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2-09-29
参考答案
1.D
2.C
3.A
4.①材料一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阐述长征精神的内涵和作用。②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描述长征途中的一次战斗。
5.①深入了解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了解我们党领导的红军的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等长征精神。③激励我们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并在成长之路上努力奋斗。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结果却被红军反包围,这使国民党的中央军受到了重创”说法错误。红军并没有反包围,只是打了伏击;另外,马家军不是国民党的中央军。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及筛选和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A.“建设同国家发展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就能维护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表述绝对,夸大了其作用。材料一第四段原文为“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B.“这表现了党和人民轻轻松松便可以战胜困难的信念”理解错误,应该是表现了党和人民在新长征路上坚决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念。D.“并从正面写出红军长征的艰难”表述错误。“正面”应为“侧面”。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在前四次反“围剿”中,还没有开始长征,所以无法体现长征精神。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表达方式的能力。材料一取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讲话中,主要阐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和作用。如“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通过对长征精神伟大意义的阐述,提出在新时期应该发扬长征精神,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文章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选自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录,在文章中,作者回忆了伏击敌军的经过,如“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等,这里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从材料一第二段“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可知,通过学习《长征胜利万岁》,可以深入了解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从而了解我们党领导的红军的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可以更好的让我们理解长征精神。从材料一第一段“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结合材料二中的“‘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等内容,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等长征精神,坚定我们对社会主义事业必然成功的信心。从材料一第四段“在新的长征路上,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坚定理想信念,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才能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只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才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可知,长征精神激励我们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并在成长之路上努力奋斗。
6. B B项,“表现了……爷爷的勇敢”错。由原文“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可知,表现的是爷爷毫无战斗经验,而不是勇敢。故选B。
7. A A项,“全部运用动作描写”错。“眼睛不再浑浊”不是动作描写,而是神态描写。
8.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爱护群众,严格的自律精神。②不惧磨难、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③救助战友和群众,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
9. ①题目交待了主人公和特殊天气情况。②用爷爷修饰“雷雨天”,突出了“雷雨天”对爷爷的特殊意义。③“爷爷的雷雨天”是全文的线索,可以让读者迅速抓住全文主要内容。④本文主要故事情节发生在“雷雨天”,这种恶劣的环境烘托了爷爷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以它为题目有利于读者把握主题。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
原文说“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表现了这支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爱护群众,严格的自律精神。
“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体现了这支红军不惧磨难、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表现了这支队伍救助战友和群众,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
“爷爷的雷雨天”中,“爷爷”是状语,“雷雨天”是中心语,用爷爷修饰“雷雨天”,突出了“雷雨天”对爷爷的特殊意义,用“爷爷的雷雨天”做题目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题目“爷爷的雷雨天”,告诉我们小说的主人公是“爷爷”,“雷雨天”说明故事发生天气情况比较特殊,是“雷雨天”。
题目“爷爷的雷雨天”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以它为题可以让读者迅速抓住全文的主要内容,有助于我们快速理解文意。
“爷爷的雷雨天”中,轰炸以及在轰炸中爷爷被救助、老兵等七人的牺牲都发生在“雷雨天”,“雷雨天”这种恶劣的环境更加衬托出爷爷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以它为题目有利于读者掌握本文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题。
10.A
11.C
12.C
13.(1)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2)看待弟弟、孩子和臣子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实行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的人没有了。
14.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②文本一主张“君子莅民”“以仁辅化”,这与文本二所说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
“故南面临官”,“南面”作“临官”的状语,不可断开;“贵而不骄”“富而能供”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BCD。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错误,原句意思是“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故应是第一个“百姓”之意。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能力。
C.“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错误。原文所说的“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意思是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并非指“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莅”,统治、管理、治理;“责”,要求;“为”,做;
(2)“苟”,如果,假如;“充”,扩充;“事”,侍奉。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可知,作者认为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可知,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
由此可见,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君子莅民”“以仁辅化”与“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
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
文本二: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15. D
16. ①“洞天谁道在,尘寰外”意为:谁说神仙所居之处,远在尘世之外?
