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绵阳市绵阳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2-08-15
绵阳市绵阳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若说在人文理性上有值得称量的人物的话,王充无论如何都可算是一个。鲁迅在为许寿裳儿子许世瑛开的必读书目中,就有这位先贤的《论衡》。内中加注说:“内可见汉末之风俗迷信等。”鲁迅在文章里多次讲到王充这个人,对其看法颇佳。王充的文笔有豪迈之气,言理多奇语。他对儒家学说的抨击,对的抵制,在东汉可谓是个奇观。他的特点是不迷于虚妄,非耽于幻像。那时候世间迷信盛行,独王充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神灭。”这样的看法,都远离虚妄之见,对后来的文人多有影响。我们看鲁迅对中国民间迷信的抨击,就能够看到王充的影子。
读王充的著作,可以感受到他身边强烈的鬼神气息,那些巫风与神秘主义的遗存包围着他,使其不得不面对它们。与谶纬话语对话,是不得已的选择,那结果是与之彻底决裂,走另一条路。而我们看鲁迅在绍兴的记忆,也是被迷信、鬼魂那些谣俗所困,他直面的,就有那些飘忽不已的神之所,灵魂的有无,思想的明暗。浙东文化几千年有很大变化,但神秘主义的气息不绝,也算一种传统。只是在面对这些传统时,鲁迅没有被同化,而是在对抗里找到了自己的审美方式,我们由他的特点而联想起王充,实在有一种内在的依据。

鲁迅与周作人后来在文章里不断抨击旧说,对民风里残忍的存在进行解析,已非王充式的反诘,而是借用了人类学的眼光,思想自然有别于古人了。可是我们看看东汉以来浙东人在礼俗中挣扎、反抗的例子,也自然会得到一个印象,绍兴出现了周氏兄弟,实在也不是奇怪的吧。
从鲁迅的性格看,他不属于孔子的传统里的人物,与庄子、韩非子的传统倒是略有吻合之处。但庄子、韩非子太学者气,鲁迅不喜欢那样的论道,而是更为散漫而无所用心。倒是六朝人的眼光让人感动,他对阮籍、嵇康的态度,就更为亲切,彼此是有深的关系的。
鲁迅的文字有时候能够看出凌厉之气,走极端的例子很多。比如他说少读和不读中国书,语气很坚决,很让人想起嵇康论辩时的样子。嵇康《难自然好学论》说儒学者迂腐不堪,出语很重。这样对古人不恭,乃古已有之的存在。鲁迅是故意学之还是气质的巧合,都颇值得深思。
王充、嵇康这样的人,对于存在的多样性的感悟,是超出一般儒生的视角的。对于嵇康的世界,鲁迅有自己的理解,他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对此有深的论述。在国民党“清党”之际,他以嵇康为例,深悟专制文化下文人道路之多歧,真正是读懂历史的人才说的话。嵇康并非如牟宗三所云只是哲人型,其斗士的特点、诗人的气质也是有的。鲁迅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这位先贤的影响,不太好说。不过,王充、嵇康以来的峻急、深邃的思想盘诘的传统,他身上是有的。谈到浙东的文化,这样的古人的血脉,我们怎能忘记呢?
浙东文化的传统里,王充、嵇康的余脉是时隐时现的,并非主流。周作人一直看好王充的价值。把他视为中国文化史的三盏明灯之一,实在很有眼光。这个看法,是否有鲁迅的因素,我们不好妄下结论。但周氏兄弟对哲学的盘问的喜好是一看即知的。鲁迅鲜谈王充,可能是其文献完善的缘故。而对嵇康的持续关注,我猜测是其资料阙如,自己不得不亲自整理。在他看来,嵇康的文献如能流传,中国士大夫的生态,或许还不至于那么单一吧。
这个现象是特别的:那么多故土的先贤,并不都能使其快乐起来。到了晚清,社会结构与民间心态,早就没有多少朗照的儒风了。王充、嵇康式的思想已经隐没到历史的深处,百姓早沦落为奴隶了。每写到故土的存在,鲁迅的笔触总是沉重的。他在乡下世界里得到的多是不幸的记忆。未庄也好,鲁镇也好,都有灰暗的底色,它甚至窒息着人的感觉。绍兴的建筑是黑白两色,这种反差很大的存在,也渗透到他的笔下。可是我疑心在那些黑暗的色泽中,也是染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子吧。如果不是域外文学的参照,绍兴文化的发现与否或还真是个疑问。
俄国小说给他最大的冲击,是找到了人的精神的底色,环境与人的关系,习俗和心灵的关系,现世与彼岸的关系,等等,都暗含在结构和情境中。他发现了人在故事背后的,而且不断拷问那精神的可能或意义与否,就把小说的愉悦功能和连为一体,有了弦外之音。这与其说是故土给鲁迅的启示,不如说现代理性唤起了他的内觉,在精神深处,他与那些宗教感强烈的作家是有共同的心灵感觉的。
因为有域外文学的参照,便把自己故土记忆里朦胧的存在照亮了。这毁誉参半、美丑互照、得之于古风里的神思,又神伤于民风里的灰暗之迹带来的隐痛。一切都十分复杂地呈现在他的文字里。一面是诅咒,一面有敬意,浙东混沌的语意和生命形态,被一种鲁迅式的智慧过滤了。
(节选自孙郁《鲁迅的浙东脾气》)

1.下面不属于域外文化对鲁迅影响的一项是(     )
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
B.绍兴文化独特性的发现
C.对故乡谣俗记忆的照亮
D.兼具诅咒和敬意的文学
2.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贤王充不迷于虚妄,非耽于幻像,鲁迅十分欣赏,在为许寿裳儿子许世瑛开的必读书目中有他的《论衡》。
B.纵向审视能够发现,鲁迅与周作人后来借用了人类学的眼光在文章里不断抨击旧说,并不令人奇怪。
C.浙东文化传统中王充、嵇康的余脉时隐时现,周作人把后者视为中国文化史的三盏明灯之一,很有眼光。
D.域外文学的参照照亮了鲁迅绍兴记忆里朦胧的存在,使它们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了兼具诅咒和敬意的特点。
3.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绍兴记忆中,不乏被迷信、鬼魂那些谣俗所困的表述,但这并不能算是浙东文化的传统。
B.自东汉起,浙东人就一直在礼俗中挣扎、反抗,周氏兄弟诞生在这片土壤,并进一步解析民风中残忍的存在。
C.鲁迅的精神气质更接近庄子、韩非子,但因他的散漫和无所用心,所以他更喜欢六朝的阮籍、嵇康。
