自问自答催人泪下了,“可怜的都红”是为了“报答全社会——每一个爷爷奶奶、每一个叔叔阿姨、每一个哥哥姐姐、每一个弟弟妹妹——对她的关爱”!小提琴的旋律回响在整个大厅,回响在“全社会”的每一片大地。这是哀痛欲绝的旋律,像挽歌,直往人伤心的地方钻。女主持人突然一阵哽咽,再说下去极有可能泣不成声。“报答”,这是都红没有想到的,她只弹了一段巴赫。她想弹好,却没有能够。为什么是报答?她知道了,她来到这里和音乐无关,是为了烘托别人的爱,是为了还债。这笔债都红是还不尽的,小提琴动人的旋律就帮着她说情。人们会哭的,别人一哭她的债就抵消了。
都红的老师站在后台,她用她的怀抱接住了都红。她悲喜交加。都红不能理解她的老师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喜悦与悲伤,不知道该做怎样的应答。她只是在感受老师鼻息,炙热的,已经发烫了。
都红似乎是被老师的鼻息烫伤了,再也没有走进钢琴课的课堂。老师一直追到都红的宿舍,问她为什么不去。都红把宿舍里的同学打发干净,说:“老师,钢琴我不学了,你教我学二胡吧。”
老师纳闷了:“什么意思?”
都红说:“哪一天到大街上去卖唱,二胡带起来方便。”
都红的这席话说得突兀了。口吻里头包含了与她的年纪极不相称的刻毒。
(节选自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推拿》,有删改)
6.下列关于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人物都红是个盲人,有音乐天赋,但是因为演出时紧张未能发挥好,于是放弃了音乐梦想。
B.“她借助于手腕的力量,把无名指往琴键上砸”,都红努力想完成自己的演奏,体现她对钢琴演奏的热爱。
C.“老师用她的怀抱接住了都红。她悲喜交加。”老师因都红的特殊身世和演出效果而产生复杂的情感。
D.“口吻里头包含了与她的年纪极不相称的刻毒”,“刻毒”是刻薄狠毒的意思,体现出作者对小说人物的批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部分主要采用大量精确细腻的心理活动,使都红这一人物形象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了丰富的呈现。
B.作者善用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选文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凸显人物性格的变化,揭示主旨。
C.节选部分结局时都红语出惊人,话语内敛而富有张力,看似节制的表述,却蕴含着丰富而充沛的感情。
D.节选部分以都红为“盲人推拿师”这一边缘群体的代表,对“怜悯”进行思辨解读,充满人道主义关怀。
8.“都红想哭的心思没有了,心却一点一点地凉下去。是苍凉。”请结合上下文分析都红内心“苍凉”的原因。
9.请结合文本分析节选部分的叙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