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绵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综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2-12-21
参考答案
1 .D2.A 3.D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由于人有着不同于自然界生物的长久记忆,使得记忆对于人类历史的建构异常重要”原因分析错误,原文第一段“与自然界的生物不同,人不仅有长久的记忆,而且还能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媒介不断强化、延伸这一能力。就此而言,记忆对于人类历史的建构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中的“此”既指“长久的记忆”,又指“还能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媒介不断强化、延伸这一能力”。选项以偏概全。
B.“ 古器物”错,原文第三段“历史文物作为家庭陈设或文人雅集的谈资”说的是“历史文物”,另外,原因的概括也不全面,原文说的是“它不但更便于唤醒人的历史记忆,而且让人‘身生后世,眼对前朝’,在古与今的交相辉映中有效延展了记忆的张力”。
C.“ 都采用‘托史言志’”错误,原文第三段“使‘托史言志’成为历代士人最重要的话语方式”说的是“最重要”的方式,而不是“都采用”。
故选D 。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 与民间传统的记忆呈现方式做了对比”错误,原文第三段“与民间记忆总是游离于真实历史不同,士人的相关记忆则更多奠基于实际的历史知识训练”说的是两者形成记忆的方式不同,而不是呈现记忆的方式不同。
故选A 。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 只有当人们面临的现实境遇残酷时才会被美化,成为个人情感寄托的载体”错误,由原文第一段“几乎一切过往均会成为诱发诗情记忆的对象”可知。
故选D 。
4 .D5.B 6.①植物也像人一样对阳光、水分、气体和矿物质有强烈的欲望,并为此进行激烈的争夺;②植物为了生存各自寻找到各种各样的应对策略,展现出竞争的“智慧”;③植物之间也有“欺骗”和“杀戮”。
【解析】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 正因为……所以……”以偏概全。原文是“而这一过程的主要推动力就是植物对光、水、气、肥的无穷无尽的‘欲望’”,注意是“主要推动力”。
B.“ 占领了整片森林的资源和空间”夸大其词,原文是“抢占了这片森林的大部分资源和空间”,注意是“大部分”,而不是全部。
C.“ 占领这块土地的资源和空间”错,原文是“并在木本植物重新占领该地块以前繁衍出足够多的种子,散播到其他类似的‘干扰’环境中去”,繁衍种子的目的是占领其他“干扰”环境。
故选D 。
5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 以便占领干旱和贫瘠的高海拔地区”错,原文是“由于竞争不过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为适应较弱的光照、较少的矿物质和水分,它们也演化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例如长出更大的叶子,形成更低的光合作用补偿点以便在较弱的光照下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还有一些灌木演变得更能适应干旱和贫瘠,‘占领’了强紫外线、狂风不定、干旱、贫瘠的高海拔山区,并形成别有一番风格的高山灌丛景观”,可见“进化出更大的叶子,降低光合作用补偿点”的目的并非“占领干旱和贫瘠的高海拔地区”,选项强加关系。
故选B 。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植物对阳光、水分、气体和矿物质的‘欲望’,与我们人类对名利的追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阳光、水分、气体和矿物质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植物缺少了光、水、气、肥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无法生存,这就催生了植物间对光、水、气、肥的激烈的‘抢夺’”可知,植物也像人一样对阳光、水分、气体和矿物质有强烈的欲望,并为此进行激烈的争夺;
根据“由于竞争不过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为适应较弱的光照、较少的矿物质和水分,它们也演化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例如长出更大的叶子,形成更低的光合作用补偿点……”“幸好草本植物巧妙地演化出了一套充满‘智慧’的生存策略:较短的寿命,较小的个体……”“有些草本植物充分利用森林群落中时不时发生的‘干扰’现象……”“多数情况下,虫媒植物生产较多的花粉、花蜜等奖励物质,‘雇佣’特定的昆虫为其搬运花粉……可谓‘双赢’”,可知,植物为了生存各自寻找到各种各样的应对策略,展现出竞争的“智慧”;