D.牟宗三认为嵇康身上兼有哲人、诗人和斗士的气质,并且王充、嵇康以来的峻急、深邃的思想盘诘的传统,鲁迅身上是有的。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保留着各式各样的传统建筑。从庄严雄伟的宫殿坛庙到粉墙黛瓦的江南园林,从多姿多彩的民居村落到雪域高原的辉煌寺庙。这些传统建筑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高超的营建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早在《诗经》中,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来形容栋宇飞檐的华美之姿;又有“作庙翼翼”来描绘宗庙建筑的严正巍峨。中国传统建筑大多具有优美柔和的轮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仅屋顶就有平顶、坡顶、尖顶、圆拱顶等形式,还可以结合平面形状把几种样式组合成更加复杂、变化多端的屋顶形式。传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尤其在园林建筑中,如亭、台、楼、阁、堂、榭、轩等,不一而足,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古人也非常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将建筑的形体和周围的地貌进行整体的组织安排,巧妙处理每一处组群建筑的体量、造型、光影、色彩等,使其产生大小高低、主从虚实、远近疏密、动静阴阳等空间变化,从而给人以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
透过传统建筑丰富多彩的形式,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的传统技艺之美。千百年来,经过一代代工匠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积累,我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营造技艺。中国传统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承重结构,根据地域分布分为井干式、抬梁式、穿斗式等。木结构采用柱、梁、檁、枋构成的木构架作支撑,承载屋顶、楼面的重量以及风力等,墙壁只起围蔽、隔断和稳定柱子的作用。木构架采用榫卯连接,再加上木材本身的柔性,使木构架在抗震性能上表现突出,因此,许多著名的古建筑如天津蓟州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历经多次大地震而完好保存至今。
古人还创造了“斗拱”结构部件和“材分”的模数单位,各种木构件可以定型化加工和组装,从而简化了单体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使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很早就迈进了标准化、模数化和预制装配化的阶段;同时,设计与营造有了明确的分工,设计师和工匠们可以更加专注于空间的总体布局和整体的艺术效果。从清代皇家御用建筑师“样式雷”世家到蜚声江南的“香山帮”传人,再到至今依然活跃在西北地区的河州工匠。从人文传承角度来说,正是这些传统建筑哲匠使中国建筑一直延续、传承不辍。
建筑作为一种物质环境,其背后离不开人的思维活动和观念意识。正如《周易·系辞上》所言:“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建筑之美,既包含有形层面的营建创造,也兼有无形层面的观念意蕴。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体现的是中国人的宇宙观、自然观、价值观和以“和”为美的审美理想。
古人通过仰观俯察而取象天地,用阴阳五行等学说解释宇宙的基本法则,通过模拟宇宙(天)的秩序,使之与建筑、城市所体现的人间秩序相对应并求得永恒;古人又讲求通过顺应四时的变化、尊重自然的规律而与外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陵寝建筑因山就势,极为重视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园林建筑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诗情画意的境界和“步移景异”的景观变化……这些都是和谐之美的体现。
经过世代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观念意蕴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如今,传统建筑以其丰富而直观的艺术形象,依然向世界传达着中国人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摘编自刘彤彤《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材料二:
当今的建筑学是在西方建筑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至今大约有一百年的历史。建筑美学就是从建筑学中引申出来的一个新兴学科,在中国刚刚起步,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与建筑学不同的是,建筑美学的基础是建筑学,研究方向是美学。为何这些学科要从西方引进,而不是由本土产生?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对建筑的认知与西方存在差异。中国人认为建筑的角色是“器”,它的价值是“用”,而不是艺术品。由于中国的建筑是把功能放在首位,建造房子是以技能为支撑,而不是以美学为支撑(虽有个别建筑秉承了“艺”的理念,但仅仅是个别,并无过多传承可言)。所以,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没有西方那样的艺术家建筑师,而主要依靠工匠,凭技术来完成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因此我们引进建筑美学,就是要用价值论美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研究,在对各种类型的建筑进行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后,用美学原理阐释建筑审美的心理过程,揭示建筑美学的基本规律,进而提高建筑审美能力,达到指导建筑创作实践的目的。
