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庄东营市2023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2-09-20
枣庄东营市2023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外文学史上都有所谓传奇小说及传奇叙事传统。传奇小说是一种传录奇闻的文体,传奇叙事常带有理想色彩和夸张的成分。
就中国小说叙事的发生而言,自唐以来所形成的传奇叙事模式,是中国小说发展达到成熟阶段的一个基本标志。传奇叙事基本要素就是情节的奇幻与人物的特异。从中国小说史发展的角度看,自唐传奇小说开始,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章回体小说,传奇叙事逐渐成为中国小说发展中最为流行、最易接受的叙事模式之一。因此说,传奇叙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叙事模式和叙事传统。
西方小说的“诗的”“史诗的”或“神话的”传奇叙事作为一种叙事传统,以幻想的姿态填补着社会发展的个人实现感,孕育了个人与社会错落有致的风韵,但始终与中国古代的传奇叙事模式“异构同质”。所以,无论是最初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端,还是直至今日中国小说的发展,受西方传奇叙事的影响很少,始终都呈现着一种对中国“传奇叙事”经验与传统进行承袭、转型和创新发展的轨迹与样貌。
在以清末民初“新小说”为肇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转型中,依据社会改良与思想启蒙的时代要求,中国小说在开始真正走出封建文学传统主题规范与形式束缚的同时,又因“传奇”的故事化叙事、大众化接受以及民间化发展的特殊价值,表现出一种对传奇叙事的特殊选择。其后在中国“五四”以来现代小说叙事理念及模式确立的过程中,尽管表现出一种向西方小说学习的、反传统的整体态势,但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学传统,传奇叙事非但没有消失,反而不断焕发出更为巨大的新生力和影响力。
整体梳理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会发现中国的传奇叙事呈现出不同的样貌。鲁迅《故事新编》借传奇叙事之形,以悬置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情节和人物来叙事,以传达观照现实人生的良苦用意;张爱玲以普通人为原型的“新传奇小说”,则是以新都市文化景观与现代都市大众阅读背景下所生成的另类与特异的都市书写,以传奇叙事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之间、雅与俗之间的对立共构;以革命的历史与英雄的传奇契合而成的“现代革命传奇”和当代的“红色经典传奇”,采用多重视角的多元化叙事结构,让不同人物从各自角度对同一件事物进行讲述。实际上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与八十年代的小说,都呈现着典型的传奇叙事样貌;九十年代以后的小说更加以最具有流行品格的传奇叙事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来获得大众阅读的最大可能性。
在当前的文学与文化环境当中,各种各样的西方话语常常都具有主导甚至霸权的意味。如果我们今天仍旧将“叙事”作为一种舶来品,依然看不到承袭中国文学传奇叙事传统之“中国经验”的内容,看不到中国整个二十世纪以来的小说叙事中富有的文学精神意味,那么,不仅是我们没有真正把握中国文学本土经验的内在精神与外在传承,同时也会使中国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下走向世界、走进世界的追求与实践中,始终都缺少甚至是放弃了一种自我的、自主的精神依托和现实资源。
传统与发展、民族与世界始终是一种对立共构关系,全球化时代对中国文学自身及其与世界文学的建构的认识,既离不开对悠久的传奇叙事传统的确认和梳理,也离不开对其他中国经验的发现和发掘,尤其是在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上。
因此,要立足中国经验,在当下新时代意义上探寻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路径。
(摘编自张文东《传奇:中国文学对本土经验的探寻》)
材料二:
作为传奇叙事模式中极具代表性的英雄叙事,在今天对其重新审视具有重要的意义。回顾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英雄叙事模式与英雄主义间存在裂隙。英雄叙事模式是一种个性化、戏剧化的想象性存在,而英雄主义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性的建构,指向的是崇高的理想追求与高贵的人格尊严。英雄叙事模式当然可以满足大众对英雄主义的想象性期待,并为作家预留了巨大的创造空间;但文学毕竟不能远离生活真实,艺术地还原现实生活始终是检验作品成色的重要尺度。和平年代,庸常且碎片化的生活如何把握?军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图景如何建构?英雄的价值意义怎样表达?这些瓶颈问题终究无法经由对传奇英雄的戏剧性虚构而绕过,而只能在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对英雄叙事模式的重建中寻求突破。
在采用英雄叙事模式写英雄小说时,有的作家虽然写的是现实题材,但缺乏穿透事象直达本质的锐利目光,导致作品所关注的并非当下现实生活中最震撼人心、最带有趋向性的景观,传达的思想和观念并非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有的作家缺少对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心灵世界的生动描摹,缺少对人性的深度探索与掘进,缺少对生命存在的体察和关照。今天,我们要讲好中国英雄故事,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表现内容,用新的英雄叙事模式体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摘编自傅强《讲好中国英雄故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奇叙事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自唐传奇小说后逐渐流行并促进了中国小说的发展。
B. 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转型中,传奇叙事在脱离了封建传统文学的束缚后被中国现代小说接纳。
C. 梳理中国传奇叙事的发展轨迹,会发现中国文学在今天有着自己可以探寻和借鉴的本土经验。
D. 掌握新的英雄叙事模式,正确处理英雄叙事与英雄主义的关系,有利于英雄人物的精神构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奇叙事是中国小说最为流行的叙事模式,容易被大众接受,它一直得到小说家们的青睐。
B. 鲁迅、张爱玲等中国小说家们致力于采用传奇叙事模式写作,从而推动了中国小说的发展和转型。
C.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体现了情节奇幻与人物特异的特点,是《水浒传》采用传奇叙事模式的典例。
