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湘豫名校联考2022-2023学年上学期8月高三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2-09-23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9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整合文章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学生对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时,一般先明确论证手法,再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3)本题考查学生整合文章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时,考生应遵循的原则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
【解答】(1)B.“通过场景化设计或主题性作品表现”错,曲解文意,原文是“乡土景观雕塑对于乡土文化的传承优势,是通过其自身的表现力、形象性、质朴性进行阐明的。同时发挥自身艺术价值,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雕塑的场景化设计或主题性作品表现”。故选:B。
(2)C.“论证打造文化雕塑是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智慧”错,举例是为了论证利用乡土景观雕塑,打造独属于乡村本地区的独特文化。故选:C。
(3)A.“各地的景观雕塑都是乡土文化的反映、地区性的文化艺术的象征”错,范围扩大,原文是“很多乡村景观雕塑已经成为地区性的文化艺术象征”。
B.“保证能设计出符合本地区独特乡村文化底蕴的景观文化雕塑”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借助灵活、多层次的乡土元素,抓住时代发展机遇,设计出符合本地区独特乡村文化底蕴的景观文化雕塑,打造属于本地域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名片”,但不是充要条件。
C.“还要迎合游客的喜好”错,原文是“一方面,景观雕塑能够在设计过程中,增加乡村地区风味、风俗文化内容,吸引更多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和本地特色文化的传播”,因此是吸引游客,而不是迎合游客。
故选:D。
答案:(1)B(2)C(3)D
【点评】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2.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筛选原文内容,进而概括作答。
【解答】(1)C.“满足全世界青年人的个性化诉求”错,夸大了国潮的作用,原文材料三是“国潮立足青年群体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旨趣,不仅为未来的国际传播创造了新的中国特色的符号中介,同时也切中全世界青年人共同的‘潮’‘酷’等个性化诉求”。故选C。
(2)B.“中国流行文化无法打入西方受众市场”错,原文材料三是“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和时尚品牌已经引起海外市场的广泛关注”。C.“迅速占领大部分市场”错,原文材料二是“……这些过去与现代时尚难以搭上边的元素,如今出现在各类消费场景中,成为新潮流”,并没有说“迅速占领大部分市场”,无中生有。D.“因而产品种类需要多种多样、更新换代要快”错,原文材料三是“即使国潮的产品种类相对有限和小众,品牌的更新换代也难以预期,但它们所传递的民族文化价值并不会随之削弱”。故选A。
(3)根据材料二“这些过去与现代时尚难以搭上边的元素,如今出现在各类消费场景中,成为新潮流”“国潮是中国产品、中国品牌、中国美学、中国文化的综合呈现”可知,对中国品牌而言,有助于传统文化回归,提高中国品牌的关注度。根据材料三“国潮立足青年群体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旨趣,不仅为未来的国际传播创造了新的中国特色的符号中介,同时也切中全世界青年人共同的‘潮’‘酷’等个性化诉求,为超越国家层面的文化再生产开辟出潜在空间”“国潮激发作为传播主体的青年群体的民族文化自信”可知,对青年而言,可以满足年轻消费者个性张扬以及对时尚的追求,提高其民族文化自信。根据材料三“国潮在操作层面也通过激活青年群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青年主导的国际传播模式探索了可行的路径”“国潮有助于在海外青年群体中提高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可知,对国际而言,可以为青年主导的国际传播探索可行的路径,提高中华文化对海外青年群体的感召力。

答案:
(1)C(2)A
(3)①对中国品牌而言,有助于传统文化回归,提高中国品牌的关注度。②对青年而言,可以满足年轻消费者个性张扬以及对时尚的追求,提高其民族文化自信。③对国际而言,可以为青年主导的国际传播探索可行的路径,提高中华文化对海外青年群体的感召力。
【点评】信息判断类题目的方法:
①材料与选项对照法,把阅读材料与选项进行一一对照,判断它们的正误。
②材料整合处理法,对所列材料进行整合与分析,印证选择或判断的正误。
③关注细节法,关注材料中的细节,进行比较鉴别,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部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3.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叙述技巧的能力。作答时,可以从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顺序、叙述节奏等方面入手。
【解答】(1)C.“以此突出了韦父的冷酷无情”错误,由“韦美琴看着婴儿冷酷决绝的父亲,将可怜的婴儿带走。但她没有将婴儿抛弃,而是带回了家,悉心地喂养”可知,是为了突出产婆的善良。故选C。