根据“兰科植物的花结构比较复杂,内含1枚花粉块,所含花蜜很少甚至没有,但它们的花朵却很芳香或艳丽,许多‘初来乍到’的昆虫很容易被其‘美色’诱骗”“以茅膏菜科和狸藻科为代表的草本植物则通过‘杀戮’获取自己所需的矿物质”可知,植物之间也有“欺骗”和“杀戮”。
7 .C8.①两种类似的声音代表不同的事物,反复出现,强调童年记忆的独特深刻;②飞机声与祖母的水烟声相似,使人不易察觉其到来,有助于制造飞机靠近的突然性;③“我在咕噜咕噜声中睡去,又在咕噜咕噜声中醒来”为下文做铺垫,暗示鸽子已提前感知楼体的坍塌,同时,这种声音掩盖了外祖母和舅舅的商量,后文揭露舅舅的“秘密”也就显得自然。9.文本一:高楼是家国兴衰的见证,既象征着外祖母家庭的兴衰,也象征着国家的兴衰。
文本二:高楼象征着对故乡的怀念,也暗示着世事的变迁与命运的离散。
【解析】7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 本文善用比喻,如将舅舅离开时外祖母的状态喻为‘到门口消化胃里的鱼肉一样’”错误。将舅舅离开时外祖母的状态写为“到门口消化胃里的鱼肉一样”,是比拟,不是比喻。
故选C 。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水烟呼噜呼噜地响”是外祖母水烟袋的声音,“楼顶鸽子也咕噜咕噜地叫”是鸽子的叫声,这两种声音是作者同年记忆里两种类似的声音,反复出现,强调童年记忆的独特深刻。
“天空响起一阵呼噜呼噜的声音”“呼噜呼噜的声音消失了”,用“呼噜呼噜”形容飞机的声音,让我们联想祖母的水烟声,可见二者声音相似,使人不易察觉其到来,有助于制造飞机靠近的突然性。
“我在咕噜咕噜声中睡去,又在咕噜咕噜声中醒来”中“咕噜咕噜声”,这是外祖母与舅舅在夜里说话的声音,这种声音让我们联想到鸽子的叫声,可见其不清晰,从小孩子来看,他们在秘密商量着重要的事情。“我在咕噜咕噜声中睡去,又在咕噜咕噜声中醒来”,结构上,下文写“一大群鸽子在院子里叫个不停”“云层下面已经没有那巍峨的高楼,楼变成了院子里的一堆碎砖,几百只鸽子站在砖块堆成的小丘上咕咕地叫”,为下文做铺垫,暗示鸽子已提前感知楼体的坍塌。内容上,这种声音掩盖了外祖母和舅舅的商量,后文“舅舅走得很秘密”,揭露舅舅的“秘密”也就显得自然。
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文本一,结合“他造好一座高楼,买下枪支,然后建造周围的房屋。所有的强盗土匪,都从这座建筑物得到警告,他们在外边脚步加快,不敢停留”“到外祖父的时候,土匪攻进这个镇,要他投降。他把家人迁到楼上,带领枪手在楼顶支撑,四天四夜”“等到我走进这个没落的家庭,外祖父已去世,家丁已失散,楼上的弹痕已模糊不清”“云层下面已经没有那巍峨的高楼,楼变成了院子里的一堆碎砖”可知,文章写外祖母家的堡楼从兴建、保护家人安全到最后坍塌,象征着外祖母家庭的兴衰;同时外祖母家的兴衰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关联,也象征着国家的兴衰。可见,“高楼”是家国兴衰的见证。
文本二,结合“忽然满耳都是还乡、还乡、还乡——还记得吗?乡间父老讲故事,两人在旅店里认识,讲起自己家乡有高楼”“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可知,高楼是故乡的象征,象征着对故乡的怀念;“我一旦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跳下来,落地变成了老翁”我从乡间父老的故事中感悟到了独特且深刻的人生哲理,也暗示着世事的变迁与命运的离散。
10 .A11.D 12.C 13.(1)现在秦国的意图是要攻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同秦国讲和,送给它一座大城市,同秦国一起攻打楚国。
(2 )倚仗楚国的虚名,轻易停止同强秦这样的敌人讲和,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了。
【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国得到楚国的援救,一定会轻视秦国;轻视秦国,它应付秦国一定不恭敬。这样我们便可以使秦韩两国的军队疲惫不堪,从而解除楚国的忧患。
“轻”的宾语为“秦”,所以应在“秦”后面断开,且“轻秦”与“应秦”为两个独立的动作,中间应断开,排除CD;
“免”的宾语为“楚国之患”,中间不应断开,所以应在“而”前面断开,排除B。
故选A 。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 信”,相信。句意:使韩国相信大王是在救它。
“信”,信用。句意:(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两句中“信”字含义不同。
B.“ 惟吾德馨”的“德”,品德。句意: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德”字含义不同。
D.“ 绝”,停止。句意:就同秦国停止讲和。
“绝”,横渡。句意:却能横渡江河。
两句中“绝”字含义不同。
故选D 。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挑选军队前去帮助韩国,韩国得到了楚国的救援”错误。由原文“楚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可知,楚国挑选军队声言救助韩国。由原文“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也”可知,事实上并没有前去帮助韩国,韩国并没有得到楚国的救援。