实际上,中国传统建筑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充满智慧,是一笔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仅值得我们认真探究、学习,更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在弘扬过程中,文化自信不可或缺,要通过对传统建筑及其文化的深入研究,去加深对它的先进性的认识。如果不加研究,就想当然地认为这种草创于原始社会,发展成熟于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的传统建筑,较之于当代的、以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为代表的建筑,一定是落后的,是不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如此就永远不会发现它的先进之处,更不可能将这古老而智慧的研究纳入当代建筑学的专业课程中。
(摘编自马炳坚《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关键在搞好传统建筑教育》)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西方建筑相比,我国的传统建筑历史更为悠久,技术更为高超,在形式上与西方建筑有着明显区别。
B.作者引用《诗经》中以拟人手法形容建筑物的语句,意在证明从周代开始我国的建筑形式便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C.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既源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多样,又与古人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有关。
D.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传统工匠的巧手匠心、精益求精,是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延续至今的最重要的因素。
5.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西周时期的建筑特色,《诗经》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B.日本木质建筑至今仍以榫卯结构为主,抗震性能良好。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工艺对世界影响深远。
C.根据《周易》所说,道家的“形而上”,即精神意识之所在,表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就是“意先于形”。
D.中国传统建筑以“和”为美的审美观念意蕴,与当前追求和谐的价值观,以及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致的。
6.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建筑美学下定义并简要指出中国传统建筑之美的体现。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①(节选)
沈从文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事,她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全无结果,到后如何躺在渡船上。
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
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
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东西挪开。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祖父夜来兴致很好,为翠翠把故事说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翠翠的父亲,便是唱歌的第一手,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憎的结子,这些事也说到了。翠翠母亲如何爱唱歌,且如何同父亲在未认识以前在白日里对歌,一个在半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这些事也说到了。
翠翠问:“后来怎么样?”
祖父说:“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祖父于是沉默了,不曾说“唱出了你后也就死去了你的父亲和母亲”。
【注】①《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节选部分发生在翠翠对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心生爱慕,而傩送与天保兄弟俩知晓了各自都喜欢翠翠这一心意,并约定当夜开始以唱歌的方式争取自己心爱的姑娘之后。
7.下列对节选部分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的景物描写,视、听、触、嗅相结合,写出了黄昏的温柔、美丽与平静,隐含着静谧迷人的情调。
B.“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就是指有所爱的人来填补自己的空虚和寂寞,实际上,翠翠此时所缺的就是亲情。
C.作者描写翠翠时,将语言、行动与心理结合,静观、揣摩其在青春发育期所表现的各种情态,展示出其独特的个性。
D.祖父回答翠翠“后来怎么样”时,没有告诉翠翠“唱出了你后也就死去了你的父亲和母亲”,表现出祖父对翠翠的疼爱。
8.请分析第(8)段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9.祖父说:“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作者为什么不把这很长的故事写出来?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