D. 只有做好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对英雄叙事模式的重建,才能解决英雄叙事对英雄的戏剧性虚构问题。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鲁迅) B.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C.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鲁迅) D. 克服民族性是文化的胜利(爱默生)
4.材料一结尾说“要立足中国经验,在当下新时代意义上寻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路径”,请简要说明得出这个结论的说理步骤。
5.学校拟开展“如何讲好新时代英雄故事”主题研讨活动,你作为学生代表作典型发言,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窗 花 舞
张金凤
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形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宣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她说,剪刀有眼睛,心里有图谱。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牡丹花团硕大、富贵华美;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园圃中,菜花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地伫立……剪着剪着,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扬鞭驱健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纳鞋底的妇人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用故事拴住一帮穿肚兜的娃娃……
日头升上来又落下去,窗棂纸暗下去又亮起来。那些盛开在筐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除夕的日子要重新封窗。棂子窗的木头骨架早被烟火熏染得结实而黝黑,初秋封上去的窗纸已经泛黄。它们被风摩掌过,被寒雨拍打过,被麻雀的嘴啄过,被小孩子的手指尖捅破过,一个个生动的日子都在它们身上留下痕迹。到年关,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棂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
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地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形形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喜鹊登枝、麒麟送子,从晨曦微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淌着幸福。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娃的屋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
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如今的窗已经是宽大明亮的玻璃窗,窗花也由方寸宽窄发展到车绣花团。
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每年在老城区的石桥边卖窗花。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里,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威朋友。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被城市人接纳和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平日里订购大图的居多,比如给老人祝寿的"松鹤图",挂新屋的"大吉图"(雄鸡)、百财图"(白菜)等。过年的窗花大多小巧,但是她最愿意剪这一类,边剪边想着一幅幅"喜鹊登枝""狮子把门"生龙活虎"都会贴在什么样的窗上,祝福什么样的人家,心里就欢喜。
老人的窗花有传统的样式,也有女儿给设计的新颖花样。我买窗花都是买双份,一份贴在窗上,一份收藏。慢慢地,自己也学着剪。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从笨拙渐渐娴熟,线条由粗陋渐渐圆润,有一年,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皆大欢喜。
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嫚、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栩栩如生,动作鲜活动感。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就像在炕头上演了一场秧歌大戏。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响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
不经意抬头往外看,见对面人家的玻璃窗上也贴着这种窗花。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生风。团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的春节。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 2月 11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写红窗花充满着智慧和爱意,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既点明了作者特意寻找窗花的原因,又写出了窗花的文化内涵。
B. 新婚的年轻人、待嫁的姑娘、学生、老人选择不同的窗花,意在表明人们对窗花的喜爱,窗花已然是最富有烟火气息的艺术品。
C. 文中写"我"的窗花师父从乡村到城市,把剪窗花的老手艺做成了事业,表明新时代中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 作者写自己学习剪窗花的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窗花艺术的深深喜爱之情,也显示出窗花艺术的巨大魅力。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运用设问和排比,引出全文的写作对象——窗花,描绘出窗花富有生机的美好画面,为全篇奠定了情感基调。
B. 第三段中通过对奶奶剪窗花时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心灵手巧、热爱生活、可亲可敬的老人形象。
C. 文章在表现胶州秧歌人物窗花的栩栩如生时,运用通感和夸张手法,化静为动,写出了自己的陶醉之情,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
D. 本文始终围绕窗花之美选材,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既写出了历史的沧桑与沉重,又歌颂了现实的美好与幸福。