故选C 。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因”,通过;“为和于秦”,状语后置,“于秦为和”;“赂”,送。
(2 )“恃”,倚仗;“轻”,轻易;“必为天下笑矣”,被动句,“为”表被动。
参考译文:
秦、韩两国在浊泽交战,韩国告急。公仲明对韩王说:“盟国不能依靠。现在秦国的意图是要攻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同秦国讲和,送给它一座大城市,同秦国一起攻打楚国。这是以一换二的计策。”韩王说:“好。”于是就为公仲明出行做准备,将到西方同秦国讲和。
楚王听此消息,大为生气,马上召见陈轸并告诉他。陈轸说:“秦国想攻伐我国已经很久了,如今又得到韩国一座大城市,秦韩两国合兵向南,秦国多年梦寐以求的事今天已经实现了,楚国必然会被进攻。大王要听从我的意见:在全国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让战车布满道路。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聘礼,使韩国相信大王是在救它。韩国如果不能听从我们,一定会感激大王,绝不会联兵而来。这样秦、韩两国不和,秦兵虽然来到,楚国不会遭受大的损失。韩国如果能够听从我们,同秦国决裂,秦国必然大怒,因而痛恨韩国。韩国得到楚国的援救,一定会轻视秦国;轻视秦国,它应付秦国一定不恭敬。这样我们便可以使秦韩两国的军队疲惫不堪,从而解除楚国的忧患。”楚王便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聘礼。让使者对韩王说:“敝国虽小,已经全部动员起来了,希望贵国随心所欲地对付秦国,敝国为韩国将不惜牺牲一切地进行帮助。”
韩王十分高兴,便停止公仲明使秦。公仲明说:“不行,采取行动使我们吃苦头的是秦国;用虚假的名义来援救我们的是楚国。倚仗楚国的虚名,轻易停止同强秦这样的敌人讲和,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了。何况楚、韩两国不是兄弟国家,又不是预先约定共谋攻打秦国的,情况是秦国要攻打楚国,楚国这才发兵声言援救韩国的,这一定是陈轸的阴谋。再说大王已经派人通知秦国了,如今使者不去,是欺骗秦国。忽视强秦的灾祸,却听信楚国的谋臣,大王一定要后悔的了。”韩王不听从,就同秦国停止讲和。秦国果然大怒,发兵与韩国交战于岸门。楚国的救兵不到,韩国大败。
韩国的军队并不弱小,人民并不愚昧,可是军队被秦国俘获,谋略被楚国耻笑,是因为错误地听信了陈轸,没有采纳公仲明的计策啊。
14 .B15.①上阙词人逃避现实,借酒消愁,但想到刘邦和秦始皇,英雄惺惺相惜,表达了诗人渴望能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
②下阙回首少年志向,梦断难眠的背后是优国忧民的使命担当以及面对西风卷地的严酷现实决不低头的豪情壮志。
【解析】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 表现出词人在现实不如意的情况下对美好过往的留恋”错误。“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是写词人回想少年时的壮志豪情,表达了词人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故选B 。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人生态度的能力。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的意思是:整日在借酒浇愁的状态中度过,一生的努力因没能改变国家的败局而全部成空。古今往来的英雄们本就不多,却因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再也难找到像刘邦、秦始皇那样的英雄。英雄惜英雄的怅然,刘邦和秦始皇的时代,是他认为两个英雄豪杰辈出又命运起伏的时代。古今往来的英雄们,为时间的流逝而淹没,但是心中的宏大梦想却不曾忘却,字里行间中作者为国家舍身立命而不达的情怀更加让人感慨。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的意思是:英雄年少种种,身世经历全都在梦中显现。结果老僧在半夜时分错误地鸣钟,惊醒后难眠,连钟声也听不得,只有西风呜咽。写少年梦被山僧撞破,惊醒后难眠,却连钟声也听不得,只有西风呜咽。虽然表面上看是想逃避现实,实际上作者丝毫没有忘记国家大事,时刻想着的还是报效国家。“卷地西风”更是突出看当时严酷的现实,“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16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扪”“胁息”“抚膺”“坐”“长”“锱铢”“繁”“潦倒”“搔”“簪”。
17 .锲而不舍日新月异万千世界18 .这种“酷”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还将持续,未来也会成为中国的软实力之一。19.B
