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2-09-28
参考答案
1. D 信息杂糅,张冠李戴。(1)诗歌和绘画两种艺术门类有着不同特征,不是钱锺书先生的的观点是莱辛的观点;(2)宗白华先生的观点是说明画和诗仍是有区别的,这和钱锺书先生《读〈拉奥孔〉》一文的观点是一致的。
2. A “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见解是一致的”错误,张舜民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把诗与画等同起来,抹去了诗与画的差 别。此说法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同。
3. B “诗中之诗”,指诗中不能直接画出来的诗句,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是只能借助语言品味的部分。B.同是写落日黄昏,谢灵运“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收敛”的过程,是画不出的。能支持宗白华“诗中之诗”观点。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青山万井外,落日五陵西”,“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里不是描写日落的过程,而是重在表现“落日圆”、“落日位置”“孤烟直”的画面,力求通过时间上的一点,描绘出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形状,而且又相同于高超的图画,使人们通过这静止的画面、凝固的刹那,体会到时空的永恒和广漠。
4. (1)首先从“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引出“诗”和“画” 的微妙的辩证关系。(2)接着指出探索“诗”和“画”的微妙的分界,正是近代美学开创时为自己提出了的任务。(3)最后得出“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艺术意境”。
5. (1)诗人将美的各要素,比如巧笑、美目相继指说出来,不陷落到对这些美的具体啰嗦的描述,美人可能就活灵活现地显现眼前。(2)画家可以对身体的美进行详细描绘,要用色彩进行详细地描绘,但神韵可能难以呈现。
6. D A.“是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错误,此处细节描写是为了突出墨子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B.“缺乏自信”错,墨子这句话恰恰体现他是一个实干家,并非要体现他的缺乏自信,并且自信是人格层面的理解,文中没有依据。C.“始终”错,公输般开始确实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但后面被墨子说服了,思想转变了,所以“始终”错。
7. C 曲解文意,写楚国人衣服干净的确可以衬托墨子的“旧衣破裳”,但写楚国人“活泼精悍”则不是衬托墨子“风尘困顿”,相反更体现出墨子急于阻止公输般帮助楚国攻打贫弱的宋国的非正义行动的紧迫感和义勇精神。
8. ①形象描写。文章写墨子为抵制不义战争,背着刚蒸好的窝窝头匆匆上路,只带一张破包袱、穿一双草鞋就匆匆赶往楚国见老乡公输般,生动地展现了墨子急人之困的平民英雄形象。②对比手法。文中有多处运了对比手法,如宋国和楚国环境的对比,墨子和公输般饮食对比,墨子和宋国“讲空话的人”对比,都刻画出墨子关心民命,厌恶侵略,具有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大形象。
9. ①在情节方面,更具概括性(或与文本的内容更吻合)。本文讲述了墨子反对不义战争,为“止楚攻宋”积极奔走游说,最终让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的故事;②在形象塑造方面,不仅能表现墨子的兼爱、扶危济困,更能突出其反对侵略战争,积极备战与冒死反抗的精神;③在主旨方面,更具现实意义。鲁迅先生笔下的墨子,是身体力行、仗义行侠、勇敢机智的实干家,是为劳苦大众拼争的中国“脊梁”。
10. D
11. A “文中指的是前者”错误,根据原文来看,当今皇帝穿紫色衣服时间久而颜色变了,张居借“紫易渝”来告诉皇帝“昔皇祖不尚袨服,御衣敝甚始易……愿皇上以皇祖为法,节一衣,民间有数十人得其暖者”,要效仿皇祖,不穿颜色艳丽的衣服,节俭为上,因此应该指后者。
12. B “他认为神宗曾开设戒坛,导致几万僧众聚集一起,引发事变,败坏风俗”错误
13. (1)凡是执行命令没做成事的人,要关入诏狱审问治罪。
(“诸”,众多,凡是;“不及事”,没能完成任务;“鞠治”,审问治罪。)
(2)不幸碰到年成不好,眼下赋税尚且不能缴纳,哪里还有余力再完成连年积欠的赋税呢?
