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豫名校联考2022-2023学年上学期8月高三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2-09-23
湘豫名校联考2022-2023学年上学期8月高三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改革的发展与深入,以往主要作为城市环境美化装饰载体的环境雕塑艺术,正逐步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广泛应用于新农村环境的艺术特色改造,成为环境美化和文化传承兼备的现代乡村公共环境艺术形式。在乡土景观雕塑研究地位日益彰显的同时,如何更好地结合乡村地区的独特历史文化,构建乡村环境空间新秩序,美化乡村艺术景观,助力乡土文化传承,建设新时代特色文化乡村,显得越来越重要。
乡土景观雕塑作为新时代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很多乡村景观雕塑已经成为地区性的文化艺术象征。乡土文化的艺术特点,在于其自身独特的“朴素美”“自然美”“精神美”“文化美”。乡土景观雕塑对于乡土文化的传承优势,是通过其自身的表现力、形象性、质朴性进行阐明的。同时发挥自身艺术价值,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雕塑的场景化设计或主题性作品表现,以及对乡村文化环境的烘托、完善功能,生动而具体地传承本地乡土文化精神内核和浓浓的乡土农耕文化情感认同。
利用乡土景观雕塑,打造独属于乡村本地区的独特文化,通过文化塑造,传承本地区优秀文化,不失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智慧。因此,我们可以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过程中,结合乡村旅游、农业生产资源,丰富乡村景观元素,借助灵活、多层次的乡土元素,抓住时代发展机遇,设计出符合本地区独特乡村文化底蕴的景观文化雕塑,打造属于本地域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名片。例如,安徽阜南县“莲花小镇”结合自身的文化定位进行设计创作,制作特色景观莲花雕塑,突出了本地莲文化的乡土特色,莲花雕塑铺设于县城国道旁,成为标志性旅游名片,拉动了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原动力。
乡村景观雕塑对于村庄来说,是村庄环境、风貌展示的重要渠道,能够反映出村庄地理特征,以及村庄发展期间所形成的区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文化传承价值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而景观雕塑在改善乡村环境、艺术氛围的同时,为乡村文化传承带来更多可能性。一方面、景观雕塑能够在设计过程中,增加乡村地区风味、风俗文化内容、吸引更多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和本地特色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景观雕塑记录着当地人们的社会活动、传承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最终形成符合乡村地理特征的文化景观。乡土景观雕塑是乡村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文化助力。
乡土景观雕塑的根脉是文化,没有优秀文化作为支撑,作品将失去灵魂。乡土景观雕塑植根乡土文化土壤,保留乡土艺术底色,融入现代设计思维和新时代设计理念,传承乡土人文精神,并充分考虑乡村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协调关系,重视乡土文化传承,实现人与环境、人与公共艺术、人与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摘编自孙立丰《乡土景观雕塑的时代特色与文化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雕塑艺术以往主要用于城市环境美化,改革的发展与深入使其广泛用于新农村。
B.乡土景观雕塑通过场景化设计或主题性作品表现,阐明其传承乡村文化的优势。
C.乡土景观雕塑为乡村文化传承带来更多可能性,符合重视文化传承的时代需求。
D.如果乡土景观雕塑没有优秀文化作为支撑,作品就没有灵魂,也就失去了根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环境雕塑艺术广泛应用于新农村的现实,提出关注乡土景观雕塑问题。
B.作者认为乡土景观雕塑发挥自身的艺术价值,有助于乡土文化精神内核的传承。
C.文章以“莲花小镇”为例,论证打造文化雕塑是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智慧。
