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202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2-12-03
南通市202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庄子》将哲学意蕴寓于丰富的寓言与意象中。与《庄子》的哲学形态类似,《红楼梦》巨大的哲学意蕴寓于精彩的文学形式与审美形式中。庄子既可称为文学家,也可称为哲学家;曹雪芹也是如此,两者兼得。但迄今为止,曹雪芹还没有庄子幸运,即还没有作为文学家和哲学家被充分认识。在文学史上有《红楼梦》的崇高位置,在哲学史上曹雪芹则一直是缺席者。
探讨《红楼梦》哲学,首先应注意体现于全书的哲学视角,这是曹雪芹的宇宙观,也是他的哲学观。好的文学作品除了需要具备审美形式之外,还需要有思想,所以作品总是除了艺术性之外又带思想性。但是具有思想并不等于具有哲学,因为思想不一定具备特别的视角,而哲学则一定具有某种视角,即某种特别的观照宇宙人生的方法。这种视角,带有独立价值,甚至带有思想所没有的永恒价值(思想一般只具有时代性、当下性)。没有视角,就没有哲学。视角一变,哲学的形态与内涵就跟着变。《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文学杰作,可以说它很有思想(对科举的批判与对知识分子生存困境及人性困境的思索),但不能说它很有哲学,因为整部作品并不具备哲学视角。《红楼梦》的哲学属性,首先是它具。
《红楼梦》中有个大观园,而“大观”正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哲学视角,我们可称之为大观视角或大观眼睛。所谓大观眼睛,用现代的语言表述,便是哲学性的宏观眼睛,或称没有时空边界的宇宙极境眼睛。《红楼梦》中帮助主人公贾宝玉“通灵”入世的一僧一道,就拥有这种眼睛,即具有天眼与佛眼。《庄子》也把眼睛分为多种,其最高的“道眼”,也是大观视角。《庄子》的开篇《逍遥游》,其大鹏的眼睛,也近似“天眼”“道眼”,从九万里高空上俯瞰人间,便看出“大知”与“小知”的区别。庄子用道观物,正是用大观的眼睛观物,这就打破了世俗眼睛对万有万物的人为分类分割,抵达空物我、泯主客、齐生死的“齐物”境界。超然客公众号
正因为具有大观视角,所以《红楼梦》才有许多独特的发现。贾宝玉发现世间有两种世界,一个是以男人为主体的浊泥世界,一个是以少女为主体的净水世界。他所努力的是站立在浊泥世界的彼岸,保持“玉”的灵性与真纯。贾宝玉的眼睛不是肉眼,而是天眼、道眼,所以他才能发现一个遍布整个人间而且就在你身边但肉眼看不见的诗意世界,这就是贵族少女和丫鬟们所构成的女儿国。在他的意识与潜意识里,这些诗意生命,正是世界的本体、历史的本体,其重要性连佛陀与元始天尊都难以企及。《红楼梦》之所以是伟大的悲剧,正因为它是诗意生命的挽歌。把最有价值的诗意生命毁灭给人们看,便构成深刻的伤感主义悲剧。
——(摘编自刘再复《〈红楼梦〉哲学论纲》)
材料二:《红楼梦》是文学艺术,是虚构的小说,它通过描写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艺术形象,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和世界观。其中蕴含着不得入世“补天”转而愤世嫉俗、通灵超然出世的哲学内涵,体现的是曹雪芹用大观(宏观)、中观(不二法门)、微观的眼睛看宇宙,观察人世人生。
在近百年前,王国维在其《〈红楼梦〉评论》中说:“《桃花扇》政治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民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在此。”《红楼梦》是宇宙的,就是说它的时间空间是无限的、自由的,不仅仅是《桃花扇》表现的那种有限的现实时间空间。《红楼梦》具有一个大于家国境界、历史境界的宇宙境界,不仅仅用肉眼(微观)看人间,而且用天眼、佛眼、法眼、慧眼的大观视角看宇宙!