②词人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营造的田居之所,亦不逊于神仙居所的肯定之意。
③体现了词人欣于所得的情致,以及闲适、旷达的襟怀。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流露出衰飒悲惋之感”错误。“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道出人生在世,屈指可数,莫要虚度光阴,要及时行乐做自己想做的事、过想过的生活。“剩活人间几岁”无“衰飒悲惋之感”。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洞天谁道在,尘寰外”,意思是:在这个人间洞天里度此余年,就好像尘世之外。
词人以本句为如何度过余生作出了回答,人生过半,剩下的每寸光阴,词人都打算在这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洞天”度过,怡然自得、自娱自乐的满足感跃然纸上,表达了自己营造的田居之所,亦不逊于神仙居所的肯定之意。
此句原本的语序应是“谁道洞天在尘寰外”,词人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山水的眷恋,词中的一字一句淡雅温馨,洋溢着超然和闲适。
17.【答案】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18. ①如饥似渴 ②如痴如醉 ③姹紫嫣红
19. D
20. 比喻的本体为“对知识的求知欲和消化力”,喻体为“大旱的土地遇到时雨”。通过比喻,让抽象的现象得以具象化,通过人们常见的景象让人们对当时人们“对知识的求知欲和消化力”的旺盛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后文“对于各种书籍、各方面的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消化力,就像大旱之后干裂的田地,突然遇到充沛的时雨”可知,此处作者是想表现当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可以用“如饥似渴”。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第二空,依据后文“那种兴奋和激动,实在难以言传”可知是形容当时大学生们对李泽厚《美的历程》这本书着迷的状态,可以用“如醉如痴”。如痴如醉:就像喝醉了或者痴呆了。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第三空,依据“一班去春游的小孩,尾随着老师,在鲜花怒放的郊外,观察……的春天”可知这里要用一个形容春天景色美丽的成语,且语境中有“鲜花怒放”,用“姹紫嫣红”恰当。姹紫嫣红:形容花的品种繁多,五颜六色,景色艳美。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是:搭配不当、语序不当。
“《美的历程》的初版是1981年”中“1981年”是时间词,不能做“初版”的宾语,它是用来表示“《美的历程》初版”的时间,不能用来做“初版”的宾语,应调整语序,改为“1981年初版的《美的历程》”;
按照概念范围的大小,“学术现象”是包含于“社会现象”之中的,故在递进句中应是先说“学术现象”,后说“社会现象”。
只有D修改正确。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比喻由本体、喻体、比喻词构成。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相似性。此句中,本体为“对知识的求知欲和消化力”,喻体为“大旱的土地遇到时雨”。“对知识的求知欲和消化力”意思是对知识的吸收表现出一种强大的动力,而“大旱的土地遇到时雨”意思是大地对雨水的吸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动力,二者之间在“表现出的强大的动力”方面是相似的。
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是: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此处的比喻,作者就是将当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知识的求知欲和消化力”的旺盛用“大旱的土地遇到时雨”这一常见现象表现出来,既让表达更加通俗具体,也让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更加富有表现力。
21.标题:十余城将建官方租赁平台
评论:政府主导建设租房平台,助推楼市新生态,体现了政府关注民生问题,切切实实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的决心。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明确,“拟新闻标题”不仅要概括出内容,还要讲求句子形式的优美,有文采。标题往往不需要时间(注重时效性的除外),只要求两个必备要素:人物、事件。评价需要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本题中,新闻主要讲的内容是住房租赁,结合“全国十余个城市已出台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实施方案,均提及搭建政府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并明确了建设时间表”等分析,结合“人物、事件”两个必备要素,可以拟出新闻的标题“十余城将建官方租赁平台”。
(2)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评论的能力。
新闻评价就是针对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意见,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评价角度,如可以围绕“建官方住房租赁平台”的好处进行评论等,如这种做法可以助推楼市新生态,体现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然后联系新闻内容和生活实际具体作答。
22. 例文:
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
——谈对新时代己人关系的思考与认识
新时代的青年如何处理自我与他人、己身与时代的关系?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已经给出过答案。夫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见“己”“人”本就不可分割,需相互成就。可见中国的儒家在处理己人关系时并不选择独善自顾,而是践行众善兼济。夫子以仁为己任,一生奔波劳碌,于困顿中而不改初衷,传道天下,博施济众。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为了建设大同治世、提振国民精神、唤醒民族灵魂而奔走呼号,将个人的生命与他者的幸福紧密相连,将己身的遭际与国家的命途融为一体,与民同袍,与国同振,其熠熠之辉光耀史册。
新时代青年亦当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
我们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复兴中华需要集众人之力久久为功。在新长征的路上,我们需要三代造林、九转功成的塞罕坝人,需要祈盼稻菽浪千重的袁隆平,需要“嫦娥”团队中的那些90后们,需要哈工大那些成功抢救回“龙江二号”的二十几岁的青年们……在当下的时代里,那些以身许国、佑护和平的战士们,那些逆行出战、白衣执甲的勇士们,那些隐功埋名、不负华夏的国士们……每个人都不是独善其身,他们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体与他者紧密相连,同呼吸、共命运,共同书写民族复兴的辉煌篇章。征程中携手同行。
我们生活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里,势必要与他人有更深广的交集。
在这个万物互通互联的时代,很多人却活成了孤岛。殊不知,万物互联的时代,人、机、物无处不在地按需求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传输和协同交互,单个企业是无法独善其身的,单个人更无法独善其身,只有人人安全、合作伙伴都安全、整个环境都安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网络安全。《神曲地狱篇》中,诗人维吉尔拉着但丁走出地狱,来到地面,“一起攀登,我随他向前,直至圆洞之外的穹隆,看熠煜归于碧落,我们于是趋步,仰见星辉重现……”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中,人与人将在更深广的层面互联,一起实现人类价值。