D.在阐述景观雕塑的作用时,作者有意识地采用表示层次的关联词以增加条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各地的景观雕塑都是乡土文化的反映、地区性的文化艺术的象征,有其独特的审美。
B.抓住当地的乡土元素,保证能设计出符合本地区独特乡村文化底蕴的景观文化雕塑。
C.设计景观雕塑时,既要展现乡村的地区风味、风俗文化内容,还要迎合游客的喜好。
D.乡土景观雕塑以文化为根脉,重视乡土文化传承,促进人与文化良性互动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摘编自《国潮数据浅析——下一个十年国潮还能引领趋势吗?》,搜狐网)
材料二:
东方浮雕工艺融入彩妆产品,敦煌壁画元素作为印花出现在运动鞋上,大白兔奶糖开发出了潮流香水……这些过去与现代时尚难以搭上边的元素,如今出现在各类消费场景中,成为新潮流。
“引领这股新消费潮流的、就是国潮力量。”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服贸所研究员高宝华看来,国潮就是以国有品牌为载体、以优良品质为内涵,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强劲营销下,既能满足年轻消费者个性张扬以及对时尚的追求,又有助于传统文化回归而产生的一种潮流。
“国潮是中国产品、中国品牌、中国美学、中国文化的综合呈现。”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王昕总结说。他认为,国潮是多种符号的统一和再现,其中包含中华传统文化认同层面的符号,比如民族图腾式标记的民族符号;还有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融合的符号;以及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符号,比如中国、中华字样等激发中华民族群体性认同的符号。“冰墩墩和雪容融就是中国形象的情感对应物,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如此高,正是看重它们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价值。”王昕说。
(摘编自邹晓菁《年轻人为何热衷国潮》,《光明日报》)
材料三:
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以动漫、美剧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受众市场,而中国的流行文化却很难突破中西方的文化壁垒。从这个角度来说,国潮立足青年群体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旨趣,不仅为未来的国际传播创造了新的中国特色的符号中介,同时也切中全世界青年人共同的“潮”“酷”等个性化诉求,为超越国家层面的文化再生产开辟出潜在空间,比如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和时尚品牌已经引起海外市场的广泛关注。同时国潮在操作层面也通过激活青年群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青年主导的国际传播模式探索了可行的路径。
国潮激发作为传播主体的青年群体的民族文化自信。青年人是国潮的核心用户群,更是未来国际传播的重要主体。值得注意的是,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也是与互联网发展同步成长的一代,身处不同文化环境中的青年群体共享数字信息技术,因此更加有能力也有动力进行积极地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例如,李子柒以1410万的订阅量刷新了You Tube“中文频道最多订阅量”吉尼斯世界纪录。
国潮有助于在海外青年群体中提高中华文化的感召力。让海外青年人真正认可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有助于建构持久的国家品牌形象。国潮在这方面的独特优势在于产品的流动性和文化的持续性。也就是说,国潮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社会思潮和审美取向,虽然附着于一定的商品,却不依赖于特定的商品。因而,即使国潮的产品种类相对有限和小众,品牌的更新换代也难以预期,但它们所传递的民族文化价值并不会随之削弱。反而在产业延续的过程中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正向积累,促进更多的海外青年了解中国文化、喜欢中国文化,从而提高中华文化的海外感召力。
(摘编自刘黎明《国潮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显示,2016年中国品牌与境外品牌的关注度相差不多,而2021年人们更关注中国品牌,手机、服饰等六大品类的关注度都有大幅提升。