【解析】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原文“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可填“锲而不舍”。
第二空,根据原文“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可填“日新月异”。
第三空,根据原文“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可填“万千世界”。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成分赘余,“对”引出对象,“来说”赘余,应改为“这种‘酷’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还将持续”。
搭配不当,“成长为”应改为“成为”。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 语言……是时代的镜子”使用了比喻,本体是语言,喻体是镜子。
B. 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C.“ 这种对比的变化,又怎会不让我们对中国的创新充满信心?”使用了反问。
D.“ 传统文化并未缺席”,“缺席”使用了拟人。
故选B 。
20 .①逐渐扩散到其他部位
②偶尔会传染给人类
③要做好自我防护21.第一段:猴痘的临床表现(或病症表现)有哪些(或是什么)?
第二段:猴痘的传播途径(或感染途径)有哪些(或是什么)?
第三段:猴痘的预防措施有哪些(或是什么)?
【解析】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前文“从面部开始”和后文“四肢皮疹”可见,皮疹会逐步扩散,故可填写为“逐渐扩散到其他部位”。
②根据后文“被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咬伤后,可能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感染上猴痘病毒”“人与人长时间的密切接触中……也可能通过飞沫传播”可知,猴痘并不会传染给人类,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故可填写为“偶尔会传染给人类”。
③该空要填的是预防猴痘的方法,根据后文的“戴好口罩”“及时吸收”“加强防护”等可见,主要是“要做好自我防护”。
21 .本题考查学生选用句式和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以‘猴痘’开头的问句”概括内容,注意在提取出主要内容后要依照要求的句式进行概括。
第一段,根据“猴痘……临床表现主要为……”可看出,其主要内容是介绍猴痘的临床表现,故可概括为“猴痘的临床表现(或病症表现)有哪些(或是什么)”。
第二段,从“被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咬伤后,可能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感染上”“可能通过飞沫传播”可见,介绍的是猴痘的传播途径,故可概括为“猴痘的传播途径(或感染途径)有哪些(或是什么)”。
第三段,从“预防猴痘……戴好口罩……及时洗手防止咬伤,避免直接接触不明动物的血液、分泌物等”可见,介绍的是预防猴痘的措施,故可概括为“猴痘的预防措施有哪些(或是什么)”。
22 .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
材料所讲的是范仲淹给别人写好墓志铭后给尹洙看,尹洙给他指出了问题,然后范仲淹虚心接受。这是一个典型的记叙性材料作文,我们可以由果溯因去推知材料中包含的立意内容。
当尹洙提出了范仲淹墓志铭中存在的问题后,范仲淹为什么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他是一个虚心且勇于接受自己失误或问题的人。前面,当他写完文章后,并没有认为自己写得不错而不给别人看,他认为应该给尹洙看,这说明他不是一个盲目自大的人,而是一个愿意接受别人意见的人。此外,尹洙而没有因为范仲淹的文章出名就一味地肯定,而是中肯地指出了范仲淹文章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实事求是,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人。而以上分析正是写作的立意所在。我们可以从范仲淹的角度入手,也可以从尹洙的角度入手,这样材料的立意角度就是多样的。
写作的时候,我们可以概括材料引出观点,比如“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当然也可以以有文采有语言引出观点,比如运用一组排比句,这组排比句的主体句式可以是“虚心……”然后再简要扣材料。接下来就是针对观点的论述,这类观点也适合正反对比或并列式。如果是正反对比式,就可以从“虚心接受意见者进步更大”和“不虚心接受意见者难有大的成就”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可以结合具体的事例。最后照应开头或观点,在结尾处也可以采用“豹尾式”,不要过长。
立意:
1. 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2. 盲目自大不可取。