(2)情节本身,由“她预感了她的大限将至”“她捡起一块熟悉的石子,用扁平锐利的一面,在所有的横杠下面,画了一道横杠。这道横杠比所有的横杠都大、都深,像一根横梁托举或承受全部负担和压力”可知,她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画上横道表示自己即将死亡,是她为自己一生画的一个句号。人物方面,由“她只知道竖杠比横杠多了很多,就是说活着的比死去的多了很.多,这就够了。多少年来,她正是用数量的多少对比来安慰自己,求得心安”,作为产婆,她接来了很多新生命,也出现了死亡的现象,她将其一一记录下来,“用数量的多少对比来安慰自己,求得心安”体现了她心地善良、责任感强。主旨方面,一个不认识字的产婆将接生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为死去的生命愧疚不安,为新生命的到来欣慰,心地善良、责任感强,作者通过这样i清洁是高度赞扬美好的人性。
(3)这篇小说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以顺叙为主,兼用插叙讲述故事,叙事节奏舒缓结尾感人至深。题干要求分析叙述技巧之后,还要说明这样写的好处,即使用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以第三人称叙述。小说可以分为两部分,“她”“屠户韦克椿”表明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叙述故事,由开头至“已将她照拂和开示”讲述产婆生命的最后时刻所做的事情;由“一连三天,屠户韦克椿都没到上岭村来卖肉”至结尾讲述屠户韦克椿发现产婆去世。第三人称视角跳出故事之外,作者客观冷静地讲述故事。开头制造悬念。“她预感了她的大限将至”开头写“她”即将死亡,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思考“她”是谁,为何会死等。运用插叙。小说先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产婆到山脚画道,再回到家中准备死亡,接着插叙了产婆为不足月的韦克椿接生,并将他养到两岁大,以及韦克椿去给产婆送肉的故事,属于插叙,插叙部分表现了产婆的心地善良,丰富了人物形象。叙述节奏舒缓。小说几乎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只是有条不紊、不急不缓地叙述产婆去世前后,以及她与韦克椿之间的故事,在平淡的叙述中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善良品格。
答案:
(1)C
(2)①她在所有的横杠下画了一道代表自己死去的大大的横杠,是产婆韦美琴对自己做产婆一生的总结。②这一情节刻画了产婆韦美琴对于接生生涯中死去的人们的愧疚与不安,体现了她心地善良、责任感强的人物特点。③这一情节表现了小说的主旨,体现了作者对产婆韦美琴善良人性的赞美之情。
(3)①以第三人称叙述。小说前半部分讲述产婆生命的最后时刻所做的事情,后半部分讲述屠户韦克椿发现产婆去世,全知视角显得比较冷静、客观。②运用插叙。小说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在中间插叙产婆与韦克椿的故事,丰富了人物形象。③开头制造悬念。开头产婆预感自己大限将至,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叙述节奏舒缓。小说不急不缓地叙述产婆去世及其死后被韦克椿发现的故事,看似平淡,实则耐人寻味。
【点评】小说中相关情节的作用:
1.为背景内容,交代自然或社会环境。
2.为人物描写(正、侧),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3.照应题目,照应首尾、上下文的有关情节。
4.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为下文情节)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5.在艺术手法方面,与有关情节构成对比或衬托关系,表现人物或主题。
6.作为插叙对有关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7.表现(揭示、深化)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4.(19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分析。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文从句顺。
【解答】(1)句意:还有士人叫伍子胥,楚平王杀死他的父兄,他逃亡到吴国,吴王阖闾任用了他,就发动军队袭击了郢都。所以即使楚国大大地得罪了梁、郑、宋、卫的国君,还没有落到这种地步。“杀”的宾语是“父兄“,且“出亡走吴”的主语是“伍子胥”,不是“兄”,所以应在“父兄”后断开,排除AC;“大”修饰”得罪”,做得罪”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B。
(2)A.“然而桓公兼有之”句意:然而齐桓公都具备了,“二者不可得兼“句意:二者不可都拥有。两个“兼”都是“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物或若干方面”。
B.“伯牙子鼓琴”句意:伯牙弹琴。“虎鼓瑟兮鸾回车”句意: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两个“鼓”都是“弹奏”的意思。
C.“含义不同”错误。“善哉乎鼓琴”句意:弹得太好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句意:我选择他好的品德向他学习。两个“善”都是“好”的意思。
D.“夫城固不能自守 句意:城池坚固不能自守。“日益骄固“句意: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前一个“固”,坚固;后一个“固”,顽固。故选C。
(3)B.“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错误,结合“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可知,选文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是为了论述贤者效忠君王需要途径。故选B。
(4)①“虽”,即使;“接”,接纳;“奚由”,什么途径,“由”,途径。译文:即使有贸能的人,却没有人接纳他,贤士又有什么途径尽其忠心呢!