B.王昕认为国潮是多种符号的统一和再现,冰墩墩和雪容融作为中国形象的情感对应物、其情感内涵和象征价值使得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高涨。
C.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和时尚品牌引起海外市场的广泛关注,说明国潮可以成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的符号中介,满足全世界青年人的个性化诉求。
D.国潮产品具有产品的流动性和文化的持续性因而在向海外青年人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构建持久的国家品牌形象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Z世代是与互联网发展同步成长的一代,有能力也有动力进行积极地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李子柒利用信息技术传播文化就是典型的例子。
B.中西方之间存在文化壁垒、中国流行文化无法打入西方受众市场,国潮基于青年群体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旨趣,能够开辟文化再生产的潜在空间。
C.在国潮力量引领下,当下各类消费场景中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融合成为新潮流,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劲营销,迅速占领大部分市场。
D.国潮附着于一定的商品,国潮产品能传递出民族文化价值并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正向积累因而产品种类需要多种多样、更新换代要快。
(3)请阅读材料,概括说明国潮流行有何现实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上岭产婆
凡一平
她预感了她的大限将至。
她从床上起来,下床。整整一百岁的身体瘦骨嶙峋、背弓膝屈,像一棵残枝败叶的老竹子。她走出比她更老的房屋,活动在村庄的小路上。
经过长时的徒步,她走完不足一里的路,来到村东的山脚。她在山脚的崖壁前驻足,凝望。崖壁上有用石子画出的一道道杠,密密麻麻,有一人高、一丈宽,杠痕斑驳、错落有致,像幅有些年头的巨画。她是这幅巨画的作者,从她三十岁当产婆开始,到七十岁洗手不干,四十年间,每当一个生命被她亲手接出,或眼睁睁看着了结,她就会来这里,画一道杠。活下来的画竖杠,死去的画横杠。目前横杠是数得清的,一共十五道。而竖杠却是怎么数都数不完,超过了她会算数的上限。她只知道竖杠比横杠多了很多,就是说活着的比死去的多了很多,这就够了。多少年来,她正是用数量的多少对比来安慰自己,求得心安。
她捡起一块熟悉的石子,用扁平锐利的一面,在所有的横杠下面,画了一道横杠。这道横杠比所有的横杠都大、都深,像一根横梁托举或承受全部负担和压力。画出这道大大的横杠,她感觉轻松了许多,舒服了许多。在回去的路上,她用时不到来时的一半,就到家了。
她关闭窗门,然后给自己洗身子。
宽大的木盆里,浸泡着一个孤苦伶仃的妇人,她是上岭村和上岭村周边独一无二的产婆,是与生命打交道和见血最多的人。她经手的血,可以汇成河,但都融入她的记忆里。木盆里的水仿佛也是血污,从她的脑海里,汩汩地洗出。她试图把所有淤积的血、胎脂和胎鼻洗掉,然后做一个干净的人,干干净净地走,去往来生。仿佛她的来生,是不想做产婆了,如果能选择的话,她只想做一个育儿养子的母亲。她今生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做母亲。
她洗净身子,开始穿衣服、鞋林。早有准备的全套寿衣摆在床头,五领三腰,整整齐齐,鲜亮明艳。她喜欢鲜艳的颜色,一生都喜欢。无论年轻的时候还是年老的时候,她都尽其所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清清爽爽的。衣服、鞋林穿好了,她在床上平静地躺下。秋风萧瑟,暗夜无光,但她不觉得冷,也不觉得黑。她厚衣如被,心里亮堂,人生中从未如此觉得温暖和智慧,像是天神的灵光,已将她照挑和开示。
一连三天,屠户书克椿都没到上岭村来卖肉,没发现产婆韦美琴家的屋顶起炊烟。他三天不杀猪了,因为没有猪卖。屠户韦克椿难得清闲地居家三天,没有走村串寨、吆喝卖肉。他平日到上岭村卖肉,总是先选上好的肉和下水,留给产婆书美琴,或上门送给她一这个把他接生到这个人世的人。而且,他还是她最后一个接生的人。