(“岁歉”,收获不好的年份;“目前”,眼前的;“岂复”,哪里还能;“完”,缴纳完,完成;“积逋”,积欠的赋税。)
14. 张居正认为节俭关乎国运民生,司马光认为节俭可以安身立家。
参考译文:
神宗万历四年十二月,皇上驾临文华殿,举起袍子展示给辅佐大臣看说:“这是什么颜色呢?”张居正认为是青色。皇上说:“这是紫色,因为穿的时间太久了,所以颜色改变了。”张居正说:“紫色容易改变。从前皇祖不喜欢盛装艳服,自己穿的衣服直到破旧了才肯更换,在位时间长,未必不是因为这个缘故。希望皇上把皇祖作为效法对象,节俭一件衣服,那么民间就有几十个人能够穿得暖了。轻贱一件衣服,民间就有几十个人要遭受寒冷,不能够不想到这点啊。”皇帝认为他说得很对。七年二月,皇帝患了疹子,慈圣太后命令僧人在戒坛上举行法事超度众生。张居正进言说:“戒坛奉皇祖的命令,禁止开设直到今天。因为当时僧人有几万之多,害怕生出变化败坏风俗。如今怎么适合又开启这风气呢?圣上因为生病而心情受到影响,只有向郊庙社稷坛告罪,才是名正言顺,令神仙喜悦的,何必要开设戒坛然后才能得到福分呢?”这件事便停止了。二月,黄河工事建成。在这之前,淮安有谁在,黄河决堤进入黄河。皇帝拿这件事问张居正,张居正于是上奏说:“河道都御史潘季驯可以任用。”皇帝于是降下玺书,在他家中拜他为都御史,让他持节治理黄河。一切让他便宜行事,并长久任职,使用钱财不问收支。那些执行命令不能完成任务的,就关押进昭狱里审问定罪。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事务的人日夜操劳,大概过了一年而堤坝建成,转运粮饷再没有忧患。十年二月丁酉日,大学士张居正进言说:“使百姓安定的办法,在于要察觉百姓的疾苦。如今还有一件事是百姓的忧患,就是带征税粮(各省应征之钱粮, 凡因故而积欠,即将其匀为数份,分年与各该本年钱粮一同征收者,称为带征)。百姓的财力有限,一年的收入,只能够供一年之用。如果不幸某年粮食歉收,连眼前的税款尚且不能缴纳,哪里还有余力再完成连年积欠的赋税呢!有关部门逃避责任,往往把今年所征的赋税全部用来抵从前积欠的赋税。那么今年所欠的赋税,又成为将来的带证税了。况且征收赋税的额度繁多,年份混淆,百姓竭尽脂膏而官吏填饱欲望,更有甚者,还有不肖官员趁机掠夺财物。请求陛下告谕户部,核查万历七年以前积欠的税款,全部都予以免除。将每年规定征收的税款,责令其尽量征收完毕。在百姓来说容易办理,在有关部门来说容易征收,这是于官于民两方便利的事。”皇帝听从了他的话,下诏后,朝廷内外都非常高兴。
15. D “这里的‘霜露’与前文‘霜’的表达效果一样,也是强调月光的皎洁”错误,“火冷灯稀霜露下”的意思是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此句中的“霜露”应为自然界中的霜露水气,与后文的“云垂野”形成统一的景象。
16. ①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词上片写人、灯、月,渲染出杭州元宵节的热闹与繁华景象,表达对杭州的思念。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密州再无江南之诗情,这让作者倍感寂寞。
②作者仕途不顺,感叹人生衰老失意(初来密州的寂寞和年龄老大的感慨)。“寂寞山城人老也”可以看出远离京城的寂寞。
③心怀百姓,对密州人民生活感到忧虑(对国计民生的忧患)。比起自身遭遇,作者更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状态,连年蝗灾,民不聊生,令作者担忧。
17. ①. 白露横江 ②. 卷起千堆雪 ③. 曲终收拨当心画 ④. 四弦一声如裂帛 ⑤. 风急天高猿啸哀 ⑥. 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示例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示例三: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
18. ①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寥寥可数、屈指可数)②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异曲同工)③万众瞩目(轰动一时、引人注目)④每况愈下(江河日下、日渐式微、千篇一律)
第一空,文中是强调熟悉方言的年轻人数量少,可以用“凤毛麟角”,也可以用“寥寥无几、寥寥可数、屈指可数”。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很少,没有几个。寥寥可数、屈指可数:形容数量很少。第二空,根据语境“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可知,文中是说两部作品之间具有内容上的承继关系。可以用“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也可用“异曲同工”。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第三空,文中指两部影像作品在观众中引起轰动。可以用“万众瞩目、引人注目”或“轰动一时”,万众瞩目:大家十分关注,目不转睛地注视。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轰动一时:形容在一个时期里到处传播,影响很大。第四空:文中是指方言的传播越来越差,情况越来越糟。可以用“每况愈下、江河日下、日渐式微”,也可用“千篇一律”。每况愈下、江河日下:指越往下越明显,表示情况越来越坏。日渐式微:指事物逐渐地由兴盛而衰落。千篇一律:原指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现指文章公式化;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呆滞。