刘再复先生在《〈红楼梦〉哲学论纲》中说:“事实上,《红楼梦》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性的宝藏、文学宝藏,而且拥有最丰富的哲学宝藏、思想宝藏、精神宝藏。”中国文化最精华的东西,中国文学、哲学最精彩的元素都蕴含在这部伟大的小说之中。
理性哲学重逻辑,重分析,重实证;悟性哲学则是直观的,联想的,内觉的。《红楼梦》的哲学就是悟性渗透在作品艺术语言中的哲学。
感悟与直观是中国哲学的特色和长处。禅把直观、感悟的方法发挥到了极致。禅宗六祖慧能的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方法,就是放下概念范畴直达事物核心的方法。慧能是一个不识字的天才思想家。老子是思辩性哲学家,庄子则是意象性艺术的哲学家。庄子的文章是天马行空般想象出来的,浪漫的,也是包含哲理的散文。《红楼梦》里的哲学思想是贵族性的理想反叛哲学思想;《水浒传》里的哲学思想是那种农民性的理想反叛哲学思想。而《金瓶梅》是严格的现实主义小说,它把世俗生活原貌原生态,特别是人性的原生态淋漓尽致地、真实地呈现出来了,处处可以见到生活与生命的肌理,然而它没有哲学:小说结尾的那点因果报应只是小因小果,禅师也谈不上什么禅性,是画蛇添足,败笔而已。《红楼梦》没有用思辩代替审美,没有用理念代替艺术,不像当今流行于西方的所谓“后现代主义”,只有口号、主义、观念,却没有真艺术。
——(摘编自张柔情《〈红楼梦〉从哲学视角的文学解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红楼梦》的哲学形态类似于《庄子》,将巨大的哲学意蕴寓于精彩的文学形式与审美形式中,折射了曹雪芹自身的宇宙观和哲学观。
B. 思想有时代性、当下性,哲学有独立性、永恒性。《儒林外史》对科举的批判与对知识分子生存困境及人性困境的思索不能说是哲学。
C. 刘再复认为具有思想并不等于具有哲学,所以他只肯定了《红楼梦》里带有独立价值甚至永恒价值的哲学视角,并未对其思想作出评价。
D. 《红楼梦》的哲学是悟性哲学,是悟性渗透在作品艺术语言中的哲学,蕴含着不得入世“补天”转而愤世嫉俗、通灵超然出世的哲学内涵。
2. 下列关于文中“大观视角”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不仅仅用肉眼看人间,而且用天眼、佛眼、法眼、慧眼的哲学性的大观视角去看宇宙,是《红楼梦》的哲学视角。
B. 庄子的用道观物是“大观视角”的一种,依靠这种大观视角,庄子达到了空物我、泯主客、齐生死的“齐物”境界。
C. 贾宝玉具有大观视角,他用天眼、道眼看世界,所以能发现遍布整个人间但很多人肉眼看不见的世界。
D. 没有大观视角,就没有大观哲学,《红楼梦》凭借其具有的大观视角、大观哲学,才拥有了肉眼可见的哲学思想。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为她的兄弟薛蟠所做之事而生气、难过。
B.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个性色彩鲜明。
C.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写下了声情并茂、感人肺腑的《葬花吟》。
D.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醉酒后要撵李奶妈,但最终被袭人劝住。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 材料二中指出“《红楼梦》里的哲学思想是贵族性的理想反叛哲学思想”。请从《红楼梦》中举一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4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发生黑丝(节选)
冯 至
大历四年的冬天,寒流侵袭潭州,大雪下得家家灶冷,户户衣单。杜甫以船为家,停泊在湘江岸旁,已四个多月了。