3. 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1 .D2.A 3.D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由于人有着不同于自然界生物的长久记忆,使得记忆对于人类历史的建构异常重要”原因分析错误,原文第一段“与自然界的生物不同,人不仅有长久的记忆,而且还能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媒介不断强化、延伸这一能力。就此而言,记忆对于人类历史的建构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中的“此”既指“长久的记忆”,又指“还能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媒介不断强化、延伸这一能力”。选项以偏概全。
B.“ 古器物”错,原文第三段“历史文物作为家庭陈设或文人雅集的谈资”说的是“历史文物”,另外,原因的概括也不全面,原文说的是“它不但更便于唤醒人的历史记忆,而且让人‘身生后世,眼对前朝’,在古与今的交相辉映中有效延展了记忆的张力”。
C.“ 都采用‘托史言志’”错误,原文第三段“使‘托史言志’成为历代士人最重要的话语方式”说的是“最重要”的方式,而不是“都采用”。
故选D 。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 与民间传统的记忆呈现方式做了对比”错误,原文第三段“与民间记忆总是游离于真实历史不同,士人的相关记忆则更多奠基于实际的历史知识训练”说的是两者形成记忆的方式不同,而不是呈现记忆的方式不同。
故选A 。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 只有当人们面临的现实境遇残酷时才会被美化,成为个人情感寄托的载体”错误,由原文第一段“几乎一切过往均会成为诱发诗情记忆的对象”可知。
故选D 。
4 .D5.B 6.①植物也像人一样对阳光、水分、气体和矿物质有强烈的欲望,并为此进行激烈的争夺;②植物为了生存各自寻找到各种各样的应对策略,展现出竞争的“智慧”;③植物之间也有“欺骗”和“杀戮”。
【解析】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 正因为……所以……”以偏概全。原文是“而这一过程的主要推动力就是植物对光、水、气、肥的无穷无尽的‘欲望’”,注意是“主要推动力”。
B.“ 占领了整片森林的资源和空间”夸大其词,原文是“抢占了这片森林的大部分资源和空间”,注意是“大部分”,而不是全部。
C.“ 占领这块土地的资源和空间”错,原文是“并在木本植物重新占领该地块以前繁衍出足够多的种子,散播到其他类似的‘干扰’环境中去”,繁衍种子的目的是占领其他“干扰”环境。
故选D 。
5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 以便占领干旱和贫瘠的高海拔地区”错,原文是“由于竞争不过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为适应较弱的光照、较少的矿物质和水分,它们也演化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例如长出更大的叶子,形成更低的光合作用补偿点以便在较弱的光照下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还有一些灌木演变得更能适应干旱和贫瘠,‘占领’了强紫外线、狂风不定、干旱、贫瘠的高海拔山区,并形成别有一番风格的高山灌丛景观”,可见“进化出更大的叶子,降低光合作用补偿点”的目的并非“占领干旱和贫瘠的高海拔地区”,选项强加关系。
故选B 。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植物对阳光、水分、气体和矿物质的‘欲望’,与我们人类对名利的追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阳光、水分、气体和矿物质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植物缺少了光、水、气、肥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无法生存,这就催生了植物间对光、水、气、肥的激烈的‘抢夺’”可知,植物也像人一样对阳光、水分、气体和矿物质有强烈的欲望,并为此进行激烈的争夺;
根据“由于竞争不过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为适应较弱的光照、较少的矿物质和水分,它们也演化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例如长出更大的叶子,形成更低的光合作用补偿点……”“幸好草本植物巧妙地演化出了一套充满‘智慧’的生存策略:较短的寿命,较小的个体……”“有些草本植物充分利用森林群落中时不时发生的‘干扰’现象……”“多数情况下,虫媒植物生产较多的花粉、花蜜等奖励物质,‘雇佣’特定的昆虫为其搬运花粉……可谓‘双赢’”,可知,植物为了生存各自寻找到各种各样的应对策略,展现出竞争的“智慧”;