所以,新时代的青年要构建新的“人己”关系,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
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在新的历史窗口下,每一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防疫,我们面临全球挑战;全球气候变化,我们面临全球挑战。需众人携手努力、同舟共济。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迎接全球挑战,创建美好人类社会。
新时代里,每一个人都要先做好自己,“己”是“立人”的始点与依托,“人”是“立己”的砥砺与验证,新时代的青年不能脱离时代与他人而独善,我们既要砥砺修身,又要心怀他人,心怀世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要阐述“己”与“人”的关系。前半部分以《论语》和《中庸》中的语句为例,意在阐述要关注“己”少关注“人”,使“己”与“人”界限分明。后半部分以《论语》中的语句为例,意在阐述要为他人着想,不要只考虑自己,使“己”与“人”紧密相连。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关于“己”与“人”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该这二者应该界限分明,另一种观点认为二者应该紧密相连。
结合以上的分析可知,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观点,然后论述“己”与“人”的关系。新时代青年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己”“人”关系,考生可以从个人修养的角度去谈“己”“人”关系,如谈自己对“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解;也可以谈自己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解;也可以综合立意。
考生可以在材料基础上延伸思维,比如可以举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的例子,本身又构成对比论证;也可针对材料中的名言展开深度思考,如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可思考怎样做才能做到“立人”而“立己”,“达人”而“达己”。这些再和新时代的不同特点结合起来,又可产生新的关联。
立意:
1.新时代“己”“人”一体,可互相成就。
2.做最好的自己,点亮时代之光。
3.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
4.以律己之态正心,以容人之量待人。
5.“己”“人”一体,做新时代的君子。
1.D
2.C
3.A
4.①材料一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阐述长征精神的内涵和作用。②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描述长征途中的一次战斗。
5.①深入了解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了解我们党领导的红军的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等长征精神。③激励我们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并在成长之路上努力奋斗。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结果却被红军反包围,这使国民党的中央军受到了重创”说法错误。红军并没有反包围,只是打了伏击;另外,马家军不是国民党的中央军。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及筛选和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A.“建设同国家发展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就能维护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表述绝对,夸大了其作用。材料一第四段原文为“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B.“这表现了党和人民轻轻松松便可以战胜困难的信念”理解错误,应该是表现了党和人民在新长征路上坚决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念。D.“并从正面写出红军长征的艰难”表述错误。“正面”应为“侧面”。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在前四次反“围剿”中,还没有开始长征,所以无法体现长征精神。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表达方式的能力。材料一取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讲话中,主要阐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和作用。如“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通过对长征精神伟大意义的阐述,提出在新时期应该发扬长征精神,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文章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选自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录,在文章中,作者回忆了伏击敌军的经过,如“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等,这里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从材料一第二段“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可知,通过学习《长征胜利万岁》,可以深入了解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从而了解我们党领导的红军的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可以更好的让我们理解长征精神。从材料一第一段“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结合材料二中的“‘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等内容,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等长征精神,坚定我们对社会主义事业必然成功的信心。从材料一第四段“在新的长征路上,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坚定理想信念,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才能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只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才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可知,长征精神激励我们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并在成长之路上努力奋斗。
6. B B项,“表现了……爷爷的勇敢”错。由原文“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可知,表现的是爷爷毫无战斗经验,而不是勇敢。故选B。
7. A A项,“全部运用动作描写”错。“眼睛不再浑浊”不是动作描写,而是神态描写。