左右邻船,都是捕鱼人。相处熟了,大家无话不谈。谈来谈去,总要谈到渔税上来。天寒水浅,渔网常常冻得撒不开,可官家的渔税总是有增无已。听着渔夫们的抱怨,杜甫暗自思忖,十几年来,自己东奔西走,总看见农民身上背着一辈子交不清的赋税;想不到这里的人也被租税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回想今年初入潭州时,但见田园荒芜,柴扉空闭,农具仍在,农民却逃亡得无影无踪。他明白如今渔民走投无路,像农民一样逃亡在外,另谋出路的日子恐怕也快到了。
渔夫们说完自己的苦楚,看见杜甫的生活比他们更可怜:虽然没有租税负担,却是老病缠身,衣食无着;十六岁的儿子宗武饿得满脸苍白,每天还要用很多的时间读什么《文选》。渔夫们觉得这一家人漂流在外,无亲无友,总要有点打算才好。
后来渔夫们想出个办法,带着宗武到远方药市上置办一点新药材,逢到市集,让杜甫跟着去鱼市卖药,他们把鱼市上最优越的摊位给杜甫;感觉杜甫疲倦时,就叫宗武跟着去。这样杜甫家里不只有钱买米了,间或还能置办一点酒肉。
一天,宗武又和渔夫们一起到鱼市上去了。阳光照耀着水上的波纹,江上的船只轻轻地摇来摇去。杜甫靠着长年随身的乌皮几,不由想起许多——
自己一生饱经忧患,用尽心血,写了两千多首诗,描述了民间的痛苦、时代的艰虞和山川的秀丽;而乾坤莽莽,如今漂泊无依有如水上的一片浮萍。自中年以后,衣食成了问题,谁像这些渔夫那样关心过自己?想不到几个萍水相逢的渔夫,对自己这样体贴照顾,无微不至,让人感到无限温暖。
正想着,宗武提着药袋回来了,后边跟着一个客人。
客人姓苏名涣,是潭州刺史崔瓘幕府里的从事。杜甫以前仿佛听人提到过他。州府里说他是个出没无常的强盗,田野间说他是个杀富济贫的侠士。不久又中了广德二年的进士,充任侍御使。后来,也就很少听人提到了。今天他出现在杜甫面前,杜甫感到无限惊奇。
苏涣却一见如故,没有丝毫避忌。这时江上风和日暖,像大地将要回春。客人说,过去在巴州的故乡,就仰慕杜甫的大名。最近在崔刺史幕府里的书案上读到《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名篇,真感到不同凡响,能够与作者生逢同时,是一件大快事。最近潭州居民互相传告,鱼市上有位卖药的叫做杜甫,所以特来拜见。“你老人家可就是这些诗的作者?”说到这里,苏涣的语调转为低沉,杜甫的心里也勾起一缕凄凉的情绪。
苏涣从怀里取出一个小手卷。他一边打开手卷,一边说,他本来不惯写诗,近些年来,有了不少感触,还是用诗写下来比较合适,因此写了许多首,可是不大讲究格律,现在吟诵几首,请杜甫指教。他用沉重的语调把下边这首诗读给杜甫听:
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亦飞。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身如万箭攒,宛转迷所之。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机。
杜甫一听这首诗,就知道是苏涣从个人失败中得到的教训。诗在艺术上,若拿杜甫平素对诗的要求来衡量,是相当粗糙的。但是它蕴藏着一种新的内容,表现了一种新的风格。杜甫把这首诗吟味了片刻,便兴奋地向他说:“我一向称赞陈子昂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今天听到你读了这首诗,可以说是陈李以外,又树立了一个新的旗帜。‘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机’,是你做了一番事业以后得到的经验。我也一向疾恶如仇,可是从中取得这类经验的事业,不用说做,我连想都很少想过呢。”超然客公众号
邻船上一片人声,渔夫们从鱼市上回来了。苏涣诵诗也戛然停止。他站起身来,和杜甫告辞,并约杜甫有工夫到他的茅斋里去谈。
杜甫吃过午饭,精神异常兴奋。午睡不成,只是反复吟味着苏涣读给他听的那些诗。诗的功夫并不深,但格调与众不同。李白早已死去了,高适也死了,岑参还在西蜀,却久不通音讯,也没有听说他有什么新作。在难以盼望有什么知音的时刻,竟遇见了这样一个奇人。
尽管杜甫不能同意苏涣诗中个别的诗句,但是苏涣这个人和他的诗的出现,在杜甫看来,确是一个奇迹。同时他又把邻船上渔夫们的生活、言语、思想、感情认真思索了一番,觉得自己一生漂泊,看见的事物不算不多,接触的人不算不广,但究竟世界上还是有许多人和事过去不只没有遇到过,而且也没有想到过。不料在这垂暮之年,眼前又涌现出一些新的事物。自己也觉得年轻了许多,好像白头发里又生出黑丝。苏涣说,他能和杜甫生逢同时,是一件快事;杜甫今天能遇到苏涣,心里也同样高兴,真好像司马相如遇见了一百年后的扬雄。他情不自禁,提笔写出来这样的诗句:
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诗。乾坤几反复,扬马宜同时。今晨清镜中,白间生黑丝;余发喜却变,胜食斋房芝。
写到这里,江上已是黄昏,暮霭苍茫,两岸人家疏疏落落地升起几缕炊烟。一阵寒风乍起,江水拍击着船身。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杜甫以船为家,泊在湘江岸旁的前四个月心情一直比较沉重,这与他感受并经历着的“被租税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生活有关。
B. “感到无限温暖”,是杜甫生活境况得到改善后的心理,是萍水相逢的渔夫们给漂泊中的诗人带来的慰藉,含蓄反映了世态。
C. 苏涣询问杜甫是否是“这些诗的作者”时语调“转为低沉”,反映他对杜甫需要靠摆药摊来解决生计的难以置信及深切的同情。
D. 苏涣的诗歌艺术粗糙,但蕴藏着新内容,表现了新风格,具有与众不同的格调,因而使杜甫“精神异常兴奋”并且“反复吟味”。
7. 关于标题“白发生黑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垂暮之年的杜甫,因感受到新鲜事物,自己也觉得年轻,因而产生白头发里生出黑丝的错觉。
B. 杜甫在诗中记述自己晨起照镜发现头发白丝间黑的顿变,直接赞颂苏涣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C. 标题采用夸张手法,描写杜甫头发的反常转变,突出苏、杜间的交往对杜甫晚年心境的影响。
D. 标题中“白”与“黑”的对比,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具有丰富意蕴。
8. 小说中完整引用了苏涣的一首诗,这在结构情节和塑造人物方面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 诗化的语言是冯至历史小说的典型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明。(6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庄子》将哲学意蕴寓于丰富的寓言与意象中。与《庄子》的哲学形态类似,《红楼梦》巨大的哲学意蕴寓于精彩的文学形式与审美形式中。庄子既可称为文学家,也可称为哲学家;曹雪芹也是如此,两者兼得。但迄今为止,曹雪芹还没有庄子幸运,即还没有作为文学家和哲学家被充分认识。在文学史上有《红楼梦》的崇高位置,在哲学史上曹雪芹则一直是缺席者。
探讨《红楼梦》哲学,首先应注意体现于全书的哲学视角,这是曹雪芹的宇宙观,也是他的哲学观。好的文学作品除了需要具备审美形式之外,还需要有思想,所以作品总是除了艺术性之外又带思想性。但是具有思想并不等于具有哲学,因为思想不一定具备特别的视角,而哲学则一定具有某种视角,即某种特别的观照宇宙人生的方法。这种视角,带有独立价值,甚至带有思想所没有的永恒价值(思想一般只具有时代性、当下性)。没有视角,就没有哲学。视角一变,哲学的形态与内涵就跟着变。《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文学杰作,可以说它很有思想(对科举的批判与对知识分子生存困境及人性困境的思索),但不能说它很有哲学,因为整部作品并不具备哲学视角。《红楼梦》的哲学属性,首先是它具。
《红楼梦》中有个大观园,而“大观”正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哲学视角,我们可称之为大观视角或大观眼睛。所谓大观眼睛,用现代的语言表述,便是哲学性的宏观眼睛,或称没有时空边界的宇宙极境眼睛。《红楼梦》中帮助主人公贾宝玉“通灵”入世的一僧一道,就拥有这种眼睛,即具有天眼与佛眼。《庄子》也把眼睛分为多种,其最高的“道眼”,也是大观视角。《庄子》的开篇《逍遥游》,其大鹏的眼睛,也近似“天眼”“道眼”,从九万里高空上俯瞰人间,便看出“大知”与“小知”的区别。庄子用道观物,正是用大观的眼睛观物,这就打破了世俗眼睛对万有万物的人为分类分割,抵达空物我、泯主客、齐生死的“齐物”境界。超然客公众号