根据“兰科植物的花结构比较复杂,内含1枚花粉块,所含花蜜很少甚至没有,但它们的花朵却很芳香或艳丽,许多‘初来乍到’的昆虫很容易被其‘美色’诱骗”“以茅膏菜科和狸藻科为代表的草本植物则通过‘杀戮’获取自己所需的矿物质”可知,植物之间也有“欺骗”和“杀戮”。
7 .C8.①两种类似的声音代表不同的事物,反复出现,强调童年记忆的独特深刻;②飞机声与祖母的水烟声相似,使人不易察觉其到来,有助于制造飞机靠近的突然性;③“我在咕噜咕噜声中睡去,又在咕噜咕噜声中醒来”为下文做铺垫,暗示鸽子已提前感知楼体的坍塌,同时,这种声音掩盖了外祖母和舅舅的商量,后文揭露舅舅的“秘密”也就显得自然。9.文本一:高楼是家国兴衰的见证,既象征着外祖母家庭的兴衰,也象征着国家的兴衰。
文本二:高楼象征着对故乡的怀念,也暗示着世事的变迁与命运的离散。
【解析】7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 本文善用比喻,如将舅舅离开时外祖母的状态喻为‘到门口消化胃里的鱼肉一样’”错误。将舅舅离开时外祖母的状态写为“到门口消化胃里的鱼肉一样”,是比拟,不是比喻。
故选C 。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水烟呼噜呼噜地响”是外祖母水烟袋的声音,“楼顶鸽子也咕噜咕噜地叫”是鸽子的叫声,这两种声音是作者同年记忆里两种类似的声音,反复出现,强调童年记忆的独特深刻。
“天空响起一阵呼噜呼噜的声音”“呼噜呼噜的声音消失了”,用“呼噜呼噜”形容飞机的声音,让我们联想祖母的水烟声,可见二者声音相似,使人不易察觉其到来,有助于制造飞机靠近的突然性。
“我在咕噜咕噜声中睡去,又在咕噜咕噜声中醒来”中“咕噜咕噜声”,这是外祖母与舅舅在夜里说话的声音,这种声音让我们联想到鸽子的叫声,可见其不清晰,从小孩子来看,他们在秘密商量着重要的事情。“我在咕噜咕噜声中睡去,又在咕噜咕噜声中醒来”,结构上,下文写“一大群鸽子在院子里叫个不停”“云层下面已经没有那巍峨的高楼,楼变成了院子里的一堆碎砖,几百只鸽子站在砖块堆成的小丘上咕咕地叫”,为下文做铺垫,暗示鸽子已提前感知楼体的坍塌。内容上,这种声音掩盖了外祖母和舅舅的商量,后文“舅舅走得很秘密”,揭露舅舅的“秘密”也就显得自然。
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文本一,结合“他造好一座高楼,买下枪支,然后建造周围的房屋。所有的强盗土匪,都从这座建筑物得到警告,他们在外边脚步加快,不敢停留”“到外祖父的时候,土匪攻进这个镇,要他投降。他把家人迁到楼上,带领枪手在楼顶支撑,四天四夜”“等到我走进这个没落的家庭,外祖父已去世,家丁已失散,楼上的弹痕已模糊不清”“云层下面已经没有那巍峨的高楼,楼变成了院子里的一堆碎砖”可知,文章写外祖母家的堡楼从兴建、保护家人安全到最后坍塌,象征着外祖母家庭的兴衰;同时外祖母家的兴衰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关联,也象征着国家的兴衰。可见,“高楼”是家国兴衰的见证。
文本二,结合“忽然满耳都是还乡、还乡、还乡——还记得吗?乡间父老讲故事,两人在旅店里认识,讲起自己家乡有高楼”“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可知,高楼是故乡的象征,象征着对故乡的怀念;“我一旦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跳下来,落地变成了老翁”我从乡间父老的故事中感悟到了独特且深刻的人生哲理,也暗示着世事的变迁与命运的离散。
10 .A11.D 12.C 13.(1)现在秦国的意图是要攻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同秦国讲和,送给它一座大城市,同秦国一起攻打楚国。
(2 )倚仗楚国的虚名,轻易停止同强秦这样的敌人讲和,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了。
【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国得到楚国的援救,一定会轻视秦国;轻视秦国,它应付秦国一定不恭敬。这样我们便可以使秦韩两国的军队疲惫不堪,从而解除楚国的忧患。
“轻”的宾语为“秦”,所以应在“秦”后面断开,且“轻秦”与“应秦”为两个独立的动作,中间应断开,排除CD;
“免”的宾语为“楚国之患”,中间不应断开,所以应在“而”前面断开,排除B。
故选A 。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 信”,相信。句意:使韩国相信大王是在救它。
“信”,信用。句意:(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两句中“信”字含义不同。
B.“ 惟吾德馨”的“德”,品德。句意: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德”字含义不同。
D.“ 绝”,停止。句意:就同秦国停止讲和。
“绝”,横渡。句意:却能横渡江河。
两句中“绝”字含义不同。
故选D 。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挑选军队前去帮助韩国,韩国得到了楚国的救援”错误。由原文“楚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可知,楚国挑选军队声言救助韩国。由原文“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也”可知,事实上并没有前去帮助韩国,韩国并没有得到楚国的救援。