8.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爱护群众,严格的自律精神。②不惧磨难、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③救助战友和群众,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
9. ①题目交待了主人公和特殊天气情况。②用爷爷修饰“雷雨天”,突出了“雷雨天”对爷爷的特殊意义。③“爷爷的雷雨天”是全文的线索,可以让读者迅速抓住全文主要内容。④本文主要故事情节发生在“雷雨天”,这种恶劣的环境烘托了爷爷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以它为题目有利于读者把握主题。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
原文说“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表现了这支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爱护群众,严格的自律精神。
“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体现了这支红军不惧磨难、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表现了这支队伍救助战友和群众,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
“爷爷的雷雨天”中,“爷爷”是状语,“雷雨天”是中心语,用爷爷修饰“雷雨天”,突出了“雷雨天”对爷爷的特殊意义,用“爷爷的雷雨天”做题目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题目“爷爷的雷雨天”,告诉我们小说的主人公是“爷爷”,“雷雨天”说明故事发生天气情况比较特殊,是“雷雨天”。
题目“爷爷的雷雨天”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以它为题可以让读者迅速抓住全文的主要内容,有助于我们快速理解文意。
“爷爷的雷雨天”中,轰炸以及在轰炸中爷爷被救助、老兵等七人的牺牲都发生在“雷雨天”,“雷雨天”这种恶劣的环境更加衬托出爷爷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以它为题目有利于读者掌握本文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题。
10.A
11.C
12.C
13.(1)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2)看待弟弟、孩子和臣子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实行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的人没有了。
14.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②文本一主张“君子莅民”“以仁辅化”,这与文本二所说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
“故南面临官”,“南面”作“临官”的状语,不可断开;“贵而不骄”“富而能供”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BCD。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错误,原句意思是“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故应是第一个“百姓”之意。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能力。
C.“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错误。原文所说的“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意思是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并非指“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莅”,统治、管理、治理;“责”,要求;“为”,做;
(2)“苟”,如果,假如;“充”,扩充;“事”,侍奉。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可知,作者认为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可知,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
由此可见,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君子莅民”“以仁辅化”与“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
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
文本二: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15. D
16. ①“洞天谁道在,尘寰外”意为:谁说神仙所居之处,远在尘世之外?
②词人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营造的田居之所,亦不逊于神仙居所的肯定之意。
③体现了词人欣于所得的情致,以及闲适、旷达的襟怀。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流露出衰飒悲惋之感”错误。“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道出人生在世,屈指可数,莫要虚度光阴,要及时行乐做自己想做的事、过想过的生活。“剩活人间几岁”无“衰飒悲惋之感”。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洞天谁道在,尘寰外”,意思是:在这个人间洞天里度此余年,就好像尘世之外。
词人以本句为如何度过余生作出了回答,人生过半,剩下的每寸光阴,词人都打算在这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洞天”度过,怡然自得、自娱自乐的满足感跃然纸上,表达了自己营造的田居之所,亦不逊于神仙居所的肯定之意。
此句原本的语序应是“谁道洞天在尘寰外”,词人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山水的眷恋,词中的一字一句淡雅温馨,洋溢着超然和闲适。
17.【答案】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18. ①如饥似渴 ②如痴如醉 ③姹紫嫣红
19. D
20. 比喻的本体为“对知识的求知欲和消化力”,喻体为“大旱的土地遇到时雨”。通过比喻,让抽象的现象得以具象化,通过人们常见的景象让人们对当时人们“对知识的求知欲和消化力”的旺盛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后文“对于各种书籍、各方面的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消化力,就像大旱之后干裂的田地,突然遇到充沛的时雨”可知,此处作者是想表现当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可以用“如饥似渴”。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第二空,依据后文“那种兴奋和激动,实在难以言传”可知是形容当时大学生们对李泽厚《美的历程》这本书着迷的状态,可以用“如醉如痴”。如痴如醉:就像喝醉了或者痴呆了。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第三空,依据“一班去春游的小孩,尾随着老师,在鲜花怒放的郊外,观察……的春天”可知这里要用一个形容春天景色美丽的成语,且语境中有“鲜花怒放”,用“姹紫嫣红”恰当。姹紫嫣红:形容花的品种繁多,五颜六色,景色艳美。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是:搭配不当、语序不当。
“《美的历程》的初版是1981年”中“1981年”是时间词,不能做“初版”的宾语,它是用来表示“《美的历程》初版”的时间,不能用来做“初版”的宾语,应调整语序,改为“1981年初版的《美的历程》”;
按照概念范围的大小,“学术现象”是包含于“社会现象”之中的,故在递进句中应是先说“学术现象”,后说“社会现象”。