正因为具有大观视角,所以《红楼梦》才有许多独特的发现。贾宝玉发现世间有两种世界,一个是以男人为主体的浊泥世界,一个是以少女为主体的净水世界。他所努力的是站立在浊泥世界的彼岸,保持“玉”的灵性与真纯。贾宝玉的眼睛不是肉眼,而是天眼、道眼,所以他才能发现一个遍布整个人间而且就在你身边但肉眼看不见的诗意世界,这就是贵族少女和丫鬟们所构成的女儿国。在他的意识与潜意识里,这些诗意生命,正是世界的本体、历史的本体,其重要性连佛陀与元始天尊都难以企及。《红楼梦》之所以是伟大的悲剧,正因为它是诗意生命的挽歌。把最有价值的诗意生命毁灭给人们看,便构成深刻的伤感主义悲剧。
——(摘编自刘再复《〈红楼梦〉哲学论纲》)
材料二:《红楼梦》是文学艺术,是虚构的小说,它通过描写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艺术形象,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和世界观。其中蕴含着不得入世“补天”转而愤世嫉俗、通灵超然出世的哲学内涵,体现的是曹雪芹用大观(宏观)、中观(不二法门)、微观的眼睛看宇宙,观察人世人生。
在近百年前,王国维在其《〈红楼梦〉评论》中说:“《桃花扇》政治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民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在此。”《红楼梦》是宇宙的,就是说它的时间空间是无限的、自由的,不仅仅是《桃花扇》表现的那种有限的现实时间空间。《红楼梦》具有一个大于家国境界、历史境界的宇宙境界,不仅仅用肉眼(微观)看人间,而且用天眼、佛眼、法眼、慧眼的大观视角看宇宙!
刘再复先生在《〈红楼梦〉哲学论纲》中说:“事实上,《红楼梦》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性的宝藏、文学宝藏,而且拥有最丰富的哲学宝藏、思想宝藏、精神宝藏。”中国文化最精华的东西,中国文学、哲学最精彩的元素都蕴含在这部伟大的小说之中。
理性哲学重逻辑,重分析,重实证;悟性哲学则是直观的,联想的,内觉的。《红楼梦》的哲学就是悟性渗透在作品艺术语言中的哲学。
感悟与直观是中国哲学的特色和长处。禅把直观、感悟的方法发挥到了极致。禅宗六祖慧能的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方法,就是放下概念范畴直达事物核心的方法。慧能是一个不识字的天才思想家。老子是思辩性哲学家,庄子则是意象性艺术的哲学家。庄子的文章是天马行空般想象出来的,浪漫的,也是包含哲理的散文。《红楼梦》里的哲学思想是贵族性的理想反叛哲学思想;《水浒传》里的哲学思想是那种农民性的理想反叛哲学思想。而《金瓶梅》是严格的现实主义小说,它把世俗生活原貌原生态,特别是人性的原生态淋漓尽致地、真实地呈现出来了,处处可以见到生活与生命的肌理,然而它没有哲学:小说结尾的那点因果报应只是小因小果,禅师也谈不上什么禅性,是画蛇添足,败笔而已。《红楼梦》没有用思辩代替审美,没有用理念代替艺术,不像当今流行于西方的所谓“后现代主义”,只有口号、主义、观念,却没有真艺术。
——(摘编自张柔情《〈红楼梦〉从哲学视角的文学解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红楼梦》的哲学形态类似于《庄子》,将巨大的哲学意蕴寓于精彩的文学形式与审美形式中,折射了曹雪芹自身的宇宙观和哲学观。
B. 思想有时代性、当下性,哲学有独立性、永恒性。《儒林外史》对科举的批判与对知识分子生存困境及人性困境的思索不能说是哲学。
C. 刘再复认为具有思想并不等于具有哲学,所以他只肯定了《红楼梦》里带有独立价值甚至永恒价值的哲学视角,并未对其思想作出评价。
D. 《红楼梦》的哲学是悟性哲学,是悟性渗透在作品艺术语言中的哲学,蕴含着不得入世“补天”转而愤世嫉俗、通灵超然出世的哲学内涵。
2. 下列关于文中“大观视角”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不仅仅用肉眼看人间,而且用天眼、佛眼、法眼、慧眼的哲学性的大观视角去看宇宙,是《红楼梦》的哲学视角。