故选C 。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因”,通过;“为和于秦”,状语后置,“于秦为和”;“赂”,送。
(2 )“恃”,倚仗;“轻”,轻易;“必为天下笑矣”,被动句,“为”表被动。
参考译文:
秦、韩两国在浊泽交战,韩国告急。公仲明对韩王说:“盟国不能依靠。现在秦国的意图是要攻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同秦国讲和,送给它一座大城市,同秦国一起攻打楚国。这是以一换二的计策。”韩王说:“好。”于是就为公仲明出行做准备,将到西方同秦国讲和。
楚王听此消息,大为生气,马上召见陈轸并告诉他。陈轸说:“秦国想攻伐我国已经很久了,如今又得到韩国一座大城市,秦韩两国合兵向南,秦国多年梦寐以求的事今天已经实现了,楚国必然会被进攻。大王要听从我的意见:在全国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让战车布满道路。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聘礼,使韩国相信大王是在救它。韩国如果不能听从我们,一定会感激大王,绝不会联兵而来。这样秦、韩两国不和,秦兵虽然来到,楚国不会遭受大的损失。韩国如果能够听从我们,同秦国决裂,秦国必然大怒,因而痛恨韩国。韩国得到楚国的援救,一定会轻视秦国;轻视秦国,它应付秦国一定不恭敬。这样我们便可以使秦韩两国的军队疲惫不堪,从而解除楚国的忧患。”楚王便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聘礼。让使者对韩王说:“敝国虽小,已经全部动员起来了,希望贵国随心所欲地对付秦国,敝国为韩国将不惜牺牲一切地进行帮助。”
韩王十分高兴,便停止公仲明使秦。公仲明说:“不行,采取行动使我们吃苦头的是秦国;用虚假的名义来援救我们的是楚国。倚仗楚国的虚名,轻易停止同强秦这样的敌人讲和,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了。何况楚、韩两国不是兄弟国家,又不是预先约定共谋攻打秦国的,情况是秦国要攻打楚国,楚国这才发兵声言援救韩国的,这一定是陈轸的阴谋。再说大王已经派人通知秦国了,如今使者不去,是欺骗秦国。忽视强秦的灾祸,却听信楚国的谋臣,大王一定要后悔的了。”韩王不听从,就同秦国停止讲和。秦国果然大怒,发兵与韩国交战于岸门。楚国的救兵不到,韩国大败。
韩国的军队并不弱小,人民并不愚昧,可是军队被秦国俘获,谋略被楚国耻笑,是因为错误地听信了陈轸,没有采纳公仲明的计策啊。
14 .B15.①上阙词人逃避现实,借酒消愁,但想到刘邦和秦始皇,英雄惺惺相惜,表达了诗人渴望能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
②下阙回首少年志向,梦断难眠的背后是优国忧民的使命担当以及面对西风卷地的严酷现实决不低头的豪情壮志。
【解析】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 表现出词人在现实不如意的情况下对美好过往的留恋”错误。“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是写词人回想少年时的壮志豪情,表达了词人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故选B 。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人生态度的能力。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的意思是:整日在借酒浇愁的状态中度过,一生的努力因没能改变国家的败局而全部成空。古今往来的英雄们本就不多,却因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再也难找到像刘邦、秦始皇那样的英雄。英雄惜英雄的怅然,刘邦和秦始皇的时代,是他认为两个英雄豪杰辈出又命运起伏的时代。古今往来的英雄们,为时间的流逝而淹没,但是心中的宏大梦想却不曾忘却,字里行间中作者为国家舍身立命而不达的情怀更加让人感慨。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的意思是:英雄年少种种,身世经历全都在梦中显现。结果老僧在半夜时分错误地鸣钟,惊醒后难眠,连钟声也听不得,只有西风呜咽。写少年梦被山僧撞破,惊醒后难眠,却连钟声也听不得,只有西风呜咽。虽然表面上看是想逃避现实,实际上作者丝毫没有忘记国家大事,时刻想着的还是报效国家。“卷地西风”更是突出看当时严酷的现实,“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16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扪”“胁息”“抚膺”“坐”“长”“锱铢”“繁”“潦倒”“搔”“簪”。
17 .锲而不舍日新月异万千世界18 .这种“酷”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还将持续,未来也会成为中国的软实力之一。19.B
【解析】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原文“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可填“锲而不舍”。