那是三十年前,产婆韦美琴七十岁的时候。韦克椿的母亲怀他早产,好不容易请来了已被禁止非法接生的产婆韦美琴。她披星戴月来到孕妇家,只见胎儿已经露出半个头,她顺势麻利地将胎儿接了出来,并利索、卫生地剪掉了脐带。才七个月便出生的男婴有了啼哭,意味着成活。但婴儿轻飘短小,不足四斤重,像个大红薯。处理完产后事,婴儿的父亲请求产婆韦美琴,将婴儿带走,找个地方扔了,他不忍亲手做这样弃子的事情。韦美琴看着婴儿冷酷决绝的父亲,将可怜的婴儿带走。但她没有将婴儿抛弃,而是带回了家,悉心地喂养。孩子快两岁大的时候,他的亲生父母发现被他们遗弃的孩子健康活泼,与正常的孩子无异,后悔了,跪求产婆,把孩子要回来。产婆答应了。就这样,孩子还来不及叫产婆一声“妈妈”,便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二十多年过去,这个叫韦克椿的男孩野性荒蛮、旁门左道,像獠牙一样成长。他曾经走南闯北,纵横江湖,最终返乡,成为一名屠户。关于他幼年被产婆收养的经历,也许还有记忆,也许已经忘却。然而他对上岭村这名孤苦伶仃产婆的同情和关爱,却是无微不至,人所共见。只要他杀猪,当天新鲜和上好的肉及下水,必留给产婆韦美琴,分文不取。
准确来说是第四天,韦克椿没有望见产婆韦美琴家冒起炊烟。本来三天不见产婆,他已觉得内疚,现在不见炊烟和产婆出现,他觉得不安和不妙。于是他慌忙撂下摊子,快步走到产婆的家。门是闭着的,但一推便开了。他一边进屋一边呼唤“阿婆”,没听到响应,一丝动静都没有。他接着进入里屋,只见床上下着蚊帐,床下是一双旧鞋。他进一步靠近,掀开蚊帐,发现产婆一身寿衣躺在床上,手一探,没有了气息。
他大惊失色,瘫软在了床边。
惊魂甫定,他跪着,重新看着产婆。只见她面部安详,露着笑容,双眼闭合,像是在美梦中悄然而逝。床头的枕边放着一只盒子,盒子上放着一根树枝,是椿树的树枝。椿树,壮话是克椿。那么盒子上放着克椿,而他的名字是克椿,说明盒子是留给他的。他拿过盒子,取走盒子上的树枝,打开盒子,发现盒子里装的是钱。大大小小的钞票,有条不紊,叠得整整齐齐,有一千多元。她为什么留钱给他?他猛一想,原来他做屠户的几年来,给产婆的肉,都拒不要钱,这些钱便是产婆补偿他的。她走得清清白白,谁也不欠。
他顿时泪崩,埋在心中的记忆、敬爱、孝顺和恩情,一下子全部爆发,如惊涛骇浪,化作一声声哭喊:“妈妈!”
(选自《中国作家》2022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文字塑造视觉形象,“瘦骨嶙峋、背弓膝屈”写出了百岁产婆的特征,“像一棵残枝败叶的老竹子”的比喻写出了产婆的风骨。
B.产婆一生都把自己打扮得漂亮、清爽,临终前洗净身子、穿好寿衣,不为他人找麻烦,展现一位精神世界洁净、自尊自立的女性形象。
C.小说在对比中凸显人物形象,写韦克樁的父亲请求产婆帮忙把早产的婴儿扔了,产婆却带回家悉心喂养,以此突出了韦父的冷酷无情。
D.产婆对韦克樁有救命之恩、养育之情,但临终仍给韦克樁留下一千多元肉钱,清清白白地离世,在她身上有着令人无法小觑的高尚情操。
(2)小说为什么设计产婆韦美琴去崖壁画横杠的情节?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叙述上岭产婆故事的,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改革的发展与深入,以往主要作为城市环境美化装饰载体的环境雕塑艺术,正逐步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广泛应用于新农村环境的艺术特色改造,成为环境美化和文化传承兼备的现代乡村公共环境艺术形式。在乡土景观雕塑研究地位日益彰显的同时,如何更好地结合乡村地区的独特历史文化,构建乡村环境空间新秩序,美化乡村艺术景观,助力乡土文化传承,建设新时代特色文化乡村,显得越来越重要。
乡土景观雕塑作为新时代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很多乡村景观雕塑已经成为地区性的文化艺术象征。乡土文化的艺术特点,在于其自身独特的“朴素美”“自然美”“精神美”“文化美”。乡土景观雕塑对于乡土文化的传承优势,是通过其自身的表现力、形象性、质朴性进行阐明的。同时发挥自身艺术价值,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雕塑的场景化设计或主题性作品表现,以及对乡村文化环境的烘托、完善功能,生动而具体地传承本地乡土文化精神内核和浓浓的乡土农耕文化情感认同。
利用乡土景观雕塑,打造独属于乡村本地区的独特文化,通过文化塑造,传承本地区优秀文化,不失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智慧。因此,我们可以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过程中,结合乡村旅游、农业生产资源,丰富乡村景观元素,借助灵活、多层次的乡土元素,抓住时代发展机遇,设计出符合本地区独特乡村文化底蕴的景观文化雕塑,打造属于本地域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名片。例如,安徽阜南县“莲花小镇”结合自身的文化定位进行设计创作,制作特色景观莲花雕塑,突出了本地莲文化的乡土特色,莲花雕塑铺设于县城国道旁,成为标志性旅游名片,拉动了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原动力。