19. C
20. D 应将顿号改为逗号。“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在句中作谓语,因此两个顿号要改为逗号。
21.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将肯定的意思用反问的形式表达出来,加强了语气,激发了读者对往昔美好生活环境的怀念之情
22. ①通常孵出的都是雌性(雌性比例往往高于雄性) ②温度升高将导致雄性增多 ③这些物种对温度升高如此敏感(意思答对即可)
23.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指出灵魂、思想、精神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对个人而言,思想精神首先是人之为人的底座,所以才会有“只有铸牢思想之魂,才有精神之成长”这一条件关系;其次,思想精神还能帮助人提升自我,也就是材料中的“德润身”。而思想精神可以有哪些内容,我们应该如何用思想精神来丰富、提升自我呢?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17日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会上的要求给出了答案:理想信念和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信念是我们的精神之“钙”,可以让我们的意志变得坚定;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思想之“魂”,可以让我们知道怎样才是优良的、有继承性的思想观念。
考生写作时可以对“思想精神之成长”进行剖析。比如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什么结果”这样的思维顺序可以分析:什么是“精神之成长”?人为什么需要“精神之成长”?怎么样才能让精神成长?精神成长后会有什么结果?进而可以追问: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成长?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归纳出答案。还可以从思辨的角度加以思考:“物质成长”与“精神成长”是什么关系?个人“精神成长”与全社会“精神成长”有什么关系?在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题意,从而概括中心观点。
立意:
1.莫让精神“缺钙”。
2.精神成长是学生的当务之急。
3.历练精神,走向成熟。
1. D 信息杂糅,张冠李戴。(1)诗歌和绘画两种艺术门类有着不同特征,不是钱锺书先生的的观点是莱辛的观点;(2)宗白华先生的观点是说明画和诗仍是有区别的,这和钱锺书先生《读〈拉奥孔〉》一文的观点是一致的。
2. A “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见解是一致的”错误,张舜民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把诗与画等同起来,抹去了诗与画的差 别。此说法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同。
3. B “诗中之诗”,指诗中不能直接画出来的诗句,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是只能借助语言品味的部分。B.同是写落日黄昏,谢灵运“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收敛”的过程,是画不出的。能支持宗白华“诗中之诗”观点。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青山万井外,落日五陵西”,“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里不是描写日落的过程,而是重在表现“落日圆”、“落日位置”“孤烟直”的画面,力求通过时间上的一点,描绘出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形状,而且又相同于高超的图画,使人们通过这静止的画面、凝固的刹那,体会到时空的永恒和广漠。
4. (1)首先从“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引出“诗”和“画” 的微妙的辩证关系。(2)接着指出探索“诗”和“画”的微妙的分界,正是近代美学开创时为自己提出了的任务。(3)最后得出“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艺术意境”。
5. (1)诗人将美的各要素,比如巧笑、美目相继指说出来,不陷落到对这些美的具体啰嗦的描述,美人可能就活灵活现地显现眼前。(2)画家可以对身体的美进行详细描绘,要用色彩进行详细地描绘,但神韵可能难以呈现。