B. 庄子的用道观物是“大观视角”的一种,依靠这种大观视角,庄子达到了空物我、泯主客、齐生死的“齐物”境界。
C. 贾宝玉具有大观视角,他用天眼、道眼看世界,所以能发现遍布整个人间但很多人肉眼看不见的世界。
D. 没有大观视角,就没有大观哲学,《红楼梦》凭借其具有的大观视角、大观哲学,才拥有了肉眼可见的哲学思想。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为她的兄弟薛蟠所做之事而生气、难过。
B.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个性色彩鲜明。
C.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写下了声情并茂、感人肺腑的《葬花吟》。
D.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醉酒后要撵李奶妈,但最终被袭人劝住。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 材料二中指出“《红楼梦》里的哲学思想是贵族性的理想反叛哲学思想”。请从《红楼梦》中举一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4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发生黑丝(节选)
冯 至
大历四年的冬天,寒流侵袭潭州,大雪下得家家灶冷,户户衣单。杜甫以船为家,停泊在湘江岸旁,已四个多月了。
左右邻船,都是捕鱼人。相处熟了,大家无话不谈。谈来谈去,总要谈到渔税上来。天寒水浅,渔网常常冻得撒不开,可官家的渔税总是有增无已。听着渔夫们的抱怨,杜甫暗自思忖,十几年来,自己东奔西走,总看见农民身上背着一辈子交不清的赋税;想不到这里的人也被租税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回想今年初入潭州时,但见田园荒芜,柴扉空闭,农具仍在,农民却逃亡得无影无踪。他明白如今渔民走投无路,像农民一样逃亡在外,另谋出路的日子恐怕也快到了。
渔夫们说完自己的苦楚,看见杜甫的生活比他们更可怜:虽然没有租税负担,却是老病缠身,衣食无着;十六岁的儿子宗武饿得满脸苍白,每天还要用很多的时间读什么《文选》。渔夫们觉得这一家人漂流在外,无亲无友,总要有点打算才好。
后来渔夫们想出个办法,带着宗武到远方药市上置办一点新药材,逢到市集,让杜甫跟着去鱼市卖药,他们把鱼市上最优越的摊位给杜甫;感觉杜甫疲倦时,就叫宗武跟着去。这样杜甫家里不只有钱买米了,间或还能置办一点酒肉。
一天,宗武又和渔夫们一起到鱼市上去了。阳光照耀着水上的波纹,江上的船只轻轻地摇来摇去。杜甫靠着长年随身的乌皮几,不由想起许多——
自己一生饱经忧患,用尽心血,写了两千多首诗,描述了民间的痛苦、时代的艰虞和山川的秀丽;而乾坤莽莽,如今漂泊无依有如水上的一片浮萍。自中年以后,衣食成了问题,谁像这些渔夫那样关心过自己?想不到几个萍水相逢的渔夫,对自己这样体贴照顾,无微不至,让人感到无限温暖。
正想着,宗武提着药袋回来了,后边跟着一个客人。
客人姓苏名涣,是潭州刺史崔瓘幕府里的从事。杜甫以前仿佛听人提到过他。州府里说他是个出没无常的强盗,田野间说他是个杀富济贫的侠士。不久又中了广德二年的进士,充任侍御使。后来,也就很少听人提到了。今天他出现在杜甫面前,杜甫感到无限惊奇。
苏涣却一见如故,没有丝毫避忌。这时江上风和日暖,像大地将要回春。客人说,过去在巴州的故乡,就仰慕杜甫的大名。最近在崔刺史幕府里的书案上读到《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名篇,真感到不同凡响,能够与作者生逢同时,是一件大快事。最近潭州居民互相传告,鱼市上有位卖药的叫做杜甫,所以特来拜见。“你老人家可就是这些诗的作者?”说到这里,苏涣的语调转为低沉,杜甫的心里也勾起一缕凄凉的情绪。
苏涣从怀里取出一个小手卷。他一边打开手卷,一边说,他本来不惯写诗,近些年来,有了不少感触,还是用诗写下来比较合适,因此写了许多首,可是不大讲究格律,现在吟诵几首,请杜甫指教。他用沉重的语调把下边这首诗读给杜甫听:
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亦飞。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身如万箭攒,宛转迷所之。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机。
杜甫一听这首诗,就知道是苏涣从个人失败中得到的教训。诗在艺术上,若拿杜甫平素对诗的要求来衡量,是相当粗糙的。但是它蕴藏着一种新的内容,表现了一种新的风格。杜甫把这首诗吟味了片刻,便兴奋地向他说:“我一向称赞陈子昂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今天听到你读了这首诗,可以说是陈李以外,又树立了一个新的旗帜。‘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机’,是你做了一番事业以后得到的经验。我也一向疾恶如仇,可是从中取得这类经验的事业,不用说做,我连想都很少想过呢。”超然客公众号
邻船上一片人声,渔夫们从鱼市上回来了。苏涣诵诗也戛然停止。他站起身来,和杜甫告辞,并约杜甫有工夫到他的茅斋里去谈。
杜甫吃过午饭,精神异常兴奋。午睡不成,只是反复吟味着苏涣读给他听的那些诗。诗的功夫并不深,但格调与众不同。李白早已死去了,高适也死了,岑参还在西蜀,却久不通音讯,也没有听说他有什么新作。在难以盼望有什么知音的时刻,竟遇见了这样一个奇人。
尽管杜甫不能同意苏涣诗中个别的诗句,但是苏涣这个人和他的诗的出现,在杜甫看来,确是一个奇迹。同时他又把邻船上渔夫们的生活、言语、思想、感情认真思索了一番,觉得自己一生漂泊,看见的事物不算不多,接触的人不算不广,但究竟世界上还是有许多人和事过去不只没有遇到过,而且也没有想到过。不料在这垂暮之年,眼前又涌现出一些新的事物。自己也觉得年轻了许多,好像白头发里又生出黑丝。苏涣说,他能和杜甫生逢同时,是一件快事;杜甫今天能遇到苏涣,心里也同样高兴,真好像司马相如遇见了一百年后的扬雄。他情不自禁,提笔写出来这样的诗句:
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诗。乾坤几反复,扬马宜同时。今晨清镜中,白间生黑丝;余发喜却变,胜食斋房芝。
写到这里,江上已是黄昏,暮霭苍茫,两岸人家疏疏落落地升起几缕炊烟。一阵寒风乍起,江水拍击着船身。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杜甫以船为家,泊在湘江岸旁的前四个月心情一直比较沉重,这与他感受并经历着的“被租税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生活有关。
B. “感到无限温暖”,是杜甫生活境况得到改善后的心理,是萍水相逢的渔夫们给漂泊中的诗人带来的慰藉,含蓄反映了世态。
C. 苏涣询问杜甫是否是“这些诗的作者”时语调“转为低沉”,反映他对杜甫需要靠摆药摊来解决生计的难以置信及深切的同情。
D. 苏涣的诗歌艺术粗糙,但蕴藏着新内容,表现了新风格,具有与众不同的格调,因而使杜甫“精神异常兴奋”并且“反复吟味”。
7. 关于标题“白发生黑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垂暮之年的杜甫,因感受到新鲜事物,自己也觉得年轻,因而产生白头发里生出黑丝的错觉。
B. 杜甫在诗中记述自己晨起照镜发现头发白丝间黑的顿变,直接赞颂苏涣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C. 标题采用夸张手法,描写杜甫头发的反常转变,突出苏、杜间的交往对杜甫晚年心境的影响。
D. 标题中“白”与“黑”的对比,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具有丰富意蕴。
8. 小说中完整引用了苏涣的一首诗,这在结构情节和塑造人物方面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 诗化的语言是冯至历史小说的典型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明。(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