乡村景观雕塑对于村庄来说,是村庄环境、风貌展示的重要渠道,能够反映出村庄地理特征,以及村庄发展期间所形成的区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文化传承价值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而景观雕塑在改善乡村环境、艺术氛围的同时,为乡村文化传承带来更多可能性。一方面、景观雕塑能够在设计过程中,增加乡村地区风味、风俗文化内容、吸引更多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和本地特色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景观雕塑记录着当地人们的社会活动、传承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最终形成符合乡村地理特征的文化景观。乡土景观雕塑是乡村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文化助力。
乡土景观雕塑的根脉是文化,没有优秀文化作为支撑,作品将失去灵魂。乡土景观雕塑植根乡土文化土壤,保留乡土艺术底色,融入现代设计思维和新时代设计理念,传承乡土人文精神,并充分考虑乡村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协调关系,重视乡土文化传承,实现人与环境、人与公共艺术、人与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摘编自孙立丰《乡土景观雕塑的时代特色与文化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雕塑艺术以往主要用于城市环境美化,改革的发展与深入使其广泛用于新农村。
B.乡土景观雕塑通过场景化设计或主题性作品表现,阐明其传承乡村文化的优势。
C.乡土景观雕塑为乡村文化传承带来更多可能性,符合重视文化传承的时代需求。
D.如果乡土景观雕塑没有优秀文化作为支撑,作品就没有灵魂,也就失去了根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环境雕塑艺术广泛应用于新农村的现实,提出关注乡土景观雕塑问题。
B.作者认为乡土景观雕塑发挥自身的艺术价值,有助于乡土文化精神内核的传承。
C.文章以“莲花小镇”为例,论证打造文化雕塑是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智慧。
D.在阐述景观雕塑的作用时,作者有意识地采用表示层次的关联词以增加条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各地的景观雕塑都是乡土文化的反映、地区性的文化艺术的象征,有其独特的审美。
B.抓住当地的乡土元素,保证能设计出符合本地区独特乡村文化底蕴的景观文化雕塑。
C.设计景观雕塑时,既要展现乡村的地区风味、风俗文化内容,还要迎合游客的喜好。
D.乡土景观雕塑以文化为根脉,重视乡土文化传承,促进人与文化良性互动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摘编自《国潮数据浅析——下一个十年国潮还能引领趋势吗?》,搜狐网)
材料二:
东方浮雕工艺融入彩妆产品,敦煌壁画元素作为印花出现在运动鞋上,大白兔奶糖开发出了潮流香水……这些过去与现代时尚难以搭上边的元素,如今出现在各类消费场景中,成为新潮流。
“引领这股新消费潮流的、就是国潮力量。”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服贸所研究员高宝华看来,国潮就是以国有品牌为载体、以优良品质为内涵,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强劲营销下,既能满足年轻消费者个性张扬以及对时尚的追求,又有助于传统文化回归而产生的一种潮流。
“国潮是中国产品、中国品牌、中国美学、中国文化的综合呈现。”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王昕总结说。他认为,国潮是多种符号的统一和再现,其中包含中华传统文化认同层面的符号,比如民族图腾式标记的民族符号;还有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融合的符号;以及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符号,比如中国、中华字样等激发中华民族群体性认同的符号。“冰墩墩和雪容融就是中国形象的情感对应物,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如此高,正是看重它们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价值。”王昕说。
(摘编自邹晓菁《年轻人为何热衷国潮》,《光明日报》)
材料三:
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以动漫、美剧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受众市场,而中国的流行文化却很难突破中西方的文化壁垒。从这个角度来说,国潮立足青年群体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旨趣,不仅为未来的国际传播创造了新的中国特色的符号中介,同时也切中全世界青年人共同的“潮”“酷”等个性化诉求,为超越国家层面的文化再生产开辟出潜在空间,比如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和时尚品牌已经引起海外市场的广泛关注。同时国潮在操作层面也通过激活青年群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青年主导的国际传播模式探索了可行的路径。
国潮激发作为传播主体的青年群体的民族文化自信。青年人是国潮的核心用户群,更是未来国际传播的重要主体。值得注意的是,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也是与互联网发展同步成长的一代,身处不同文化环境中的青年群体共享数字信息技术,因此更加有能力也有动力进行积极地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例如,李子柒以1410万的订阅量刷新了You Tube“中文频道最多订阅量”吉尼斯世界纪录。
国潮有助于在海外青年群体中提高中华文化的感召力。让海外青年人真正认可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有助于建构持久的国家品牌形象。国潮在这方面的独特优势在于产品的流动性和文化的持续性。也就是说,国潮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社会思潮和审美取向,虽然附着于一定的商品,却不依赖于特定的商品。因而,即使国潮的产品种类相对有限和小众,品牌的更新换代也难以预期,但它们所传递的民族文化价值并不会随之削弱。反而在产业延续的过程中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正向积累,促进更多的海外青年了解中国文化、喜欢中国文化,从而提高中华文化的海外感召力。
(摘编自刘黎明《国潮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显示,2016年中国品牌与境外品牌的关注度相差不多,而2021年人们更关注中国品牌,手机、服饰等六大品类的关注度都有大幅提升。
B.王昕认为国潮是多种符号的统一和再现,冰墩墩和雪容融作为中国形象的情感对应物、其情感内涵和象征价值使得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高涨。
C.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和时尚品牌引起海外市场的广泛关注,说明国潮可以成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的符号中介,满足全世界青年人的个性化诉求。
D.国潮产品具有产品的流动性和文化的持续性因而在向海外青年人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构建持久的国家品牌形象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Z世代是与互联网发展同步成长的一代,有能力也有动力进行积极地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李子柒利用信息技术传播文化就是典型的例子。
B.中西方之间存在文化壁垒、中国流行文化无法打入西方受众市场,国潮基于青年群体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旨趣,能够开辟文化再生产的潜在空间。
C.在国潮力量引领下,当下各类消费场景中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融合成为新潮流,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劲营销,迅速占领大部分市场。
D.国潮附着于一定的商品,国潮产品能传递出民族文化价值并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正向积累因而产品种类需要多种多样、更新换代要快。
(3)请阅读材料,概括说明国潮流行有何现实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上岭产婆
凡一平
她预感了她的大限将至。
她从床上起来,下床。整整一百岁的身体瘦骨嶙峋、背弓膝屈,像一棵残枝败叶的老竹子。她走出比她更老的房屋,活动在村庄的小路上。
经过长时的徒步,她走完不足一里的路,来到村东的山脚。她在山脚的崖壁前驻足,凝望。崖壁上有用石子画出的一道道杠,密密麻麻,有一人高、一丈宽,杠痕斑驳、错落有致,像幅有些年头的巨画。她是这幅巨画的作者,从她三十岁当产婆开始,到七十岁洗手不干,四十年间,每当一个生命被她亲手接出,或眼睁睁看着了结,她就会来这里,画一道杠。活下来的画竖杠,死去的画横杠。目前横杠是数得清的,一共十五道。而竖杠却是怎么数都数不完,超过了她会算数的上限。她只知道竖杠比横杠多了很多,就是说活着的比死去的多了很多,这就够了。多少年来,她正是用数量的多少对比来安慰自己,求得心安。