6. D A.“是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错误,此处细节描写是为了突出墨子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B.“缺乏自信”错,墨子这句话恰恰体现他是一个实干家,并非要体现他的缺乏自信,并且自信是人格层面的理解,文中没有依据。C.“始终”错,公输般开始确实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但后面被墨子说服了,思想转变了,所以“始终”错。
7. C 曲解文意,写楚国人衣服干净的确可以衬托墨子的“旧衣破裳”,但写楚国人“活泼精悍”则不是衬托墨子“风尘困顿”,相反更体现出墨子急于阻止公输般帮助楚国攻打贫弱的宋国的非正义行动的紧迫感和义勇精神。
8. ①形象描写。文章写墨子为抵制不义战争,背着刚蒸好的窝窝头匆匆上路,只带一张破包袱、穿一双草鞋就匆匆赶往楚国见老乡公输般,生动地展现了墨子急人之困的平民英雄形象。②对比手法。文中有多处运了对比手法,如宋国和楚国环境的对比,墨子和公输般饮食对比,墨子和宋国“讲空话的人”对比,都刻画出墨子关心民命,厌恶侵略,具有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大形象。
9. ①在情节方面,更具概括性(或与文本的内容更吻合)。本文讲述了墨子反对不义战争,为“止楚攻宋”积极奔走游说,最终让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的故事;②在形象塑造方面,不仅能表现墨子的兼爱、扶危济困,更能突出其反对侵略战争,积极备战与冒死反抗的精神;③在主旨方面,更具现实意义。鲁迅先生笔下的墨子,是身体力行、仗义行侠、勇敢机智的实干家,是为劳苦大众拼争的中国“脊梁”。
10. D
11. A “文中指的是前者”错误,根据原文来看,当今皇帝穿紫色衣服时间久而颜色变了,张居借“紫易渝”来告诉皇帝“昔皇祖不尚袨服,御衣敝甚始易……愿皇上以皇祖为法,节一衣,民间有数十人得其暖者”,要效仿皇祖,不穿颜色艳丽的衣服,节俭为上,因此应该指后者。
12. B “他认为神宗曾开设戒坛,导致几万僧众聚集一起,引发事变,败坏风俗”错误
13. (1)凡是执行命令没做成事的人,要关入诏狱审问治罪。
(“诸”,众多,凡是;“不及事”,没能完成任务;“鞠治”,审问治罪。)
(2)不幸碰到年成不好,眼下赋税尚且不能缴纳,哪里还有余力再完成连年积欠的赋税呢?
(“岁歉”,收获不好的年份;“目前”,眼前的;“岂复”,哪里还能;“完”,缴纳完,完成;“积逋”,积欠的赋税。)
14. 张居正认为节俭关乎国运民生,司马光认为节俭可以安身立家。
参考译文:
神宗万历四年十二月,皇上驾临文华殿,举起袍子展示给辅佐大臣看说:“这是什么颜色呢?”张居正认为是青色。皇上说:“这是紫色,因为穿的时间太久了,所以颜色改变了。”张居正说:“紫色容易改变。从前皇祖不喜欢盛装艳服,自己穿的衣服直到破旧了才肯更换,在位时间长,未必不是因为这个缘故。希望皇上把皇祖作为效法对象,节俭一件衣服,那么民间就有几十个人能够穿得暖了。轻贱一件衣服,民间就有几十个人要遭受寒冷,不能够不想到这点啊。”皇帝认为他说得很对。七年二月,皇帝患了疹子,慈圣太后命令僧人在戒坛上举行法事超度众生。张居正进言说:“戒坛奉皇祖的命令,禁止开设直到今天。因为当时僧人有几万之多,害怕生出变化败坏风俗。如今怎么适合又开启这风气呢?圣上因为生病而心情受到影响,只有向郊庙社稷坛告罪,才是名正言顺,令神仙喜悦的,何必要开设戒坛然后才能得到福分呢?”这件事便停止了。二月,黄河工事建成。在这之前,淮安有谁在,黄河决堤进入黄河。皇帝拿这件事问张居正,张居正于是上奏说:“河道都御史潘季驯可以任用。”皇帝于是降下玺书,在他家中拜他为都御史,让他持节治理黄河。一切让他便宜行事,并长久任职,使用钱财不问收支。那些执行命令不能完成任务的,就关押进昭狱里审问定罪。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事务的人日夜操劳,大概过了一年而堤坝建成,转运粮饷再没有忧患。十年二月丁酉日,大学士张居正进言说:“使百姓安定的办法,在于要察觉百姓的疾苦。如今还有一件事是百姓的忧患,就是带征税粮(各省应征之钱粮, 凡因故而积欠,即将其匀为数份,分年与各该本年钱粮一同征收者,称为带征)。百姓的财力有限,一年的收入,只能够供一年之用。如果不幸某年粮食歉收,连眼前的税款尚且不能缴纳,哪里还有余力再完成连年积欠的赋税呢!有关部门逃避责任,往往把今年所征的赋税全部用来抵从前积欠的赋税。那么今年所欠的赋税,又成为将来的带证税了。况且征收赋税的额度繁多,年份混淆,百姓竭尽脂膏而官吏填饱欲望,更有甚者,还有不肖官员趁机掠夺财物。请求陛下告谕户部,核查万历七年以前积欠的税款,全部都予以免除。将每年规定征收的税款,责令其尽量征收完毕。在百姓来说容易办理,在有关部门来说容易征收,这是于官于民两方便利的事。”皇帝听从了他的话,下诏后,朝廷内外都非常高兴。
15. D “这里的‘霜露’与前文‘霜’的表达效果一样,也是强调月光的皎洁”错误,“火冷灯稀霜露下”的意思是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此句中的“霜露”应为自然界中的霜露水气,与后文的“云垂野”形成统一的景象。
16. ①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词上片写人、灯、月,渲染出杭州元宵节的热闹与繁华景象,表达对杭州的思念。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密州再无江南之诗情,这让作者倍感寂寞。