②“穷者”,仕途不顺的士人;“达”,通达;“废者”,罢黜的士人;“畔”通“叛”,叛乱。译文:仕途不顺的士人不能显达,逃亡的士人不能存活,罢黜的士人不能被起用,四方的士人就会四面八方叛乱了。
答案:
(1)B(2)C(3)B
(4)①即使有贸能的人,却没有人接纳他,贤士又有什么途径尽其忠心呢!
②仕途不顺的士人不能显达,逃亡的士人不能存活,罢黜的士人不能被起用,四方的士人就会四面八方叛乱了。
参考译文:
有人说:“能认为齐桓公仁义吗?杀死兄长而继位,不是仁义。能认为齐相公恭谨有节制吗?与妇人同乘一辆车奔驰在都城中,不是恭谨有节制。能认为齐桓公操守清白吗?在他的后宫家门内就没有可出嫁的女人,这不是操守清白。这三样事,是败亡国家的荒淫君主的行为,然而齐桓公兼而有之,但因为得到了管仲,限朋,就多次会台诸侯,一举匡正天下,使诸侯全都朝奉周王室,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因为他能得到贤臣的辅佐。他失去管仲、隰朋,任用昱刁、易牙,就身死不能下即,尸虫流出门外。在一个人的身上,为什么荣耀与耻辱都会经历到呢?那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由此看来,这失去贤臣良佐的事就最累急了,“伯牙弹琴,钟子期倾听琴声。伯牙正在抒发自己志在泰山的情怀,钟子期说:“弹得太好了!高品激越,如登通题的泰山!”不一会,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钟子期又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酒酒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不仅弹琴是这样,贤人也是这样,即使有贤呢的人,却没有人接纳他,贤士又有什么途径尽其忠心呢!周威公问宁子说:“选拔士人有办法吗?”宁子回答说:“有的,什途不顺的士人使他显达,逃亡的士人使他存活,罢黜的士人使他起用,四方的士人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仕途不顺的士人不能显达,逃亡的士人不能存活,罢默的士人不能被起用,四方的士人就会四面八方叛乱了。城池坚固不能自守,武器锋利不能自保,得到贤士又失去他,必定是有失误。有贤士存在君王就会尊显,失去贤士君王就会卑弱。“周威公问:“贾十直至于如此重要吗?“宁子回答说:“您没有听说楚国的事吗?楚王有士人叫楚溪胥、丘负客,楚成王想要杀掉他们,他们出逃到晋国,晋人任用了他们,故而有了城濮之战;还有个士人叫苗贲皇,楚共王要杀掉他,他逃亡到晋国,晋人任用了他,故而有了鄢陵之战;又有士人叫上解于,楚王要杀掉他,他逃奔到晋国,晋人任用了他,故而有了两棠之战;还有士人叫伍子胥,楚平王杀死他的父兄,他逃亡到吴国,吴王阖阊任用了他,就发动军队袭击了郢都。所以即使楚国大大地得罪了梁、郑、宋、卫的国君,还没有落到这种地步;这四次得罪了那些上人,就有三次士兵暴骨荒野,一次丢失了它的国都。由此看来,士人存在,国家就能保存;士人失去,国家就会败亡。伍子胥一怒之下就灭亡了楚国,申包胥一怒之下就保存了楚国,士人难道不宝贵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5.(9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题干要求。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读懂诗歌,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分析。
【解答】(1)D.“感情表达直白”错,诗中多处用典,情感表达含蓄。故选:D。
(2)本诗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首联,从多感官描写,属于近景描写,有不住的猿声,有缥缈的烟雾,有醉人的芳香,以声、色、味来构成了整幅立体画面;颔联,“山色”“水声”描写的是远景,“山色”属于静景、视觉描写,“水声”属于动景,听觉描写,且“忘”“哭”提示此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尾联,“春来空斗画眉长”采用拟人手法写景,诗人虽有满腹才华,但是在这样一个男权社会,她也不得不正视这一点,而为自己的不幸身世遭遇慨叹。
《钱塘湖春行》仰观“早莺”“新燕”,俯看“乱花”“浅草”,视角有所变化。前三联正面描写钱塘湖的春景。最后一联从自身感受侧面描写。中间两联使用了多个生动的词语描写钱塘湖的美景。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中间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
答案:
(1)D