第二空,根据原文“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可填“日新月异”。
第三空,根据原文“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可填“万千世界”。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成分赘余,“对”引出对象,“来说”赘余,应改为“这种‘酷’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还将持续”。
搭配不当,“成长为”应改为“成为”。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 语言……是时代的镜子”使用了比喻,本体是语言,喻体是镜子。
B. 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C.“ 这种对比的变化,又怎会不让我们对中国的创新充满信心?”使用了反问。
D.“ 传统文化并未缺席”,“缺席”使用了拟人。
故选B 。
20 .①逐渐扩散到其他部位
②偶尔会传染给人类
③要做好自我防护21.第一段:猴痘的临床表现(或病症表现)有哪些(或是什么)?
第二段:猴痘的传播途径(或感染途径)有哪些(或是什么)?
第三段:猴痘的预防措施有哪些(或是什么)?
【解析】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前文“从面部开始”和后文“四肢皮疹”可见,皮疹会逐步扩散,故可填写为“逐渐扩散到其他部位”。
②根据后文“被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咬伤后,可能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感染上猴痘病毒”“人与人长时间的密切接触中……也可能通过飞沫传播”可知,猴痘并不会传染给人类,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故可填写为“偶尔会传染给人类”。
③该空要填的是预防猴痘的方法,根据后文的“戴好口罩”“及时吸收”“加强防护”等可见,主要是“要做好自我防护”。
21 .本题考查学生选用句式和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以‘猴痘’开头的问句”概括内容,注意在提取出主要内容后要依照要求的句式进行概括。
第一段,根据“猴痘……临床表现主要为……”可看出,其主要内容是介绍猴痘的临床表现,故可概括为“猴痘的临床表现(或病症表现)有哪些(或是什么)”。
第二段,从“被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咬伤后,可能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感染上”“可能通过飞沫传播”可见,介绍的是猴痘的传播途径,故可概括为“猴痘的传播途径(或感染途径)有哪些(或是什么)”。
第三段,从“预防猴痘……戴好口罩……及时洗手防止咬伤,避免直接接触不明动物的血液、分泌物等”可见,介绍的是预防猴痘的措施,故可概括为“猴痘的预防措施有哪些(或是什么)”。
22 .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
材料所讲的是范仲淹给别人写好墓志铭后给尹洙看,尹洙给他指出了问题,然后范仲淹虚心接受。这是一个典型的记叙性材料作文,我们可以由果溯因去推知材料中包含的立意内容。
当尹洙提出了范仲淹墓志铭中存在的问题后,范仲淹为什么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他是一个虚心且勇于接受自己失误或问题的人。前面,当他写完文章后,并没有认为自己写得不错而不给别人看,他认为应该给尹洙看,这说明他不是一个盲目自大的人,而是一个愿意接受别人意见的人。此外,尹洙而没有因为范仲淹的文章出名就一味地肯定,而是中肯地指出了范仲淹文章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实事求是,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人。而以上分析正是写作的立意所在。我们可以从范仲淹的角度入手,也可以从尹洙的角度入手,这样材料的立意角度就是多样的。
写作的时候,我们可以概括材料引出观点,比如“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当然也可以以有文采有语言引出观点,比如运用一组排比句,这组排比句的主体句式可以是“虚心……”然后再简要扣材料。接下来就是针对观点的论述,这类观点也适合正反对比或并列式。如果是正反对比式,就可以从“虚心接受意见者进步更大”和“不虚心接受意见者难有大的成就”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可以结合具体的事例。最后照应开头或观点,在结尾处也可以采用“豹尾式”,不要过长。
立意:
1. 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2. 盲目自大不可取。
3. 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