②作者仕途不顺,感叹人生衰老失意(初来密州的寂寞和年龄老大的感慨)。“寂寞山城人老也”可以看出远离京城的寂寞。
③心怀百姓,对密州人民生活感到忧虑(对国计民生的忧患)。比起自身遭遇,作者更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状态,连年蝗灾,民不聊生,令作者担忧。
17. ①. 白露横江 ②. 卷起千堆雪 ③. 曲终收拨当心画 ④. 四弦一声如裂帛 ⑤. 风急天高猿啸哀 ⑥. 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示例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示例三: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
18. ①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寥寥可数、屈指可数)②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异曲同工)③万众瞩目(轰动一时、引人注目)④每况愈下(江河日下、日渐式微、千篇一律)
第一空,文中是强调熟悉方言的年轻人数量少,可以用“凤毛麟角”,也可以用“寥寥无几、寥寥可数、屈指可数”。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很少,没有几个。寥寥可数、屈指可数:形容数量很少。第二空,根据语境“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可知,文中是说两部作品之间具有内容上的承继关系。可以用“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也可用“异曲同工”。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第三空,文中指两部影像作品在观众中引起轰动。可以用“万众瞩目、引人注目”或“轰动一时”,万众瞩目:大家十分关注,目不转睛地注视。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轰动一时:形容在一个时期里到处传播,影响很大。第四空:文中是指方言的传播越来越差,情况越来越糟。可以用“每况愈下、江河日下、日渐式微”,也可用“千篇一律”。每况愈下、江河日下:指越往下越明显,表示情况越来越坏。日渐式微:指事物逐渐地由兴盛而衰落。千篇一律:原指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现指文章公式化;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呆滞。
19. C
20. D 应将顿号改为逗号。“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在句中作谓语,因此两个顿号要改为逗号。
21.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将肯定的意思用反问的形式表达出来,加强了语气,激发了读者对往昔美好生活环境的怀念之情
22. ①通常孵出的都是雌性(雌性比例往往高于雄性) ②温度升高将导致雄性增多 ③这些物种对温度升高如此敏感(意思答对即可)
23.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指出灵魂、思想、精神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对个人而言,思想精神首先是人之为人的底座,所以才会有“只有铸牢思想之魂,才有精神之成长”这一条件关系;其次,思想精神还能帮助人提升自我,也就是材料中的“德润身”。而思想精神可以有哪些内容,我们应该如何用思想精神来丰富、提升自我呢?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17日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会上的要求给出了答案:理想信念和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信念是我们的精神之“钙”,可以让我们的意志变得坚定;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思想之“魂”,可以让我们知道怎样才是优良的、有继承性的思想观念。
考生写作时可以对“思想精神之成长”进行剖析。比如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什么结果”这样的思维顺序可以分析:什么是“精神之成长”?人为什么需要“精神之成长”?怎么样才能让精神成长?精神成长后会有什么结果?进而可以追问: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成长?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归纳出答案。还可以从思辨的角度加以思考:“物质成长”与“精神成长”是什么关系?个人“精神成长”与全社会“精神成长”有什么关系?在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题意,从而概括中心观点。
立意:
1.莫让精神“缺钙”。
2.精神成长是学生的当务之急。
3.历练精神,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