(2)①本诗正面描写,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感官进行描写,从听觉写“猿啼”,从视觉写“烟霞”,从嗅觉写“草木香”,以声、色、嗅构成了整幅立体画面;②近景与远景相结合,先描写“烟霞”“草木”等近景,再远观“山色”远听“水声”,构建了画面的层次感;③使用拟人修辞来描述,写山色不忘宋玉,水声哭襄王,柳树与女子的眉毛要争个短长,使画面富有情味儿。
④《钱塘湖春行》采用俯视和仰视的视角进行描写,诗人仰视见禽鸟,俯察见花草;⑤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正面描写钱塘湖的春景,以“行不足”侧面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⑥选择精妙词语进行描述,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译文:
在不住的猿啼声中去踏访高唐神庙,再往前走,渐渐地使看到烟霞缈,草木散发着迷人的脚香。
看到这山色,真的就像宋玉《高唐赋》,所描绘的那般美丽,远方的水声也好似在为楚襄王低声哭诉。
楚襄王听宋玉讲了楚怀王夜梦神女之事,亦心向往之,却被神女拒绝。最后在楚襄王统治时期,楚国逐渐走向败亡。
巫山庙前种了如此多的柳树,柳枝在空中翻飞舞动,柳叶好像要与女子的眉毛争个短长,可惜已无人欣赏,唯有独自惆怅寂寞。
赏析: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人烟霞草木香”,这一句是从近景来描写的,读来仿佛身临其境通真。有不住的猿声,有缥缈的烟雾,有醉人的芳香,以声、色、味来构成了整幅立体画面。随着诗人先是进入凄厉神秘的处所,后才渐入迷人的佳境。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山色与水声对仗工整,同时一静一动,恰似一幅山水画。这是诗人远远观望的结果,是远景的描写。宋玉与楚襄王同是楚国人,此处引用二人的典故,更增加了高唐观的历史韵味,同时也吸引着诗人继续探寻。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宋玉《高唐赋》中描写神女在离开楚怀王的时候告辞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诗人在这里化用这些史实与典故,暗含规劝之意。作为一个乐妓,诗人能有如此见识,在韦皋及当时众人看来是大为叹服了,这样诗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同时这一典故还有另一层寓示若君臣遇合之难。神女居于巫山之阳,中间有高丘阻隔,所以要想遇见知遇者,可谓难上加难。诗人在心中不断慨叹,自己空有文学诗才,而未遇到赏识者,是何其的不幸。
“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古人常用柳叶比喻女子的眉毛。诗人虽有满腹才华,但是在这样一个男权社会,她也不得不正视这一点,而为自己的不幸身世遭遇慨叹。这也许是对韦皋的一种故意试探,后来韦皋意欲授予其“女校书”职也正说明了诗人以退为进的聪明之举。
全诗引用典故,含蕴无穷,借以表明心迹。景物描写如入画境,用语对仗工整,是一首绝妙的七律之作。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6分)
【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渭“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解答】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重点字:沮)
(2)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重点字:啼)
(3)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重点字:拄)
【点评】《蜀道难》中的名句辑录: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4)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5)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6)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三、
7.(7分)
【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表达的能力,具体考查选用句式、辨析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句式和结构上分析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