8.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9.本文的写作对象是窗花,但题目却是"窗花舞",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外文学史上都有所谓传奇小说及传奇叙事传统。传奇小说是一种传录奇闻的文体,传奇叙事常带有理想色彩和夸张的成分。
就中国小说叙事的发生而言,自唐以来所形成的传奇叙事模式,是中国小说发展达到成熟阶段的一个基本标志。传奇叙事基本要素就是情节的奇幻与人物的特异。从中国小说史发展的角度看,自唐传奇小说开始,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章回体小说,传奇叙事逐渐成为中国小说发展中最为流行、最易接受的叙事模式之一。因此说,传奇叙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叙事模式和叙事传统。
西方小说的“诗的”“史诗的”或“神话的”传奇叙事作为一种叙事传统,以幻想的姿态填补着社会发展的个人实现感,孕育了个人与社会错落有致的风韵,但始终与中国古代的传奇叙事模式“异构同质”。所以,无论是最初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端,还是直至今日中国小说的发展,受西方传奇叙事的影响很少,始终都呈现着一种对中国“传奇叙事”经验与传统进行承袭、转型和创新发展的轨迹与样貌。
在以清末民初“新小说”为肇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转型中,依据社会改良与思想启蒙的时代要求,中国小说在开始真正走出封建文学传统主题规范与形式束缚的同时,又因“传奇”的故事化叙事、大众化接受以及民间化发展的特殊价值,表现出一种对传奇叙事的特殊选择。其后在中国“五四”以来现代小说叙事理念及模式确立的过程中,尽管表现出一种向西方小说学习的、反传统的整体态势,但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学传统,传奇叙事非但没有消失,反而不断焕发出更为巨大的新生力和影响力。
整体梳理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会发现中国的传奇叙事呈现出不同的样貌。鲁迅《故事新编》借传奇叙事之形,以悬置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情节和人物来叙事,以传达观照现实人生的良苦用意;张爱玲以普通人为原型的“新传奇小说”,则是以新都市文化景观与现代都市大众阅读背景下所生成的另类与特异的都市书写,以传奇叙事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之间、雅与俗之间的对立共构;以革命的历史与英雄的传奇契合而成的“现代革命传奇”和当代的“红色经典传奇”,采用多重视角的多元化叙事结构,让不同人物从各自角度对同一件事物进行讲述。实际上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与八十年代的小说,都呈现着典型的传奇叙事样貌;九十年代以后的小说更加以最具有流行品格的传奇叙事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来获得大众阅读的最大可能性。
在当前的文学与文化环境当中,各种各样的西方话语常常都具有主导甚至霸权的意味。如果我们今天仍旧将“叙事”作为一种舶来品,依然看不到承袭中国文学传奇叙事传统之“中国经验”的内容,看不到中国整个二十世纪以来的小说叙事中富有的文学精神意味,那么,不仅是我们没有真正把握中国文学本土经验的内在精神与外在传承,同时也会使中国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下走向世界、走进世界的追求与实践中,始终都缺少甚至是放弃了一种自我的、自主的精神依托和现实资源。
传统与发展、民族与世界始终是一种对立共构关系,全球化时代对中国文学自身及其与世界文学的建构的认识,既离不开对悠久的传奇叙事传统的确认和梳理,也离不开对其他中国经验的发现和发掘,尤其是在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上。
因此,要立足中国经验,在当下新时代意义上探寻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路径。
(摘编自张文东《传奇:中国文学对本土经验的探寻》)
材料二:
作为传奇叙事模式中极具代表性的英雄叙事,在今天对其重新审视具有重要的意义。回顾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英雄叙事模式与英雄主义间存在裂隙。英雄叙事模式是一种个性化、戏剧化的想象性存在,而英雄主义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性的建构,指向的是崇高的理想追求与高贵的人格尊严。英雄叙事模式当然可以满足大众对英雄主义的想象性期待,并为作家预留了巨大的创造空间;但文学毕竟不能远离生活真实,艺术地还原现实生活始终是检验作品成色的重要尺度。和平年代,庸常且碎片化的生活如何把握?军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图景如何建构?英雄的价值意义怎样表达?这些瓶颈问题终究无法经由对传奇英雄的戏剧性虚构而绕过,而只能在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对英雄叙事模式的重建中寻求突破。
在采用英雄叙事模式写英雄小说时,有的作家虽然写的是现实题材,但缺乏穿透事象直达本质的锐利目光,导致作品所关注的并非当下现实生活中最震撼人心、最带有趋向性的景观,传达的思想和观念并非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有的作家缺少对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心灵世界的生动描摹,缺少对人性的深度探索与掘进,缺少对生命存在的体察和关照。今天,我们要讲好中国英雄故事,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表现内容,用新的英雄叙事模式体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摘编自傅强《讲好中国英雄故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奇叙事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自唐传奇小说后逐渐流行并促进了中国小说的发展。
B. 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转型中,传奇叙事在脱离了封建传统文学的束缚后被中国现代小说接纳。
C. 梳理中国传奇叙事的发展轨迹,会发现中国文学在今天有着自己可以探寻和借鉴的本土经验。
D. 掌握新的英雄叙事模式,正确处理英雄叙事与英雄主义的关系,有利于英雄人物的精神构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奇叙事是中国小说最为流行的叙事模式,容易被大众接受,它一直得到小说家们的青睐。
B. 鲁迅、张爱玲等中国小说家们致力于采用传奇叙事模式写作,从而推动了中国小说的发展和转型。
C.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体现了情节奇幻与人物特异的特点,是《水浒传》采用传奇叙事模式的典例。
D. 只有做好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对英雄叙事模式的重建,才能解决英雄叙事对英雄的戏剧性虚构问题。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鲁迅) B.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C.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鲁迅) D. 克服民族性是文化的胜利(爱默生)