她捡起一块熟悉的石子,用扁平锐利的一面,在所有的横杠下面,画了一道横杠。这道横杠比所有的横杠都大、都深,像一根横梁托举或承受全部负担和压力。画出这道大大的横杠,她感觉轻松了许多,舒服了许多。在回去的路上,她用时不到来时的一半,就到家了。
她关闭窗门,然后给自己洗身子。
宽大的木盆里,浸泡着一个孤苦伶仃的妇人,她是上岭村和上岭村周边独一无二的产婆,是与生命打交道和见血最多的人。她经手的血,可以汇成河,但都融入她的记忆里。木盆里的水仿佛也是血污,从她的脑海里,汩汩地洗出。她试图把所有淤积的血、胎脂和胎鼻洗掉,然后做一个干净的人,干干净净地走,去往来生。仿佛她的来生,是不想做产婆了,如果能选择的话,她只想做一个育儿养子的母亲。她今生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做母亲。
她洗净身子,开始穿衣服、鞋林。早有准备的全套寿衣摆在床头,五领三腰,整整齐齐,鲜亮明艳。她喜欢鲜艳的颜色,一生都喜欢。无论年轻的时候还是年老的时候,她都尽其所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清清爽爽的。衣服、鞋林穿好了,她在床上平静地躺下。秋风萧瑟,暗夜无光,但她不觉得冷,也不觉得黑。她厚衣如被,心里亮堂,人生中从未如此觉得温暖和智慧,像是天神的灵光,已将她照挑和开示。
一连三天,屠户书克椿都没到上岭村来卖肉,没发现产婆韦美琴家的屋顶起炊烟。他三天不杀猪了,因为没有猪卖。屠户韦克椿难得清闲地居家三天,没有走村串寨、吆喝卖肉。他平日到上岭村卖肉,总是先选上好的肉和下水,留给产婆书美琴,或上门送给她一这个把他接生到这个人世的人。而且,他还是她最后一个接生的人。
那是三十年前,产婆韦美琴七十岁的时候。韦克椿的母亲怀他早产,好不容易请来了已被禁止非法接生的产婆韦美琴。她披星戴月来到孕妇家,只见胎儿已经露出半个头,她顺势麻利地将胎儿接了出来,并利索、卫生地剪掉了脐带。才七个月便出生的男婴有了啼哭,意味着成活。但婴儿轻飘短小,不足四斤重,像个大红薯。处理完产后事,婴儿的父亲请求产婆韦美琴,将婴儿带走,找个地方扔了,他不忍亲手做这样弃子的事情。韦美琴看着婴儿冷酷决绝的父亲,将可怜的婴儿带走。但她没有将婴儿抛弃,而是带回了家,悉心地喂养。孩子快两岁大的时候,他的亲生父母发现被他们遗弃的孩子健康活泼,与正常的孩子无异,后悔了,跪求产婆,把孩子要回来。产婆答应了。就这样,孩子还来不及叫产婆一声“妈妈”,便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二十多年过去,这个叫韦克椿的男孩野性荒蛮、旁门左道,像獠牙一样成长。他曾经走南闯北,纵横江湖,最终返乡,成为一名屠户。关于他幼年被产婆收养的经历,也许还有记忆,也许已经忘却。然而他对上岭村这名孤苦伶仃产婆的同情和关爱,却是无微不至,人所共见。只要他杀猪,当天新鲜和上好的肉及下水,必留给产婆韦美琴,分文不取。
准确来说是第四天,韦克椿没有望见产婆韦美琴家冒起炊烟。本来三天不见产婆,他已觉得内疚,现在不见炊烟和产婆出现,他觉得不安和不妙。于是他慌忙撂下摊子,快步走到产婆的家。门是闭着的,但一推便开了。他一边进屋一边呼唤“阿婆”,没听到响应,一丝动静都没有。他接着进入里屋,只见床上下着蚊帐,床下是一双旧鞋。他进一步靠近,掀开蚊帐,发现产婆一身寿衣躺在床上,手一探,没有了气息。
他大惊失色,瘫软在了床边。
惊魂甫定,他跪着,重新看着产婆。只见她面部安详,露着笑容,双眼闭合,像是在美梦中悄然而逝。床头的枕边放着一只盒子,盒子上放着一根树枝,是椿树的树枝。椿树,壮话是克椿。那么盒子上放着克椿,而他的名字是克椿,说明盒子是留给他的。他拿过盒子,取走盒子上的树枝,打开盒子,发现盒子里装的是钱。大大小小的钞票,有条不紊,叠得整整齐齐,有一千多元。她为什么留钱给他?他猛一想,原来他做屠户的几年来,给产婆的肉,都拒不要钱,这些钱便是产婆补偿他的。她走得清清白白,谁也不欠。
他顿时泪崩,埋在心中的记忆、敬爱、孝顺和恩情,一下子全部爆发,如惊涛骇浪,化作一声声哭喊:“妈妈!”
(选自《中国作家》2022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文字塑造视觉形象,“瘦骨嶙峋、背弓膝屈”写出了百岁产婆的特征,“像一棵残枝败叶的老竹子”的比喻写出了产婆的风骨。
B.产婆一生都把自己打扮得漂亮、清爽,临终前洗净身子、穿好寿衣,不为他人找麻烦,展现一位精神世界洁净、自尊自立的女性形象。
C.小说在对比中凸显人物形象,写韦克樁的父亲请求产婆帮忙把早产的婴儿扔了,产婆却带回家悉心喂养,以此突出了韦父的冷酷无情。
D.产婆对韦克樁有救命之恩、养育之情,但临终仍给韦克樁留下一千多元肉钱,清清白白地离世,在她身上有着令人无法小觑的高尚情操。
(2)小说为什么设计产婆韦美琴去崖壁画横杠的情节?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叙述上岭产婆故事的,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