只有D修改正确。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比喻由本体、喻体、比喻词构成。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相似性。此句中,本体为“对知识的求知欲和消化力”,喻体为“大旱的土地遇到时雨”。“对知识的求知欲和消化力”意思是对知识的吸收表现出一种强大的动力,而“大旱的土地遇到时雨”意思是大地对雨水的吸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动力,二者之间在“表现出的强大的动力”方面是相似的。
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是: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此处的比喻,作者就是将当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知识的求知欲和消化力”的旺盛用“大旱的土地遇到时雨”这一常见现象表现出来,既让表达更加通俗具体,也让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更加富有表现力。
21.标题:十余城将建官方租赁平台
评论:政府主导建设租房平台,助推楼市新生态,体现了政府关注民生问题,切切实实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的决心。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明确,“拟新闻标题”不仅要概括出内容,还要讲求句子形式的优美,有文采。标题往往不需要时间(注重时效性的除外),只要求两个必备要素:人物、事件。评价需要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本题中,新闻主要讲的内容是住房租赁,结合“全国十余个城市已出台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实施方案,均提及搭建政府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并明确了建设时间表”等分析,结合“人物、事件”两个必备要素,可以拟出新闻的标题“十余城将建官方租赁平台”。
(2)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评论的能力。
新闻评价就是针对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意见,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评价角度,如可以围绕“建官方住房租赁平台”的好处进行评论等,如这种做法可以助推楼市新生态,体现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然后联系新闻内容和生活实际具体作答。
22. 例文:
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
——谈对新时代己人关系的思考与认识
新时代的青年如何处理自我与他人、己身与时代的关系?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已经给出过答案。夫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见“己”“人”本就不可分割,需相互成就。可见中国的儒家在处理己人关系时并不选择独善自顾,而是践行众善兼济。夫子以仁为己任,一生奔波劳碌,于困顿中而不改初衷,传道天下,博施济众。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为了建设大同治世、提振国民精神、唤醒民族灵魂而奔走呼号,将个人的生命与他者的幸福紧密相连,将己身的遭际与国家的命途融为一体,与民同袍,与国同振,其熠熠之辉光耀史册。
新时代青年亦当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
我们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复兴中华需要集众人之力久久为功。在新长征的路上,我们需要三代造林、九转功成的塞罕坝人,需要祈盼稻菽浪千重的袁隆平,需要“嫦娥”团队中的那些90后们,需要哈工大那些成功抢救回“龙江二号”的二十几岁的青年们……在当下的时代里,那些以身许国、佑护和平的战士们,那些逆行出战、白衣执甲的勇士们,那些隐功埋名、不负华夏的国士们……每个人都不是独善其身,他们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体与他者紧密相连,同呼吸、共命运,共同书写民族复兴的辉煌篇章。征程中携手同行。
我们生活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里,势必要与他人有更深广的交集。
在这个万物互通互联的时代,很多人却活成了孤岛。殊不知,万物互联的时代,人、机、物无处不在地按需求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传输和协同交互,单个企业是无法独善其身的,单个人更无法独善其身,只有人人安全、合作伙伴都安全、整个环境都安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网络安全。《神曲地狱篇》中,诗人维吉尔拉着但丁走出地狱,来到地面,“一起攀登,我随他向前,直至圆洞之外的穹隆,看熠煜归于碧落,我们于是趋步,仰见星辉重现……”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中,人与人将在更深广的层面互联,一起实现人类价值。
所以,新时代的青年要构建新的“人己”关系,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
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在新的历史窗口下,每一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防疫,我们面临全球挑战;全球气候变化,我们面临全球挑战。需众人携手努力、同舟共济。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迎接全球挑战,创建美好人类社会。
新时代里,每一个人都要先做好自己,“己”是“立人”的始点与依托,“人”是“立己”的砥砺与验证,新时代的青年不能脱离时代与他人而独善,我们既要砥砺修身,又要心怀他人,心怀世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要阐述“己”与“人”的关系。前半部分以《论语》和《中庸》中的语句为例,意在阐述要关注“己”少关注“人”,使“己”与“人”界限分明。后半部分以《论语》中的语句为例,意在阐述要为他人着想,不要只考虑自己,使“己”与“人”紧密相连。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关于“己”与“人”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该这二者应该界限分明,另一种观点认为二者应该紧密相连。
结合以上的分析可知,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观点,然后论述“己”与“人”的关系。新时代青年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己”“人”关系,考生可以从个人修养的角度去谈“己”“人”关系,如谈自己对“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解;也可以谈自己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解;也可以综合立意。
考生可以在材料基础上延伸思维,比如可以举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的例子,本身又构成对比论证;也可针对材料中的名言展开深度思考,如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可思考怎样做才能做到“立人”而“立己”,“达人”而“达己”。这些再和新时代的不同特点结合起来,又可产生新的关联。
立意:
1.新时代“己”“人”一体,可互相成就。
2.做最好的自己,点亮时代之光。
3.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
4.以律己之态正心,以容人之量待人。
5.“己”“人”一体,做新时代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