4.材料一结尾说“要立足中国经验,在当下新时代意义上寻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路径”,请简要说明得出这个结论的说理步骤。
5.学校拟开展“如何讲好新时代英雄故事”主题研讨活动,你作为学生代表作典型发言,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窗 花 舞
张金凤
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形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宣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她说,剪刀有眼睛,心里有图谱。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牡丹花团硕大、富贵华美;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园圃中,菜花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地伫立……剪着剪着,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扬鞭驱健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纳鞋底的妇人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用故事拴住一帮穿肚兜的娃娃……
日头升上来又落下去,窗棂纸暗下去又亮起来。那些盛开在筐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除夕的日子要重新封窗。棂子窗的木头骨架早被烟火熏染得结实而黝黑,初秋封上去的窗纸已经泛黄。它们被风摩掌过,被寒雨拍打过,被麻雀的嘴啄过,被小孩子的手指尖捅破过,一个个生动的日子都在它们身上留下痕迹。到年关,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棂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
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地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形形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喜鹊登枝、麒麟送子,从晨曦微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淌着幸福。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娃的屋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
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如今的窗已经是宽大明亮的玻璃窗,窗花也由方寸宽窄发展到车绣花团。
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每年在老城区的石桥边卖窗花。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里,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威朋友。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被城市人接纳和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平日里订购大图的居多,比如给老人祝寿的"松鹤图",挂新屋的"大吉图"(雄鸡)、百财图"(白菜)等。过年的窗花大多小巧,但是她最愿意剪这一类,边剪边想着一幅幅"喜鹊登枝""狮子把门"生龙活虎"都会贴在什么样的窗上,祝福什么样的人家,心里就欢喜。
老人的窗花有传统的样式,也有女儿给设计的新颖花样。我买窗花都是买双份,一份贴在窗上,一份收藏。慢慢地,自己也学着剪。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从笨拙渐渐娴熟,线条由粗陋渐渐圆润,有一年,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皆大欢喜。
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嫚、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栩栩如生,动作鲜活动感。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就像在炕头上演了一场秧歌大戏。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响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
不经意抬头往外看,见对面人家的玻璃窗上也贴着这种窗花。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生风。团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的春节。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 2月 11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写红窗花充满着智慧和爱意,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既点明了作者特意寻找窗花的原因,又写出了窗花的文化内涵。
B. 新婚的年轻人、待嫁的姑娘、学生、老人选择不同的窗花,意在表明人们对窗花的喜爱,窗花已然是最富有烟火气息的艺术品。
C. 文中写"我"的窗花师父从乡村到城市,把剪窗花的老手艺做成了事业,表明新时代中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 作者写自己学习剪窗花的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窗花艺术的深深喜爱之情,也显示出窗花艺术的巨大魅力。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运用设问和排比,引出全文的写作对象——窗花,描绘出窗花富有生机的美好画面,为全篇奠定了情感基调。
B. 第三段中通过对奶奶剪窗花时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心灵手巧、热爱生活、可亲可敬的老人形象。
C. 文章在表现胶州秧歌人物窗花的栩栩如生时,运用通感和夸张手法,化静为动,写出了自己的陶醉之情,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
D. 本文始终围绕窗花之美选材,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既写出了历史的沧桑与沉重,又歌颂了现实的美好与幸福。
8.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9.本文的写作对象是窗花,但题目却是"窗花舞",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