【解答】(1)①处,此处是说方言的氛围和承载的内涵,与“乡土氛围”“家长里短”并列,可知填入“陈年旧事”。陈年旧事:已经发生过的,有许多年头的旧事。②处,文中强调“带有方言特色的表达”的重要性,已经成为“Z世代”日常社交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填“必不可少”或“不可或缺”。必不可少:绝对需要的。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③处,语境中强调贫穷,对应后文的“丰衣足食”,可以填“穷乡僻壤”或“穷山恶水”。穷乡僻壤:指贫穷落后、荒远偏僻的地方。穷山恶水:指贫瘠偏僻的荒山;水质不良未曾治理的河流。形容恶劣的自然条件。
(2)①改句将“更多人”改成了“人们”,“人们”是一个更普遍的概念,不存在前后的变化;而“更多人”表明“对方言的态度转变”的人在数量上有所变化,比以往要多,从而证明方言的重要性在增强。
②将“可能意味着”改成了“意味着”,“可能”表示一种推测,原句中使用“可能”表示后文的结论属于作者的推测,是作者的推断,而不是客观事实,“可能”一词的加入,让文章的表达更加严谨。
③将“对人生来源的更坚定自信和更强烈认同”改成了“对人生来源的坚定自信和强烈认同”,原句中的“更”字表示在原有基础上程度的加深,是通过与过去的对比来表达如今人们对方言态度的变化,从而突出了方言所蕴含的重要意义。综上所述,原句的表达效果要更好一些。
答案:
(1)①陈年旧事②必不可少/不可或缺③穷乡僻壤/穷山恶水
(2)①“更多人”能够显示出“对方言的态度转变”的人在数量上的变化,“更坚定自信”“更强烈认同”中的“更”字表示在原有基础上程度的加深。
②“可能”表猜测、推断,原句中使用“可能”表示后文的结论属于作者的推测,增强了表达的严谨性。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3分)
8.(13分)
【分析】(1)本题考查对段落的理解能力和句子的补写能力。解答时,需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文段内容,理解文段的内容,理清文段的行文思路,然后根据横线处的上下文逻辑补充出正确的语句。
(2)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此题要求提取关键词,提取关键词,说到底就是要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摘取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中心内容。
(3)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能力。首先凭语感找出有语病之处,或者通过句子主干分析法,分析其是语序不当、句子层分赘余或残缺等问题,最后结合选项作出选择。
【解答】(1)第一句,根据上文“它的魅力在于其有与药品媲美的奇特功效,每天摄取一种发酵食品”强调的是发酵食品的好处,所以最后总结的句子可填入“有益于身体健康”。第二句,位于段落首句,属于总括句,根据下文的四个分句,谈到的都是“大家认为发酵食品有害健康的原因”,所以前文应填“原因有很多”。第三句,根据下文“比如香肠类的发酵肉制品不宜高温油煎,以防产生致癌的亚硝基化合物”可知,此处是谈发酵食品有害健康的原因和烹饪方式不当有关,再根据上文“如果储存温度和时间控制不当”的句式,此处应填“烹饪方式不当也是危险因素”。
(2)第一段,由“具有独特的风味”“它的魅力在于其有与药品媲美的奇特功效”,可归纳出“风味独特”“功效奇特”。第二段,由“有可能受到……多种污染”“进而带来潜在的危险”“以防产生致癌的亚硝基化合物”,可归纳出“危险因素多”。由“比如香肠类的发酵肉制品不宜高温油煎,以防产生致癌的亚硝基化合物”,可归纳出“食用应合理”。由“发酵食品尤其是腌菜、豆酱、腐乳等都含有大量盐分”,可归纳出“盐分含量大”。
(3)文中画线句共有三处语病:一是“大量含有盐分”语序不当,应为“含有大量盐分”。二是“大家公认”语义重复,“大家”与“公认”中的“公”重复,可以将“公认”改为“认为”或将“大家”去掉。三是“这也是大家公认发酵食品有害健康”成分残缺,缺少“是”的宾语中心语,根据语境可知应在句末加“的原因”。
答案:
(1)①有益于身体健康②原因有很多 ③烹饪方式不当也是危险因素
(2)①风味独特②功效奇特 ③危险因素多 ④食用应合理 ⑤盐分含量大。
(3)发酵食品尤其是腌菜、豆酱、腐乳等都含有大量盐分,容易让血压升高,这也是大家认为发酵食品有害健康的原因(这也是公认的发酵食品有害健康的原因)。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
四、写作(60分)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