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2-09-20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D选项内容颠倒了二者关系,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
2.C(A.“也是后文分析唐诗宋词的理论指导”错误,材料第二段分析唐诗宋词所写内容时,是以“诗言志”“诗缘情”为理论依据的。B.原文是说“其中的典范作品”,这里的表述扩大了范围。D.“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这样容易导致解读过度”表述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没有指出这样容易解读过度。)
3.D元好问这首诗是评论西晋太康诗人潘岳的,批评、嘲讽了潘岳做人做诗的二重性格。元好问从诗写真情出发,鄙视诗写假话、言不由衷的作品。“安仁”是潘岳的字,“拜路尘”讽刺潘岳趋炎附势。
4.①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②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
5.①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来鉴赏的两句,“菡茗”凋谢“翠叶”残败,“西风”吹过“绿波”生愁,恰是有绝佳意境的;②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了女主角哀怨的心境;③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将自己的主观投入到词作中与词人对话),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6.B,“‘我’感到很伤心”于文无据。
7.C,“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理解错误。
8.环境特点:深秋迟暮、寒冷凄凉、萧瑟阴郁(2分)。作用:营造了深秋寒冷萧瑟、满目沧桑的阴郁氛围(1分),烘托出人物的迷茫、苦闷、消沉、绝望,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死亡的恐惧(1分),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沉重的悲情基调(1分)。
9.【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文本,结合作者的身份,联系题目“在异乡”中“异乡”的含义,从多个角度分析。如小说叙述者的角度、故事发生地米兰的角度、与正常人“隔绝”的伤员的角度等。意大利的米兰对一个受伤的美国兵而言,是异乡;战争的前方和作为后方的医院,是异乡;“我”的希望“在异乡”,少校“向着窗外,凝望着”的也是情感上的“异乡”。
①战火纷飞的意大利,对于故事的叙述者“我”——一个美国人来说,是异国他乡;②远离战场的米兰城,对于经历了血与火的伤病员来说,是另一个世界,而他们的希望是和平和疗治好战争的创伤;③战争的创伤导致这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二.古诗文阅读(40分)
10.C.结合“自将”“至危”“居守”“至安”分析,为两个句子,而且应该句式内容对称的,“至危”“至安”后面需要断开,排除AD;“己”作为“难首”“择”的主语,“择”前面需要断开;“以其至危”中的“其”为代词,指天子,“以”前面可以不断开,排除B。故选C。句意:拿亲自带兵平定叛乱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
11.D.“西汉第三位皇帝”错误。应该是第六位。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3月9日),徐州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第六位皇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汉文帝刘恒嫡长子,母为孝文窦皇后窦氏(即窦太后)。
12.C.“汉景帝并不能体察晁错的忠心和用意”错误。结合“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分析,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文中的“不以察”是指不察七国动机,不是“不能体察晁错的忠心和用意”。
13.⑴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得分点:悲,以,有以,取。“悲”:以……为悲,为……悲痛;“以”:介词,因为;“有以”: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取”,此处意译为造成)
⑵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得分点:“以”,按照;“固”,本来;“重违”,难违,反对;“议”,建议)
14.⑴原因是引发七国叛乱,给皇帝造成压力和受到政敌(袁盎)中伤。⑵作者认为晁错如果勇于承担责任,主动带兵平叛,是有成功的可能的。
参考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又担心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却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人物,才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得成就伟大的功业。这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图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国家安定平静,无缘无故地触发巨大的祸患的导火线。我触发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祸乱发生却想躲躲闪闪地避开它,让别人去承担平定它的责任,那么天下人的责难,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拿亲自带兵平定叛乱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纵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兴,奸臣正好趁此钻了空子。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
15.D.“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错误。全诗的语言质朴无华,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情感,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
16.全诗以普通士卒自问自答的口吻,表现了士卒们豪爽、乐观、团结互助的精神以及同仇敌忾、勇敢无畏的爱国热情。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普通士卒自问自答的口吻。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描述,正反映出他们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奋战的高昂的战斗热情,而每章的末句那“同仇”“偕作”等语,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正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全诗感情激荡,气势非凡,极像一首战士进行曲,它激昂高歌,表现出—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17. 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⑵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⑶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⑷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8.C.结合前后文进行分析,后文“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可知此句前面衔接的是“过早地脱掉棉衣”,由此排除 ABD 三项。故选:C。
19.B.原句中有三处语病:一是“提高人体抵抗疾病”中,“提高”“疾病”搭配不当;二是成分残缺,“增强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中,“增强”缺乏宾语;三是“避免不生病”不合逻辑,“避免”是一个否定词,“不”也是一个否定词,在一个句子中出现了两个否定词,句子所表示的就是肯定的意思。
20.拟人(1分)。“病毒乘机偷袭人体”中“乘机”“偷袭”赋予病毒人的特点(人格化),其意思是“趁敌不备,突然袭击”,所以该词的表达效果可归纳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春之交病菌侵袭人体的迅速、隐蔽和危害”,又由于本句是从反面说不春捂的后果,可以深入到本句的深层含义,即突出了要春捂的原因,有说服力。
21.①雪泥鸿爪(丰功伟绩) ②精雕细琢 ③惟妙惟肖
【解析】第一处,填写“雪泥鸿爪”。雪泥鸿爪:原意为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后比喻遗留的痕迹。语境是说在中华文化史上遗留痕迹,所以,此处填写 “雪泥鸿爪”。另外从贡献上也可填写“丰功伟绩”。但全段都是从人物刻画角度描绘的,“雪泥鸿爪”最正确。
第二处,填写“精雕细琢”。精雕细琢:精心细致的雕刻琢磨。形容做事仔细用心。多指艺术品的创作。语境是说电视剧《觉醒年代》对革命者精心细致的刻画,与后面的“寥寥数笔”相对比,所以,此处填写“精雕细琢”。
第三空处,填写“惟妙惟肖”。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语境是说形象刻画十分生动传神,非常逼真,所以,此处填写“惟妙惟肖”。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